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正親町實明

指数 正親町實明

正親町實明(,)是日本鎌倉時代中期至南北朝時代公卿,父親是從一位太政大臣,異母兄為從一位左大臣。出身自清華家之一的,其後成為羽林家之一之祖,官位為正二位權大納言。.

54 关系: 南北朝时代 (日本)參議大納言太政大臣尊卑分脈崇光天皇左大臣中纳言平氏乾元 (後二條天皇)建武新政建治伏見天皇弘安從三位從一位從二位從五位從四位後宮後宇多天皇後二條天皇後伏見天皇後醍醐天皇北朝 (日本)出家公卿元亨 (日本)元應光嚴天皇光明天皇羽林家花園天皇鎌倉時代行幸西園寺姞子西園寺寧子觀應龟山天皇藤原北家藤原氏正三位正平 (後村上天皇)正二位正五位正四位正應永仁 (伏見天皇)洞院佶子洞院愔子...朝覲文永日本播磨國 扩展索引 (4 更多) »

南北朝时代 (日本)

南北朝是指1331年至1392年間日本歷史上皇室分裂為南、北兩個天皇的時代,位於镰仓时代與室町時代之間。在這段時間裡,兩方有各自的皇位承傳,也各自有朝廷並立對峙。.

新!!: 正親町實明和南北朝时代 (日本) · 查看更多 »

參議

參議為政府機關的一種官職。於中國明清等朝代為官制之一,在清朝品等約為正四品,並於通政使司、外務部等機構均有配置;一般而言,通常為輔佐主官或從官的高級官員。例如通政使參議,就是輔佐通政使或通政副使的官員。 在日本同样设参议一职,无固定位阶,属于令外官。从大宝2年(702年)5月21日开始设立该职位,一直維持到明治时期。 朝鮮王朝施行一府六曹制,在六曹中皆設有參議之職,官階為正三品,位居判書、參判之下,與判書、參判並稱「堂上官」或「三堂上」。 目前在中華民國各級政府機關,仍設有參議一職,如總統府、各縣市政府等,主要功能亦為輔佐機關首長推行政務,性質近似於顧問。.

新!!: 正親町實明和參議 · 查看更多 »

大納言

大納言(假名:だいなごん;訓讀音:「おほいものまうすのつかさ」;唐名:亞相或亞槐)是日本太政官制度下設立的一個官職,是第四等級的次官,相當於華夏中原地區丞相的槐門屬官。官位相當於三品、四品,最高至正三位。.

新!!: 正親町實明和大納言 · 查看更多 »

太政大臣

太政大臣,日本律令官制名,是律令制度下最高官位,宰相级职务。定员一人,位階相當於正一位或從一位。由亲王一品或诸王、诸臣中正从一位者充任,位居三公之首,辅佐天皇,总理国政。为非常设官职。令制规定“如无其人则阙”,故别称“则阙”。历史上实任者甚少。天智天皇时,大友皇子首任。758年(天平宝字二年)由藤原仲麻吕改称太师,764年复旧称。 理論上為律令制度下的的最高長官,但自從關白出現後,太政大臣的政治力遭到架空、成為一個「榮銜」。戰國時代,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曾出任此職。而織田信長在逝世後也被追贈此職。江戶時代德川秀忠和德川家齊兩位征夷大將軍生前出任此職;其他將軍除了德川慶喜以外死後都追贈此職。 日本最後一任太政大臣是三條實美,任職於明治天皇明治四年(1871年)至明治十八年(1885年)。君主立憲制實施後被總理大臣(首相)取代。 倭訓作「おおまつりごとのおおまえつぎみ」。其中「まつりごと」雖然可以解釋為「祭事」,但因為日本上古時代政教合一,所以又通「政」。「まえつぎみ」則是繼承自古墳時期「大夫」一詞而來。.

新!!: 正親町實明和太政大臣 · 查看更多 »

尊卑分脈

尊卑分脈()是日本初期的譜系圖、家譜集。正式名稱是新編纂圖本朝尊卑分脈系譜雜類要集,被稱為諸家大系圖或簡稱大系圖。 姓氏調査的基本圖書之一,在日本南北朝時代至室町時代初期完成。編者是洞院公定,主要在永和3年(1377年)至應永2年(1395年)編纂。在公定死後,由其養子滿季、孫兒實煕等洞院家人進行編集、更改、修訂、補充。室町時代以後,因為被廣泛增補改訂而出現了很多版本,分別有30卷、20卷、14卷的版本等流傳。 成立當初與帝皇系圖、神祇道系圖、宿曜道系圖放在一起,後來因不明原因流失,現存的部分是由源平藤橘(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中長期在宮廷社會中樞生活的藤原氏和源氏寫成。以直線代表父系關係,女性則除了后妃等身處高位的人之外全部省略成「女子」。在系圖中留下名字的男性官人除了實名以外還記錄了生母、官歷、逝世日期(年月日)和享年、以及略歷等,因此被視為相當珍貴的資料。是記載了平安時代和鎌倉時代的原始史料。 但是沒有記載部份在當時的記錄和公卿的日記中人物的名字,還記載了一些實在真實性成疑的人物,而且有一些年代不吻合的部分(例如書中記載平忠盛的女兒嫁給源義忠,但事實上是忠盛的父親平正盛的女兒),因為有這些欠缺可信性的部分,所以有必要在公定死後寫成的部分和被加筆的部分與其他史料整合和比較。.

新!!: 正親町實明和尊卑分脈 · 查看更多 »

崇光天皇

崇光天皇(;建武元年4月22日(1334年5月25日) - 應永5年1月13日(1398年1月31日),在位:正平3年 / 貞和4年10月27日(1348年11月18日) - 正平6年 / 觀應2年 11月7日(1351年11月26日))是日本南北朝時代北朝的第3代天皇。諱益仁(),後改稱興仁()。 1348年(貞和4年 / 正平3年)被立為太子,同年10月27日光明天皇退位,崇光天皇繼任為北朝第3任天皇,由光嚴上皇開設院政,管理朝廷事務。但崇光天皇即位後不久,支持北朝的室町幕府足利將軍家就發生了內訌,足利直義投奔南朝。1350年足利直義在播磨國光明寺城(光明寺合戰)和攝津國打出濱(打出濱之戰)大破足利尊氏所率的北朝軍。南朝的軍隊逼近京都,足利尊氏以脅迫高師直出家為條件,同足利直義達成了和解。此時,在足利直義的努力下,南朝的勢力達到全盛,足利直義一派已控制了關東、北陸、山陰地區,其養子足利直冬的勢力又進入西國。因此足利尊氏決定廢除北朝朝廷,向南朝投降。1351年(觀應2年 / 正平6年),足利尊氏向南朝投降;同時廢黜了崇光天皇的皇位以及直仁親王的皇太子位,將北朝一系的皇族幽禁,並將三神器送交南朝朝廷,史稱正平一統。 1352年陰曆2月,南朝的後村上天皇派楠木正儀攻陷京都,足利義詮逃往近江國。被囚禁的崇光天皇連同光嚴上皇、光明上皇、皇太子直仁親王一起落入了南朝軍的手裡,押解到了後村上天皇在賀名生(今奈良縣五條市)的行宮囚禁。此次事件後,足利義詮決定復辟北朝朝廷,立光嚴天皇的第三皇子,也就是崇光天皇的弟弟彌仁親王即位,是為後光嚴天皇。崇光天皇則被遙尊為上皇。 崇光上皇在賀名生被關押了兩年之後,又在河內金剛寺關押了三年。此後由於南朝勢力的衰退,1357年(延文2年 / 正平12年)陰曆8月,南朝將崇光上皇和直仁親王送回京都。 崇光上皇的皇子榮仁親王(第一代伏見宮),本來有被立為太子的希望。但1370年(應安3年 / 建德元年)陰曆8月,後光嚴天皇在室町幕府的支持下,立自己的兒子緒仁親王為太子,否定了榮仁親王的繼承權。 1398年(應永5年)1月13日,崇光上皇駕崩,享年65歲。 1428年,崇光上皇的曾孫彥仁王以後小松院養子的身份繼承皇位,是為後花園天皇。.

新!!: 正親町實明和崇光天皇 · 查看更多 »

左大臣

左大臣為日本律令制最高的常設官職,是太政官的長官,相當於正、從二位。依據養老令的記載,左大臣「統理眾務,舉持綱目,惣判庶事,彈正糾不當者,兼得彈之。」別稱「一上」、「左府」、「左丞相」、「左相國」、「左僕射」、「太傅」。.

新!!: 正親町實明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中纳言

中納言(ちゅうなごん)為太政官中設置的令外官。在太政官中相當於四等官的次官。唐名為黄門侍郎,俗稱黃門。 天武天皇治世下有「納言」官職存在、飛鳥浄御原令之下亦設置有以「中納言」為名的職位,但跟後世的中納言可能有所不同。此中納言於大寶元年(701年)3月的大寶令施行時廢止。 慶雲2年(705年)4月、大納言定員由4人減為2人、為補不足於是設置新的中納言。基本職務與大納言同様為宣下和奏上、與各大臣議論政務。官位相當制於當初為正四位上,天平寶字5年(761年)2月改為從三位。定員為3人、其後設置權官(權中納言)、定員變為有名無實。 平安時代貴族人口增加、為應付求官位昇進的貴族,必須先當参議15年以上的中納言就任條件放寬,在任者亦增加。後白河院政期達10人、後白河之死後、九条兼實把其壓抑在8人。其後、後鳥羽院政期再回復為10人。 正治2年(1200年)由平基親著的『官職秘抄』記述中納言的昇進路徑有「五道」,包括「参議大辨。近衛中將。檢非違使別當。攝政·關白的兒子、二位三位中將。當参議十五年以上之輩。」。.

新!!: 正親町實明和中纳言 · 查看更多 »

平氏

平氏是由日本天皇在平安時代賜姓的皇族之一,第一批改姓平氏由桓武天皇稱為桓武平氏、仁明天皇系屬稱為仁明平氏、文德天皇系屬稱為文德平氏以及光孝天皇系屬的光孝平氏,一般而言,平氏多指桓武天皇的平氏。 桓武平氏又分为很多支流。其中以葛原親王流最为繁盛,其他还有万多親王流、仲野親王流以及賀陽親王流。此后,葛原親王的长子平高棟的后裔又称为高棟王流;三子平高望的后裔则称为高望王流。日本昌泰元年(898年),平高望将其子国香、良兼、良将派往各个领地,此后平氏在地方上的势力更加巩固。这一时期以关东武士集团为基础形成了“坂東平氏”,其中,平高望的側室之子良文的子孙在关东地方分散成为三浦氏、土肥氏、秩父氏、千葉氏等武家,所以良文流也被称为“坂東八平氏”。平国香的孙子平維衡,为避乱迁往伊势地方,其后裔称为“伊勢平氏”,属于坂東平氏的庶流。 平維衡之曾孙平正盛的直系后裔,被称为平家。平安時代末期,平正盛之孙平清盛将平氏政权带到了荣华的顶峰,但随即衰落。在源平戰爭中,平家被源家击败后覆亡。由於池禪尼在平治之亂後曾保住了賴朝的性命,因此賴朝同意保住其子平賴盛官位和莊園,成為在壇之浦之戰後伊勢平氏中唯一倖存的一支。《平家物語》一书描写的就是这一支平氏。平家也泛指伊勢平氏。.

新!!: 正親町實明和平氏 · 查看更多 »

乾元 (後二條天皇)

乾元(130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1303年八月五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後二條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久明親王、執權為北條師時。.

新!!: 正親町實明和乾元 (後二條天皇) · 查看更多 »

建武新政

鎌倉幕府滅亡後,1333年(南朝元弘3年、北朝正慶2年)6月後醍醐天皇重新即位,1334年改元「建武」,天皇的權力也進一步得到集中,設置中央最高機關記錄所、雜訴決斷所,重整天皇親政的政治機構,史称建武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武一直是中興的象徵。近年來的歷史學家都記成「建武政權」。 後醍醐天皇在朝廷的一切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引起武士階層的普遍不滿、1336年(建武3年)、倒幕大將足利尊氏率兵反叛,很快攻陷京都、建武政權終告瓦解。.

新!!: 正親町實明和建武新政 · 查看更多 »

建治

建治(1275年四月二十五日至1278年二月二十九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後宇多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惟康親王、執權為北條時宗。.

新!!: 正親町實明和建治 · 查看更多 »

伏見天皇

伏見天皇(;),第92代日本天皇。諱熙仁()。 他是後深草天皇第2皇子。弘安10年後宇多天皇退位,由伏見天皇繼任。伏見天皇在位時間為1287年至1298年為止。.

新!!: 正親町實明和伏見天皇 · 查看更多 »

弘安

弘安(1278年二月二十九日至1288年四月二十八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後宇多天皇與伏見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惟康親王、執權為北條時宗與北條貞時。.

新!!: 正親町實明和弘安 · 查看更多 »

從三位

從三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三位之下正四位(正四位上)之上。律令制度中曾任參議或從三位以上便可稱為公卿,追贈時則稱為贈從三位。.

新!!: 正親町實明和從三位 · 查看更多 »

從一位

從一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一位之下正二位之上。.

新!!: 正親町實明和從一位 · 查看更多 »

從二位

從二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二位之下正三位之上。.

新!!: 正親町實明和從二位 · 查看更多 »

從五位

從五位為日本官階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五位之下正六位之上,追贈時則稱為贈正五位。以近代以前的日本位階制度來說,從五位下以上者為貴族。 而由於華族嫡男一般授以從五位之故,從五位也能被拿來當作華族嫡男的別稱。.

新!!: 正親町實明和從五位 · 查看更多 »

從四位

從四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四位之下正五位之上,勳等上相當於勳四等,追贈時則稱為贈從四位。.

新!!: 正親町實明和從四位 · 查看更多 »

後宮

後宮泛指一夫多妻制國家中君主或貴族妻妾於皇宮或貴族府第的住處,後來又借指妃嬪。為了保持後宮女性的貞潔,後宮一般禁止君主或宅第主人以外的男性進入,職務多由女官和宮女擔任,如需要男性僕役則以閹人(宦官)擔當。.

新!!: 正親町實明和後宮 · 查看更多 »

後宇多天皇

後宇多天皇(;),第91代日本天皇,1274年3月6日 - 1287年11月27日在位。諱世仁()。 龜山天皇的第二皇子,母親是京極院藤原佶子。文永十一年(1274年),龜山天皇讓位給8歲的世仁親王,是為後宇多天皇。在位期間,蒙古(元朝)軍侵略日本,是為文永·弘安之役。   後深草上皇認為應由其子嗣繼承皇位,由鐮倉幕府調停斡旋下,弘安十年(1287年)後宇多天皇讓位給後深草上皇之第二皇子熙仁親王,是為伏見天皇,建立持明院統。及後正安三年(1301年),後宇多天皇之第一皇子邦治親王繼承後伏見天皇即位,是為後二條天皇、建立龜山天皇子嗣的大覺寺統。兩統其後對立,分裂成為南北朝並立時代。後二條天皇在位期間,後宇多上皇執行院政達八年之久。其後在文保二年(1318年)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讓位給後宇多上皇之第二皇子尊治親王,是為後醍醐天皇,後宇多上皇再次執行院政。元亨元年(1321年)院政停止,後宇多上皇從此隱居,而後醍醐天皇親政。元亨四年(1324年),後宇多上皇駕崩,終年56歲。.

新!!: 正親町實明和後宇多天皇 · 查看更多 »

後二條天皇

後二条天皇(;弘安8年二月初二(1285年3月9日) - 德治3年八月二十五日(1308年9月10日)),為日本鎌倉時代的第94代天皇(在位:正安3年一月二十二日(1301年3月3日) - 德治3年八月二十五日(1308年9月10日))。諱邦治()。.

新!!: 正親町實明和後二條天皇 · 查看更多 »

後伏見天皇

後伏見天皇(;1288年4月5日- 1336年5月17日(弘安11年三月初三 - 延元元年/建武3年四月初六)為日本鎌倉時代的第93代天皇(在位:永仁6年七月二十二日(1298年8月30日)- 正安3年一月二十一日(1301年3月2日))。諱胤仁()。.

新!!: 正親町實明和後伏見天皇 · 查看更多 »

後醍醐天皇

後醍醐天皇(;,即正應元年十一月初二 — 延元四年/曆應二年八月十六)為日本第九十六代天皇(1318年3月29日—1336年9月18日在位),諱尊治()。.

新!!: 正親町實明和後醍醐天皇 · 查看更多 »

北朝 (日本)

北朝()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一个以足利氏为頂点,获得全国多数武士及大多数公家的支持的持明院統的朝廷。对比同時期在奈良吉野所成立的大觉寺统的政权被称作南朝(吉野朝廷)。 随着後醍醐天皇的建武政权灭亡,南北朝分裂。建武3年/延元元年(1336年)以後,足利尊氏迫後醍醐天皇退位,並立持明院統之光明天皇。光明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建立室町幕府,是為北朝之始。.

新!!: 正親町實明和北朝 (日本) · 查看更多 »

出家

因為宗教信仰而離開家庭,修行,獨居或者群居,守持戒律,通常是神職人員而稱出家人。 一般指佛教的僧侶、比丘、比丘尼、和尚、道姑,或道教全真派的道士,道姑;天主教的修士、修女;中國伊斯蘭教的戛迪林耶和庫布林耶。.

新!!: 正親町實明和出家 · 查看更多 »

公卿

公卿是指公家和基於日本律令規定的太政官當中之最高幹部職位,即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大納言、中納言、参議(或從三位以上(非参議))等高官(總稱議政官)。平安時代起稱為公卿。.

新!!: 正親町實明和公卿 · 查看更多 »

元亨 (日本)

元亨(1321年二月二十三日至1324年十二月九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後醍醐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守邦親王、執權為北條高時。.

新!!: 正親町實明和元亨 (日本) · 查看更多 »

元應

元應(1319年四月二十八日至1321年二月二十三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花園天皇與後醍醐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守邦親王,執權為北條高時。.

新!!: 正親町實明和元應 · 查看更多 »

光嚴天皇

光嚴天皇(,1313年8月1日—1364年8月5日,舊曆:正和2年七月初九—正平19年 / 貞治3年七月初七)是日本北朝第一代天皇(在位:元弘元年9月20日(1331年10月22日) - 元弘3年 / 正慶2年5月25日(1333年7月7日))。讳量仁()。.

新!!: 正親町實明和光嚴天皇 · 查看更多 »

光明天皇

光明天皇(,元亨元年12月23日(1322年1月11日) - 天授6年/康曆2年6月24日(1380年7月26日)),在位:延元元年/建武3年8月15日(1336年9月20日)- 正平3年/貞和4年10月27日(1348年11月18日))是日本南北朝時代北朝第2代天皇。諱豐仁()。 光明天皇是後伏見天皇的第二子。其生母廣義門院西園寺寧子,是西園寺公衡的女兒。1335年,足利尊氏在鐮倉反叛後醍醐天皇,次年在湊川之戰中打敗朝廷軍,攻佔京都,後醍醐天皇攜三神器逃往比叡山的延曆寺對抗足利尊氏。8月15日,足利尊氏根據光嚴上皇的院宣,宣佈廢黜後醍醐天皇並遙尊其為上皇,擁立豐仁即位,是為光明天皇,建立北朝朝廷。後醍醐天皇則於12月21日逃往吉野,建立南朝朝廷。日本歷史進入了「一天二帝南北京」的南北朝時代。 光明天皇登基時並沒有持有三神器,僅僅只是根據光嚴上皇的院宣而即位。北朝朝廷根據平安時代末期後鳥羽天皇也在沒有三神器情況下依據後白河法皇院宣登基的先例而作出了如此決定。光明天皇即位後,由兄長光嚴上皇開設院政。同時,足利尊氏在京都設立室町幕府,室町時代開始。 1348年陰曆10月27日,光明天皇讓位給了光嚴上皇的第一皇子,是為崇光天皇。崇光天皇尊之為上皇。 1351年室町幕府發生觀應擾亂,足利直義投奔南朝並大敗北朝軍。在此壓力下,足利尊氏決定與足利直義達成和解,並廢除了北朝朝廷向南朝投降,史稱正平一統。光明上皇也同其他一些北朝系皇族成員一起被幽禁。次年後村上天皇派楠木正儀擊敗足利義詮,佔領京都,被囚禁的光明上皇連同光嚴上皇、崇光天皇、皇太子直仁親王一起落入了南朝軍的手裡,押解到了後村上天皇在賀名生(今奈良縣五條市)的行宮囚禁。 此次事件後,足利義詮決定復辟北朝朝廷,並以光明上皇的母親西園寺寧子(廣義門院)的名義發佈院宣,立光嚴天皇的第三皇子彌仁親王即位,是為後光嚴天皇。西園寺寧子則被尊為治天之君,管理朝政。 1355年,光明上皇回到京都,此後落髮出家。1380年陰曆6月24日駕崩。.

新!!: 正親町實明和光明天皇 · 查看更多 »

羽林家

羽林家,是自鎌倉時代以來公家家格的一种。位列于摄家、清华家、大臣家之下;與名家同等;在半家之上,相當於江戶時代的武家官位家格。.

新!!: 正親町實明和羽林家 · 查看更多 »

花園天皇

花園天皇(;)是生於鎌倉時代的第95代天皇(在位期間:1308年12月28日-1318年3月29日)。諱富仁()。.

新!!: 正親町實明和花園天皇 · 查看更多 »

鎌倉時代

傳・源頼朝肖像 鎌倉・高德院大佛 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是日本歷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始於1192年(建久三年)镰仓幕府成立,终於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经历141年。 关于镰仓幕府建立期,有诸说:.

新!!: 正親町實明和鎌倉時代 · 查看更多 »

行幸

行幸是指君主公開身份並亲自外出视察某地。历史上,中国历代皇帝出行九州,在全国留下了不少行幸纪念碑,尤其以明清时期居多。目前,行幸在日本还有使用,特指天皇离开皇居外出参加活动。在天皇连续去往数个目的地的場合下,还可以使用巡幸(じゅんこう)这种说法。另外,御幸(みゆき)在日本也有相同的意思。.

新!!: 正親町實明和行幸 · 查看更多 »

西園寺姞子

西園寺姞子(さいおんじ きつし、嘉禄元年(1225年) - 正应5年九月初九(1292年10月20日)),後嵯峨天皇中宮,後为皇太后。長女、母之女(北山准后)。後深草・龜山两位天皇生母、女院。院号大宮院(おおみやいん),法名遍智觉(へんちかく)。 仁治三年(1242年)四月,敘從三位。六月,入宮為女御,時年十八。風姿溫雅,天皇对他有特殊恩寵。八月,立為中宮。生後深草天皇、、龜山天皇、、、。寶治二年(1246年)六月,上號約大宮院。後嵯峨天皇駕崩後,出家落发為尼,法名遍智覺。移居到參議藤原實俊京極第,之后又到禪林寺殿。正應五年(1292年)九月,驾崩,时年六十八岁。两统迭立的天皇都是她的後代。 Category:鎌倉時代後宮 Category:1225年出生 Category:1292年逝世 Category:鎌倉時代皇太后 Category:西園寺家.

新!!: 正親町實明和西園寺姞子 · 查看更多 »

西園寺寧子

西園寺寧子()是日本鎌倉時代至南北朝時代的一位皇族女性,院號廣義門院。她是後伏見上皇的女御,也是光嚴天皇和光明天皇的生母。 在光巖上皇等眾多北朝皇室成員被南朝綁架之後,西園寺寧子以上皇生母的身份臨朝聽政,成為事實上的治天之君(天皇家家督),也是日本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治天之君。.

新!!: 正親町實明和西園寺寧子 · 查看更多 »

觀應

觀應(1350年二月二十七日至1352年九月二十七日)是日本北朝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北朝天皇是崇光天皇。.

新!!: 正親町實明和觀應 · 查看更多 »

龟山天皇

山天皇(;)第90代日本天皇,1259年1月9日 - 1274年3月6日在位。諱恒仁()。他是大覺寺統皇室始祖。 他是後嵯峨天皇的第七皇子,母親是太政大臣西園寺實氏女-大宮院藤原姞子,.

新!!: 正親町實明和龟山天皇 · 查看更多 »

藤原北家

藤原北家是日本藤原氏的一支,以藤原不比等次子藤原房前為始祖的家族,以房前宅邸在兄長武智麻呂之北而得名。.

新!!: 正親町實明和藤原北家 · 查看更多 »

藤原氏

藤原氏是一個日本貴族的姓氏,早在飛鳥時代已經存在。在平安時代以前,藤原氏的族人均以本姓藤原稱呼;而鎌倉時代以後除公文書外,多以(如近衛、九條)稱呼。.

新!!: 正親町實明和藤原氏 · 查看更多 »

正三位

正三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從二位之下從三位之上。.

新!!: 正親町實明和正三位 · 查看更多 »

正平 (後村上天皇)

正平(1347年十二月八日至1370年七月二十四日)是日本南朝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南朝天皇是後村上天皇與長慶天皇。.

新!!: 正親町實明和正平 (後村上天皇) · 查看更多 »

正二位

正二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從一位之下,從二位之上,律令制度裡和此相當的官位為左大臣、右大臣,而室町幕府與江戶幕府的將軍於在世時也是此位階。另外不屬於羽林家以上的公卿在擔任大納言、中納言等官位時也會被提升至此品秩。 從平安時代至幕末得到正二位者中,若是屬於追贈性質,則會被記為贈正二位。 明治時代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內閣總理大臣、認證官或是華族擁有此位階。 目前的日本憲法中則規定正二位為榮典的一種,現在主要以內閣總理大臣等三權之長死後追贈為多。 勳等方面,為低於大勳位的勳一等。.

新!!: 正親町實明和正二位 · 查看更多 »

正五位

正五位為日本官階與神階的一種,位於從四位之下從五位之上,追贈時則稱為贈正五位。.

新!!: 正親町實明和正五位 · 查看更多 »

正四位

正四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從三位之下從四位之上,勳等上相當於勳三等,追贈時則稱為贈正四位。.

新!!: 正親町實明和正四位 · 查看更多 »

正應

正應(1288年四月二十八日至1293年八月五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伏見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惟康親王與久明親王、執權為北條貞時。.

新!!: 正親町實明和正應 · 查看更多 »

永仁 (伏見天皇)

#重定向 永仁 (日本年号).

新!!: 正親町實明和永仁 (伏見天皇) · 查看更多 »

洞院佶子

洞院佶子(とういん きつし、藤原佶子(ふじわら の きつし)、皇后佶子、宽元3年(1245年) - 文永9年八月初九(1272年9月2日))鎌倉時代龟山天皇皇后,後宇多天皇生母。女院号京極院(きょうごくいん)。 左大臣洞院实雄之女。生母法印德大寺公審之女荣子。異母妹伏見天皇生母洞院愔子(玄輝門院)、花園天皇生母洞院季子(显親門院)。 《増鏡》称佶子容姿美丽,得到同母兄权中納言公宗恋慕。文应元年(1260年)12月,入宫为龟山天皇女御。 文应二年二月(1261年3月),冊立中宮,半年後弘長元年8月(1261年9月),女御西園寺嬉子立中宮,洞院佶子为皇后。文永9年八月初九日(1272年9月2日),佶子28歳驾崩。同日院号宣下,称京極院。陵在京都市右京区蓮華峯寺陵。与佶子所生後宇多天皇同葬。.

新!!: 正親町實明和洞院佶子 · 查看更多 »

洞院愔子

洞院愔子(とういん いんし、藤原愔子,),鎌倉時代女性。後深草天皇後宮,伏見天皇生母,女院。父从一位左大臣洞院实雄。女院号玄輝門院(げんきもんいん)。法名自性智。.

新!!: 正親町實明和洞院愔子 · 查看更多 »

朝覲

朝覲可以指:.

新!!: 正親町實明和朝覲 · 查看更多 »

文永

文永(1264年二月廿八至1275年四月廿五)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龜山天皇與後宇多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宗尊親王與惟康親王、執權為北條長時、北條政村與北條時宗。.

新!!: 正親町實明和文永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正親町實明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播磨國

播磨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山陽道,又稱播州。主城有上月城,置鹽城、姬路城、三木城。.

新!!: 正親町實明和播磨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