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

指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

恩里克二世(Henri II;Henrike II.a Nafarroakoa;),是1517年至1555年期間納瓦拉王國的國王。他在位時,納瓦拉王國僅剩餘小型北部領地,南部已經於1512年。.

11 关系: 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凱撒琳 (納瓦拉)納瓦拉王國纳瓦拉君主列表胡安娜三世胡安三世 (納瓦拉)胡格諾派阿热特莫桑格萨比利牛斯山潘普洛納 (西班牙)

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

弗朗索瓦一世 (法语:François I,),即位前通常称昂古莱姆的弗朗索瓦(François de Angouléme),又稱大鼻子弗朗索瓦(François au Grand Nez),骑士国王(le Roi-Chevalier),被视为开明的君主,多情的男子和文艺的庇护者,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最受爱戴的国王之一(1515年—1547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法国繁荣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潮。.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凱撒琳 (納瓦拉)

凱撒琳(Catherine;Katalina I.a Nafarroakoa;),是1483年至1517年期間納瓦拉王國的女王。她同時是甘迪亚、蒙特夫兰克與佩尼亚菲耶尔公爵夫人;富瓦、與伯爵夫人和貝阿恩子爵夫人。.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凱撒琳 (納瓦拉) · 查看更多 »

納瓦拉王國

納瓦拉王國(西班牙語:Reino de Navarra,巴斯克語:Nafarroako Erresuma,法語:Royaume de Navarre),原名潘普洛納王國,是一個控制比利牛斯山脈大西洋沿岸土地的歐洲王國。.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納瓦拉王國 · 查看更多 »

纳瓦拉君主列表

纳瓦拉君主是指歷來納瓦拉的王位繼承人。.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纳瓦拉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胡安娜三世

胡安娜·達爾布雷(Jeanne d'Albret;Joana III.a Albretekoa;),又稱為胡安娜三世(Jeanne III),是1555年至1572年期間納瓦拉王國的女王。她與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結婚,並生下了波旁的亨利——未來的納瓦拉國王亨利三世與首位波旁王朝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而這次婚姻亦令她獲得的稱呼。 她是公認法國胡格诺運動的精神和政治領袖,也是法國宗教戰爭的關鍵人物。.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胡安娜三世 · 查看更多 »

胡安三世 (納瓦拉)

胡安三世(Jean III;Joanes III.a Nafarroakoa;),又稱為阿爾布雷特的胡安(Jean d'Albret),是納瓦拉王國根據的國王;女王凱撒琳的共治者。.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胡安三世 (納瓦拉) · 查看更多 »

胡格諾派

胡格诺派(Huguenot,,又譯雨格諾派、休京諾派、休京拉派)在1559年的巴黎宗教會議中,被法國各個地區的約翰·加爾文跟隨者組織起來,此名稱的由來是來自於卡佩王朝的创立者于格·卡佩。16世纪至17世纪法国新教归正宗的一种。17世紀以來,胡格诺派普遍被認定為「法國新教」。胡格诺派受到1530年代約翰·加爾文思想的影響,在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1555年至1561年期间,大批贵族和市民皈依胡格诺派。在此期间,天主教会首次用“胡格诺”('Huguenot',即德語的Eidgenossen,意為「結盟會」)来称呼加尔文的信徒,而胡格诺派自称改革者。 1559年,全國總共有72個胡格諾派教會,這是具有加爾文思想的信經與長老宗的教會;一年後胡格諾派信徒已增至30萬人,部分野心者發起昂布瓦斯陰謀奪權卻遭血腥鎮壓。同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即位,年僅十歲,由太后凯瑟琳攝政,她利用當時法國貴族兩派不和(一派是以東北部的吉斯家族為首,仰仗羅馬天主教會支持;一派是以西南和中部波旁家族為首,信奉加尔文教),使之彼此互相制約來維護她的王權,她在1561年宣佈停止對胡格諾派迫害,釋放被捕的新教徒,這使得新教徒人數大大竄升,謂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胡格諾派因與法國人信奉的傳統舊教不容而受到宗教迫害,因此新舊教信徒在兩派貴族煽動下,彼此仇視,甚至發展成武裝對抗。這樣的狀況持續一年多,終於在1562年3月1日爆發瓦西慘案,肇因於吉斯公爵法蘭索瓦·德·洛林路經瓦西鎮,正值胡格諾派信徒舉行禮拜,雙方發生衝突,吉斯公爵的武裝隨從襲擊他們造成死傷兩百多人。這就是與天主教會發生的胡格諾戰爭,此內戰歷時30多年,分三個階段,進行十次戰役。 1572年發生聖巴托洛繆大屠殺,又稱聖巴多羅買日大屠杀(Saint Bartholomew's Day),據稱當日凡是巴黎城的鐘都同時敲響了,其實這就是展開大屠殺的暗號;此殘暴的行為持續三天三夜之久,大屠殺不斷進行著,原只在巴黎的暴行甚至延燒擴展到其他的都市,如此殘酷鎮壓胡格諾派教徒的事件,堪稱是歷史上最污穢的殘酷罪行之一。可惜,這事不但沒有使內戰結束,反倒為內戰帶來更多的衝擊,這樣的鬥爭一直持續至查理的下一任國王亨利三世的年代,並且變成為(三個亨利)之間的(三角衝突),所謂三個亨利是指中庸路線的國王-亨利三世;天主教的領袖-吉斯公爵亨利(Henry of Guise);以及胡格諾派領袖-波旁的亨利。後來,亨利三世國王下令謀殺吉斯的亨利,沒想到吉斯的亨利被殺後,他自己也因為敵方的報復而遇刺身亡。所以,在1589年時,唯一生存的波旁亨利便名正言順的繼承王位。不過,因法國大部分的人民仍是天主教徒,尚無法容忍屬胡格諾派的國王統治他們,於是波旁亨利於1593年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然後在1594年,風光地進入巴黎,成為亨利四世國王,創建波旁王朝。 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曾提及他本人曾是胡格諾派的首領,但他之後皈依羅馬天主教,他皈依的目的是為頒佈《南特敕令》,准許新教徒享有崇拜自由、信仰自由,甚至賦予他們有武裝自衛的權利,因此,胡格諾派在法國的南部保留兩百多個城鎮的武裝自衛隊,以作為國王的敕令履行擔保。法王亨利四世所頒布的《南特敕令》實在是帶有宗教寬容的精神。傳說亨利四世曾說過這句話:「巴黎十分值得讓彌撒存在。」,不論這句話是否是真的,現在的歷史學家大多接受他改變信仰的事實。不過當時仍有零星的戰鬥發生,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法國再一次進入戰爭的場景,許多法國人民都逃到鄰近國家甚至是新大陸去避難,直至1628年胡格諾派的根據地拉羅舍爾(La Rochelle)被攻佔(見拉羅歇爾之圍),這是零星戰鬥中最嚴重的一次。 1629年,胡格諾派在法國崩解,但是,他們仍以胡格諾派團體的形式繼續生存下來。好景不長,到了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頒佈《楓丹白露敕令》,廢除《南特敕令》,宣佈新教為非法。約20萬名胡格諾派教徒因此大舉外遷,主要定居於英國、瑞士、荷蘭、普魯士等地。刺殺美國總統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的查爾斯·吉特奧(Charles Guiteau)是胡格諾派移民的後代。.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胡格諾派 · 查看更多 »

阿热特莫

阿热特莫(Hagetmau)是法国朗德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南部偏东,属于蒙德马桑区。该市镇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4539人。.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阿热特莫 · 查看更多 »

桑格萨

桑格萨(西班牙语:Sangüesa),是西班牙纳瓦拉的一个市镇。总面积68平方公里,总人口4614人(2001年),人口密度68人/平方公里。.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桑格萨 · 查看更多 »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位於欧洲西南部,山脉东起于地中海,西止于大西洋,分隔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亚半島,也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天然國界,山中有小國安道爾。 长435公里,宽80-140公里,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阿内托峰海拔3404米;有现代冰川覆盖。 在比利牛斯山中有比利牛斯山國家公園。這國家公園成立於1967年,沿著法國和西班牙國界延伸1百多公里。此地景致壯觀,包括了大量蝴蝶飛翔的草地和終年積雪的高山峰頂。海拔的高度和氣候的變化頗大,因而區內擁有多樣化的動植物。.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比利牛斯山 · 查看更多 »

潘普洛納 (西班牙)

潘普洛納(西班牙语:Pamplona)也譯作旁普羅納或龐普羅納,是西班牙北部納瓦拉自治區的首府,約有20萬人口,面積僅23平方公里。距離馬德里407公里。每年7月7日開始,為期八日的圣费尔明节就是於潘普洛納舉行。該節日始於1591年,每年都吸引數以十萬計的旅客來觀光。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經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中描述奔牛節的盛況,在城內有一尊海明威的青銅雕像。.

新!!: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和潘普洛納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