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0 关系: 城北堂,基督教,古代史,天主教,天水堂,崇一堂,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康有为,伊斯兰教,张煌言,传说,佛教,刘禹锡,凤凰寺,净慈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回族,灵隐寺,章太炎,红卫兵,羅隱,白居易,白蛇传,道教,萧山区,西泠印社,许浑,趙孟頫,黄宾虹,黄任,鼓楼堂,郁達夫,胡慶餘堂,良渚文化,苏轼,雷峰塔,抱朴道院,林升,杨万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岳王庙,杭州碑林,杭州话,潘天寿,济公,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文化大革命,思澄堂。
城北堂
城北堂可以指:.
查看 杭州文化和城北堂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查看 杭州文化和基督教
古代史
古代世界,或者古代史一詞,用法相當模糊。.
查看 杭州文化和古代史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查看 杭州文化和天主教
天水堂
天水堂可以指:.
查看 杭州文化和天水堂
崇一堂
崇一堂是位于中国杭州的一座大型基督教堂。该教堂最初位于杭州新巷一号(现清泰街新开弄),现位于杭州市江干区新塘路26-28号,是中国当年规模最大的传教差会—内地会在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教堂。.
查看 杭州文化和崇一堂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路73-1号(近南山路),是第一座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
查看 杭州文化和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双峰乡,是一座以茶和茶文化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于1991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并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查看 杭州文化和中国茶叶博物馆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查看 杭州文化和康有为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查看 杭州文化和伊斯兰教
张煌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小字阿雲。宋代丞相張知白之後。浙江宁波府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抗清名將,南明兵部尚書,文学家。後被清兵所俘,殉國。乾隆年间,清廷追谥忠烈。.
查看 杭州文化和张煌言
传说
傳說(legend)是指在文字尚未發明的時代,人們要對歷史紀錄,只能夠利用口耳相傳的方式,因此傳說通常不可考證,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年代遠在文字發明前的遙遠過去。 由于传递者的知识有限,所描述的事物多数难以正確回溯其当时场景,但其基于遥远过去曾发生的“史实”,这与完全虚构的故事、神话是不同的,与“Legend”一词的原意也有一些差别,更倾向于“史诗”(Epic poetry)。虽然如此,能够保存下来的传说由于“传递者对内容的主观修改”、“所记录的事迹年代久远、过于罕见,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还有人为加入的虚构故事情节,甚至自行虛構全部的故事推說是傳說,因此传说的真实性难以考证,故现在常与神话放在一起混用,有“神话传说”一词。 傳說不像民間故事一般有固定的形式。.
查看 杭州文化和传说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查看 杭州文化和佛教
刘禹锡
刘禹锡(),河南洛阳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查看 杭州文化和刘禹锡
凤凰寺
凤凰寺为中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古寺之一(另三处为扬州仙鹤寺、泉州清净寺和广州怀圣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山中路西侧223号。该寺约始建于唐或宋,原名真教寺,宋末遭毁,元代得西域伊斯兰教大师阿老丁(Ala al-Din)捐资重建。民国十七年(1928)原照壁、寺门、望月楼和长廊等因道路拓宽拆除。1953年大修,至今保存较好。因其建筑群形似凤凰,故清代时又称凤凰寺。 今全寺平面略呈矩形,由门厅(上建望月楼,为2009年重建)、礼拜殿、碑廊和其他附属建筑组成,其中主体建筑礼拜殿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面阔三间,内以圆拱门相通,采用砖石结构无梁殿,内壁于上端转角处作菱角牙子叠涩逐层收缩形成穹窿顶,其上绘有精美的彩画,以暗红、棕色等蔓卷纹为主,外观成三个攒尖顶,中间为重檐八角,两侧为单檐六角。明间紧贴后墙中部有读经台,其上倚墙立有明景泰二年(1451)木质红漆凹壁经版“天经一函”,上雕阿拉伯文古兰经。大殿建筑风格不似传统伊斯兰清真寺,带有江南建筑独有的质朴和秀气。寺中还有阿老丁墓碑,墓志铭以阿拉伯文书写。 现凤凰寺依然是杭州穆斯林的聚集中心,寺外有清真饭店。现任教长为冶曼苏.
查看 杭州文化和凤凰寺
净慈寺
净慈寺,又称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湖畔南屏山,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查看 杭州文化和净慈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回族
回族(小儿经:;轉寫:khui khu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至1953年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官方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一词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民族”的另一常用简称是“回民”。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0,586,087人,人数现列中国第三。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均有回族。.
查看 杭州文化和回族
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面,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是杭州历史悠久、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和中国十大古刹之一,亦是北宋高僧濟公的修行地。.
查看 杭州文化和灵隐寺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查看 杭州文化和章太炎
红卫兵
红卫兵,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對部份特殊人群的一種稱呼,其成員大部份是由高校以上的学生所组成(这里的「高校」是指高等學校,即大專院校以上的學校,並非指高中職與以下各級學校)。红卫兵指的不是国家军队,其組成也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只是一种帶有狂热政治思想的學生组织,其意識形態主要偏向毛澤東思想。在文革期間,紅衛兵對中國社會、政府和經濟構成極嚴重的打擊,一些傳統歷史文物、遺跡、名人墳墓、文獻皆遭毀滅性的破壞。.
查看 杭州文化和红卫兵
羅隱
罗隱(),唐朝文学家。字昭諫,號江東生。馀杭(今浙江馀杭)人,一作新登(即新城,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橫,20歲應進士舉,十次不中,遂改名羅隱。.
查看 杭州文化和羅隱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詩界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他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唐宣宗稱之為詩仙,而李白是後世才由天上謫仙人轉尊稱為詩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時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新羅、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并序》、《秦中吟》、《新樂府》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
查看 杭州文化和白居易
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著名民间传说。与《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又名《许仙与白娘子》。故事成于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修炼成人形的蛇妖与凡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流传至今有多个版本,但故事基本包括借伞、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祭塔等情节。《白蛇傳》角色法海的原型來自唐朝的金山法海禪師。.
查看 杭州文化和白蛇传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查看 杭州文化和道教
萧山区
萧山区是中國浙江省杭州市的市辖区,原先后为绍兴专区萧山县、浙江省直辖萧山县、宁波专区萧山县、杭州市萧山县、浙江省萧山市(县级市,地级杭州市代管),2001年设立萧山区。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绍兴市柯桥区,西接富阳区和诸暨市。.
查看 杭州文化和萧山区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泠,音灵),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麓,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百年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泠印社由篆刻家丁仁、王禔、叶铭、厉良玉、吴隐等创建于1904年,篆刻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今存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和一批名家石刻、摩崖题记。.
查看 杭州文化和西泠印社
许浑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武周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晚唐代表诗人之一、官员。 贞元四年(788年)出生。元和元年(806年),娶妻大梁梁氏。大和六年(832年)进士,开成元年(836年)冬至南海,入卢钧幕。开成三年春,擔任当涂县尉;会昌元年(841年),任太平县令。会昌元年冬,升官监察御史,会昌四年,擔任润州司马。宣宗即位,由京口返京。大中三年,复拜监察御史,“抱疾不任朝谒,坚乞东归”。后出为睦州。大中五年,分司东都洛陽,与河南尹刘瑑有往來。大中七年,以员外郎自京出刺郢州刺史,世称许郢州。咸通元年(860年)六月往会稽镇压浙东农民起义。晚年退隐,居丹阳丁卯桥。,世稱许丁卯。卒年不詳,一般以為大約卒於大中九年至咸通二年年間。 许浑写诗多律诗与绝句,《唐诗鼓吹》选其七言律诗達三十一首,大都是游踪山林与赠别之作,因诗中用“水”字甚多,人称“许浑千首湿”。句法圆稳工整,“声律之熟,无如浑者”,当时著名诗人杜牧、韦庄以及宋代之陆游均极其推崇,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山雨欲来风满楼”即其著名诗句。。自编有《丁卯集》。《全唐诗》收其诗十一卷,存诗五百余首。其詩的評價在歷史上頗為懸殊,然在歷代的被討論度皆甚高,持讚揚或批評許渾言論者皆為數不少,在唐代詩人中亦是個不太多見的現象。.
查看 杭州文化和许浑
趙孟頫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中国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室后代。元代官員,书画家。其妻為元朝畫家、詩人管道昇。元朝畫家王蒙之外祖父。.
查看 杭州文化和趙孟頫
黄宾虹
宾虹(),中国近代山水画画家。名质,字朴存、朴人,别号予向、虹庐、虹叟,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著称。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
查看 杭州文化和黄宾虹
黄任
任,许友外孙,字于莘,又字莘田,号端溪长吏,晚号十砚老人。生于永福(今永泰)白云乡,少年随父黄湛至省城赴任而迁居福州城内光禄坊早题巷(即许友之墨庵)。黄任幼时向许遇学诗,又学书于林佶,后得汪士鋐笔法而书益工。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举。后七次进京会试,均不第。往返京闽,流寓吴、越,学诗于王士禛,与名士顾侠君、汤西涯、姜宸英交游唱和,博采众长,诗益精进。后得病回乡。雍正二年(1724)往北京参加知县考选,成绩优等,授广东四会县令。 然为官清正,秉性耿直,在任期间不善逢迎权贵,无俗吏态,为上官所不喜。终于触怒上司,劾其纵情诗酒不治事。遂拂袖罢官,归居福州光禄坊早题巷许友墨庵旧址,改名“香草斋”。斋中藏书甚多,更有名砚十方,故名斋为“十砚斋”,自号“十砚老人”“十砚叟”。 黄任寿高,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生作诗以千首计,现存900多首,其中七绝就有600多首,而且成就颇高。著有《秋江集》、《香草斋诗钞》、《消夏录》等,其诗名闻八闽,流誉全国,《香草笺》流布台湾,家弦户诵,对台湾诗坛影响颇大。 乾隆二十二年(1757),黄任受聘助修《福州府志》。又受鼓山涌泉寺僧委托,主修《鼓山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应泉州知府怀荫布邀请纂修《泉州府志》,未成因丁内艰归里,由曾任贵州知府的郭赓武续成。.
查看 杭州文化和黄任
鼓楼堂
鼓楼堂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座基督新教教堂,有逾百年历史。原位于附近的布市巷6号,坐东朝西;现坐落于杭州城南吴山下打铜巷鼓楼旁。.
查看 杭州文化和鼓楼堂
郁達夫
--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近代小說家、散文家、詩人。.
查看 杭州文化和郁達夫
胡慶餘堂
胡慶餘堂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吴山北麓的河坊街大井巷路口,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杭州文化和胡慶餘堂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同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一样,其考古地点分布于太湖周围地区。.
查看 杭州文化和良渚文化
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与陸游并称「苏陆」;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郏縣。.
查看 杭州文化和苏轼
雷峰塔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传说《白蛇传》中作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而知名于世。.
查看 杭州文化和雷峰塔
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葛岭,是道教宫观。.
查看 杭州文化和抱朴道院
林升
林升(生卒年不详),字云友,又字梦屏,南宋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約生活在南宋孝宗年间。.
查看 杭州文化和林升
杨万里
楊萬里可以指以下人物:.
查看 杭州文化和杨万里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博物馆,以郊坛下南宋官窑遗址为基础,是中国第一座依托古窑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占地面积约43000平方米,展馆面积10000平方米,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进行综合改造,2007年博物馆二期扩建,2010年三期扩建工程竣工。.
杭州岳王庙
岳王廟是紀念及祭祀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的廟宇,最著名的岳王廟是始建於南宋的杭州西湖西北角、栖霞岭南麓的岳王廟,因岳飛葬於此地,故杭州岳王廟又称岳飞墓。1961年,杭州岳王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杭州文化和杭州岳王庙
杭州碑林
杭州碑林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勞動路65號的孔廟內。杭州孔庙旧在凤凰山南麓,修建时间不迟于北宋初年。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于慧安寺故基重建。 杭州孔廟自始建直至清代都是杭州府学的所在地。1949年后,有关部门将新发现的碑刻集中存放在此。1961年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重修。目前连同孔庙和碑林建筑对外开放。孔庙建筑主体——大成殿,是杭州地区仅存的单层重檐木构古建筑,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現時碑林中有宋高宗以及吴皇后所书的《南宋太学石经》、五代的石刻星图、唐末五代僧人画家贯休所繪的十六罗汉刻石,及各朝名家法帖,如王羲之《右军六十帖》,王献之《大令鹅群帖》,宋代苏轼所撰的《表忠观碑记》、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书写的《佑圣观重建玄武殿记》。此外,还有《萧山县学建大成殿记》刻石以及同期的《重修西湖书院记》與《西湖书院重整书目记》等记载杭州史料碑刻,以及清代浙江海塘全图刻石等。.
查看 杭州文化和杭州碑林
杭州话
杭州話,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宋代汴洛语音的影响很大,且文白异读中多用文读,所以又称“杭州官话”。杭州话仅分布在杭州市区和近郊(即西湖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及余杭区部分地区,而萧山区和滨江区属于临绍小片),为吴语区内范围最小的方言。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查看 杭州文化和杭州话
潘天寿
潘天寿()字大颐,号雷婆头峰寿者。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浙江宁海冠庄人。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
查看 杭州文化和潘天寿
济公
济公(),法號道濟,又稱濟癫和尚、濟公活佛、濟公禪師,俗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时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永宁村)人。富有傳說色彩的佛教禪門臨濟宗僧人,以不死守戒律、飲酒食肉、神通廣大聞名。.
查看 杭州文化和济公
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现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藏书500多万册。.
查看 杭州文化和浙江图书馆
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11月,曾名“浙江省西湖博物馆”、“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是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查看 杭州文化和浙江省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查看 杭州文化和文化大革命
思澄堂
思澄堂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132号、丰乐桥畔的一座前美北长老会教堂,也是杭州城区现存新教教堂中唯一的历史建筑。1864年11月美北长老会传教士葛宁和中国传道张澄斋从宁波来杭,不久租房开设皮市巷礼拜堂,1868年张澄斋被推举为本堂第一任牧师。后信徒人数增加,购地筹建新堂,其子张宝庆医生带头奉献1万银元,又募集了5万银元,1924年动工,1927年建成,1930年投入使用,为纪念张澄斋起名思澄堂,皮市巷老教堂则让给分裂出去的中国耶稣教会。1966年教堂一度关闭,被杭州图书馆占用,1981年8月30日复堂。1984年-2000年浙江神学院也曾设在此地。 教堂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具有中西结合的风格,平面为十字形,青砖外墙,杨松木梁柱,屋檐翘角颇具中国特色,南侧原设有钟楼一座,后因解放路拓宽拆除。内部可容纳1800人,其中主会场设在二楼,座位呈三面回廊式,经常参加礼拜的信徒约5000人。.
查看 杭州文化和思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