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指数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Hydaspes),為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26年希達斯皮斯河附近對抗印度波羅斯的一場戰役,地點在今日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而波羅斯的王國疆域就包含旁遮普一部分。希達斯皮斯河戰役是亞歷山大大帝最後一場,也是代價相當高昂的一場大型會戰。波羅斯和他的大軍在這場戰役英勇抵抗入侵的馬其頓軍,儘管最後失敗,但贏得亞歷山大的讚賞和尊敬。 這場戰役由亞歷山大獲勝,但他疲憊的軍隊之後不久發生譁變,士兵們拒絕亞歷山大繼續往印度內陸深入的遠征計畫,亞歷山大不得不準備返回巴比倫,並往印度河口前進。雖然之後一路上還與一些印度部族起衝突,但依舊獲得勝利,亞歷山大最後在印度許多地方建立殖民城市來做為日後的據點和貿易中心,便離開了印度。.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18 关系: 塞琉古一世墨勒阿革洛斯 (將軍)尼西亞 (旁遮普)希达斯普斯河战役布西發拉斯亚历山大大帝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佩爾狄卡斯利西馬科斯列昂納托斯克拉特魯斯科那斯 (將軍)罗克珊娜馬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高加米拉戰役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步兵夥友戰象

塞琉古一世

塞琉古一世(勝利者),或譯為塞流卡斯一世(希臘語:Σέλευκος Νικάτωρ,),他起初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軍官,亞歷山大逝世後成為繼業者之一,在繼業者戰爭中塞琉古占領亞歷山大帝國東部的領土,並自立為國王,建立塞琉古帝國,領土包含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小亞細亞一帶。他所開創的國家從亞歷山大帝國崩潰直到羅馬併吞為止,共249年之久。塞琉古一世的稱號Νικάτωρ,即「勝利者」。 在亞歷山大大帝逝世後,塞琉古於前320年被任命為巴比倫總督,之後另一位繼業者安提柯迫使塞琉古逃離他的領地巴比倫,他只好尋求埃及總督托勒密幫助,並於前311年重返巴比倫。塞琉古在之後的幾年內征服原先亞歷山大帝國的東部行省份如波斯、米底亞等,並與新興的印度孔雀王朝結盟。塞琉古於前305年正式使用國王頭銜,定都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實際建立了獨立的帝國。前301年,塞琉古一世聯同利西馬科斯在伊普蘇斯戰役打敗安提柯一世,前281年又於庫魯佩迪安戰役擊敗利西馬科斯,正當準備入主馬其頓時,塞琉古一世遭到托勒密·克勞諾斯刺殺。他的王位由其子安條克一世繼承。 塞琉古一世相當熱衷於東方建立城市,並招納許多馬其頓和希臘人前來殖民,他所建立的城市以安條克和塞琉西亞最為知名。.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塞琉古一世

墨勒阿革洛斯 (將軍)

墨勒阿革洛斯 (希臘語:Mελεαγρος; ),涅俄普托勒摩斯之子,並且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傑出的馬其頓將領。.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墨勒阿革洛斯 (將軍)

尼西亞 (旁遮普)

尼西亞或亞歷山卓·尼西亞(Nicaea 或 Alexandria Nicaea),是亞歷山大大帝為了紀念他在前326年與印度波羅斯(Porus)的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中獲得勝利,於戰場附近所建立的城市,位置於希達斯皮斯河岸。幾乎同一時間,亞歷山大也在對岸建立另一個城市,並以布西發拉來命名,以紀念他在這死去的愛馬布西發拉斯。.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尼西亞 (旁遮普)

希达斯普斯河战役

#重定向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希达斯普斯河战役

布西發拉斯

布西發拉斯(古希臘語:Βουκέφαλος;Bucephalus 或 Buchephalas ;約前355年—前326年),牠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愛馬,名字 即「公牛」的意思, 即「頭」,合起來就是「牛頭」。 布西發拉斯是古代最令人知名的真實馬匹之一,古代記載布西發拉斯死於前326年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後不久,埋葬於今日的巴基斯坦傑赫勒姆(Jhelum)。.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布西發拉斯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亚历山大大帝

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

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或布西發拉(Alexandria Bucephalous 或 Alexandria Bucephalus 或 Bucephala 或 Bucephalia),是亞歷山大大帝為了紀念他的愛馬布西發拉斯所建立的城市 。 這座城市建於前326年五月,位置可能於希達斯皮斯河岸(今傑赫勒姆河)的傑赫勒姆附近,當前326年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之後布西發拉斯於此地死亡,亞歷山大為此建造一座城市,並命令希臘和伊朗的退役老兵居住於內,同時招納當地居民入住。城內設有大型船塢,可能希望此城可以成為當地的商業中心。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的對岸附近,就是亞歷山大為了紀念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勝利所建的亞歷山卓·尼西亞 。兩城為同一時間建造。G.W.B.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亞歷山卓·布西發拉斯

佩爾狄卡斯

佩爾狄卡斯,又譯帕迪卡斯(Περδίκας;)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主要將領,七位近身護衛官之一,亦跟隨亞歷山大從事遠征,成為大帝重要的左右手之一。在前323年在亞歷山大臨死前把象徵王權的戒指給他,使他成為新國王腓力三世和亞歷山大四世的帝國攝政,是亞歷山大繼業者之一。當佩爾狄卡斯掌權不久,原先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們開始策畫奪取權位,佩爾狄卡斯是第一位試圖保持帝國完整的繼業者,但他與公主克麗奧佩脫拉的婚約導致被其他將領們懷疑他想自立為王,終使他與其他馬其頓重要領導人安提帕特、克拉特魯斯、埃及的托勒密交戰。 作為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親自率兵討伐劫持亞歷山大大帝靈車的托勒密,在入侵埃及時遭到軍隊嘩變,被殺。.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佩爾狄卡斯

利西馬科斯

利西馬科斯(希臘文:Λυσίμαχος,)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帝的七位近身護衛官之一,後來亦是「繼業者」,及後在前304年在色雷斯自立為王,鼎盛時期統治色雷斯、小亞細亞及馬其頓本土。.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利西馬科斯

列昂納托斯

列昂納托斯(?-前322年),亞歷山大帝將領及繼業者之一。 列昂納托斯出身上馬其頓(Upper Macedonia)的貴族,具有王室成員身份。他與亞歷山大是親戚且大致同齡,與亞歷山大一起長大,日後非常親密。他其後成為亞歷山大七位近身護衛官之一,並且曾在印度戰役中救了亞歷山大的命。 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後,新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讓列昂納托斯當赫勒斯滂·弗里吉亞總督。列昂納托隨後與亞歷山大的妹妹克麗奧佩脫拉訂婚,試圖增加自己的地位。與此同時,當雅典人聽到亞歷山大逝世的消息後,率眾起來反叛馬其頓的霸權統治,在拉米亞戰爭中把馬其頓軍安提帕特團團圍困。列昂納托斯帶領20,000名步兵及15,000名騎兵去為安提帕特解圍,一來可返回馬其頓與克麗奧佩脫拉成婚,二來可透過鎮壓希臘人反叛有助於他登上馬其頓王座。可惜他在與希臘人的戰事中陣亡而未能與克麗奧佩脫拉完婚。.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列昂納托斯

克拉特魯斯

克拉特魯斯(希臘語:Κρατερός,約),在亞歷山大大帝麾下是一名相當倚重的大將,後來成為繼業者之一。 克拉特魯斯參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大小戰役,在著名的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中指揮著方陣左冀步兵。在公元前326年的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中,他負責指揮佯動部隊在西岸駐守,成功欺騙敵軍並讓亞歷山大的主力部隊順利渡河。亞歷山大對克拉特魯斯相當信任,在亞歷山大諸將中他最信任就是赫費斯提翁和克拉特魯斯。雖然他深受國王信任,然而克拉特魯斯堅守、捍衛馬其頓傳統,與亞歷山大提倡的東方化政策相牴觸,使他官位上無法與赫費斯提翁、佩爾狄卡斯相比媲,但反而使他深受馬其頓士兵歡迎,緣於馬其頓士兵們不滿亞歷山大的東方化政策。 遠征軍返回巴比倫尼亞後,他受命與波利伯孔一起帶領11,500名老兵返回馬其頓,當亞歷山大在巴比倫逝世時,他正在行軍至奇里乞亞,因此未參與巴比倫的王位繼承權之爭。隨著亞歷山大逝世,希臘諸城邦反叛之刻,克拉特魯斯在拉米亞戰爭中支援安提帕特對付希臘叛軍。他與他的馬其頓海軍啓航到希臘並在前322年參與克蘭農戰役。隨後他與安提帕特聽信安提柯對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的指控,起兵聲討佩爾狄卡斯。公元前320年,他在小亞細亞卡帕多細亞與歐邁尼斯的一場戰役中交戰陣亡。.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克拉特魯斯

科那斯 (將軍)

科那斯(古希臘語: Koινoς,?-前326年),他是波利摩克拉提斯之子,也是帕曼紐的女婿,是相當有能力的將領。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期間。科那斯是最忠誠的將領之一。 在前334年,當亞歷山大進軍至卡里亞時,他讓著剛結婚的士兵回馬其頓與新婚妻子過冬,而科那斯就是受命帶著他們回歐洲的將領之一,在來年,即前333年,科那斯再帶著這些馬其頓士兵於戈爾迪烏姆(Gordium)與亞歷山大會合。科那斯在亞歷山大的軍隊中占有一席之地,並在許多場合有傑出表現,在所有亞歷山大的戰爭中,他通常率領最右邊馬其頓方陣部隊,在古希臘軍事中,最光榮就是這個位置,通常會給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而他能率領這支最精銳的方陣部隊意味著,他相當可靠,很可能是軍事上富有才華,或戰場上很英勇,他很可能因自己常以身做則,而受到敬重。 前330年,帕曼纽之子菲罗塔斯被控谋反,帕曼纽亦遭株连。 當前326年亞歷山大遠征印度,到了希達斯皮斯河時,與印度當地國王波羅斯進行希達斯皮斯河戰役,科那斯當時率領一部份的騎兵與亞歷山大的騎兵成功擊退敵人騎兵,戰功顯赫。當戰役勝利後,亞歷山大依舊想繼續進軍,但他的士兵卻相當疲憊不想再前進之時,科那斯當時大膽挺身而出,勸建亞歷山大回家的必要。最後亞歷山大採納他的意見,啟程返鄉,但科那斯不久之後因病病逝,亞歷山大為他舉辦隆重的葬禮,為他哀傷不已,並說科那斯當時如此堅定提出歸程的必要,而他自己卻注定無法再看到家鄉一面。.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科那斯 (將軍)

罗克珊娜

羅克珊娜(Ῥωξάνη;古波斯語:Roshanak,萝莎娜可,意为“闪耀的小星”,或者“光亮”),她出身巴克特利亚贵族,有關她的具体出生年份日期不詳,但推斷至少於前342年以前出生。羅克珊娜是巴克特利亞贵族奧克夏特斯的女儿,当馬其頓亚历山大大帝奪下一个粟特岩山的要塞後俘虜了她,隨後於公元前327年或前328年與亚历山大大帝结婚,成為亚历山大的第一位王后。巴克特利亞是波斯帝国诸行省中最后落入亚历山大手中的,这次联姻使得巴克特利亞當地貴族的抵抗逐漸平息。古代史料显示亚历山大十分爱她。羅克珊娜伴随亚历山大经历了公元前326年的印度战争。.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罗克珊娜

馬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

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是古代馬其頓王國阿吉德王朝的陸上武裝力量,在馬其頓腓力二世軍事改革後首次在歷史中展現出這股顯赫的軍事實力,並由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發揚光大,它被認為是古代世界中最強大的軍事武力之一。 原先,早期阿吉德王朝的馬其頓軍隊只是由部落民兵組成,後學習南部希臘城邦的希臘重裝步兵作戰方式,最後經由腓力二世的軍事改革,採用最新的戰術和武器,並透過獨特的多兵種協同作戰。加上腓力二世連年作戰,征召的士兵幾乎成為常備的職業軍人,使腓力二世無時無刻可以驅使這支堅強、專精的軍隊,也保障兵源。在短短的時間內,馬其頓勇猛的軍事機器成為希臘或亞洲前所未聞的顯赫力量,軍隊的勝利更讓國家成為一個橫跨洲際的大帝國。 在戰術的改良上,腓力採用底比斯伊巴密濃達(他兩次擊敗斯巴達軍隊)的斜形陣列戰術,發展成早期的聯合兵種軍隊,包括有步兵方陣、騎兵、投射部隊,至亞歷山大大帝時就連攻城武器也投入野戰作戰使用。在武器的改良上,腓力二世引入薩里沙長矛,這種長矛(Pike)引入讓步兵在攻擊和防禦時都有良好的優勢。腓力的改革也使騎兵成為決戰戰役勝負的致勝兵種。 新式的馬其頓軍隊還與其他非馬其頓兵種並肩作戰,尤其是希臘的色薩利騎兵,其他還包含腓力二世雇傭愛琴海周圍和巴爾幹半島的各式傭兵部隊。當前338年腓力二世準備入侵波斯時,馬其頓軍隊中有半數以上來源都是非馬其頓裔的希臘人和周圍的蠻族部落組成。.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馬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

高加米拉戰役

加米拉戰役(Battle of Gaugamela),在前331年10月1日發生,是馬其頓與波斯之間的一場戰役。高加米拉的確實位置未有定論,有人認為在今伊拉克摩蘇爾以東。 前331年,波斯的大流士三世領20萬軍隊(號稱百萬)、戰象15頭、刀輪戰車200輛,駐紮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高加米拉村,企圖阻止亞歷山大繼續東侵;亞歷山大則率步兵4萬、騎兵7000趕來迎戰。 10月1日拂曉決戰開始。亞歷山大令其右翼斜向楔入,波斯左翼騎兵迂迴迎擊遠征軍右翼,先勝後敗,刀輪戰車亦未奏效。亞歷山大重採伊蘇斯戰役的戰法,率騎兵直接插入敵軍左翼的缺口,直撲大流士三世的指揮營。大流士三世以為敗局已定,再度逃跑,波斯軍頓時群龍無首,全線潰敗。據阿利安記載,波斯軍損失超過10萬人,遠征軍則僅以數百人的代價贏得了這場重要戰役。大流士三世不久後被部將殺害。 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徹底摧毀了波斯的軍事力量,注定了波斯帝國的滅亡。.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

格拉尼庫斯河戰役

格拉尼庫斯戰役(Battle of the Granicus),發生在(公元前334年)五月,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與波斯帝國三大決定性戰役中的第一場戰鬥,戰場在小亞細亞西北方的格拉尼庫斯河,靠近特洛伊。在這裡,亞歷山大擊敗各波斯小亞細亞的總督,包括一支門農所率領的希臘僱傭軍。.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格拉尼庫斯河戰役

步兵夥友

步兵夥友(古希臘語:πεζέταιροι ; pezhētairoi),或譯步行夥友。在字義上由希臘文中「步兵」(pezos)和「夥友」(hetairos)兩詞所組成。步兵夥友是馬其頓軍隊中的重裝步兵,原是馬其頓王國的國王步兵衛隊,後來在亞歷山大大帝時演變成馬其頓方陣重裝步兵,是馬其頓軍的主幹,此名稱持續在繼業者國家出現。 在亞歷山大大帝時,幾乎所有馬其頓方陣都是步兵夥友,步兵夥友因為手持長矛可以抵擋馬背上的敵人衝鋒,也可以在兵器的長度優勢上對抗其他步兵,因此可以有效對抗敵人的騎兵和步兵。.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步兵夥友

戰象

戰象是經人類馴服和訓練後用於作戰用途的大象。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踐踏敵人以及利用高聳的象背向敵方施放投射兵器。士兵也可騎在象背上,形成象兵。战象通常是雄性,因为公象相對母象更加强健而凶猛。.

查看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