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正氣橋

指数 正氣橋

正氣橋是台灣台北市一座雙層高架道路,位於基隆路、南京東路交叉口,為台北東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19 关系: 基隆市基隆路南京東路 (台北市)台北東區台灣市民大道交通堵塞快速道路匝道內湖區环形交叉環東大道麥帥一橋麥克阿瑟公路臺北市臺北市道路列表臺北市政府架空道路汐止區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新!!: 正氣橋和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基隆路

基隆路,為臺灣臺北市東側的南北向主幹道之一,由於連接了數條市區幹道及快速道路(如北端環東大道及堤頂大道;中段台5線(忠孝東路)、信義路、辛亥路的國道三甲、台9線(羅斯福路)及南端的福和橋),屬於環東快速道路一部份,因此車流量大,加上路幅不若其他主幹道寬敞,並且是臺北都會區西岸通勤人口行走的主要幹道之一,使其沿線成為臺北市中心惡名昭彰的交通瓶頸。.

新!!: 正氣橋和基隆路 · 查看更多 »

南京東路 (台北市)

本條目敘述台北的南京東路。關於上海的同名道路,請參見南京東路 (上海)。 南京東路為臺北市的重要幹道,大致呈東西向,西於中山北路口接南京西路,東於塔悠路口接麥帥一橋,最後在內湖接上國道一號高速公路,全程共有六段,其中南京東路一段至五段路中央布設公車專用道。此外,'''台北捷運松山線'''(南京三民站-松江南京站段)即沿著南京東路一段至五段,並在此路下設置4座車站,還有2段自行車道及台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5個租賃站。 臺灣最早的一條高速公路——麥克阿瑟公路(1964年5月2日—1977年7月10日)臺北市區路段,與今日的南京東路四段-六段路線相同。.

新!!: 正氣橋和南京東路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台北東區

#重定向 臺北東區.

新!!: 正氣橋和台北東區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正氣橋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市民大道

市民大道是臺灣臺北市境內的主要道路之一,共分為平面與高架道路兩個部分:高架道路部分原名臺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為臺北市區重要的快速道路;平面部分由原鄭州路及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完成後所騰出的地面空間改建而成,共分為1—8段。市民大道位於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與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三號)之間,亦為臺北都會區東西向快速交通動脈之一環。 市民大道是全臺北市繼中山高速公路後第二條東西向的高架道路,同時也是第一條東西向快速道路,且由於其路線橫跨七個行政區(中正區、大同區、中山區、大安區、松山區、信義區及南港區),是臺北市重要的交通幹道。目前已開放250c.c.以上之大型重型機車行駛高架道路路段。.

新!!: 正氣橋和市民大道 · 查看更多 »

交通堵塞

交通堵塞,又称交通擠塞、交通擁擠、交通拥堵、交通壅塞、塞車或堵車,是指一種車多擁擠且車速緩慢的現象,通常在假日或上下班尖峰時刻等時刻出現。此情形常出現於世界上各大都市區、連接兩都市間的高速公路,及汽車使用率高的地區(如美國)。 此外,人們經常把容易塞車的道路,稱為交通瓶頸(或交通樽頸)。.

新!!: 正氣橋和交通堵塞 · 查看更多 »

快速道路

快速道路,又稱快速公路,是專供高速度交通工具使用、雙向之間有之公路(Divided highway)。與高速公路同樣都是提供汽車使用,但服務等級較高速公路為低,例如在交通流量較小的路段設有平面路口等一般道路的設計。部份國家不用「高速公路」(Freeway),而採用「快速道路」(Expressway)做為其境內汽車專用道路的名稱。.

新!!: 正氣橋和快速道路 · 查看更多 »

匝道

--,又稱--,是工程學上的術語,通常是指一小段提供車輛進出主幹線(高速公路、高架道路、橋樑及行車隧道等)的輔助車道,或其他主幹線的陸橋、斜道、引線連接道,以及集散道等之附屬接駁路段。它是構成道路交匯處的主要交通建設。 匝字有環繞之意,Ramp指的是斜坡,早期台灣國道採土堤建築,考量當時汽車性能與道路斜率,交流道多半採用廻轉半徑大的環道進出高速公路,故稱為匝道。.

新!!: 正氣橋和匝道 · 查看更多 »

內湖區

內湖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東北地區,為其十二個行政區之一。因其境內多山丘,形成多處小盆地地貌,當地人臺灣閩南語稱山坳地為「湖」,故內湖是「內部盆地」之義。臺語「內面即湖」或「內面彼湖」之稱謂;所指的盆地範圍係以北側自大金面山到碧湖國小的山陵,東緣從綠大地社區、成功公園到清白新村,南邊從白鷺山延伸到公館山之山丘北坡,西方是江南街處,在其中間形成一山坳型盆地。內湖區境內尚有「畚箕湖」、「北勢湖」、「白石湖」和「牛稠湖」等老地名,命名方式,亦是依地形和先民開墾事跡有關連性,而非指有水的湖泊名稱。工商活動部分,內湖科技園區則有許多新建商辦大樓,三軍總醫院及臺灣多數媒體皆將總部設於此。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內湖區為九重葛,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新!!: 正氣橋和內湖區 · 查看更多 »

环形交叉

环岛也称环形交通 (中國大陸稱环--岛,台灣稱圓--環,香港稱迴--旋處,澳門官方稱圓--形地及俗稱迴--旋處) ,是交通节点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平面道路交叉。环形交叉的地段也俗称环岛、转盘等。环形交叉由环形车道和一个中心岛组成,这种设置使得任何一個方向而來的交通流量進入迴旋處後,均需以迴旋處的中心圈以單一方向旋轉行駛,直至轉向所需的行駛方向而離開。因为它不需要信号灯、减少了交通冲突点、提高了交通安全系数、造价比高架桥便宜等原因,通常认为环形交通优于十字交叉。但是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量日益庞大,以至于在环形交通处的交通流出现了自锁现象,在中国大陆及台灣某些繁忙的环形交通口不得不安装交通信号灯来控制交通,至此,环形交通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而且环形交通增加了行人过街的危险系数。 File:Zeichen_215_-_Kreisverkehr,_StVO_2000.svg|德國的环形交叉前的标志 File:Gefahrenzeichen 3a.svg|奥地利的环形交叉指示牌 File:Japan road sign 201-2.svg|日本的环形交叉指.

新!!: 正氣橋和环形交叉 · 查看更多 »

環東大道

東大道,又稱環東基河快速道路,是內湖、南港、汐止等地區往返臺北市東區的一快速孔道,亦是臺北市區進入國道三號及國道五號的捷徑。為環東快速道路系統中的一部分。.

新!!: 正氣橋和環東大道 · 查看更多 »

麥帥一橋

麥帥一橋,是臺灣的一座橋樑,位於臺北市松山區與內湖區,跨越基隆河,承載環東大道與南京東路,是南港、汐止通往臺北市區的重要橋樑。.

新!!: 正氣橋和麥帥一橋 · 查看更多 »

麥克阿瑟公路

麥克阿瑟公路(MacArthur Thruway),簡稱麥帥公路,是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1964年5月2日—1977年7月10日 ),為今中山高速公路基隆-台北路段的前身。.

新!!: 正氣橋和麥克阿瑟公路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正氣橋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道路列表

台北市道路列表除列出台北市境內道路外,並說明道路命名、分段等原則。.

新!!: 正氣橋和臺北市道路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簡稱:北市府)是中華民國臺北市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臺北市政府設有32個所屬一級機關、112個「所屬二級機關」、12個區公所、236所各級學校、14所幼兒園,此外臺北市政府還經營3個事業機構。臺北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學校和市營事業機構,共有編制員工約七萬餘人。 作為地方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施行臺灣市制時所成立的「臺北市役所」。1967年7月1日,直轄市臺北市成立,並新設直轄市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1968年7月1日,原屬臺北縣的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鄉、景美鎮和原屬陽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鎮、士林鎮併入臺北市(直轄市),確立今日的臺北市轄域。.

新!!: 正氣橋和臺北市政府 · 查看更多 »

架空道路

架空道路,又稱-- 、行車天橋(澳門、香港和新加坡)、高--架--橋(台灣與中國大陸),或簡稱為高架,是主要或僅供車輛行駛使用的立體式道路,為高架橋的形式之一,常運用於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

新!!: 正氣橋和架空道路 · 查看更多 »

汐止區

汐止區 (tl),是中華民國新北市的市轄區,屬於台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1999年6月28日因人口超過十五萬人,由鎮改制為縣轄市。2010年12月25日,因原來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並改名為新北市,所以所屬的原來縣轄市汐止市,便改制為汐止區。現今人口19.9萬餘人。 汐止區位於新北市東北部,西以大坑溪、基隆河、內溝溪與台北市相鄰,東則以丘陵地與臺灣省基隆市相鄰,介於台北市和基隆市之間。全區地形多元,僅在基隆河沿岸有狹長平原,氣候常年多雨。.

新!!: 正氣橋和汐止區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