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或譯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得知识并发展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与接受学习相对。 杜威是发现学习的早期倡导者。 现代发现学习公认的倡导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他的主张在19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中得到广泛接受。 Category:學習 Category:教育心理学.
查看 学习和发现学习
學習技巧
學習技巧(或稱作學習策略),是一種應用在學習上的方法和途徑。學習技巧通常可以譲學生在學校取得優越的成績,并受益終身。 學習技巧有很多種,不同的學習技巧應用於不同的場合。有應用在考試上的技巧,和學習新知識的技巧。例於如何做筆記,如何管理時間。.
查看 学习和學習技巧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查看 学习和孔子
分析
分析(Analysis)是将复杂的话题或事物逐渐拆分的过程,以此来达到对话题更好的理解。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在近年来才逐步建立起来,这一技巧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322年)就已经应用在了数学、逻辑学等多个领域。.
查看 学习和分析
知觉
知覺或感知(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腦对外界的整體的看法和理解,为我们对外界的感官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釋。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與感覺不同,知覺反映的是由對象的各樣屬性及關係構成的整體。.
查看 学习和知觉
知识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這種事實或狀態就稱為知識,其包括認識或了解某種科學、藝術或技巧。此外,亦指透過研究、調查、觀察或經驗而獲得的一整套知識或一系列資訊。认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学中充满争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并且拥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识论。从更加实用的层次来看,知识通常被某些人的群体所共享,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操作和管理。.
查看 学习和知识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查看 学习和王守仁
經驗
經驗(Experience)在一般概念包括了知識、技巧。是體驗或觀察某一事或某一事件後所獲得的心得並應用於後續作業。而這些以前獲取的知識技巧,對於工作或教授學問上,掌握相當重要的關鍵。事實上,現今各領域的專家大都是以可觀的經驗來評斷。尤其是宗教、教育、軍事、旅遊、體育和醫藥等等領域。這個名詞的起源,與實驗(experiment)概念的發展,緊密相關。.
查看 学习和經驗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查看 学习和荀子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又稱作行為論,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识。其主要特色為以系統方法理解人類和動物行為,並假設所有行為的產生皆是由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或是個體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結果;特別個體在環境及生命史中所受到的懲罰、激勵、刺激與行為結果所造成的強化。 因此,雖然行為主義者通常接受遺傳因子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他們主要仍較重視環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與後天環境所決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 行為主義結合了哲學、方法論和心理學理論。過往的深層心理學和其他形式的傳統心理學通常是難以透過實驗預測的。 行為主義的最早的衍生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開創了效果律(law of effect) ,指出行為的結果會持續強化往後的行為。 约翰·华生(John B.
查看 学习和行为主义
行為
行為是指有機體(包括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動作、行動方式,以及對所處環境與其他生物體或物體的一種反應。词性为中性。在生物適應環境上,行為有很重要的意義,有助於避免受到負面的環境因素所影響。在人類或其他群居動物的社會裡,有一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對動物而言,行為可以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可以是自願也可以是非自願的。而且是受到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的控制。一般認為行為的複雜度和生物體神經系統的複雜度有關。若生物體的神經系統越複雜,越有可能學習新反應,調整其行為。或者出現突發性改變行為。 植物和細菌可以因外界影響因子而活動,像是藍綠藻的趨光作用。高等植物沒有移動的能力,但仍有依外界的變化的行為。例如依日夜的變化而開花、葉向光性,甚至食蟲植物還可以捕捉昆蟲。 行為主義是心理學中的一支,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行为,但是并不是透過一些简化行为,視为一些由成分、元素以及实验室实验变量的組合的方法。相反,他们在人们的生活历程中寻找行为模式。与行为主义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个体所体验到的主观世界,而不是由观察者和研究者所看到的客观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也被认为是现象学家——那些研究个体对事件的个人观点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试图研究整体的人,将一种整体的观点运用于人类心理学。他们相信真正的理解要求一套与对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的认识相伴的关于个体心理、身体以及行为的完整知识。.
查看 学习和行為
認知心理學
认知心理学(英語:Cognitive psychology)是最新的心理學分支之一,從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才發展出來的。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Newell和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認知心理學」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現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書。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於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傳播》一書則為認知心理學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礎。此後,認知心理取向的重點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認知的訊息處理模式--一種以心智處理來思考與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與推理在人類大腦中的運作便像電腦軟體在電腦裏運作相似。認知心理學理論時常談到輸入、表徵、計算或處理,以及輸出等概念。 這種理解心智運作的方式在過去數十年變得非常普遍。這些比喻常見於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中。认知理论的应用在最近並廣及許多动物认知研究的比较心理学领域。 信息處理的认知功能取向最近正被一些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所質疑,例如動力系統取向以及哲學中心體合一之觀點。 由於電腦的隱喻和使用,認知心理學在1960年至1970年間得到許多人工智慧及其它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助益。事實上,它已發展成為一個跨領域的認知科學,此學門整合了一系列不同取向關於心靈與心智處理的研究。 認知心理學與從前心理研究取向有不同之处。認知心理學使用系統化的科學方法,拒絕接受內省的研究方式,与弗洛依德心理學的現象學研究方法不同。且認知心理學認定內在心理狀態的存在(如信仰、欲望和动机),与行为主义心理學不同。.
查看 学习和認知心理學
论语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論”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论的汇编。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後,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轄,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查看 学习和论语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指学生将教师呈现的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加以接受、内化的一种学习方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对。 接受学习的历史非常悠久,且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美国兴起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学习以后,接受学习才受到挑战。 奥苏伯尔指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学习,也都可能是有意义学习。要成为有意义学习,取决条件是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贝尔在肯定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同时,并不主张所有的学习都用发现法。因为发现学习花费时间太多,不宜作为获取大量教材知识的主要手段。只要结合具体经验进行讲授教学,便可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 Category:學習 Category:教育心理学.
查看 学习和接受学习
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時多稱為死記、死背或死記硬背。 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的概念,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的和人为的联系。如学生仅能记住乘法口诀表,形成机械的联想,但并不真正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知识。.
查看 学习和机械学习
有意学习
有意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為有意向學習材料並將其轉換給記憶,与偶然学习相对。 在学校教育条件下,都强调有规定目的的有意学习。 Category:學習 Category:教育心理学.
查看 学习和有意学习
另见
學習
- 21世紀技能
- 古典制約
- 啟蒙時代
- 壞習慣
- 学习
- 學習曲線
- 實踐社群
- 德雷福斯模型
- 情境式學習
- 技能
- 效果律
- 敏化作用
- 教学设计
- 有意义学习
- 机器学习
- 游戏化学习
- 玩耍
- 環境豐富化
- 系列位置效应
- 联结主义
- 自主學習
- 苏格拉底式的质疑
- 观察学习
- 铭印
- 關鍵期假說
智力
發展心理學
- ERG理论
- 亲子互动治疗
- 人的成長
- 儿童
- 发展心理学
- 字彙發展
- 学习
- 心智年龄
- 心理成熟
- 智力
-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 物體恆存
- 環境豐富化
- 生态系统理论
- 积极分裂理论
- 自我中心主義
- 自閉症
- 言语知觉的运动理论
- 近側發展區間
- 陌生人
- 需求层次理论
系統科學
認知科學
- 信息学
- 决策场理论
- 原型理論
- 多重實現
- 学习
- 學習曲線
- 定勢效應
- 心智模型
- 心智理論
- 心智表徵
- 感知
- 既視感
- 普遍文法
- 机械论
- 概念
- 波巴/奇奇效应
- 測量尺度
- 生成对抗网络
- 眼动追踪
- 睡眠者效应
- 社会神经科学
- 祖母细胞
- 联结主义
- 行为科学
- 認知
- 認知主義
- 计算语言学
- 认知科学
- 语言学
- 选择理论
- 關鍵期假說
- 韵律单位
亦称为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