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東漢光祿勳列表

指数 東漢光祿勳列表

《後漢書·卷一百一十五·志第二十五·百官二》載:「光禄勳,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郊祀之事,掌三献。丞一人,比千石。」今據《後漢書》諸《帝紀》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47 关系: 劉壽 (伯長)劉弘 (司空)劉昆 (漢朝)召馴后汉书吳雄 (東漢)宣酆丁宮东汉官制任隗張湛周章 (東漢)周舉周景 (東漢)王卓 (東漢)竇固竇瓌荀爽袁彭袁滂袁敞西漢郎中令、光祿勳列表郭虔郭憲 (漢朝)郗慮蒯越耿秉陈蕃李脩杜喬 (東漢)杜林桓典桓虞梁不疑楊賜汉安帝汉和帝汉冲帝汉光武帝汉灵帝汉章帝汉献帝汉顺帝汉桓帝汉殇帝汉明帝房植

劉壽 (伯長)

劉壽,表字伯長,長沙郡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劉壽官至光祿勳。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八月二十,司徒黄尚被免官。九月,擢升刘寿为司徒。汉安元年(142年)十月廿六日,太尉桓焉和司徒刘寿因為災異均被免官。十一月初七,司隶校尉赵峻为太尉,大司农胡广为司徒。.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劉壽 (伯長) · 查看更多 »

劉弘 (司空)

劉弘,生卒年不詳,字子高,南陽郡安眾縣人,東漢末年的大臣,為光祿勳,中平六年(189年),遷司空。同年八月被免職。.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劉弘 (司空) · 查看更多 »

劉昆 (漢朝)

劉昆,字桓公,陳留郡東昏縣(今河南省蘭考縣)人,梁孝王劉武後人。.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劉昆 (漢朝) · 查看更多 »

召馴

召馴,字伯春,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人,召信臣曾孫。.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召馴 · 查看更多 »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后汉书 · 查看更多 »

吳雄 (東漢)

吳雄,字季高,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吳雄历任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四朝,官至廷尉,精通律令,办案公平。他的儿子吴、孙子吴恭都担任廷尉,时称三世廷尉。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夏,司徒张歆免。光禄勋吳雄被任命为司徒。永兴元年(153年)十月,吳雄和太尉袁汤、司空赵戒卸任,以太常胡广继任为太尉、太仆黄琼继任为司徒、光禄勋房植继任为司空。.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吳雄 (東漢) · 查看更多 »

宣酆

宣酆,字伯应,东汉时期人物,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 宣酆年轻时习儒学,通史志,被荐举担任郡守。官至光禄勋,封东阳亭侯。延熹九年(166年)十二月,司空刘茂免职,汉桓帝以宣酆为司空。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四月,因为宣酆上书直言,得罪了宦官曹节等人,因此免职回乡,王畅继任司空。.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宣酆 · 查看更多 »

丁宮

丁宫,字元雄,东汉时期人物,沛国(今江苏省沛县)人。 丁宫初任光禄勋,中平四年(187年)五月,接替许相任司空(三公之一)。中平五年(187年)九月,接替许相任司徒,刘弘继任司空。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崩,汉少帝刘辩即位。七月,丁宫被免除司徒之位。 後董卓廢黜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當時眾大臣無人敢出言反對,丁宮首先支持董卓,並表態擁護廢除少帝。.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丁宮 · 查看更多 »

东汉官制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藉着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的官制基本上沿襲了西汉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董卓任相国、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东汉官制 · 查看更多 »

任隗

任隗(),字子庐,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司空,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任光之子。 任隗年轻时好黄老之学,清静寡欲,常以俸秩赈恤宗族,收养孤寡。汉明帝时历官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长水校尉。汉章帝即位,多次称其美德善行,拜将作大匠,历任太仆、光禄勋,任官多有美名。义行内修,不求名誉。章和元年(87年)六月初二,司徒桓虞免。司空袁安为司徒,光禄勋任隗为司空。汉和帝时,大将军窦宪专权,他不附权臣窦宪,以鲠直著称。窦宪兴兵北伐匈奴,任隗与司徒袁安联合上奏反对,仗言直议,坚持不移。在金銮宝殿上,脱去官帽力争,同时继续上书,有十次之多,大家都替他们担心,而袁安、任隗神色一如平常。永元四年(92年)八月十五,任隗在司空任上去世。.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任隗 · 查看更多 »

張湛

张湛,字子孝,东汉扶风郡平陵人。.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張湛 · 查看更多 »

周章 (東漢)

周章(?—107年)字次叔,荊州隨縣人。東漢大臣。.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周章 (東漢) · 查看更多 »

周舉

周舉,字宣光,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人。《後漢書·周舉傳》:周舉字宣光,汝南汝陽人,陳留太守防之子。東漢光祿大夫、侍中、大鴻臚。.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周舉 · 查看更多 »

周景 (東漢)

周景(),字仲飨,東漢庐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庐江县)人。 周景少以廉洁能干见称,初被察为孝廉,辟大将军梁冀府。后为豫州刺史,李膺、荀绲等为从事,更迁至河内郡太守,爱好贤士,举荐者必厚赠物品。入朝为将作大匠。梁冀被杀,他作为故吏被免官禁锢。不久担任尚书令,163年代替刘宽为司空,他和太尉杨秉依法整治宦官任用的门人和子弟,免官五十余人。具瑗、侯览因此也被罢免,朝野称赞。165年因为地震罢官。166年代替陈蕃担任太尉。汉桓帝死后,他和窦武迎立汉灵帝。建宁二年(168年)周景去世。子周忠,后来也是太尉。他堂兄弟的孙子就是汉末三国名将周瑜。.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周景 (東漢) · 查看更多 »

王卓 (東漢)

王卓(),字仲辽,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临猗县东南)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王卓官至光禄勋。汉顺帝阳嘉三年(134年)十一月,司徒刘崎、司空孔扶免。十一月十四,大司农黄尚被任命为司徒,光禄勋王卓为司空。永和二年(137年)三月初八,王卓在司空任上去世,三月三十,光禄勋郭虔继任为司空。.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王卓 (東漢) · 查看更多 »

竇固

竇固(?),字孟孫,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竇融弟竇友之子,娶光武帝女涅陽公主。.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竇固 · 查看更多 »

竇瓌

竇瓌,扶風郡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竇融曾孫、竇憲之弟。東漢羅侯。.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竇瓌 · 查看更多 »

荀爽

荀爽(),一名谞,字慈明,潁川潁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淑第六子,东汉末大臣、政论家,经学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称,亦以95日“白衣登三公”而闻名。其易学思想被称为“荀氏易学”。.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荀爽 · 查看更多 »

袁彭

袁彭,字伯楚,东汉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袁安之孙,袁京之子。.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袁彭 · 查看更多 »

袁滂

袁滂(),字公熙,一作公喜,陈郡扶乐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出于陈郡袁氏,官至司徒,袁涣之父。.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袁滂 · 查看更多 »

袁敞

袁敞(),字叔平,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中国东汉中期的政治家。司徒袁安之子。.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袁敞 · 查看更多 »

西漢郎中令、光祿勳列表

《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載,“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 玆据《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立此列表。.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西漢郎中令、光祿勳列表 · 查看更多 »

郭虔

郭虔,字君贤,东汉时期人物,冯翊郡池阳(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人。 郭虔历任尚书、光禄勋。汉顺帝永建六年(131年)顺帝立皇后,受宠的贵人有四人。尚书仆射南郡人胡广与郭虔、史敞联名上书建议除了四位贵人外,再增选良家女儿,最后选定梁商的女儿梁妠为皇后。永和二年(137年)三月,司空王卓去世。三月三十,光禄勋郭虔继任司空。永和六年(141年)三月十六,司空郭虔被免官。三月廿二,太仆赵戒继任司空。.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郭虔 · 查看更多 »

郭憲 (漢朝)

郭憲,字子横,東漢汝南宋(今安徽太和县)人。 王莽篡位,拜郭憲為郎中,郭憲不受,逃往东海海邊隐居。漢光武帝時,应召拜博士,官至光禄勋。郭憲好道术。著有《洞冥記》。.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郭憲 (漢朝) · 查看更多 »

郗慮

郗慮,中国东汉末期政治人物,兗州山陽郡高平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字鴻予,子孫之名不詳,玄孫郗鑒。 郗慮年轻时受业于鄭玄。知名後,被荀彧召见,建安初年,郗慮任侍中。建安六年(201年),郗慮和荀彧、鍾繇入宫中,为汉献帝侍講。郗虑担任光禄勋,汉献帝问少府孔融,孔融说不能让郗虑掌握权柄。郗虑举起笏板,反驳说:“孔融曾当北海国相,人民流散,如何适合掌握权柄!”郗虑与孔融互相揭发对方的短处。汉献帝下命令和解郗虑和孔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表奏司徒赵温选举不实,派侍中、守光禄勋郗慮持节奉策免赵温的官职。八月,曹操就任丞相,郗虑由光禄勋升迁为御史大夫。郗虑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有罪,下狱而死。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 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一月,伏皇后之父伏完计划殺害曹操,事情败露,献帝下发废黜皇后的詔书。郗慮持節携詔,取伏皇后的璽綬,赶出中宫,迁居別邸。華歆作为郗慮的副手率軍入宮,逮捕伏皇后。皇后闭门藏在墙内。华歆打开门凿开墙壁,牵出皇后。汉献帝与御史大夫郗虑同坐,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到皇帝面前,抓住皇帝的手说:“不能复相活邪?”汉献帝说:“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汉献帝对郗虑说:“郗公,天下宁有是邪!”最后伏皇后被殺。 御史大夫郗虑征召劉劭,郗慮罷免时,劉劭任太子舍人。这是郗虑在史书上最后的记载。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时,持节策封的是御史大夫劉艾。.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郗慮 · 查看更多 »

蒯越

蒯越(),字異度,東漢末年荊州南郡中廬人,蒯良之弟。為人足智多謀,魁杰並有雄姿。是荊州牧劉表的重要謀士,被劉表譽為臼犯之謀。.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蒯越 · 查看更多 »

耿秉

耿秉(),字伯初,东汉扶风郡茂陵县(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耿况之孙,雲台二十八将耿弇之弟耿国之子。.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耿秉 · 查看更多 »

陈蕃

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东汉末著名大臣,漢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後與外戚竇武等人合謀盡誅宦官失敗被殺,與竇武、劉淑合稱「三君」。.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陈蕃 · 查看更多 »

李脩

李脩,字伯游,东汉时期人物,豫州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 李脩初任郡县属官,官至光禄勋。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正月十五,李脩继张禹为太尉。元初元年(114年)九月初七,李脩因蜀郡夷和先零羌之乱而免职,司马苞继任。其子李益曾任赵国的国相,孙子李膺是汉朝的名臣。.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李脩 · 查看更多 »

杜喬 (東漢)

杜喬(),字叔榮,東漢河內郡林慮縣(今河南省林州市)人。.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杜喬 (東漢) · 查看更多 »

杜林

杜林可以指:.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杜林 · 查看更多 »

桓典

桓典(),字公雅,沛國龍亢人,東漢官員,太傅桓焉之孫,桓順之子。.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桓典 · 查看更多 »

桓虞

桓虞(生卒年不詳),字仲春,馮翊郡萬年縣人氏,東漢司徒。.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桓虞 · 查看更多 »

梁不疑

梁不疑,又名藉(),安定(今甘肅涇川)人。桓帝時期外戚。.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梁不疑 · 查看更多 »

楊賜

楊賜(),字伯獻,東漢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縣)人。 楊賜祖父楊震,父親楊秉。少傳家學,教授門徒,後來被大將軍梁冀征辟到府中。建寧初年,在華光殿為漢靈帝講《書經》,歷任少府、光祿勛。熹平二年(173年)杨赐擔任司空。熹平五年(176年)擔任司徒。熹平七年(178年)因為征辟黨人被免職,後來回任光祿大夫。上書請抑制宦官的權勢,削弱權臣的權力。 光和元年(180年),再次担任司徒,次年由陈耽取代。光和五年(182年),擔任太尉,封临晋侯。中平元年(184年),次年由鄧盛取代。中平二年(185年)九月,代替張溫為司空,不久后去世,謚號文烈。杨赐之子楊彪,孫楊修。.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楊賜 · 查看更多 »

汉安帝

汉安帝刘祜(),东汉第六位皇帝(106年9月21日-125年4月30日在位),在位19年,其正式諡號為「孝安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安帝」。.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安帝 · 查看更多 »

汉和帝

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88年4月9日—106年2月13日在位),在位17年,得年僅27岁,其正式諡號為「孝和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和帝」,他是章帝第四子,母贵人梁氏,死後庙号穆宗,葬于慎陵。.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和帝 · 查看更多 »

汉冲帝

汉冲帝刘炳(一说昺)(漢安二年至永憙元年正月初六戊戌日,即公元),中国汉朝皇帝(建康元年八月初六庚午日至永憙元年正月初六戊戌日,即西元144年9月20日-145年2月15日在位),东汉第九位皇帝,在位僅148天,享年僅3岁,其正式諡號為「孝沖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沖帝」。.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冲帝 · 查看更多 »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沈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光武帝 · 查看更多 »

汉灵帝

汉灵帝刘--(),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在位22年,葬于汉文陵,其正式諡號為「孝靈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灵帝」。灵帝是东汉最后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灵帝 · 查看更多 »

汉章帝

汉章帝劉炟(),,汉明帝刘庄第五子,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章帝」,庙号肃宗。在位13年,享年僅32岁。.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章帝 · 查看更多 »

汉献帝

漢獻帝刘协(),字伯和,是东汉政權最后一位皇帝,189年至220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獻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獻帝」。.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献帝 · 查看更多 »

汉顺帝

汉顺帝刘保(),东汉第八位皇帝(125年12月16日—144年9月20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順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順帝」。汉安帝和宫人李氏之子。.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顺帝 · 查看更多 »

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46年8月1日-168年1月25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桓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桓帝」,他是汉章帝曾孙,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在位21年。.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桓帝 · 查看更多 »

汉殇帝

汉殇帝刘隆(),汉和帝幼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106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殤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殤帝」。汉殇帝是中国帝王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殇帝 · 查看更多 »

汉明帝

漢明帝劉莊(),原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明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明帝」,庙号显宗。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亲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明帝 · 查看更多 »

房植

房植,字伯武,东汉时期人物,冀州清河國(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人。 房植年轻时勤学,通经史。太尉李固推荐他为少府,后来历任光禄勋、河南尹。他和汉桓帝的师傅尚书周福同郡,当时清河人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举(周福,字仲举)”。但二人不和,各自结党,网罗宾客,东汉的党人之争开始于此。永兴元年(153年)十月,房植继赵戒为司空。永寿元年(155年)四月,房植因南阳郡大水免职,韓縯继任。.

新!!: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房植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