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李思谏

指数 李思谏

李思谏(),原名拓跋思谏,是唐朝末年至后梁时党项族的首领。 他是安抚平下番落使拓跋重建第三子,拓跋思恭、拓跋思孝之弟,拓跋思敬、拓跋思忠、拓跋思瑶之兄,在平定黄巢之乱时立过功,赐姓李。李思恭死后,乾宁二年(895年),李思谏接任定难节度使、封夏国公,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行瑜反,朝廷以李思谏为东北面招讨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授李思谏检校太尉、兼侍中。二年(908年),李思谏卒,三军立李思恭孙李彝昌为留后。.

25 关系: 司徒后梁太尉定难节度使乾寧开平侍中唐朝党項王行瑜留后黄巢赐姓名開平 (年號)李姓李彝昌新唐書旧五代史拓跋重建拓跋思孝拓跋思忠拓跋思瑶拓跋思恭拓跋思敬招討使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李思谏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后梁

後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皇朝。自907年梁太祖朱温篡唐称帝建國至923年11月19日梁末帝亡国于后唐,历时17年。因为皇帝为朱姓,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区别,故又称朱梁。.

新!!: 李思谏和后梁 · 查看更多 »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新!!: 李思谏和太尉 · 查看更多 »

定难节度使

定难節度使,又称夏绥節度使,是唐朝在今中国西北地区设置的節度使。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据地自立,成为西夏的渊源。.

新!!: 李思谏和定难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乾寧

乾寧(894年正月至898年八月)是唐昭宗的年號。.

新!!: 李思谏和乾寧 · 查看更多 »

开平

开平可以指:.

新!!: 李思谏和开平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李思谏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李思谏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党項

--項(西夏文:𘚜𗧻)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吐蕃人稱其為彌藥(),在蒙古帝國時代,稱其為唐兀(),唐兀惕或唐忽惕,被歸屬於色目人。.

新!!: 李思谏和党項 · 查看更多 »

王行瑜

王行瑜(),邠州(今陝西彬縣,位淳化縣西北)人。唐末將領。.

新!!: 李思谏和王行瑜 · 查看更多 »

留后

留後,中國歷史上的軍官名,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以親信為留后,處理本藩之軍政。 唐代安史之乱后,地方勢力逐漸形成,河朔三镇和淄青节度使、淮西节度使等藩鎮在臨終前多遗表上京師,请以子弟为留后。又如武寧軍副节度使王智兴驅逐节度使崔羣,自称留后。 對於這些自命為留後的有力軍人,朝廷有时予以承认,有时不予承认,不承認時往往會發生战争。例如柳亚子《诸将》诗之三:“却怜代将纷紜日,留后居然节度风。”.

新!!: 李思谏和留后 · 查看更多 »

黄巢

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時人。初為鹽幫首領,售私鹽為業,後成民變軍首领,曾自立为帝,尊号为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国号大齐,年號金統,史稱黄巢之亂。黃巢退敗時死於部下之手。野史有稱「黃巢殺人八百萬」惡名。.

新!!: 李思谏和黄巢 · 查看更多 »

赐姓名

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皆有之,又或是赐号。是东亚文化圈中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在中国,从西汉高祖起,历代君主赐姓名屡见不鲜。受赐者通常是大臣、皇亲或皇后、妃嬪。官员之子亦可能因父亲的关系得到君主赐名。明初重臣徐达四子皆是由明太祖赐名。皇后、妃嫔通常是赐姓為他氏,由于同姓不婚的习俗,不会赐国姓。亦有妃嫔、公主被赐別号的事例。 大臣所赐姓氏以君主所姓的“国姓”最为常见。如南北朝的北魏君主为拓拔氏鲜卑人,因此赐汉臣鲜卑姓氏。到唐朝时,皇帝通常赐李姓给非汉族的大臣,同時賜姓且賜名者亦有,如沙陀將領朱邪赤心,賜姓名為李國昌。亦有賜他姓者,如明朝宦官馬三寶因在「燕京鄭村壩」(今北京朝陽區東壩鄉)立下戰功,故賜名為「鄭和」。亦有僅賜名者,如明朝的胡廣被賜名為胡靖,姚道衍被賜名為姚廣孝。 与赐姓名相对的惩罚,即「改恶姓」,如杨玄感被改姓为枭氏、王皇后被改姓为蟒氏。.

新!!: 李思谏和赐姓名 · 查看更多 »

開平 (年號)

開平(907年四月-911年四月)是后梁太祖朱全忠的年号,共计5年。闽太祖王審知在开平三年至五年(909年四月-911年四月)亦用此年号。.

新!!: 李思谏和開平 (年號) · 查看更多 »

李姓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於中國大陆李姓是第一大姓(根据中国大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氏」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氏之一。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氏为第二大姓氏。 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4%,约9530万排名第一。河南省是中国李氏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唐代是李氏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臺灣,李姓為第五大姓氏,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和嘉義市。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拼音裡,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语姓氏“Leigh”也翻译作“李”。.

新!!: 李思谏和李姓 · 查看更多 »

李彝昌

李彝昌,是唐朝末年党项族的首领,为李思谏的孙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李思谏卒,定难军军士立李彝昌为定难节度使留后,随后得到了朝廷的册命。开平三年(909年)二月,定难军军将高宗益暗杀了李彝昌。.

新!!: 李思谏和李彝昌 · 查看更多 »

新唐書

#重定向 新唐书.

新!!: 李思谏和新唐書 · 查看更多 »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新!!: 李思谏和旧五代史 · 查看更多 »

拓跋重建

拓跋重建(),又称李重建,唐朝时党项拓跋部的首领,西夏的先祖。 拓跋重建担任唐朝灵州大都督府安抚平下番落使,娶破丑氏,生有拓跋思恭、拓跋思孝、拓跋思谏、拓跋思敬、拓跋思忠、拓跋思瑶六子,拓跋重建的长子拓跋思恭被唐僖宗任命为定难节度使。.

新!!: 李思谏和拓跋重建 · 查看更多 »

拓跋思孝

#重定向 李思孝.

新!!: 李思谏和拓跋思孝 · 查看更多 »

拓跋思忠

拓跋思忠(),是唐朝末年党项族人,安抚平下番落使拓跋重建第五子,拓跋思恭、拓跋思孝、拓跋思谏、拓跋思敬之弟,拓跋思瑶之兄。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入长安,拓跋思忠与拓跋思恭一起屯兵渭桥抵抗黄巢,拓跋思忠立下铁鹤为标志,一箭射去箭的羽毛都射进铁鹤之中,黄巢部众十分惊恐,拓跋思忠身先士卒冲入敌军,最终战死,唐僖宗追赠他为赠宥州刺史,于渭阳建立祠堂。其子李仁颜为银州防御使。拓跋思忠是李继迁的高祖父。.

新!!: 李思谏和拓跋思忠 · 查看更多 »

拓跋思瑶

#重定向 李思瑶.

新!!: 李思谏和拓跋思瑶 · 查看更多 »

拓跋思恭

#重定向 李思恭.

新!!: 李思谏和拓跋思恭 · 查看更多 »

拓跋思敬

#重定向 李思敬.

新!!: 李思谏和拓跋思敬 · 查看更多 »

招討使

招讨使是一種戰爭時任命的高階特別軍官,有時可兼軍政大權,甚至化身為地方長官。.

新!!: 李思谏和招討使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拓跋思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