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7 关系: 劉壽 (伯長),劉弘 (司空),劉昆 (漢朝),召馴,后汉书,吳雄 (東漢),宣酆,丁宮,东汉官制,任隗,張湛,周章 (東漢),周舉,周景 (東漢),王卓 (東漢),竇固,竇瓌,荀爽,袁彭,袁滂,袁敞,西漢郎中令、光祿勳列表,郭虔,郭憲 (漢朝),郗慮,蒯越,耿秉,陈蕃,李脩,杜喬 (東漢),杜林,桓典,桓虞,梁不疑,楊賜,汉安帝,汉和帝,汉冲帝,汉光武帝,汉灵帝,汉章帝,汉献帝,汉顺帝,汉桓帝,汉殇帝,汉明帝,房植。
劉壽 (伯長)
劉壽,表字伯長,長沙郡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劉壽官至光祿勳。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八月二十,司徒黄尚被免官。九月,擢升刘寿为司徒。汉安元年(142年)十月廿六日,太尉桓焉和司徒刘寿因為災異均被免官。十一月初七,司隶校尉赵峻为太尉,大司农胡广为司徒。.
劉弘 (司空)
劉弘,生卒年不詳,字子高,南陽郡安眾縣人,東漢末年的大臣,為光祿勳,中平六年(189年),遷司空。同年八月被免職。.
劉昆 (漢朝)
劉昆,字桓公,陳留郡東昏縣(今河南省蘭考縣)人,梁孝王劉武後人。.
召馴
召馴,字伯春,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人,召信臣曾孫。.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召馴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后汉书
吳雄 (東漢)
吳雄,字季高,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吳雄历任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四朝,官至廷尉,精通律令,办案公平。他的儿子吴、孙子吴恭都担任廷尉,时称三世廷尉。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夏,司徒张歆免。光禄勋吳雄被任命为司徒。永兴元年(153年)十月,吳雄和太尉袁汤、司空赵戒卸任,以太常胡广继任为太尉、太仆黄琼继任为司徒、光禄勋房植继任为司空。.
宣酆
宣酆,字伯应,东汉时期人物,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 宣酆年轻时习儒学,通史志,被荐举担任郡守。官至光禄勋,封东阳亭侯。延熹九年(166年)十二月,司空刘茂免职,汉桓帝以宣酆为司空。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四月,因为宣酆上书直言,得罪了宦官曹节等人,因此免职回乡,王畅继任司空。.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宣酆
丁宮
丁宫,字元雄,东汉时期人物,沛国(今江苏省沛县)人。 丁宫初任光禄勋,中平四年(187年)五月,接替许相任司空(三公之一)。中平五年(187年)九月,接替许相任司徒,刘弘继任司空。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崩,汉少帝刘辩即位。七月,丁宫被免除司徒之位。 後董卓廢黜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當時眾大臣無人敢出言反對,丁宮首先支持董卓,並表態擁護廢除少帝。.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丁宮
东汉官制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藉着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的官制基本上沿襲了西汉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董卓任相国、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东汉官制
任隗
任隗(),字子庐,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司空,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任光之子。 任隗年轻时好黄老之学,清静寡欲,常以俸秩赈恤宗族,收养孤寡。汉明帝时历官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长水校尉。汉章帝即位,多次称其美德善行,拜将作大匠,历任太仆、光禄勋,任官多有美名。义行内修,不求名誉。章和元年(87年)六月初二,司徒桓虞免。司空袁安为司徒,光禄勋任隗为司空。汉和帝时,大将军窦宪专权,他不附权臣窦宪,以鲠直著称。窦宪兴兵北伐匈奴,任隗与司徒袁安联合上奏反对,仗言直议,坚持不移。在金銮宝殿上,脱去官帽力争,同时继续上书,有十次之多,大家都替他们担心,而袁安、任隗神色一如平常。永元四年(92年)八月十五,任隗在司空任上去世。.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任隗
張湛
张湛,字子孝,东汉扶风郡平陵人。.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張湛
周章 (東漢)
周章(?—107年)字次叔,荊州隨縣人。東漢大臣。.
周舉
周舉,字宣光,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人。《後漢書·周舉傳》:周舉字宣光,汝南汝陽人,陳留太守防之子。東漢光祿大夫、侍中、大鴻臚。.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周舉
周景 (東漢)
周景(),字仲飨,東漢庐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庐江县)人。 周景少以廉洁能干见称,初被察为孝廉,辟大将军梁冀府。后为豫州刺史,李膺、荀绲等为从事,更迁至河内郡太守,爱好贤士,举荐者必厚赠物品。入朝为将作大匠。梁冀被杀,他作为故吏被免官禁锢。不久担任尚书令,163年代替刘宽为司空,他和太尉杨秉依法整治宦官任用的门人和子弟,免官五十余人。具瑗、侯览因此也被罢免,朝野称赞。165年因为地震罢官。166年代替陈蕃担任太尉。汉桓帝死后,他和窦武迎立汉灵帝。建宁二年(168年)周景去世。子周忠,后来也是太尉。他堂兄弟的孙子就是汉末三国名将周瑜。.
王卓 (東漢)
王卓(),字仲辽,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临猗县东南)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王卓官至光禄勋。汉顺帝阳嘉三年(134年)十一月,司徒刘崎、司空孔扶免。十一月十四,大司农黄尚被任命为司徒,光禄勋王卓为司空。永和二年(137年)三月初八,王卓在司空任上去世,三月三十,光禄勋郭虔继任为司空。.
竇固
竇固(?),字孟孫,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竇融弟竇友之子,娶光武帝女涅陽公主。.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竇固
竇瓌
竇瓌,扶風郡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竇融曾孫、竇憲之弟。東漢羅侯。.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竇瓌
荀爽
荀爽(),一名谞,字慈明,潁川潁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淑第六子,东汉末大臣、政论家,经学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称,亦以95日“白衣登三公”而闻名。其易学思想被称为“荀氏易学”。.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荀爽
袁彭
袁彭,字伯楚,东汉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袁安之孙,袁京之子。.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袁彭
袁滂
袁滂(),字公熙,一作公喜,陈郡扶乐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出于陈郡袁氏,官至司徒,袁涣之父。.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袁滂
袁敞
袁敞(),字叔平,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中国东汉中期的政治家。司徒袁安之子。.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袁敞
西漢郎中令、光祿勳列表
《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載,“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 玆据《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立此列表。.
郭虔
郭虔,字君贤,东汉时期人物,冯翊郡池阳(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人。 郭虔历任尚书、光禄勋。汉顺帝永建六年(131年)顺帝立皇后,受宠的贵人有四人。尚书仆射南郡人胡广与郭虔、史敞联名上书建议除了四位贵人外,再增选良家女儿,最后选定梁商的女儿梁妠为皇后。永和二年(137年)三月,司空王卓去世。三月三十,光禄勋郭虔继任司空。永和六年(141年)三月十六,司空郭虔被免官。三月廿二,太仆赵戒继任司空。.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郭虔
郭憲 (漢朝)
郭憲,字子横,東漢汝南宋(今安徽太和县)人。 王莽篡位,拜郭憲為郎中,郭憲不受,逃往东海海邊隐居。漢光武帝時,应召拜博士,官至光禄勋。郭憲好道术。著有《洞冥記》。.
郗慮
郗慮,中国东汉末期政治人物,兗州山陽郡高平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字鴻予,子孫之名不詳,玄孫郗鑒。 郗慮年轻时受业于鄭玄。知名後,被荀彧召见,建安初年,郗慮任侍中。建安六年(201年),郗慮和荀彧、鍾繇入宫中,为汉献帝侍講。郗虑担任光禄勋,汉献帝问少府孔融,孔融说不能让郗虑掌握权柄。郗虑举起笏板,反驳说:“孔融曾当北海国相,人民流散,如何适合掌握权柄!”郗虑与孔融互相揭发对方的短处。汉献帝下命令和解郗虑和孔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表奏司徒赵温选举不实,派侍中、守光禄勋郗慮持节奉策免赵温的官职。八月,曹操就任丞相,郗虑由光禄勋升迁为御史大夫。郗虑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有罪,下狱而死。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 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一月,伏皇后之父伏完计划殺害曹操,事情败露,献帝下发废黜皇后的詔书。郗慮持節携詔,取伏皇后的璽綬,赶出中宫,迁居別邸。華歆作为郗慮的副手率軍入宮,逮捕伏皇后。皇后闭门藏在墙内。华歆打开门凿开墙壁,牵出皇后。汉献帝与御史大夫郗虑同坐,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到皇帝面前,抓住皇帝的手说:“不能复相活邪?”汉献帝说:“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汉献帝对郗虑说:“郗公,天下宁有是邪!”最后伏皇后被殺。 御史大夫郗虑征召劉劭,郗慮罷免时,劉劭任太子舍人。这是郗虑在史书上最后的记载。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时,持节策封的是御史大夫劉艾。.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郗慮
蒯越
蒯越(),字異度,東漢末年荊州南郡中廬人,蒯良之弟。為人足智多謀,魁杰並有雄姿。是荊州牧劉表的重要謀士,被劉表譽為臼犯之謀。.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蒯越
耿秉
耿秉(),字伯初,东汉扶风郡茂陵县(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耿况之孙,雲台二十八将耿弇之弟耿国之子。.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耿秉
陈蕃
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东汉末著名大臣,漢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後與外戚竇武等人合謀盡誅宦官失敗被殺,與竇武、劉淑合稱「三君」。.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陈蕃
李脩
李脩,字伯游,东汉时期人物,豫州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 李脩初任郡县属官,官至光禄勋。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正月十五,李脩继张禹为太尉。元初元年(114年)九月初七,李脩因蜀郡夷和先零羌之乱而免职,司马苞继任。其子李益曾任赵国的国相,孙子李膺是汉朝的名臣。.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李脩
杜喬 (東漢)
杜喬(),字叔榮,東漢河內郡林慮縣(今河南省林州市)人。.
杜林
杜林可以指:.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杜林
桓典
桓典(),字公雅,沛國龍亢人,東漢官員,太傅桓焉之孫,桓順之子。.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桓典
桓虞
桓虞(生卒年不詳),字仲春,馮翊郡萬年縣人氏,東漢司徒。.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桓虞
梁不疑
梁不疑,又名藉(),安定(今甘肅涇川)人。桓帝時期外戚。.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梁不疑
楊賜
楊賜(),字伯獻,東漢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縣)人。 楊賜祖父楊震,父親楊秉。少傳家學,教授門徒,後來被大將軍梁冀征辟到府中。建寧初年,在華光殿為漢靈帝講《書經》,歷任少府、光祿勛。熹平二年(173年)杨赐擔任司空。熹平五年(176年)擔任司徒。熹平七年(178年)因為征辟黨人被免職,後來回任光祿大夫。上書請抑制宦官的權勢,削弱權臣的權力。 光和元年(180年),再次担任司徒,次年由陈耽取代。光和五年(182年),擔任太尉,封临晋侯。中平元年(184年),次年由鄧盛取代。中平二年(185年)九月,代替張溫為司空,不久后去世,謚號文烈。杨赐之子楊彪,孫楊修。.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楊賜
汉安帝
汉安帝刘祜(),东汉第六位皇帝(106年9月21日-125年4月30日在位),在位19年,其正式諡號為「孝安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安帝」。.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安帝
汉和帝
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88年4月9日—106年2月13日在位),在位17年,得年僅27岁,其正式諡號為「孝和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和帝」,他是章帝第四子,母贵人梁氏,死後庙号穆宗,葬于慎陵。.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和帝
汉冲帝
汉冲帝刘炳(一说昺)(漢安二年至永憙元年正月初六戊戌日,即公元),中国汉朝皇帝(建康元年八月初六庚午日至永憙元年正月初六戊戌日,即西元144年9月20日-145年2月15日在位),东汉第九位皇帝,在位僅148天,享年僅3岁,其正式諡號為「孝沖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沖帝」。.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冲帝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沈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光武帝
汉灵帝
汉灵帝刘--(),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在位22年,葬于汉文陵,其正式諡號為「孝靈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灵帝」。灵帝是东汉最后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灵帝
汉章帝
汉章帝劉炟(),,汉明帝刘庄第五子,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章帝」,庙号肃宗。在位13年,享年僅32岁。.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章帝
汉献帝
漢獻帝刘协(),字伯和,是东汉政權最后一位皇帝,189年至220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獻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獻帝」。.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献帝
汉顺帝
汉顺帝刘保(),东汉第八位皇帝(125年12月16日—144年9月20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順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順帝」。汉安帝和宫人李氏之子。.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顺帝
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46年8月1日-168年1月25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桓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桓帝」,他是汉章帝曾孙,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在位21年。.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桓帝
汉殇帝
汉殇帝刘隆(),汉和帝幼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106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殤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殤帝」。汉殇帝是中国帝王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殇帝
汉明帝
漢明帝劉莊(),原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明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明帝」,庙号显宗。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亲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汉明帝
房植
房植,字伯武,东汉时期人物,冀州清河國(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人。 房植年轻时勤学,通经史。太尉李固推荐他为少府,后来历任光禄勋、河南尹。他和汉桓帝的师傅尚书周福同郡,当时清河人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举(周福,字仲举)”。但二人不和,各自结党,网罗宾客,东汉的党人之争开始于此。永兴元年(153年)十月,房植继赵戒为司空。永寿元年(155年)四月,房植因南阳郡大水免职,韓縯继任。.
查看 東漢光祿勳列表和房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