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康布雷同盟戰爭

指数 康布雷同盟戰爭

康布雷同盟戰爭(英语:The War of the League of Cambrai),又有神圣同盟戰爭(英语:War of the Holy League)及其他名称,是意大利战争當中的一次主要戰爭。从1508年至1516年的意大利战争期间主要参与方有法国、教皇国、威尼斯共和国。几乎每一个在西欧的重要势力,其中有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苏格兰王国、米兰公国、佛罗伦萨、費拉拉公國和瑞士,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加入了这个同盟。 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为了遏制威尼斯对意大利北部的影响,缔造了一个反威尼斯联盟——康布雷同盟,其中除了他自己,还有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西班牙费迪南德二世。最初,联盟是成功的,后来却因为尤利乌斯二世和路易十二之间的摩擦导致联盟在1510年崩溃。这之后,尤利烏斯二世自己联同威尼斯一起对抗法国。 当法国于1512年侵略意大利时,威尼斯-教皇联盟最终扩大到神圣联盟;战利品分配的分歧和争执导致了威尼斯脱离联盟转而支持法国。而之后在继承了路易十二王位的弗朗索瓦一世的领导下,法国和威尼斯人于1515年在马里尼亚诺战役取得了胜利,重新夺回了失去的领土。最终各方在诺扬和布鲁塞尔缔结的条约最终结束了这场战争,实质上也恢复了1508年意大利版图。.

目录

  1. 29 关系: 努瓦永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国布鲁塞尔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佛罗伦萨儒略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米兰公国瑞士西班牙西欧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马里尼亚诺战役費拉拉公國路易十二路易七世 (法兰西)苏格兰王国英国英语英格兰英格兰王国法国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斯福爾扎家族意大利意大利战争教宗教皇国

  2. 大意大利战争

努瓦永

努瓦永(Noyon)是位于法国上法兰西大区瓦兹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市镇,位于该省东北部,属于贡比涅区。该市镇总面积18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13896人。.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努瓦永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威尼斯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威尼斯共和国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Bruxelles;Brussel)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联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布鲁塞尔市位于布鲁塞尔-首都大区。 在不同的语境中,布鲁塞尔有着不同的外延。她可能代表布鲁塞尔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首都大区中最大的地方自治体及首府,常住人口140,000),也可能代表布鲁塞尔-首都大区(据2008年2月1日统计,常住人口为1,067,162),或者也可能用于表示布鲁塞尔城市圈(常住人口1,350,000)。 在歐洲聯盟的四个主要机构中,欧洲理事会、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位於布魯塞爾,另一個機構歐洲議會在布魯塞爾也有分處(全體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所以它有「歐洲首都」的美誉。另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也設在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是一個雙語城市,通用法語和荷蘭語,法語的使用者佔較多數。另外,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语言被布鲁塞尔的穆斯林广泛使用。.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布鲁塞尔

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

弗朗索瓦一世 (法语:François I,),即位前通常称昂古莱姆的弗朗索瓦(François de Angouléme),又稱大鼻子弗朗索瓦(François au Grand Nez),骑士国王(le Roi-Chevalier),被视为开明的君主,多情的男子和文艺的庇护者,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最受爱戴的国王之一(1515年—1547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法国繁荣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潮。.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Firenze,Florentia,意大利诗歌:Fiorenza),又譯--,在19世紀的中國或者現代文學、藝術、餐飲的場合也經常翻譯成翡冷翠。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和佛羅倫斯省的首府,拥有366,091名城市人口,是该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商业中心。从该市延伸出去的佛罗伦萨-普拉托-皮斯托亚都会区共有1,506,098名居民。 佛罗伦萨曾经长期处于美第奇家族控制之下,是欧洲中世纪重要的文化、商业和金融中心,并曾一度是意大利统一后的首都(1865-1871年)。 佛罗伦萨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艺术与建筑的摇篮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诸如烏菲茲美術館、学院美术馆、巴杰罗美术馆、碧提宫内的帕拉提那美术馆等)。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诞生、活动于此地,比较著名的有诗人但丁、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科学家伽利略、政治理论家馬基維利、雕塑家多纳太罗等。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的美名由來是徐志摩前往度假時,因飽覽當地的湖山之勝,因而觸發內心美的悸動,便將意大利语的Firenze翻譯成--,並寫下《--》及《--》兩篇散文。.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佛罗伦萨

儒略二世

教宗儒略二世(Iulius PP.,),原名朱利安诺·德拉罗韦雷(Giuliano della Rovere),於1503年11月28日—1513年2月21日岀任教宗。他是教宗思道四世的侄子,同樣出身德拉·羅維雷家族。1506年1月22日,儒略二世組建了至今已五百多年歷史的瑞士近衛隊。.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儒略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神圣罗马帝国

米兰公国

米兰公国是1395年至1797年间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国家。公国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却是一个分权实体,公国先后由数个王朝统治,多数是意大利以外的势力。虽然公国的领土多个世纪以来不断变更,但公国领土主要是伦巴第大部,包括古意大利王国的中心米兰和帕维亚。直至16世纪帕尔马自行建立公国前,帕尔马亦是公国的一部分。.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米兰公国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瑞士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西班牙

西欧

西欧是指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习惯上,本区又可以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三部分。本区位于歐亞大陸西部、大西洋东岸,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属北温带。 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在冷战时期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西欧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偉大者)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德文:Maximilian I,或譯馬克西米連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罗马人民的国王,奥地利大公(1493年-1519年),也被稱作「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三世的長子,是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西班牙王卡洛斯一世)的祖父,亦是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马克西米利安通过自己和子女的婚姻,使得孙子成功地取得西班牙这个殖民帝国的王位,再加上自己的神圣罗马帝位,使查理五世成为欧洲的盟主,更令哈布斯堡王朝成为一「日不落帝国」。.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马里尼亚诺战役

里尼亚诺战役是法蘭索瓦一世(Francois I)的军队,于1515年同北部的梅萊尼亞諾发生的一次作战,結果法國-威尼斯聯軍大勝米蘭與瑞士。 作战中,法军以野战炮彻底摧毁了瑞士长矛兵。瑞士军队采用陈旧的长矛兵方阵战法:方阵的前6列长矛兵前倾,使矛尖在第一列阵前突出5-6米,以便后五列能相应地保持较小的间隔;第七列后长矛被置于前面军人的肩上。这种阵法虽然曾在古代发挥过作用,但是在火器问世后,其使用的不便则暴露无遗。法军的野战炮兵便利用其弱点,先用野战炮猛轰其一侧,而后又迅速移至另一侧猛轰,瑞士长矛兵方阵即刻瓦解。 法國與威尼斯聯軍獲勝之後,瑞士宣布永远中立,法軍囚禁米蘭公爵馬克西米利安·斯福爾扎(Maximilian Sforza)並占領米蘭。馬克西米利安·斯福爾扎為了獲得自由,在1516年以三萬達克特金幣的代價,把義大利北部的米蘭公國賣給了法王法蘭索瓦一世。法蘭索瓦一世因為此戰的身先士卒、勇猛無畏,獲得「騎士王」的美稱。 法国聖但尼聖殿保存的法蘭索瓦一世的石棺上,雕刻了马里尼亚诺之战的场景。.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马里尼亚诺战役

費拉拉公國

費拉拉公國(Ducato di Ferrara)是一個透過封建制度,存在於1471-1598年的義大利主權國家。.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費拉拉公國

路易十二

路易十二(人民之父)Louis XII le Père du Peuple()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498年—1515年在位)。他属于该王朝的奥尔良支系。即位前的封号是奥尔良公爵(称路易二世,1465年起),瓦卢瓦公爵(也稱路易二世),那不勒斯國王(路易吉三世)。.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路易十二

路易七世 (法兰西)

(年轻的)路易七世(Louis VII le jeune,),卡佩王朝第六位國王(1137年—1180年在位)。路易六世之子,母为莫里恩的阿德莱德(Adelaide of Maurienne)。1131年开始与父共治。 路易七世是虔诚的基督徒,有些历史学家形容他是“法國版懺悔者愛德華”。1136年,他与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之女埃莉诺结婚,阿基坦因此并入王室领地。1142年他又企图吞并香槟伯爵领地,未成。1147年,路易七世与羅馬人民的國王康拉德三世一起领导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1149年)。这次东征并无成果。在出征期间,他最主要的谋士(也是他父亲最主要的谋士)叙热在国内摄政。 1152年,路易与埃莉诺的婚姻被宣佈無效。埃莉诺转嫁给安茹伯爵亨利,当亨利于1154年成为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时,阿基坦也一道落入英格蘭王室(金雀花王朝)手中。路易曾两次与亨利作战,未能夺回领地。此后卡佩王朝与金雀花王朝的争斗就从未终止。 路易七世與埃莉诺分開後先娶卡斯蒂利亞公主康斯坦絲(Constance of Castile),有兩名女兒,康斯坦絲在生下第二名女孩時死去。因為沒有承繼人,路易七世在康斯坦絲死去五週後與香檳的阿黛勒(Adèle of Champagne)結婚,後來生下王位繼承人腓力。.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路易七世 (法兰西)

苏格兰王国

苏格兰王国(The Kingdom of Scotland、Rìoghachd na h-Alba、Kinrick o Scotland),是位于西欧的一个古国,最大版图包括大不列颠岛北部以及周围的数个群岛,即今天联合王国苏格兰地区的范畴。苏格兰王国最早约出现于公元843年以后。1707年,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正式合并,成为现在的联合王国(英国)的主要组成部分,王国从此消失。1700年左右,王国总人口约为110万。王国的主要行政中心在爱丁堡市。.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苏格兰王国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英国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英语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英格兰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英格兰王国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法国

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

#重定向 费尔南多二世 (阿拉贡).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

斯福爾扎家族

#重定向 斯福尔扎家族.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斯福爾扎家族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意大利

意大利战争

義大利戰爭(Guerre d'Italia del XVI secolo)又稱哈布斯堡-瓦洛戰爭,是1494年至1559年間一系列戰爭的總稱,戰事地包括多數義大利城邦、教宗國、西歐各主要國家(法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與蘇格蘭)以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戰爭起源於米蘭公國與那不勒斯王國間的糾紛,隨後迅速轉變為各參與國間爭奪權力與版圖的軍事衝突,伴隨聯盟、反聯盟,及頻繁的斷交與背叛。.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意大利战争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教宗

教皇国

教宗国(Civitas Ecclesiae;Stato Pontificio、Stato della Chiesa;又譯為教皇國、教皇領)是南欧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為教宗统治的世俗领地,建立於8世紀,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以罗马為中心。1861年,教宗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領導意大利統一進程的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至1870年,羅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国领土退缩至僅剩梵蒂冈城,等同名存實亡。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時任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國務卿签订《拉特兰条约》,教宗国正式灭亡,由新成立的梵蒂岡城国取而代之。.

查看 康布雷同盟戰爭和教皇国

另见

大意大利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