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指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成立於明治33年(1899年),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所正規的醫學院。.

76 关系: 台北帝國大學台北高等學校台灣人台灣總督台灣總督府台灣歷史台灣民眾黨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日治時期大稻埕学生尾崎秀樹山口秀高帝國大學中国同盟会徐傍興德国後藤新平医生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國民政府嘉義客運嘉義縣傅斯年兒玉源太郎石錫勳王受祿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和高中美和護專羅宗洛翁俊明白色恐怖韓石泉莊長恭領地行政院高木友枝護理人員賴和黃媽典黃信國黃朝生農民運動藥師蔣渭水醫院臺南州...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臺北臺北州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市 (州轄市)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陆志鸿李應章東石郡東門町 (臺北市)杜孝生杜銘哲杜聰明校长樂信·瓦旦殖民地民政長官本島人战争明治文學日语日本政治1895年臺灣1899年臺灣 扩展索引 (26 更多) »

台北帝國大學

#重定向 臺北帝國大學.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台北帝國大學 · 查看更多 »

台北高等學校

#重定向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台北高等學校 · 查看更多 »

台灣人

#重定向 臺灣人.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台灣人 · 查看更多 »

台灣總督

#重定向 臺灣總督.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台灣總督 · 查看更多 »

台灣總督府

#重定向 臺灣總督府.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台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台灣歷史

#重定向 臺灣歷史.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台灣歷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眾黨

#重定向 臺灣民眾黨.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台灣民眾黨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化協會

#重定向 臺灣文化協會.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台灣文化協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大稻埕

大稻埕(Tōa-tiū-tiâⁿ,Twatutia或Dadaocheng),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大稻埕 · 查看更多 »

学生

學生一般指在受到國家或當地政府認可之教育機構(如學校、學院)學習或進修者,並且該學習或進修者之學籍登記於該教育機構中,同時受到該教育機構認可之教導者(如老師、教授)指導。 廣義而言,在研究機構或工作單位(如醫院、企業等地)學習者有時也會自稱學生,與学生的性質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学徒等等。而學生更可指向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學習的後輩。.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学生 · 查看更多 »

尾崎秀樹

尾崎秀樹()日本文藝評論家。 .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尾崎秀樹 · 查看更多 »

山口秀高

山口秀高(),日本醫學家,江戶(東京)出身,曾任臺灣總督府醫院醫長、臺北醫院院長與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教授暨首任校長,在臺灣進行醫學教育事業,但因個性執拗等因素,1901年被迫辭職,返回日本後於東京開設眼科診所,但經營狀況不佳。.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山口秀高 · 查看更多 »

帝國大學

帝國大學(;英語譯名:Imperial Universities),簡稱帝大,狹義上指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前在日本內地(日本本土)所設立之七所國立綜合大學,廣義上还包括兩所外地的帝國大學。 1886年,日本政府頒佈《帝國大學令》,並以當時的東京大學為基礎改稱為帝國大學,到了1897年成立京都帝國大學後,東京的帝國大學遂改稱為東京帝國大學。此後,日本本土及其殖民地陸續設立九所帝國大學,按時間先後分別位於東京、京都、東北(仙台)、九州(福岡)、北海道(札幌)、京城府(今大韓民國首爾)、台北(現中華民國台北市)、大阪及名古屋。 1947年,日本投降後,其帝國大學改為國立綜合大學後,日本本土的七所帝大的名字也拿掉了帝國的部份,但學制上仍保留舊制,到了1949年進行學制改革,1962年廢止舊制大學後,帝國大學就再也不存在了。.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帝國大學 · 查看更多 »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團體集合而成的革命組織,1905年成立於日本東京。其組織網絡遍布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其發動多次推翻清朝的起義活動,包括成功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體的辛亥革命。 同盟会主要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领导,由於其成员其包羅之眾,自1906年以後就不斷發生內爭,包括個人的衝突、理論的不同與革命方略的歧見,特別是由於一連串武裝起义的失敗,更增加了內爭的激烈性。辛亥革命後,同盟会改組為國民黨,成為之後中華革命黨與中國國民黨之前身。  .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中国同盟会 · 查看更多 »

徐傍興

徐傍興(Chhì Pong-hîn,)是臺灣屏東出身的客家裔醫師,為美和中學的創辦人。.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徐傍興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後藤新平

後藤新平為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政治家、醫師,陸奥塩釜(今岩手縣奥州市)人,曾任東京市第七屆市長、東京放送局(今日本放送協會)第一任總裁、拓殖大學第三屆校長、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南滿鐵道會社首任社長、內務大臣和外務大臣、帝都復興院總裁,1906年封男爵,1922年升為子爵,1928年晉封伯爵。後藤熱衷於童軍活動,也是日本童軍總會的首任會長,是童軍運動推廣者。 後藤是極為稱職的技術官僚,在臺灣民政長官(1898年-1906年)任內,因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軍務繁忙,後藤實際掌握臺灣政治,後出任南滿鐵道會社首任社長,在長春、大連等地致力建設,奠定了日本在滿洲的殖民基礎,並在關東大地震後出任帝都復興院總裁,重建了帝都東京。後藤在各地的治績,至今皆為人所稱道。.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後藤新平 · 查看更多 »

医生

醫生又稱醫師,在中國古代称大夫或郎中。「医生」其本意是指专精医学的人,「生」指先生(也是以前社会对师长的敬称)。唐朝的医疗行政机构叫太医署,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既是医务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现在「大夫」一词在中國大陸北方人中也常用。 据称,三国时,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医德也高。他晚年为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和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名为“康乐杏”。后来,杏林用来专指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生。.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医生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國立臺灣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為國立臺灣大學學院之一。是台灣最早成立的醫學院校,成立於1897年。 院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與仁愛路交叉口,建築有日治時期的二號館(今醫學人文博物館)、藥學館及藥理館;二戰後增建的藥理實驗室、聯合教學館、圓形教室以及男二與女六宿舍;最後為整建後的建築物基礎醫學大樓及診斷治療大樓等。.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簡稱臺大醫院(英語: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是臺灣一所公立醫院,乃臺灣第一所提供西式醫療服務的政府醫療機構,總院區位於臺北市中山南路,並在全臺各地擁有分支院區。於日治初期的1895年創建,當時直屬於臺灣總督府,隨後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經過多次改隸,現今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該醫院為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最高評級的「醫學中心」醫院之一,亦是中華民國醫療體系重要防疫機構。在肝炎、器官移植、鼻咽癌、癌症診斷治療及生醫光電上的先鋒研究成就,亦獲得國際的肯定而享負盛名。.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嘉義客運

嘉義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英文:Chiayi Bus Company, Ltd.),簡稱:嘉義客運或嘉客,在地人又稱為林子抱(台語:Lim-á-phō;即林抱,創辦人姓名)或客運的(台語:Kheh-ūn-ê),於1950年3月13日奉經濟部中部辦公室核准成立於嘉義市東區。主要經營公路客運,曾經營過嘉義市公車及嘉義縣市區公車,目前也負責經營嘉義BRT。.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嘉義客運 · 查看更多 »

嘉義縣

嘉義縣是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全境環繞嘉義市,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東北邊與南投縣相鄰,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東南邊與高雄市相鄰,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縣治位於太保市,嘉義縣內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有18個鄉鎮市。境內的民雄鄉、水上鄉、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Tsu-lô-kuān),地處嘉南平原,為重要農業產區。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為國內重要產地,加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曾盛極一時。經時代變遷,阿里山成為國際著知名的觀光風景區、縣內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則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高跟鞋教堂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之全球最大高跟鞋形建築。觀光業、工業及農漁業皆為縣內重要產業。.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嘉義縣 · 查看更多 »

傅斯年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兵入關以後的首任状元。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運動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者。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长、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之原則影响深远。 傅斯年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而且文章見解深入,眼光銳利獨到,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踏入政壇,成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仍不改其志,甚至在任內搜集證據,在1944年以「美金公债案」公開炮轟當時的「皇親國戚」孔祥熙,將孔趕下台;後於1947年的「搶購黃金風潮」中,炮轟時任行政院長,有發國難財之嫌的宋子文,再將宋趕下台,時人稱其為「傅大炮」。 縱觀傅斯年一生,儘管對國民黨時有批評,但他並沒有像聞一多等文人般,受到國民黨的政治逼害,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仍然懷有「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傳統思想。即使傅斯年曾將孔宋兩位「皇親國戚」趕下台,但他的文章很少以推翻國民政府的統治為目標。另一方面,傅斯年崇高的學術地位,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旗幟鮮明的反共反俄色彩,亦令他贏得蔣介石的信任。因此將傅斯年其人比喻為民國時期的魏徵,亦相當符合他的形象。.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傅斯年 · 查看更多 »

兒玉源太郎

兒玉源太郎(),正二位勲一等功一級子爵(追封伯爵),长州藩的支藩——德山藩出身(今山口縣周南市),台灣日治時期第4任總督(1898-1906)。兒玉在總督任內,也在中央身兼數職(兼任日本內閣陸軍大臣、軍務大臣、文部大臣等職位),更領兵參與日俄戰爭,因此在台灣的時間很短。實際在台灣負責政務的人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被稱為「兒玉、後藤時代」。 1903年(明治36年),兒玉中将后继田村怡与造为陆军参谋次长(参谋总长为大山巖),日俄战争中兒玉源太郎升为大将调为满州军总参谋长,在203高地争夺战中支援乃木希典大将为战场总指挥。 1906年(明治39年),兒玉源太郎奉調回國,任命其任職中國東北「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創立委員長」。上任之後,兒玉源太郎制定了對中國東北移民50萬的計畫,以日本化東三省。任職10天後在家因腦溢血逝世。 甲午戰爭(日本方面稱為:日清戰爭)時期擔任陸軍次官,之後獲升為陸軍大將,後續也擔任過內務大臣、文部大臣,並受封伯爵。.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兒玉源太郎 · 查看更多 »

石錫勳

石錫勳(),台灣醫師、政治人物。彰化市人。曾出任彰化市首任官派市長。日治時期曾加入台灣文化協會從事反對運動,戰後反對國民黨一黨獨大,多次參與選舉,屢敗屢戰。.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石錫勳 · 查看更多 »

王受祿

王受祿(1893年1月17日-1977年9月9日),台灣醫學家,台南市出生,台灣史上第1位留學德國的醫學博士和史上第2位醫學博士(第1位是杜聰明)。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卒業,曾任台灣總督府台南病院(現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醫師,後自行開業。 1925年2月6日在德國弗萊堡得弗萊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27年參加台灣民眾黨,任中央常務委員、台南支部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主任。 1930年成為基督徒。 與韓石泉同為台南市台灣文化運動健將和民間現代醫療重鎮.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王受祿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美和高中

#重定向 屏東縣私立美和高級中學.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美和高中 · 查看更多 »

美和護專

#重定向 美和科技大學.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美和護專 · 查看更多 »

羅宗洛

羅宗洛(),譜名啟元,字澗東,植物生理學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浙江省黃巖縣人。.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羅宗洛 · 查看更多 »

翁俊明

翁俊明(),台灣台南人,知名台灣抗日運動分子,是第一位參與同盟會的台灣人。.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翁俊明 · 查看更多 »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白色恐怖 · 查看更多 »

韓石泉

韓石泉(),號南陽,臺南人,臺灣醫學家、社會活動家。戰後曾任台南市參議員。.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韓石泉 · 查看更多 »

莊長恭

莊長恭(),字丕可。中國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中國現代有機化學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曾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201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建立庄长恭研究所,以庄长恭先生命名以表纪念,研究内容侧重于有机化学。.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莊長恭 · 查看更多 »

領地

地,又称封地、采地、封邑、采邑、食邑等,是无论欧洲或者中国的封建制度中都存在的、領主所管理的土地。在中國是周朝时就已經趋于成熟的制度。當時的统治者把土地封予或轉封予宗室或有功業之士,其土地即稱為食邑。在欧洲开始的时间则不太明确,不过可以推定是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大肆扩张。.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領地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 。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稱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行政院 · 查看更多 »

高木友枝

木友枝,出生於日本福島縣,傳染病學家,台灣日治時期曾擔任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二任校長、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首位社長,貢獻於撲滅鼠疫、支持臺灣民主運動、建設臺灣電力等,被杜聰明譽為「臺灣醫學衛生之父」。.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高木友枝 · 查看更多 »

護理人員

護理人員、護理師,中文常稱作護士,是指經過護理培訓機構的訓練,通過考試,並且領有執照的人士。 在醫療院所執行照護的護理師,他們並不侷限於醫院工作,其工作範圍很大包括診所、衛生所、學校、工廠、甚至居家、社區等等。 理论上,無論男性女性皆可擔任護理人員工作,不過实践活动中明显以女性居绝大多数。護理師們負責照顧生病、受傷的病人的安全與復康、及衛生教育的工作。歷史上最有名的護理人員,包括南丁格爾。.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護理人員 · 查看更多 »

賴和

賴和(),台灣彰化人。原名賴河。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賴和 · 查看更多 »

黃媽典

黃媽典(N̂g Má-tián;)在朴子出生長大的台灣醫生、企業家、政治人物,二二八事件後被國民政府捕殺。 黃媽典是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後台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部,現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1913年卒業,醫學得業士,在朴子開設德壽堂病院。 黃媽典是日治台灣台南州東石郡朴子街(現在嘉義縣朴子市)設置以來的第一位街長(現在的市長),還擔任多年的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和其他公職。 最早的公職是嘉義廳囑託(日本職稱),做公共衛生防疫檢疫和診療,領導醫療團隊撲滅故鄉當時大流行的鼠疫。 開業以後,免費給窮人醫治,擔任街長(現在的市長)時,停止開業專心政務,建設很多,鄉親暱稱為「媽典仔」。 黃媽典同時是興辦多項實業的企業家,是現在嘉義客運其中一位創辦人和最早的專業經理人(東石自動車株式會社創辦人兼社長,1942年各自動車株式會社合併成立嘉義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擔任社長,社長就是董事總經理),1945年終戰後嘉義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改為嘉義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黃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戰後當選縣民直選的台南縣參議員(終戰初期朴子屬台南縣),被商界推舉為台南縣商會理事長(當時台南縣等同於日本時代的台南州,涵蓋今天的雲嘉南),以台南縣商會理事長身分當選(台灣)省商會聯合會理事長。 1946年,當選台南縣參議員。二二八事件爆發後,被當局指控「台南縣暴亂首要份子」而遭逮捕,於4月24日在新營市遭到槍決。長官公署機關報《台灣新生報》指稱:「臺南縣暴亂首要份子黃媽典,指使暴徒劫掠警察所武器,又以自衞隊名義參加嘉義暴動,同時公然發表背叛言論,意圖傾覆政府。近經治安當局判處死刑,於4月22日午在新營執行槍決,至私藏短槍一枝,軍刀兩把,子彈十餘發,亦經沒收。」 黄崑濱(即《無米樂》主角崑濱伯,當年18歲)說,當時家中種植小麥銷售到新營一家麵粉廠,一天騎腳踏車到新營領取貨款,被騷動人群吸引,擠到前頭去看,發現身形弱小的黃媽典身上被繩索綑綁著,後背插著名牌,繩子繫綁在吉普車上,踉蹌前行,後來黃媽典體力不濟倒地任由拖行,慘狀令人不忍卒睹。崑濱伯別過頭去,牽著腳踏車趕緊離開新營街道,騎回後壁菁寮家中,後來才聽說黃媽典最終遭槍決在圓環之上。 二二八事件被殺的朴子人還有張榮宗等。.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黃媽典 · 查看更多 »

黃信國

黃信國,台灣日治時期醫師,原籍嘉義。1909年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0年遷至麻豆頂街開業“德安診所”。曾任麻豆街協議會員(鎮民代表)、麻豆街信用組合理事(農會理事)。昭和2年(1927年)9月,在台灣農民組合的中常委改選後被任命為財務部長,同年的12月4日,又在"農民組合第一次全島大會"後出任為中央委員長。昭和4年(1929年)4月,黃信國被控違反《治安維持法》及《台灣出版規則》,遭日本警察逮捕;同年12月,黃信國請辭台灣農民組合中央委員長。1934年,黃信國遷居嘉義市養病。1935年,黃信國病逝。 H 分類: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校友 S Category:市會議員、街庄協議會員.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黃信國 · 查看更多 »

黃朝生

黃朝生(),臺灣醫師與政治人物,1946年當選第一屆臺北市參議員,二二八事件後遭國民黨政府殺害。.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黃朝生 · 查看更多 »

農民運動

農民運動是涉及農業政策的社會運動。 農民運動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人類歷史上發生在世界各地眾多的農民起事。早期的農民運動通常是在封建和半封建社會下壓力的結果,並導致暴力活動。近代的農民運動減少使用暴力,符合社會運動的定義,其目標圍繞在較好的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勞動者的工資和工作條件,提高農業生產。 政治學家定義農民運動是“由農民(為大地主工作的農民或小地主)組成的社會運動,通常的目標是提高農民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活條件”。.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農民運動 · 查看更多 »

藥師

没有描述。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藥師 · 查看更多 »

蔣渭水

蔣渭水(),字雪谷,臺灣宜蘭人。為臺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人物。其弟為蔣渭川。.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蔣渭水 · 查看更多 »

醫院

医院是治疗和护理病人的机构,也兼做健康检查、疾病预防等。在日语跟臺灣話等也稱為病院。是由专业分工的医院职员通过医学检查、检验、治疗等设备提供醫療及患病休養服務的一种醫療機構,其服務對象為觉察或认可自己心理上或生理上有嚴重问题的疾病患者、傷者和接受分娩的孕婦,或者是受到家人和朋友极力劝导到医院寻求帮助的来访者,或者是需要常规健康管理的一般人士。虽然也有同普通诊所类似的门诊服务,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医院的留院治疗资源、规模、模式。 大部分医院通常是由政府部門资助,或由宗教團體、社會組織、公司或慈善机构的慈善捐款,不以盈利為目的。同時,也存在以盈利為目的的私立醫院。.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醫院 · 查看更多 »

臺南州

臺南州是臺灣在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轄域為今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臺南州於1920年9月1日正式設置,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二戰投降後,於該年11月9日為中華民國的臺南州接管委員會接管。.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臺南州 · 查看更多 »

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重定向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臺北

--北(Tâi-pak,俗體字書寫作--北)是臺灣的地理名詞,詞義為「臺灣之北」;原本指稱北臺灣,19世紀末臺北建城後,漸用於專指以此城池為中心發展的都市。 「臺北」依照定義的不同涵蓋不同的範圍。行政區的臺北指臺北市,都會區的臺北則指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人口約700多萬人,有的機構定義臺北都會區會再加上桃園市,人口超過920萬人,面積3678平方公里,為世界第50大都會區。.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臺北 · 查看更多 »

臺北州

臺北州為大日本帝國的行政區劃之一,由原臺北廳合併宜蘭廳及桃園廳的三角湧支廳而成。其下管轄三市九郡,州治設於臺北市,轄域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臺北州 · 查看更多 »

臺北帝國大學

臺北帝國大學,簡稱臺大、帝大、臺北帝大,設立於1928年3月17日,是一所位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的舊制(大日本帝國)國立綜合大學。為1945年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臺大)前身,以及今日國立中興大學(興大)前身的一部分(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校本部所在地為富田町47番地。 帝大籌備階段以「臺灣大學」、「臺灣帝國大學」的校名最常用,但為避免「臺灣帝國的大學」的誤解,遂定名為「臺北帝國大學」。事實上,9所帝國大學當中,就有6所是以「城市」定名的。 從1988年臺灣解嚴開始,臺大已然以1928年帝大創校作為慶祝的對象,於1988年11月臺大出版了《榮耀與分享: 台大創校六十週年特刊》、1990年《歡聚與期勉: 台大創校六十大慶活動紀實》兩書,雖然1995年又出版了《臺大五十年》讓人有些錯亂,也許政治敏感性的確影響計算校齡的方式。 在2007年,帝大校史獲得臺大校方追認,臺大的起點從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前推至1928年(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舉辦80週年校慶。.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臺北帝國大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州轄市)

臺北市()是台灣日治中後期(1920年-1945年)存在之行政區,也是當時台灣的首府,隸屬於臺北州;為臺北州州治、以及台灣日治時期最高統治機關臺灣總督府的所在地,因而有「島都」的稱號,與被稱為「帝都」的首都東京相呼應。。此為臺北建市之始,創立時的轄屬範圍包含今臺北市的萬華區、大同區、中正區、中山區及大安區,1938年擴大至今松山區、信義區一帶。 臺北市大致上可以分為城內、大稻埕和艋舺三個市街區。城內主要居住著內地人(日本人),而大稻埕與艋舺主要居住著本島人(台灣漢人)。除了經濟上的各種設施,臺北市也有公園、圖書館和博物館等當時文明都市的文化設施。街道上紅磚或鋼筋水泥造的三層房屋,並排著20公尺寬的柏油路。市區的中央是7.6萬平方公尺大的新公園。包圍城內區的是三線道路,沿路設置行人步道,步道和安全島上種植樹木,因景觀秀麗而有「東方的小巴黎」之稱。.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臺北市 (州轄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指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進行的白色恐怖統治,期間從1949年5月20日至1991年5月22日為止。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布《臺灣省戒嚴令》,宣告自1949年5月20日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同年5月24日經由立法院三讀通過《懲治叛亂條例》,為針對中國共產黨叛亂的特殊狀況而實施,實際上,透過此「特別刑法」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剷除異己、鞏固極權主義的領導中心,對於批評或反對政府者、持不同政見者(如主張臺灣獨立、左翼等等)進行整肅迫害,任意冠上意圖顛覆政權之罪名,將刑罰範圍極度擴張。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等情治單位藉由特別刑法充當政府整肅異己的工具,罔顧基本人權、民主、自由等、無所不在隨時隨地監控人民,對言行可疑人士或持不同政見者炮製假案、予以扣上匪諜的帽子,在全國各地濫捕、濫殺、刑求毆打及沒收財產,造成大量的冤死、冤獄、傷殘,人民的生命、財產、健康,以及心靈上遭受嚴重損害。 雖然中華民國政府宣告自1987年7月15日起解嚴,「名義上」白色恐怖已經結束,臺灣平民不再受到嚴厲的軍法審判,但是《懲治叛亂條例》以及《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仍然持續鎮壓與政府持不同政見者。1991年5月9日,法務部調查局幹員未知會國立清華大學校方,於清晨五時許進入清大學生宿舍拘提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引發臺灣社會與大學校園劇烈反彈。5月9日,清大學生到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靜坐抗議。5月12日,抗議的教授及學生於中正紀念堂靜坐,二十多名教授遭到鎮暴警察以棍棒毆打。5月15日,上千名臺灣各大學學生發動罷課並佔領臺北車站大廳靜坐六天五夜,要求「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反對政治迫害」。5月17日,立法院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5月22日正式宣告廢止。1998年6月17日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補償條例,成立「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十五年間補償10067件,其中死刑809人,包括:二二八事件、澎湖七一三事件、孫立人部屬郭廷亮案、柏楊案、李敖、雷震案、美麗島案(除了林義雄可能因林宅血案未破堅持不領補償金)等。但約1500名受難者未提出申請。基金會執行長希望基金會結束營運後能與二二八基金會合併成為「國家人權基金會」,繼續保障未申請者的權益。.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 查看更多 »

陆志鸿

志鴻(),字筱海,工程材料學家、教育家、金相學家。 浙江嘉興人,出生地方望族,父陸祖穀曾任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陸志鴻幼年由祖母、父親受讀詩書、史地、算數,打好了中國傳統文化基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1928-1946)、台大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擔任工程材料學方面的課程。.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陆志鸿 · 查看更多 »

李應章

#重定向 李偉光.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李應章 · 查看更多 »

東石郡

東石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設立於1920年,隸屬台南州。東石郡管轄朴子街、六腳-庄-、東石-庄-、布袋-庄-、鹿草-庄-、太保-庄-、義竹-庄-。東石郡役所設於朴子街,其建物現為嘉義縣警察局朴子分局使用。轄域即今嘉義縣朴子市、太保市、布袋鎮、六腳鄉、東石鄉、鹿草鄉、義竹鄉等地。.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東石郡 · 查看更多 »

東門町 (臺北市)

東門町為日屬台灣島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位於幸町之南,該町因為本轄內有台北東門而得名。該町日屬時期多為日籍移民居住所在,約略位置在今中正區徐州路,信義路二段,仁愛路一段附近,仁愛路在當時名為「東門町通(或稱東門大通、東門通)」。東門町東側有名為「文化村」的新開發住宅地,由高砂建築信用購買組合所興建,乃是當時標榜設備科學化的「文化住宅」,範圍大約是現仁愛路(東門町通)以南,東至連雲街,南至信義路(三張犁道路),西至杭州南路一帶。村內有「一條通」至「七條通」的道路。.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東門町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杜孝生

博尤‧特士庫(鄒語:Voyʉe Toskʉ,),漢名杜孝生,日文名鳥宿秀男,是一位出身阿里山鄒族部落的醫師及政治人物。他是鄒族自治運動者高一生的同母異父兄弟。.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杜孝生 · 查看更多 »

杜銘哲

Category:杜姓 杜銘哲(),台灣歌手,阿里山鄒族原住民,族名「Voyu Tosku」,出生於嘉義縣大埔鄉,獵戶座組合之一。是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高一生的外甥。因眉眼濃密深情,外貌似孫中山,因此又號稱國父。.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杜銘哲 · 查看更多 »

杜聰明

杜聰明(),字思牧,臺灣臺北三芝人,臺灣醫師、醫學教授,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臺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M.D.)http://www.peoplenews.tw/news/409640c3-97f2-43fd-98e8-46796425acef 2016-06-04【仁醫心路】台灣史上第一位博士:杜聰明。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第一位臺灣籍的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和臺灣大學代理校長。.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杜聰明 · 查看更多 »

校长

校長是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等各類學校內行政、業務等各方面的最高負責人。.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校长 · 查看更多 »

樂信·瓦旦

樂信·瓦旦 (泰雅語:Losing Watan,漢語:林瑞昌,日語:渡井三郎,),泰雅族賽考列克群人,是台灣原住民意見領袖,遭中國國民黨政權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中殺害。.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樂信·瓦旦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民政長官

民政長官為台灣日治時期各項政策的實際執行官僚,1919年8月20日改名為總務長官。該職位原為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後改為民政部)之首長,和臺灣總督府軍務局並立。在1919年《台灣總督府官制》的修訂中,民政部被廢除,軍事權也交由直屬日本天皇的台灣軍司令官負責;但民政長官一職被保留並改名為總務長官,負責綜理庶務。 因為台灣總督權力極大,相對身為左右手的民政長官也擁有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實際上肩負政府首腦的作用。其中以後藤新平最為著名,在他任內實施土地調查、人口普查、漸禁鴉片、鐵路修築、港口建設、確立專賣制度等。因為當時的總督兒玉源太郎時常不在台灣,因此,後藤新平實際是那段時間的台灣統治者。咸信,後藤新平是使台灣對日本是負資產轉變為正資產的關鍵人物。.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民政長官 · 查看更多 »

本島人

本島人是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當局,統稱臺灣福建人(河洛人)、廣東人(客家人)和平埔族(熟蕃)的專有名詞,通常不包括山地原住民(生蕃或高砂族),大致上是在戶籍資料上以臺灣為本籍地者,或是臺灣裔日本人。然而臺灣人並不願意接受這個名稱,以「臺灣人」自稱,甚至影響日本官方文書和報紙的使用習慣。 在日治時期與本島人相對的稱呼是「內地人」,係指自日本本土移居臺灣的日本人。本島人一詞在戰後時期被逐漸轉化為「本省人」。.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本島人 · 查看更多 »

战争

戰爭是动物界普遍的行为,在人类社会,战争则与政治紧密关联,是多個組織和組織之間的有組織性的武裝衝突。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以武力为手段,目的是迫使一方服从另一方的意志(通常是政治意图),通过多次大规模对决使敌人失去抵抗的力量,这样的行为就是战争。兵法是在战争中作戰的方式,沒有战争的情形稱為和平。 一些学者不认同战争一定和政治有关,有些战争出现时间比政治、国家还要早。所以约翰·基根认为克劳塞维茨的定义有局限性,只适用于文明社会,他给出的定义是:「战争一向是文化的表现,往往是文化形态的一个决定因素,在某些社会是文化本身」。 若從開戰開始計算死亡人數,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約在6,000萬至8,500萬之間。若以人口比例來看,巴拉圭戰爭是近代歷史殺傷力最強的戰爭,殺死了巴拉圭60%以上的人口。依照史迪芬·平克的說法,理查德·斯莫利在2003年將戰爭列為接下來50年間人類10大問題中的第6個。.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治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至1912年7月30日。.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明治 · 查看更多 »

文學

文學(literature),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文學 · 查看更多 »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日语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政治 · 查看更多 »

1895年臺灣

1895年的臺灣正經歷一系列劇烈的政權更迭,在短短的一年之間,由清治時期走向建立民主國、再進入日治時期。 1894年,日清甲午戰爭由日本獲得勝利。1895年4月17日,日清雙方於今日的山口縣下關市簽定《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予日本。5月8日,條約生效,長達212年的清治時期正式結束。5月15日,大總統唐景崧發佈《獨立宣言》,臺灣民主國第一共和建立。6月11日,日軍進入臺北城,第一共和瓦解,為期50年的日治時期自此開始。6月26日,民主國第二共和定都臺南城,直至10月21日劉永福西渡清國,才徹底瓦解亡國。.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1895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899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和1899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总督府医学校臺北醫學專門學校臺北醫專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