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高士德大馬路

指数 高士德大馬路

士德大馬路(Avenida de Horta e Costa,前稱柯高大馬路),位於澳門半島中北部,東南端由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起,西北端至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止,長795米。為東西主要通道。.

17 关系: 垃圾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俾利喇街祖斯瑪利亞·蘇沙康德·高士德粤语紅街市罅些喇提督大馬路羅若翰神父街盧廉若公園賈伯樂提督街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連勝馬路松山隧道榕樹澳門培正中學澳門半島澳門總督

垃圾

垃圾(原寫「擸𢶍」)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文獻,是指不需要或者無用的固體或者流體物質,例如都市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有害垃圾、废水(如含有粪便和尿的污水和地表径流)及放射性废料等等。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常見的垃圾處理方法為在收集後送往堆填區,或者使用焚化爐焚化。然而,兩者均會製造環境保護的問題,而終止過度消費可以進一步減輕堆填區飽和程度。堆填區中的垃圾處理不當可能污染地下水和發出臭味,而且很多城市可供堆填的面積已經越來越少。焚化則無可避免會產生有毒氣體,危害生物體。多數的城市都在研究減少垃圾產生的方法及和鼓勵資源回收。.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垃圾 · 查看更多 »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原為:士多鳥紐拜斯大馬路,Avenida de Sidónio Pais),位於澳門東望洋山西麓,長785米,原為二龍喉馬路的其中一段。呈東北—西南走向。以1917至1918年任葡萄牙總統的士多紐拜斯(Sidónio Pais)命名。北起於鮑思高圓形地,南至東望洋街。周邊以住宅為主。沿途有二龍喉公園、國父紀念館、得勝花園、塔石廣場等名勝。.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 查看更多 »

俾利喇街

俾利喇街(Rua de Francisco Xavier Pereira),位於澳門的中部,北起慕拉士大馬路;南至鏡湖馬路,是澳門北區連接南區的主要道路之一。其中由鏡湖馬路至渡船街和羅利老馬路之交界的路段為單線單向行車,慕拉士大馬路至馬交石斜坡及黑沙環斜路和黑沙環馬路之交界的路段為三線單向行車,其餘中間路段為雙向行車(雙線或四線)。全長約1260米,呈西南至東北走向。.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俾利喇街 · 查看更多 »

祖斯瑪利亞·蘇沙康德·高士德

斯瑪利亞·蘇沙康德·高士德(José Maria de Sousa Horta e Costa,),葡萄牙軍人、政治家、外交官。 高士德曾在軍隊中效力,擔任工程師。後來逐漸被提升至上校軍銜,並在科英布拉大學中取得數學學士學位。 1894年至1897年期間,被葡萄牙任命為澳門總督。後來曾被多次任命為特命全權公使出使清國、日本、暹羅,與慈禧、光緒帝、明治天皇和朱拉隆功會過面。 1900年至1904年期間,再次被任命為澳門總督。澳門的高士德大馬路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祖斯瑪利亞·蘇沙康德·高士德 · 查看更多 »

粤语

粵語又称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唐話,在粵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粵語是漢語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形成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及視粵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粵語下有數支粵語的方言。 受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南迁影响,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随着近代两广地区人口的海外迁徙,粤语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地的華人社區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 全球以粤语为母语的约为1.2亿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在中国境内,以粤语为母语的群体是继官话和吴语之后的第三名。粤语也是除了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汉语族语言。此外,粵語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地的华人社区都有广泛分布。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粵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粤语 · 查看更多 »

紅街市

#重定向 提督街市.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紅街市 · 查看更多 »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 (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常為華人簡稱為提督馬路,位於澳門半島西北部。北起青洲大馬路與巴波沙大馬路交界,南接沙梨頭海邊街,呈東北—西南走向。 昔日是澳門半島西岸。1920年代澳葡政府於北段以西的水面開始填海,得出土地即為蓮峰球場。南段以西在1980年代以前為木材存放之地,也有製造業。1990年代以後填海成為住宅區。.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罅些喇提督大馬路 · 查看更多 »

羅若翰神父街

羅若翰神父街(葡萄牙文名稱:Rua do Padre João Clímaco)是一條位於澳門半島聖安多尼堂區北部的街道,它的西南端在高士德大馬路近群隊街交界處,沿途與罅些喇提督市北街、雅廉訪大馬路及連勝台相交,東北端在美副將大馬路。全長約265米,闊約10米。街道名稱是以天主教聖人若翰·克利馬古來命名。這條街道由高士德大馬路至罅些喇提督市北街的一段,在澳門坊間有桃花崗之稱。.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羅若翰神父街 · 查看更多 »

盧廉若公園

盧廉若公園(Jardim de Lou Lim Ioc,古稱娛園;又稱盧家花園或盧九花園;簡稱盧園),是位於澳門的頗具苏州狮子林風格的園林,花園的歷史價值已為澳門政府所評定。是港澳地區唯一具有蘇州園林風韻的名園。此園曾被稱為是澳門三大名園之一;1992年,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盧廉若公園 · 查看更多 »

賈伯樂提督街

賈伯樂提督街,又名提督街(葡文:Rua do Almirante Costa Cabral),在澳門半島中部,北端由美副將大馬路起,南端至鏡湖馬路與新勝街之間。長910米。 賈伯樂海軍上將(Almirante Costa Cabral)於19世紀後期曾任澳門海事警察條例委員會委員。該街是聖安多尼堂區與望德堂區的分界。 該街中段南側是有100多年歷史的培正中學,南段附近還有1874年所建的西洋墳場。馬路南端原有一座監獄(俗稱:市牢),已於1990年遷往路環,原址改建為大廈。.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賈伯樂提督街 · 查看更多 »

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

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Ferreira de Almeida)又名荷蘭園大馬路和荷蘭園正街,位於澳門半島中部,東北—西南走向。南端在東望洋街口接水坑尾街,北端至美副將大馬路,全長約1030米。是澳門半島重要的南北通道。.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 · 查看更多 »

連勝馬路

連勝馬路(葡文: Estrada de Coelho do Amaral),是位於澳門半島中心舊城區的主要道路之一,長840米。道路東北與美副將大馬路相交,西南與鏡湖馬路連接。連勝馬路之葡文名稱「Estrada de Coelho do Amaral」以第85任澳門總督阿穆恩(José Rodrigues Coelho do Amaral)命名。其中文名稱「連勝」,則以取自相連的連勝街,意為紀念葡萄牙人在澳擊敗荷蘭人的戰役。.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連勝馬路 · 查看更多 »

松山隧道

松山隧道(Tunel do Monte da Guia)是澳門最長的行車隧道,位於二龍喉街和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之間,呈西北-東南走向。長284.85米,高7.22米,寬10.5米,設雙線車道,每小時可通700輛車,收費全免。兩端皆連接行車天橋。中葡友好紀念物之一的「蓮花」位於隧道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出口。.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松山隧道 · 查看更多 »

榕樹

榕或榕樹,可以指:.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榕樹 · 查看更多 »

澳門培正中學

澳門培正中學(Pui Ching Middle School;Escola Secundária Pui Ching)原為廣州培正中學在澳門開設的分校,是澳門其中一間以母語授課的中文中學。1938年,因為抗日戰爭的關係,廣州培正全體師生遷校至澳門,使得培正不至因為戰亂而停辦,這又視為澳門培正之始。.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澳門培正中學 · 查看更多 »

澳門半島

澳門半島(Península de Macau)是組成澳門的四大部份(區域)之一,是澳門居民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澳門最早開發的地區,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位於澳門半島的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澳門半島 · 查看更多 »

澳門總督

澳門總督(簡稱澳督,Governador de Macau),是殖民地時期(1557年-1999年)葡萄牙派駐澳門的總督,共127任,1616年開始派駐。澳督直接受命于葡萄牙君主或葡萄牙總統,執行葡萄牙在澳門之政策。澳督一職,一般由軍人出任,其職位相當於葡萄牙的政府部長。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後,澳門總督一職即終止;此職完全由行政長官取代。.

新!!: 高士德大馬路和澳門總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柯高大馬路柯高馬路高士德大马路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