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五車二

指数 五車二

五車二 (御夫座α)是御夫座最亮的恆星,也是全天第六亮星,在北半球僅次於大角星和織女星,是北天第三亮星。它的英文名稱源自拉丁文,原意是小山羊。拜耳命名法指定它是α星,縮寫為α Aurigae、α Aur或Alpha Aur。雖然以裸眼看它似乎只是一顆恆星,但它實際上是一個恆星系統,是由4顆恆星組成的兩對聯星。第一對的兩顆暨大且亮,是G-型巨星,每顆的直徑都是太陽的10倍,質量是太陽質量的2.5倍,在很靠近的軌道上互繞著。這兩顆星各自的名稱是五車二Aa和五車二Ab,未來也都會逐漸冷卻和膨脹,演化成為紅巨星。第二對,與第一對相距大約10,000天文單位,且兩顆都是黯淡、低質量、和相對較低溫的紅矮星。它們的名稱分別是五車二H和五車二L,而從C到G和I到K,則是在同一個視野中,但其實毫無關連性的其它恆星Capella HL, T. R. Ayres, pp.

68 关系: 劍橋光學孔徑合成望遠鏡双星和聚星星表多普勒效应大角星天球天文單位太阳系太阳质量太陽巨星主序星干涉測量術亮星星表五車伦琴卫星佛蘭斯蒂德命名法依巴谷星表御夫座北极星利克天文台光學頻譜光度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獵犬座RS型變星紅巨星紅矮星紅移織女一纬度织女熱力學溫標畢宿五畢宿星團畢宿星流聯星视差船帆座超新星殘骸阿根廷赤纬赤经蓝移自行HD星表J2000.0New Luyten Two-Tenths catalogueSAO星表SIMBADX射线天文学柱三...柱一柱二恒星光谱恆星亮度列表恆星系統杰拉德·柯伊伯毕宿波恩星表有效溫度星表星斑斯堪的纳维亚拱極星拉丁语智利 扩展索引 (18 更多) »

劍橋光學孔徑合成望遠鏡

劍橋光學孔徑合成望遠鏡(Cambridge Optical Aperture Synthesis Telescope,COAST)是一架基線長達100米的多元件光學天文干涉儀,他使用孔徑遮罩來觀測恆星,可以使解析度提高到千分之一角秒 (這種非常高的解析度不是使用單一的望遠鏡,例如哈伯太空望遠鏡,可以達到的),主要的限制是COAST只能觀測明亮的恆星。COAST是第一架長基線干涉儀,可以獲得太陽以外恆星表面的高解析影像 (雖然在這之前,威廉·赫歇爾望遠鏡使用孔鏡遮罩干涉儀已經獲得其它恆星表面的低解析影像。)。 COAST陣列的構想是約翰E.鮑德溫提出的,並由卡文迪什天體物理組執行。它位於英國劍橋郡的馬拉德電波天文台。.

新!!: 五車二和劍橋光學孔徑合成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双星和聚星星表

双星和聚星星表(The Catalog of Components of Double and Multiple Stars,缩写为CCDM)是一个双星和聚星的天文星表。为了给依巴谷任务(Hipparcos mission)提供输入星表,它由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Jean Dommanget和Omer Nys编纂而成。该星表的第一版于1994年出版,它包含了34,031颗双星或聚星的74,861颗成员恒星;第二版在2002年出版,它扩充到了49,325颗双星或聚星的105,838颗成员恒星。该星表列出了每个成员恒星的位置、星等、光谱类型和自行。 Category:星表.

新!!: 五車二和双星和聚星星表 · 查看更多 »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是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受到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並不相同的现象。远方急驶过来的火车鸣笛声变得尖细(即频率变高,波长变短),而离我们而去的火车鸣笛声变得低沉(即频率变低,波长变长),就是多普勒效应的现象,同樣現象也發生在私家車鳴響與火車的敲鐘聲。 这一现象最初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42年发现的。荷兰气象学家拜斯·巴洛特在1845年让一队喇叭手站在一辆从荷兰乌德勒支附近疾驶而过的敞篷火车上吹奏,他在站台上测到了音调的改变。这是科学史上最有趣的实验之一。 多普勒效应从19世纪下半叶起就被天文学家用来测量恒星的视向速度。现已被广泛用来佐證观测天体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新!!: 五車二和多普勒效应 · 查看更多 »

大角星

大--星(α Boo / 牧夫座α)英文名Arcturus(),是牧夫座中最明亮的恆星。以肉眼觀看大角星,它是橘黃色的,視星等-0.04,是全夜空第3亮的恆星,僅次於-1.46等的天狼星與-0.86等的老人星。雖然半人馬座的南門二(半人馬座α星)視星等是-0.27等,但它是由-0.01等的α1和+1.33等的α2組成的聯星,個別的亮度都低於大角星,只因為它們太過接近,所以肉眼無法分辨出來。因此,南門二雖然是相當明亮的恆星,但半人馬α1比大角星暗了一些,只是全天第4亮的恆星。大角星和南門二都位在本星際雲(Local Interstellar Cloud)中。 大角星雖然位於北半球,但距離天球赤道的緯度少於20度,因此在南北兩個半球都能看見。大角星大約在4月30日的子夜中天,因此在北半球的春天,南半球的秋天可以看見這顆恆星。北半球的觀察者可以沿著北斗星弧狀的柄來找到大角星。順著這個弧線繼續延伸,也可以觀測到角宿一。大角星與室女座角宿一、獅子座五帝座一共同組成春季大三角,如果再加上獵犬座的常陳一就成為春季大鑽石。.

新!!: 五車二和大角星 · 查看更多 »

天球

天球(英語:Celestial sphere),是在天文學和導航上想出的一個與地球同圓心,並有相同的自轉軸,半徑無限大的球。天空中所有的物體都可以當成投影在天球上的物件。地球的赤道和地理極點投射到天球上,就是天球赤道和天極。天球是位置天文學上很實用的工具。 在亞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模型,天球想像成實際的物體,而不僅僅是一個幾何的投影(參見天球模型)。.

新!!: 五車二和天球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五車二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五車二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阳质量

太阳质量(符號為)是天文学上用于测量恒星、星团或星系等大型天体的质量单位,定义为太阳的质量,约为2×1030千克,表示为: 1个太阳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3000倍。 太陽質量也可以用年的長度、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天文單位和萬有引力常數(G)的形式呈現: 現在,天文單位和萬有引力常數的數值都已經被精確的測量,然而,還是不太常用太陽質量來表示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或聯星的質量;只在大質量天體的測量上使用。現今,使用行星際雷達已經測出很準確的天文單位和" G ",但是太陽質量在習俗中仍然繼續被當成天文學歷史上未解的謎題來探究。.

新!!: 五車二和太阳质量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五車二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巨星

巨星在本質上是一顆半徑和亮度都比主序星大,但卻有相同的表面溫度的恆星Giant star, entry in Astronomy Encyclopedia, ed.

新!!: 五車二和巨星 · 查看更多 »

主序星

主序星在可顯示恒星演化過程的赫羅圖上,是分布在由左上角至右下角,被稱為主序帶上的恆星。 主序帶是以顏色相對於光度繪圖成線的一條連續和獨特的恆星帶。這個色-光圖就是後來埃希納·赫茨普龍和亨利·諾利斯·羅素合作發展出來,著名的赫羅圖。在這條帶子上的恆星就是所謂的主序星或"矮星"。 恆星形成之後,它在高熱、高密度的核心進行核聚变反應,將氫原子轉變成氦,並且創造出能量。在這個生命期階段的恆星,座落在在主序帶上的位置主要是依據它的質量,但化學成分和其它的因素也有一些關係。所有的主序星都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它來自炙熱核心向外膨脹的熱壓力與來自外圍包層向內擠壓的重力壓維持著平衡。在核心溫度和壓力與能量孳生率有著強烈的相關性,並有助於維持平衡。在核心孳生的能量傳遞到表面經由光球輻射出去。能量經由輻射或對流傳遞,而後著在其區域內會產生階梯狀的溫度梯度,更高的透明度,或兩者均有。 基於恆星產生能量的主要過程,主序帶有時會被分成上段和下段。質量大約在1.5太陽質量以內的恆星,將氫聚集融合成氦的一系列主要程序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超過這個質量在主序帶的上段,核融合主要是使用碳、氮、和氧原子,經由碳氮氧循環的程序,將氫原子轉變成氦。質量超過太陽10倍的主序星在核心區域會產生對流,這樣的活動繪激發新創建的氦外移,並維持發生核融合所需要的燃料比例。當核心的對流不再發生時,發展出的富氦核心的外圍會被氫包圍著。質量較低的恆星,核心的對流區會逐步的縮小,大約在2太陽質量附近,核心的對流區就會消失。在這個質量以下,恆星的核心只有輻射,但是在接近表面會有對流。隨著恆星質量的減少,對流的包層會增加,質量低於0.4太陽質量的主序星,全部的質量都在對流。 通常,質量越大的恆星在主序帶上的生命期越短。當在核心的核燃料已被耗盡之後,恆星的發展會離開赫羅圖上的主序帶。這時恆星的發展取決於它的質量,質量低於0.23太陽質量的恆星直接成為白矮星,而質量未超過10太陽質量的恆星將經歷紅巨星的階段;質量更大的恆星可以爆炸成為超新星,或直接塌縮成為黑洞。.

新!!: 五車二和主序星 · 查看更多 »

干涉測量術

干涉测量术(Interferometry)是通过由波的叠加(通常为电磁波)引起的干涉现象来获取信息的技术。这项技术对于天文学、光纤、工程计量、光学计量、海洋学、地震学、光谱学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量子力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遥感、、表面轮廓分析、微流控、应力与应变的测量、测速以及验光等领域的研究都非常重要。 干涉仪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对微小位移、折射率以及表面平整度的测量。在干涉仪中,从单个光源发出的光会分为两束,经不同,最终交汇产生干涉。所产生的干涉图纹能够反映两束光的光程差。在科学分析中,干涉仪用于测量长度以及光学元件的形状,精度能到纳米级。它们是现有精度最高的长度测量仪器。在傅里叶变换光谱学中,干涉仪用于分析包含与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吸收或散射信息的光。由两个及以上的望远镜组成,它们的信号汇合在一起,结果的分辨率与直径为元件间最大间距的望远镜的相同。.

新!!: 五車二和干涉測量術 · 查看更多 »

亮星星表

亮星星表,也称为亮星耶鲁星表(Yale Catalogue of Bright Stars)或耶鲁亮星星表(Yale Bright Star Catalogue),是一个列举了视星等超过6.5的恒星的星表。它几乎涵盖了地球上肉眼能看到的所有恒星。现在可以通过数种方法在线查看它的第五版。第一版於1930年出版,由于该星表的前身是由哈佛大学天文台於1908年出版的哈佛恒星测光表修订版(Harvard Revised Photometry)的原因,尽管耶鲁亮星星表的缩写为BS或YBS,但从该星表引用的恒星名都以HR开头。耶鲁亮星星表包含了9110个天体,其中9096个为恒星,9个为新星或超新星,4个为非恒星。这四个非恒星分别为球状星团杜鹃座47(HR 95)、NGC 2808 (HR 3671)、疏散星团NGC 2281 (HR 2496) 和M67 (HR 3515)。 自從1930年第一版問世之後,星表中的天體數量就固定了,1940年第二版、1964年第三版及1982年的第四版都只對內容加以修訂,並增加註解中的資料。1983年出版了增補版,收錄了2603顆亮度高於7.1等的恆星,其中也包括哈佛恒星测光表修订版中原已收錄的500多顆。1991年出版的第5版已改為網路版,可以在網路上查閱。這個版本的註釋就被大量的擴充,其份量已經比星表本身略為多了一些。.

新!!: 五車二和亮星星表 · 查看更多 »

五車

#重定向 五车.

新!!: 五車二和五車 · 查看更多 »

伦琴卫星

伦琴卫星(Röntgensatellit,缩写为ROSAT)是德国、美国、英国联合研制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为纪念发现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而命名。.

新!!: 五車二和伦琴卫星 · 查看更多 »

佛蘭斯蒂德命名法

恆星的佛蘭斯蒂德命名法(Flamsteed designations)與拜耳命名法類似,除了以數字取代希臘字母外,每顆恆星還是以數字和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稱結合在一起。(參見星座列表列出的星座名稱和所有格的形式) 在每一個星座中,數字起初是隨著赤經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因為歲差影響,現在有些地方已經不合規定了。這種命名法最早出現在約翰·佛蘭斯蒂德的《不列颠星表》(Historia coelestis Britannica),是哈雷與牛頓未經約翰·佛蘭斯蒂德同意就在1712年出版的。在約翰·佛蘭斯蒂德過世後,1725年的最後一版,包含了約3,000顆恆星,比過去的星表都要巨大,準確度也更高,但卻略去了佛氏的編號。 這種命名法在18世紀獲得普遍的認同,沒有拜耳名稱的恆星幾乎都會以這種數字來標記,但有拜耳名稱的恆星全部依然繼續沿用舊名,而佛氏編號就幾乎完全被捨棄不用。有些著名的恆星都是使用佛氏編號標示的,例如,飛馬座51(參見太陽系外行星)、天鵝座61(參見視差),都是採用佛氏編號命名的。 當現代的星座界限在草擬時,有些已經有佛氏編號的恆星被分割到沒有被編號過的星座內,或是因為已經有了拜耳的名稱,而省略了編號。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佛氏編號只涵蓋到在大不列顛可以看見的星星,因此偏向南天的星座都沒有佛氏編號。(南天的球狀星團杜鵑座47的编号来自约翰·波得;鄰近的波江座82不是佛蘭斯蒂德命名法而是古德命名法的编号。) 在佛蘭斯蒂德的目錄上有些錯誤的記載,例如,佛蘭斯蒂德在1690年記錄了天王星,但他沒有認出那是顆行星,而將他登錄為金牛座34。.

新!!: 五車二和佛蘭斯蒂德命名法 · 查看更多 »

依巴谷星表

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Tycho-1)是歐洲太空總署的依巴谷衛星成果的主要產物。這顆衛星在1989年11月至1993的3月的四年任務中,傳回了許多高精度的科學數據。 依巴谷星表至少列出了118,000顆天體測量學上精確度在千分之一弧秒恆星,而第谷星表 列出的則略微超過1,050,000顆恆星。 這份星表包含很大數量的高精密度天體位置和測光數據。另外伴生的附錄是變星、雙星和聚星的特性數據,和太陽系的天文測量和測光數據。主要的部分提供了可以印製和以機器閱讀的版本。 全球性的數據分析,需要處理1,000兆比特未經加工的衛星原始數據,這是一件複雜且需要漫長時間的工作,由NDAC和先進科學和技術基金會承擔,共同製做出依巴谷目錄。第四個參與合作的科學機構是INCA,負責撰寫依巴谷衛星的觀測程式和編譯成最佳化的數據選擇,在發射前就先安置在衛星的輸出目錄中。依巴谷和第谷星表的成果使歐洲太空總署等四個團體的繁雜工作得到形式上的正式結束。.

新!!: 五車二和依巴谷星表 · 查看更多 »

御夫座

御夫座在猎户座和金牛座的北面天区,由一个特别醒目的五边形组成。有一半沉浸在美丽的银河之中。.

新!!: 五車二和御夫座 · 查看更多 »

北极星

北極星是指最靠近北天極的恆星,是北半球能见到的極星。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座α星。 由於歲差的關係,不同时期的北極星是不同的。約4800年前,當時的北極星是天龍座α星。古希臘時代,北極星是小熊座β星。到2100年左右,目前的小熊座α和北極的夾角才會變成最小(只有27'38")。到31世紀後,少衛增八(仙王座γ)將會成為北極星。14000年左右,天琴座α星(織女星)將成為北極星。.

新!!: 五車二和北极星 · 查看更多 »

利克天文台

利克天文台(Lick Observato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市的东部,汉密尔顿山的山顶上,海拔4209英呎,由聖塔克魯茲加利福尼亞大學管理。 利克天文台是世界上首个建于山顶的永久性台址,使用美国富豪詹姆斯·利克的遗产,建造于1876年至1887年间。1887年,利克的遗体安葬在口径36英寸(91厘米)的折射望远镜的基座下面,这台望远镜被命名为詹姆斯·利克望远镜。1888年1月3日,利克望远镜开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折射望远镜。直到1897年这一纪录才被叶凯士天文台打破。1888年4月,利克天文台移交给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管辖,成为世界上首个建于山顶的永久天文台。首任台长是爱德华·霍顿。1898年,詹姆斯·基勒担任天文台的第二任台长。 随着圣荷西的日益繁华,光污染逐渐开始对天文台的观测工作造成影响。1980年代,圣荷西的路灯全部改用低压钠灯,这种灯的灯光容易用望远镜上的滤光片去除。为了感谢圣荷西在降低光害方面所做的努力,利克天文台发现的第6216号小行星命名为“圣荷西”。 利克天文台的主要观测设备有:.

新!!: 五車二和利克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光學頻譜

光学频谱,简称光谱,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光栅、棱镜)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的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光谱中的一部分可见光谱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见的唯一部分,在这个波长范围内的电磁辐射被称作可见光。光谱并没有包含人類大脑視覺所能区别的所有颜色,譬如褐色和粉红色,其原因是粉红色并不是由单色组成,而是由多种色彩组成的。参见颜色。.

新!!: 五車二和光學頻譜 · 查看更多 »

光度

光度在科學的不同領域中有不同的意義。.

新!!: 五車二和光度 · 查看更多 »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領域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之一。出刊於1827年,發表作為天文等相關領域原創研究的論文或事件通報。另外,該期刊實際上並非每月出刊,所發表的文章也不僅限於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訊息 。.

新!!: 五車二和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 查看更多 »

獵犬座RS型變星

獵犬RS型變星是變星的一種類型,也是有活躍色球層的密接聯星,並且可以觀察到因此造成的光度變化。通常,這類變星的週期與聯星的互轉周期接近,有些系統的光度變化還顯示出是食雙星,而典型的光度變化只有0.2星等。 史都華(1946年)首先注意到這类变星,但是奧利弗(1974年)才首度定義出獵犬RS型變星在觀測上的特徵與標準,在今天作業上所採用的標準是海爾(1976年)制定的Berdyugina 。 獵犬RS型變星可以分為五種亚型: I.規則系統: 軌道週期在1至14天之間。 溫度較高的伴星光譜類型為F或G,光度為V或IV。 在食的期間外可以觀察到強烈的鈣II H和K發射線。 II.短週期系統: 兩顆星是分離的。 軌道週期短於1天。 溫度較高的伴星光譜類型為F或G,光度為V或IV。 其中的一顆或兩顆都有強烈的鈣II H和K發射線。 III.長週期系統: 軌道週期超過14天。 至少有一顆的光譜類型是G到K,並且光度類型為II到IV。 在食的期間外可以觀察到強烈的鈣II H和K發射線。 IV.閃光星系統: 溫度較高的伴星光譜類型為dKe或dMe,並且有強烈的鈣II H和K發射線。 V.金牛座 V471型系統: 溫度較高的伴星是白矮星。 溫度較低的伴星光譜類型是G到K,並且有強烈的鈣II H和K發射線。 獵犬RS型變星的光度曲線在食的部分之外還呈現出奇特的半週期性的結構,這種結構造成光度曲線上的畸變波浪。伊頓和海爾(1976)確認造成這種畸變波浪最簡單的機制就是星斑,類似於太陽黑子但是更大,使光球活動的溫度降低。已經在許多系統上間接的觀察到星斑。 核心輻射出的鈣II H和K共振譜線出現在色球的活動中,巴耳末線或Hα也與色球層的活動聯繫在一起。經過追蹤,X射線的輻射來自活躍的日冕區域,紫外線和閃焰,類比於太陽,來自於恆星活動和過渡區。這些區域在太陽都是和強烈的磁場活動結合在一起的。 有些獵犬RS型變星是X-射線和無線電波的發射源。這些無線電波的來源是非熱輻射中的同步輻射,並且是磁場存在的少數直接證據之一。X-射線亮度的數量級Lx >> 1024瓦。類比於太陽,這些輻射被解釋為是溫度高達107 K的星冕造成的。.

新!!: 五車二和獵犬座RS型變星 · 查看更多 »

碳(Carbon,拉丁文意為煤炭)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C,原子序数為6,位於元素週期表中的IV A族,屬於非金屬。每個碳原子有四顆能夠進行鍵合的電子,因此其化合價通常為4。自然產生的碳由三種同位素組成:12C和13C為穩定同位素,而14C則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約為5,730年。碳是少數幾個自遠古就被發現的元素之一(見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碳的同素異形體有數種,最常見的包括:石墨、鑽石及無定形碳。這些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物理性質,包括外表、硬度、電導率等等,都具有極大的差異。在正常條件下,鑽石、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熱導率是已知材質中最高的。 所有碳的同素異形體在一般條件下都呈固态,其中石墨的熱力學穩定性最高。它們不易受化學侵蝕,甚至連氧都要在高溫下才可與其反應。碳在無機化合物中最常見的氧化態為+4,並在一氧化碳及過渡金屬羰基配合物中呈+2態。無機碳主要來自石灰石、白雲石和二氧化碳,但也大量出現在煤、泥炭、石油和甲烷水合物等有機礦藏中。碳是所有元素中化合物种类最多的,目前有近一千萬種已記錄的純有機化合物,但這只是理論上可以存在的化合物中的冰山一角。 碳的豐度在地球地殼中排列第15(见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並在全宇宙中排列第4(见化學元素豐度),名列氫、氦和氧之下。由於碳元素極為充沛,再加上它在地球環境下所能產生的聚合物種類極為繁多,因此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學根本。.

新!!: 五車二和碳 · 查看更多 »

紅巨星

红巨星是巨星的一种,是恆星的一種衰變狀態,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存在期只有数百万年不等。质量通常约为0.5至8个太阳质量,质量更大的称为红超巨星,質量再大的為紅特超巨星。.

新!!: 五車二和紅巨星 · 查看更多 »

紅矮星

紅矮星,也就是M型主序星(MV),根據赫羅圖,「紅矮星」在眾多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當中,其大小及溫度均相對較小和低,在光譜分類方面屬於M型。它們在恆星中的數量較多,大多數紅矮星的直徑及質量均低於太陽的三分一,表面溫度也低於3,500 K。釋出的光也比太陽弱得多,有時更可低於太陽光度的萬分之一。又由於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的速度緩慢,因此它們也擁有較長的壽命。质量低于0.35太阳质量的红矮星会有充分的对流,氦元素会在恒星内部均匀分布,而不会在核心累积,紅矮星不會膨脹成紅巨星,而逐步收縮,直至氫氣耗盡。 它们会保持稳定的光度和光谱持续数千亿年,由于现在宇宙的年龄有限,还没有红矮星发展到之后的阶段。 此外人們又發現,不含「金屬」的紅矮星只佔很少(在天文學裡,「金屬」是指氫和氦以外的重元素),而根據「大爆炸」理論的預測,第一代恆星應只擁有氫、氦及鋰元素,如果這些早期恆星包括紅矮星,這些「純正」的紅矮星至今天定能繼續觀測得到,而事實卻不然,含有「金屬」的恆星佔了紅矮星的大多數。因此在宇宙形成時,能發光的第一代恆星定擁有超高質量,它們擁有極短壽命,在經過超新星爆發後,重元素得以產生,成為形成低質量恆星的所需物質。 宇宙眾多恆星中,紅矮星佔了大多數,大約73%左右。, 科学网, 2014-03-06 09:39:11 离太阳最近的65颗恒星中有50颗是红矮星。例如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南門二比鄰星,便是一顆紅矮星,其光譜分類為M5,視星等11.0。 至2005年,人們首度在紅矮星身上,發現有太陽系外行星圍繞旋轉,第一顆行星的質量與海王星差不多,日距約為600萬公里(0.04天文單位),其表面度約為攝氏150°C。2006年,人們又發現一顆與土星差不多的行星繞著另一顆紅矮星旋轉,這顆行星的日距為3.9億公里(2.6天文單位),表面溫度為攝氏零下220°C。.

新!!: 五車二和紅矮星 · 查看更多 »

紅移

在物理學领域,紅移(Redshift)是指電磁輻射由於某种原因導致波长增加、頻率降低的现象,在可見光波段,表现为光谱的谱线朝紅端移動了一段距离。相反的,電磁輻射的波長变短、频率升高的现象则被稱為藍移。紅移最初是在人们熟悉的可见光波段发现的,随着对电磁波谱各个波段的了解逐步加深,任何电磁辐射的波長增加都可以称为紅移。对於波长较短的γ射線、X-射線和紫外線等波段,波长变长确实是波谱向红光移动,“红移”的命名并无问题;而对於波长较长的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等波段,尽管波长增加實際上是遠離红光波段,这种现象还是被称为“红移”。 當光源移動遠離觀測者时,观测者观察到的电磁波谱會發生紅移,这类似于聲波因为都卜勒效應造成的頻率變化。這樣的紅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應用,例如都卜勒雷達、雷達槍,在天體光譜學裏,人们使用都卜勒紅移測量天體的物理行為 。 另一種紅移稱為宇宙學紅移,其機制為。這機制說明了在遙遠的星系、類星體,星系間的氣體雲的光谱中觀察到的红移现象,其紅移增加的比例與距離成正比。這種關係为宇宙膨脹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比如大霹靂宇宙模型。 另一種形式的紅移是引力紅移,其為一種相對論性效應,當電磁輻射傳播遠離引力場時會觀測到這種效應;反過來說,當電磁輻射傳播接近引力場時會觀測到引力藍移,其波長變短、频率升高。 红移的大小由“红移值”衡量,红移值用Z表示,定义为: 这裡\lambda_0\,是谱线原先的波长,\lambda\,是观测到的波长,f_0\,是谱线原先的频率,f\,是观测到的频率。.

新!!: 五車二和紅移 · 查看更多 »

織女一

織女一又稱為織女星或天琴座α(α Lyr,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恆星,僅次於大角星。它與大角星及天狼星一樣,是非常靠近地球的恆星,距離地球只有25.3光年;它也是太陽附近最明亮的恆星之一。在中國古代的「牛郎織女」神話中,織女為天帝孫女,故亦稱天孫。 天文學家對織女星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因此它「無疑是天空中第二重要的恆星,僅次於太陽」。織女星大約在西元前12,000年曾是北半球的極星,但因歲差現象地球自轉軸傾斜,再加上日月對地球各部份的引力並不一致,使地球自轉軸緩慢轉圈,週期約兩萬六千年,稱為歲差現象。,它在13,727年會再度成為北極星,屆時它的赤緯會達到+86°14'。織女星是太陽之外第一顆被人類拍攝下來的恆星,也是第一顆有光譜記錄的恆星。它也是第一批經由視差測量估計出距離的恆星之一。織女星也曾是測量光度亮度標尺的校準基線,是UBV測光系統用來定義平均值的恆星之一。在北半球的夏天,觀測者多半可在天頂附近的位置見到織女星,因為身為天文學上星等的標準,其視星等被定義為0等,因此天文學家會以織女星作為光度測定的標準。 織女星的年齡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但是因為它的質量是太陽的2.1倍,因此它的預期壽命也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這兩顆恆星目前都在接近壽命的中點上。織女星的光譜分類為A0V,其溫度比天狼星的A1V高一點。它仍处於主序星階段,透過把核心內的氫聚變成氦來發光發熱。織女星比氦重(原子序數較大)的元素豐度異常的低,織女星光度有輕微的周期性變化,因此天文學家懷疑它是一顆變星。它的自轉相當快速,赤道自轉速度是每秒274公里。離心力的影響導致恆星的赤道向外突起,溫度的變化通過光球表面在極點達到最大值。地球上的觀測者視線正朝著織女星的極點。天文學家經過測定後,得知織女星每12.5小時自轉一周,整顆恆星呈扁平狀,赤道直徑比兩極大了23%。 天文學家觀測到織女星紅外線輻射超量,顯示織女星似乎有塵埃組成的拱星盤。這些塵粒可能類似於太陽系的柯伊伯带,是岩屑盤中的天體碰撞產生的結果。這些由於塵埃盤造成紅外線輻射超量的恆星被歸類為類織女恆星。織女星盤的分布並不規則,顯示至少有一顆大小類似木星的行星環繞著織女星公轉。.

新!!: 五車二和織女一 · 查看更多 »

纬度

纬度(φ)是一个地理坐标,用以确定一点在地球表面上的南北位置。纬度是一个角度,其范围从赤道的0度到南北极的90度。纬度相同的连线或其平行线,是一个与赤道平行的大圆。纬度通常与经度一起使用以确定地表上某点的精确位置。在定义经纬度的时候,做了两个抽象假设。第一,以大地水准面来代替地球的物理表面,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假想的由地球上静止平衡的海平面延伸到陆地内部而形成的闭合曲面。第二,用一个数学上简单的参考表面来作为大地水准面的近似。最简单的参考表面为球面,但是用旋转椭球面来模拟大地水准面要更为准确些。经纬度在这个参考表面上的定义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经度相同和纬度相同的点的连线共同构成了这个参考表面上的经纬网。地球真实表面上一点的纬度和其在参考表面上的对应点一致,过地球真实表面上一点作参考表面的法线,该法线与参考表面的交点即为真实表面上那一点的对应点。纬度,经度和遵循某种规范的高度共同组成了 ISO 19111 标准中所定义的地理坐标系统。 由于有不同的参考椭球面,地表上一点的纬度特征也就并不唯一。ISO标准中关于这一点的描述为:如果坐标参考系统没有完全定义,那么坐标(主要指经度和纬度)顶多是模糊不清的,至少也是毫无意义的。这对于精确的应用非常重要,比如GPS,但是,在一般的使用中,并不需要很高的精度,通常也就不提及参考椭球面。 在英文文本中,纬度通常使用小写希腊字母phi (φ)来表示。它以度、分、秒或者小数形式的度来计量,再附上N或S来表示北纬或南纬。 无论是为了使用经纬仪还是为了确定GPS卫星的轨道,纬度的测量都要求人们对地球重力场有充分的了解。研究地球的轮廓及其重力场的学科是大地测量学,这些内容将不会在此文中讨论。通过简单的名称变换,这篇文章里涉及到的地球坐标系统也可以扩展运用到月球,行星和其它天体上。 纬度数值在0至3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低纬度地区;纬度数值在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中纬度地区;纬度数值在60至9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高纬度地区。 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是特殊的纬线。.

新!!: 五車二和纬度 · 查看更多 »

织女

織女是天帝与王母娘娘所生的七仙女的么女,排行第七,工作是编织神仙的衣服以及天上的雲彩,是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兒童的守護神,著名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的女主角,古代中國天文中織女星與牛郎星即以此故事命名。 在日本,織女稱為織姬,又與當地原有的棚機津女傳說結合,被視為日本固有神話中在天上織造天衣、被稱為棚機津女的眾女神之一,故又把織女稱為棚機姬(棚機姫、たなばたひめ)、棚機姬命(棚機姫命、たなばたひめのみこと)、棚機媛(棚機媛、たなばたひめ)、天棚機姬(天棚機姫、あまのたなばたひめ)、天棚機比賣(天棚機比売、あまのたなばたひめ)天棚機姬命(天棚機姫命、あまのたなばたひめのみこと)、天之多奈波太姬命(天之多奈波太姫命、あめのたなばたひめのみこと)天棚機姬神、天棚機比賣大神等(天棚機比売大神、あまのたなばたひめのおおかみ)等。.

新!!: 五車二和织女 · 查看更多 »

熱力學溫標

#重定向 热力学温标.

新!!: 五車二和熱力學溫標 · 查看更多 »

畢宿五

宿五 (α Tau / 金牛座α)为畢宿第五星,是金牛座的主星,距離地球65光年。其光譜與光度分類屬於K5 III型,呈橙色,在地球上的視星等為0.86,是夜空中的亮星之一。 畢宿五的直徑約為5300萬公里,是太陽直徑的38倍。由於其內裡的氫已經耗盡,畢宿五已由主序星演變為紅巨星,靠燃燒氦來繼續發光發熱。 畢宿五有一個伴星,是一個視星等達11等的白矮星,肉眼不能看見,只能夠用望遠鏡來觀測。 1997年,人們透過觀測,認為畢宿五可能有一個行星(也可能是棕矮星)存在,其質量約為木星的十一倍,距離畢宿五--只有1.3天文單位。 美國太空總署的無人太空船先鋒10號,離開太陽系後朝著金牛座方向前進,如無意外,這艘太空船將在200萬年後接近畢宿五。.

新!!: 五車二和畢宿五 · 查看更多 »

畢宿星團

宿星團(Hyades,也稱為 Melotte 25、Collinder 50或Caldwell 41)是一個疏散星團,位於金牛座。星團中明亮的恆星與紅巨星畢宿五共同構成一個「V」字型。雖然從地球上看起來畢宿五似乎是畢宿星團的成員,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畢宿星團距離地球151光年,是距離最近的一個星團(雖然大熊座移動星群(Ursa Major Moving Group)距離更近,不過它並非一個星團)。.

新!!: 五車二和畢宿星團 · 查看更多 »

畢宿星流

宿星流 (或畢宿移動星群)是一個分散的恆星集團,但與更大的畢宿星團有著類似的移動軌跡。在1869年,Richard A. Proctor觀測到有許多恆星距離畢宿星團很遠的恆星,在空間中有著與畢宿星團相似的運動Zuckerman B, Song I. (2004) Young stars near the Sun.

新!!: 五車二和畢宿星流 · 查看更多 »

聯星

聯星是兩顆恆星組成,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它們共同質量中心運轉的恆星系統。有著兩顆或更多恆星的系統稱為多星系統。這種系統,尤其是在距離遙遠時,肉眼看見的經常是單一的點光源,要過其它的觀測方法,才能揭示其本質。過去兩個世紀的研究顯示,一半以上可見的恆星都是多星系統。 雙星(double star)通常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然而,雙星應該只是光學雙星。之所以稱為光學雙星,只是因為從地球上觀察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在視線上幾乎是相同的位置。然而,它們的"雙重性"只取決於這光學效應;恆星本身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沒有任何共用的物理連結。通過測量視差、自行或徑向速度的差異,可以揭示它們只是光學雙星。 許多著名的光學雙星尚未進行充分與嚴謹的觀測,來確認它們是光學雙星還是有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多星系統。 聯星系統在天文物理上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的軌道計算允許直接得出系統的質量,而更進一步還能間接估計出半徑和密度。也可以從質光關係(mass-luminosity relationship,MLR)估計出單獨一顆恆星的質量。 有些聯星經常是在以可見光檢測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稱為視覺聯星。許多視覺聯星有長達數百年或數千年的軌道週期,因此還不是很了解它們的軌道。它們也可能通過其他的技術,例如光譜學(聯星光譜)或天體測量學來檢測。如果聯星的軌道平面正巧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它與伴星會發生互相食與凌的現象;這樣的一對聯星會被稱為食聯星,或因為它們是經由光度變化被檢測出來的,而被稱為光度計聯星。 如果聯星系統中的成員非常接近,將會因為引力而相互扭曲它們的大氣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接近的聯星系統可以交換質量,可能會帶來它們在恆星演化時,單獨的恆星不能達到的階段。這些聯星的例子有大陵五、天狼星、天鵝座X-1(這是眾所皆知的黑洞)。也有許多聯星是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恆星,和新星與Ia型超新星的祖恆星。.

新!!: 五車二和聯星 · 查看更多 »

视差

視差是從兩個不同的點查看一個物體時,視位置的移動或差異,量度的大小位是這兩條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這個名詞是源自希臘文的παράλλαξις(parallaxis),意思是"改變"。從不同的位置觀察,越近的物體有著越大的視差,因此視差可以確定物體的距離。 从目标看两个点之间的夹角,叫做这两个点的视差角,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作基线。 天文學家使用視差的原理測量天體的距离,包括月球、太陽、和在太陽系之外的恆星。例如,依巴谷衛星測量了超過100,000顆鄰近恆星的距離。這為天文學提供了測量宇宙距離尺度的階梯,是其它測距方法的基礎。在此處,"視差"這個名詞是兩條到恆星的視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 一些光學儀器,像是雙筒望遠鏡、顯微鏡、和雙鏡頭單眼反射相機,會以略為不同的角度觀看物體,都會受到視差的影響。許多動物的兩隻眼睛有著重疊的視野,可以利用視差獲得深度知覺;此一過程稱為立體視覺。這種效果在電腦視覺用於電腦立體視覺,並有一種裝置稱為視差測距儀,利用它來測量發現目標的距離,也可以改變為測量目標的高度。 一個簡單的,日常都能見到的視差例子是,汽車儀表板上"指針"顯示的速度計。當從正前方觀看時,顯示的正確數值可能是60;但從乘客的位置觀看,由於視角的不同,指針顯示的速度可能會略有不同。.

新!!: 五車二和视差 · 查看更多 »

船帆座超新星殘骸

船帆座超新星殘骸是在南天船帆座內的一個超新星殘骸,它的來源是在11,000至12,300年前(距離800光年)爆炸的一顆超新星。在1968年,雪梨大學的天文學家發現了船帆座超新星殘骸和船帆座波霎,並且由直接的觀測證明超新星形成中子星。 船帆座超新星殘骸包括NGC 2736,它也與距離遠4倍的船尾座超新星殘骸重疊。船尾座和船帆座的超新星殘骸,兩者在X-射線天空中都是最大和最亮的。 船帆座超新星殘骸是我們所知最靠近的超新星殘骸之一。杰敏卡γ射线源波霎是更靠近(也是超新星爆炸形成的),和在1998年發現的另外一個超新星殘骸,RX J0852.0-4622,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似乎包含在船帆座殘骸的東南方。有人估計它們的距離只有200秒差距 (大約是650光年),並比船帆座殘骸更靠近我們。它似乎是最近才爆發的(在最近的數千年),因為他依然經由鈦-44的衰變輻射出γ射線。因為他的大部份波長都被船帆座的殘骸遮蓋掉,因此以前未能發現它。.

新!!: 五車二和船帆座超新星殘骸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五車二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赤纬

赤纬(英文Declination;縮寫為Dec;符號為δ)是天文学中赤道座標系統中的两个坐标数据之一,另一个坐标数据是赤经。赤纬与地球上的纬度相似,是纬度在天球上的投影。赤纬的单位是度,更小的单位是“角分”和“角秒”,天赤道为0度,天北半球的赤纬度数为正数,天南半球的赤纬的度数为负数。天北极为+90°,天南极为-90°。值得注意的是正号也必须标明。 例如,织女星的确切赤纬(曆元2000.0)为+38°47'01"。 在观测者天顶的赤纬与該觀測地的纬度相同。.

新!!: 五車二和赤纬 · 查看更多 »

赤经

赤經(英文Right ascension;縮寫為RA;符號為α)是天文學使用在天球赤道座標系統內的座標值之一,通过天球两极并与天赤道垂直,另一個座標值是赤緯。.

新!!: 五車二和赤经 · 查看更多 »

蓝移

蓝移也称蓝位移,与红移相对。在光化学中,蓝移也非正式地指浅色效应。 藍移是一個移動的發射源在向觀測者接近時,所發射的電磁波(例如光波)頻率會向電磁頻譜的藍色端移動(也就是波長縮短)的現象。 這種波長改變的現象在相互間有移動現象的參考座標系中就是一般所說的都卜勒位移或是都卜勒效應。 當一般將星光的紅移被視為是宇宙膨脹的證據時,天文学中同样有很多蓝移现象,例如:.

新!!: 五車二和蓝移 · 查看更多 »

自行

自行是恆星相對於太陽系的質量中心,隨著時間變化的推移所顯示出在位置在角度上的改變,它的測量是以角秒/年為單位(3600角秒才等同於角度的1度)。反之,徑向速度是在視線方向上天體接近或遠離的速度,隨著時間推展的變化率,通常是測量輻射中的都卜勒頻移。自行不是恆星的本質(即恆星的內稟性質),因為它包含了太陽系本身運動的元素在內。由於光速是有限的,遙遠恆星的真實速度很難觀測得到,觀測自行反映的是恆星當時輻射光的運動。 自行的測量需要排除下列會影響觀測天體位置座標值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

新!!: 五車二和自行 · 查看更多 »

HD星表

HD星表(The Henry Draper Catalogue,缩写为HD,亨利·德雷伯星表)是哈佛大学天文台编纂的世界上第一个收录恒星光谱的大型星表,首版在1918年至1924年间出版,它给出了225,300颗恒星的光谱分类,涵盖了全天最暗达到照相星等为9等的恒星(大部分是北天的恒星),历元为1900.0。最初的HD星表包含的星主要是亮于9等的星,随后的增版增加了在某些天区的暗星。, HyperSky documentation, Willmann-Bell, Inc., 1996.

新!!: 五車二和HD星表 · 查看更多 »

J2000.0

J2000.0是在天文学上使用的曆元,前缀「J」代表这是一个儒略纪元法,而不是一个贝塞耳纪元。 它指的是儒略日期TT时2451545.0,或是TT时2000年1月1日12時,即相对于TAI的2000年1月1日,11:59:27.816或UTC时间2000年1月1日11:58:55.816。 因恒星赤经和赤纬会因岁差(與恒星的自行)改变,所以天文学家们经常指定某一特定的纪元作参考点。早期採用的纪元标准是B1950.0纪元。 在J2000时刻的天赤道與二分点用来定义天球参考坐标系,该参考坐标系也可写作J2000坐标或简单记为J2000,但更合适的,应该如下使用国际天球参考系統(ICRS)。.

新!!: 五車二和J2000.0 · 查看更多 »

New Luyten Two-Tenths catalogue

#重定向 星表#自行星表.

新!!: 五車二和New Luyten Two-Tenths catalogue · 查看更多 »

SAO星表

SAO星表(The 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Star Catalog /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星表)是一个天体测量星表,在1966年由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出版,共包含258,997颗恒星。该星表由之前的一些星表编纂而成,但仅收录9.0等以上且已经精确测量过自行的恒星。SAO星表里的星名由字母SAO开头接着数字序号表示,恒星以赤纬分区,每10度为一区,共分为18区,在每一区中的恒星依照赤经位置来排序。SAO星表较大的变动是增加了一些HD星表没有的资料:恒星的自行,因为这是很有用的资料;与HD星表和巡天星表序号的交互参照,在最后的一版中仍然被保留着。.

新!!: 五車二和SAO星表 · 查看更多 »

SIMBAD

SIMBAD(Set of Identifications, Measurements, and Bibliography for Astronomical Data)是由法國數據資料中心負責和維護的一個天文資料庫,其設置的功能在確認、測量太陽系外天體和收錄相關文獻。 SIMBAD是由恆星確認目錄(Catalog of Stellar Identifications,CSI)和恆星指引書目合併創造出來的。在1979年前,它們只存在於默冬電腦中心。然後,它們額外的從其他目錄和學術文獻擴大了資料來源。在1981年首度提供了網上互動式版本,舊式被稱為V2的版本。V3的版本使用C語言開發,在斯特拉斯堡天文台的UNIX電腦工作站上執行。2006年秋季,在資料庫中看見釋出完全由JAVA(電腦程式語言)撰寫和支援的軟體的V4版本,現在儲存在PostgreSQL。 截至2011年10月11日,SIMBAD以15,224,536個不同的名稱,以及257,763 參考書目和8,313,370書目引文。 小行星(4692),,被命名為(4692) SIMBAD。.

新!!: 五車二和SIMBAD · 查看更多 »

X射线天文学

X射线天文学是以天体的X射线辐射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天文学分支。X射线天文学中常以电子伏特(eV)表示光子的能量,观测对象为0.1keV到100keV的X射线。其中又将0.1keV-10keV的X射线称为软X射线,10keV-100keV称为硬X射线。由于X射线属于电磁波谱的高能端,因此X射线天文学与伽玛射线天文学同称为高能天体物理学。 宇宙中辐射X射线的天体包括X射线双星、脉冲星、伽玛射线暴、超新星遗迹、活动星系核、太阳活动区,以及星系团周围的高温气体等等。由于地球大气层对于X射线是不透明的,只能在高空或者大气层以外观测天体的X射线辐射,因此空间天文卫星是X射线天文学的主要工具。.

新!!: 五車二和X射线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柱三

没有描述。

新!!: 五車二和柱三 · 查看更多 »

柱一

没有描述。

新!!: 五車二和柱一 · 查看更多 »

柱二

没有描述。

新!!: 五車二和柱二 · 查看更多 »

恒星光谱

在天文學,恆星分類是將恆星依照光球的溫度分門別類,伴隨著的是光譜特性、以及隨後衍生的各種性質。根據維恩定律可以用溫度來測量物體表面的溫度,但對距離遙遠的恆星是非常困難的。恆星光譜學提供了解決的方法,可以根據光譜的吸收譜線來分類:因為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只有特定的譜線會被吸收,所以檢視光譜中被吸收的譜線,就可以確定恆星的溫度。早期(19世紀末)恆星的光譜由A至P分為16種,是目前使用的光譜的起源。 恒星光谱分类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对50万颗恒星进行了光谱研究。他们根据恒星不同的谱线进行了分类,结果发现它们与颜色也有关系.

新!!: 五車二和恒星光谱 · 查看更多 »

恆星亮度列表

亮星之所以亮是因为它们的光度较高且/或离地球距离较近。以下是在可见光波段从地球看起来视星等亮于+2.5的恒星列表。由于随着视星等的增加,可观测恒星的数目将大大增加,因此此处只列出前100颗。实际上,整个天空亮过视星等+11的恒星几乎都记录在案了,对更暗天体的探索也在持续之中。 相較之下,太陽系中非恆星的天體最亮光度在視星等+2.50等以下有月球(-12.7)、金星(-4.6)、木星(-2.9)、火星(-2.9)、水星(-1.9)、土星(-0.2)。 以下列表中的恆星視星等無法準確判定有如下原因:.

新!!: 五車二和恆星亮度列表 · 查看更多 »

恆星系統

恆星系統或恆星系是少數幾顆恆星受到引力的拘束而互相環繞的系統,為數眾多的恆星受到引力的約束一般稱為“星團”或“星系”,但是概括來說都可以稱為恆星系統。恆星系統有時也會用在單獨但有更小的行星系環繞的恆星。.

新!!: 五車二和恆星系統 · 查看更多 »

杰拉德·柯伊伯

杰拉德·彼得·柯伊伯(Gerard Peter Kuiper,出生荷蘭語名:Gerrit Pieter Kuiper。),荷裔美籍的天文學家,出生教育都在荷蘭,他在1933年來到美國,1937年成為美國公民。.

新!!: 五車二和杰拉德·柯伊伯 · 查看更多 »

毕宿

宿,畢月烏,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第五宿。.

新!!: 五車二和毕宿 · 查看更多 »

氦(Helium,舊譯作氜)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He,原子序数是2,是一种无色的惰性气体,放电时发橙红色的光。在常温下,氦是一种极轻的无色、无臭、无味的单原子气体。氦在空氣中含量較少,但在宇宙中是第二豐富的元素,在银河系佔24%。.

新!!: 五車二和氦 · 查看更多 »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新!!: 五車二和氧 · 查看更多 »

波恩星表

波恩星表(Durchmusterung或Bonner Durchmusterung),又名波恩星图,是德国天文学家阿格兰德于1859年到1862年在波恩天文台出版的一套四卷本的星表,缩写为BD,包含了324,189颗恒星,采用1850.0历元,赤纬范围从+90°到-2°,极限星等为9-10等,是在照相术发明以前编纂的最完整的一份星表。1863年根据波恩星表发表了波恩巡天星图。 由于波恩天文台位于北半球,无法完整观测到南半球的天空,1892年阿根廷的科尔多瓦天文台发表了科尔多瓦巡天星表(Cordoba Durchmusterung),简称CD,使用目视方法,将波恩星表扩展至赤纬-23°,共收录了58万多颗恒星。1896年在南非好望角完成的好望角照相星表(简称CPD)扩展至南天极,共有45万多颗恒星。 波恩星表收录了恒星的光谱资料。在亨利·德雷伯星表中找不到的恒星,天文学家会优先使用波恩星表中的编号。 Category:星表.

新!!: 五車二和波恩星表 · 查看更多 »

有效溫度

有效溫度是與一個黑體溫度同等量相同的其能夠發出的輻射。常在一個黑體的發射率未知時使用。.

新!!: 五車二和有效溫度 · 查看更多 »

星表

星表是天文學上的目錄。在天文學中,許多恆星都只有在星表中有簡單的編號;而為了許多不同的目的,有許多巨大的星表在費時多年後才編輯完成,但其中僅有少數的會經常被引用到。許多近年編輯完成的星表是使用電子格式編輯完成,可以直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天文資料中心或其他網站上免費下載。(參見文末的連結。) 隨著人們發明強大的新型望遠鏡,看到的星星也越來越多,可見星星的數量數以億計,因此現階段根本不可能把數百億顆恆星收錄在單一星表中,而使用不同性質的星表來分類。常用的星表有:HD/HDE,SAO,,AC,,ADS,BS,BSC,HR,GJ,Gliese,Gl,GCTP,HIP。.

新!!: 五車二和星表 · 查看更多 »

星斑

星斑相當於出現在其他恆星上的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因為很小而難以測量其對光度變化的影響,但觀測到的星斑遠比在太陽上的巨大,可以佔據30%觀測到的恆星表面,這相當於太陽黑子的100倍以上。.

新!!: 五車二和星斑 · 查看更多 »

斯堪的纳维亚

--(丹麥語、瑞典語:Skandinavien,挪威語:Skandinavia,薩米語:Skadesi-suolu、Skandinavía),又譯--,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則包含丹麦。這些國家互相視對方屬於斯堪的纳维亚,雖然政治上彼此獨立,但共同的稱謂顯示了其文化和歷史有深厚的淵源。 芬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等北歐國家因其與丹麥、挪威和瑞典相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有時也被視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有時這些對斯堪的納維亞的不同理解可能會引起不滿,「北歐國家」(Nordics)才是對北歐五個國家的合宜統稱。.

新!!: 五車二和斯堪的纳维亚 · 查看更多 »

日,一般指地球日,时间单位。.

新!!: 五車二和日 · 查看更多 »

拱極星

拱極星,是指在天球中,其赤道座標系統的座標較觀察者所在緯度高的恆星。由於地球自轉的關係,使夜空看似也在轉動,而拱極星永遠不會落入地平圈下。 例如,在地球北極或南極的觀測者,所看見的恆星都是拱極星(因為所有天體皆圍繞天極轉動而永不落下);在赤道上的觀測者則看不見任何一顆星是拱極星,因為兩個天極皆緊貼在地平線上。在不同的地理緯度上,會使在接近天極的一部分恆星為拱極星,視乎觀測者身處之半球與緯度高低而定。 將距離天球赤道55°以上的恆星定義為拱極星,也就是在赤緯55°至90°之間天體是拱極星。換言之,拱極星是在南、北天極周圍35°以內的天體。 這些天文學家之所以會提出這種想法,是因為從他們所在位置的vantange點都在熱帶之外,多數位置在赤緯±55°─±90°之間的天體不是永不沒入地平線下,就是從不曾出現在地平線上。那些非常靠近北極的恆星所在星座(就北半球而言,例如仙后座、仙王座、大熊座和小熊座)都在這範圍內。居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觀星者看見這些星座終年都在地平線上,從未升起或下沉。而非常靠近南極的星座和其中的恆星,例如南十字座、船底座、和水蛇座,相對於居住在南半球中緯度地區,例如澳洲、南非、阿根廷等國的觀星者,看見這些星座終年都在地平線上。但從上述北半球的觀測者而言,這些靠近南極的星座也永不能在地平線上出現。 在一個半球的拱極星和繞著極區的星座(在天球極點35°範圍內的天體)不會在另一個半極的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被看見。例如,在南極附近的拱極星十字架二(南十字座α),在華中和華北地區是看不見的。同樣的,在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也永遠看不見在北天極附近大熊座內的北斗七星。 在北半球,所有的拱極星都繞著北極星轉動,而北極星幾乎是固定不動的永遠在北方(方位角為0°),與地平線保持著相同的高度(距離地平線的角度),並且總與觀測者所在地的地理緯度相同。.

新!!: 五車二和拱極星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五車二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智利

智利共和国(República de Chile)是位於南美洲的一个国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智利總共約有1,800萬人,種族以歐洲白人、混血族群居多,與另一國家阿根廷同樣,幾乎沒有非洲裔人口,其他則以本土原住民少數族群相對為多,整體公民組成素質極高,因而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與南歐國家相媲美。社會相當於經濟已開發的北美洲和歐洲國家,而近來還有許多亞裔移民跨越太平洋移居。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

新!!: 五車二和智利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Capella御夫座α御夫座α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