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威斯敏斯特宫

指数 威斯敏斯特宫

西敏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國會--(Houses of Parliament),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是英國國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西敏宮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接近白廳範圍內的其他政府建築物。西敏宮是哥德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北角的钟楼就是著名的-zh-hans:大本钟; zh-hant:大笨鐘;-所在地。 该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尽管今天的宫殿基本上由19世纪重修而来,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蹟,如西敏厅 (Westminster Hall)(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典仪,如国葬前的停灵等。 西敏宫及周边区域的掌控权几个世纪以来属于英王的代理人:掌礼大臣。1965年,通过与王室达成协议,上下两院获得控制权。但也依然有个别纪念厅室继续由掌礼大臣管理。 在1834年發生的火災幾乎將西敏宮完全燒毀,今天的宫殿于1830年代开始由建筑师查尔斯·巴里爵士和他的助手A.W.普金设计完成,并在此后进行了30余年的施工。该方案也将西敏厅和圣斯蒂芬堂遗蹟也纳入其中。进入20世纪,西敏宫进行过陆续的修缮,二战期间,曾遭到德军轰炸,部分建筑结构受损,此后又陆续进行过维修和小规模的结构调整。今天既是英国政府机构的代表建筑,也是伦敦当地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130 关系: 加拿大埃塞克斯郡南约克郡大倫敦大衛·勞合·喬治大法官 (英國)大本钟天主教會奠基石奥古斯塔斯·普金威廉·華萊士威廉四世 (英國)威斯敏斯特宫钟塔安得烈对英国上下院同时发表演说人员名录導盲犬巴黎古监狱帝国皇冠中世纪中立議員临时爱尔兰共和军常任高级法官世纪报 (澳大利亚)世界遗产帕多瓦下級勳位爵士乔治四世亚瑟王亨利三世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二世伊麗莎白·鮑斯-萊昂伦敦伦敦大轰炸弹劾弗雷德里克·罗伯茨,第一代罗伯茨伯爵侍卫长德意志國防軍保得利大厦圣乔治圣玛格丽特教堂圣柏特里克國會之焚國會開幕大典哥德復興式建築共和主义光荣革命克莱门特·艾德礼克林格绿地回廊...国葬倫敦警察廳C-SPAN皇家法院皇家旗 (英國)石灰岩王座法庭玛格丽特·撒切尔火药阴谋理查二世 (英格兰)神职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約翰·貝林罕約翰·費舍爾,第一代費舍爾男爵约翰·索恩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美國美國國會大廈爱尔兰国民解放军爱德华三世 (英格兰)爱德华六世直接行动盖伊·福克斯白宮白廳避孕套革命西敏西敏寺西敏市西敏制西敏橋首相答問環節詹姆斯一世 (英格蘭)警犬议事程序问题诺曼·肖大楼貴族爵位贾莱斯·吉尔伯特·斯科特車裂黑杖侍卫鼻烟鼓掌郭偉邦都铎王朝阿斯顿薩里郡金屬探測器英國上議院英國內戰英國樞密院英国英国君主英国下议院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国会英国国旗英国议会英国财政部英国最高法院英联邦英格蘭教會查尔斯·巴里查理一世 (英格蘭)模范议会 (英国历史)欧洲和北美洲世界遗产列表民诉法院汽车炸弹沃倫·黑斯廷斯泰晤士河温斯·凯博温斯顿·丘吉尔澳大利亚斯賓塞·珀西瓦爾新西兰懷特霍爾宮托尼·布莱尔托馬斯·沃爾西托马斯·莫尔拉特蘭 扩展索引 (80 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埃塞克斯郡

雅息士郡(Essex,英國英格蘭東部的郡。以人口計算,濱海紹森德是第1大鎮(Town)、第4大區(district),切爾姆斯福德是第2大鎮(亦是郡治),高車士打是第3大鎮,巴西爾登是第4大鎮;高車士打是第1大區,巴西爾登區是第2大區。 把雅息士郡看待成34個非都市郡之一,它包含12個非都市區,佔地3,465平方公里(第11),有1,361,200人口(第11);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包含多2個單一管理區─瑟羅克、濱海紹森德,佔地增至3670平方公里(第11),人口增至1,670,000(第6)。.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埃塞克斯郡 · 查看更多 »

南约克郡

南約克郡(South Yorkshire),英国英格兰約克郡-亨伯的郡,有1,292,900人口,佔地1,552平方公里。在1974年4月1日起成為名譽郡、都市郡。以人口計算,謝菲爾德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唐卡斯特是第1大鎮,羅瑟漢姆是第2大鎮,巴恩斯利是第3大鎮。.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南约克郡 · 查看更多 »

大倫敦

大倫敦(Greater London),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是英格蘭下屬的一級行政區劃之一,範圍大致包含英國首都倫敦與其周圍的衛星城鎮所組成的都會區。行政上,該區域是在1965年時設置,其下包含倫敦市與32個倫敦自治市,共33個次級行政區。除了是英格蘭的一級行政區外,大倫敦也是歐洲議會選區(European Parliament constituency)之一,設有9個歐洲議會議員(MEPs)席次。除了是整個英國的行政中樞所在地外,大倫敦地區也是全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行政區。 大倫敦地區面積為1,579平方公里,在剛進入21世紀時歡慶過人口突破7百萬的里程碑,根據2014年年中統計,大倫敦地區人口為8,546,761人。大倫敦地區的北半緊鄰東英格蘭的埃塞克斯郡與赫特福特郡,南半則與東南英格蘭的白金漢郡、伯克郡、薩里郡與肯特郡為鄰。上述首都圈外圍郡份為通勤居住帶,合稱「伦敦周围各郡」(Home counties)。.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大倫敦 · 查看更多 »

大衛·勞合·喬治

大衛·勞萊·喬治,第一代德威弗爾的勞萊-喬治伯爵,OM,PC(David Lloyd George, 1st Earl Lloyd-George of Dwyfor,),英国自由党政治家,在1916年至1922年间领导战时内阁,在1926年至1931年间担任自由党党魁。 在担任公职期间,他引入多个改革,为现代福利国家立下基石。劳合·乔治是最后一位自由党首相,他的主要支持者并非自由党人,却是保守党人。自由党后来分裂,不再是一个主要的政党。十年后,他再度担任自由党党魁,却再无能力重返唐宁街10号。 劳合·乔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大英帝国击败德国及其盟友,这是他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他是巴黎和会的主要与会者之一。劳合·乔治是20世纪的自由主义的标志,被认为是福利国家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认为他是20世纪的英国首相中,对英国公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位,因为他在一次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在一次大战后重塑欧洲,在一次大战前引入社会福利制度。 有很多英国首相是訟務律師,但只有劳合·乔治是事務律師。他也是唯一一位威尔士人英国首相,也是唯一一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以威尔士语为第一语言的英国首相。在MORI的一个调查中,劳合·乔治的评价在历届英国首相中位列第三。他入选2002年的调查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大衛·勞合·喬治 · 查看更多 »

大法官 (英國)

大不列顛大法官(英文:Lord High Chancellor of Great Britain),通稱大法官(英文:Lord Chancellor),是英國政府內一個高級和重要的官位。大法官在一眾國務重臣(Great Officers of State)中排行第二,有關任命都由首相提出意見,再由君主委任。在1707年英國成為聯合王國以前,此職位曾分別為「英格蘭大法官」(Chancellor of England)及「蘇格蘭大法官」(Lord Chancellor of Scotland)執掌。現任大法官兼司法大臣是郭達瑋閣下,PC,MP。 大法官的其中一項重要職責,是擔任國璽的保管人。此外,他也是英國內閣的閣臣之一,依據法律,理論上他有責任維持法院有效運作,以及確保法院的獨立。在昔日,大法官負責主持上議院的會議,同時是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的司法首長;但自《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生效後,上述兩項職能已經分別移交予上議院議長及首席法官。大法官自16世紀開始原本一直由貴族出任,但此一傳統在2007年6月被施仲宏打破,他成為近代首位以庶民身份擔任大法官的人士,並且兼任司法大臣一職。大法官以往曾經兼任憲制事務大臣之職,但此職已在2007年為司法大臣取代。 如果大法官沒有被委任,就可以委任國璽大臣。國璽大臣與大法官的職能完全一樣,不過兩者的任命方法卻有分別。另外,大法官的職務亦可以由一個由多於一位「上議院國璽專員」組成的委員會行使。不過自19世紀以來,只曾有大法官的任命,而國璽大臣與委員會則處於廢棄的狀態。.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大法官 (英國) · 查看更多 »

大本钟

大本钟(Big Ben,或譯作大--鐘)是倫敦威斯敏斯特宫北端鐘樓的大報時鐘的暱稱,也常代指该钟所在的钟楼 。.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大本钟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奠基石

奠基石是一種在建築物奠基時安放在外牆上的石塊,上面刻有紀念奠基的銘文。有些奠基石並不是實心,而是內藏一個空間放置時間囊,待建築物拆卸時,時間囊才得以重見天日。.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奠基石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塔斯·普金

奥古斯都·威尔比·诺斯摩尔·普金(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19世纪英格兰建筑师、设计师、设计理论家,英国议会大厦重建时,哥德风格的内饰设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奥古斯塔斯·普金 · 查看更多 »

威廉·華萊士

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中古蓋爾語:Uilliam Uallas;現代蘇格蘭蓋爾語:Uilleam Uallas;),是苏格兰的骑士、貴族、爱国人士,他在中领导了一支反抗武裝力量。 他出生于1270年代在伦弗鲁郡的埃尔德斯利的一个士绅家庭。我们对他早年知之甚少,而且他的生活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可靠的史料印证。 1296年,英格兰的爱德华一世利用苏格兰的继承危机, 几个月内,苏格兰动荡不安。同年,英格蘭吞并蘇格蘭,他在一次口角后带人攻击并杀死治安官William de Heselrig,並帶領蘇格蘭人民與英格蘭展開鬥爭,希望能脫離英格蘭的統治,有关他妻子被Heselrig杀死的说法并非史实。華勒斯與(Andrew Moray)聯兵在1297年的史特靈橋之役中獲得大勝利,並且成為(Guardian of Scotland)。之後繼續揮軍南下進攻英格蘭北部,並洗劫約克郡。在次年(1298年)的(Battle of Falkirk)華勒斯遭到慘敗。1305年,華勒斯因被部下出賣而在靠近格拉斯哥的(Robroyston)被逮捕,並被交到英王愛德華一世手上,以叛國罪之名處以英式車裂之刑。 華勒斯是否有子女並無記載,但至今許多蘇格蘭華勒斯氏族出身的人都自稱是華勒斯的後代,其中包含了著名博物學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威廉·華萊士 · 查看更多 »

威廉四世 (英國)

威廉四世(William IV,),自1830年6月26日起担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和汉诺威国王,至死为止。威廉四世是乔治三世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乔治四世的弟弟,他在兄长死后继承王位,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和倒数第二位君主。 1789年封亲王,克拉伦斯公爵。13岁加入海军,曾参加过美國獨立戰爭。1818年,与萨克森-麦敏根的阿得莱德郡主结婚。1830年,其兄乔治四世驾崩後成为英国国王、汉诺威國王,称英王威廉四世,漢諾威國王威廉。1837年驾崩後,英国王位和汉诺威爵位分别由侄女维多利亚和弟弟坎伯蘭公爵继承,从此英国失去了汉诺威领地。总体来说,威廉四世是一个平凡的国王,但他心肠慈善,是个朴素的绅士,被人民亲切地称为水手国王。 威廉死时虽无合法子嗣存活,但与他同居二十年的女演员多萝西·乔丹为其生育十名子女,其中八名活至成年。威廉死后,英国王位和汉诺威王位分别由侄女维多利亚和弟弟恩斯特·奥古斯特继承。.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威廉四世 (英國) · 查看更多 »

威斯敏斯特宫钟塔

#重定向 大本钟.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威斯敏斯特宫钟塔 · 查看更多 »

安得烈

安得烈(天主教译作安德肋,亦称作安德;正教会译作安德列),是耶稣基督第一个门徒。被普世教会称为首召者。也是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伯多祿的哥哥;相传在希腊被钉X型十字架而死。为俄罗斯、罗马尼亚和苏格兰的主保圣人。相传为第一任拜占庭主教,即后来的普世牧首。在正教会中被称为Πρωτόκλητος,意为第一个受召者,第一门徒。 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以及新教圣公会其纪念庆日为每年11月30日。.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安得烈 · 查看更多 »

对英国上下院同时发表演说人员名录

#重定向 曾對英國上下兩院發表演說的人列表.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对英国上下院同时发表演说人员名录 · 查看更多 »

導盲犬

導盲犬是一種工作犬,其主要工作是代替視障人士的雙眼,為他們領路,被称为“盲人的第二双眼睛”。牠們帶路時是给盲人以障碍物和方向的提示,帮助盲人抵达目的地,而不是直接將盲人帶往指定目的地。盲人在路上会使用口令命令導盲犬直走、右轉或左轉,這段路途,導盲犬就負責不讓主人碰撞和摔倒,或当路面情況突變时引領主人避開障礙物。这就要求導盲犬的使用者必須具备穩定及良好的定向行走能力。 拉布拉多犬、黃金獵犬及德國牧羊犬,還有拉布拉多犬和黃金獵犬的混血等中型犬,都是適合培训为導盲犬的犬種,其中以拉布拉多犬占最多數,主因是短毛狗好照料。 尽管人们可以训练导盲犬避开路上的障碍物行走,但狗的眼睛只能看到深淺不同的灰色,因此無法辨識紅綠燈,也有部分导盲犬无法识别马路上的指示牌。.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導盲犬 · 查看更多 »

巴黎古监狱

巴黎古监狱(法语:La Conciergerie)是巴黎昔日的王宫和监狱之一,位于巴黎市政厅以西,靠近巴黎圣母院。它是大型建筑群司法宫(Palais de Justice)的一部分。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许多囚犯从这里送往巴黎各处上断头台。 西岱岛的西部曾是墨洛温王朝王宫的所在地;从10世纪到14世纪是中世纪法国国王的王宫。在路易九世(圣路易,1226-1270)和腓力四世(1284–1314)统治时期,墨洛温王朝的王宫得到了扩建,加强了防御功能。 路易九世增建了皇家礼拜堂圣礼拜堂,而腓力四世增建了河边带塔楼的立面和一个大厅("Grande-Salle")。它们都是法国宗教和世俗建筑的精彩实例。大厅是当时欧洲最大的之一,其底层"La salle des gens"保存了下来:长64米,宽27米,高9米。它用作餐厅 在1358年王室放弃了这座宫殿,迁移到对岸的卢浮宫。这座宫殿继续行使行政功能,包括总理和法国议会。1391年,这座建筑改为监狱,关押普通罪犯和政治犯。 古监狱保存了3座中世纪的塔楼:凯撒塔,得名于古罗马皇帝;银塔,用作皇家珠宝店; 在法国大革命最血腥的阶段恐怖统治时期,该监狱享有“断头台前厅”的国际声誉。此处设有革命法庭,关押着多达1200名男女囚犯。1793年4月2日到1795年5月31日之间,设在大厅的法庭将大约2600名囚犯送上了断头台。它的规则很简单。只有两种结果-宣布无罪或判处死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选择后者。最有名的囚犯(和受害者)包括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诗人安德烈·舍尼埃、夏绿蒂·科黛、夫人伊丽莎白公主、杜巴利伯爵夫人,被乔治·雅克·丹敦控诉的吉伦特派,然后是被罗伯斯庇尔控诉的乔治·雅克·丹敦,最后是罗伯斯庇尔自己受到控诉和处死。死刑犯前往囚车要穿过圣路易室,获得“注定室”(Salle des Perdus)的绰号。 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以后,此处继续用作关押重要囚犯的监狱 — 最著名的是日后的拿破仑三世。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囚室改建为供奉她的礼拜堂。古监狱和司法宫在19世纪中叶进行了重建。虽然这座建筑看来像中世纪堡垒,其实主要完成于1858年。 该监狱在1914年退役,作为国家历史遗迹向公众开放。今天这里是一个热门景点,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向游客开放-大部分仍用于巴黎法院。.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巴黎古监狱 · 查看更多 »

帝国皇冠

帝国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属于英国王室,用于加冕典礼和國會议会开幕典礼。现在看到的版本是1937年重新制作的,帝国皇冠有时放在伦敦塔内展览。整个皇冠共使用了2868颗钻石,273颗珍珠,17颗蓝宝石,11颗祖母绿和5颗红宝石。.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帝国皇冠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中立議員

中立議員(Crossbencher)是部份實行西敏議會制國家內獨立的議會成員,在英國的上議院及澳洲參議院均有設立。中立議員的英文名稱Crossbencher得名於他們在英國上議院內的座位,被安排在與執政黨及在野黨之間,並與兩者相互垂直的位置。.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中立議員 · 查看更多 »

临时爱尔兰共和军

#重定向 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临时爱尔兰共和军 · 查看更多 »

常任高级法官

#重定向 常任上訴法官.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常任高级法官 · 查看更多 »

世纪报 (澳大利亚)

#重定向 世纪报.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世纪报 (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學文化组织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複合遺產三大類。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協力組織,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與保護工作。.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世界遗产 · 查看更多 »

帕多瓦

帕多瓦(意大利语:Padova),属于政区威尼托中的一个城市,位於義大利北部,為帕多瓦省的首府以及經濟和交通要衝。2011年帕多瓦的人口為214,125人。 帕多瓦與威尼斯時常共同被視為帕多瓦-威尼斯大都會區的一部分,共計1,600,000人。帕多瓦位於巴企吉里翁河上,在威尼斯西方40公里,維琴察東南方29公里。.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帕多瓦 · 查看更多 »

下級勳位爵士

下級勳位爵士(Knight Bachelor),中文通稱「爵士勳銜」。為是英國榮譽制度中的一種勳位。此勳位雖然由君主授勳為騎士,但它並不屬於騎士勳章之一種。下級勳位爵士是英國最古老的一種騎士,最早於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1207年-1272年)在位時就已經出現,但它卻是各種騎士勳位之中最低等的。下級勳位爵士只授與男性,女性一般會獲授DBE勳銜,以作同等待遇。.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下級勳位爵士 · 查看更多 »

乔治四世

#重定向 喬治四世.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乔治四世 · 查看更多 »

亚瑟王

亞瑟王(King Arthur)全名為亞瑟·潘德拉贡(Arthur Pendragon)。是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也是凯尔特英雄谱中最受欢迎的圓桌騎士團(或譯圓桌武士)的骑士首領,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中世紀作家,特別是法國作家,對亞瑟王的出生、他的騎士們的奇遇,以及他的騎士蘭斯洛特爵士和亞瑟的王后桂妮薇儿的愛情,使國家走向毀滅之路等,都有不同的描述。依照傳說,他在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實際活躍的舞台卡美洛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難以查考並有許多爭議。亞瑟王出現在早期混亂的不列顛歷史書裡,版本也有諸多爭議,一些人提倡亞瑟王有可能不是某一位特定歷史人物,而是以諸多傳說所塑造出來人物。至於《石中劍》则由英國作家和詩人特倫斯·韓伯瑞·懷特所寫的,據說描述的就是亞瑟王年輕時候所發生的故事;而圓桌騎士則是他繼位之後,慢慢聚集在他身邊的勇士,最後曾多達一百四十名;但其實總人數在不同的故事中有很大的差別,從十二名到三千名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桂妮薇儿皇后的守護騎士蘭斯洛特、亞瑟王的外甥高文和崔斯坦爵士、亞瑟王的私生子與終結者莫德雷德、追隨亞瑟王到最後的貝德維爾等等。亞瑟王的圓桌相對於能區分出首座、末座的方桌,由於圓桌並沒有首尾之分,因此象徵著亞瑟王與他的騎士是平等的存在。.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亚瑟王 · 查看更多 »

亨利三世

有多位历史人物可以译为亨利三世.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亨利三世 · 查看更多 »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格蘭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年4月22日繼位。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英格兰宗教改革,並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将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蘭最高宗教领袖,並解散罗马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間,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雖然有說亨利八世在離世前成為英國國教徒,但是他一生都提倡天主教儀式及教條。他的後裔愛德華六世,以及伊麗莎白一世都繼續推行改革。但是,他的女兒瑪麗一世在位期間曾恢復天主教的地位。亨利八世曾經有六次婚姻,其中有兩個妻子被其下令斬首。 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宗教改革外,更積極鼓励人文主义研究。亨利八世还合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使英国皇室的权力达到顶峰。国家的权力扩大了,而中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度也加强了;亨利成功的参与了欧洲大陆上的政治外交,然而却为此耗尽了国库,给以后继位的英国君主带来了麻烦。.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亨利八世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二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本名伊丽莎白·雅莉珊德拉·玛丽(Elizabeth Alexandra Mary),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联合王国,和其他十五個國家的君主,以及大英國協的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從西元1952年即位至今,現時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十二个在她即位后获得独立國家地位的牙买加、巴巴多斯、巴哈马、格林纳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及圣基茨和尼维斯的女王,是英國史上最長壽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生于伦敦,为约克公爵及公爵夫人(日后的乔治六世及伊丽莎白王后)长女,在家中接受私人教育。1936年爱德华八世退位,佐治六世即位,伊丽莎白亦由此成为王位推定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开始履行公共职责,并于服役。1947年伊丽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成婚,两人育有四名子女: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 伊丽莎白二世为首位对爱尔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英国君主,并先後接见和造访了五位教宗。於其在位期間的重大宪政变革包括英国权力下放、加拿大及非洲去殖民化,其統治下的国家亦经历了诸多战争及冲突。而伊丽莎白二世亦為现今为世界最年长的在位君主和英国历史上最为年长的君主。2015年她超越其外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世界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国家元首;2016年10月13日,由於泰國國王拉瑪九世辭世,成為現時統治國家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也是首位舉辦過兩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國家元首。 女王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包括其子女、孙子女和曾孙子女的出生及婚嫁,其(1953年),登基(1977年)、(2002年)及钻禧纪念(2012年),亦经历了父亲的早逝,菲利普亲王之舅蒙巴顿勋爵遇刺(1979年),其子女婚姻的破裂(1992年),前王儲妃戴安娜的过世(1997年)及其母后伊麗莎白王太后和王妹瑪格麗特公主的過世(2002年)。虽然国内仍存在一定共和主义,对英国王室时有批判,但伊丽莎白个人仍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表現出君主本身的特殊性。.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伊丽莎白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麗莎白·鮑斯-萊昂

#重定向 伊麗莎白王太后.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伊麗莎白·鮑斯-萊昂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伦敦大轰炸

伦敦轰炸(The Blitz)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的战略轰炸。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发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一直到不列颠战役结束,伦敦已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伦敦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由于闪电战在欧洲大陆的成功,德国同样试图用「空中闪电战」击溃英国的防御限度。由于海狮计划的无限期推迟,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便制定了所谓鹰日计划:对伦敦和各大工业城市实行不分昼夜,不分军民的战略轰炸。德国空军的作战方针使得英国皇家空军有了充实队伍的机会,使得英国的空中实力不降反升。皇家空军逐渐恢复了制空权,并对德国本土实施了象征性的轰炸。苏德战争爆发后,轰炸终于不了了之。 到了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夕,德国将最新研制的V-1飛彈和V-2飞弹布署在法国北部海岸,对盟国展开了最后一次空中进攻。直到同年6月6日,8938名伦敦市民死于导弹的袭击。加上零星轰炸时死亡的人数,死亡人数超过6万。.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伦敦大轰炸 · 查看更多 »

弹劾

彈劾指,按照一些國家的憲法的規定,立法機構在特殊情況下可以不經行政機構同意就可以取消政府的行政職能,彈劾是這樣的行動中的第一個階段。世界上很多擁有憲法的國家或地区可以進行彈劾,比如美國、巴西、阿根廷、俄羅斯、菲律賓、愛爾蘭、中華民國、大韓民國等地,主要應用於總統制或半總統制的國家。 彈劾的英文impeachment來自拉丁語,是被捉住的意思。這個詞也與現代法語中的動詞empêcher和現代英語中的impede類似,意為「阻止」。中世紀以來常認為該詞源於拉丁文中的impetere(攻擊),但這是錯誤的。Impeachment一詞在法律界更常用於場合,即對證人的誠實可信提出質疑。 彈劾通常很少見,彈劾實際上只是法律上的指控,相當於刑法中的起訴。被彈劾的政府官員面臨著立法機構的投票表決,來決定是否對彈劾的的指控定罪。大多數國家的憲法要求投票結果是壓倒性多數(一般是三分之二多数)才可定罪。此外,彈劾的操作很多時侯涉及政治鬥爭,如克林顿彈劾案。.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弹劾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罗伯茨,第一代罗伯茨伯爵

弗雷德里克·斯雷·罗伯茨,第一代羅伯茨伯爵(Frederick Sleigh Roberts, 1st Earl Roberts,)是一位英国陆军元帅,英国著名的军事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最成功的指挥官当中的一个。先后参加了阿富汗战争,布尔战争,并曾经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由于功勋卓著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和嘉德勋章。.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弗雷德里克·罗伯茨,第一代罗伯茨伯爵 · 查看更多 »

侍卫长

侍卫长,官職名,多半為高階軍官或警官擔任,負責領導所有侍衛,以保衛國家元首、重要機關或人物。常有其他作用,如接待外賓、開會時維護秩序,管理機構庶務。如英國的下議院侍衛長、中華民國的總統府侍衛長。.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侍卫长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國防軍

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是 1935 年至 1945 年間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軍種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納粹黨的武裝党衛隊單位有時也從屬於國防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德意志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保得利大厦

保得利大厦(Portcullis House)是一座位于伦敦西敏市的政府办公用楼。该楼建设始于1992年议会下院的委任,旨在为下院议员提供更多的办公室(西敏宫办公能力已经饱和)。.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保得利大厦 · 查看更多 »

圣乔治

圣乔治(Sanctus Georgius;Άγιος Γεώργιος)斯拉夫化稱為聖尤里,著名的基督教殉道圣人,英格蘭的守護聖者。经常以屠龙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西方文学、雕塑、绘画等领域。.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圣乔治 · 查看更多 »

圣玛格丽特教堂

#重定向 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圣玛格丽特教堂 · 查看更多 »

圣柏特里克

#重定向 圣帕特里克.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圣柏特里克 · 查看更多 »

國會之焚

#重定向 议会大火.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國會之焚 · 查看更多 »

國會開幕大典

國會開幕大典(State Opening of Parliament)是英國通常在每年5月或6月,於上議院議事廳舉行的儀典。在儀典中,兩院議員會聚首一堂,恭聽君主致辭,標誌著新一屆國會會期的正式開始;至於遇著有國會大選的年份,有關儀典則會緊接在大選後的首次國會會議召開前進行。 現任英國國君伊利沙伯二世自1952年登基以來,除了在1959年及1963年因分別懷有安德魯王子及愛德華王子而未克出席外,歷年每屆的國會會期都是由她親自主持開幕。在那兩次伊利沙伯二世沒有出席的國會開幕大典中,一個以坎特伯雷大主教為主席的上議院專員曾受託負責主持國會會期揭幕,而女皇致辭則由大法官代行。.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國會開幕大典 · 查看更多 »

哥德復興式建築

哥德復興式的建築風格始於1740年代的英格蘭。19世紀初,當時的主流是新古典式建築,但崇尚哥德式建築風格的人則試圖復興中世紀的建築形式。哥德復興運動對英國以至歐洲大陸,甚至澳洲和美洲產生了重大影響。 哥德式的復興與的興起有關。在英語文學,哥德復興式建築和古典浪漫主義被視為促成了哥特小說流派。.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哥德復興式建築 · 查看更多 »

共和主义

共和主义(Republicanism)是一个模糊的政治概念,指通过创建共和国来治理的社会,其中最关键的几个特征为:1.人民不是君主或独裁者的附属品。2.人民意识形态上认知国家事务为公共事务。3.有某种有实际效力的法律限制政府权力,并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力Mortimer N. S. Sellers.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共和主义 · 查看更多 »

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是英国一场政变,導因於英国國王與英国国会權力之爭以及基督教新舊教(英國國教會及天主教會)之爭,发生於1688年到1689年。 英国国会辉格党、托利党信奉新教(英國國教會)之黨人們聯合起義;將信奉舊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罷黜,改由詹姆斯之女玛丽二世與夫婿威廉三世,兩伉儷君主共治英国。.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光荣革命 · 查看更多 »

克莱门特·艾德礼

一代艾德禮伯爵-- (Clement Richard Attlee, 1st Earl Attlee,),英國政治家,1945年大選帶領工黨取得壓倒性勝利,並意外地擊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領導英國的邱吉爾,出任英國首相一職。艾德禮是工黨首位能夠度過一個國會會期,並能在國會擁有多數優勢的首相。此外,他也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英國工黨黨魁。 在艾德禮政府的帶動下,英國在戰後走入了「戰後共識」的階段。「戰後共識」乃原始於在1942年發表的《貝弗里奇報告》,該報告建議英國戰後應擴充社會服務系統,並按照凱恩斯主義的方針,推行全民就業等政策。這報告後來被艾德禮政府所接納,結果他在任內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進行了國有化,並設立了國民保健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保守黨最初反對這種方針,但不久以後卻支持,並為歷屆政府所沿襲,因此產生了所謂的「戰後共識」。「戰後共識」的時代一直至戴卓爾夫人在1970年代成為保守黨黨魁才走上終結。 在對外事務上,艾德禮政府見證大英帝國的急速解體,當中以印度次大陸地區最為顯著,印度、緬甸、錫蘭和巴基斯坦都相繼獨立。 根據2004年「国际市场和舆论研究机构」(MORI)的調查顯示,艾德禮得到大多數受訪教授的肯定與推介,因而獲選為20世紀和平時期最具效率的英國首相。.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克莱门特·艾德礼 · 查看更多 »

克林格绿地

#重定向 学院绿地 (伦敦).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克林格绿地 · 查看更多 »

回廊

回廊是围合庭院的廊。 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回廊将中轴线上的建筑连接起来,构成廊院。 抄手游廊也是回廊的一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回廊 · 查看更多 »

国葬

国葬是一种葬礼的规格,以国家名义为逝者举行的葬礼仪式,代表国家对逝者的高度尊崇。国葬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如中国、日本、美国、俄羅斯等。.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国葬 · 查看更多 »

倫敦警察廳

倫敦警察廳(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直譯意為「首都警務機構」)--、倫敦警視廳等,倫敦警方官方網站的中文名稱則為倫敦都市警部,是英國首都大倫敦地區的警察機關,於1829年在內政大臣羅伯特·皮爾主導下成立,負責著重大的國家任務,包括配合指揮反恐、保衛英國皇室及政府高層官員和倫敦居民及遊客等。 至2010年2月月底,倫敦警察廳共有52,111名人員,包括33,258名警務人員、2,988名)、14,332名文職人員)及4,520名,使倫敦警察成為全英國規模最龐大的警察組織。 倫敦--帶領著整個組織的運作,並且對首都警察監管局負責,目前由伯納·霍根-豪出任。 倫敦警察廳的非正式英文縮寫有許多版本,包括「the Met」、「Met Pol」或「the MPS」等。在成文法中常以小寫形式寫做「metropolitan police force」或「metropolitan police」,沒有加上「service」的字樣。此外,倫敦警察廳亦時常因其原先的總部位於白廳大蘇格蘭廣場(Great Scotland Yard),而代稱為蘇格蘭場。 倫敦警察廳目前的總部大楼位於西敏市境內的新蘇格蘭場。 華文媒體或文獻經常將倫敦警察廳誤譯為「倫敦市警局」或「倫敦市警察」,然而那實際上是倫敦市(即歷史城區倫敦城)的執法部門,是一個地位與倫敦警察廳同等的獨立單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倫敦警察廳 · 查看更多 »

C-SPAN

C-SPAN是美國有線電視頻道,全名為有線-衛星公共事務網絡(Cable-Satellite Public Affairs Network),創辦於1979年3月19日,總部設於美國華盛頓特區,主要探討政府及公共事務議題,也有轉播國情咨文、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與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 C-SPAN負責轉播眾議院,C-SPAN2負責轉播參議院,C-SPAN3則轉播聽證會、議員演說、選舉辯論等。.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C-SPAN · 查看更多 »

皇家法院

#重定向 皇家司法院.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皇家法院 · 查看更多 »

皇家旗 (英國)

皇家旗或王室旗(Royal Standard)是英國及其他英联邦王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英國與其他英聯邦王国作為元首的象征旗帜。在英國,旗幟由國徽中央的盾徽圖案形成。而在英國之外的一些较大的英聯邦王国,皇家旗旗幟則是將皇家徽章放於該英聯邦王国國徽內的盾徽圖案中央(試比較英格兰、蘇格蘭、澳洲、巴貝多、加拿大、牙買加、紐西蘭各自的皇家旗及各自的國徽),在其他没有各自的皇家旗的其他英联邦王国,则统一使用皇家徽章作为皇家旗。皇家徽章為藍色底,中央为大写字母“E”(代表“伊麗莎白”),字母E上为加冕皇冠,四周以金色玫瑰花圈包圍。 皇家旗是英国及多数英联邦王国的旗帜礼仪中位居首位。此旗只能在女王所在的建築物或车船上使用,如同时有其他旗帜使用的话,皇家旗的高度必须超过英國國旗、其它王室成員旗幟和其它旗帜。此外,皇家旗从不降半旗,表示女王不向任何人屈首。.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皇家旗 (英國) · 查看更多 »

石灰岩

石灰岩(灰石)(CaCO3)简称灰岩,又叫石灰石,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 石灰岩是喀斯特地形的主要构成成分,是一種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的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石灰岩中常混入白云石、石膏、菱镁矿、黄铁矿、蛋白石、玉髓、石英、海绿石、萤石等。纯石灰岩中混入物一般少于5%。.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石灰岩 · 查看更多 »

王座法庭

#重定向 皇座法庭.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王座法庭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火药阴谋

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发生于1605年,是一群英格兰天主教极端分子试图炸掉英国国会大厦,并杀害正在其中进行国会开幕典礼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家人及大部分的新教贵族的一次并未成功的计划。这次事件代表了又一次的以1603年的主要阴谋(Main Plot)和次要阴谋(Bye Plot)为先例的一系列失败的弑君企图。 每年11月5日的盖伊·福克斯之夜用来纪念此次事件。.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火药阴谋 · 查看更多 »

理查二世 (英格兰)

查二世(Richard II,),1377年登基成為英格蘭國王,1399年被廢。 理查二世出生于波尔多,是黑太子爱德华最小的儿子。其父及兄長昂古萊姆的愛德華先後早於祖父愛德華三世逝世,所以愛德華三世於1377年逝世後,年僅10歲的理查便继承英格蘭國王王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理查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神职议员

#重定向 靈職議員.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神职议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約翰·貝林罕

約翰·貝林罕(John Bellingham,c.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約翰·貝林罕 · 查看更多 »

約翰·費舍爾,第一代費舍爾男爵

#重定向 第一代費舍爾男爵約翰·費舍爾.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約翰·費舍爾,第一代費舍爾男爵 · 查看更多 »

约翰·索恩

约翰·索恩爵士 (Sir John Soane,),英国建筑师,以新古典主义建筑闻名。他的建筑以其清晰的线条、简洁的风格、明快的细节、近乎完美的对称以及对光线的把握而著称。他建筑风格的主要影响始于乔治王时代末期,到19世纪哥德復興式建築兴起时为止。英格兰银行是他的经典作品,对后来的商业建筑产生了广泛影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约翰·索恩 · 查看更多 »

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全名为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37年6月22日即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76年5月1日开始成为印度女皇,是第一位兼任印度皇帝的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是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親王之女。爱德华与其父乔治三世同時在1820年去世,维多利亚在母亲萨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主维多利亞的严格监督下成长。因为父亲三个长兄都未留下合法子嗣就去世了,時年18岁的维多利亚於是在1837年继承王位。 雖然当时英国已建立了君主政权相对较小的君主立宪制,而维多利亚被奉为国家象征,但是她试图私下影响政府政策及官员任命等政務。 维多利亚在1840年与表弟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夫结婚。他们的女儿、孙子散布在欧洲皇室,使维多利亚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阿爾伯特在1861年去世后,维多利亚开始了隐居。因此,共和主义暂时得势,但是,在维多利亚在位后期,她重新出现在公众场合。维多利亚的50、60登基大典都比较隆重。 维多利亚在位时间长达63年7个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這一時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英国一个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的时期,亦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大幅扩张。维多利亚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儿子、皇位继承人爱德华七世属于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國會大廈

美國國會大廈(United States Capitol),別稱國會山莊,是美國國會所在地,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坐落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東端。在地理上,美國國會大廈位于華盛頓特區偏東處,但常被看作華盛頓特區及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特區建筑物地址的東西南北,都是以國會大廈作為基準。.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美國國會大廈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国民解放军

#重定向 爱尔兰民族解放军.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爱尔兰国民解放军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三世 (英格兰)

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爱德华三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六世

愛德華六世(Edward VI,),英格蘭與愛爾蘭國王,1547年1月28日即位,同年2月20日加冕時,年僅九歲。他是亨利八世和珍·西摩的兒子,為都鐸王朝第三任君主,也是英格蘭首位信奉新教的統治者。.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爱德华六世 · 查看更多 »

直接行动

接行动是一种寻找对认知的伤害做出立即补救的政治实践主义,它反对承诺在晚些时候提供补救的间接行动,例如代表选举。.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直接行动 · 查看更多 »

盖伊·福克斯

伊·福克斯(Guy Fawkes,,),有时称为圭多·福克斯(Guido Fawkes,於西班牙军队中使用),是地方成员,策划了1605年的火药阴谋,但以失败告终。 盖伊·福克斯在约克出生并接受教育。他八岁丧父,后来他的母亲改嫁给一位的罗马天主教徒。福克斯改信天主教,离开英格兰前往欧洲大陆,参加了八十年戰爭,为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战斗,反对低地国家信仰清教的荷兰改革者。福克斯曾为英格兰的一场天主教叛乱去往西班牙寻求支持但没有成功。后来他遇见了,两人返英后温图尔把福克斯介绍给,卡特斯比计划协助国王詹姆斯一世复辟,恢复天主教君主在英格兰的统治。计划者们将租契放到上议院一处地下室中,福克斯也在这个中负责管理洞內储放的火药。但官方收到一封匿名信,并于11月5日清晨搜查了威斯敏斯特宫,发现了在地下室守卫火药的福克斯。接下来的几天中他遭到审讯及折磨,最终崩溃。就在1月31日行刑之前,福克斯从绞刑台上跳下摔断脖子死亡,因此免受后续掛拉分之刑所带来的痛苦。 福克斯后成为火药阴谋的同义语,自1605年11月5日以来,每年不列颠都会纪念政府瓦解了這項「陰謀」,这一天被称为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按照传统,伴随着烟火,人们会在篝火上焚烧人偶。.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盖伊·福克斯 · 查看更多 »

白宮

白宮(White House)是美國總統官邸與主要辦公場所,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北區,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自1800年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入住以來,白宮就是美國歷任總統在位時的居所。 白宮由愛爾蘭裔建築師設計,工程期為1792年至1800年,建材使用白色的,風格則是新古典主義式樣。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於1801年搬入白宮後,他和建築師為了隱蔽白宮馬廄與儲藏室,而在白宮每側增添少許列柱。到了1814年,英軍在1812年戰爭中縱火摧毀華盛頓特區,白宮內部遭受火焚,外觀也被燒黑。待美軍收復華盛頓後,美國政府便立刻重建白宮,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於1817年10月搬進部分重建完成的白宮行政官邸。其後白宮建築工事仍持續進行,美國政府分別於1824年和1829年完成增建白宮南、北面的門廊。 隨著美國政府逐漸擴大,白宮作為辦公場所顯得越來越擁擠。第二十六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於1901年要求白宮內所有辦公室遷往新建成的白宮西廂辦公室,八年後第二十七任總統威廉·霍華·塔虎脫擴建西廂辦公室,並增建橢圓形辦公室作為總統辦公室之用。主建築部分,三樓原本用作閣樓,也在1927年轉為總統家庭的起居空間。至於與傑佛遜柱廊相連的,落成後便一直用作處理白宮的社交事務,接待訪客、民眾與外賓,並於1946年改建擴大辦公空間。1948年,美國政府發現白宮的外部承重牆與內部木樑並無效用。第三十三任總統哈瑞·S·杜魯門任內便拆除白宮所有房間,以鋼樑作為白宮新建築結構的承重建材;此工程完工後,白宮所有房間才再度重建。 今日的白宮建築群包括行政官邸、西廂、東廂、與布萊爾宮等建物。行政官邸共有五層,包括、大廳層、國家層、第二層與第三層。而一般語境下所稱的「白宮」,通常是對「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或總統行政與顧問團隊的轉喻,如「白宮宣布……」。此外,由於白宮是,其產權屬於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是「總統公園」的一部分。2007年,白宮獲美國建築師學會評選為美國最受喜愛的建築第二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白宮 · 查看更多 »

白廳

白厅(Whitehall;又译怀特霍尔)是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内的一条大道,自特拉法加广场向南延伸至国会广场,亦为英国A3212号公路(特拉法加广场至切尔西)的首段。白厅是英国政府中枢的所在地,包括英国国防部、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和英国内阁办公室在内的诸多部门均坐落于此,因此“白厅”一词亦为英国中央政府的代名词。街道周边的区域也可称为“白厅”。 白厅得名于怀特霍尔宫。怀特霍尔宫自亨利八世至威廉三世治下为英格兰国王居所,但在1698年焚毁,仅有国宴厅保存至今。白厅原先是宫殿前方的一条大道,18世纪时南向道路得到扩建。 除政府建筑外,白厅亦有诸多雕塑和纪念碑,如英国首要战争纪念碑和平纪念碑。白厅剧院(今特拉法加工作室)自20世纪中期起以其闹剧表演闻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白廳 · 查看更多 »

避孕套

避孕套(Condom,又称安全套、保险套、衛生套,马新地区有时称「如意套」)是一種護套形的屏障器具,主要應用於性交過程中,用以減低感染性傳播疾病和女性懷孕的風險。避孕套可細分為女用避孕套和男用避孕套兩種。正確及不間斷地在性交過程中使用男性避孕套,能使該名男性的伴侣的懷孕機率降至每年2%。一般使用的懷孕機率則為每年18%。除此之外,避孕套亦大大降低了淋病、衣原體、滴蟲性陰道炎、乙型肝炎以及艾滋病(HIV/AIDS)的傳播風險,但只能在較少程度上預防當事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生殖器疱疹以及梅毒。 使用男性避孕套的男性應在性交前把其套到勃起的阴茎上。其避孕原理在於物理性的阻止精液進入性伴侶的體內。現代的避孕套的製作材料大多是乳膠,但也有避孕套是利用其他材料製作而成,像是聚胺酯或是羊腸衣。男用避孕套的優點在於價格便宜、容易使用,和少有副作用。乳膠過敏者應選擇非乳膠製的避孕套,比如聚氨酯避孕套。女用避孕套通常是利用聚氨酯製作而成,並可重複使用。 利用避孕套去預防性傳播疾病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1564年。橡膠避孕套的首次使用日期為1855年,乳膠避孕套則為20世紀20年代。避孕套已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藥品标准清单上,其包含最有效、最安全並能滿足最基本需求的藥品。在美國每個避孕套的價格一般低於1美元。全球有進行避孕的伴侣当中只有少於10%会使用避孕套。已發展國家的人民使用避孕套的比率高於其他國家。避孕套是英國第五常見的避孕措施(7%),美國則是第三常見(11.6%)。全球每年大約有60-90億個避孕套售出。.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避孕套 · 查看更多 »

革命

革命,指權力或組織結構的根本性改變,這些改變是在相對短暫的時間中發生。人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所進行之重大變革。 人們改造自然的重大變革,有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等;人們改造社會之重大變革,即社會革命。一般而言,是指由下而上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社會革命是歷史發展之火車頭;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矛盾。相對於改革,則是由上而下的變革。例如在政治層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稱之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當現存之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之嚴重障礙時,就要求通過革命,改變舊生產關係以及維護這種舊生產關係之舊上層建築,即改變社會制度,解放被束縛之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相反,由上而下從帝制推行君主立憲制,成立民主議會,稱之為改革。通常革命較激進劇烈,改革則較保守溫和。在階級社會裡,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之必然趨勢和集中表現,通常要使用暴力。 在工業層面上的重大革新,稱之為工業革命。通常是指對當前工業或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即以新的機器例如蒸汽機取代舊有的人力,提升生產效率。 一般而言,“革命”這個詞表示一個政治制度的改變。Jack Goldstone, "Theories of Revolutions: The Third Generation, World Politics 32, 1980:425-53John Foran, "Theories of Revolution Revisited: Toward a Fourth Gener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11, 1993:1-20Clifton B. Kroeber, Theory and History of Revolutio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7.1, 1996: 21-40 而在許多社會科學,特別是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方面,社會經濟革命和政治革命受同等程度的研究。.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革命 · 查看更多 »

西敏

西--敏或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傳統音意合譯「西--敏寺」,可以指:.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西敏 · 查看更多 »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西敏寺 · 查看更多 »

西敏市

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是現在的英國大倫敦地區轄下之一自治市。西敏市的土地向東毗鄰古老的倫敦市,向西則是肯辛頓-切爾西區,而南邊的邊界即是泰晤士河。1965年時《》(London Government Act 1963)實際施行,該法廢除倫敦郡設置大倫敦,於同時一併成立西敏市,並賦予城市地位。在此之前,此地區的行政區劃稱為(Metropolitan Borough of Westminster),是倫敦郡下屬的次級行政區之一,範圍略小於今日的西敏市。 除了為數不少的公園和開放空間以外,該區的人口密度亦相當高。許多與倫敦有關的景點都在該區內,如聖詹姆士宮、白金漢宮、西敏宮以及唐寧街10號。該區又可被劃分為數個區域,包含白金漢宮周邊古老的行政區域西敏;牛津街、攝政街、皮卡迪利街、龐德街附近的商業區;以及夜間娛樂區域蘇荷區。該區大部分區域都是住宅區,截至2008年大約有23.6萬的人口數。西敏市的地方政府為。.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西敏市 · 查看更多 »

西敏制

西敏制(Westminster system,也译为--制),是指沿循英國國會體制,奉行議会至上原则的議會民主制,以其所在西敏宮為名。荷蘭學者李帕特(Arend Lijphart)歸類為「西敏模式」(Westminster model)。 西敏制是当代民主宪政体制的一种,是沿循英国议会西敏宫所用之体制的议会制。.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西敏制 · 查看更多 »

西敏橋

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的拱橋,跨越泰晤士河,連接了西岸的西敏市和東岸的蘭貝斯。英國國會、大本鐘及倫敦眼等名勝分列於橋的兩端。 本橋於1862年開通,以取代1750年時即已啟用的舊橋。英格蘭遺產委員會在1981年時將此橋列為二級星登錄建築(Grade II*), 。.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西敏橋 · 查看更多 »

首相答問環節

首相答問環節(Prime Minister's Questions, PMQs),正式名稱為向首相提問環節(Questions to the Prime Minister)是英國的一種政治傳統,自1997年起,逢星期三英國下議院開會時 英國首相會用半小時來回答議員的提問,1997年前在星期二及四,首相會用15分鐘回答議員的提問。 在加拿大,同類的習慣被稱為問題時段(Question Period),而且加拿大下議院及加拿大上議院均會這樣做;在澳洲及新西蘭就稱為問題時間(Question Time);在英國其他地區,蘇格蘭議會及威爾斯議會則稱為第一部長答問環節(First Minister's Questions);而印度的印度人民院則設有問題小時(Question Hour)。.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首相答問環節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一世 (英格蘭)

#重定向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詹姆斯一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警犬

警犬是為警察機構服務的工作犬,在西方世界時被喚作K-9(英語canine的同音異義語詞)。最常用的品種為德國牧羊犬,近年比利時瑪連萊犬亦開始被廣泛使用。蓄意傷害或殺害警犬在很多國家已經被列為嚴重的刑事罪行,刑罰比一般虐待動物為重,甚至等同或接近襲警的罪行。各地的執法部門越來越多為其警犬穿上避彈衣及配戴徽章,亦為殉職的警犬舉辦隆重的追悼會。.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警犬 · 查看更多 »

议事程序问题

#重定向 秩序問題.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议事程序问题 · 查看更多 »

诺曼·肖大楼

诺曼·肖大楼(英国旧称为“新苏格兰場”New Scotland Yard)是一座位于伦敦西敏市的建筑。由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诺曼·肖在1887-1900年设计并指导竣工。1979年后作为英国议会办公楼,改为现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诺曼·肖大楼 · 查看更多 »

貴族爵位

貴族爵位是一种世袭的贵族身份等级,爵位的拥有者享受与其爵位等级相对应的政治经济权利。贵族爵位一般具有其对应的等级体系,称为“贵族等级制度”或“爵位制度”,是一种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广泛存在的现象。.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貴族爵位 · 查看更多 »

贾莱斯·吉尔伯特·斯科特

贾莱斯·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 OM(Sir Giles Gilbert Scott,),20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士。最為人所知的作品包含利物浦座堂、滑铁卢桥與巴特西发电站等建築,以及最具標誌性的。 史考特出身於建築師世家。史考特的設計雜揉哥德式傳統與現代主義,使其功能性設計的建築往往成為著名地標。.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贾莱斯·吉尔伯特·斯科特 · 查看更多 »

車裂

車裂,又稱轘、轘裂、轘脔、轘磔。俗稱五馬分屍,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相傳此刑乃將犯人的頭及四肢分別縛到五輛車,由馬引車前進以撕裂其身體。 秦國的商鞅及嫪毐皆受此刑,但行刑時間頗有爭議,以下將詳述有關爭論。.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車裂 · 查看更多 »

黑杖侍卫

#重定向 黑杖禮儀官.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黑杖侍卫 · 查看更多 »

鼻烟

鼻烟(Snuff),一種無煙菸草製品。把烟草研磨成极细的粉末,以嗅聞的方式吸取進入鼻腔,經由鼻腔吸收其中的尼古丁成份。其中可以加入麝香等药材,或用花卉等提炼。烟味分五种:膻、糊、酸、豆、苦。因为鼻烟放在鼻烟壶里容易发酵,所以一般把它用腊密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开始出售。.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鼻烟 · 查看更多 »

鼓掌

鼓掌(拉丁语:applaudere),指人类为表示认同、鼓励、庆祝等正面情绪而进行的拍击行为,目的是发出响亮的声音,一般是通过拍击双手进行。在音乐会、戏剧、演讲、体育竞赛等活动出现精彩情节,或者是结束后,观众如果对表演表示赞同,大都会进行鼓掌。 鼓掌是人类不分种族、宗教、文化而共同认可的行为。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鼓掌有着不同的礼仪要求。.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鼓掌 · 查看更多 »

郭偉邦

--(Robert Finlayson "Robin" Cook,),,英國政治人物,工黨成員。.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郭偉邦 · 查看更多 »

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是1485至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王國和其屬土的王朝。而該王朝首位君主亨利·都鐸乃威爾士古時的德赫巴思公國(Welsh principality of Deheubarth)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室的後裔。 亨利·都鐸不但得到蘭開斯特王朝的支持者的民心,更在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室的支持,在薔薇戰爭後期漸漸得勢。之後順利登上英王大位,是为亨利七世。而他和伊莉莎白·約克的聯姻,象徵著過往開戰的雙方,在新王朝的旗幟下聯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都鐸家族的勝利。而都鐸王朝的權勢並不局限在英格蘭,他們在《》中成功將威爾士兼併入英格蘭,並確立了英格蘭對愛爾蘭王國的治權。他們亦維持了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但歷任君主都沒有在實現該主張上有任何實質進展。 歷史上總共有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因此王位繼承一直是都鐸年間的主要政治議題。 隨著終身不嫁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駕崩,都鐸王室從此絕嗣。而當時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的曾祖母,正是亨利八世的長姊馬格麗特·都鐸公主。因此詹姆士根據和伊麗莎白生前的秘密約定,入繼英格蘭王位,英蘇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結束兩國持續近六百年的戰爭,進入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都铎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斯顿

#重定向 弗朗西斯·阿斯顿.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阿斯顿 · 查看更多 »

薩里郡

萨里郡(Surrey),英格蘭東南部的郡。泰晤士河流經萨里後,向東北流向大倫敦。以人口計算,吉爾福德是第1大鎮,沃金是第2大鎮,尤厄爾是第3大鎮,坎伯利是第4大鎮;古爾福德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萨里郡政府所在地并不在萨里,而是在附近伦敦的金士顿。 萨里郡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成非都市郡還是名譽郡,其面積都是1,663平方公里,人口都是1,085,400。.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薩里郡 · 查看更多 »

金屬探測器

金屬探測器利用電磁感應的原理,利用有交流電通過的線圈,產生迅速變化的磁場。這個磁場能在金屬物體內部能感生渦電流。渦電流又會產生磁場,倒過來影響原來的磁場,引發探測器發出鳴聲。 金屬探測器不僅能探測軍火及金屬器械,還可以探測到硬幣、鎖匙及其他金屬物品。因此在機場等場所會用來檢查是否有妨害安全的金屬物品,如刀械等被夾藏進入。 金属探测器现今也应用于食品,塑料等多个行业,检测产品中的金属,为提高产品纯度,防止雜物被混入。.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金屬探測器 · 查看更多 »

英國上議院

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貴族院,是英國國會的上議會。英國國會同時也由英國君主與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大約700多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即靈職議員)以及600多名貴族(即俗職議員,Lords Temporal)。靈職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而俗職為終身職。 上議院始創於14世紀,1544年始用「上議院」(House of Lords)之名。1649年曾一度遭到由英國內戰取得政權的英格蘭聯邦廢止,復於1660年恢復。上議院之權力曾一度凌駕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然而,自19世紀以來,上議院之權勢逐漸凌夷,至今已遠不如由選舉產生之下議院。據1911年至1949年間通過的多條國會法令規定,除包括預算案在內之各種撥款案外,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令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這項權力於政治學中稱為延宕性否決(suspensive veto)。據由《1999年上議院法令》(House of Lords Act 1999)所制定進行的革新,世襲貴族的席位予以廢除,僅保留兩席給國務重臣,以及另外90席由選舉產生之貴族代表(representative peer)。現今的聯合王國政府正審慎考慮作進一步革新,但尚未通過成為法律。 除了立法功能以外,上議院昔日尚擁有司法權,對聯合王國內所有民事案件及除蘇格蘭以外的刑事案件擁有終審權。歷史上,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不由全院共同行使,而是交由院內具法律經驗的議員們,即人稱「上議院高等法官」(Law Lords)者。至於對於英聯邦地區案件的終審權,則基本上由聯合王國樞密院行使之。不過,按《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規定,於2009年10月成立的聯合王國最高法院已接收上議院司法職能。 上議院之官式全稱為「與會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之受尊崇的靈職與俗職們」(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上議院與下議院皆在西敏宮召開會議。.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國上議院 · 查看更多 »

英國內戰

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是指1642年至1651年發生在英國議會派(「圆颅党」)與保皇派(「」)之間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辉格派历史学家稱之為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 。第一次(1642年-1646年)和第二次(1648年-1649年)内战发生在查理一世的支持者与的支持者之间,第三次内战(1649年-1651年)则是查理二世的支持者与残缺议会的支持者之间的冲突。1651年9月3日,内战以议会派在的胜利而结束。 內戰期間,議會派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對查理一世的頑抗態度感到莫大威脅,於是他強勢要求議員簽名支持他,處死國王。當許多議員反對克倫威爾而表態保住查理之後,克倫威爾用軍隊驅逐反對自己的議員,順服自己的議員因此召開議會(史稱「殘缺議會」)處死查理。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依「叛國者」的罪名公開斬首,克倫威爾順勢創建了英吉利共和國。處死國王不但震驚全英,也震驚歐陸,引起各種批評。1658年克倫威爾死後,其子無能又無氣魄控制軍隊,1660年在多數英國人思念王室的氛圍下,迎回查理一世的長子復辟,是為查理二世。.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國內戰 · 查看更多 »

英國樞密院

英國樞密院(全称女王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是英國君主的諮詢機構。它在以往具有十分大的權力。樞密院擁有不同的委員會,當中,英國內閣擁有其絕大部份的權力。樞密院亦具有司法權力,並主要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所行使。當君主遵照樞密院的建議行事時,一般會稱之為「國王會同樞密院」或「女皇會同樞密院」。全體的樞密院成員則稱為「女皇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全體大臣」(The Lords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有時又會寫成「……全體大臣及其他成員」(The Lords and others of...)的字樣。 掌管樞密院的首長是樞密院議長,擔任此職的人士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位階第四高的內閣大臣。按照慣例,樞密院議長還會兼任上議院或下議院的領袖。文書是樞密院內另一重要職位,所有由樞密院發出的指令,都要由文書所簽署,方能生效。「樞密院顧問官」(Privy Counsellor)和「樞密院委員」(Privy Councillor)同樣指樞密院的成員,對於兩字的使用一直存在混淆和爭拗。但樞密院當局較偏向用前者作稱呼,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提供意見,而非作為一委員會之成員。此外,新的樞密院顧問官在加入樞密院時,要向樞密院「宣誓」。樞密院辦公室設於倫敦西敏的卡爾頓花園;其司法委員會原於唐寧街辦公,內有大廳作開庭審案之用,但司法委員會已在2009年8月正式遷往聯合王國最高法院三號法庭繼續辦公。.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

英国君主(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的头衔为“国王”(King)或“女王”(Queen)。现任君主和国家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承其父乔治六世登基为英国女王。 君主及其近亲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礼仪、外交和代表性权力。在君主立宪体系之下,君主的职责仅限于授勋及嘉奖和任命首相。根据传统,君主亦为。现今英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名义上仍旧通过君主的皇家特权来行使,但事实上这一权力仅能根据国会立定的法律行使,并且受到传统与先例的限制。 英国的君主政体可以追溯至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诸多。这些政权至公元10世纪已统一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1066年在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中,最后一位加冕盎格鲁-撒克逊君主哈罗德二世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并战死,英格兰王权由此转移至胜者威廉及其后裔手中。 13世纪,威尔士公国成为英格兰的从属国。同一时期,《大宪章》开始对英格兰君主的政治权力进行限制。 1603年,苏格兰君主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由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开始为同一君主统治。1649年至1660年,英国君主制传统为共和制的英格兰联邦所打断。1701年的《》(现今仍旧有效)将信仰罗马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合者排除于王位继承顺位之外。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爱尔兰王国加入联邦,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此成立。英国君主成为大英帝国的名义元首,这一帝国于1921年达到其领土最大范围,囊括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土。 1920年代,爱尔兰六分之五的领土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26年的《》承认帝国各自治领将各自发展为独立自治国家,但仍旧为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和领地独立,基本宣告了帝国时代的终结。乔治六世及其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使用了英联邦元首这一称号,象征其独立成员国的自由联合。 英国和十五个英联邦国家共享一个君主,称英联邦王国。“英国君主”一词仍旧用于形容这一体系下的君主和政体,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为独立主权国家,在不同国家君主的官方亦有所不同。.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英国下议院

英國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平民院或庶民院,是英國國會的下議院。 英國國會由三大部份組成,它們分別是君主、作為上院的上議院,以及作為下院的下議院,當中又以下議院最具影響力。下議院是一個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機構,目前內有650名成員,稱為國會議員,常用的英文簡寫則是「MP」(Members of Parliament)。下議院議員是經由多數制選出,國會每屆不可長於5年,5年之內就要宣佈解散,而國會解散之時,也就是下議院議員任期的終結。自1950年來每一位下議院議員都是由一個選區的選民選出,議員當選後,也就在議會代表該選區。現今聯合王國政府的內閣閣臣,絕大部份皆來自下院,而自1902年起,歷任的首相也同樣是下議院議員。惟在1963年的時候,來自上議院的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伯爵獲任命為英國首相,不過,他在任命後不久,即放棄了貴族爵位,並成功以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之身份選入下議院。 下議院大約在14世紀出現,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歷史上,下議院的權力曾遠遜於上議院,時至今日,下議院在兩院中佔主導地位。現時下議院的立法權力能夠超越上議院,而根據《1911年國會法令》(Parliament Act 1911),上院駁回大部份法案的權力被削減為僅僅拖延法案通過。此外,英國政府亦需要向下議院負責,首相如果失去了下議院的支持,就要下野。 下議院之官式全稱為「尊貴的與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議院議員」(The Honourable the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坊間一直以為,下議院的英文「House of Commons」中,「Commons」一字乃來自英文「commoners」(解為庶民),反映下議院議員盡皆庶民出身,以區別由貴族所掌的上議院。不過,這種解釋背後沒有史實支持,其實「Commons」一字語出諾曼法語的「communes」,意指議員們所代表的地區,具地理意味。上、下兩議院皆設於倫敦西敏市西敏宮內,而每次會議時,議事廳內必置有一權杖,以彰顯王權。 下議院的有關資料現存放於下議院圖書館。.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国下议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广播公司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縮寫:BBC;又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以強調其公營地位)是英国的一家资金主要来自英国国民缴纳的电视牌照费且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也是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公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广播业务。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互联网新闻服务。.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国广播公司 · 查看更多 »

英国国会

#重定向 英国议会.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国国会 · 查看更多 »

英国国旗

英國國旗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國)的国旗,中文又俗稱米字旗,英文俗稱「聯合杰克」(The Union Jack)。然而,严格来说只有英国国旗在船上使用时才能被称为「Jack」(舰首旗)。 英国国旗的正确比例是1:2,然而英国陆军在使用时通常会将其修改为3:5比例。.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英国议会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聯合王国議会(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中文简称为英国国会或英国议会,是英国和英國海外領地(独自享有议会主权(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的最高立法机关。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它还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靈职议员(Lords Spiritual,即英国国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俗職议员(Lords Temporal,即贵族成员)。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是由选举产生。上议院和下议院位于大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宫(即国会大厦)不同的房间内。 国会是由早期为君主提出治国建议的政务会发展而来。理论上国会的权力并不归属于国会,而属于“君临国会”(Queen-in-Parliament,或国王:King-in-Parliament)。尽管有争议,国会中的女王仍常被认为是完整的君主主权。现代的国会权力属于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下议院;君主仅作为象征意义的领袖,而由非选举产生的上议院,其权力也十分有限。 由于以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其立法机构以英国国会为原型,英国国会通常被称作“国会之母”。但这却是对约翰·布赖特(John Bright)的错误引用。实际上,他是在1865年1月18日一篇支持建立国会政府的先锋国家扩大投票权利的文章中谈到“英格兰是国会之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国议会 · 查看更多 »

英国财政部

女王陛下財政部(Her Majesty's Treasury),簡稱英国財政部(HM Treasury),通稱財政部(The Treasury),是负责开展和执行英国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英国政府部门。.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国财政部 · 查看更多 »

英国最高法院

聯合王國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Kingdom),通稱英國最高法院,是英國的最高法院,對於英格蘭法律、威爾斯法律(由威爾斯國民議會為威爾斯制定,並與英格蘭存異的法律除外)及北愛爾蘭法律三個司法制度下的事務擁有終審權,也是這些司法管轄地區的最高上訴司法機關。最高法院在蘇格蘭法律擔當的角色則相對有限,此外,對於因權力下放而衍生的訴訟,最高法院亦擁有審判權。這些涉及權力下放而衍生的訴訟,是指關於北愛爾蘭行政院、蘇格蘭政府及威爾斯議會政府三個地方政府,涉及其法律權力的訴訟、以及由這三個地方政府的立法機關因制定法律而導致的訴訟。最高法院現址位於倫敦西敏的前米德爾塞克斯市政廳(Middlesex Guildhall)。 英國最高法院乃依據《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第三章而設立,並於2009年10月1日起開始運作。它的司法權力主要繼承自上議院,這些權力過往一直由12位同時擁有上院議員身份的常任上訴法官(Lord of Appeal in Ordinary,或譯「上議院高等法官」)組成的上議院司法委員會行使。至於涉及權力下放事務的審判權,過往則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執掌。 英國最高法院無權審理來自蘇格蘭的刑事案件,這些案件一概由蘇格蘭的(High Court of Justiciary)審理,因此蘇格蘭高等法院是當地的最高刑事法院。然而,英國最高法院則一如昔日的上議院,繼續有權審理來自蘇格蘭(Court of Session)的上訴案件,但要上訴獲最高法院受理,就必先要由兩名(Advocate)確認上訴理據合理。.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国最高法院 · 查看更多 »

英联邦

-- 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個國際組織,由53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英聯邦元首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同時身兼包括英國在内的16個英聯邦王國的國家元首,此16國構成了一個現代版的共主邦聯。基於其歷史淵源,雖然其正式名稱直譯是“國家聯邦”,漢語中一般仍稱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或“--”(臺灣)或“--”(新馬地區)。英語裏,一般通稱為“the Commonwealth”(“聯邦”),此外在非英聯邦國家亦稱為“British Commonwealth”(“不列顛聯邦”),用以區分世界其它聯邦或邦聯。部分人士认为英联邦是大英帝国体系的继承,但是英国在英联邦裏的影响力远不及19世纪和20世纪其对殖民地的影响力。 2018年4月21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於大英國協高峰會中提到下一任大英國協元首繼任者希望是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在53個會員國領袖討論之下同意下一任大英國協由查爾斯王子接任。.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联邦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教會

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或譯為英格蘭國教會、英国国教会、英格蘭聖公會,是聖公宗的教會之一,16世纪由英格兰君主亨利八世时期开始由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胡克等改革家们改革并作为英格兰的国教。教会的辖区是今天英国(联合王国)中的英格兰地區,不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後者分归苏格兰圣公会、威尔士教会与爱尔兰教会管理。 英格兰教会的最高主教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副手是约克大主教。此外英國君王擁有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的頭銜。.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英格蘭教會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巴里

查尔斯·巴里爵士,FRS(Sir Charles Barry,),19世纪英格兰著名建筑师,今天英国议会大厦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查尔斯·巴里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英格蘭)

查爾斯一世(Charles I,詹姆士一世的次子,1612年其兄威尔士亲王去世后成为王储。所有本文中的日期,除了特殊指明的,都取自儒略历。)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处死(他是唯一以国王身分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是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卷入了与议会的权力斗争,他试图获得王室的收入,而议会则试图节制国王自以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对他的行为,认为他是残暴的独裁者。尤其是他干扰英格兰与苏格兰教会的活动,未征得议会同意就任意向民眾課税。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混乱的宗教冲突。臣民们普遍不信任他们国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然而另外一个事实却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例如(Richard Montagu)和威廉·劳德,他们都曾任查理一世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此后,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理一世的灭亡。 在查理一世最后的几年中,由于企图推翻英格兰与苏格兰国会的权威,他与国会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为英国内战。同时他又利用自己英国国教领袖的身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加尔文派清教徒的不满。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年 - 1645年)中被击败后,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然而查理一世执迷不悟,他与苏格兰结盟,并逃到了怀特岛郡,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会,从而导致了第二次英国内战(1648年 - 1649年)查理一世再次被击败,随后他被拘捕,审判,定罪,并以叛国罪处死。君主制瓦解,英格兰成了共和国,名为英格兰联邦,由國會的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執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后继承了王位,但直到1660年复辟后才得以行使君主权力。.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查理一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模范议会 (英国历史)

模範議會或稱模範國會(Model Parliament)在英国历史上是指爱德华一世时期,1295年召開的英格兰議會。.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模范议会 (英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和北美洲世界遗产列表

本列表目前列出50个国家的世界遗产。 在这个列表中,代表文化遗产,代表自然遗产,代表双重遗产。 国家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顺序排列,基本上按照国家英文/法文名称的首字母排列;個別国家的遗产项目按照列入世界遗产的时间顺序排列,但由于官方列表的排列顺序时有变化,所以可能与官方排列顺序不一致。 说明: 依照,世界遗产所在地区共分为五类:.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欧洲和北美洲世界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民诉法院

#重定向 民事訴訟法院 (英格蘭).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民诉法院 · 查看更多 »

汽车炸弹

汽車炸彈一般指安裝於汽車內的炸彈,在受害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打開車門或發動汽車後觸發安裝其中之炸藥而引爆;亦有利用汽車的普遍性與機動性,隱藏於路邊或衝過防護線,接近目標而引爆殺傷。常見於暗殺行動和恐怖襲擊。.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汽车炸弹 · 查看更多 »

沃倫·黑斯廷斯

沃倫·黑斯廷斯(,),英國殖民地官員,長年在印度各地任職,1773年至1785年為首任印度總督(當時職稱為威廉堡省總督)。他卸任返回英國後,被指控在印度供職期間管治失當,而且捲入貪腐醜聞,面臨被國會彈劾。英國國會對黑斯廷斯的彈劾聆訊在1787年展開,經過斷續的聆訊,至七年後的1795年才審結,最終被裁定指控不成立。黑斯廷斯晚年在1814年獲委任為樞密院顧問官。.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沃倫·黑斯廷斯 · 查看更多 »

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是位於南英格兰的一条河流,全長約346公里,流經英格蘭的三個郡,為英格蘭最長之河流、英國第二长河,次于354公里的塞文河,也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倫敦地標之一。在泰晤士流域形成了許多英格蘭城市,除去倫敦之外,還有牛津、雷丁和溫莎等。 泰晤士河在英國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地位,在工業革命之後因為大規模的河上運輸導致河流污染,因而引發了包括瘟疫、大惡臭等一系列的問題,隨著重工業的減少其情況已經改善了許多。 而其於英國文化意義也不可忽視。泰晤士河是許多英國水上運動,如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1908年夏季奧運會划艇賽、1948年夏季奧運會划艇賽的舉辦地。《柳林風聲》等文學作品也是以泰晤士河流域的風物為背景寫成的。.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泰晤士河 · 查看更多 »

温斯·凯博

温斯·凯博爵士(Sir Vince Cable;),英国自由民主党籍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前任卡梅伦联合内阁。1997年至2015年擔任议员。 凯博在大学学习经济学, 并在1966年担任肯尼亚政府经济顾问。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担任英国政府和英联邦秘书处顾问。1995-1997年任皇家壳牌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在1970年代, 凯博活跃于工党并担任格拉斯哥市市长。但是在1982年,他加入社会民主党(后演变为自由民主党),在1983,1987和1992年参加议会选举,但直到1997年才当选为伦敦选区国会议员。 从2003年到2010年5月,凯博是自民党发言人。他在2006年当选为自民党副领导人,并在2007年10月时任领导人坎贝尔辞职后代理领导人2个月直到克莱格当选。2010年5月辞去副领导人之职。 凯博在2007-2010年的金融危机中表现突出。.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温斯·凯博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斯賓塞·珀西瓦爾

斯賓塞·珀西瓦爾(Spencer Perceval,),英國政治家,於1809年至1812年出任英國首相,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刺殺身亡的英國首相。.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斯賓塞·珀西瓦爾 · 查看更多 »

新西兰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譯--,又称奥特亚罗瓦(Aotearoa),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首都为惠灵顿,但最大的城市为奥克兰都会区。新西兰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即北岛(Te Ika-a-Māui)和南岛(Te Waipounamu),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首都惠灵顿即位于北岛末端处,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小的岛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新西兰 · 查看更多 »

懷特霍爾宮

懷特霍爾宮(英語:Palace of Whitehall)又稱為白廳宮,位於英國倫敦,從1530年至1698年間都是英國國王在倫敦的主要居所。在17世紀末被火焚毀之前,懷特霍爾宮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宮殿,擁有超過1,500間房間,規模比梵蒂岡的宗座宮殿與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還大。 懷特霍爾宮就位於倫敦西敏的白廳附近,許多英國政府機構都設置在這裡,因此白廳也是英國政府的代名詞。.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懷特霍爾宮 · 查看更多 »

托尼·布莱尔

--(,),,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為中东问题特使,直至2015年。 貝理雅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莱尔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托尼·布莱尔 · 查看更多 »

托馬斯·沃爾西

托馬斯·沃爾西(Thomas Wolsey,),英國政治家,亨利八世的重臣,曾任大法官、國王首席顧問;同時也是一位神職人員,歷任林肯主教、約克總主教及樞機。 托馬斯·沃爾西,深得亨利八世的信任,權傾一時,對外聯合西班牙對抗法國;對內推行稅制、司法和宗教改革。後來因為英格蘭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無法為亨利八世生下兒子繼承王位,而且亨利八世又愛上了女侍官安妮·博林,所以亨利八世打算以「婚姻無效」為由與凱瑟琳離婚,並令托馬斯·沃爾西負責說服羅馬教廷。1529年,托馬斯·沃爾西因教宗克勉七世遲遲不批准離婚而被革職、追收財產,最後更被控叛國,令其回倫敦解釋。1530年11月29日,回倫敦途中病死於萊斯特。 Category:英國樞機 Category:英國基督徒 Category:英格蘭大法官 Category:英國政治人物.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托馬斯·沃爾西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莫尔

托马斯·莫尔爵士(Sir Thomas More,),由於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又稱「聖托马斯·莫尔」(Saint Thomas More)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社會哲學家與空想社会主义者,為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之一。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一书,此书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478年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议院议长、大法官。1535年反对英王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托马斯·莫尔 · 查看更多 »

拉特蘭

律倫(Rutland,)是英國英格蘭的郡、單一管理區。除了行政總部奧克姆、小鎮阿平厄姆外,郡內都是人口不多的小村莊。 律倫既是名譽郡,又是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成那種身分,它的人口和面積都分別是38,300、382平方公里。.

新!!: 威斯敏斯特宫和拉特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威斯敏斯特王宫西敏宮英國國會大廈英國國會大樓英国议会大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