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李义琰

指数 李义琰

李義琰(),魏州昌乐县(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唐高宗宰相,身长八尺,魁梧俊秀,博学有识。《旧唐书》卷八十一《新唐书》卷一百零五爵封酒泉县公。《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

58 关系: 垂拱南乐县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原市定西市宰相岐州上元 (唐高宗)中书令中书侍郎临洮县常州市乐彦玮乐思晦并州张楚张文瓘弘道侍中來恒嗣圣唐中宗唐德宗唐睿宗唐高宗儀鳳冊府元龜凌烟阁章怀太子疏受甘肃省狄道县監察御史白水县裴炎裴行俭高句丽高血壓高智周魏州麟德进士薛元超致仕陇西郡陇西李氏李世勣李玄道李敬玄武则天...永隆 (唐朝)永淳汉朝河南省洛阳市濮阳市戴至德懷州 扩展索引 (8 更多) »

垂拱

垂拱(685年正月—688十二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但是实际上武則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一般算作武則天的年号。.

新!!: 李义琰和垂拱 · 查看更多 »

南乐县

南乐县是河南省濮阳市的一个县,面积623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457400。与山东省莘县、河北省魏县、大名县毗邻。.

新!!: 李义琰和南乐县 · 查看更多 »

同中書門下三品

同中書門下三品,唐朝初年,唐太宗以綜理政務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为宰相;因此其他参予政务并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资历不及三品者)名义的官员都是事实上的宰相。武則天時改稱同鳳閣鸞台三品。代宗時改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

新!!: 李义琰和同中書門下三品 · 查看更多 »

太原市

太原市(太原话:),简称--,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山西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华北地区重要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区域。 太原市境内的晋阳古城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故太原又被稱為“龍城”。它為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李义琰和太原市 · 查看更多 »

定西市

定西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市境北界兰州市、白银市,东接庆阳市、天水市,南邻陇南市,西临甘南州、临夏州。地处西秦岭山地与陇西黄土高原结合部,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地貌为高原丘陵。洮河自南向北流经市境西部,渭河发源于中部渭源县并东流出境。全市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人口277.83万。定西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获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新!!: 李义琰和定西市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新!!: 李义琰和宰相 · 查看更多 »

岐州

岐州,南北朝到唐朝的一个州,治所在雍县(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设置,辖境为今陕西省周至县、麟游县、太白县、宝鸡市、陇县一带。隋朝雍县迁至今凤翔县,隋炀帝大业年间改为扶风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扶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升为凤翔府。.

新!!: 李义琰和岐州 · 查看更多 »

上元 (唐高宗)

上元(674年八月-676年十一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餘。.

新!!: 李义琰和上元 (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新!!: 李义琰和中书令 · 查看更多 »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 中书侍郎在汉朝开始设置,称之为中书郎,魏晋时称之为通事郎。南北朝时,正式称为中书侍郎,设置四人。隋朝改名内史侍郎,隋炀帝设置二人。内史令空缺时,内史侍郎开始参与朝政。唐朝改回中书侍郎(7世纪60年代称西台侍郎,武周时期称内史侍郎、凤阁侍郎,开元初期称紫微侍郎)。唐代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常常以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南宋复置参知政事,废除中书侍郎。元代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丞相,明太祖废除。.

新!!: 李义琰和中书侍郎 · 查看更多 »

临洮县

临洮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定西市下属的一个县,毗邻首府兰州市。县城北距兰州市100千米。由于黄河主要支流洮河穿境而过,注入刘家峡水库而得名。面积2851平方公里,多为黄土高山之地,2004年人口53万,主要有汉、回、藏等民族杂居。邮政编码730500。.

新!!: 李义琰和临洮县 · 查看更多 »

常州市

常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运河流经此地。长三角中心地带、衔太湖,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並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常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3200多年。常州有良好的水陆空交通条件,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等穿境而过,並有常州港及常州奔牛机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李义琰和常州市 · 查看更多 »

乐彦玮

乐彦玮(),字德珪,中国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乐彦玮是唐朝都城长安人。显庆年间,为给事中。显庆元年(656年),因自比伊尹、霍光而被弹劾并于贞观二十年(646年)被唐太宗赐死的前宰相刘洎之子刘弘业在新被罢免的宰相褚遂良的政敌、时任宰相中书侍郎的刘洎旧部李义府指使下,诣阙上言,弹劾褚遂良于贞观十九年(645年)诬告其父。高宗咨询群臣,群臣因李义府为武皇后(后称武则天)的政治盟友,为了讨好李义府,都赞成给刘洎翻案。但乐彦玮反对,说:“刘洎是大臣,举措应该得当,人主暂时不豫,怎么就能有所图谋?前朝给他的处罚不是不恰当的。而且皇帝是无过的,如果给刘洎平反昭雪,岂不是说先帝用刑不当吗?”唐高宗同意了,停止了此事。不久,乐彦玮丁忧去职,起复为唐州刺史。乐彦玮入殿告辞时,高宗想起他曾直言反对李义府,于是复拜为东台舍人。累迁西台侍郎,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在太子右中护、检校西台侍郎任上被授同东西台三品,为实质宰相。二年(665年)四月,和孙处约一同罢相。乾封元年(666年)代刘仁轨为大司宪。咸亨元年(670年),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和副总管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大败于吐蕃相论钦陵,高宗敕乐彦玮去军中调查战败情况,将三将都械送京师,高宗免他们死罪,皆除名。后来乐彦玮的官职改回旧名御史大夫。乐彦玮认为下属两名御史不够,加设副承诏一人。上元三年(676年),乐彦玮卒,赠秦州都督(《新唐书》本传作齐州都督)。子白水令乐思训、乐思晦。乐思晦后来在武则天年间亦为宰相。永昌年间,因乐思晦显贵,乐彦玮得以重赠为扬州大都督。《旧唐书》卷八十一.

新!!: 李义琰和乐彦玮 · 查看更多 »

乐思晦

樂思晦(),唐朝雍州长安人,在武周武则天在位期间,691年担任宰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其父乐彦玮在唐高宗在位时曾担任宰相。691年,武则天任命樂思晦为鸞臺侍郎(黄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四个月后,樂思晦被处死,他不到十岁的儿子,被发往司农寺为奴。樂思晦之子在左台中丞来俊臣诬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农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七位大臣谋反的时候,上书武则天:“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武则天心有所动,最終決定召見七位大臣,詢問為何獄中已自承謀反。.

新!!: 李义琰和乐思晦 · 查看更多 »

并州

--州(),為古代地名。 《史記》五帝本紀中講:“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劃分域內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地区。汉武帝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

新!!: 李义琰和并州 · 查看更多 »

张楚

张楚可以指:.

新!!: 李义琰和张楚 · 查看更多 »

张文瓘

张文瓘(),字稚圭,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为宰相。因在大理卿任上处事公正而受到称赞。.

新!!: 李义琰和张文瓘 · 查看更多 »

弘道

弘道(683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使用时最後一個年號。共計1個月。由於弘道僅使用了一個月,所以有些唐朝文獻或歷史作品仍稱這個月為永淳二年。.

新!!: 李义琰和弘道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李义琰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來恒

來恆,中国唐朝唐高宗时代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 來恆是来济的异母兄,出生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父亲來護兒,隋朝大将、荣国公。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等忠于隋朝的官员一起被杀。来家只有幼小的来济和来恒没有被杀。 来济和来恒在唐朝以文学著称。643年,来济劝谏唐太宗不要处死废太子--,655年,身为宰相的来济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因此,来济被流放庭州,662年,阵亡。 来护儿本是骁将,而来恒、来济都以才学相称,相次为宰相知政事。当时虞世南的儿子虞昶没有学术,历任将作少匠、工部侍郎,主管工匠。许敬宗说:“来护儿的儿子作宰相,虞世南的儿子作工匠,文武之分怎么会是天生的?”676年三月初五,身为門下省副官黃門侍郎的来恒,被任命为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二月二十五日,唐高宗任命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直到678年,来恒去世,当时他仍是宰相。 有子来景业,官虞部郎中。第五子来景晖(648年—717年8月20日),银青光禄大夫、饶州刺史,娶萧大通(659年—719年6月12日),夫妇生子来翁宠、来瑶等。.

新!!: 李义琰和來恒 · 查看更多 »

嗣圣

嗣圣(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是唐中宗李哲 第一次在位时所改的唯一的年号,使用时间共计2个月不到。由于该年号使用期间武太后临朝称制,掌握实际大权,所以有些史书把它作为武则天的年号,不过大部分史书还是把它作为唐中宗的年号。该年号仅仅使用1个月又6天(即嗣圣元年二月初六,684年2月26日)后,唐中宗就因一句戏言被母后武则天抓住把柄而废黜,第二天(即嗣圣元年二月初七,684年2月27日)唐睿宗继位,改元文明,“嗣圣”年号随之废止。 “嗣圣”年号的废止和“文明”年号的建立,标志着武则天“圣衷独断”的时代开始,始称“则天朝”。.

新!!: 李义琰和嗣圣 · 查看更多 »

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后改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任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病逝,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新!!: 李义琰和唐中宗 · 查看更多 »

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唐代宗與睿真皇后所生的长子,唐朝第1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在位26年,享壽62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新!!: 李义琰和唐德宗 · 查看更多 »

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曾用名李旭轮、李轮,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两次在位,第一次為天后武氏 (登基前的武則天) 廢唐中宗李顯而繼位,在位时间是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後上表自行退位,禪讓予母親武則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變誅除韋皇后及其黨羽後復辟,在位时间是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後退位禪讓於子李隆基(唐玄宗)。李旦為唐高宗李治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李弘、李贤、唐中宗李顯等都是其兄长。.

新!!: 李义琰和唐睿宗 · 查看更多 »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新!!: 李义琰和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儀鳳

儀鳳(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计4年。.

新!!: 李义琰和儀鳳 · 查看更多 »

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龜鑑的意思。.

新!!: 李义琰和冊府元龜 · 查看更多 »

凌烟阁

凌烟阁是位於唐长安城太极宫西南三清殿旁的小樓。.

新!!: 李义琰和凌烟阁 · 查看更多 »

章怀太子

#重定向 章懷太子.

新!!: 李义琰和章怀太子 · 查看更多 »

疏受

疏受(?-?),字公子,西汉东海郡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西漢太子少傅。.

新!!: 李义琰和疏受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李义琰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狄道县

道县,中国旧县名。古狄道长期为陇西郡治所。 秦穆公用由余之计,向西开拓,西戎八国臣服于秦,陇坻以西緜诸、绲戎、翟豲之戎,相继为秦所征服,并在当地设“县”、“道”管理。狄道就是狄人居住的地方。秦伐西戎后设置了邽县(今天水一带)、冀县(今甘谷县)、豲道(今武山县)、緜诸道(今天水)、狄道等。汉代设狄道县,故城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南。《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县有蛮夷曰道”。南北朝及隋唐时,与成纪县同为陇西李氏祖籍而知名。 元朝时,属臨洮府。明朝,仍属臨洮府,为其治所。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升狄道县为狄道州,属兰州府。民国初年,狄道州于1913年废为狄道县。狄道之名一直沿用至1929年1月,才改为临洮县。.

新!!: 李义琰和狄道县 · 查看更多 »

監察御史

监察御史,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御史的一種,隋朝开始设置。為制衡行政機構主官的非常派朝廷或地方官員。監察御史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範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權益、或者是成為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 類似於近代世界各國的督察處、政風室、ICAC、查貪局、清廉會、廉政署、監察院等等。.

新!!: 李义琰和監察御史 · 查看更多 »

白水县

白水县是中国陕西省渭南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920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28万人。.

新!!: 李义琰和白水县 · 查看更多 »

裴炎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河东裴氏洗马裴出身。 其父裴大同。少年時勤奮好學,為弘文生,精於《左氏春秋》、《漢書》,史稱“寡言笑,有奇節”。後明經及第,初仕濮州(山東省鄄城)司倉參軍,历官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遷侍中,掌門下省。唐中宗即位,遷中書令,後來,因中宗欲任命韋皇后父親韋玄貞為宰相,太后武則天在裴炎支持下廢中宗,改立中宗之弟唐睿宗。 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對,武后不悅而作罷。嗣聖元年(684年)冬,徐敬業於揚州起兵反武。武則天問策,裴炎主張歸政睿宗,武后大怒。監察御史崔詧言:“炎受顧托、身總大權,聞亂不討,乃請太后歸政,此必有異圖。”下獄,由御史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魚承曄審訊,剛烈不屈。十二月被斬於洛陽都亭驛前街,抄家籍沒,查無積蓄。程務挺上書為裴炎辯冤,也以「與裴炎、徐敬業潛相接應」被斬於軍中。唐睿宗時,贈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夫人刘氏,刘子将之孙,刘德敏之女。二子:裴懿,太子舍人;裴彥先,太子中舍人。.

新!!: 李义琰和裴炎 · 查看更多 »

裴行俭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裴仁基之子。著有《选谱》十卷,以及《草字杂体》,今均佚。.

新!!: 李义琰和裴行俭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李义琰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血壓

血压(Hypertension (HTN)或high blood pressure),全稱动脉高血压(Arterial hypertension),是一种动脉血压升高的慢性病。血压的升高使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时的负担增大。血压有两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心脏跳动时肌肉收缩(systole)或舒张(diastole)时的测量值。正常静息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最高读数)和舒张压60–89mmHg(最低读数)。血压持续等于或高于140/90毫米汞柱mmHg时则为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或。约90–95%的病例为"原发性高血压",即没有明显病因的高血压。 其余5–10%的病例由影响肾脏、血管、心脏或内分泌系统的其它病症引发(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风、心肌梗塞(心梗)、心衰竭、动脉瘤(如主动脉瘤)及外周动脉疾病等重症的主要之一,也是慢性肾病的起因之一。即使轻度的动脉血压升高也能缩短期待寿命。改变饮食及生活方式可以改善对血压的控制并减少相关的健康风险。但如果生活方式改变没有起效或效用不佳则这些患者常需要使用药物治疗。 高血壓類性疾病名列中華民國十大死因之一。.

新!!: 李义琰和高血壓 · 查看更多 »

高智周

智周(),常州晋陵人,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为宰相。.

新!!: 李义琰和高智周 · 查看更多 »

魏州

魏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析相州置,治所在贵乡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隋朝大業时改为武阳郡。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名、魏县、馆陶,河南省南乐、清丰、范县和山东省冠县、莘县等县地。其地为河北与江淮之间水运交通枢纽,船舶辐辏,物资荟萃。为河北平原、中原一大都会。 魏州所在地政治地缘位置极其重要,历来为军事要地,也为中原人口大州。商业发达。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为魏州,同年又以魏州的聊城县、武水县、堂邑县、高唐县置博州。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冀州。咸亨三年(672年)复为魏州。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为魏郡。广德元年(763年)后,魏博节度使治此,为河北三镇的軍事要地。魏博藩镇为唐中后期至五代时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藩镇。土贡:花綢、綿綢、平綢、施、绢、紫草。户十五万一千五百九十六,口百一十万九千八百七十三。终唐一朝,领十四县:贵乡县、元城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莘县、朝城县、昌乐县、澶水县、洹水县、成安县、内黄县、宗城县、永济县。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沙陀人李存勗即帝位于此,建为东京,升为兴唐府。 北宋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北京取代魏州。.

新!!: 李义琰和魏州 · 查看更多 »

麟德

麟德(664年正月—665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 《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朔四年六月一日改”,与史书的记载相差半年。.

新!!: 李义琰和麟德 · 查看更多 »

进士

进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新!!: 李义琰和进士 · 查看更多 »

薛元超

薛元超(),名振,以字行,唐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 祖父为隋朝薛道衡。父薛收,唐初为秦王记室参军,不幸早逝。薛元超生于武德六年(623年),九歲襲爵汾陰男。善于文辞,太宗甚重之,娶李元吉之女和静县主为妻,累授太子舍人,参修《晋书》。唐高宗即位,迁绐事中,時年二十六歲。不久轉任中書舍人,加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麟德元年(664年)在简州刺史任上曾因与获罪宰相上官仪私下书信来往被长流巂州。薛元超晚年自称一生中有三大遗憾:“不以進士擢第”,没能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卒于光宅元年(684年)。.

新!!: 李义琰和薛元超 · 查看更多 »

致仕

致仕是指東亞古代官員退休。中文中,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个相同意义的名词。与现代退休制度最大的不同,古代政府通常不会为所有退休官员提供年金形式的养老金。.

新!!: 李义琰和致仕 · 查看更多 »

陇西郡

陇西郡,是一个中国古代的郡,其范围历史上有显著变化,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的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爭之地。秦初置三十六郡時,隴西是其中之一,秦漢時郡治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南),三國時後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唐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為隴西縣。金、元時改名鞏昌府,民國以後改名隴西縣。李白、李淵、李廣均出自隴西郡。.

新!!: 李义琰和陇西郡 · 查看更多 »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中国歷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家族。崛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是北方最为显赫士族之一。其后,因唐朝皇族属陇西李氏而备受推崇,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写《通志》时,“言李者称陇西”。.

新!!: 李义琰和陇西李氏 · 查看更多 »

李世勣

李世勣(,“勣”是“绩”的异体字),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

新!!: 李义琰和李世勣 · 查看更多 »

李玄道

李玄道(),字元易,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世代居住鄭州,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新!!: 李义琰和李玄道 · 查看更多 »

李敬玄

李敬玄(),亳州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唐代政治人物,自称赵郡李氏南祖一支的后代。.

新!!: 李义琰和李敬玄 · 查看更多 »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新!!: 李义琰和武则天 · 查看更多 »

永隆 (唐朝)

永隆(680年八月—681年九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计1年余。 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朝人多称永崇。.

新!!: 李义琰和永隆 (唐朝) · 查看更多 »

永淳

永淳(682年二月—683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计2年。开耀二年,因太子李显嫡长子李重润出生,唐高宗对此甚为喜悦,等到孙子满月,大赦天下,改元为永淳。.

新!!: 李义琰和永淳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李义琰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李义琰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李义琰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濮阳市

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市境西接安阳市,西南毗新乡市,东南隔黄河与山东省菏泽、济宁、泰安三市相望,东北与山东省聊城市相连,北与河北省邯郸市接壤。地处冀鲁豫三省结合部,黄河北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金堤河、马颊河、卫河等流经境内。总面积4,271平方公里,人口361万。濮阳是中原地区的主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区,位于鲁豫交界的中原油田总部驻濮阳市。.

新!!: 李义琰和濮阳市 · 查看更多 »

戴至德

戴至德(),爵封道国公,谥恭,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为宰相。.

新!!: 李义琰和戴至德 · 查看更多 »

懷州

懷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陽市。 北魏天安二年(467年)设置怀州,治所在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陽市),野王县在隋朝改名河内县。唐朝辖境约当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武陟县、修武县、博爱县、获嘉县等县地。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是洛阳北面重镇。史思明攻打洛阳,率军据此。南宋初年梁兴忠兴军攻克截断金朝马纲之路。金朝天会年间改为南怀州,天德年间恢复。1257年改为怀孟路。.

新!!: 李义琰和懷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李義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