目录
40 关系: 埃諾省,印欧语系,塞纳河,天主教,奥依语,尤利烏斯·凱撒,保罗·德尔沃,北部省,刚果,列日省,喬治·西默農,凯尔特人,凯尔特语族,剛果自由邦,勃艮第,第一次世界大战,罗曼语族,瓦隆-布拉班特省,瓦隆大区,瓦隆语,盧森堡省,联邦制,荷蘭語,高卢,資產階級,默兹河,阿登,阿登省,那慕爾,雷內·馬格利特,比利时,法国,法语,法蘭德斯,法蘭克人,浪漫主义,斯帕,日耳曼人,意大利语族,拉丁语。
- 羅曼人
埃諾省
埃诺省(Province du Hainaut).
查看 瓦隆人和埃諾省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欧洲、美洲、南亚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包括約443种(SIL統計)語言和方言,使用人數大約有20億。.
查看 瓦隆人和印欧语系
塞纳河
塞纳河(Seine)是流经巴黎市中心的法国第二大河,全长780公里,流域面积7.8万平方公里。位于巴黎的塞纳河沿岸地区于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瓦隆人和塞纳河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查看 瓦隆人和天主教
奥依语
奥依语(langue d'oïl),是罗曼语族的一支,源自现在法国卢瓦尔河以北、一部分比利时和海峡群岛的地区。 Langue d'oïl 通常是指整个奥依语支的语言,而最多人说的 langue d'oïl 是法语。但是有时,langue d'oïl 又用来指除法语外的所有 oïl 语言。自从20世纪中叶之后,在法语中若指整个语支的语言,改用了复数形式的 langues d'oïl 来表示。 在历史角度上, langue d'oïl 指旧法语,以便区分高卢-罗曼语支,如奥克语。.
查看 瓦隆人和奥依语
尤利烏斯·凱撒
乌斯·尤利乌斯·凱撒¹(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²,),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為羅馬尤利乌斯家族成员。 凱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用了8年時間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亦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佔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凱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凱撒身后,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且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Imperator)。.
查看 瓦隆人和尤利烏斯·凱撒
保罗·德尔沃
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 ),比利時畫家,以其超現實主義風格的裸女畫著名。.
查看 瓦隆人和保罗·德尔沃
北部省
北部省一般可指:.
查看 瓦隆人和北部省
刚果
剛果可以指:.
查看 瓦隆人和刚果
列日省
列日省(法語:Province de Liège, 德語:Provinz Lüttich)是位于比利时(瓦隆大區、法語社群、德語社群)东南部的一个省,首府列日,人口1,040,297(2006年)面積3,862 km²。该省与德国、荷兰、卢森堡接壤.
查看 瓦隆人和列日省
喬治·西默農
喬治·西默農(Georges Simenon,),比利時法語作家,出生於比利時的列日,一生中創作非常多有關推理的著作(超過450部),可能是20世紀最多產的一位作家。西默農成功的塑造儒勒·梅格雷探長(Jules Maigret)這位名偵探,並以他為主角創作一系列的小說,首部小說《Pietr-le-Letton》於1931年出版。許多作品後來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亨利·米勒與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對於西默農的作品皆有高度的評價,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也曾經表達對於梅格雷探長的喜愛。.
查看 瓦隆人和喬治·西默農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Celt),或譯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蓋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 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佔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查看 瓦隆人和凯尔特人
凯尔特语族
凱爾特語族是印歐語系下的一族語言。古時曾在西歐廣泛使用,但今日使用此族語言的人口只存在於不列顛群島上的一些地區和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上。.
查看 瓦隆人和凯尔特语族
剛果自由邦
剛果自由邦(État indépendant du Congo,剛果獨立邦)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他也是該地唯一的股東和董事長。剛果自由邦出產橡膠、銅,境內的盧阿拉巴河流域也蘊藏多種金屬礦產。剛果自由邦包含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全境,因掠奪自然資源等引發的諸多爭議,導致該地於1908年由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領地交由比利時政府統治,更名比屬剛果。.
查看 瓦隆人和剛果自由邦
勃艮第
勃艮第(Bourgogne,),又譯勃艮地 、布根地、博根地,法國中部大區,面積3萬1582平方公里,人口163萬3891人(2007年統計數字)。下轄科多爾省(21)、涅夫勒省(58)、索恩-盧瓦爾省(71)、約訥省(89)。 勃艮第和波爾多為法國兩大著名產酒區,但勃艮第大區政府所在城市第戎卻以生產芥末而聞名遐邇。 2016年1月1日,弗朗什-孔泰大区与勃艮第大区合併为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區。.
查看 瓦隆人和勃艮第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瓦隆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罗曼语族
罗曼语族(又稱羅馬語族、拉丁语族),属於印欧语系,是从意大利语族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主要包括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现代诸语言。操罗曼语族语言的人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拉丁人”。罗马帝国瓦解之后,原本统一的拉丁语也随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各类方言。这些方言就是今日罗曼诸语言的雏形。 尽管如此,现代罗曼语族诸语言和古老的拉丁文之间已经存在很大不同了。比如,现代罗曼语多以冠词和介词来替代拉丁文詞尾复杂的格变化;现代罗曼语用助动词来构成复合时态,这也是拉丁文不具备的。 尽管都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罗曼诸语言之间仍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包括:历史传统的彼此隔绝、古罗马帝国治前的地域性古语的影响、罗马帝国覆灭后频繁的战争和社会变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共融,等等。.
查看 瓦隆人和罗曼语族
瓦隆-布拉班特省
隆-布拉班特省(法語:Province du Brabant wallon)是位于比利时(瓦隆大區,法語社群)中南部的一个省,首府瓦夫爾,人口366,481(2006年)面積1,090 km²。.
查看 瓦隆人和瓦隆-布拉班特省
瓦隆大区
隆(Wallonie,Walonreye,Wallonië),是比利時南半部以法語作為主要語言的地区。瓦隆占比利时全國土地面积的52%,人口則約占全国1/3,瓦隆大區是這地區在行政上的正式區劃。在今日瓦隆大區的居民中,除了約九成的法語人口外,也有少數使用德語的人口,主要聚居於瓦隆東部的列日省。法語和德語都是瓦隆大区的官方語言。.
查看 瓦隆人和瓦隆大区
瓦隆语
瓦隆語(Walon)(中文或譯瓦龍語、華隆語)屬印歐語系罗曼語族的語言,是比利时境內的主要語言之一。到20世纪中叶,法国北部地区的一些村庄及瓦隆地区有超过70%的人使用该语言。瓦隆語屬於奧依語的一個分支,與法語近似。从历史上来看,这一现象的形成与自公元980年开始的列日公国领土扩张有关。 Category:比利时语言 Category:羅曼語族.
查看 瓦隆人和瓦隆语
盧森堡省
盧森堡省(Provinz Luxemburg)是位于比利时南部瓦隆大區的一个省,首府阿爾隆,人口258,547(2006年)面積4,440 km²。该省与卢森堡、法国相连。.
查看 瓦隆人和盧森堡省
联邦制
联邦制(federation)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視國家領導人為君主或民選領導人,聯邦制可分為聯邦共和制和聯邦君主制。 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国民享有联邦和各成员单位的双重国籍。 联邦宪法明确界定联邦政府统一行使的权力和各成员国的中央政府所保留的权力,即联邦权力是来源于各成员的参与。联邦成员有自己的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和联邦国家的最高司法、行政、立法机构不存在隶属关系。联邦国家的主权由联邦和各成员单位分享,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但是各联邦成员也在联邦宪法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一定的外交独立性,可以与其他外交主体签订一些协议,部份联邦成员单位也可以以聯邦成員身份参與各個国际组织。 聯邦憲法未指明屬聯邦政府(或上級行政區憲制文件未指明屬上級行政區政府)之權力,即屬地方(或下級行政區)所有,稱為「剩餘權力」或「」。.
查看 瓦隆人和联邦制
荷蘭語
荷兰語(Nederlands),又稱尼德蘭語,属於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主要通行於荷蘭,在比利時與蘇利南有六成人口使用它,這三個國家共同組成荷蘭語聯盟。是荷蘭、比利時、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官方語言。在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的佛兰德斯地区通用。欧洲约有2300万人以荷兰语为第一语言,還有曾經被荷蘭統治了四個世紀的印度尼西亞也有日常的使用。 "1% of the EU population claims to speak Dutch well enough in order to have a conversation." (page 153) 荷兰语字母表由26或27個拉丁字母组成,除A至Z外,在Y后面有一个 IJ 。荷兰语有时用 IJ 代替Y。 荷兰语与英语和德语接近,同属西日耳曼语支。荷兰语是由古代低地德语诸方言演变而来,最早的荷兰语文献可追溯到12世纪的佛兰德斯。当代荷兰语是五种方言群体的集合:中西部方言(包括南、北荷兰省,乌德勒支,海尔德兰的大部和西兰的岛屿等地区使用的方言),东北方言(格罗宁根、德伦特、上埃塞尔和海尔德兰东部使用的方言),中南部方言(北博拉班特及其周边的林堡地区,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博拉班特和东弗兰德斯),西南部方言(西弗兰德斯)和东南部方言(荷兰的林堡地区大部和比利时的同名地区)。东北方言通常被称为萨克森方言,东南方言被称为东部低地法兰科方言,其他的三个群体则被称为西部低地法兰科方言。荷兰的弗里斯兰省的语言通常单独列为一种语言:弗里斯兰语。南非荷兰语是17世紀殖民者所說的荷蘭語的變種,有相當數量的馬來、班圖諸語言的借詞和語法散佈其中,南非白人的祖先名為布爾人,其名稱的由來是來自荷蘭語中boer(農夫)這個單詞。 荷蘭語的舌後音較德語、俄語等多,除了ch發舌後音外,連g也是發舌後音的。.
查看 瓦隆人和荷蘭語
高卢
高卢(法语:Gaule;拉丁语:Gallia),古罗马人把居住在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南部莱茵河西岸一带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在后来的英语中,「Gaul」这个词(Gaulois)也可能是指住在那一带的人民。不过更多时候这个词是指曾经广泛分布于中欧的多瑙河中游平原、西欧、东南欧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甚至在前285—前277年间扩张至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使用高卢语(凯尔特语族的一个分支)的那些人。高卢的古罗马语就是「Gallia」。 从哈尔施塔特文化到前3世纪初期时的高卢人曾经广阔地分布在欧洲并分成了两族,除了住在今天法兰西的高卢人,还有一部分居住在亚平宁半岛北部的平原,其他的高卢人移民到今日的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群岛一帶。 对于罗马的统治,高卢的部落首脑韦森盖托里克斯曾经帶领高卢起义,后被凱撒击败,投降后被判绞刑。 * Category:法国历史 Category:凯尔特人 分類:羅馬帝國行省.
查看 瓦隆人和高卢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bourgeoisie,直譯布爾喬亞)是根據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學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階級劃分當中的階級之一。.
查看 瓦隆人和資產階級
默兹河
默兹河(Meuse)也称马斯河(Maas, Maes),发源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上马恩省朗格勒高原,流经比利时,最终在荷兰注入北海,和莱茵河口连成三角洲,全长925公里,是欧洲的主要河流。 默兹河流经的主要城市有:讷沙泰奥、栋雷米-拉-皮塞勒、科梅尔西、圣米耶勒、凡尔登、斯特奈、色当、沙勒维尔-梅济耶尔、日弗特、迪南、那慕尔、于伊、列日、韦泽、马斯特里赫特、鲁尔蒙德、芬洛、马塞克、博克斯梅尔、赫斯登、马斯德里尔。 M M M.
查看 瓦隆人和默兹河
阿登
阿登(Ardennen,;Ardennes),也譯作亞爾丁(法语:Ardenne)是位于比利时和卢森堡交界的一片森林覆盖的丘陵地带,并一直延伸到法国境内。 1940年5月13日德国A集团军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绕过馬奇諾防線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1944年12月16日,由於戰局對德國逐漸不利,以及東線紅軍的壓迫,希特勒遂下令發動“守望萊茵”(美方稱之為突出部之役)之戰,就在這同樣的地方發起。 A A A Category:原始森林.
查看 瓦隆人和阿登
阿登省
阿登省(Ardennes)是法國阿爾薩斯-香檳-阿登-洛林大區所轄的省份,北鄰比利時。該省編號為08。 Category:法国省份 A.
查看 瓦隆人和阿登省
那慕爾
那慕尔(Namur,Nameur, Namen)是比利时中南部一城市,位于默兹河畔、布鲁塞尔东南。那慕爾同時也是瓦隆大區首府。位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多次围攻和战斗的战场,尤其在17世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口101,860。.
查看 瓦隆人和那慕爾
雷內·馬格利特
雷內·弗朗索瓦·吉蘭馬格利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並且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中帶有些許詼諧以及許多引人審思的符號語言而聞名。他的作品對於許多觀察家對於事先設想現實狀況的情況提出挑戰,並且影響今日許多插畫風格。 《戴黑帽的男人》,1964.
查看 瓦隆人和雷內·馬格利特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查看 瓦隆人和比利时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瓦隆人和法国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查看 瓦隆人和法语
法蘭德斯
#重定向 法兰德斯.
查看 瓦隆人和法蘭德斯
法蘭克人
法兰克人(Franci 或 gens Francorum,Franks)是对历史上居住在莱因河北部法兰西亚(Francia)地区的日耳曼人部落的总称。.
查看 瓦隆人和法蘭克人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查看 瓦隆人和浪漫主义
斯帕
斯帕(法语:Spa)是位于比利时列日省东部阿登地区的一座城市,人口10,543(2006年)。.
查看 瓦隆人和斯帕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总称。这些民族从西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兰人和德意志人、奥地利人、东普鲁士人。奥地利同样属于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战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紐西蘭、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等,現今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查看 瓦隆人和日耳曼人
意大利语族
義大利語族是印歐語系下的一族,屬於顎音類語言。由其下的通俗拉丁語衍生出羅曼語族。.
查看 瓦隆人和意大利语族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查看 瓦隆人和拉丁语
另见
羅曼人
亦称为 瓦隆尼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