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新加坡戰役

指数 新加坡戰役

新加坡戰役(Battle of Singapor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南亞戰區中的一場關鍵戰役,大日本帝國陸軍在1942年2月8日至15日間攻擊大英帝國所屬的海峽殖民地政府,最終成功佔領整個新加坡島,而善用zh:自行車;zh-cn:自行车;zh-hk:單車;zh-tw:腳踏車;-是日軍戰勝的重要原因。.

26 关系: 大平洋戰爭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陸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山下奉文第18师团第25軍 (日本陸軍)第5师团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战区牟田口廉也白思華馬來亞海戰香港保衛戰马来半岛近衛師團自行車陆军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新加坡战略新加坡日治時期新山新柔长堤政府

大平洋戰爭

#重定向 太平洋战争.

新!!: 新加坡戰役和大平洋戰爭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新加坡戰役和大英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新!!: 新加坡戰役和大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陸軍

大日本帝國陸軍(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りくぐん)是日本军的陸上武裝部隊,1871年(明治4年)成立、1945年(昭和20年)解散。略稱為帝國陸軍,一般常以日本陸軍稱呼,並不使用全名稱呼。同時,日本陸海軍本來被稱呼為國軍(こくぐん)、皇軍(こうぐん),但表達為日本陸軍的場合較多。解散后,为与陆上自卫队产生区别,多以旧日本陆军或旧帝国陆军称呼之。.

新!!: 新加坡戰役和大日本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HMS Prince of Wales),是英国皇家海军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二号舰。建造于英格兰伯肯黑的坎迈尔莱尔德船厂。威尔士亲王号曾与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一道参与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截击行动,之后还搭载丘吉尔前往纽芬兰岛参与制定大西洋宪章。她最终在远东地区和驅逐號遭到了日本陆基轰炸机的獵杀,这个事件也成为了飞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霸主的标志之一。.

新!!: 新加坡戰役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山下奉文

山下奉文,為大日本帝國陸軍的軍人,最終軍階為陸軍大將。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負責指揮日本軍第25軍進攻英屬馬來亞(史稱馬來亞戰役),只花2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整個馬來半島,並直取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新加坡,還因此出色戰績被暱稱為「馬來之虎」,1945年12月7日以「縱兵行馬尼拉大屠殺」戰犯罪名遭馬尼拉軍事法庭判處絞刑,1946年2月23日執行。.

新!!: 新加坡戰役和山下奉文 · 查看更多 »

第18师团

18师团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個陸軍師。该师团参加了南京大屠杀。.

新!!: 新加坡戰役和第18师团 · 查看更多 »

第25軍 (日本陸軍)

25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之一軍。昭和16年7月5日下令編成作戰序列,編入大本營作戰序列。同年11月6日編入南方軍隷下第7方面軍作戰序列。 1941年(昭和16年)12月8日開始,到1942年(昭和17年)1月31日擔負起馬來亞戰役等之任務。.

新!!: 新加坡戰役和第25軍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第5师团

5师团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44制甲种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是日军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有“钢军”之称,参加过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日俄戰爭、中国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时师团长是板垣征四郎。.

新!!: 新加坡戰役和第5师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新加坡戰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战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战区是太平洋战争中在印度、缅甸、泰国、马来亚和新加坡进行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由此地区的欧洲殖民国家对如橡胶和石油的自然资源的抢夺而引发。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區 Category:东南亚历史.

新!!: 新加坡戰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战区 · 查看更多 »

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牟田口 廉也,),日本陆军中将、二戰時期戰場指揮官,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2期生,日本陸軍大學第29期生。曾参与过西伯利亚干涉,后任武官。1937年7月,牟田口廉也的部队曾参与了卢沟桥事变。其人以愚蠢言行及指揮聞名,最著名的例子為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因其愚蠢的指揮而導致麾下部隊遭重創慘敗。因其失敗的領導令盟軍受益匪淺,日軍認為其人甚至比敵軍還要可怕,故基層將士甚至部分高層將官多稱其為「鬼畜牟田口」。 於英帕爾慘敗後,牟田口廉也於同年12月編入預備役,羞憤交加之下自殺未遂。战后,牟田口廉也被盟軍占领日本当局逮捕,並因战争罪引渡至新加坡,但最後未獲盟軍軍事法庭起訴。及後於1948年3月遣返回日本本土。.

新!!: 新加坡戰役和牟田口廉也 · 查看更多 »

白思華

白思華中將,CB,DSO*,OBE,MC,OStJ,DL(,),英國陸軍將領,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擔任馬來亞陸軍總司令,1942年2月15日因戰敗而率80,000大軍向日本投降,標誌著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整個馬來亞半島全境淪陷。 白思華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軍,於法國參戰,期間因軍功屢獲授勳。戰後,他先後於俄羅斯、愛爾蘭、尼日利亞和馬爾他等地服役,憑藉突出表現獲多番補送到軍事學院深造,並且屢獲擢升,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正式晉升為准將。1936年至1938年,白思華擔任馬來亞司令部參謀長,面對日本日漸增加的威脅,他任內展開技術評估,認為日軍最有機會從北面的泰國向南入侵馬來亞,指出有增兵佈防的必要。不過,當他在1941年以中將身份重臨馬來亞出任陸軍總司令的時候,整個馬來亞無論兵力還是物資都相當不足,而且大部份的駐軍更是欠缺經驗和所需的訓練。 1941年12月8日,日軍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對馬來亞展開侵略,馬來亞戰役一觸即發。雖然白思華正確估算出日軍由泰國南下的登陸計劃,但卻因為指揮失誤而錯失及早攔截日軍的時機。相反,入侵馬來亞的日本陸軍第25軍裝備充足,而且訓練有素,並在山下奉文中將指揮下長驅直進,分散馬來亞各地的英軍只好邊戰邊退。1942年1月31日,馬來亞半島淪陷,只餘下新加坡仍然由英軍控制。2月8日,日軍進攻新加坡,並且成功登陸,拉開了新加坡戰役的戰幔。戰事持續約一周後,英軍處於劣勢,島上除了大約一半地方落入日軍手上以外,英軍還要面臨食水不足等困境。雖然白思華曾多番否決投降的建議,但最終在2月15日改變決定同意投降。白思華在淪陷後先後以戰俘身份被囚於新加坡、台灣和瀋陽,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始獲釋放,並且於同年9月先後到日本和菲律賓出席兩地的日本投降儀式。 白思華投降一事遭評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規模的投降」,並大大削弱了英國戰後在馬來亞地區的管治威信。Morris (1979), p. 452.

新!!: 新加坡戰役和白思華 · 查看更多 »

馬來亞海戰

來亞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海上戰役,這場戰役產生了兩個重大的影響至今,其一是大艦巨砲主義式微,未來海戰上空中優勢的重要性將更高以及航空母艦在艦隊的有效性;其二是改變了歐洲各國對日本的印象,不再輕視日本的工業技術與戰術,將其視為亞洲國家中特別的存在。 這一行動發生在1941年12月10日英屬馬來亞東部,近彭亨州關丹,英國戰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鬥巡洋艦“反擊號”被日本帝國海軍的岸基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擊沉。.

新!!: 新加坡戰役和馬來亞海戰 · 查看更多 »

香港保衛戰

香港保衛戰(Battle of Hong Kong;香港の戦い,又稱香港攻防战、十八日战事)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為進攻英屬香港所發動的戰役。戰役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至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爵士宣佈無條件投降、12月26日全體駐港英軍投降結束為止。 香港殖民地一直是英國在亞太區戰略的重要據點。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及華盛頓會議結束後,英國逐漸視日本為在東亞的假想敵,並且按照時局變化調整香港的佈防策略及方案,以配合英國整體的戰爭部署。至於日本在《倫敦海軍條約》1936年失效後,開始深入探討與英國開戰的部署,亦斷續構思進攻香港的計畫。1940年7月2日,日軍在御前會議中定出兩大國策,其一是以日本為中心,建設以日、滿、華聯會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其二是配合按照合適時機「南進」太平洋。此新國策一改日軍戰略,由「北進」向大陸發展,轉變為「南進」向太平洋進攻。 1941年,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區逐漸站穩陣腳,打算透過增兵香港及東亞殖民地,再聯同美國、中國及荷蘭等國家,阻嚇日本向英國宣戰;然而日本在8月遭美國實施石油禁運,日本軍軍部及政府最終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並且制訂「南方作戰」行動,而進攻香港即為此項作戰的「C作戰」(C作戦)。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軍第38師團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當時駐港英軍的作戰計劃為固守香港島,位於新界及九龍的醉酒灣防線僅作拖延用途。新界北的駐港英軍先將新界各地的主要道路及鐵路切斷,令到日本軍隊的進攻進度受到大大的拖延。日本原本計劃部署一週才向醉酒灣防線進攻,惟第228聯隊及第230聯隊私自行動,先後在9日晚及10日早上攻破城門碉堡及金山防線,迫使駐港英軍提早在10日下午起撤回香港島。由於日本軍隊的整體部署被兩支聯隊擾亂,第38師團比較遲才向九龍推進,最終至12日才佔據九龍半島及魔鬼山,其時駐港英軍已經全數撤離。12月13日,日本軍隊嘗試勸降駐港英軍不果,雙方在維多利亞港連日隔海砲戰。由於第38師團於開戰前未有準備,攻擊港島方案至17日才告落實。18日晚上,日本軍隊登陸港島東北,遭到人數比較少的駐港英軍頑抗,阻止日本軍隊進入維多利亞城市區,攻擊方案再遭擾亂。不過,第230聯隊在19日早上意外攻入港島中樞、防線比較弱的黃泥涌峽,並且包圍駐港英軍西旅司令部;其餘兩支聯隊也在欠缺協調之下,同時向黃泥涌峽東北的畢拿山及渣甸山推進。英日雙方在黃泥涌峽激戰連場,最終以西旅司令部失陷、羅遜准將陣亡、駐港英軍反攻失敗告終,惟日本軍隊第230聯隊亦遭受嚴重傷亡,致使接著數日只能夠待命及休整。 12月20日後,駐港英軍的防線逐步瓦解。日本軍隊在當日凌晨沿紫羅蘭山南下淺水灣、深水灣及壽臣山,又在港島北的聶高信山打開缺口。雖然人數比較多的日本軍隊再次因為不熟地勢及遭到駐港英軍的頑抗,使到其各路攻勢於淺水灣酒店、壽臣山及紅山半島等地方一度停滯。然而駐港英軍已經折損嚴重,逐漸被日本軍隊分割為東西兩部,再加上多次反攻俱告失敗,促使港督楊慕琦及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少將考慮投降。不過在倫敦的命令下,駐港英軍繼續抵抗。22日至25日,駐港英軍西旅在黃竹坑、中峽及灣仔一帶接連敗退,楊慕琦最終於25日下午決定投降。至於死守赤柱半島的東旅英軍,因為通訊中斷之故,至26日凌晨才向日本軍隊投降。至此,日本成功佔據香港,開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才得以再次接管香港至1997年。.

新!!: 新加坡戰役和香港保衛戰 · 查看更多 »

马来半岛

来半岛(Malay Peninsula,Semenanjung Tanah Melayu)位于亚洲大陆最南端,是東南亞中南半岛的一個主要半島,与苏门答腊岛隔着马六甲海峡,是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 半島走向大致從北至南,最狹窄之處在克拉地峽,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當地的一個要塞。蒂迪旺沙山脈構成了半島的主體。 半岛上有马来西亚、泰国、缅甸3个国家:緬甸國土的最南部位於半島的西北,半島中部、東北部屬於泰國,餘下的南部又稱馬來西亞半岛、馬來亞或西马。環繞半島的水體從東北起,按順時針順序分別為:暹羅灣、南中國海(與砂拉越、汶萊、纳闽、沙巴相對)、柔佛海峡(與新加坡、廖內群島相對)、馬六甲海峽(與蘇門答臘相對)及安達曼海。.

新!!: 新加坡戰役和马来半岛 · 查看更多 »

近衛師團

近卫师团,原为日本天皇的近卫军,有衛戍帝都之職分,是日本在二次大战前的17个常备主力师团之一,最著名的一任师团长为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新!!: 新加坡戰役和近衛師團 · 查看更多 »

自行車

--,或稱--、--、自由--車、鐵--馬,是一種以人力踩踏腳踏板驅動的小型陸上車輛。自行車通常是雙輪的,但也有三輪的(主要用於貨運,相對少見)。在中國大陸,通常稱為“自行--車”、“鐵--馬”,臺灣稱“孔--明車”、“腳--踏--車”、“自轉--車”(日治時代用語);江浙、上海、福建等地亦有「腳--踏--車」一稱;在香港、澳門、廣東、廣西、湖南等中國南方地區則更常稱其為“單--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廣東潮汕地區則稱之“腳--車”,江西贛語更稱之為“綫--車(嘚)”、“鋼--絲--車”、“腳--踏--車嘚”。 一般人日常騎車(按步行出力)的速度約,經過訓練的人騎行專用車可以達到的速度(通過伏低姿態利用空氣流線型,速度增加空氣阻力按同比例平方增加);騎車能源效率很高,消耗能量和二氧化碳,平均每公里不到汽車的十分之一。.

新!!: 新加坡戰役和自行車 · 查看更多 »

陆军

軍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個軍種,主要在陸地上作戰,故也叫地面部隊。現代陸軍有多個兵科,包括步兵、裝甲兵、炮兵、航空兵、工兵、通訊兵、運輸等等,是目前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軍種。 在冷兵器時代,陸軍主要以刀、劍、斧、矛、弓、弩等作為戰鬥工具。而到了現代,陸軍兵器則有槍械、火炮、飛彈、戰車、直昇機等類別,可謂多不勝數。.

新!!: 新加坡戰役和陆军 · 查看更多 »

海峡殖民地

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是大英帝國於1826年至1946年對於馬六甲海峽週邊及鄰近地區各殖民地的管理建制。最初由新加坡(星加坡)、檳城和馬六甲(麻六甲)三個重要英屬港口組成,因此被当时當地華人稱為三州府或者叻嶼呷,之後海峽殖民地涵蓋範圍及於天定及納閩。.

新!!: 新加坡戰役和海峡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新加坡戰役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战略

新加坡戰略是一份关于大英帝国的海军国防政策,这个政策涉及到了从1919年到1941年间的一系列的,計劃主旨是在遠東進駐一支英國皇家海軍艦隊,遏止日本南下侵略印度或澳大利亞;為此1919年起英國選定在马六甲海峡东端的新加坡建設艦隊基地,此後20年不斷強化該地戰鬥能量。.

新!!: 新加坡戰役和新加坡战略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日治時期

#重定向 新加坡日佔時期.

新!!: 新加坡戰役和新加坡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新山

新山市(馬來語:Johor Bahru,全稱:Bandaraya Johor Bahru,意即“柔佛峇鲁市”,簡稱「JB」)是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首府,亦是馬來西亞南部之科技、政治、金融、商業與貿易、旅遊、文化和教育中心。新山市位於馬來西亞半島和歐亞大陸最南端,因此亦享有“大馬南方門戶”、“南門城”等雅稱。新山市東接巴西古當,西臨依斯干达公主城,西北依古來,南隔柔佛海峽與鄰國新加坡相望,陸距首都吉隆坡約336公里。新山面積約391.2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約497,067人,都會圈人口估计約有1,638,219人,為馬來西亞人口排名前列的城市之一,亦是馬來西亞重要的金融、貿易和商業都市之一。新山於2016年GaWC所公佈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被列為高度自足城市,2018年亦獲美國美世諮詢公司发布的“全球城市最佳生活品質排名”評為東南亞第三宜居城市,僅次於新加坡和首都吉隆坡 。.

新!!: 新加坡戰役和新山 · 查看更多 »

新柔长堤

新柔长堤 (Tambak Johor,意为柔佛长堤),长达1056米,跨越柔佛海峡,连接马来西亚的新山市与新加坡的兀兰城镇。长堤用来成为连接两岸公路、铁路的通道,其中也有马来西亚通往新加坡的水管道。 长堤连接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的苏丹依斯干达大厦(出入境检验检疫大厅)。新的关卡于2008年12月16日取代了长堤关卡。该大厅通往新山的内环路。在新加坡这边,长堤通往兀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卡。此关卡于1998年取代了旧的兀兰关卡,因而使关卡连接武吉知马高速公路。 长堤一天平均承载6万车辆,公共假期前夕會出现特别严重的交通拥堵。.

新!!: 新加坡戰役和新柔长堤 · 查看更多 »

政府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於某个區域訂立、執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关;在内阁制国家,“政府”一词也用來指代表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核心,即“内阁”。 政府也是一种权力分配的格局。不仅是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甚至也包括了政府各部门单位之间以及公务员之间的权力分配。 政府是组成国家整体的一个幫派,政府隶属于国家。因此执政政府的倒台或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灭亡,而如果国家灭亡了,政府也就不可能存在。公民对于国家的合法性存在认同性高于对政府的认同性。 政府也是一种组织,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组织,政府权力的取得必须具有合法性,同时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权力只为权力来源负责,政府也不例外。如果政府的权力来源恰好是国民或公民,政府就对国民公民负责,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依照法律行使执法权,如果超出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就是“滥用职权”;如果没有完全行使执法权,就是“不作为”。两者都是政府的错误。.

新!!: 新加坡戰役和政府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新加坡之役新加坡保衛戰新加坡攻防戰日本侵略新加坡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