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如松

指数 如松

如松(),滿洲愛新覺羅氏。豫通親王多鐸五世孫、已革睿親王多爾博四世孫。多爾博及曾祖鎮國公蘇爾發、祖父輔國公塞勒及父親輔國恪勤公功宜布其後歸宗為多爾袞子嗣並追封為睿親王。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豫慤親王德昭逝世,朝廷以如松為多鐸後裔,令他承襲信郡王爵位。並追封其父祖蘇爾發、塞勒及功宜布等為信郡王。如松歷任都統、左宗人、署理兵部尚書、領侍復授都統、右宗正之職。乾隆三十五年,如松逝世,朝廷予以謚號為「恪」。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以多爾袞為小人誣蔑,於開國有功,復任多爾袞為睿親王,追封謚號為「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下詔多爾博仍還為多爾袞後嗣,命令如松子淳穎仍襲睿親王。如松亦被追封為睿恪親王。.

目录

  1. 12 关系: 功宜布塞勒多爾博多爾袞多鐸乾隆乾隆帝德昭蘇爾發淳穎清史稿满洲

功宜布

功宜布(),滿洲愛新覺羅氏。豫通親王多鐸四世孫、追封睿親王多爾博曾孫、輔國公塞勒第五子。追封謚號為「恪勤」。 雍正七年(1729年),父親輔國公塞勒逝世,其長兄齊努渾襲爵位為輔國公。乾隆九年(1744年),齊努渾逝世,功宜布承襲兄爵位為輔國公。乾隆十一年(1746年),功宜布逝世,朝廷予以謚號為「恪勤」。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信慤郡王德昭逝世,朝廷以功宜布第三子如松承襲信郡王爵位,並追封功宜布為信恪勤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以多爾袞為小人誣蔑,於開國有功,復任多爾袞為睿親王,配享太廟,其爵位世襲罔替。下詔多爾博仍還為多爾袞後嗣,命令如松子淳穎仍襲睿親王。功宜布亦被追封為睿恪勤親王。.

查看 如松和功宜布

塞勒

塞勒 (),滿洲愛新覺羅氏。豫通親王多鐸之曾孫、追封睿親王多爾博之孫,追封睿親王蘇爾發長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塞勒被封為三等鎮國將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父親鎮國公蘇爾發死後,襲爵位為輔國公。雍正七年(1729年),塞勒逝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信慤郡王德昭逝世,朝廷以塞勒孫如松承襲信郡王爵位,並追封塞勒為信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以多爾袞為小人誣蔑,於開國有功,復任多爾袞為睿親王,配享太廟,其爵位世襲罔替。下詔多爾博仍還為多爾袞後嗣,命令如松子淳穎仍襲睿親王。塞勒亦被追封為睿親王。.

查看 如松和塞勒

多爾博

多爾博(),滿洲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豫通親王多鐸第五子、睿忠親王多爾袞養子。 生于崇德八年正月初二日亥時。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爾袞逝世。多爾袞無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為其嗣子睿親王爵位,俸視諸王三倍,朝廷下詔留護近侍蘇克薩哈、詹岱為議政大臣。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清世祖以謀篡大位、獨斷專行、迫害其兄豪格及其子嗣、納豪格福晉等罪,下詔削去多爾袞位爵,撤去太廟供享,並罷孝烈武皇后謚號及太廟供享,黜去多爾袞宗室資格,籍沒財產入官,多爾博歸宗為多鐸子嗣。順治十四年(1657年),封多爾博為貝勒。康熙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73年2月7日)未時,多爾博逝世。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以多爾袞被人誣蔑,於開國有功,復任多爾袞為睿親王,追封謚號為「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下詔多爾博仍還為多爾袞後嗣,命令其子孫淳穎仍襲睿親王。.

查看 如松和多爾博

多爾袞

多爾(a;),满洲爱新觉罗氏,曾一度追尊為皇帝,庙号“成宗”,谥号「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烏拉納喇氏),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初稱台吉。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和碩睿亲王”。 順治朝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對清朝開始在中國的統治起了關鍵作用。今北京故宫东侧南池子大街东侧的普度寺,即原為多尔衮在京城的宅邸。.

查看 如松和多爾袞

多鐸

多鐸(z;),愛新覺羅氏,正蓝旗满洲人,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乌喇那拉氏,與阿濟格、多爾袞為同母兄弟。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十三歲時,封貝勒,統正白旗,參與禮部和兵部政事。狂放不羈,風流好色,崇德三年(1638年)因軍前私自攜帶妓女,降為多羅貝勒。 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生俘洪承疇,晋多罗郡王。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軍入山海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順軍,入北京,晋亲王。十月下河南、入陝西,順治二年一月攻入潼關、西安;二月攻南明;四月陷揚州,殺史可法,五月入南京,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六月佔浙江,後班師回京,加封和硕德豫亲王。順治三年(1646年),以扬威大将军征讨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順治六年三月十八染天花疾亡,年僅三十五歲。多鐸與多爾袞兄弟感情最好,多爾袞當時正在山西征討姜瓖,聽到多鐸病重的消息時,立刻班師回朝,到居庸關時,多鐸病逝。多爾袞“換上素服,號哭奔往京城。”兄弟情深顯而見之。 多鐸的後裔可以無限世襲豫親王王爵,是鐵帽子王。此外,睿親王多爾袞只有女兒,沒有兒子,於是多鐸將其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多爾博的後裔也世襲睿親王。睿親王也是鐵帽子王,於是多鐸的子孫,就在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中,雄踞兩家。.

查看 如松和多鐸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查看 如松和乾隆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查看 如松和乾隆帝

德昭

德昭(v;),滿洲愛新覺羅氏。豫通親王多鐸曾孫、豫宣和親王多尼孫、追封豫親王鄂扎第五子。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其父信郡王鄂扎逝世,以鄂扎叔父董額承襲信郡王爵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信郡王董額逝世。仍坐前罪,不賜恤。以德昭承襲信郡王爵位。雍正年間,德昭歷任左、右宗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德昭逝世,予以謚號為「慤」。以多鐸五世孫、已革睿親王多爾博四世孫如松承襲信郡王爵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以多鐸戰功為開國諸王之最,追封復任為豫親王,命令德昭第十五子修齡仍襲豫親王。德昭亦被追封為豫親王。.

查看 如松和德昭

蘇爾發

蘇爾發(),滿洲愛新覺羅氏。豫通親王多鐸之孫、追封睿親王多爾博第二子。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父親貝勒多爾博死後,襲爵位為貝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被降爵位為鎮國公。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蘇爾發逝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信慤郡王德昭逝世,朝廷以蘇爾發曾孫如松承襲信郡王爵位,並追封蘇爾發為信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以多爾袞為小人誣蔑,於開國有功,復任多爾袞為睿親王,配享太廟,其爵位世襲罔替。下詔多爾博仍還為多爾袞後嗣,命令如松子淳穎仍襲睿親王。蘇爾發亦被追封為睿親王。.

查看 如松和蘇爾發

淳穎

淳穎(v;),滿洲愛新覺羅氏。豫通親王多鐸五子多爾博後裔、豫恪親王如松之子。第三任睿親王(1778年-1800年)。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父親豫恪親王如松逝世,清廷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豫慤親王德昭之子修齡承襲豫親王爵位,淳穎只襲爵為輔國公。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以當年多爾袞為小人誣蔑,及於開國有功,復任多爾袞為睿親王,追封謚號為「忠」,配享太廟,其爵位世襲罔替。下詔多爾博還為多爾袞後嗣,命令淳穎襲爵為睿親王。追封其先祖、多爾博、蘇爾發、塞勒、功宜布及如松為睿親王。 嘉慶五年(1800年),淳穎逝世。朝廷予以謚號為「恭」,由長子寶恩承襲睿親王爵位。.

查看 如松和淳穎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如松和清史稿

满洲

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及旧热河省全部范围。傳統意義下的滿洲的面積(不包括朝鮮半島),約為八十三萬平方英里,比現時法國、英國及愛爾蘭、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满洲这一地名虽因满洲族而得名,但在满语中仅作部族名解释,并无地名之含义。“满洲”二字作为地名使用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的著作《日本边海略图》一书中。直到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帝国势力延伸至此,满洲作为地名的意义才开始突显。此后更因为俄国和日本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但清政府在正式场合之中仍然使用“东三省”来称呼这片区域。例如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皆以“东三省”称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共控制区(哈尔滨等地)的报纸,如《东北日报》上,延用满洲国时期“北满”、“南满”、“东满”这样的词匯和“東北”混用,用以表示东北北部、东北南部和东北东部。中共机构和军区分别设置东、南、西、北满分局及东、南、西、北满军区。 现如今,在中国一般使用“东北”、“东北三省”、“东三省”或“关东”等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级行政区,但有时谈论东北也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满族不佔人口的多数,而且满洲已经很少被作為地名的称呼,尤其是官方;因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受日軍控制的满洲国,被中国人普遍视为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的傀儡,满洲一词会使一些人首先联想到“伪满”这个词语,而并非满族或满洲地区。在历史遗留的專有名词方面中国官方仍使用满洲一词,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市场)之类的文物古迹、满洲里市等專有地名、还有一些企业如“北满特钢”(位于齐齐哈尔市)等。在韩国、北韓、日本和俄国等接近满洲的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仍很常见。.

查看 如松和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