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白廳

指数 白廳

白厅(Whitehall;又译怀特霍尔)是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内的一条大道,自特拉法加广场向南延伸至国会广场,亦为英国A3212号公路(特拉法加广场至切尔西)的首段。白厅是英国政府中枢的所在地,包括英国国防部、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和英国内阁办公室在内的诸多部门均坐落于此,因此“白厅”一词亦为英国中央政府的代名词。街道周边的区域也可称为“白厅”。 白厅得名于怀特霍尔宫。怀特霍尔宫自亨利八世至威廉三世治下为英格兰国王居所,但在1698年焚毁,仅有国宴厅保存至今。白厅原先是宫殿前方的一条大道,18世纪时南向道路得到扩建。 除政府建筑外,白厅亦有诸多雕塑和纪念碑,如英国首要战争纪念碑和平纪念碑。白厅剧院(今特拉法加工作室)自20世纪中期起以其闹剧表演闻名。.

57 关系: 埃德蒙·斯宾塞塞缪尔·皮普斯大本钟奥利弗·克伦威尔威廉·莎士比亚威廉·肯特威廉·斯利姆,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安妮·博林中世纪临时爱尔兰共和军乔治亲王 (剑桥公爵)幕后危机亨利八世亨利八世 (戏剧)伦敦弄臣圣马田教堂圣詹姆士公园地產大亨唐寧街10號克里斯多佛·雷恩国宴厅国会广场倫敦大瘟疫第一次世界大战简·西摩 (英格兰王后)罗伯特·皮尔特拉法加工作室牛津登錄建築道格拉斯·黑格,第一代黑格伯爵西敏西敏 (倫敦地區)西敏站首相你想點鬧劇诺森伯兰大街都铎王朝肯辛顿宫蓓尔美尔自由党 (英国)艾伦·布鲁克,第一代艾伦布鲁克子爵英國皇家海軍英國陸軍英國政府英国英国财政部...查令十字地铁站查理一世 (英格蘭)澳大利亚总督海軍部 (英國)文艺复兴建筑懷特霍爾宮托馬斯·沃爾西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埃德蒙·斯宾塞

埃德蒙·斯宾塞 (Edmund Spenser,),是英國著名詩人、桂冠詩人。在英國文學史上,以向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致敬的《仙后》佔一席位,但在政治上以向愛爾蘭殖民並摧毀其文化而臭名昭著。 S S Category:1552年出生 Category:1599年逝世.

新!!: 白廳和埃德蒙·斯宾塞 · 查看更多 »

塞缪尔·皮普斯

塞缪尔·皮普斯,FRS,JP (Samuel Pepys,又译佩皮斯,发音,),英國托利黨政治家,歷任海軍部首席秘書、下議院議員和皇家學會主席,但他最为後人熟知的身份是日记作家。 尽管皮普斯没有真正的海军经历,但憑藉裙帶關係、自身的努力和管理方面的天赋,从一介平民一步步擢升为查理二世及詹姆斯二世在位期間的海軍部首席秘書。他任內推行的改革对英国皇家海军早期的專業化起深远影响,很多举措成为现代海军建制的基础。 他在1660年到1669年间写下的生动翔实的日记于19世纪发表後,被认为提供了英国复辟时期社会现实和重大历史事件(如伦敦大瘟疫、第二次英荷战争、伦敦大火)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素材。.

新!!: 白廳和塞缪尔·皮普斯 · 查看更多 »

大本钟

大本钟(Big Ben,或譯作大--鐘)是倫敦威斯敏斯特宫北端鐘樓的大報時鐘的暱稱,也常代指该钟所在的钟楼 。.

新!!: 白廳和大本钟 · 查看更多 »

奥利弗·克伦威尔

奥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英國政治人物、國會議員、獨裁者,在英国内战中击败了保王党(Cavalier),1649年斬殺了查理一世後,克伦威尔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苏格兰、爱尔兰,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出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之护国公。 克倫威爾是英国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一些历史学家,如大卫·休谟、克里斯托弗·希爾(Christopher Hill)指责他是“大逆不道”的人物。他在苏格兰、爱尔兰残害天主教信徒的行为,被人批评是与种族灭绝无异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视他为英雄,如托馬斯·卡萊爾、塞繆爾·羅森·加德納(Samuel Rawson Gardiner)。在2002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選中,克伦威尔名列第十。.

新!!: 白廳和奥利弗·克伦威尔 · 查看更多 »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受洗日)-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種主要语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有人认为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犧牲與復仇,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质素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并在20世纪盛名传至亚,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區,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新!!: 白廳和威廉·莎士比亚 · 查看更多 »

威廉·肯特

威廉·肯特(William Kent,1685年-1748年4月12日)是一位18世紀著名英格蘭建築師、景觀和家具設計師。通過建造奇西克庄园,他把帕拉第奧式建築引入了英格蘭,也創造出了現代意義上的英格蘭風景園林。.

新!!: 白廳和威廉·肯特 · 查看更多 »

威廉·斯利姆,第一代斯利姆子爵

威廉·约瑟夫·斯利姆,第一代斯利姆子爵(William Joseph Slim, 1st Viscount Slim,),英国军事指挥官和第十三任澳大利亚总督,生于格洛斯特郡布里斯托尔市附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斯利姆被派到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团任少尉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缅甸战役中担任英国和英联邦军队司令。 1948年至1952年任帝国总参谋长。1960年被封为子爵。1953年至1960年,出任澳大利亚总督。1970年12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 Category:澳大利亞總督 Category:英国陆军元帅 Category:英國政治人物 Category:GBE勳銜 Category:聯合王國子爵 Category:杰出服务勋章得主.

新!!: 白廳和威廉·斯利姆,第一代斯利姆子爵 · 查看更多 »

威廉三世 (奥兰治)

奥兰治的威廉三世(Willem III van Oranje;),出生即繼位為奧蘭治親王,1672年7月任荷兰省、泽兰省执政,1674年4月26日任乌德勒支省、海尔德兰省及上艾瑟尔省执政,1689年2月13日登基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苏格兰国王威廉二世(Uilleam II)和爱尔兰国王利亚姆(Liam),直到1702年3月8日逝世为止,他在英格兰和奥兰治的编号剛好都是三世。1688年11月5日,威廉废黜岳父詹姆斯二世及七世而赢得了英格兰。威廉和妻子玛丽二世共治不列颠群岛,直到瑪麗於1694年12月18日去世。他们共治时期通常被称为「」。 他一生致力於抵抗法國「太陽王」的天主教霸權。從1672年成為荷蘭執政後,他就號召全歐的新教徒一起抵制路易十四的最強霸權,被新教徒視為「新教英雄」。1686年,他和奧地利、西班牙、普魯士、瑞典等國組成奧格斯堡同盟(後稱大同盟),聯合圍堵歐洲霸主路易十四;並於1688年率兩萬精兵渡海到英國,發動光榮革命而成為英王。他以英、荷共主邦聯(1689-1702年)的元首身分,帶領新教的英、荷兩國共抗天主教(舊教)法國(大同盟戰爭1689-1697),成為歐洲第二強的君王。1700年路易大帝的勢力遽增,威廉重組大同盟,開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雖然威廉在1702年意外崩逝,但他任命的主帥約翰·丘吉爾,帶領英荷聯軍打敗法軍,最終打垮路易十四,某程度上實現了威廉的遺願。 他在各地的綽號褒貶不一,英格蘭婦女界喜歡譏笑他是「粗魯的荷蘭矮熊」;在北愛爾蘭和部分蘇格蘭的稱號則是賢明王比利(Good King Billy);荷蘭更是奉他為「護國英雄」,無比崇敬。他在荷蘭與北愛爾蘭極得民心,但英格蘭人卻不太喜歡他的冷酷粗率。伏爾泰因此說他是「英格蘭人的執政、荷蘭人的國王」,表示他在兩國形象顛倒的領導情況。.

新!!: 白廳和威廉三世 (奥兰治) · 查看更多 »

威斯敏斯特宫

西敏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國會--(Houses of Parliament),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是英國國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西敏宮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接近白廳範圍內的其他政府建築物。西敏宮是哥德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北角的钟楼就是著名的-zh-hans:大本钟; zh-hant:大笨鐘;-所在地。 该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尽管今天的宫殿基本上由19世纪重修而来,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蹟,如西敏厅 (Westminster Hall)(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典仪,如国葬前的停灵等。 西敏宫及周边区域的掌控权几个世纪以来属于英王的代理人:掌礼大臣。1965年,通过与王室达成协议,上下两院获得控制权。但也依然有个别纪念厅室继续由掌礼大臣管理。 在1834年發生的火災幾乎將西敏宮完全燒毀,今天的宫殿于1830年代开始由建筑师查尔斯·巴里爵士和他的助手A.W.普金设计完成,并在此后进行了30余年的施工。该方案也将西敏厅和圣斯蒂芬堂遗蹟也纳入其中。进入20世纪,西敏宫进行过陆续的修缮,二战期间,曾遭到德军轰炸,部分建筑结构受损,此后又陆续进行过维修和小规模的结构调整。今天既是英国政府机构的代表建筑,也是伦敦当地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新!!: 白廳和威斯敏斯特宫 · 查看更多 »

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St.

新!!: 白廳和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 · 查看更多 »

安妮·博林

安·博林(Anne Boleyn,),英格蘭王后,英王亨利八世第二個王后,伊麗莎白一世的生母,瑪麗一世的繼母,威爾特伯爵湯馬斯·波林與之女。 安妮·博林原本是亨利八世第一個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的女侍官,在1525年時,安妮·博林和亨利八世發生曖昧關係,在1533年1月與亨利八世秘密結婚,5月被宣佈為合法妻子。3個月後亨利八世對她的熱情消退,直到1533年9月7日生下女兒伊麗莎白後才稍和緩。但是兩人關係在1536年1月安妮·博林流產時惡化。 1536年5月2日被捕入獄,關進倫敦塔;5月19日以私通的罪名被斬首。11天後,亨利八世迎娶第三個王后——安妮生前的侍從女官珍·西摩,来自西摩家族,天主教信仰,西摩家族地位比博林家族更高,受到当时贵族的一致拥护,安妮·博林也是亨利第一任王后凯瑟琳的侍女。.

新!!: 白廳和安妮·博林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白廳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临时爱尔兰共和军

#重定向 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

新!!: 白廳和临时爱尔兰共和军 · 查看更多 »

乔治亲王 (剑桥公爵)

乔治·威廉·腓特烈·查尔斯亲王,第二代剑桥公爵(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Charles, 2nd Duke of Cambridge)()英国乔治三世的孙子。1856年至1895年任英國陸軍元帥兼陸軍總司令。1850年获剑桥公爵(又译坎布里奇公爵)爵位。1862年11月9日获陆军元帅军衔。 乔治亲王是阿道弗斯亲王之子,母亲是黑塞-卡塞尔的奥古斯塔。父亲去世后继承剑桥公爵、蒂珀雷里(提派累立)伯爵(Earl of Tipperary)和卡洛登男爵(Baron Culloden)等众多头衔,在漢諾威軍隊中短期服役後,1837年成為陸軍上校。.

新!!: 白廳和乔治亲王 (剑桥公爵) · 查看更多 »

幕后危机

《幕後危機》(The Thick of It)是一齣以現代英國政府內幕為諷刺題材的電視喜劇。2005年,此劇於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台短暫播出兩季,最初的故事框架僅僅聚焦於一位內閣大臣、大臣的政治顧問和他們的政治化粧師。2007年,正逢戈登‧布朗出任英國首相,此劇播出兩個小時的聖誕特別篇,並增加了新的角色及反對黨成員。 2009年,此劇由BBC二台播出第三季,多數特別篇中出現的角色皆有回歸。2012年播出以聯合政府為主幹的第四季,同年10月27日播出最後一集。編劇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在2012年的訪談中曾經提及,第四季很可能會是此劇的最終季。。 此劇聚焦於內閣大臣、政治化粧師、政治顧問、高級公務員及媒體等多種勢力的斡旋與角力,往往被視為與當年的政諷喜劇《是,大臣》(Yes, Minister)遙相呼應。與《是,大臣》一樣,《幕後危機》中的政黨從未被賦予黨名,但在情境框架下觀眾仍然可以明確區分在野黨與執政黨。伊安努奇將此劇形容為「《是,大臣》遇上Larry Sanders」。為了提高此劇整體的寫實感,編劇團隊請到資深媒體人兼前工黨顧問Martin Sixsmith擔任創作顧問。劇中人物極具創造性的連篇髒話,及劇情主線對現代政治環境、時事、醜聞的臨摹及預言,都在在打響了此劇的知名度。 2009年4月17日,此劇的衍生電影版《靈通人士》(In the Loop)在英國上映。美國曾試圖改編此劇,但試播集並不成功。HBO隨後製播《副人之仁》(Veep),該劇具備相似於《幕後危機》的調性及政治性議題,並邀請伊安努奇及《幕後危機》製作團隊參與製播。.

新!!: 白廳和幕后危机 · 查看更多 »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格蘭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年4月22日繼位。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英格兰宗教改革,並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将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蘭最高宗教领袖,並解散罗马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間,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雖然有說亨利八世在離世前成為英國國教徒,但是他一生都提倡天主教儀式及教條。他的後裔愛德華六世,以及伊麗莎白一世都繼續推行改革。但是,他的女兒瑪麗一世在位期間曾恢復天主教的地位。亨利八世曾經有六次婚姻,其中有兩個妻子被其下令斬首。 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宗教改革外,更積極鼓励人文主义研究。亨利八世还合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使英国皇室的权力达到顶峰。国家的权力扩大了,而中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度也加强了;亨利成功的参与了欧洲大陆上的政治外交,然而却为此耗尽了国库,给以后继位的英国君主带来了麻烦。.

新!!: 白廳和亨利八世 · 查看更多 »

亨利八世 (戏剧)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历史剧,故事基于英格兰亨利八世国王的人生。同时代的文档记录了该部戏剧的另一个名称——《All is True》,直到1623年《第一对开本》出版时,《亨利八世》才第一次作为剧本的名称出现。文笔的不同显示出该部作品是由莎士比亚与他在宫内大臣剧团主剧作家接替人约翰·弗莱彻共同创作,或是由弗莱彻改写。在结构上体现出几分莎士比亚后期传奇剧的特征。 1613年,该剧在环球剧场演出时,大炮点燃屋顶,剧场被焚毁。.

新!!: 白廳和亨利八世 (戏剧)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白廳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弄臣

弄臣是古代宮廷中指與君主親近,以插科打諢來為君主消煩解悶的臣子,他們有些是專門表演的人員,有些則是本身有其他職務,身份可以是宮中僕役,也可以是文臣武將。其中專門表演滑稽戲的弄臣稱為俳優,常由侏儒擔任。.

新!!: 白廳和弄臣 · 查看更多 »

圣马田教堂

圣马田教堂(St.

新!!: 白廳和圣马田教堂 · 查看更多 »

圣詹姆士公园

#重定向 圣詹姆斯公园.

新!!: 白廳和圣詹姆士公园 · 查看更多 »

地產大亨

大富翁(英語:Monopoly),又译强手棋,是一種多人策略图版游戏。參賽者分得遊戲金錢,憑運氣(擲骰子)及交易策略,買地、建樓以賺取租金。英文原名monopoly意為「壟斷」,因為最後只得一個勝利者,其餘均破產收場。遊戲的設計當初旨在暴露放任資本主義的弊端,豈料推出之後大受歡迎。.

新!!: 白廳和地產大亨 · 查看更多 »

唐寧街10號

唐寧街10號(),位於英國首都倫敦西敏市西敏區白廳旁的唐寧街,一所喬治亞式建築。傳統上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自從此職由英國首相兼領後,就成為今日普遍認為的英國首相官邸。其設計樸實的黑色木門,綴上白色的阿拉伯數字「10」,成為了人所共知的標記。 唐寧街10號除了是首相的官邸和首相的辦公廳外,首相的秘書、助理和顧問都在首相官邸內工作。首相每天都會在唐寧街10號與閣僚和智囊制定政策,而一般的機要部門如國會、財政部和外務部距唐寧街10號也只有數分鐘的路程,所以首相很容易便能夠取得情報和聯繫。另外,君主所居住的白金漢宮就在附近,好讓首相定期前往白金漢宮向君主匯報政事。首相官邸內有不同的會議室和晚宴廳,首相常常在那裡接見社會各界和各國領導人。因此,唐寧街10號象徵英國政府的中樞,也是英國政治的權力核心之一。 現今的唐寧街10號,原本是由一所「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本身所合併而成的。「宮殿後的房子」是一所大約建於1530年左右的樓房,而最初的唐寧街10號則是一所修建於1685年的小市區宅第。在1732年,英皇乔治二世將上述的兩座房屋一併賜予罗伯特·沃波尔(即後世通稱的第一任英國首相),以表揚他的功勞。然而,沃波尔不願以個人名義接受獎賞,而代之以其官銜,即第一財政大臣的名義接受,結果「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就成為了每任第一財政大臣的資產。自1732年至1735年,沃波尔委託了知名建築師威廉·肯特將兩座樓房連接在一起,這就是今日所知的唐寧街10號。 雖然唐寧街10號是君主的御賜禮物,但由於它面積狹小,長年缺乏維修,又建在沼土之上,歷史上不少的首相都不願意入住,有些首相甚至有意將之夷平。此外,由於英國首相一職至19世紀仍然未有明確的確立,因此唐寧街10號以往常常由其他官員入住,在當時不可算是真正的首相府。可是,時至今日,唐寧街10號已漸漸確立成為英國首相的象徵,在倫敦更加是一座極具歷史價值的地標。前首相-zh-hans:玛格利特·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zh-tw:柴契爾夫人;-就曾在1985年說過,唐寧街10號已經成為「全國的遺產中,最珍貴的珠寶。.

新!!: 白廳和唐寧街10號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多佛·雷恩

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英國天文學家、建築師。.

新!!: 白廳和克里斯多佛·雷恩 · 查看更多 »

国宴厅

国宴厅(Banqueting House)是英国伦敦白厅街上的一座建筑,是昔日规模宏大的白厅宫唯一剩下的部分.

新!!: 白廳和国宴厅 · 查看更多 »

国会广场

国会广场(Parliament Square)是位于伦敦西敏宫西北的一个广场,中间为大型开放式绿地。这里有著名的政治家雕像,是集会和抗议地点,也是一个旅游目的地。 在广场周围的建筑中 - 东侧为立法机关国会,北面是行政机构(白厅),西面是司法机构(英国最高法院和枢密院司法委员会驻地米德尔塞克斯市政厅),南面是教堂(西敏寺和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

新!!: 白廳和国会广场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瘟疫

倫敦大瘟疫是一場1665年至1666年間發生在英國的大規模傳染病爆發,超過10萬人死於這次瘟疫之中,足足相當於當時倫敦人口的五分之一。該次的疾病後來被確認為是淋巴腺鼠疫,一種由鼠疫桿菌造成並以跳蚤為載體的細菌感染。倫敦大瘟疫與1347年至1353年期間侵襲全歐洲,並導致最少7,500萬人死亡的黑死病相比規模要小得多,這場前後擾攘大約一年的流行病被人們形容為大災難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於它已經是英國本土最後一次廣泛蔓延的鼠疫,之後隨著英國政府著手改善地區衛生條件,鼠疫對英國民眾的威脅也逐漸消失。.

新!!: 白廳和倫敦大瘟疫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白廳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简·西摩 (英格兰王后)

·西摩(Jane Seymour,)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第三任王后。原為亨利八世兩位前任王后—凱瑟琳王后和安妮王后的女侍官,瑪麗一世、伊麗莎白一世的繼母。.

新!!: 白廳和简·西摩 (英格兰王后)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皮尔

罗伯特·皮尔爵士,第二代從男爵(Sir Robert Peel, 2nd Baronet,),出生于英國布莱克本附近,政治家,他被看作是英国保守党的创建人,及倫敦警察廳的成立者。 他曾经从1834年12月10日至1835年4月18日和从1841年8月30日至1846年6月30日出任英国首相,在英国下议院中他代表地方贵族、神职人员和爱尔兰高层阶层的利益。.

新!!: 白廳和罗伯特·皮尔 · 查看更多 »

特拉法加工作室

特拉法加工作室(Trafalgar Studios)又名白厅剧院特拉法加工作室(Trafalgar Studios at the Whitehall Theatre),2004年以前原名白厅剧院(Whitehall Theatre),是一个西区剧院,位于英国伦敦西敏市白厅,靠近特拉法加广场。 该建筑于1996年12月列为II级登录建筑。.

新!!: 白廳和特拉法加工作室 · 查看更多 »

牛津

牛津(Oxford,,),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牛津郡的行政總部、非都市郡區和城市地位,為牛津大學-英語國家中歷史最久的大學的發源地,人口大约在165,000左右,其中153,900住在中央城区。中央城区位于伦敦西南方向80公里处。著名的查威尔河与泰晤士河贯穿牛津,于城市南部中央交匯。.

新!!: 白廳和牛津 · 查看更多 »

登錄建築

登錄建築(listed building)是英國特殊建築和歷史遺產法定列表(Statutory List of Buildings of Special Architectural or Historic Interest)中在列的建築物,是一種受保護建築類別。該國有大約五十萬建築在該列表中。各個構成國維護登錄建築的機構各不相同,在英格蘭是英格蘭遺產委員會、蘇格蘭是蘇格蘭文物局、威爾士是威爾士議會歷史環境部、北愛爾蘭是北愛爾蘭環境局。這個詞也在愛爾蘭共和國使用,不過這裡更常見是“Protected structure”(保護建築)一詞。 登錄建築若無官方特別許可,不得拆毀、擴建或改造,不過一些宗教用建築有自己的處理辦法。在一些情況下,登錄建築的業主若不能擔負起修補和維護登錄建築的職責,甚至可能面臨起訴的風險。 雖然大部分在列的結構物都是建築物,但實際上也有橋樑、紀念碑、雕塑甚至阿比路等其他結構物登錄在冊。 此外,一些特別古老的建築,例如巨石陣,則屬於纪念性建筑(Scheduled Monument)的範疇。.

新!!: 白廳和登錄建築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黑格,第一代黑格伯爵

英国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第一代黑格伯爵,KT,GCB,OM,GCVO,KCIE,ADC(Douglas Haig, 1st Earl Haig,) 黑格生于爱丁堡,其父约翰·黑格是一位富有的苏格兰酿酒业主。1884年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5年,晋升为少将,1909-1912年,担任印度军队的总参谋长,于1910年晋升中将。 一战爆发后,1915年2月黑格出任第一集团军司令。12月10日取代约翰·弗伦奇担任英国远征军的新司令。后回到英国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1916年晋升陆军元帅。不過索姆河戰役與第三次伊普爾戰役中不斷讓英軍發動自殺式攻擊,不重視現代軍備如機關槍,妨礙裝甲部隊發展,完全漠視士兵的犧牲,對戰局攻勢上毫無進展反而留下不少爭議,他並沒有吸收日本軍神乃木希典在日俄戰爭中只靠人海戰術對抗機關槍而令軍隊損失慘遭重的愚蠢教訓。凡是他參加指揮的戰爭中都對敵我雙方造成嚴重人命傷亡,這份堅持令他擁有索姆河屠夫的稱號。1919年他被封为第一任黑格伯爵,英国政府授予他10万英镑的奖励。1921年,他成为贝梅赛德的黑格男爵。他组建了英国皇家军团,致力于复员军人的福利与救济工作。1928年1月28日在伦敦去世。 H H H H H H Category:印度帝國爵級司令勳章‎.

新!!: 白廳和道格拉斯·黑格,第一代黑格伯爵 · 查看更多 »

西敏

西--敏或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傳統音意合譯「西--敏寺」,可以指:.

新!!: 白廳和西敏 · 查看更多 »

西敏 (倫敦地區)

西敏(Westminster ,又譯--)是英國首都倫敦中心區內的一區,位於西敏市。 威斯敏斯特宮、白金漢宮、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都位於該區。在政治上,威斯敏斯特一詞常指位於威斯敏斯特宮中的英國國會。.

新!!: 白廳和西敏 (倫敦地區) · 查看更多 »

西敏站

西敏站(Westminster tube station)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是倫敦地鐵環線、區域線及朱比利線交會的地鐵站。本站設在橋街(Bridge Street)及維多利亞堤道的路口、泰晤士河西岸,與英國國會附樓——保得利大廈共構,附近有西敏宮(國會廳舍)、西敏寺、國會廣場、西敏橋、倫敦眼、白廳等景點,離唐寧街、財政部、外交部、、最高法院、戰爭紀念碑及韓戰紀念碑亦不遠。 本站分為兩個部分,即區域線、環線共用的淺層月台(sub-surface platforms)和朱比利線使用的深層月台(deep level platforms)。淺層月台於1868年完工,為在內環線(Inner Circle,環線前身)上最早開業的車站之一,並且曾經有多種營運模式的列車停靠;深層站體則於1999年啟用,為朱比利線綠園站-斯特拉特福站的其中一站。在深層站體施工期間,淺層站體也連帶進行了全面改建,以與朱比利線月台和保得利大廈共構。整修完畢之後的西敏站,車站設計以樸實和簡潔為主,塑造出具有前衛感的站內景觀,也獲得了英國數個建築類獎項。.

新!!: 白廳和西敏站 · 查看更多 »

首相你想點

《是,大臣》(Yes Minister,續集:Yes, Prime Minister)是一套於1980年代播出的英國電視處境喜劇。這套劇集走英式幽默的路線,由(Antony Jay)與(Jonathan Lynn)創作,自1980年到1984年,在BBC上播出三季,每季7集。续集《是,首相》,两季,每季8集,在1986至1988年播出。上下两部之外,还另有一部圣诞特别篇。总共有38集。除圣诞特别篇为60--分钟外,其余37集为30分钟。這套劇集以嘲諷當時英國政壇各種現象為主題,是當時很受歡迎的電視劇集。 香港TVB明珠台也曾經轉播這套劇集,當時中文名叫《首相--你想點》。中国大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以《是,--大臣》之名播出7集后,因译制导演——上海电影译制厂原厂长陈叙一去世,翻译者后继无人,不得不无疾而终。臺灣引進BBC娛樂台播出譯為《部長--大人》。 这部剧以一位英国政府内阁大臣在白厅的办公室为背景(其后在《是,首相》續集中为唐宁街10号,即英国首相府),讲述了由保罗·爱丁顿(Paul Eddington)扮演的内阁大臣吉姆·哈克 (Jim Hacker,《是,首相》中为首相)的执政历程。他争取的各项法令和工作效率的改善,都受到了英国行政部门的反抗,特别是他的常务次官(英国公务员中的高级官员)汉弗莱·阿普比爵士(Humphrey Appleby,由奈杰尔·霍桑(Nigel Hawthorne)饰演)。他的首席私人秘书(Bernard Woolley,由德里克·福德斯(Derek Fowlds)饰演)是一个两边倒的墙头草,然而,因為他的公務員身份,故此更多地受汉弗莱爵士(有權決定伯納的晉升離任)的影响。几乎每集都是以汉弗莱爵士说,“是,大--臣”结尾。汉弗莱爵士在这句台词中回味他的胜利,或者,相当少的时候,承认他的失败。 这部剧,无论在口碑,还是在评论家那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在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电视奖获得了五个獎項、另有三个提名。2004年的时候,它在英国最佳情景喜剧的投票中名列第六。这部剧也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新!!: 白廳和首相你想點 · 查看更多 »

鬧劇

鬧劇,是一種為舞台、或電影所編寫的喜劇。其目的在於用誇張的手段娛樂觀眾,通常是情境上的誇張,扮演替身與身分上的錯置;大家熟悉的語言上的幽默笑話,包括雙關俏皮話、或甚至黃色性笑話。劇情進展通常較為快速,且越到劇終,劇情跳躍的時間序會越來越快,通常還包含了追逐場面;大量的肢體語言笑料;傳遞給觀眾愚蠢不需大腦、荒謬怪旦的喜劇效果。此種戲劇源出於古希臘的羊人劇。十五世紀開始流行於歐洲,特別是法國。其特點是運用滑稽和誇張的手法表現戲劇、反映生活。對後世的喜劇創作有明顯的影響 Category:戲劇 Category:幽默.

新!!: 白廳和鬧劇 · 查看更多 »

诺森伯兰大街

#重定向 诺森伯兰大道.

新!!: 白廳和诺森伯兰大街 · 查看更多 »

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是1485至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王國和其屬土的王朝。而該王朝首位君主亨利·都鐸乃威爾士古時的德赫巴思公國(Welsh principality of Deheubarth)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室的後裔。 亨利·都鐸不但得到蘭開斯特王朝的支持者的民心,更在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室的支持,在薔薇戰爭後期漸漸得勢。之後順利登上英王大位,是为亨利七世。而他和伊莉莎白·約克的聯姻,象徵著過往開戰的雙方,在新王朝的旗幟下聯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都鐸家族的勝利。而都鐸王朝的權勢並不局限在英格蘭,他們在《》中成功將威爾士兼併入英格蘭,並確立了英格蘭對愛爾蘭王國的治權。他們亦維持了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但歷任君主都沒有在實現該主張上有任何實質進展。 歷史上總共有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因此王位繼承一直是都鐸年間的主要政治議題。 隨著終身不嫁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駕崩,都鐸王室從此絕嗣。而當時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的曾祖母,正是亨利八世的長姊馬格麗特·都鐸公主。因此詹姆士根據和伊麗莎白生前的秘密約定,入繼英格蘭王位,英蘇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結束兩國持續近六百年的戰爭,進入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新!!: 白廳和都铎王朝 · 查看更多 »

肯辛顿宫

肯辛顿宫(Kensington Palace)是伦敦的一座王室宫殿,位于肯辛顿和切尔西区的肯辛顿花园。自17世纪起成为英国王室居住地。目前是劍橋公爵和公爵夫人、格洛斯特公爵和公爵夫人、肯特的迈克尔王子和夫人的正式官邸。肯辛顿宫也是薩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的非官方基地。 肯辛顿宫也曾是戴安娜王妃(直到她1997年去世)、瑪格麗特公主(直到她2002年去世)和愛麗絲王妃(直到她2004年去世)的正式官邸。 今天,肯辛顿宫的谒见室对公众开放,由独立非营利慈善组织历史王宫管理。办公和私人住所区域仍由王室财产机构负责管理。 最近的地铁站是Queensway站、贝斯沃特站、肯辛顿高街站,以及稍远的格洛斯特路站。.

新!!: 白廳和肯辛顿宫 · 查看更多 »

蓓尔美尔

蓓尔美尔(Pall Mall)是伦敦西敏的一条街道,与林荫路平行。它西起于圣詹姆士街(St.

新!!: 白廳和蓓尔美尔 · 查看更多 »

自由党 (英国)

自由黨(The Liberal Party),是英国歷史上一個曾經長期執政的政党,成立於1859年,曾與保守黨並列英國國會兩大政黨,直至1922年被工黨取代,成為第三大黨,惟仍相當具有影響力。到了1988年和社會民主黨合併(兩黨數年前已結為政治聯盟),組成自由民主黨。.

新!!: 白廳和自由党 (英国) · 查看更多 »

艾伦·布鲁克,第一代艾伦布鲁克子爵

艾伦·弗朗西斯·布鲁克,第一代艾伦布鲁克子爵(Alan Francis Brooke, 1st Viscount Alanbrooke, Baron Alanbrooke, KG, GCB, OM, GCVO, DSO (1883年7月23日 - 1963年6月17日) 二战中的英国陆军元帅和帝国总参谋长。1953年还兼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王室内务总管。.

新!!: 白廳和艾伦·布鲁克,第一代艾伦布鲁克子爵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白廳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British Army),是英國軍隊的地上作戰部隊,它是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在1707年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形成的。至2006年,英國陸軍的現役部隊有79,550人,國土軍有24,690人,除国土军外的其它陆军预备役部队有121,800人。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於全球每一角落的參與多國聯軍的戰鬥或參與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 英國陸軍與英國皇家海军和英國皇家空軍不同,沒有“皇家”头銜,原因是英国内战期间在英国君主与英国国会的一系列斗争中英国陆军总是站在英国国会一边,并且根据英国国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中的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英国陆军在法律上并不属于王室管辖。不过尽管英国陆军没有皇家头銜,这并不妨碍在陆军有若干團(Regiments)使用「皇家」此一頭銜。.

新!!: 白廳和英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政府

英國政府,當前官方名稱為「女王陛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香港民間俗稱「英廷」,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中央政府,由負責國家事務的各個大臣(又稱「前座」)組成。 首相領導政府,並揀選其餘政府成員。內閣是最高層的決策委員會,由首相和最上級的大臣組成。 在英國憲法下,行政權屬於君主,只有首相及內閣可以行使或建議行使。內閣成員以樞密院成員身份向君主提出建議,也可以政府部門首長身份直接行使行政權。 政府部長通常全為國會議員,並向國會問責。政府須依賴國會作出立法,因此政府實際上必須每五年舉行選舉。然後君主任命國會中第一大黨或多數黨的黨魁成為首相。 現任首相為保守黨黨魁特雷莎·梅,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16年7月13日任命。.

新!!: 白廳和英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白廳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财政部

女王陛下財政部(Her Majesty's Treasury),簡稱英国財政部(HM Treasury),通稱財政部(The Treasury),是负责开展和执行英国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英国政府部门。.

新!!: 白廳和英国财政部 · 查看更多 »

查令十字地铁站

#重定向 查令十字站 (倫敦地鐵).

新!!: 白廳和查令十字地铁站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英格蘭)

查爾斯一世(Charles I,詹姆士一世的次子,1612年其兄威尔士亲王去世后成为王储。所有本文中的日期,除了特殊指明的,都取自儒略历。)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处死(他是唯一以国王身分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是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卷入了与议会的权力斗争,他试图获得王室的收入,而议会则试图节制国王自以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对他的行为,认为他是残暴的独裁者。尤其是他干扰英格兰与苏格兰教会的活动,未征得议会同意就任意向民眾課税。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混乱的宗教冲突。臣民们普遍不信任他们国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然而另外一个事实却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例如(Richard Montagu)和威廉·劳德,他们都曾任查理一世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此后,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理一世的灭亡。 在查理一世最后的几年中,由于企图推翻英格兰与苏格兰国会的权威,他与国会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为英国内战。同时他又利用自己英国国教领袖的身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加尔文派清教徒的不满。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年 - 1645年)中被击败后,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然而查理一世执迷不悟,他与苏格兰结盟,并逃到了怀特岛郡,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会,从而导致了第二次英国内战(1648年 - 1649年)查理一世再次被击败,随后他被拘捕,审判,定罪,并以叛国罪处死。君主制瓦解,英格兰成了共和国,名为英格兰联邦,由國會的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執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后继承了王位,但直到1660年复辟后才得以行使君主权力。.

新!!: 白廳和查理一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总督

澳大利亞联邦总督(Governor-General of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是澳大利亚的君主在澳大利亚的代表。按照现行的澳大利亚和英国法律,澳大利亚和英国共有一个君主,而这个君主常驻在英国。因此,澳大利亚总督在一般情况下行使着国家元首的职务。 作为君主的全权代表,总督在法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宪法赋予他国家的最高行政权。他也是三军统帅,可以制定和取消法令,并且有权任命和罢免议会議員,各部部长和总理。但是,按照英国的西敏制传统惯例,总督不干涉行政,并按照总理的建议行使权力。 同样,法理上总督由总理提名,而由君主任命。早期的联邦总督任命时,澳大利亚政府、君主和英国政府会进行三方面的沟通,最终人选更多地反映君主的个人选择和英国政府的意见,初期的历任总督大多是英国贵族,而且最初的总督都自认为不但是澳大利亚的代理元首,也是帝国政府和作为帝国领土自治政府的澳大利亚政府之间的联络官,对澳大利亚政府传达帝国政府的意见。随着澳大利亚国内政治的逐渐成熟,英国政府对澳大利亚政府的影响力迅速减少,总督作为联络官的角色也很快淡化。此后,自从英国在1930年代确认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以后,君主就没有拒绝过澳大利亚总理的提名。同样的,在总督任命的问题上,君主只遵循澳大利亚总理的意见,而不考虑英国首相和英国国会的建议。实际上,当代总督的任命和罢免都掌握在澳大利亚总理手中。 这些法理上的和惯例上的矛盾有时会造成争议。在1975年的宪政危机中,总督约翰·柯尔以总理无法将预算案通过参议院为由,解散了高夫·惠特拉姆任总理的政府。当时,澳大利亚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决定不予干涉,理由是澳大利亚自1930年代英国确认其独立地位并在1942年接受此独立地位后已成为独立国家,除去《澳大利亚宪法》规定须由君主亲裁或影响君主宪政职权本身的事项外,其他权力都已交由总督代行,因此女王认为她无权干预总督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而宪政危机必须由澳大利亚自行解决。但是约翰·柯尔的举动此后一直被争议。反对者认为法律上,按照西敏制的惯例,总督不应解散在众议院拥有多数支持的政府。政治上,反对者认为一个非民选的总督不应有权解散由人民选出的政府。.

新!!: 白廳和澳大利亚总督 · 查看更多 »

海軍部 (英國)

海军部 (英国)可能指下列机构:.

新!!: 白廳和海軍部 (英國) · 查看更多 »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新!!: 白廳和文艺复兴建筑 · 查看更多 »

懷特霍爾宮

懷特霍爾宮(英語:Palace of Whitehall)又稱為白廳宮,位於英國倫敦,從1530年至1698年間都是英國國王在倫敦的主要居所。在17世紀末被火焚毀之前,懷特霍爾宮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宮殿,擁有超過1,500間房間,規模比梵蒂岡的宗座宮殿與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還大。 懷特霍爾宮就位於倫敦西敏的白廳附近,許多英國政府機構都設置在這裡,因此白廳也是英國政府的代名詞。.

新!!: 白廳和懷特霍爾宮 · 查看更多 »

托馬斯·沃爾西

托馬斯·沃爾西(Thomas Wolsey,),英國政治家,亨利八世的重臣,曾任大法官、國王首席顧問;同時也是一位神職人員,歷任林肯主教、約克總主教及樞機。 托馬斯·沃爾西,深得亨利八世的信任,權傾一時,對外聯合西班牙對抗法國;對內推行稅制、司法和宗教改革。後來因為英格蘭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無法為亨利八世生下兒子繼承王位,而且亨利八世又愛上了女侍官安妮·博林,所以亨利八世打算以「婚姻無效」為由與凱瑟琳離婚,並令托馬斯·沃爾西負責說服羅馬教廷。1529年,托馬斯·沃爾西因教宗克勉七世遲遲不批准離婚而被革職、追收財產,最後更被控叛國,令其回倫敦解釋。1530年11月29日,回倫敦途中病死於萊斯特。 Category:英國樞機 Category:英國基督徒 Category:英格蘭大法官 Category:英國政治人物.

新!!: 白廳和托馬斯·沃爾西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懷特霍爾怀特霍尔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