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4 关系: 基隆河,士林區,士林街,大字,七星郡,三重埔 (新北市),延平北路,北投 (大字),嘎嘮別庄,和尚洲中洲埔,和尚洲樓子厝,社子 (臺北市),環河南北路 (台北市),芝蘭一堡,臺北州,臺北市,臺北廳,陽明山國家公園,陽明山管理局,洲尾,洲美快速道路,淡水河,明治,新北市。
基隆河
基隆河是位於臺灣北部的河川,也是淡水河三大上游支流之一,為臺灣少數以「河」為名的河川,全長86.4公里,橫跨新北市、基隆市與臺北市。該河川雖以「基隆」為名,但實際上主流及其支流主要分布於新北市與臺北市,實際流經基隆市之河段僅約15公里(佔15%)。.
查看 溪洲底和基隆河
士林區
士林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北方,區內東北為大屯火山群,以七星山為最高(1,120公尺);東南有大崙山及大直諸山。 士林區宜住宜商,市況繁榮,為臺北市十二行政區面積最大的區,其人口僅次於大安區。蔣中正生前居住的士林官邸與臺北唯一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市民假日的好去處,臺北捷運劍潭站旁的士林夜市揚名國際。臺灣著名高級住宅區天母外籍人士眾多,係因大使館以及臺灣四所外僑學校坐落之故。士林區文教設施亦豐,以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為首、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等社教場所均位於本區, 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士林區為玫瑰,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查看 溪洲底和士林區
士林街
士林街()為台灣日治時期士林地區之行政區劃,為台北州七星郡重要城鎮。 士林街之區劃名稱為1920年(大正九年)所制定,因包含大屯山及草山全境,區域比今士林區(約60平方公里)大。該境域清朝初期之前為芝山岩文化發源地,清朝稱八芝蘭,而士林之名因「下樹林」及該地區「寓有士子如林」而轉稱。 1920年~1933年間為士林--,1933年升格為士林街之後,直至1945年中華民國時期後,士林名稱仍舊沿用,僅將「街」改為「鎮」。1950年,士林鎮改歸陽明山管理局所管,1967年才歸台北市所管,仍稱士林區。1980年代,該區範圍則略有增加。 士林街役所建築今日改為士林公民會館。.
查看 溪洲底和士林街
大字
大字(平假名:おおあざ)為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使用的區劃單位,其上層的區劃為市町村,下層的區劃為小字藤岡謙二郎・山崎謹哉・足利健亮《日本歴史地名辞典 新装版》,柏書房,pp.8-9。。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自1920年開始,也使用過大字和小字的區劃,為原街庄社鄉改制而來,直到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投降。 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實施市町村合併時,將許多原本的村級行政區合併為新制的市町村行政區,便出現了許多村合併後,組成一個轄區更大的村,而原本的村名,就改成為大字。例如:○○村與其他村合併共同組成新的△△村時,新的地址變成為「△△村大字○○」。而原本在舊有的村級行政區下的更小的行政區單位,便成為小字。 現在已有許多地方不使用大字,甚至在最近的平成大合併中,有許多市町村合併時,同時廢除了大字的使用,地址的登記由原本的「▽▽市大字○○字□□」改成「▽▽市○○字□□」,沖繩縣則有許多地方直接將大字改為「字□□」。.
查看 溪洲底和大字
七星郡
七星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隸屬台北州。 七星郡緊附台北市外圍,郡役所亦位於台北市,所址現為立法院青島第二會館。七星郡轄下有汐止街、士林街、北投街、內湖-庄-、平溪-庄-及松山-庄-,其中平溪庄於1932年改隸基隆郡,松山--於1938年併入台北市。.
查看 溪洲底和七星郡
三重埔 (新北市)
三重埔,台灣新北市三重區傳統地名,範圍為今三重區除西南部(二重埔)以外的地區。.
延平北路
延平北路是臺灣臺北市重要道路之一,共有九段,北於社子堤防,南接延平南路。延平北路為台灣道路分段次多者(次於臺中市臺灣大道)。.
查看 溪洲底和延平北路
北投 (大字)
北投,是臺北市北投區的核心聚落及臨近地區,位於該區中部偏西南,範圍大致為豐年--最東端條狀地帶、文化里東南端、中庸里南部、長安里、中心--、林泉里、溫泉里、奇岩里不含東北端及東南端、清江里、中央里、大同里、八仙里、東華里最西端、立農里西部.
查看 溪洲底和北投 (大字)
嘎嘮別庄
#重定向 嗄嘮別.
查看 溪洲底和嘎嘮別庄
和尚洲中洲埔
和尚洲中洲埔,原稱中洲埔,是臺北市士林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西北端,範圍大致為富洲里西部。.
查看 溪洲底和和尚洲中洲埔
和尚洲樓子厝
和尚洲樓子厝,原稱樓仔厝,是新北市蘆洲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中部及東部,範圍大致包括水河--南部、樓厝里、復興里、福安里、鷺江里、保和里、玉清里、信義里、仁愛里。.
查看 溪洲底和和尚洲樓子厝
社子 (臺北市)
子,臺灣臺北市士林區所管轄的一個次分區,而「社子島」只是其中的一部份。最早開始係由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而成的一個沖積平原。1953年超級颱風克蒂穿越台灣陸地期間,台北社子地區當時發生淹水的情況,最裡面的中洲埔、溪洲底等地區(後來被稱為社子島)被台北市政府下令長期限建、禁建40年,使得這附近的十個里成為臺北市內少數開發緩慢的社區。.
查看 溪洲底和社子 (臺北市)
環河南北路 (台北市)
河南北路,為臺北市的重要幹道之一,為南北向道路,各有三段。環河南路一段為西門町鬧區之外圍,為前往該區的捷徑之一;環河南路二段前半則臨近龍山寺及廣州街夜市,後半則是萬華國民住宅區;環河南路三段則是家禽屠宰場泛環南市場區域。環河北路一段為大稻埕外圍;環河北路二段為住宅區;環河北路三段在社子外圍,也是往士林、北投捷徑之一。 與環河南北路共構的環河南北快速道路為台北市區主要的快速道路之一,大致呈南北向。.
芝蘭一堡
芝蘭一堡,是台灣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其範圍包括今臺北市的內湖區全部,士林區絕大部分地區,北投區南端一小塊地區,以及中山區北部一小塊地區。 芝蘭一堡西邊為芝蘭二堡,東北邊為金包里堡,東邊為石碇堡,南邊為大加蚋堡,西南邊為興直堡。.
查看 溪洲底和芝蘭一堡
臺北州
臺北州為大日本帝國的行政區劃之一,由原臺北廳合併宜蘭廳及桃園廳的三角湧支廳而成。其下管轄三市九郡,州治設於臺北市,轄域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
查看 溪洲底和臺北州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查看 溪洲底和臺北市
臺北廳
臺北廳為台灣日治時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初設於1901年(明治34年)11月「廢縣置廳」之際。當時將台北縣廢除,並將所屬十個辦務署重新分割為基隆、台北、深坑、桃園、新竹五個廳;其中台北廳轄有原台北、滬尾兩辦務署之地。 1909年,合併台北廳、基隆廳(轄原基隆、水返腳、頂雙溪等辦務署)和深坑廳(轄原景尾辦務署)的一部分為台北廳。1920年(大正9年)9月,台北廳廢廳,並與宜蘭廳及桃園廳的三角湧合併為台北州。.
查看 溪洲底和臺北廳
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中華民國設置的第三個國家公園,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成立之大屯國立公園(1937-1945)。位於臺北都會區近郊,行政區域 包括臺北市北投區、士林區,新北市的萬里區、金山區、石門區、三芝區、淡水區一帶;地理上則屬於大屯火山彙區域,1985年9月1日公告計畫,1985年9月16日成立管理處,轄內面積經過三次通盤檢討,至2013年為11,338公頃。.
查看 溪洲底和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管理局
陽明山管理局,中華民國曾經存在的一個縣級行政區,負責辦理其上級行政區的委辦事項及督導區內地方自治事項,先後隸屬於臺灣省及升格後的臺北市。高純淑:〈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觀察〉,刊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香港:天地圖書,2014年1月轄區內有民選的縣議員參加臺北縣議會,審議該局年度預算及施政報告,經費均由其上級行政區專案補助該局轄內地方建設。舊稱草山管理局,以臺北縣的士林、北投兩鎮為轄區。.
查看 溪洲底和陽明山管理局
洲尾
洲尾,又稱洲美,是臺北市北投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南部,範圍大致與今洲美里相當。.
查看 溪洲底和洲尾
洲美快速道路
洲美快速道路是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士林區、北投區,沿基隆河右岸興建的一條高架快速道路,屬環西快速道路系統。於2002年 12 月 24 日通車,並直通洲美橋到達基隆河南岸。大致呈南北向,全長5.5公里,北端是大度路、大業路,南端為延平北路六段與七段口,全路段可通行大型重型機車。.
查看 溪洲底和洲美快速道路
淡水河
淡水河(臺羅:Tām-tsuí-hô;四縣腔:Tam suiˋ hoˇ),別名淡江、稻江、契馬諾。是一條位於臺灣北部的河流。幹流長158.70公里,為臺灣第三長之河流,僅次於濁水溪及高屏溪;流域面積2,726.00平方公里,遍佈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與新竹縣、宜蘭縣局部,亦為臺灣第三大,被列為中央管河川,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河川。淡水河流域內人口近八百萬,幾占全國人口三成,工商業發達,是臺灣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淡水河發源自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品田山(標高3,529公尺)上。淡水河分別有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與新店溪流經於新北市板橋區的港仔嘴後即稱為淡水河,淡水河於關渡納入基隆河後,向北流向淡水油車口而注入臺灣海峽,一般所稱廣義的淡水河,是指整個淡水河水系而言;而狹義的淡水河,則是指江子翠到油車口河段。此段長度僅23.7公里,卻是台灣少數河面寬廣、流速穩定與可進行水運的河流。 早期淡水河肩負台北盆地的水運重任,近代以降的淡水河則兼具供給臺北都會區民生用水、農業灌溉、都市排水及防洪等功能,中下游則成為排水集汙之河道。淡水河流域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包括人口成長、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趨勢,均與淡水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查看 溪洲底和淡水河
明治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至1912年7月30日。.
查看 溪洲底和明治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查看 溪洲底和新北市
亦称为 溪洲底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