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牛頭角下邨

指数 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下邨(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佐敦谷的公共屋邨,為香港市區最後一個重建的徙置區。牛頭角下邨一區於2004年拆卸後,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作總體設計,再由周古梁建築工程師有限公司作細部設計,在設計將傳統的牛頭角下邨歷史建築細部再次運用在其新大廈之上,包括麻石外牆入口、通花磚屏風阻隔行人道及單位洗手間的視線,地上刻有牛頭角下邨及其鄰近地方歷史的小廣場,還有小型歷史展覽館展示牛頭角下邨歷史文物,館址設於一樓天橋上,以展示及延伸牛頭角下邨的歷史,此邨於2008年展開一連串土地平整及地基工程,用以興建公屋大廈,於2012年8月入伙;第二期於2015年12月入伙。而二區於2011年完成拆卸後,於2016年開始動工興建東九文化中心。.

61 关系: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天主教柏德學校安基苑世界卫生组织九龍九龍灣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建築署佐敦道佐敦谷佐敦谷北道彩盈邨徙置區土瓜灣皇崗口岸福淘街秀茂坪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紅磡美孚牛頭角巴士總站牛頭角上邨牛頭角下邨周邊街道牛頭角公園牛頭角道隔火層非標準設計大廈青山道西九文化區香港香港市區香港土地供應香港公共小巴香港公共屋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電台香港房屋委員會觀塘區觀塘綫觀塘道黃大仙藍田站蔡涯棉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陳國華陳鑑林李慧詩...東九文化中心樂華邨民建聯民政事務局淘大花園港鐵振華道情越雙白線房屋署方大同旺角 扩展索引 (11 更多) »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缩写为 SARS),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种。--。2002-2003年,该病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被称为SARS事件。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由世界卫生组织的意大利医生卡尔娄·武尔班尼发现。他在越南研究该病毒时受到了感染,其后于2003年3月在泰国不治殉职。研究指出,本病是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播途徑包括由已被感染者所咳出的飞沫传染,而整個传染過程需要非常親密的接触。此病平均导致7%至15%的患者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该病死亡率在未来有可能达到15%。不同年龄段中,24岁和以下人群死亡率为1%,25到44岁死亡率为6%,45到64岁死亡率15%,65岁以上的死亡率则為100%。.

新!!: 牛頭角下邨和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柏德學校

天主教柏德學校(Bishop Paschang Catholic School)於1969年創校,是一所位於香港的男女子天主教小學,由瑪利諾會於牛頭角下邨創立,原名柏德學校 (英文 Bishop Paschang Memorial School)。該校校訓為「仁義勤儉」。 創校時分為上、下午校,2002年上午校遷往九龍灣學校村,實施全日制,改名為「天主教柏德學校」(英文"Bishop Paschang Catholic School");下午校則留於原址,亦改為全日制。牛頭角校舍現已清拆,現今的柏德學校校舍位於九龍灣,屬觀塘區第46校網。 天主教柏德學校是一所香港政府津貼小學,辦學團體乃俗稱瑪利諾神父會(Maryknoll Fathers)的美國天主教外方傳教會。.

新!!: 牛頭角下邨和天主教柏德學校 · 查看更多 »

安基苑

安基苑 (英文:On Kay Court)是香港的一個居者有其屋屋苑,位於九龍觀塘區牛頭角振華道20號,鄰近振華苑,分別在1982年及1984年落成,共有四座樓宇。.

新!!: 牛頭角下邨和安基苑 · 查看更多 »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英文縮寫为 WHO;中文簡稱:世衛組織或世衛)是聯合國专门机构之一,國際最大的公共衛生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机构。根據《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世界衛生組織的宗旨是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盡可能獲得高水平的健康。該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身體,精神及社會生活中的完美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的主要職能包括:促進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準。截至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共有194個成員國。.

新!!: 牛頭角下邨和世界卫生组织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牛頭角下邨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九龍灣站

九龍灣站(Kowloon Bay Station)是港鐵觀塘綫的一個架空車站,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九龍灣,鄰近牛頭角,1979年10月1日啟用。車站以紅色及灰黑色為主要色調。九龍灣站的旁邊是港鐵九龍灣車廠,亦是港鐵總部大樓所在地,並發展了上蓋物業德福花園。.

新!!: 牛頭角下邨和九龍灣站 · 查看更多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英文: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縮寫:LCS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轄下的部門,專責統籌香港的康樂體育、古物古蹟及文化藝術有關的活動和服務,現時約有10,000名職員。現任署長為李美嫦。.

新!!: 牛頭角下邨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查看更多 »

建築署

建築署(Architec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縮寫ArchSD或ASD)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的部門,專責興建、保養及維修政府公共設施。其工作包括工程策劃、建築設計、屋宇裝備、物業事務、工料測量及結構工程。它接受市民通過「1823政府熱線」溝通。現任建築署署長為林余家慧。.

新!!: 牛頭角下邨和建築署 · 查看更多 »

佐敦道

佐敦道(Jordan Road)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條道路,西起海寶路,東至加士居道,連接西九龍填海區(九龍站)及伊利沙伯醫院一帶。此道路於1887年建成時原名第六街,1909年3月區內街道名稱重整時改為現時的名稱,同年5月再將加士居道南一併列入佐敦道。根據《南華早報》於1909年5月31日刊登的一篇讀者來函指出,與區內其他以英國外交官命名的街道一樣,佐敦道是以時任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爵士(即佐敦爵士)命名。 佐敦道最西端原來為佐敦道碼頭,但是香港政府在1990年代將佐敦道碼頭拆卸以進行西九龍填海工程,將佐敦道伸展至西九龍填海區。 佐敦道所處的地方原名官涌。1970年代,香港地鐵興建「修正早期系統」(有關路段現屬荃灣綫),並在彌敦道與佐敦道交界處設一車站,以佐敦道之名命名為佐敦站。從此以後,該區亦被慣稱為佐敦。 佐敦道食店林立,是吃飯的好地方。而在附近的寶靈街、上海街等街道,是步行往尖沙咀的途徑之一。 佐敦道是公共小巴政策下,於九龍半島可以行駛的範圍內的南端盡頭。佐敦道以南,除西區海底隧道外,禁止公共小巴進入。2011年1月13日起,禁區範圍進一步擴充,介乎加士居道與廣東道之間的佐敦道西行,以及介乎南京街與佐敦道之間的彌敦道南行皆禁止公共小巴進入。此外,公共小巴曾經於文匯街設立總站,因為位置接近佐敦道碼頭而稱為「佐敦道」總站,其後改於佐敦道以北及甘肅街以南的街道作總站,但總站名稱不變。.

新!!: 牛頭角下邨和佐敦道 · 查看更多 »

佐敦谷

佐敦谷(Jordan Valley)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西北部,前為佐敦谷公共房屋區(現已清拆,改建為佐敦谷遊樂場及佐敦谷游泳池等休憩設施)。 顧名思義,佐敦谷是一處山谷地帶,其東面和西面分別為沈雲山(水塘山)及平山(機場山)。北部有山上的茶寮坳順利公共房屋區,面向飛鵝山;南面是牛頭角住宅區。常被人誤以為是牛頭角、九龍灣、平山、四順甚至牛池灣的一部分,這些地方實為截然不同的地貌,不可混為一談。.

新!!: 牛頭角下邨和佐敦谷 · 查看更多 »

佐敦谷北道

佐敦谷北道(Jordan Valley North Road),位於香港牛頭角佐敦谷,連接牛頭角道至彩霞道的一條道路。全線雙線雙向行車。.

新!!: 牛頭角下邨和佐敦谷北道 · 查看更多 »

彩盈邨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觀塘區平山,由房屋署總建築師(3)設計,於2008年落成入伙,目前由卓安物業顧問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物業管理。.

新!!: 牛頭角下邨和彩盈邨 · 查看更多 »

徙置區

徙置區(Squatter Area)是香港第一代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佈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成立後與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統稱「公共屋邨」:徙置區稱為「乙類屋邨」、屋建會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則稱為「甲類屋邨」。現時,第一至六型大廈絕大部份已拆卸或重建,而第七型大廈亦已有部分開始重建。.

新!!: 牛頭角下邨和徙置區 · 查看更多 »

土瓜灣

土瓜灣(To Kwa Wan),古稱土家灣,其中香港粤語經常把陰平的「灣」讀作陽平的「環」,土瓜灣位於九龍西九龍城區的南部,主要以住宅區及輕型工業區為主,另外此區沿漆咸道北至馬頭圍道一帶亦聚集了不少傢具商舖。.

新!!: 牛頭角下邨和土瓜灣 · 查看更多 »

皇崗口岸

皇崗口岸位於中国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福田街道,南臨香港元朗區,是一個連接中国深圳和香港邊境的陸路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皇崗口岸南接香港的落馬洲管制站,經公路連接香港市區。.

新!!: 牛頭角下邨和皇崗口岸 · 查看更多 »

福淘街

福淘街(Fuk To Street),此街的東面入口位於牛頭角道(原位置為牛頭角下邨第10座前的休憩公園)、西面入口位於觀塘道(原位置為牛頭角下邨第8座近8A出口)的道路,全長約160米。福淘街設有一迴旋處、公共小巴停車處、巴士停車處和安全島。道路以連接德'''福'''花園(觀塘道)及'''淘'''大花園(牛頭角道)而得名。.

新!!: 牛頭角下邨和福淘街 · 查看更多 »

秀茂坪

茂坪(Sau Mau Ping)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主要以公共屋邨組成,是九龍主要的住宅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九龍區的人口增加,香港政府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在秀茂坪興建徙置區,後來逐漸演成秀茂坪邨,共近44幢大廈。附近有秀茂坪警署及基督教聯合醫院。 舊時的秀茂坪全為樓高十數層的公共屋邨大廈,隨着秀茂坪邨因為老化而重建,人口一度下跌,途經秀茂坪的區內巴士路線13B、13C、13E相繼取消。重建後的秀茂坪分拆出秀茂坪邨、秀茂坪南邨、居屋曉麗苑及將2001年原屬西貢區新發展的寶達邨劃入秀茂坪範圍。 亦有不少植根香港數十年的本地企業是從秀茂坪中創業,如壹品豆漿等。.

新!!: 牛頭角下邨和秀茂坪 · 查看更多 »

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

#重定向 香港立法會#常設委員會及議事規則委員會.

新!!: 牛頭角下邨和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

#重定向 香港立法會#常設委員會及議事規則委員會.

新!!: 牛頭角下邨和立法會財務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

#重定向 立法會#事務委員會.

新!!: 牛頭角下邨和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紅磡

紅磡(Hung Hom),古有赤磡、赤砍、紅碪之名,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南部,十八區行政上隸屬九龍城區,東對九龍灣至觀塘相望,南隔維多利亞港與銅鑼灣至北角相望,西面接尖沙咀,北連何文田及土瓜灣。.

新!!: 牛頭角下邨和紅磡 · 查看更多 »

美孚

美孚可以指:.

新!!: 牛頭角下邨和美孚 · 查看更多 »

牛頭角巴士總站

牛頭角巴士總站(Ngau Tau Kok Bus Terminus)是位於香港九龍佐敦谷的巴士總站,亦是三條巴士路線的巴士總站,位於佐敦谷北道旁。.

新!!: 牛頭角下邨和牛頭角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牛頭角上邨

牛頭角上邨(Upp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3)設計,保華建築有限公司承建,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新!!: 牛頭角下邨和牛頭角上邨 · 查看更多 »

牛頭角下邨周邊街道

在原牛頭角下邨6公頃土地範圍裏曾經存在一條命名為「誠信路」的道路,以及一批命名為「牛頭角第一街」至「牛頭角第五街」的道路。誠信路位於牛頭角道天橋休憩花園及前牛頭角下邨第14座之間,連接觀塘道及牛頭角道;牛頭角第一街至牛頭角第三街位於前牛頭角下邨一區各座之間,牛頭角第四街及牛頭角第五街則位於前牛頭角下邨二區內。 誠信路已隨1983年到1984年間進行的牛頭角道改善工程而封閉及消失,另外該批命名為「牛頭角第一街」至「牛頭角第五街」的街道已隨2004年到2012年間進行的牛頭角下邨重建工程而分批封閉及消失,牛頭角第一街至牛頭角第三街已連同牛頭角下邨一區於2004年永久封閉及停用,牛頭角第四街及牛頭角第五街則隨福淘街的啟用而於2012年永久封閉。 「牛頭角第一街」至「牛頭角第五街」業於2016年1月22日出版的政府憲報第20卷第3期中除名;而「誠信路」則於2017年5月26日憲報第3555號公告宣佈除名。.

新!!: 牛頭角下邨和牛頭角下邨周邊街道 · 查看更多 »

牛頭角公園

牛頭角公園(英文:Ngau Tau Kok Park),地址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牛頭角觀塘道199號,佔地約2公頃,於2015年8月落成,同年12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新!!: 牛頭角下邨和牛頭角公園 · 查看更多 »

牛頭角道

牛頭角道(Ngau Tau Kok Road)位於香港九龍東部觀塘區,是該區早期發展時的交通要道,現時大部份路段均是4線雙程行車,另有兩座行車天橋連接九龍灣。.

新!!: 牛頭角下邨和牛頭角道 · 查看更多 »

隔火層

火層亦稱避火層、庇護層,是大廈,例如摩天大廈的設計細部,為求消防目的建造,有效果於阻隔火災蔓延,亦可以供予人士在發生火災時作為臨時庇護用途。 根據香港《消防條例》規定,住宅樓宇的樓層高達25層,發展商便要在樓層之間設有隔火層。但若建築物高度在最低地面樓層以上逾25層,又不多於40層,則有關建築物的天台可視作避火層。而在實際應用上,住宅樓宇的避火層最多有兩層。 現時地產發展商會將部分住宅項目的隔火層利用為空中花園,作為樓盤賣點,該樓是空氣層通透無阻之空間,不設窗戶、外牆等,只有電燈照明,24小時燈火通明。及至少有一部消防升降機到達。建築物的升降機門在正常操作時不應在避火層(如非作空中花園)開啟,並應時刻鎖上,直至在消防掣啟動下自動開鎖為止。若用作空中花園,則所有升降機均可到達,但該層電梯大堂必須有雙重防煙門(連自動上鎖功能)保護。 摩天大廈的隔火層一般與機電層上下並置,但消防升降機未必會在避火層設有層站。目前,只有香港及中國內地規定摩天大廈必須設立避火層。.

新!!: 牛頭角下邨和隔火層 · 查看更多 »

非標準設計大廈

是香港公共房屋大廈的一種設計,於2000年後落成的公共屋邨、綠表置居計劃屋苑及居屋屋苑所廣泛採用的設計,以取代新和諧一型、小型單位大廈、單方向設計大廈、康和式及新十字型。由2008年至今,非標準型大廈更配上構件式單位,一併興建,以節省設計及建造成本及時間,以及提供更公平的配屋標準。非標準設計大廈實際上只是結構形狀、走廊及服務核心設計為非標準設計,而單位設計大部分仍是採用標準構件式單位設計。只有少部分構件式單位因為地盤特性而作出修改(如:大埔寶鄉邨及深水埗發祥街西居屋項目的撇角形單位)。.

新!!: 牛頭角下邨和非標準設計大廈 · 查看更多 »

青山道

青山道(Castle Peak Road)為香港青山公路在市區的一段,與大埔道(大埔公路在市區的一段)和沙頭角公路同樣是香港最早期建設的公路。.

新!!: 牛頭角下邨和青山道 · 查看更多 »

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縮寫:WKCD)前身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位於香港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西九龍最南端,由填海所形成的約40公頃土地,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廣東道伸延至西區海底隧道入口一帶,北至柯士甸道),將會是集結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要場地,核心設施包括劇院、博物館、演藝場館、劇場及廣場等,共17座,旨意提高香港文化的水平及世界地位。此外,西九文化區包含長兩公里的海濱長廊,並且將會設有佔地23公頃的公園。 西九文化區的前身為由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透過《199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布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2004年,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以:「創地標,顯文化,添悠閒。」為計劃口號,規定計劃必須建造一塊巨形天薘。2006年2月,在香港社會不同的意見及爭議下,香港政府宣佈放棄原有的發展框架,不再堅持天篷設計,計劃被推倒重來,重新發展為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西九管理局)於2008年根據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成立,香港政府同時向該局注資216億港元。2011年3月,西九管理局公佈全新概念設計,發展大綱於同年12月呈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2012年3月,城市規劃委員會公布發展圖則草圖;2013年1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發展圖則,計劃啟動,於2013年起分階段展開工程,第一階段建設預計於2020年或者以前竣工,第二階段建設預計於2030年或者以前竣工。 M+展亭為西九文化區首個落成的永久場地,於2016年9月啟用。.

新!!: 牛頭角下邨和西九文化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牛頭角下邨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市區

香港的市區是常見的區域總稱。在香港,香港人習慣以市區形容已經高度發展的市中心,及以郊區及新市鎮來分辨不同地方。.

新!!: 牛頭角下邨和香港市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土地供應

香港土地供應的研究及政策推行由多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負責,主要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拓展土地及由地政總署批准土地用途。香港土地供應方式主要包括釋放工業用地、進行填海工程、透過市區重建計劃、發展岩洞、檢討綠化地帶、檢討「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以及檢討北區╱元朗主要作為工業用途、臨時倉庫或者已經荒廢的農地等。此外,香港政府為了維持公平和穩定的環境,讓房地產市場能夠健康地持續地發展。因應市場需要,香港政府雙管齊下地採取勾地表制度及主動賣地兩項措施,以增加香港土地供應。.

新!!: 牛頭角下邨和香港土地供應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共小巴

#重定向 香港小型巴士.

新!!: 牛頭角下邨和香港公共小巴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共屋邨

香港公共屋邨(簡稱公屋)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見的類別,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出租予低收入居民。現時香港提供出租公營房屋的機構有三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在2016年3月31日,香港約有三分之一居民(即逾214萬人)居住於香港各公共屋邨的出租單位,包括房委會76萬個 、房協14萬個、以及在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大坑西邨逾1,600個的單位。.

新!!: 牛頭角下邨和香港公共屋邨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牛頭角下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台

香港電--(簡稱港--;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縮寫RTHK),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是香港廣播史上首家廣播機構,同時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及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現時香港電台擁有7條電台頻道、3條數碼地面電視頻道,以及2條模擬電視頻道。截至目前,港台共有862名員工。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包括教育電視,會通過旗下電視頻道港台電視31和其他本地電視台播放。港台負責製作多媒體節目,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報道本地及國際時事,協力推動香港文化發展及提供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 香港電台於1970年代曾經製作經典電視劇集《獅子山下》,以戲劇反映現實的社會狀況,當時以這種方式去談社會民生議題可謂一次大膽嘗試,雖然惹來部分政府部門不滿,但真正奠定了多年來港台獨立自主的編採方針。.

新!!: 牛頭角下邨和香港電台 · 查看更多 »

香港房屋委員會

香港房屋委員會(簡稱房委會,英文: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轄下根據《房屋條例》成立獨立的法定組織,負責執行其決策的則為屬於政府部門的房屋署。香港房屋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策劃、興建及管理香港的出租公共房屋,亦負責興建出售房屋(居者有其屋計劃)。房屋署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並為運輸及房屋局提供支援,處理有關房屋的政策和事務。 房委會現任主席由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兼任,其餘決策成員由行政長官委任。房委會單位現時容納超過200萬人,目前有 179 個公共屋邨、逾 76 萬個租住單位。 截止2011年3月底,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初步現金和投資結餘達逾696.87億港元,而截至2011年底則擁有330.13億港元存款。.

新!!: 牛頭角下邨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觀塘區

觀塘區(Kwun Tong District)是香港九龍東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東面以魔鬼山及安達臣道與西貢區為界,西北以飛鵝山、象山與黃大仙區為界,西面以啟福道與九龍城區為界。面積達1,130公頃。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觀塘區的人口為648,541人,為香港人口第二多的行政區。觀塘區亦為九龍半島面積最大之行政區。但與此同時,觀塘的貧窮率及貧窮人口均為全香港最高,共有16.1萬貧窮人口,高達10.4萬人活於貧窮線下。.

新!!: 牛頭角下邨和觀塘區 · 查看更多 »

觀塘綫

觀塘綫(Kwun Tong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連接九龍九龍城區的黃埔站,與新界西貢區的調景嶺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這條路綫於1979年通車,為前地鐵系統中首條通車的路綫,由於當時東端的總站設於觀塘區的觀塘站,因而得名。.

新!!: 牛頭角下邨和觀塘綫 · 查看更多 »

觀塘道

觀塘道(Kwun Tong Road)位於香港九龍東,連接觀塘與牛池灣兩地,是香港主要幹道之一。道路南連鯉魚門道、翠屏道,北接彩虹交匯處的龍翔道、太子道東和清水灣道,經過佐敦谷、九龍灣、牛頭角一帶,是東九龍主幹道路。.

新!!: 牛頭角下邨和觀塘道 · 查看更多 »

黃大仙

#重定向 黄初平.

新!!: 牛頭角下邨和黃大仙 · 查看更多 »

藍田站

藍田站(Lam Tin Station)是港鐵觀塘綫一個車站,位於九龍觀塘區鯉魚門道以南--的山坡。藍田站於1986年6月7日動工,1989年8月6日未有隨東區海底隧道鐵路部分通車,直至1989年10月1日正式啟用。.

新!!: 牛頭角下邨和藍田站 · 查看更多 »

蔡涯棉

蔡涯棉(CHOI Ngai-min, Michael),生於香港,於香港浸會學院工商管理系畢業,其後於澳門東亞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現時為置業國際(Land Power)主席,從事地產代理和顧問,兼任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員。此外,蔡涯棉為大家樂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房地產建築業協進會副會長、香港地產行政師學會公關事務小組主席、香港總商會地產及基建委員會委員、及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會顧問。.

新!!: 牛頭角下邨和蔡涯棉 · 查看更多 »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英文:Long Term Housing Strategy Steering Committee)簡稱長策會,於2012年成立,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一個負責檢討香港房屋長遠發展及相關政策,同時進行相關監督及引導事務的委員會,主席為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

新!!: 牛頭角下邨和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英文縮寫為「TVB」),創立於1967年11月19日,由邵逸夫、利孝和、祈德尊等人創辦,是香港首間商营無線電視台,也是目前香港四家免費電視台之一。 因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是香港首個投得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台,而且從1967年至1973年間是香港唯一一家無線電視台,所以香港人時至今日亦普遍稱呼該公司為「無綫電視」或「無綫」。由於無綫的收視曾經長期拋離已經轉型為網絡電視的亞洲電視,故此坊間亦有大台之稱,亦因其RGB三色標誌而常被戲稱為三色台。.

新!!: 牛頭角下邨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 查看更多 »

陳國華

陳國華可以指:.

新!!: 牛頭角下邨和陳國華 · 查看更多 »

陳鑑林

陳鑑林(Chan Kam-lam,),生於廣東潮阳,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選舉組別為九龍東(地方選區),為民主建港協進聯盟中央及常務委員。他同時也是前觀塘區議會坪石區區議員。 2015-2016年立法會審議高鐵的超支撥款,雖然有關工程引起不少爭議,但由於泛民主派阻礙表決失敗,有關高鐵超支撥款的議案在民建聯的財委會副主席陳鑑林護航下,獲強行表決通過。.

新!!: 牛頭角下邨和陳鑑林 · 查看更多 »

李慧詩

李慧詩(Lee Wai Sze, Sarah,),出生於香港,籍貫潮州,基督徒,香港女子單車運動員,有「牛下女車神」之稱(牛下即牛頭角下邨的簡稱——為其成長的地方),於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由車女子競輪賽中贏得銅牌,為香港歷史上第三面於奧運會中贏得的獎牌,亦是繼李麗珊後第二位出生於香港而在奧運會中贏得獎牌的運動員。為香港首位女子單車比賽世界冠軍、,及繼黃金寶、郭灝霆和梁峻榮後,香港第四位單車運動員獲取世界冠軍,並得以穿上彩虹戰衣。.

新!!: 牛頭角下邨和李慧詩 · 查看更多 »

東九文化中心

東九文化中心(East Kowloon Cultural Centre)為香港一座擬建中的文化中心,位於九龍觀塘區牛頭角福淘街,佔地約2.16公頃,於2016年12月8日奠基動工,最快於2020年第三季或第四季竣工。文化中心由許李嚴建築師有限公司(嚴迅奇)作整體設計,其造型源自同公司設計之台北藝術中心競賽方案。文化中心原址為牛頭角下邨前第11至14座。.

新!!: 牛頭角下邨和東九文化中心 · 查看更多 »

樂華邨

樂華邨(Lok Wah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KL04,位於九龍觀塘市中心振華道50號,即以北的樂意山上,有功樂道及振華道連貫,並各取一字「樂」及「華」字命名,並且「快樂中華」之意,在1982年12月至1985年7月分4期落成。在1984年分拆為樂華南邨、樂華北邨及樂雅苑方便管理,從1985年起,兩邨一苑各有各自的房屋署辦事處管理。而原本設於展華樓地下的房屋署樂華邨辦事處亦於1985年起分拆,並把樂華北邨及樂雅苑辦事處一併遷到秉華樓地下,而樂華南邨辦事處則遷往奐華樓地下,繼續為居民服務。 樂雅苑(Lok Nga Court)是居者有其屋計劃下所出售之屋苑,與樂華邨接壤,全苑共有六座樓宇,在1984年落成。.

新!!: 牛頭角下邨和樂華邨 · 查看更多 »

民建聯

#重定向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

新!!: 牛頭角下邨和民建聯 · 查看更多 »

民政事務局

民政事務局(簡稱民政局;Home Affairs Bureau,縮寫:HAB)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專門負責康樂、文化、博彩、公民教育、青年政策以及地區行政等事務。該部門於1997年7月1日繼承主權移交前的布政司署政務科(政務司為該科的首長),現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為劉江華,副局長為陳積志。.

新!!: 牛頭角下邨和民政事務局 · 查看更多 »

淘大花園

淘大花園(英文:Amoy Gardens)是香港一個大型私人住宅項目,位於九龍觀塘區牛頭角佐敦谷,位置也是牛頭角市中心,是牛頭角區最大型的私人屋苑,而淘大商場也是區內重要商場之一;屋苑前身是淘化大同食品(英文:Amoy Food)的醬油食品工場,Amoy則是廈門的英文舊稱。屋苑建於1980年至1987年,1981年開始入伙,發展商兼大業主為恒隆地產。在過去三十多年內,經多次商業併購出售,除了中文和英文名稱獲得保留之外,今日的淘大花園和淘大商場,不再與淘大食品存有任何關係,只是恒隆地產旗下的地產項目。 它與附近的德福花園及得寶花園,是牛頭角及九龍灣兩區置業熱門樓盤,故被合稱「九龍灣三寶」。.

新!!: 牛頭角下邨和淘大花園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新!!: 牛頭角下邨和港鐵 · 查看更多 »

振華道

振華道(Chun Wah Road),位於香港牛頭角佐敦谷龍山,連接牛頭角道至康寧道。這道路約於1952年已經啟用,並於1979年因樂華邨興建而將振華道重建。現時,振華道是前往樂華邨的必經之路,全線三線雙向行車。.

新!!: 牛頭角下邨和振華道 · 查看更多 »

情越雙白線

《情越雙白線》(When Lanes Merge,前名《安全第一》)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時裝愛情溫情電視劇,由鄭則士、黃浩然、徐子珊及郭羨妮領銜主演,並由李香琴、曹永廉、姚子羚及陳展鵬聯合主演,監製梁材遠。其姊妹作為《情越海岸線》。.

新!!: 牛頭角下邨和情越雙白線 · 查看更多 »

房屋署

房屋署(簡稱房署;英文:Housing Department,縮寫:H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轄下部門,專責管理香港公共房屋。該部門會從獨立的法定機構香港房屋委員會收集意見以定出政策路向,加以執行的。.

新!!: 牛頭角下邨和房屋署 · 查看更多 »

方大同

方大同(英文名:Khalil Fong,),香港著名唱作男歌手,為巴哈伊信徒,於美國夏威夷出生,並先後於上海和廣州生活,於1997年定居香港。他是一個在香港罕有地創作R&B及靈魂樂作品的唱作人。其父為美國裔香港人,是名職業鼓手,並由父親教授他打鼓,故他自小接觸音樂,而其母為香港人。2017年憑《JTW 西遊記》獲得第28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並成為自香港歌手張學友及陳奕迅以來,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香港男歌手。.

新!!: 牛頭角下邨和方大同 · 查看更多 »

旺角

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而西面則以傳統民生活動為主。區內交通十分發達,有巴士及港鐵(東鐵綫、荃灣綫和觀塘綫)直達,更有專線小巴通宵行駛。假日時彌敦道及西洋菜南街一帶經常水洩不通。 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新型摩天大廈、舊式唐樓、繁華街道與排檔縱橫交錯分佈,是世界一大都市景觀。.

新!!: 牛頭角下邨和旺角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牛下牛頭角下村牛頭角徙置區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