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指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Hydaspes),為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26年希達斯皮斯河附近對抗印度波羅斯的一場戰役,地點在今日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而波羅斯的王國疆域就包含旁遮普一部分。希達斯皮斯河戰役是亞歷山大大帝最後一場,也是代價相當高昂的一場大型會戰。波羅斯和他的大軍在這場戰役英勇抵抗入侵的馬其頓軍,儘管最後失敗,但贏得亞歷山大的讚賞和尊敬。 這場戰役由亞歷山大獲勝,但他疲憊的軍隊之後不久發生譁變,士兵們拒絕亞歷山大繼續往印度內陸深入的遠征計畫,亞歷山大不得不準備返回巴比倫,並往印度河口前進。雖然之後一路上還與一些印度部族起衝突,但依舊獲得勝利,亞歷山大最後在印度許多地方建立殖民城市來做為日後的據點和貿易中心,便離開了印度。.

39 关系: 印度历史印度次大陸印度河古希腊塔克西拉夥友騎兵尼西亞 (旁遮普)巴基斯坦巴比伦希腊神话布西發拉斯亚历山大大帝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佩爾狄卡斯佛教傑赫勒姆克拉特魯斯科那斯 (將軍)約翰·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富勒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馬其頓王國马其顿方阵骑兵貝蘇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阿利安赫费斯提翁赫拉克勒斯查士丁恒河步兵比亞斯河戰象戰車兵浪 (量度單位)旁遮普省摩揭陀普魯塔克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陆(又稱南亚次大陆或印巴孟次大陆)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亿。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澳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印度次大陸 · 查看更多 »

印度河

印度河,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其支流也有經過西藏及北印度。河名出自梵文Sindhu的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该河流上源为狮泉河(森格藏布),它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东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侧,源头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源头溪流名为邦果贡。从喜马拉雅山脉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尔,调头向南流入巴基斯坦,在信德省的卡拉奇附近流進阿拉伯海。河流总长度3180公里,流域面积100万1549平方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後來因為約二百年的乾旱而滅亡。 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約有207立方公里,是世界流量第二十一名的河流。贊斯卡河是位在拉達克的左岸支流,在進入平原後,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是潘季納德河(五河),其五條主要支流分別是傑赫勒姆河、奇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及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庫拉姆河及古馬爾河及。印度河的沿岸有溫帶森林、平原及乾旱鄉村等不同的生態系統。 印度河形成了,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稱為Sapta Sindhu,在伊朗人的波斯古經中稱做Hapta Hindu,兩者都是「七河」的意思。波斯王大流士曾在西元前510年派探索印度河。.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印度河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

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给女神雅典娜而建。它是古希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在雅典的领导下,在兩次的波希战争取胜之后,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波希戰爭結束後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期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扩散。 古希腊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古希腊 · 查看更多 »

塔克西拉

塔克西拉(乌尔都语、旁遮普语: ٹیکسلا ;梵文:तक्षशिला Takṣaśilā ;巴利文:Takkasilā ;玄奘於七世紀探訪當地的遺址時、漢文佛經翻譯時稱為「呾叉始羅」),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个考古学遗址。此處曾是古代學習佛教的中心,今譯中國大陸翻譯的外國考古書籍習慣稱之為「塔克西拉」。距离拉瓦尔品第西北32 km (20 mi) 。塔克西拉海拔约549米。1980年,塔克西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塔克西拉 · 查看更多 »

夥友騎兵

夥友騎兵(古希臘語:ἑταῖροι;hetairoi),又譯夥伴騎兵或馬其頓禁衛騎兵,夥友騎兵是馬其頓軍隊中的精銳騎兵,源於馬其頓王國的國王騎兵衛隊,在腓力二世的擴充改良下,成為馬其頓軍最重要的突擊主力,在當時古代西方世界可說是最精銳的騎兵,它也被認為是第一個能夠發起有效衝鋒的騎兵。而馬其頓國王的近身護衛官也從夥友騎兵中精選。.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夥友騎兵 · 查看更多 »

尼西亞 (旁遮普)

尼西亞或亞歷山卓·尼西亞(Nicaea 或 Alexandria Nicaea),是亞歷山大大帝為了紀念他在前326年與印度波羅斯(Porus)的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中獲得勝利,於戰場附近所建立的城市,位置於希達斯皮斯河岸。幾乎同一時間,亞歷山大也在對岸建立另一個城市,並以布西發拉來命名,以紀念他在這死去的愛馬布西發拉斯。.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尼西亞 (旁遮普)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

巴比伦(阿拉伯语: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语: Bābili(m); 苏美尔语语标符号: KÁ.DINGIR.RAKI; 希伯来语: בָּבֶל, Bāḇel; 古希腊语: 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它起初是一个低级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里巴比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历史上相对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统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兰人与迦勒底人。两河流域的同胞亚述人也统治过巴比伦。 巴比伦城市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被发现,位于巴格达以南约八十五公里处。这个举世闻名城市的遗址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现在仅留存着由破损的土砖建筑物构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着幼发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两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来抵御季节性的洪水。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汉谟拉比的亚摩利人国王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巴比伦帝国。从这时候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被人称作巴比倫尼亞,巴比伦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变得越来越雄伟。 巴比伦帝国随着灭亡而快速瓦解。之后,巴比伦在亚述人、加喜特人和埃兰人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被亚述人毁灭并重建后,巴比伦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间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这个帝国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亚述人。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衰落后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王朝、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巴比伦 · 查看更多 »

希腊神话

希臘神話(希腊语:ἡ Ἑλληνικὴ Μυθολογία)即口頭或文字上一切有關古希臘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歷史的神話。希臘神話是古希臘宗教的組成部分之一。現代的學者更傾向於研究神話,因為其實際上反映了古希臘的宗教和政治制度、文明以及這些神話產生的本質原因。一些神學家甚至認為古希臘人創造這些神話是為了解釋他們所遇到所有的事件。 希臘神話涵及大量傳說故事,其中很多都通過希臘藝術品來表現,比如古希臘的陶器繪畫和浮雕藝術。這些傳說意在解釋世界的本源和講述眾神和英雄們的生活和冒險以及對當時的生物的特殊看法。這些神話開始於口耳相傳,今日所知的希臘神話或傳說大多來源於古希臘文學。已知的最早的古希臘文學作品有荷馬的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著重描寫了和特洛伊戰爭相關的重大事件。基本上和荷馬是同時期的赫西俄德的兩部詩歌《神譜》和《工作與時日》包含了當時的學者對世界起源、神權統治和人類時代的延續以及人類疾苦和祭祀活動的起源的看法和認識。除了《荷馬史詩》之外,還可以從《》(抒情詩,公元前5世紀的悲劇作品)、希臘化時期的學術作品和詩歌以及羅馬帝國時期的作品,如普魯塔克和保薩尼亞斯的作品中發現希臘神話的踪跡。 現在希臘神話已經從很多藝術品上關於眾神和英雄故事的裝飾得到考古學上證明。公元前8世紀的陶器上的幾何設計鮮明地記錄特洛伊圍城的場景和赫拉克勒斯的冒險。在隨後的古風時期、古典希臘時期以及希臘化時期,大量得到了文學上的證據證明神話場景不斷湧現。 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化、藝術、文學和語言有著明顯而深遠的影響。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詩人和藝術家很多都從希臘神話中獲得靈感,並為其賦予現代意義。.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希腊神话 · 查看更多 »

布西發拉斯

布西發拉斯(古希臘語:Βουκέφαλος;Bucephalus 或 Buchephalas ;約前355年—前326年),牠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愛馬,名字 即「公牛」的意思, 即「頭」,合起來就是「牛頭」。 布西發拉斯是古代最令人知名的真實馬匹之一,古代記載布西發拉斯死於前326年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後不久,埋葬於今日的巴基斯坦傑赫勒姆(Jhelum)。.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布西發拉斯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亚历山大大帝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

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或布西發拉(Alexandria Bucephalous 或 Alexandria Bucephalus 或 Bucephala 或 Bucephalia),是亞歷山大大帝為了紀念他的愛馬布西發拉斯所建立的城市 。 這座城市建於前326年五月,位置可能於希達斯皮斯河岸(今傑赫勒姆河)的傑赫勒姆附近,當前326年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之後布西發拉斯於此地死亡,亞歷山大為此建造一座城市,並命令希臘和伊朗的退役老兵居住於內,同時招納當地居民入住。城內設有大型船塢,可能希望此城可以成為當地的商業中心。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的對岸附近,就是亞歷山大為了紀念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勝利所建的亞歷山卓·尼西亞 。兩城為同一時間建造。G.W.B. Huntingford認為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位在傑赫勒姆西方的山丘邊。 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在一世紀的《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被提起,也出現羅馬的《》(Peutinger Table)中,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提到.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 · 查看更多 »

佩爾狄卡斯

佩爾狄卡斯,又譯帕迪卡斯(Περδίκας;)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主要將領,七位近身護衛官之一,亦跟隨亞歷山大從事遠征,成為大帝重要的左右手之一。在前323年在亞歷山大臨死前把象徵王權的戒指給他,使他成為新國王腓力三世和亞歷山大四世的帝國攝政,是亞歷山大繼業者之一。當佩爾狄卡斯掌權不久,原先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們開始策畫奪取權位,佩爾狄卡斯是第一位試圖保持帝國完整的繼業者,但他與公主克麗奧佩脫拉的婚約導致被其他將領們懷疑他想自立為王,終使他與其他馬其頓重要領導人安提帕特、克拉特魯斯、埃及的托勒密交戰。 作為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親自率兵討伐劫持亞歷山大大帝靈車的托勒密,在入侵埃及時遭到軍隊嘩變,被殺。.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佩爾狄卡斯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傑赫勒姆

傑赫勒姆是巴基斯坦的城市,由旁遮普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東北部傑赫勒姆河右岸,面積22.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50米,每年平均降雨量850毫米,2010年人口174,679。.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傑赫勒姆 · 查看更多 »

克拉特魯斯

克拉特魯斯(希臘語:Κρατερός,約),在亞歷山大大帝麾下是一名相當倚重的大將,後來成為繼業者之一。 克拉特魯斯參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大小戰役,在著名的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中指揮著方陣左冀步兵。在公元前326年的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中,他負責指揮佯動部隊在西岸駐守,成功欺騙敵軍並讓亞歷山大的主力部隊順利渡河。亞歷山大對克拉特魯斯相當信任,在亞歷山大諸將中他最信任就是赫費斯提翁和克拉特魯斯。雖然他深受國王信任,然而克拉特魯斯堅守、捍衛馬其頓傳統,與亞歷山大提倡的東方化政策相牴觸,使他官位上無法與赫費斯提翁、佩爾狄卡斯相比媲,但反而使他深受馬其頓士兵歡迎,緣於馬其頓士兵們不滿亞歷山大的東方化政策。 遠征軍返回巴比倫尼亞後,他受命與波利伯孔一起帶領11,500名老兵返回馬其頓,當亞歷山大在巴比倫逝世時,他正在行軍至奇里乞亞,因此未參與巴比倫的王位繼承權之爭。隨著亞歷山大逝世,希臘諸城邦反叛之刻,克拉特魯斯在拉米亞戰爭中支援安提帕特對付希臘叛軍。他與他的馬其頓海軍啓航到希臘並在前322年參與克蘭農戰役。隨後他與安提帕特聽信安提柯對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的指控,起兵聲討佩爾狄卡斯。公元前320年,他在小亞細亞卡帕多細亞與歐邁尼斯的一場戰役中交戰陣亡。.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克拉特魯斯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英尋.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噚 · 查看更多 »

科那斯 (將軍)

科那斯(古希臘語: Koινoς,?-前326年),他是波利摩克拉提斯之子,也是帕曼紐的女婿,是相當有能力的將領。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期間。科那斯是最忠誠的將領之一。 在前334年,當亞歷山大進軍至卡里亞時,他讓著剛結婚的士兵回馬其頓與新婚妻子過冬,而科那斯就是受命帶著他們回歐洲的將領之一,在來年,即前333年,科那斯再帶著這些馬其頓士兵於戈爾迪烏姆(Gordium)與亞歷山大會合。科那斯在亞歷山大的軍隊中占有一席之地,並在許多場合有傑出表現,在所有亞歷山大的戰爭中,他通常率領最右邊馬其頓方陣部隊,在古希臘軍事中,最光榮就是這個位置,通常會給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而他能率領這支最精銳的方陣部隊意味著,他相當可靠,很可能是軍事上富有才華,或戰場上很英勇,他很可能因自己常以身做則,而受到敬重。 前330年,帕曼纽之子菲罗塔斯被控谋反,帕曼纽亦遭株连。 當前326年亞歷山大遠征印度,到了希達斯皮斯河時,與印度當地國王波羅斯進行希達斯皮斯河戰役,科那斯當時率領一部份的騎兵與亞歷山大的騎兵成功擊退敵人騎兵,戰功顯赫。當戰役勝利後,亞歷山大依舊想繼續進軍,但他的士兵卻相當疲憊不想再前進之時,科那斯當時大膽挺身而出,勸建亞歷山大回家的必要。最後亞歷山大採納他的意見,啟程返鄉,但科那斯不久之後因病病逝,亞歷山大為他舉辦隆重的葬禮,為他哀傷不已,並說科那斯當時如此堅定提出歸程的必要,而他自己卻注定無法再看到家鄉一面。.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科那斯 (將軍) · 查看更多 »

約翰·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富勒

#重定向 J·F·C·富勒.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約翰·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富勒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前1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 据狄奧多羅斯自述,他生于西西里阿吉拉。除了他自己的著作 Bibliotheca historica,古文献中有关于其生平活动鲜有记载。只有耶柔米在 Chronicon(《纪年史》)中亚伯拉罕1968年(前49年)下记有:“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希腊历史作家,享盛名”。其作品的英译者 Charles Henry Oldfather 则提到古阿吉拉留下的仅有的两块碑铭中的有一块(I.G. XIV, 588)即“狄奧多羅斯,阿波罗尼奥斯之子”的墓志。.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王國

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臘西北部的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是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 亞歷山大帝國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裏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馬其頓王國 · 查看更多 »

马其顿方阵

其顿方阵是由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前359年-前336年),所創的军队方阵阵型,以16乘16共256名手持長矛及盾牌的步兵所構成的正方形陣形。.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马其顿方阵 · 查看更多 »

骑兵

騎兵是陸軍當中,騎乘動物作為移動手段的兵種。并不是只有使用马匹的军种称为骑兵,也有騎乘其他動物,例如戰象或駱駝;有些步兵如龙骑兵使用马匹移动,但下马作战。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野戰最重要的主力兵种,殺傷力極大,中外戰史皆常見以少量騎兵牽制大量步兵。 在現代陸軍中雖然已經甚少使用動物,但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移動的部隊仍可稱作騎兵。.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骑兵 · 查看更多 »

貝蘇斯

貝蘇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巴克特里亞總督,出身波斯貴族,大流士三世的親戚。 在高加美拉戰役中,統率主要是來自巴克特里亞所組成的波斯左翼部隊。戰後,貝蘇斯隨著大流士三世在逃往埃克巴坦那,不久與其他總督拘禁了大流士三世,並試圖把人質大流士作為與亞歷山大大帝談和的籌碼,但亞歷山大親率大軍在後猛烈追趕,貝蘇斯刺殺大流士後,丟下命危的波斯國王隨即逃走。 西元前330年謀殺大流士三世後,貝蘇斯自立為亞他薛西斯五世,並試圖對抗亞歷山大。此時,貝蘇斯僅統領巴克特里亞和忠誠低落的東部一些省份,當亞歷山大對巴克特里亞步步逼近,貝蘇斯開始逃亡。 據托勒密一世自述,是托勒密親自逮捕貝蘇斯,但當代其他史料卻不是這一回事。貝蘇斯被捕後,亞歷山大依波斯傳統上對反叛者的刑罰,割下貝蘇斯的鼻子和耳朵,在巴克特里亞處死了貝蘇斯。.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貝蘇斯 · 查看更多 »

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古代波斯语: ;现代波斯语:شاهنشاهی هخامنشی ;前550年-前330年),也稱波斯第一帝國,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領土擴張到大部份中亞和西亚領域的王朝,也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极盛时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亚细亚、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努比亚和阿比西尼亚。公元前480年的波斯帝国,领土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约为1800万。.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阿契美尼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利安

#重定向 阿里安.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阿利安 · 查看更多 »

赫费斯提翁

赫费斯提翁(Ἡφαιστίων,)或譯赫菲斯定、赫菲斯辛、赫菲斯登,馬其頓貴族阿明托爾之子,因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亲密朋友而盛名於史。他是亚历山大的右輔大臣,而且很有可能是亚历山大的同性恋人。.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赫费斯提翁 · 查看更多 »

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的雕像,獲譽為最能體現他原本形象的作品之一,萊希帕斯創作於約公元前四世紀,原作為青銅像,羅馬大理石複製品稱為休息的赫拉克勒斯,現收藏於意大利那不勒斯國立美術館 赫拉克勒斯(Ηρακλής,Hēraklēs,引申自Hēra「赫拉」和kleos「榮耀」,即赫拉克勒斯被稱為赫拉的榮耀,轉寫:Heracles,音譯赫剌克勒斯、海格--力斯、海克--力士),是希腊神话最伟大的半神英雄,男性的傑出典範,偉大的赫拉克勒斯后裔祖先。赫拉克勒斯相當于罗马神话里的赫丘利(海克力斯),後來的羅馬皇帝,比如康茂德和馬克西米安都常常以其自居。羅馬人基本採用希臘人對赫拉克勒斯生活和事蹟刻畫的版本,並零星的補充一些羅馬風格的細節,有些甚至將其和統一地中海的英雄聯繫起來。在羅馬也曾大行對赫丘利的崇拜之風。 赫拉克勒斯是宙斯诱姦珀耳修斯的孙女、底比斯国王安菲特律翁之妻阿尔克墨涅后,与安菲特律翁的儿子伊菲克勒斯一同诞生的双胞胎兄弟。因此他既是珀耳修斯的曾外孫又是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半人半神的他自幼在名师的传授下,学会了各种武艺和技能,能勇善战,成为众人皆知的大力士。 赫拉克勒斯不僅具有非凡的實力、勇氣、智慧、技能和技巧,在他的性格屬性中還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徵。雖然他未必有奧德修斯或內斯特那麼聰明,赫拉克勒斯卻非常善於使用自己的智慧彌補其能力上的不足:比如將安泰俄斯舉起以戰勝他,或是用一個小小的詭計讓阿特拉斯將天空重新放回自己的肩膀。他和赫耳墨斯同為古希臘的體育館和角力學校的庇護人和保護者。他的象徵物為肩上的獅皮和手上的橄榄木棒。同時他又具有愛好嬉戲的性格,常常用遊戲來使自己從常年的勞役中放鬆,還喜歡和孩子們打賭開玩笑。由於他征服了很多古老而危險的原始力量,赫拉克勒斯被稱為「讓人類取得世界安全」的恩人。赫拉克勒斯是個熱情而性情化的人物,他可以為了朋友出生入死(比如為了報答艾德梅塔斯王子的盛情款待而和塔納托斯角鬥,或是幫助被驅逐的斯巴達國王廷達瑞俄斯重返王位),他同時又是那些背叛他的敵人(如奧革阿斯,涅琉斯和拉俄墨冬)的噩夢。.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赫拉克勒斯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

查士丁、積斯汀、賈斯汀或側田(Justin / Justine)可以指:.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查士丁 · 查看更多 »

恒河

恒河(गङ्गा,गंगा,گنگا(Ganga);கங்கை,গঙ্গা Gônga,玄奘譯為殑伽河)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流經印度北部及孟加拉。恒河源头帕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达河发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等冰川,它横越北印度平原(即恒河平原),流经北方邦,会合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最后它分为多条分流注入孟加拉湾,其中一条是加尔各答附近的胡格利河,另外一条是进入孟加拉国的博多河,博多河进入孟加拉国后,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格纳河。支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以上部分不算在内,恒河长为2,510公里,流域面积91万平方公里,达印度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恆河也為世界河水流量前20大的河流之一。恆河流域為世界上最多人口居住的河流流域,共有4億以上人口居住於恆河流域,人口密度達每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 恆河被印度教徒視為聖河,也是河流周邊居民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命脈。印度教中也有稱為「恒河女神」的神祇。許多過去的省會及帝國首都曾設於恆河沿岸,如巴连弗邑、曲女城、瓦拉納西、安拉阿巴德、穆尔斯希达巴德、蒙格埃尔、巴哈拉姆普尔、加爾各答等。 恆河在2007年被評為世界五條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在瓦拉納西所測得的水中糞生大腸桿菌群超過印度政府所訂標準值100倍以上, The Economist, 27 July 2008.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恒河 · 查看更多 »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步兵 · 查看更多 »

比亞斯河

比亞斯河(Beas River,ब्यास, ਬਿਆਸ, विपाशा Vipasha),是印度的河流,位於該國北部,發源自喜马偕尔邦喜馬拉雅山脈比爾本賈爾嶺,流經喜馬偕爾邦和旁遮普邦与萨特萊杰河(上游為象泉河)汇合,河道全長470公里,流域面積20,303平方公里。.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比亞斯河 · 查看更多 »

戰象

戰象是經人類馴服和訓練後用於作戰用途的大象。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踐踏敵人以及利用高聳的象背向敵方施放投射兵器。士兵也可騎在象背上,形成象兵。战象通常是雄性,因为公象相對母象更加强健而凶猛。.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戰象 · 查看更多 »

戰車兵

#重定向 馬戰車.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戰車兵 · 查看更多 »

浪 (量度單位)

#重定向 浪 (單位).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浪 (量度單位)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省

旁遮普省(پنجاب;پنجاب)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旁遮普人的聚居地。首府拉合爾。由於印度河的五條支流皆流經此地,因此旁遮普省的名稱源自波斯語的Pañj(پنج),代表「五」的含意,以及和意思為「水」的Āb(آب),也就是「五河之地」,歷史上也稱為「五河流域」。.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旁遮普省 · 查看更多 »

摩揭陀

摩揭陀(梵语:मगध,Magá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唐朝貞觀年间,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经此地,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专辟二卷详述。.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摩揭陀 · 查看更多 »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普魯塔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