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鎮迪道

指数 鎮迪道

鎮迪道,全稱為分巡鎮迪屯田糧務兵備道,是清朝甘肅省下設的一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巴里坤道改置,道員駐迪化州鞏寧城(今烏魯木齊市區)。光緒九年(1883年)改隸新疆省。1914年改為迪化道。1924年裁撤。.

33 关系: 吉木萨尔县宣統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中国历史地图集乾隆乌鲁木齐市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嘉庆呼图壁县哈密市哈密廳哈密直隸廳光绪烏魯木齊都統甘肃省直隸州鞏寧城鎮迪道道 (行政区划)道尹道員迪化府阜康市鄯善县镇西厅镇西府 (清朝)提法使清史稿清朝按察使昌吉市新疆省

吉木萨尔县

吉木萨尔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8149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3万人。.

新!!: 鎮迪道和吉木萨尔县 · 查看更多 »

宣統

宣統(a;;)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年号,前后三年。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清朝遺民仍然使用宣统年号纪年。1917年張勳擁戴溥儀復辟时,称宣统九年。.

新!!: 鎮迪道和宣統 · 查看更多 »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语:Barköl Qazaq awtonomïyalıq awdanı;维吾尔语:Barköl Qazaq aptonom nahiyis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所辖的一个自治县。总面积为3694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0万,有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满、东乡、土家、撒拉、藏、壮、俄罗斯等16个民族。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巴里坤马闻名。.

新!!: 鎮迪道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歷史地图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学院、国家测绘局、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地图出版社等单位共同绘制的一套歷史地图集,主编是谭其骧教授,出版单位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的地图是目前许多中国历史地图书籍和中国教科书上地图的蓝本。.

新!!: 鎮迪道和中国历史地图集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鎮迪道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乌鲁木齐市

乌鲁木齐市(la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乌鲁木齐”这一城市的名字来源于蒙古语,意思是“优美的牧场”。最初乌鲁木齐是因清朝政府在新疆驻军而发展起来的一座城市,至今乌鲁木齐还有“老满城”的地名,位置大致在今新疆农业大学一带;而现在南门、北门和大小西门内的区域是原来的“汉城”。满城主要为清朝八旗驻军,汉城则是工商业区。现今的乌鲁木齐是由原“汉城”向周边扩张形成的。烏魯木齊市现已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是世界上最內陸、距离海洋和海岸線最遠的大型城市(2500公里)。 烏魯木齊在清朝时起称迪化,意为对边民的“启迪教化”,民國時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改称现名。.

新!!: 鎮迪道和乌鲁木齐市 · 查看更多 »

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

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中國清代新疆省所轄的一廳。原屬庫爾喀喇烏蘇,由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統轄。光緒十二年(1886年)置廳,隸屬於鎮迪道。其地在今新疆烏蘇市、奎屯市一帶。治所在慶綏新城(今烏蘇市)。1913年裁撤,降為烏蘇縣。 廳境分為九個區。設西湖、奎屯、普爾塔齊墩、木達、固爾圖、頭臺、二臺、小草湖、鄂倫布拉克九個驛站。境內有舊土爾扈特部牧地。.

新!!: 鎮迪道和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 · 查看更多 »

府在中文里面具有以下含义:.

新!!: 鎮迪道和府 · 查看更多 »

嘉庆

嘉庆(p;;公元1796年至1820年)为滿洲清朝第七位(入關後第五位)皇帝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公元1796年37歲(虛歲)即位,前后共二十五年。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

新!!: 鎮迪道和嘉庆 · 查看更多 »

呼图壁县

呼图壁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

新!!: 鎮迪道和呼图壁县 · 查看更多 »

哈密市

哈密市(维吾尔文:قۇمۇل شەھىرى,拉丁维文:Qumul Shehir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辖的地級市,位於新疆最東部,面積142,095平方公里,市政府驻伊州區。 當地以盛產哈密瓜聞名。哈密市一向以漢族人口占多數,社會穩定開放,經濟較為發達。辖区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2016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哈密地區撤地區設地級市,原縣級哈密市改為市轄伊州區。.

新!!: 鎮迪道和哈密市 · 查看更多 »

哈密廳

哈密廳,中國清代甘肃省所轄的一個廳,後改屬新疆省。其地大致相當於今新疆哈密市、伊吾縣一帶。初為散廳,後升為直隸廳。.

新!!: 鎮迪道和哈密廳 · 查看更多 »

哈密直隸廳

#重定向 哈密廳.

新!!: 鎮迪道和哈密直隸廳 · 查看更多 »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新!!: 鎮迪道和光绪 · 查看更多 »

烏魯木齊都統

烏魯木齊都統,清代官名,是駐防於新疆烏魯木齊的都統、駐紮大臣。官秩為從一品。為清代所設的四個駐防都統之一。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兵平定準噶爾,之後於烏魯木齊城置安西提標綠旗五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置烏魯木齊辦事大臣,首任大臣為安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改滿兵駐防,置參贊大臣二人,由甘肅安西提督覺羅巴彥弼任。三十八年(1773年),再增置領隊大臣二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五月,裁烏魯木齊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置烏魯木齊都統、副都統各一人。以原任參贊大臣索諾穆策凌為都統。同時,改烏魯木齊同知為迪化州知州。 烏魯木齊都統統轄烏魯木齊(迪化州)及吐魯番廳、哈密廳、巴里坤、古城、庫爾喀喇烏蘇等地駐防官軍。其下有協領六人,佐領、防禦、驍騎校各二十四人。吐魯番領隊大臣、哈密辦事大臣、巴里坤領隊大臣、古城領隊大臣、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歸其節制。光緒八年(1882年)籌建新疆省,次年裁撤烏魯木齊都統等各處大臣。.

新!!: 鎮迪道和烏魯木齊都統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鎮迪道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直隸州

州,中國明代、清代時的行政区划。在明朝時,與府同級,受省(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兩者之下管轄縣,但明代的府也會管「散州」(此為延續元制),而明代散州底下仍可轄縣。所以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究竟是「三級制」還是「四級制」尚有爭議。 清朝行政區劃制度中,直隸州在省之下,與府和直隸廳同級。就層級而言,直隸州與府的等級很接近,其知州、州同、州判等官員的品級也都與府官接近,且府和直隸州都轄縣(但不是所有直隸州都轄縣,如福建台灣省臺東直隸州就不轄縣),但直隸廳則多數都不管轄縣。 清朝制度規定,直隸州、散州州衙所在地本身為州直轄地,不設縣份,但可管鄰縣。譬如,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昇廣東省潮州府程乡县為嘉應直隸州,此時,原有的程鄉縣就必須裁撤,成為州衙的直轄地,而长乐县(今五华縣)、兴宁县、平远县、镇平县(今蕉岭縣)四縣劃歸嘉應州管轄。以此類推清朝全國內地各省的其他直隸州,也是如此。 清代直隸州可稱為「某直隸州」(為與散州相區別),亦可徑稱為「某州」。 1912年,直隸州制度廢除,則原有州直轄地須設新縣。一般是直接把“州”字改成“縣”字,作為新縣名。前述之嘉應州則較特殊,是先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恢復古稱梅州,1912年州直轄地改為梅縣。.

新!!: 鎮迪道和直隸州 · 查看更多 »

鞏寧城

鞏寧城是清代乌鲁木齐都统及大臣衙门、八旗官军所驻之地,俗称“老满城”,遗址位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

新!!: 鎮迪道和鞏寧城 · 查看更多 »

鎮迪道

鎮迪道,全稱為分巡鎮迪屯田糧務兵備道,是清朝甘肅省下設的一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巴里坤道改置,道員駐迪化州鞏寧城(今烏魯木齊市區)。光緒九年(1883年)改隸新疆省。1914年改為迪化道。1924年裁撤。.

新!!: 鎮迪道和鎮迪道 · 查看更多 »

道 (行政区划)

道,是源於中國的行政區劃单位,後成為儒家文化圈國家普遍采用的行政區單位。.

新!!: 鎮迪道和道 (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道尹

#重定向 道員.

新!!: 鎮迪道和道尹 · 查看更多 »

道員

道員,簡稱道,中國明清時期的地方政府官職之一,雅稱道尹、道臺、觀察、廉車、廉使、觀察使等。該官職通常省與府之間-道官署的主官,另外,也有如鹽運道員的專任官職,布政使副手也是道員。 清乾隆時期以來,一般為正四品之官,但可另加頭銜提昇品秩,如臺灣兵備道,例加按察使銜,為三品。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將道員改稱「觀察使」,1914年北洋政府改稱道尹。1928年國民黨北伐成功,廢除「道」的編制,各省改設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為行政督察區的行政管理機構。專署行政長官稱為「行政督察專員」,簡稱「行署專員」。.

新!!: 鎮迪道和道員 · 查看更多 »

迪化府

迪化府(v),清朝新疆省所轄的一府,省會駐地。原為迪化直隸州,新疆建省後由甘肅省改隸新疆省。光緒十二年(1886年),升迪化州為迪化府,隸屬於鎮迪道。府治在迪化縣(今烏魯木齊市轄區及烏魯木齊縣部份地區),領五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析置孚遠縣。中華民國成立後裁撤迪化府。後改為迪化市,1954年改名為乌鲁木齐市。 迪化府城為新疆巡撫、新疆布政使、提學使、鎮迪道駐地。.

新!!: 鎮迪道和迪化府 · 查看更多 »

阜康市

康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是昌吉回族自治州下辖的县级市,地处乌鲁木齐以北,距乌鲁木齐市57公里。216国道贯穿东西。著名的天山天池位于阜康县城南40公里。 清初设阜康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县,乾隆皇帝取“物阜民康”之意赐名;1992年11月撤县设市。 阜康市下辖4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121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民委员会。全市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32个民族。.

新!!: 鎮迪道和阜康市 · 查看更多 »

鄯善县

鄯善县(维吾尔语:پىچان ناھىيىسى)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是吐鲁番市所辖的一个县。.

新!!: 鎮迪道和鄯善县 · 查看更多 »

镇西厅

镇西厅,,清朝时设置的厅。 咸丰五年(1855年)降镇西府置,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隶甘肃省。光绪十年(1884年)改隶新疆省。1913年改为镇西县。 Category:新疆的厅 Category:哈密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855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鎮迪道和镇西厅 · 查看更多 »

镇西府 (清朝)

镇西府,清朝时设置的府。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升巴里坤厅置,治所在宜禾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隶甘肃省。辖迪化州及奇台、哈密、辟展三厅。咸丰五年(1855年)降为直隶厅。 Category:新疆的府 Category:哈密行政区划史 Category:乌鲁木齐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吐鲁番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773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855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鎮迪道和镇西府 (清朝) · 查看更多 »

提法使

提法使,中國清朝官衔,其正式官衙名稱為提法使司。其最高行政長官為提法使,官秩正三品,由原本的按察使改任之。清光緒33年(1908年)始設於東三省,宣統2年(1910年)時擴大由各省按察使改設。 提法使業務執掌為負責一省司法行政方面事務及監督各級審判廳、檢查廳和監獄。其內部機構設立總務、刑民、典獄三科,並各置科長一人,官秩五品,承提法使之命令綜理本科職務;各科置一等科員一人,官秩六品;二等科員一至四人,官秩七品,協同科長處理本科事務;各科配置書記員五人,官秩八到九品,受科長、科員指示,繕寫文件,辦理庶務。 辛亥革命以後,各省只設置高等審判廳及檢查廳,不再設立省級司法行政機構。 Category:清朝官制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官制.

新!!: 鎮迪道和提法使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鎮迪道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鎮迪道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按察使

按察使,是中國、日本、朝鮮官职,明清時為正三品。“按察使”一名始見於唐朝。原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近於御史,後逐漸偏向司法官。.

新!!: 鎮迪道和按察使 · 查看更多 »

昌吉市

昌吉市(سانجى شەھىرى)是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州府,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天山山脉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昌吉市东距首府乌鲁木齐30公里,国际机场18公里,312国道、乌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穿城而过,使昌吉市处于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黄金通道”,而且成为了首府乌鲁木齐“半小时经济圈”辐射的核心。.

新!!: 鎮迪道和昌吉市 · 查看更多 »

新疆省

新疆省作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按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指:.

新!!: 鎮迪道和新疆省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巴里坤道迪化道镇迪道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