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卡爾提德王朝
卡爾提德王朝(波斯語:کرتیان;英語:Kartids)是13世紀至14世紀期間統治呼羅珊大部分地區的波斯王朝,以赫拉特為都,起初臣服於蒙古伊兒汗國。伊兒汗國在1335年分裂,卡爾提德王朝實際上取得了獨立地位,直至1381年帖木兒大舉入侵。 Category:阿富汗王朝 Category:赫拉特歷史.
查看 揑兀魯思和卡爾提德王朝
合贊
合贊(,),蒙古人,阿鲁浑之长子,伊兒汗國的第七任君主。1295年11月3日 - 1304年5月17日在位。 合贊母親是基督徒,他本人在青年時改信佛教,後來又改信伊斯蘭教,在1295年推翻拜都夺位。他的繼位確立了伊爾汗國的伊斯蘭化。他最大成就是使蒙古人定居,以及委託拉施德丁編輯史集。.
查看 揑兀魯思和合贊
伊兒汗國
伊兒汗國(;拉丁转写:Hülegü-yn Ulus;波斯语:سلسله ایلخانی;阿塞拜疆语:Hülakülər dövləti;英语:Ilkhanate),1220/1256–1357年,又译伊利汗国或伊尔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成吉思汗之孫、拖雷的第六子旭烈兀及其子阿八哈與他的後人统治。伊兒汗國也是當初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時,四大汗国中最早支持忽必烈並承認其汗位的汗國,其他三個汗國在1303年元成宗時也承認元朝是帝國共主的地位。“伊兒”是蒙古語,意思大約等於“从属”,“伊儿汗”即“从属的汗”。伊兒汗國的位置大約在今日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带,首都最先在蔑剌哈(今伊朗的马拉盖),后為大不里士和苏丹尼耶(今伊朗西北部)。.
查看 揑兀魯思和伊兒汗國
內沙布爾
內沙布爾(Nīshāpūr/Nišâpur/Nişapur/Nīshābūr/Neyshābūr/Neeshapoor)是伊朗的城市,位於該國東北部,由禮薩呼羅珊省負責管轄,距離首都德黑蘭670公里,海拔高度1,250米,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畜牧業和皮革業,2006年人口205,972。.
查看 揑兀魯思和內沙布爾
阿兒渾阿加
阿兒渾阿加(),衛拉特貴族,他是1243-55年在任,他是伊儿汗國成立前,蒙古帝国在伊朗的长官。 他年轻时父亲把他賣给一个当窩濶台老师的札剌亦儿人,他在元太宗时受起用,1242年被脱列哥那派遣河中当长官。倫巴底人阿瑟林在拜住那里见到他,喬治亚人说他進行人口普查的地方有俄罗斯、安納托利亚、钦察、亚兰、亚美尼亚。 他后来被指叛国被免职,他儿子揑兀鲁思是伊儿汗国权臣。 Category:元朝官员 Category:元朝蒙古人.
查看 揑兀魯思和阿兒渾阿加
阿魯渾
阿魯渾(,,),蒙古人,阿八哈之子,在1284年推翻叔父貼古迭兒,继任伊兒汗國的第四任君主。1284年8月11日至1291年3月10日在位。他在位時試圖阻止其汗國走向伊斯蘭化。.
查看 揑兀魯思和阿魯渾
赫拉特
赫拉特(هرات),中亚古城,又称哈烈、黑鲁、海里、哈利,是阿富汗西部哈里河流域赫拉特省的一个城市。位于赫里河中游右岸。人口约35万,居民以波斯人、塔吉克人为主。在11世纪—1220年之间,赫拉特发展成为中西亚的金属品制造业的中心,尤以镶金银的铜器闻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现为赫拉特省首府。是中亚与西南亚、南亚交流的重要枢纽。.
查看 揑兀魯思和赫拉特
雅巴拉哈三世
雅巴拉哈三世(Yaballaha III,1245年-1317年11月13日)是東方亞述教會大公牧首,任期由1281年11月2日直至去世。.
查看 揑兀魯思和雅巴拉哈三世
河中
河中可以指:.
查看 揑兀魯思和河中
海都
海都(;),蒙古帝国窝阔台汗之孙,合失之子。窝阔台汗国的实际创立者。 自拖雷後裔蒙哥當選蒙古大汗始,窝阔台後裔漸失势,海都即於此时分封至蒙古以西的海押力。蒙哥汗死後,海都支持新汗阿里不哥與忽必烈争夺汗位,終告失败。但海都希冀大汗之位属于窝阔台後代,遂积蓄实力,联合钦察汗国,圖謀与忽必烈争夺蒙古帝国大汗寶座。成吉思汗曾經說出,只要窩闊台有一個吃奶的後代,都比其他人優先繼承,因此他不斷反忽必烈。 有鑑於此,忽必烈遂派察合台後嗣八剌返察合台汗国争夺汗位,企求引起西部诸王内乱,以便其集中精力灭南宋的战争。令忽必烈意外的是,海都虽然與八剌初亦激战,但旋即和好。至元六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国君王在塔拉斯河会盟,公開反对忽必烈和伊儿汗国,並商議以海都为盟主。会盟各王指稱忽必烈汗已经被汉族同化,言明要對忽必烈用兵以恢复蒙古人的游牧本性。 次年,忽必烈以那木罕为将,在别失八里击败海都。至元十二年(1274年),忽必烈再遣安童辅佐那木罕西征。未料,那木罕部将昔里吉等于次年底发动兵变,将安童抓获後交予海都。不久,八剌死去,海都扶立笃哇任察合台汗国君王,两汗揮師東進蒙古本部。土土哈把他趕出漠北祖宗大帳。 至元二十四年(1286年),海都等同东部乃颜联络,乘忽必烈率领元军主力东去平叛的機會,一度发兵佔领和林,但不久即退出。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纠合诸王四十,再度進兵蒙古,最後在和林被海山(後來的元武宗)击败,於归途中,伤重不治。据扎马剌·哈儿昔记载,海都卒于伊斯兰历701年(1301年9月6日-1302年8月25日),时年六十八岁。 category:窝阔台汗国君主.
查看 揑兀魯思和海都
拜都
拜都(,),蒙古人,海合都之堂兄弟,旭烈兀第五子塔剌海的儿子,伊兒汗國的第六任君主。 1295年3月24日,海合都汗被亲穆斯林的蒙古贵族推翻并处决之后,拜都被强逼登上了汗位。对于政变集团来说,拜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容易控制的统治者。虽然拜都被要求表现出亲穆斯林的姿态,但事实上他本人非常热衷于基督教。他曾允许基督徒在他的斡耳朵内设立礼拜堂并曾经随身佩戴十字架。他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却曾任命多位基督徒為官員。 在一次与合赞的会面中,拜都的随从们建议他除掉这位王子,但是拜都拒绝这样做。不久之后,在与由合赞领导的反对势力的内战中,拜都因为实力相差悬殊而战败。他试图经阿塞拜疆逃往格鲁吉亚,但仍被俘获,最终于1295年10月4日被合赞处死。.
查看 揑兀魯思和拜都
拉班·扫马
拉班·扫马(叙利亚语:ܪܒܢ ܒܪ ܨܘܡܐ;Rabban Sauma,),或称巴·扫马(Bar Sauma),13世纪景教教士,著名旅行家,其足迹东起北京,西至巴黎。据叙利亚文献记载,扫马系畏兀儿人(今譯维吾尔),而据中国史书记载,扫马是汪古人。他实际名为扫马,拉班是叙利亚文“教师”一词的音译。.
查看 揑兀魯思和拉班·扫马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查看 揑兀魯思和景教
另见
1297年逝世
- 揑兀魯思
- 约翰二世 (特拉比松帝国)
- 莊穆王后
卫拉特
- 也先
- 兀鲁忽乃
- 准噶尔汗国
- 准噶尔灭族
- 准噶尔部
- 和硕特
- 和硕特汗国
- 咱雅班第達
- 哈喇忽剌
- 噶尔丹
- 四衛拉特
- 固始汗
- 土尔扈特
- 尤睦佳·泽登巴尔
- 巴图尔珲台吉
- 巴牙惕
- 布澤瓦
- 扎哈沁部
- 拉藏汗
- 揑兀魯思
- 撒爾塔-卡爾梅克人
- 明阿特部
- 曾德·尼亚木道尔吉
- 杜尔伯特部 (绰罗斯氏)
- 瓦剌
- 科布多額魯特部
- 绰罗斯
- 輝特部
- 达延鄂齐尔汗
- 达瓦齐
- 达赖汗
- 阿兒渾阿加
- 阿努可敦
- 阿爾泰烏梁海
蒙古帝国穆斯林
- 不賽因
- 不赞
- 乞迪兒
- 乞里迪别
- 八剌
- 别儿哥
- 别儿迪别
- 加茲罕
- 合贊
- 哈马儿丁
- 塔里忽
- 奥都剌
- 完者都
- 帖木儿火者
- 揑兀魯思
- 斡耳都灭里
- 月即别
- 木八剌沙
- 本雅失里
- 札尼别
- 禿忽魯帖木兒
- 秃花帖木儿
- 答儿麻失里
- 聶古迭兒
- 脱脱蒙哥
- 貼古迭兒
- 迪尼别
- 那海
- 阿合馬
- 阿木剌
- 阿的勒算端
- 阿里算端
- 马合木·牙剌瓦赤
- 马哈麻·不剌
- 麻哈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