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 关系: 大同市,大同路,太原市,山西省,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中书省,临汾市,御史臺,德宁路,内蒙古自治区,冀宁路,净州,元朝,四子王旗,行政中心,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洪武,朱元璋,新元史,晋宁路。
大同市
大同市,简称同或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魏都”“煤都”和“凤凰城”之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北部边缘,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总人口331.81万,市区人口174万。大同古称平城、云中。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大同市
大同路
大同路,為常見路名,可以指:;台灣.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大同路
太原市
太原市(太原话:),简称--,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山西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华北地区重要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区域。 太原市境内的晋阳古城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故太原又被稱為“龍城”。它為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太原市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山西省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重定向 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中书省
中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西臺;武則天時稱鳳閣;唐玄宗時一度稱紫微省,民間稱之中堂。.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中书省
临汾市
临汾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位于黄河东岸、汾河下游,因临于汾河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临汾市
御史臺
御史臺是中國古代一种官署名。随着朝代变换,其职能逐渐演变。.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御史臺
德宁路
德宁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延祐五年(1318年)改静安路置,治所在德宁县(今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鄂伦苏木古城)。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包头市、固阳县。明朝洪武中废。 Category:元朝的路 Category:内蒙古的路 Category:包头行政区划史.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德宁路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冀宁路
冀宁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改太原府为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1305年)以地震改太原路置冀宁路,治所在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中阳、孝义、昔阳以北,黄河以东,河曲、宁武、繁峙以南及太行山以西广大地区。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置为太原府。 Category:元朝的路 Category:山西的路 Category:太原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305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368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冀宁路
净州
净州,又作靖州、静州。中国金朝时设置的州。 大定十八年(1178年),设置净州。治所在天山县(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西北城卜子村)。包括今内蒙古四子王旗附近。为接待蒙古使者的交通要道,元朝改为净州路,明朝初年废除净州路。 Category:金朝的州 Category:内蒙古的州 Category:乌兰察布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17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净州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元朝
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内蒙古自治區中部乌兰察布市的西北部。其西北與蒙古国接壤,其东北是锡林郭勒盟,东南是乌兰察布市的察右后旗、察右后旗、卓资县,正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呼和浩特市,西南属包头市。 蒙语名字为杜尔伯特旗,得名于诺颜泰奥特根的四个儿子。.
行政中心
行政中心又稱治所,即「政府所在地/驻地」,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城市为载体,如首都、首府、省會等。不同层级的政府可能聚集于同一城市,亦或在同一行政区内处于不同的下级行政区内。.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旗。 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2月中共派乌兰夫等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发动受日本人控制的德王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的保安团兵变,即“百灵庙暴动”。同年11月国民革命军傅作義部在此和伪蒙军队展开战斗,即綏遠抗戰,著名的“百靈廟大捷”就是在這裡發生。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的汉语方言主要属于晋语大包片。.
洪武
洪武(1368年-139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年號,也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 洪武年间全国没有战乱,社会迅速从元末的战乱中恢复,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規定後代子孫登基後,在位時只能使用一個年號,故除明英宗因為退位後又復辟,故有兩個年號外,其餘均守祖制,參見一世一元制。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其嫡長孫朱允炆即位,翌年改元建文。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通过靖难之役即皇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夏燮《明通鑑》考異認為從朱棣在1399年北京起兵開始其征伐地区復稱洪武年號,靖難之役後下令全國復用洪武年號。.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洪武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朱元璋
新元史
《新元史》,由中国清末民初人柯劭忞所作,包括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民国九年刊為正史,為二十五史中最晚列入者,二十四史中未包含此書。 由於明代《元史》編纂工作過於草率,錯誤百出,歷代學者皆呼籲重修元史。柯劭忞以《元史》為底本,利用明清有關元史的研究,例如參考《元經世大典》殘本、《元典章》,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國的《多桑蒙古史》、波斯人拉施特《蒙古全史》等書,參考《四庫全書》未收錄之秘籍及元碑拓本等,以三十年之功,重修新史。 《新元史》於1920年脫稿,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明令列入正史,內容比《元史》正確詳備。《新元史》还纠正了《元史》的错误。《元史》中存在有一人两传的缺失,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是一个人,《元史》中都列有两传,《新元史》则纠正了这个错误。《新元史》中增補了許多列傳,像元末革命中的領袖人物如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新元史》皆一一列傳。近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说:“其书(指《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赡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土之积累以成高峰。” 但《新元史》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藝文志》,而且書中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註明出處,以致後人研究元史時,用它的史料深感不便。此外,《新元史》循旧史观念,一味求简,删掉元史部分史料。还盲目迷信外国史料和野史,以讹传讹。.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新元史
晋宁路
晋宁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改晋州为平阳府。元世祖时,改平阳府为平阳路。大德九年(1305年),因地震以平阳路改名,治所在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户一十二万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领一司、六县、一府、九州。府领六县,州领四十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石楼、介休、和顺等市县以南地区。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平阳府。.
查看 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晋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