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東岸高架道路

指数 東岸高架道路

東岸高架道路位於臺灣基隆市,為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基隆端之聯絡道,此高架橋主要興建在愛一路上,向北聯絡至喜豬橋、中正路。下高架橋後亦可右轉通往仁一路,或由信一路左轉經喜豬橋進入。 本聯絡道主要為雙向兩線道,至愛一路時出口車道加寬至兩線道。本聯絡道可使位於基隆港東岸之貨櫃車不需經由市區進入中山高,但也因為大量重車行駛,以致於本聯絡道在近期經常出現裂縫而須封閉維護。本聯絡道封閉經常造成中山高基隆端回堵,部分車輛改由基隆交流道接台5線進入市區,而造成基隆市區車潮大量湧入,交通大打結。.

目录

  1. 12 关系: 基隆市基隆交流道基隆端基隆港基隆港西高架橋台5線台62線中山高速公路中正路 (基隆市)仁一路西定高架道路臺灣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基隆市

基隆交流道

基隆交流道為台灣國道一號的交流道,位於台灣基隆市安樂區、七堵區交界處,指標為1.1k。 本交流道因鄰近八堵地區,反而常被稱呼為八堵交流道,部分商家之廣告雖指示八堵交流道下,但也實為基隆交流道。 1974年9月28日范迪颱風來襲時,中山高速公路八堵交流道附近的尚仁街發生山崩,造成36人死亡,30人輕重傷,比2010年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山崩事件更為嚴重。因山崩造成房屋被沖垮的地點,就在尚仁街上自來水公司八堵抽水站旁的半山腰上。.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基隆交流道

基隆端

基隆端可以是指:.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基隆端

基隆港

基隆港是位於臺灣北部基隆市的海港,為臺灣四座國際商港之一,也是臺北的外港、以及北臺灣首要的海運樞紐,營運機構為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整個港區被基隆市中心環繞,運輸方面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並有數條國內外客輪航線固定彎靠。至2010年止,基隆港為世界第54大貨櫃港及臺灣第三大港。.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基隆港

基隆港西高架橋

基隆港西高架橋是連接中山高速公路和基隆港西岸碼頭的重要橋樑。1974年完工的西岸高架道路不堪負荷而從2002年起陸續拆除,重建完成的新橋更名「港西高架橋」並縮短至基隆車站北口,已在2017年4月16日通車。.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基隆港西高架橋

台5線

台5線為中華民國連接臺北市與臺灣省基隆市的省道,故又名北基公路,路線自臺北市行政院前路口(臺灣公路原點)起,沿忠孝東路至南港區,後轉研究院路、南港路進入新北市汐止區,經過基隆市七堵區、暖暖區、仁愛區,終點位於南榮路與仁五路口,公告與實際里程均為27.9公里。臺5線共有支線1條(台5乙線已於2011年6月解編)。 本路線在過去是臺北基隆間聯絡之直接孔道,也是基隆港貨物運送至臺北的重要路線,國道一號通車後,本路線轉型為臺北、汐止與基隆地區的區域聯絡性質,其中臺北市路段帶動了臺北市東區甚至汐止的發展。.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台5線

台62線

台62線,別稱東西向快速公路萬里瑞濱線或萬瑞快速公路,是臺灣12條東西向省道快速公路之一。西起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向南行經七堵區後轉東經暖暖區至新北市瑞芳區瑞濱,起點與終點道路皆為台2線,是全台唯二起點與終點皆為同一道路的快速公路 。於2007年6月29日全線正式通車。曾經有立委提議台62線延伸頭城 。.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台62線

中山高速公路

中山高速公路,編號為中華民國國道一號(英語譯名:Sun Yat-sen Freeway/National Highway No.),簡稱中山高、國道一號,是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因此一般俗稱為第一高速公路(簡稱一高),連接臺灣西部各大都市、城鎮,以及臺灣南北兩大港口高雄港與基隆港,為臺灣西部走廊、乃至臺灣陸上交通最重要的大動脈。全長,是臺灣第二長的高速公路,僅次於福爾摩沙高速公路;但與前者相比,串聯區域以都會區為主,因此交通上也較繁忙。該公路是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以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為名。.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中山高速公路

中正路 (基隆市)

中正路是台灣基隆市基隆港東岸最重要之道路,全段位於中正區內,前段雖非台2線編制內,但由於位於中山高東岸高架道路之終點,車流量不亞於位於隔壁台2線編制內之義一路。本路南內側銜接東岸高架道路、外側銜接通往仁二路、愛一路、忠一路;北端連接祥豐街與北寧路;中間尚有通往和平島之正濱路、基隆港東岸之東海街、正豐街/祥豐街分流道路、通往信義區之信二路。.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中正路 (基隆市)

仁一路

仁一路是台灣基隆市市中心的主要道路之一,主要位於仁愛區田寮河南岸,部分位於信義區,為縣道102之路段。本路段起始於中山高東岸高架道路之終點,末於福虎橋、東明路與月眉路口,但此處才是仁一路之1號。喜豬橋/東岸高架道路至銀蛇橋/劉銘傳路口為東行之單行道,剩餘路段為雙向道。喜豬橋至金雞橋/愛四路間為四線道;金雞橋至銀蛇橋間為三線道,且於河岸邊劃有汽機車停車格;銀蛇橋至福虎橋則為雙向四線道。田寮河畔部分區域為林蔭區並設有座椅,提供市民休憩。.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仁一路

西定高架道路

西定高架道路位於臺灣基隆市,為基隆市內的高架道路之一,全線於2006年9月20日通車。.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西定高架道路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東岸高架道路和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