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振武军

指数 振武军

振武军,隶属于唐关内道单于大都护府,其两处治所皆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麓,中晚唐时期(755年—907年)与后套地区的天德军联成防御回鹘汗国的北方第一道防线和军镇。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集中力量在西套银川平原防御吐蕃,无暇顾及北疆,因此振武军并没有形成防御力量。自778年起,郭子仪将朔方军(今宁夏灵武)一分为三,又奏以邠州刺史浑瑊出镇振武军,才有了一定的力量。振武军以节度使统领军镇,和天德军是唐朝在河套地区东西并排防御回鹘的第一道防线,长期以来振武军的实力也一直较河套西部平原的天德军强。.

52 关系: 单于都护府吐蕃大同市大中大青山天德军定难节度使宁夏安史之亂云中郡张仁愿张光晟张知运张煦开元僕固懷恩刺史周德威呼和浩特市唐中宗唐睿宗唐肅宗唐朝内蒙古自治区军政关内道回鹘王忠嗣王翃灵武市节度使高霞寓黄河范希朝郭子仪郭幼贤赫连铎邠州 (彬县)银川平原耶律阿保机李守禮李嗣本李光弼李克用李国昌李琬 (唐朝)李林甫河套河東漠南...振武县托克托县 扩展索引 (2 更多) »

单于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唐朝安置东突厥降部的都护府。630年三月,唐朝军队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唐朝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 以及定襄都督府、云州都督府。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右骁卫郎将高偘统帅回纥、仆骨等部族兵马,在阿息山击溃突厥别部车鼻可汗,在郁都军山,置狼山都督府统治突厥余部。同年又在云州设立了单于都护府(云州云中县西北也有一个单于台,以此得名),单于领漠南狼山、云中、桑乾三都督府、苏农等十四州,与647年设立的燕然都护府以沙漠为界,南北分治铁勒(漠北)与突厥(漠南)。 龙朔三年(663年)二月十五日,燕然都护府改名为瀚海都护府,移到回纥部落,单于都护府改名云中都护府,移置云中故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仍以碛为界,碛北诸蕃州悉隶瀚海,碛南并隶云中。总章二年(669年)八月瀚海都护府又改名为安北都护府,不久治所移到漠南隋朝时的大同城镇旧地(今甘肃额济纳旗)。 麟德元年(664年),云中都护府又改称单于大都护府,以殷王李旭轮(唐睿宗)遥领单于大都护。自此以后单于大都护一职多为亲王遥领,由副大都护、副都护实领。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禄、阿史德元珍等第三次暴动,“招集亡散,据黑沙城反”,重建后突厥,并很快兴师南下“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与唐争夺漠南之地。在突厥强劲的攻势下,唐原单于都护府辖境急剧丢失,突厥降户亦纷纷倒戈、投向突厥一边,都护府徒具空名,仅仅成了一个驻防突厥进攻南下的一个军事据点。垂拱二年(686年),单于大都护被降为镇守使。陈子昂曾于垂拱四年(688年)给武后上的奏文中言道:“国家近者废安北,拔单于,弃龟兹,放疏勒,天下翕然,谓之盛德,所以者何?”圣历元年(698年)突厥默啜可汗更是以和亲为名,向武周索要突厥降户和单于都护府之地。在其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武周最终被迫答应了他提出的条件,单于都护府被迫放弃,武周“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境”。 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为了跨过黄河、处于有效防卫和主动进攻的战略位置,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利用当时突厥全军西击突骑施的机会,夺取漠南地区,并在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受降城,形成一道联防横线,以便断绝突厥的南侵道路。同年安北都护府从安西城迁到西受降城。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单于都护府重新设立,其治与安北都护府同在西受降城,邠王李守礼以亲王遥领单于大都护,臧怀亮实任单于副大都护。 玄宗开元二年(714年)闰二月,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分离,二者皆从西受降城迁出,单于都护府返回故址——云中故城安置,安北都护府移到中受降城。右领军卫大将军张知运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大使(又称单于副都护)。 开元六年(718年)二月,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王晙领蕃汉兵马三十万,大举征伐突厥。据《毗伽可汗碑》和《阙特勤碑》记载:“当我三十四岁(即开元六年)时,乌古斯(即九姓铁勒)逃窜入唐朝。我悔恨地出征……(第一天)消灭唐朝骑兵一万七千人,第二天全部消灭其步兵。他们越过……而去。”唐军惨败而被迫再次撤离单于都护府旧地,于开元七年(719年)一度将单于都护府隶属于东受降城。紧接着,随唐军反攻的胜利,开元八年(720年)唐又恢复了单于都护府之地,而将其原机构由东受降城返回,在旧址重置了单于大都护府。 随着朔方节度使的建立,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变成了朔方节度使所辖的两个军镇,其原来的都护一职往往成了朔方节度使及其副使的加官或兼职。 天宝四载(745年),于单于都护府治置金河县(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郡国志》载:“云中郡有紫河镇,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今名大黑河,全长100余公里,发源于今内蒙古卓资山县北、察哈尔右翼中旗南山。下游汇为金河泊,南入黄河。当地还有李陵台、王昭君墓。),府地建为唐之正州。同时徙置振武军于府城。 紧接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在北疆原来的羁縻府州丧失殆尽,二都护府原有的“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离”职能随之彻底丧失,都护府形同虚设。肃宗上元二年(760年)朔方节度使罢领单于大都护;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朔方节度使复兼单于大都护;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改称安北都护府(原安北都护府于780年废除)。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都护府废除。.

新!!: 振武军和单于都护府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新!!: 振武军和吐蕃 · 查看更多 »

大同市

大同市,简称同或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魏都”“煤都”和“凤凰城”之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北部边缘,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总人口331.81万,市区人口174万。大同古称平城、云中。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

新!!: 振武军和大同市 · 查看更多 »

大中

大中有以下含义:.

新!!: 振武军和大中 · 查看更多 »

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些地名。可以指:.

新!!: 振武军和大青山 · 查看更多 »

天德军

天德军,初名大安军(一作天安军),隶属于唐关内道丰州,其两处治所皆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阴山山脉南麓,与前套地区的振武军为中晚唐时期(755年—907年)唐朝北方边疆的重要军事机构。安史之乱后,回鹘汗国一直未能对唐朝造成较大威胁,故而天德军与振武军的防御任务不重,驻军量也较西北地区的西套银川平原少,主要是回鹘对唐朝威胁远不如吐蕃严重。天德军置有都防御使之职,因驻军量是唐朝河套军镇中最少的一个军镇,实力也比河套东部平原的振武军弱,一直也未能像振武军一样升格为节度。最早的天德军节度使,始见于911年的后梁时期。唐朝前期,河套内外驻防城群体尽归朔方节度使统管,后期驻防城群体分别划归于灵盐 、夏州 、天德军和振武军四个方镇统辖,成为区域社会稳定的基石。艾冲,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对北疆民族关系的作用,唐史论丛第十辑,2008年。天德军旧理在西受降城,权置军马于永清栅,元和九年诏移理旧城……天宝八年,张齐丘又于可敦城置横塞军,又自中受降城移理横塞军。十二年,安思顺奏废横塞军,请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玄宗赐名曰大安军。十四年,筑城功毕,移大安军理焉。乾元后改为天德军……遂西南移三里,权居永清栅,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自后频为河水所侵,至元和八年春,黄河泛滥,城南面毁坏转多,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约当钱21万贯。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密陈便宜,以西城费用至广,又难施功,请修天德旧城以安军镇,其大略曰:「伏以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说所筑,今河水来侵,已毁其半。臣量其事势,不堪重修,若别筑新城……不下30万贯钱……城南面即为水所坏,其子城犹坚牢,量留一千人,足得住居。天德军士,合抽居旧城,岂可更劳版筑,虚弃钱物。若三城是国家盛制,仁愿旧规,亦须得天德添兵,然后有人修筑。按天德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今之永清栅,即隋氏大同旧城理,去本城约三里已下,城甚牢小……北城,周回一十二里,高四丈,下阔一丈七尺,天宝十二载安思顺所置……天宝中安思顺、郭子仪等本筑此城,拟为朔方根本,其意以中城、东城连振武为左翼,又以西城、丰州连定远为右臂……诚长久之规也。寻属禄山有事,子仪留老弱于此城,身率大众河北讨贼,为贼将宋星星所破,纵火焚烧,遂移天德军永清栅,别置理所于西城……臣久访略已计料,约修此城,不过2万贯钱。今若于天德旧城,随事增饬,因有移换,仍取城隶于天德军,别置使名,自为雄镇,以张声势,可讋殊邻。」诏从之,于是复移天德军理所于旧城焉……及新城施功之日,遂有三万馀家移止城内……及是远近奔凑,边军益壮,人心遂安。《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一·关内道四·丰州》八载。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城。及移安北大都护府于永清栅北筑城。改横山为天德军。《唐会要·卷七十三·安北都护府》又有横塞军,本可敦城,天宝八载置,十二载废。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大同川之西有天安军,皆天宝十二载置。天德军,乾元后徙屯永济栅,故大同城也。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修复旧城。北有安乐戍。西受降城。开元初为河所圮,十年,总管张说于城东别置新城。北三百里有鸊鹈泉。《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一·关内道·丰州》天德军,本中受降城。唐开元中废横塞军,置天安军於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德军,移永济栅。《辽史·卷四十一·地理五·西京道·丰州》冬十月辛未,攻天德。癸酉,节度使宋瑶降,赐弓矢、鞍马、旗鼓,更其军曰应天。甲戌,班师。宋瑶复叛。丙子,拨其城,擒宋瑶,俘其家属,徙其民於阴山南。《辽史·卷二·本纪二·太祖下》上至晋阳宫,召张承业诸将等议讨燕之谋,诸将亦云宜稔其恶。上令押衙戴汉超持墨制及六镇书如幽州,其辞曰:「天祐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天德军节度使宋瑶、振武节度使周德威、昭义节度使李嗣昭、易定节度使王处直、镇州节度使王镕、河东节度使尚书令晋王谨奉册进卢龙横海等军节度、检校大尉、中书令、燕王为尚书令、尚父。」五月,六镇使至,汴使亦集。《旧五代史·唐书三·庄宗纪一》.

新!!: 振武军和天德军 · 查看更多 »

定难节度使

定难節度使,又称夏绥節度使,是唐朝在今中国西北地区设置的節度使。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据地自立,成为西夏的渊源。.

新!!: 振武军和定难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宁夏

#重定向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 振武军和宁夏 · 查看更多 »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反唐戰爭的發起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稱天寶之亂。.

新!!: 振武军和安史之亂 · 查看更多 »

云中郡

云中郡,可以指:.

新!!: 振武军和云中郡 · 查看更多 »

张仁愿

张仁愿(),中国唐朝华州下邽人,本名张仁亶,后为避唐睿宗讳,改为张仁愿,名将、宰相,武则天在位时曾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唐中宗时期任朔方军总管等职,拜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的典故正来源于此。 张仁愿少有文武之才。武则天时期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当时,东北营州的东突厥逐渐强盛,尤其是长寿三年(694年)默啜自立可汗之后,便成为威胁唐朝北疆的大患。突厥常常入寇骚扰,攻城略地,搅得边疆百姓几无宁日,无法正常生活、生产。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突厥默啜率兵攻打妫、檀等州,扬言欲取河北,进陷定州、赵州。朝廷派狄仁杰知帅事击突厥,默啜掠大量财物北归。路过幽州时,张仁愿率兵截击,与默啜大战。仁愿身士卒骁勇无比,厮杀时手上中箭,血流不止。他的毫不退却,坚持指挥,突厥大败。神龙二年(706年)十月初九,调回京城,任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今河南洛阳东北)长史,一时“远近震慴,无敢犯者。”时人都说:“洛州有前贾(贾敦颐)后张,可敌京兆三王。”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默啜入寇鸣沙(黄河青铜峡南),进掠原州、会州等地,夺走牧马余匹,情况十分危急。707年,中宗命张仁愿为朔方军总管,统帅大军御敌。仁愿临危受命,跟踪默啜掩杀,大破突厥,夺回被掠去的牧马和财物。张仁愿击溃突厥后,立即部署北疆防务。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乘默啜悉率其众西击突骑施、营州一带空虚之机,奏请朝廷夺取漠南并沿黄河北岸筑“受降城”,加强防御,首尾相应,断绝突厥南寇之路。当时人多认为把城筑于突厥地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最后还要被突厥夺走。张仁愿力排众议,陈明利害,经获中宗同意,他仅用两月时间,筑好三城。中城在拂云祠,这里是黄河北岸(今包头西南)原来突厥向南出兵,都要在拂云祠举行祷告仪式,然后点齐兵马,渡河南下。张仁愿正好把中受降城筑于他们誓师之地。东城建于今内蒙托克托。西城筑于五原西北。三城各相距四百余里,占据黄河北岸险要之地,遥相呼应,“据虏要冲,美水草,守边之利地。”构成一道坚强的防御屏障。仁愿又向北拓地三百余里,在牛头朝那山设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自此,挡住突厥南犯之路,“突厥不敢渡山畋牧,朔方无复寇掠。”唐朝减裁镇兵数万,每年节省军费数亿计。仁愿筑城一反常例,无壅城、曲敌、战格等城防御建筑,但人们仍然敬重张仁愿御敌于千里之外的英雄气概。张仁愿善于用人,号令严明,以功论赏罚,将士无不诚服。他戍边多年,为大唐北疆百姓带来和平和安乐,边疆人民爱戴他。开元二年(714年)年六月初十(7月25日),因病去世。张仁愿死后,人民在受降城立祠,对他表示深切的怀念。子金吾将军张之辅,孙张通儒、倉部郎中张通幽(后改名张知微)。.

新!!: 振武军和张仁愿 · 查看更多 »

张光晟

張光晟(),陝西盩厔人,唐末軍閥。 少年從軍,為安西節度使哥舒翰部下士兵,安史之亂,哥舒翰兵敗潼關時,將領王思禮坐騎被流矢射殺,張光晟將自己的馬讓給他,但不求答謝就走了,王思礼時常想答謝他,記下他的樣貌,卻找不到他。 思礼升为河东节度使,代州刺史辛雲京遭受彈劾,王思礼要處罰辛雲京。當時張光晟在辛雲京幕下當兵,就去找了王思礼,為辛雲京說情。思礼終於找到救命恩人,於是大喜,與張光晟結拜為兄弟,也免了辛雲京的罪過。思礼並且表奏朝廷,封张光晟為特进、试太常少卿,辛雲京为河东节度使時,也報答光晟,推薦他为代州刺史。 大历末年,迁单于都护、兼御史中丞、振武军使。建中元年,因為發現回纥使臣綁架大量唐朝婦女,一怒之下打算把他們全部殺死。張光晟假意設宴,款待千餘名回纥及其他胡人,卻在席中將他們全部殺死,只留下兩人回國交代此事。因回纥向唐朝抗議,张光晟降为睦王傅,寻改太仆卿,從此埋怨唐朝。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追隨原盧龍節度使朱泚謀反,拜為使相。朱泚選精兵五千交給張光晟。後來,張光晟見朱沘大勢已去,投降李晟。 李晟認為張光晟有才,拜為上賓,宴會時,二人常同坐。華州節度使駱元光怒曰:“吾不能與反虜同坐。”拂衣而去。李晟請求唐德宗赦免張光晟,德宗拒絕。下詔處死張光晟。臨刑前,張光晟說:“傳話後世,第一莫做,第二莫休”,這是“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

新!!: 振武军和张光晟 · 查看更多 »

张知运

张知运(),唐玄宗时期的守边大将,早年在凉州都督裴行俭帐下为裨将,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为抵御吐蕃、突厥外族入侵,唐朝在灵州设立朔方军(朔方节度使前身),郭元振为朔方军大总管,时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大使、上柱国、长平郡开国公的张知运充任朔方道後军副大总管。 开元二年(714年)二月,突厥默啜可汗遣其子同俄特勤率众入寇北庭都护府,玄宗命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姚崇等北伐,右领军卫大将军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军使张知运为中军副大总管,先持节赴军,统领边州军兵马等事。但右骁卫将军郭虔瓘斩杀同俄于城下,突厥退军,北伐军停。 开元三年(715年),突厥诸部及契丹不堪忍受默啜可汗的征役,纷纷叛逃归降唐朝,降户阿悉烂、夹跌思泰等南下投唐,至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时,左卫大将军、单于副都护张知运将其武器甲胄没收后,才下令他们渡过黄河南下,蕃人怨怒。御史中丞姜晦为巡边使,蕃人投诉说没有弓矢。不能射猎,姜晦将武器全部还给他们。 开元四年(716年)正月,玄宗以亲王遥领各大都护府,郯王李嗣直遥领安北大都护事,右卫大将军兼安北大都护上柱国长平郡开国公张知运为安北副大都护,仍兼郯王府长史及安抚诸蕃副大使。同年玄宗命朔方道大总管薛讷、安北副大都护张知运、凉州都督杨敬述等各领马兵二万人与回纥九姓部落共伐突厥默啜。六月,默啜击败九姓部落,在班师回去途中因大意不设防备,被九姓拔曳固部溃卒颉质略袭杀。七月突厥毗伽可汗成为突厥大汗,被唐朝安置在河曲的突厥降户夹跌思泰、阿悉烂等听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于当年冬天十月纷纷叛归后突厥。有了武器的突厥降户在青刚岭〔在庆州方渠县(即今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北,灵州之南。〕攻击不设防备的张知运,唐军战败,张知运在赤柳涧被临阵生擒,带往突厥。朔方大总管薛讷率兵追击,突厥降户逃至大斌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镇双庙湾村),又被将军郭知运击溃。突厥军大溃散,张知运被释放,思泰等人从黑山呼延谷(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沟,自古是三条穿越阴山南北山涧谷道之一)逃回突厥汗庭,玄宗以张知运丧师辱国,将他斩首示众。.

新!!: 振武军和张知运 · 查看更多 »

张煦

张煦(),中国通信工程学家。生于江苏无锡。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分类:无锡人 分类:交通大学校友.

新!!: 振武军和张煦 · 查看更多 »

开元

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處於最强盛的時期,史称开元盛世。.

新!!: 振武军和开元 · 查看更多 »

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唐朝鐵勒族人。.

新!!: 振武军和僕固懷恩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振武军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周德威

周德威(),字鎮遠,小名陽五,朔州馬邑(今山西朔縣)人。 驍勇而擅騎射,最初事李克用,為帳中騎督。久在雲中(今山西大同),膽略出眾,據稱見煙塵即能判斷兵力。乾宁中,随李克用攻王行瑜。899年,後梁軍圍太原時,朱溫聽說周德威之名,曾下令能生擒周陽五者,可拜為刺史。梁军勇将陳章,號「陳夜叉」,主动请缨,身披紅甲,騎白色駿馬,李克用勸德威要小心,德威笑曰:“ 陳章好大言耳,安知刺史非臣作邪?”。結果陳章被周德威揮鐵檛擒獲。天祐三年(906年),与李嗣昭攻取潞州。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随李存勗解潞州之围,救出李嗣昭,以功授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乾化三年(913年),進攻幽州(今北京),消灭“大燕”劉守光,授检校侍中、卢龙节度使。贞明三年(917年),坚守幽州,契丹军強攻兩百餘日竟不能破。贞明四年,周德威父子於胡柳陂(今河南濮阳西)之战中战死。.

新!!: 振武军和周德威 · 查看更多 »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意为“青色的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旧称归绥,为中華民國绥远省省会。呼和浩特市下辖4区、4县、1旗,中心城区位于蒙古高原南部边缘的土默川平原东北,背山面水,北依阴山,南面黄河,东河、西河、大黑河三水环城流过。呼和浩特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旧称归绥,城区现分为新城区、玉泉区、回民区、赛罕区四部分。 呼和浩特处于农牧文化交界地带,自古即处于中原王朝与渗透王朝、征服王朝的交替控制中,故文化交融性较强,除中华文化外,蒙古族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西藏藏傳佛教文化亦对其有较重影响。.

新!!: 振武军和呼和浩特市 · 查看更多 »

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后改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任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病逝,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新!!: 振武军和唐中宗 · 查看更多 »

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曾用名李旭轮、李轮,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两次在位,第一次為天后武氏 (登基前的武則天) 廢唐中宗李顯而繼位,在位时间是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後上表自行退位,禪讓予母親武則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變誅除韋皇后及其黨羽後復辟,在位时间是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後退位禪讓於子李隆基(唐玄宗)。李旦為唐高宗李治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李弘、李贤、唐中宗李顯等都是其兄长。.

新!!: 振武军和唐睿宗 · 查看更多 »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新!!: 振武军和唐肅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振武军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新!!: 振武军和内蒙古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军政

#重定向 軍政.

新!!: 振武军和军政 · 查看更多 »

关内道

关内道是唐朝的一个道,治所位于京城长安。关内道辖雍州、华州、同州、岐州、豳州、陇州、泾州、原州、宁州、庆州、鄜州、坊州、丹州、延州、灵州、威州、会州、盐州、夏州、绥州、银州、宥州、胜州、丰州,和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共26个府州。.

新!!: 振武军和关内道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新!!: 振武军和回鹘 · 查看更多 »

王忠嗣

王忠嗣(),初名訓,太原祁縣(今山西祁县)人,唐朝名將,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

新!!: 振武军和王忠嗣 · 查看更多 »

王翃

王翃,字宏肱,太原晋阳人。五代祖王松年,北齐黄门侍郎。高祖王邵,隋秘书监。曾祖王子奇,京兆府渭南县尉。祖王庆贤,京兆府美原县丞,赠太常卿。父王光谦,楚州淮阴县令,赠太子太保。兄王翊,代宗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刑部侍郎。 早年从军,为折冲都尉,天宝年间在羽林军中任职。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参与讨伐襄州康楚元有功,加兼秘书少监,迁朗州刺史。大历五年(770年),迁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安史之乱时,因唐军频繁在岭南征兵,当地的溪洞夷獠都害怕被征募,有首领梁崇牵,自号“平南十道大都统”,与覃问、西原贼张侯、夏永等人攻陷占据容州。前后经略使陈仁琇、李抗、侯令仪、耿慎惑、元结、长孙全绪等人,虽是容州刺史,却被迫在藤州或梧州上任。至王翃到任后,散发私人财物招募将卒,许下好处,于是人各尽力。又遣使向广州节度使李勉求援,获得李勉发兵手札,出示义州刺史陈仁璀、藤州刺史李晓庭等人,设立盟约,共同讨贼。之后大战于容州,俘虏梁崇牵,尽复容州故境。前后大小百余战,生擒贼帅上献者七十余人。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充招讨处置使。奏请设置顺州,收复郁林诸州,部内渐安。后因哥舒晃杀岭南节度使吕崇贲,岭南复乱。王翃派兵赴援广州,西原贼率覃问乘容州兵马空虚,起兵来袭,被王翃设伏击败,生擒覃问。唐代宗闻而壮之,遣中使慰劳,加金紫光禄大夫,赐第京师。 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入寇河中,元帅郭子仪领军抵御,王翃被征为汾州刺史、河中少尹,充节度留后,处理郭子仪幕府事务。有悍将凌正谋划叛乱驱逐王翃,王翃接到告发后,暗中将夜漏调前数刻,乱军因时间差而错过约期,被王翃一一击破,凌正被诛杀,军城遂安。 建中二年(781年)三月,振武军乱,其帅彭令芳、监军刘惠光被杀,王翃继任振武军使、东中二受降城镇北绥银麟胜等州留后。三年七月,任京兆尹。建中四年(783年)十月,王翃受命犒劳泾原镇军士,军士以伙食不嘉,愤而生叛,泾原兵变发生,唐德宗慌忙出逃奉天,王翃与宰相崔宁、御史大夫于颀一起从延平门西逃奉天。加御史大夫,改将作监,从幸山南。之后与卢杞一同陷害崔宁,导致崔宁被杀。 唐军收复京城,德宗回京,王翃改任大理卿。贞元九年(793年),出为福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入为太子宾客。贞元十二年(796年),检校礼部尚书,代董晋为东都留守,判尚书省事、东畿汝防御使。他在洛阳开置屯田二十余,铸造兵器甲胄,操练士卒,颇修军政,为后来的淮西平叛立下大功。贞元十八年(802年)六月卒,时七十余,赠礼部尚书。谥曰肃。 王翃与卢杞交好,崔宁被杀、阻止李怀光不得入朝觐见这两件事,王翃都与卢杞合谋,因此被人所议论。有子王正雅,大理卿。.

新!!: 振武军和王翃 · 查看更多 »

灵武市

灵武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黄河东岸的一个縣級市,由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管辖。以西南东北向的黄河与永宁县成界,北接兴庆区,距西南部的吴忠市15公里。灵武市在西汉建制,在北魏时期首设灵州,唐代时是朔方节度使的驻地,并在五代时期成为北方的一个东西贸易中心,西夏后期李继迁曾迁都于此,明朝时曾由陕西督司和宁夏卫交替管辖,清朝时划为隶属甘肃的宁夏卫,民国时期由甘肃省宁夏道管辖。 灵武市以其窑址所出的灵武窑闻名。.

新!!: 振武军和灵武市 · 查看更多 »

节度使

节度使,中國、越南、朝鮮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後來在中國和越南成為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新!!: 振武军和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高霞寓

霞寓,范陽人。 其祖父高仙,父高棲鶴,皆以孝聞名於世,五代同爨。德宗朝,派使洪經綸奏旌表其門閭。霞寓少讀《左氏春秋》及《孫子兵法》。喜歡講大話。元和十年,朝廷讨吴元济,以霞寓为唐、邓、随节度使。6月10日,淮西兵设伏於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佯败而退。霞寓不知是计,直追敵軍。至铁城,伏兵四起,唐軍大敗。15日,退保唐州。七月,贬為归州(今湖北秭归)刺史。元和十三年,官左武卫大将军。宝历二年,夏天,授右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司徒,至奉天而病死,赠太保。.

新!!: 振武军和高霞寓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振武军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范希朝

范希朝(),字致君,蒲州虞鄉(今山西省運城市虞鄉鎮)人。唐朝將軍。元和九年過世。.

新!!: 振武军和范希朝 · 查看更多 »

郭子仪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

新!!: 振武军和郭子仪 · 查看更多 »

郭幼贤

郭幼賢(,-上元二年三月廿四日),字幼賢,華州鄭縣人。郭敬之之子,中唐名將郭子儀同母弟。.

新!!: 振武军和郭幼贤 · 查看更多 »

赫连铎

赫連鐸(),晚唐吐谷浑军阀,和沙陀首领李克用素有仇怨,终于乾宁元年(894年)被李克用所杀。.

新!!: 振武军和赫连铎 · 查看更多 »

邠州 (彬县)

邠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 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以豳州的“豳”字和幽州的“幽”字形相近,豳州改名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属关内道。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永寿县等县地。唐朝后期为邠宁节度使治所。明朝废新平县入邠州。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邠州直隶州,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淳化县、永寿县等县地。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3年降本州为邠县。1964年改称彬县。.

新!!: 振武军和邠州 (彬县) · 查看更多 »

银川平原

银川平原,一称宁夏平原,是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北部的一个平原。有说法说银川平原属于河套平原中的西套平原,也有说法说银川平原和只包括东套的河套平原并列。.

新!!: 振武军和银川平原 · 查看更多 »

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清輯本《旧五代史》改譯安巴堅,汉名耶律亿,是大契丹國的第一位皇帝(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在位),在位10年。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刘、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喇、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振武军和耶律阿保机 · 查看更多 »

李守禮

李守禮(),唐朝章懷太子李賢次子,母张良娣。唐朝宗室,官员。.

新!!: 振武军和李守禮 · 查看更多 »

李嗣本

李嗣本(),雁門人,本姓張。其父張準為銅冶鎮將。李嗣本性格剛烈,為人有節義,善戰而多謀,然而治理郡民時,頗為傷苛且急,眾人以此為他的缺點。 李嗣本年少時已跟從李克用為帳中紀綱,其後漸立戰功,得補為軍校。 乾寧年間,跟從大軍出征李匡筹為前鋒,與桀燕軍大戰,奪得居庸關,以戰功封為義兒軍使,因而賜姓名,十三太保中排行第六。跟從討伐王行瑜,授檢校刑部尚書,改為威遠、寧塞等軍使。 天祐五年(908年),討伐罗弘信於魏州,李嗣本為前鋒,退軍後,改為馬軍都將。跟從李嗣昭討伐王暉於雲州,論功加為檢校司空。後梁大將李思安進軍圍攻潞州,李嗣本跟從周德威軍於餘吾,李嗣本率騎兵與後梁軍轉鬥,前後獻俘數以千計,遷職為代州刺史。天祐六年(909年),跟從大軍進攻晉、絳二地,擔任蕃漢副使都校。及至李克用喪事之時,李嗣本監護其事,改為雲中防禦使、雲蔚應朔等州都知兵馬使,加特進、檢校太保。天祐九年(912年),周德威討伐劉守光,李嗣本率代北諸軍、生熟吐渾,收編山後八軍,得納降軍使盧文進、武州刺史高行珪以獻。幽州平定後,論功授與振武節度使,號“威信可汗”。 天祐十二年(915年),李存勗出兵平定魏博,因劉鄩佔據莘縣,命嗣本入太原巡守都城,天祐十三年(916年),跟從大破劉鄩軍於故元城,收洺、磁、衛三郡。是年六月,還鎮振武。八月,契丹阿保機傾塞犯邊,聚眾三十萬攻打振武,李嗣本在嬰城連日拒戰,契丹軍以火車地道晝夜急攻。因城中兵少,兼禦備罄竭,城遂陷,李嗣本戰歿。李嗣本舉族遷入契丹。李嗣本有子八人,其中四人失陷於幕庭。.

新!!: 振武军和李嗣本 · 查看更多 »

李光弼

李光弼(),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人,唐朝著名将领。.

新!!: 振武军和李光弼 · 查看更多 »

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賜李姓。綽號鴉兒、三郎、獨眼龍、飛虎子,沙陀族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是中國唐朝末年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之一,後受唐封為晉王。后唐建立後,尊稱其為後唐太祖武皇帝。.

新!!: 振武军和李克用 · 查看更多 »

李国昌

李國昌,沙陀人,原名朱邪赤心,或曰名赤衷,唐朝將領,朱邪鐵勒的後代,朱邪執宜之子。唐朝賜名李國昌。子晉王李克用。.

新!!: 振武军和李国昌 · 查看更多 »

李琬 (唐朝)

李琬(),原名李嗣玄。唐玄宗李隆基第六子,母为刘华妃。.

新!!: 振武军和李琬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林甫

李林甫(),小名哥奴,號月堂,陕西人。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宗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出任礼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任相十九年。李林甫任相期间主要对唐高宗以来逐渐恶化的冗官现象进行了整顿,并编订《长行旨》改革地方财政,在京师设置常平仓解决长安长期的缺粮情况,编订《唐六典》等。后期因卷入唐玄宗震慑太子李亨一案而开罪唐肃宗,又与杨国忠不和导致身后名声急剧恶劣。.

新!!: 振武军和李林甫 · 查看更多 »

河套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是漢族傳統聚居地之一。.

新!!: 振武军和河套 · 查看更多 »

河東

河東可以指:.

新!!: 振武军和河東 · 查看更多 »

漠南

漠南可以指:.

新!!: 振武军和漠南 · 查看更多 »

振武县

振武县,中国古县名。 汉朝时为定襄郡盛乐县。辽朝时置振武县,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属丰州。金朝时废。.

新!!: 振武军和振武县 · 查看更多 »

托克托县

托克托县()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下所轄一個縣,總面積為1417平方公里,人口19萬。.

新!!: 振武军和托克托县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振武军节度使振武节度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