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

指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Marguerite de Navarre),(),又稱為昂古萊姆的瑪格麗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法国贵族之一。瑪格麗特是昂古萊姆伯爵查理與妻子的長女、弟弟為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 瑪格麗特为著名作家与文人的保护者。她醉心于文化沙龙事业,同时亦为艺术家与作家大力提供赞助。在当时的法国以及欧洲均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力。.

24 关系: 加爾文主義夏爾一世·德·波旁威爾士親王七日談干邑亨利八世作家貴族路易十二路易一世 (奥尔良公爵)胡安娜三世胡格諾派薩利克法腓力二世 (薩伏依)艺术家查理 (昂古萊姆伯爵)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欧洲沙龙法国法蘭西的克洛德文人文化拉丁语

加爾文主義

加爾文主義(法语、荷兰语:Calvinisme;Calvinism),自诩为歸正主義,是16世纪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由加尔文等人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有歸正宗、长老宗與公理宗等。 加爾文支持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的行為獲得救贖,恢復逐漸被天主教会所遺棄的奥古斯丁派「神恩独作」论,反對逐漸成為天主教神學主流的「神人合作」论,因為加爾文認為教義應當回歸聖經,因此加尔文主义者之神学传统常被稱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 加爾文和路德等新教教派都承認人因信稱義,但加爾文主義不同於其他宗派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預選說與獨作說」,上帝早已擇定誰應該獲得永生,誰應該永墮地獄,而且神的救援,不需要信眾自己的出力。在現代的神學論述習慣中,加爾文主義常指「預選說與獨作說」。二是選舉“長老”監督教務,由牧師和不受神職的長老集體管理教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無限權力,並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權的國家或地区,經濟、民主制度和公眾教育受到重视。.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加爾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夏爾一世·德·波旁

夏爾一世·德·波旁,第五代波旁公爵 Charles Ier de Bourbon,5me Duc de Bourbon (1401年-1456年12月4日)法國軍人,波旁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奧弗涅公爵(1434年起)。 夏爾一世·德·波旁為第四代波旁公爵讓一世·德·波旁與奧弗涅公爵夫人奧弗涅的瑪麗的長子,1424年,成為克萊蒙-博韋伯爵。 1415年,法國軍在阿讓庫爾戰役中被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以弱勢兵力擊敗。讓一世·德·波旁於是役被俘並被帶往英國,被囚禁18年於1434年在倫敦監禁中去世,夏爾一世·德·波旁成為波旁公爵及奧弗涅公爵。 1425年,夏爾一世·德·波旁娶了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女兒勃艮第的艾格尼絲(1407–1476)為妻子。 百年戰爭中夏爾一世·德·波旁曾在皇家軍隊中服役,他同時仍然保持與他的妻舅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關係,最後二人決定和解及休戰,並於1440年簽訂條約。夏爾一世·德·波旁亦曾以貴族身份參與法國國王查理七世的加冕儀式並被受封爵位。 1439年-1440年,夏爾一世·德·波旁參加了反對國王查理七世的叛亂,當謀反失敗後,他被迫向查理七世哀求赦免。查理七世削減了他的一些領地。1456年,他在自己的領地中逝世。 Category:波旁公爵 C C Category:法国波旁王朝.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夏爾一世·德·波旁 · 查看更多 »

威爾士親王

威爾士親王(Prince of Wales,Tywysog Cymru),威爾士公國的元首,自1301年英格蘭吞併威爾士之後,英王便將這個頭銜賜與王儲。.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威爾士親王 · 查看更多 »

七日談

《七日談》(Heptaméron)是法國16世紀的短篇小说集,作者是纳瓦拉的玛格丽特王后,出版于1558年。 《七日谈》模仿薄伽丘的《十日談》的風格,講述的是从比利牛斯山疗养归来的五位年轻贵妇和五位青年男子,因山洪爆发而暂住在一座修道院中,为消磨时间每人每天講一个故事。1549年,纳瓦拉王后没有完成作品即去世,小说集在其身后的1558年出版。.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七日談 · 查看更多 »

干邑

干邑(Cognac)或科尼亚克,是法国夏朗德省下属的一个市镇。.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干邑 · 查看更多 »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格蘭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年4月22日繼位。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英格兰宗教改革,並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将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蘭最高宗教领袖,並解散罗马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間,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雖然有說亨利八世在離世前成為英國國教徒,但是他一生都提倡天主教儀式及教條。他的後裔愛德華六世,以及伊麗莎白一世都繼續推行改革。但是,他的女兒瑪麗一世在位期間曾恢復天主教的地位。亨利八世曾經有六次婚姻,其中有兩個妻子被其下令斬首。 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宗教改革外,更積極鼓励人文主义研究。亨利八世还合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使英国皇室的权力达到顶峰。国家的权力扩大了,而中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度也加强了;亨利成功的参与了欧洲大陆上的政治外交,然而却为此耗尽了国库,给以后继位的英国君主带来了麻烦。.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亨利八世 · 查看更多 »

作家

作家特指文學創作上有盛名或成就的人,近代已泛指以写作為職業的人。相對於「作者」一詞而言,「作家」一詞比較廣義,包括網上寫手、自由撰稿人、任何種類出書的作者都可以被稱為或自稱為作家。 傅柯在其著名的論文《作者是什麼?》(What is an author?, 1969)提到:“所有的作者都是作家,但並非所有的作家都是(某作品的)作者。”(all authors are writers,but not all writers are authors.).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作家 · 查看更多 »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貴族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二

路易十二(人民之父)Louis XII le Père du Peuple()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498年—1515年在位)。他属于该王朝的奥尔良支系。即位前的封号是奥尔良公爵(称路易二世,1465年起),瓦卢瓦公爵(也稱路易二世),那不勒斯國王(路易吉三世)。.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路易十二 · 查看更多 »

路易一世 (奥尔良公爵)

(瓦卢瓦的)路易一世,奥尔良公爵 (瓦卢瓦的)路易一世(Louis Ier de Valois,Duc d'Orléans;)法国贵族,奥尔良第二王朝的第一位公爵(1392年受封)。他也是瓦卢瓦公爵、布卢瓦伯爵和昂古莱姆伯爵等等。他是百年战争时期奥尔良派(或称阿马尼亚克派)的最大代表。 路易一世为法国国王查理五世之子,查理六世之弟。1372年生于奥尔良。1389年,他与维斯康蒂家族的米兰公爵吉安·加莱阿佐之女瓦伦丁娜结婚。 路易一世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为了争夺患精神病的查理六世的摄政权,他与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交恶,并引发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激烈争斗。1406年,路易一世任法军统帅,进攻英国人控制的阿基坦地区。 1407年路易一世在巴黎街道上被无畏的约翰派遣的刺客刺殺。.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路易一世 (奥尔良公爵) · 查看更多 »

胡安娜三世

胡安娜·達爾布雷(Jeanne d'Albret;Joana III.a Albretekoa;),又稱為胡安娜三世(Jeanne III),是1555年至1572年期間納瓦拉王國的女王。她與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結婚,並生下了波旁的亨利——未來的納瓦拉國王亨利三世與首位波旁王朝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而這次婚姻亦令她獲得的稱呼。 她是公認法國胡格诺運動的精神和政治領袖,也是法國宗教戰爭的關鍵人物。.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胡安娜三世 · 查看更多 »

胡格諾派

胡格诺派(Huguenot,,又譯雨格諾派、休京諾派、休京拉派)在1559年的巴黎宗教會議中,被法國各個地區的約翰·加爾文跟隨者組織起來,此名稱的由來是來自於卡佩王朝的创立者于格·卡佩。16世纪至17世纪法国新教归正宗的一种。17世紀以來,胡格诺派普遍被認定為「法國新教」。胡格诺派受到1530年代約翰·加爾文思想的影響,在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1555年至1561年期间,大批贵族和市民皈依胡格诺派。在此期间,天主教会首次用“胡格诺”('Huguenot',即德語的Eidgenossen,意為「結盟會」)来称呼加尔文的信徒,而胡格诺派自称改革者。 1559年,全國總共有72個胡格諾派教會,這是具有加爾文思想的信經與長老宗的教會;一年後胡格諾派信徒已增至30萬人,部分野心者發起昂布瓦斯陰謀奪權卻遭血腥鎮壓。同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即位,年僅十歲,由太后凯瑟琳攝政,她利用當時法國貴族兩派不和(一派是以東北部的吉斯家族為首,仰仗羅馬天主教會支持;一派是以西南和中部波旁家族為首,信奉加尔文教),使之彼此互相制約來維護她的王權,她在1561年宣佈停止對胡格諾派迫害,釋放被捕的新教徒,這使得新教徒人數大大竄升,謂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胡格諾派因與法國人信奉的傳統舊教不容而受到宗教迫害,因此新舊教信徒在兩派貴族煽動下,彼此仇視,甚至發展成武裝對抗。這樣的狀況持續一年多,終於在1562年3月1日爆發瓦西慘案,肇因於吉斯公爵法蘭索瓦·德·洛林路經瓦西鎮,正值胡格諾派信徒舉行禮拜,雙方發生衝突,吉斯公爵的武裝隨從襲擊他們造成死傷兩百多人。這就是與天主教會發生的胡格諾戰爭,此內戰歷時30多年,分三個階段,進行十次戰役。 1572年發生聖巴托洛繆大屠殺,又稱聖巴多羅買日大屠杀(Saint Bartholomew's Day),據稱當日凡是巴黎城的鐘都同時敲響了,其實這就是展開大屠殺的暗號;此殘暴的行為持續三天三夜之久,大屠殺不斷進行著,原只在巴黎的暴行甚至延燒擴展到其他的都市,如此殘酷鎮壓胡格諾派教徒的事件,堪稱是歷史上最污穢的殘酷罪行之一。可惜,這事不但沒有使內戰結束,反倒為內戰帶來更多的衝擊,這樣的鬥爭一直持續至查理的下一任國王亨利三世的年代,並且變成為(三個亨利)之間的(三角衝突),所謂三個亨利是指中庸路線的國王-亨利三世;天主教的領袖-吉斯公爵亨利(Henry of Guise);以及胡格諾派領袖-波旁的亨利。後來,亨利三世國王下令謀殺吉斯的亨利,沒想到吉斯的亨利被殺後,他自己也因為敵方的報復而遇刺身亡。所以,在1589年時,唯一生存的波旁亨利便名正言順的繼承王位。不過,因法國大部分的人民仍是天主教徒,尚無法容忍屬胡格諾派的國王統治他們,於是波旁亨利於1593年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然後在1594年,風光地進入巴黎,成為亨利四世國王,創建波旁王朝。 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曾提及他本人曾是胡格諾派的首領,但他之後皈依羅馬天主教,他皈依的目的是為頒佈《南特敕令》,准許新教徒享有崇拜自由、信仰自由,甚至賦予他們有武裝自衛的權利,因此,胡格諾派在法國的南部保留兩百多個城鎮的武裝自衛隊,以作為國王的敕令履行擔保。法王亨利四世所頒布的《南特敕令》實在是帶有宗教寬容的精神。傳說亨利四世曾說過這句話:「巴黎十分值得讓彌撒存在。」,不論這句話是否是真的,現在的歷史學家大多接受他改變信仰的事實。不過當時仍有零星的戰鬥發生,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法國再一次進入戰爭的場景,許多法國人民都逃到鄰近國家甚至是新大陸去避難,直至1628年胡格諾派的根據地拉羅舍爾(La Rochelle)被攻佔(見拉羅歇爾之圍),這是零星戰鬥中最嚴重的一次。 1629年,胡格諾派在法國崩解,但是,他們仍以胡格諾派團體的形式繼續生存下來。好景不長,到了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頒佈《楓丹白露敕令》,廢除《南特敕令》,宣佈新教為非法。約20萬名胡格諾派教徒因此大舉外遷,主要定居於英國、瑞士、荷蘭、普魯士等地。刺殺美國總統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的查爾斯·吉特奧(Charles Guiteau)是胡格諾派移民的後代。.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胡格諾派 · 查看更多 »

薩利克法

薩利克法(英語:Salic law; 拉丁语:lex Salica),是中世紀以來西欧通行的法典。.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薩利克法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薩伏依)

#重定向 腓力二世 (萨伏依).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腓力二世 (薩伏依) · 查看更多 »

艺术家

艺术家是指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的人物,包括写作、绘画、摄影、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通常是有比较高的成就或擁有獨特的個人風格,从而具备了一定的美學素養程度的人。.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艺术家 · 查看更多 »

查理 (昂古萊姆伯爵)

(奧爾良的)查理(Charles d'Orléans, Comte d'Angoulême;)法國貴族,昂古萊姆伯爵。奧爾良第二王朝的第一位公爵(瓦盧瓦的)路易一世R.J. Knecht, Francis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xvi.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查理 (昂古萊姆伯爵) · 查看更多 »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

恩里克二世(Henri II;Henrike II.a Nafarroakoa;),是1517年至1555年期間納瓦拉王國的國王。他在位時,納瓦拉王國僅剩餘小型北部領地,南部已經於1512年。.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沙龙

沙龙可以指:.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沙龙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的克洛德

法蘭西的克洛德(Claude of France,),法國國王路易十二與第二任妻子布列塔尼的安妮的長女,從母親手上繼承了布列塔尼公國,其後成為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的王后(1514~1524)。.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法蘭西的克洛德 · 查看更多 »

文人

文人」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類群概念。.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文人 · 查看更多 »

文化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經驗,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对“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文化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