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文煜

指数 文煜

文煜(),字星巖,費莫氏,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官员。.

目录

  1. 20 关系: 協辦大學士同治太常寺官學生三少僧格林沁刑部郎中咸丰 (年号)全慶光绪琦善直隸總督表字谥号霸昌道閩浙總督恩承江北大營清史稿清朝刑部尚書列表

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為中國清朝中央职官之一,品等為从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與協辦大學士。在協辦大學士方面,滿人與漢人各兩名。 清人雅稱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為中堂,而李鴻章於同治七年獲授協辦大學士,故時人多稱之為「李中堂」。.

查看 文煜和協辦大學士

同治

同治(a;;公元1862年至1874年)为滿清入關後第八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 清史學家一般認為兩宮太后廢用祺祥而起用同治一詞,是要代表兩位太后與天子共同而治。也有人認為,「同治」是呼應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順治,等「同」順「治」。表達了中興帝國的意願。.

查看 文煜和同治

太常寺

太常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宗廟祭祀的機構。.

查看 文煜和太常寺

官學生

#重定向 政務主任.

查看 文煜和官學生

三少

三少,又称三孤,古代对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周代置,为三公的辅官,后逐渐成为虚衔,用于加封重臣。从一品官。 Category:三师三少三公 Category:從一品.

查看 文煜和三少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亲王(,v,),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成吉思汗弟弟拙赤合撒儿直系后代,嘉庆帝嗣外孙,清朝名将。活躍於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參與過太平天国北伐、第二次鸦片战争等戰役,軍功卓著,与捻军作战時戰死,諡號忠。.

查看 文煜和僧格林沁

刑部郎中

刑部郎中,刑部的属官。.

查看 文煜和刑部郎中

咸丰 (年号)

咸丰(a;;公元1851年至1861年七月)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清文宗奕詝的年号,前后共使用11年。咸豐與道光兩個年號常合稱為道咸。.

查看 文煜和咸丰 (年号)

全慶

全慶(v,),葉赫那拉氏,字小汀、諡文恪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702001715-1號,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文煜和全慶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查看 文煜和光绪

琦善

善(a;魏秀梅:《琦善在豫魯的政績,1814-1829》,载《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上)),字靜庵,博爾濟吉特氏,满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員。.

查看 文煜和琦善

直隸總督

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9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的軍民政務,总督署驻直隶省保定府城(今保定市莲池区)。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之首。直隸總督例兼兵部右尚書右都御史,可直接上奏皇帝。.

查看 文煜和直隸總督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查看 文煜和表字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查看 文煜和谥号

霸昌道

昌道,清朝设置的道,属于直隶省。 康熙八年(1669年)合并霸易道、昌密道设置分巡霸昌道。驻昌平州。下辖顺天府的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房山县、延庆县、香河县、保定县、文安县、大城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平谷县、涿州、霸州、昌平州。雍正六年(1728年),通永道所属顺天府通州等八县归霸昌道辖,管辖顺天府全境。雍正十一年(1733年),永平府、通州、蓟州、遵化州、三河县、武清县、宝坻县、宁河县,属通永道,霸昌道下辖顺天府的大兴县、宛平县、霸州、保定县、文安县、大城县、涿州、良乡县、房山县、延庆县、香河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平谷县、昌平州以及承德州。乾隆五年(1740年)承德州属热河道。乾隆十三年(1748年),称分巡霸昌道,为按察使副使衔,兼理屯田、驿传、粮饷。乾隆二十年(1755年),香河县属通永道。乾隆年间一度夏季驻怀柔。霸昌道下辖顺天府西路厅(大兴县、宛平县、涿州、良乡县、房山县)、南路厅(霸州、保定县、文安县、大城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北路厅(昌平州、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平谷县)。光绪三十年(1904年),裁撤霸昌道,并入通永道。.

查看 文煜和霸昌道

閩浙總督

閩浙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閩浙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總督疆臣之一,總管閩浙(浙江省、福建省與福建臺灣省,臺灣於1895年被割讓給日本)的軍政、民務。.

查看 文煜和閩浙總督

恩承

恩承(),葉赫那拉.恩承,字露圃,諡文恪,號履堂,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文煜和恩承

江北大營

江北大营是清政府在长江北岸扬州建立的军事指挥机构。 咸丰三年(1853年)3月太平天国在天京(今南京)建都,清政府4月派琦善赶到扬州三汊河建立江北大营。“时扬州列钦差大臣琦善、刑部侍郎帮办军务雷以诫、闽浙总督慧成、漕运总督福济、直隶提督陈金绶及查经文等军,萃重臣于一城之下,兵勇过数万。” 1856年被太平军秦日纲部击破,钦差大臣托明阿战败革职,清政府随即任命德兴阿为钦差大臣,重新拼凑江北大营。1858年9月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等部击破德兴阿于浦口,10月再次攻克扬州,摧毁江北大营。.

查看 文煜和江北大營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文煜和清史稿

清朝刑部尚書列表

下表列出清朝刑部尚书:.

查看 文煜和清朝刑部尚書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