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17 关系: 嚴訥,劉士奇,劉一正,劉康 (定陶王),劉仕,劉玉 (弘治進士),劉翀,劉璣,劉謙亨,劉棟,劉漳,劉濟 (正德進士),協和門,吏部,吏部侍郎,吳祺,夏言,大学士,大理寺,太庙,太和殿,太監,姚淶,婁志德,孝莊睿皇后,孝靜毅皇后,孝惠皇后 (明朝),孝成敬皇后,孔子,宗庙,宗法,安磐,安璽,安陸州,宋仁宗,宋英宗,宋朝,尊号,尊號一件,尹嗣忠,少卿,崔元,崔桐,工部,己亥禮訟,丁汝夔,严嵩,中华门 (北京),席書,丰坊,... 扩展索引 (267 更多) »
- 中國爭議
- 明朝追尊皇帝
嚴訥
嚴訥(),字敏卿,號養齋,直隸常熟縣(今江蘇常熟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年間,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查看 大禮議和嚴訥
劉士奇
劉士奇(),字邦正,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劉士奇
劉一正
劉一正(),字體道,山西平陽府蒲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劉一正
劉康 (定陶王)
定陶王劉康(),漢元帝次子,母傅昭儀。.
查看 大禮議和劉康 (定陶王)
劉仕
劉仕(),字以學,陝西延安府鄜州中都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劉仕
劉玉 (弘治進士)
#重定向 劉玉_(明朝官員).
劉翀
劉翀是有:.
查看 大禮議和劉翀
劉璣
劉璣有:.
查看 大禮議和劉璣
劉謙亨
#重定向 劉謙亭.
查看 大禮議和劉謙亨
劉棟
劉棟可以是:.
查看 大禮議和劉棟
劉漳
劉漳(),字允濟,湖廣黃岡縣人,陝西臨洮蘭州匠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劉漳
劉濟 (正德進士)
劉濟,陝西藍田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人,明朝大禮議事件人物、進士出身。.
協和門
協和門,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
查看 大禮議和協和門
吏部
吏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吏」指文職官員,多是「官吏」齊稱,相等於現代的文職公務員。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吏曹,首長改稱吏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吏部的機構。.
查看 大禮議和吏部
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別名吏侍、二銓、小天官、小宰、天官之貳、天官貳卿、倅天官、藻鏡,掌管文官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吏部」乃六部之一,東漢始置吏曹,改自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今日,这一职位相当于中华民国銓敘部、考選部次長、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
查看 大禮議和吏部侍郎
吳祺
吳祺是汉朝吳郡人,是吳景的儿子。 侄子吳安死后,吳祺继承,被封为都亭侯。 死后,由子吳纂继承。.
查看 大禮議和吳祺
夏言
夏言(),字公謹,號桂洲,江西貴溪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夏言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查看 大禮議和大学士
大理寺
大理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刑獄的中央审理机关。越南古代仿中国,亦设置有大理寺这一机关。.
查看 大禮議和大理寺
太庙
太庙是中國、越南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而帝王将相的神主被供奉入太庙的仪式则称为升祔礼。.
查看 大禮議和太庙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殿,该殿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大殿,堪稱中華第一殿。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種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與眾不同。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在一座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合称“三大殿”。“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等建筑合称“外朝”。三大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暨北京中轴线上。.
查看 大禮議和太和殿
太監
太監是中國古代官名,文言文書寫時亦可寫作大監。。最早出現於北魏,為女官稱號。唐代時為外朝官職大監的別稱。宋代為高級女官職稱,遼代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至明朝時,由於太監職位常由宦官擔任,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到清朝時,宦官統稱為太監,成了宦官統稱。.
查看 大禮議和太監
姚淶
姚淶(),字维东,号明山,浙江慈溪人,明朝政治人物、状元。.
查看 大禮議和姚淶
婁志德
婁志德(),字存仁,河南開封府陳州項城縣人,匠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婁志德
孝莊睿皇后
孝莊睿皇后,钱姓,本名正史未記載。野史记名钱锦鸾。中國明代女性皇族,為明英宗朱祁镇嫡--,出身海州(今連雲港市)。祖父是指揮使錢通。父親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錢貴。.
查看 大禮議和孝莊睿皇后
孝靜毅皇后
孝静毅皇后(),夏姓,名不詳,中國古代明朝皇族女性,出身上元,為明武宗朱厚照的皇后。.
查看 大禮議和孝靜毅皇后
孝惠皇后 (明朝)
孝惠皇后(),邵氏,浙江昌化县人,明宪宗朱见深贵妃,明世宗朱厚熜的祖母。.
孝成敬皇后
孝康敬皇后(),张姓,真名失傳,明孝宗皇后,河间府兴济县(今河北青县)人。父亲张峦,母亲金氏。.
查看 大禮議和孝成敬皇后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查看 大禮議和孔子
宗庙
宗庙是漢字文化圈国家君主、貴族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庙。“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宗庙在中国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明清时期宗庙被称为太庙。位于河南安阳境内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迄今发掘出来的最早的宗庙遗迹。上古至中古時期只有皇室和貴族才可以有宗廟,數目也有嚴格規定,不能僭越,《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當時平民沒有設置宗廟的權利,《荀子·禮論》載:“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在古代,宗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常與「社稷」並稱,毀壞宗廟往往會受到重罰。如《唐律疏議》把毀壞宗廟視為「謀大逆」之罪。.
查看 大禮議和宗庙
宗法
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查看 大禮議和宗法
安磐
安磐 ,字公石,又字松溪,四川省嘉定州(今乐山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禮議和安磐
安璽
安璽(),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市城內)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安璽
安陸州
安陆州,明朝时设置的州。 明朝初年,降安陆府置,治所在钟祥县(今湖北省钟祥市)。直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辖境相当今湖北省钟祥、京山、天门、潜江等市县地。嘉靖十年(1531年)改为承天府。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湖北的州 Category:荆门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天门市 Category:潜江市.
查看 大禮議和安陸州
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其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為庆国公,八年(1015年)受封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趙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年號為天圣;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中,享年53岁,在位41年。民間流傳“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影射宋仁宗;自古以來,其在包青天劇中亦樹立明君之形象。.
查看 大禮議和宋仁宗
宋英宗
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查看 大禮議和宋英宗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大禮議和宋朝
尊号
尊号是中国、朝鮮半島、越南及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历史上君主、后妃在世时的称呼。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查看 大禮議和尊号
尊號一件
尊號一件(そんごういっけん)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發生在京都的朝廷和江戶的幕府之間,關於閑院宮典仁親王的尊號贈與的紛議事件。也稱作尊號事件。.
查看 大禮議和尊號一件
尹嗣忠
尹嗣忠(),字子貞,直隸灤州人,神策衛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尹嗣忠
少卿
少卿為中国古代官制之一。 在清朝,為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等中央部門的副首長。上級首長為卿。.
查看 大禮議和少卿
崔元
崔元(朝鮮文:최원;英文:Choe Won;),朝鮮足球運動員,入選過朝鲜国家少年足球队、朝鲜国家青年足球队及朝鮮國家足球隊。現在效力於朝鮮足球聯賽球會火炬體育團。.
查看 大禮議和崔元
崔桐
崔桐(),字來鳳,號東洲,直隸海門人,明朝官员、探花。.
查看 大禮議和崔桐
工部
工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工部尚書。.
查看 大禮議和工部
己亥禮訟
己亥禮訟(기해예송),是发生在朝鲜王朝孝宗十年(1659年)五月,因为孝宗国王過世,就孝宗的繼母莊烈王后該如何服喪一事引發的爭論。.
查看 大禮議和己亥禮訟
丁汝夔
丁汝夔(),字大章,號淪源,山東霑化縣(今古城鎮管家莊)人。明朝嘉靖年间政治人物。 正德十六年(1521年)進士,選庶吉士。嘉靖帝繼位後,丁汝夔為禮部主事,曾因大禮議被廷杖。歷任山西左布政使,甘肅、保定、應天巡撫,湖廣參政,河南巡撫,吏部左、右侍郎,兵部尚書兼督團營。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韃靼長驅直逼京城,嚴嵩建議汝夔傳令諸將不許輕易出戰,靴靶得以肆掠京城周邊八日,民間皆歸罪于汝夔,嚴嵩更將罪名推到丁汝夔身上,嘉靖帝以御寇无策、守备不严将汝夔斩首,臨刑大呼“嚴嵩誤我”。 隆慶初年,追復原官。.
查看 大禮議和丁汝夔
严嵩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别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间权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旋病休归里。严嵩读书八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复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職,兩年而歿。著有《钤山堂集》40卷。.
查看 大禮議和严嵩
中华门 (北京)
中华门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此門曾是明、清、民国三朝的象徵性國門,平常日子不得開啟。.
查看 大禮議和中华门 (北京)
席書
席書(),字文同,號元山,四川遂寧縣(今四川省遂寧市)人,祖籍山西臨汾。明朝政治人物。席書因上疏支持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而成為大禮議事件重要核心人物。。.
查看 大禮議和席書
丰坊
丰坊(),字存禮,又字人翁,號南禺外史。晚年更名道生。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朝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榜眼豐熙之子。.
查看 大禮議和丰坊
主事
主事,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六部各司、盛京五部、理藩院、太僕寺、宗人府。.
查看 大禮議和主事
丘其仁
丘其仁(),字主靜,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丘其仁
九卿
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政府九个主要的官职,通常也以此来表示整个朝廷。分别是:奉常(汉景帝改太常)、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时复旧)、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汉改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汉武帝时改大司农)、少府。 魏晋起,九卿职任转轻,政务转由尚书台诸曹办理。梁武帝在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
查看 大禮議和九卿
应天府 (明朝)
应天府是中國明朝设置的府,为明代初期首都,後改留都。即今南京市。.
查看 大禮議和应天府 (明朝)
廷議制度
廷議制度,簡稱廷議,是漢字文化圈歷朝的一個政治制度,用意乃使朝廷大臣聚而論政,此制自秦朝開始直至清朝滅亡。 廷議中,不分官職大小,眾臣皆可自由發言,以廣納言路。廷議的權限甚大,甚至能夠否決皇帝一些政策的執行。明朝自朱元璋起由九卿(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卿、通政使)、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監察御史廷議;有關官員陞補任用之擬議,則謂之廷推。明朝萬曆期間,就曾因萬曆帝的儲君安排被廷議否決,而導致萬曆帝與朝臣鬥氣、30年不上早朝,史稱「萬曆怠政」。清代皇帝大權獨攬,君權之高為歷代之最,又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分權,廷議並沒發揮制約君權之功能,徒有其名。 廷議之重大事項,舉述如下:.
查看 大禮議和廷議制度
廷杖
廷杖,即是在朝廷上以荊條或竹板打人,是對朝中的官吏實行的一種懲罰,最早有廷杖紀錄的是隋朝,一說最早始於唐代,明代以前各代的廷杖只是皇帝偶而動怒,即興所為,到了明代便逐漸形成制度,成為皇帝常用的懲罰朝臣的手段。 據《隋書·刑法志》記載,隋文帝“每於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明代的廷杖始於朱元璋,但有紀錄者僅茹太素,明代前期建文、永樂、洪熙、宣德皆無廷杖紀錄,明英宗廷杖數位捲入明景帝間政治鬥爭的大臣,爾後憲宗、正德、嘉靖,因大禮議及出巡被阻等君臣爭執,曾大規模施行廷杖,天啟朝魏忠賢把持朝政,則動用過三次廷杖。 負責行刑的是錦衣衛的校尉,監刑的是司禮監太監。「洪武六年,工部尚書王肅坐法當笞,太祖曰:『六卿貴重,不宜以細故辱,命以俸贖罪。』後羣臣罣誤許以俸償始此。」正德元年(1506年),劉瑾逐劉健、謝遷,激起士人共憤,給事中艾洪、南京給事中戴銑、御史薄彥徽等二十一人,或獨自具名,或幾人聯名,上疏請求保留劉、謝二人。最後皇帝將這二十一人全部逮捕,各廷杖三十。戴銑死於杖下,蔣欽三次被杖,三天後死在獄中。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諫止南巡,廷杖舒芬、黃鞏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天啟時,太監王體-乾-奉赦大審,重笞戚畹李承恩,以悅魏忠賢。於是萬燝、吳裕中斃於杖下,台省力爭不得。熹宗時魏忠賢掌權,劉業、楊玉珂、工部郎中萬燝等七十多人,輪番猛批魏忠賢。其中萬燝曰:“忠賢盡竊大權,生殺予奪,在其掌握。致內廷外朝,止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豈可一日尚留左右。”魏忠賢大怒,廷杖萬燝一百,四天后,萬燝死去,御史吳裕也被活活打死。天啟二年,文震孟上疏指明熹宗是傀儡,魏忠賢見疏大怒,欲杖八十,後以流放了事。 清朝廷杖較明朝少見,多半以奏疏不當或犯聖違逆者,加以「殊屬喪心病狂」、「妄議朝政」之罪以大逆條例論。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珍妃遭到了「褫衣廷杖」,在清朝歷史上,皇妃遭受廷杖是第一次。.
查看 大禮議和廷杖
仵瑜
仵瑜(),字忠父,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蒲圻縣(今湖北省蒲圻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仵瑜之父仵紳歷任工部主事。仵瑜從小即有操行志向,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湖廣鄉試第一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登進士,隨即謝病歸。此後起用為禮部主事,再次引病歸鄉。明世宗繼位,起用為原職。曾經上疏勸阻皇帝勤政并招募人才等建議。大禮議事件中被杖身死。.
查看 大禮議和仵瑜
伍餘福
伍餘福(),字疇中,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伍餘福
张仲贤
张仲贤,山西太原人,明朝政治人物。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1512年,接替冯裕任华亭县知县一职,1514年由王嵱接任。.
查看 大禮議和张仲贤
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號研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完善军机处制度。乾隆年间,加封太保,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仍依雍正帝遗命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漢族大臣。.
查看 大禮議和张廷玉
张璁
张璁(),字秉用,後避諱嘉靖帝,改名孚敬,更字茂恭,号罗峰,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明朝嘉靖年間重臣,官至內閣首輔。在“大禮議”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张璁是明朝大改革的开启者,为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之后、张居正之前的一位改革家。.
查看 大禮議和张璁
张璧 (明朝)
張璧(),字崇象,湖广石首(今湖北高陵镇)人。明朝政治人物。 弘治八年(1495年)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編修。嘉靖元年(1522年)任经筵講官。遷南京禮部尚書。嘉靖二十四年(1544年)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與嚴嵩爲同僚。嘉靖二十五年(1545年)卒,谥文简。 著有《行书杂诗卷》。另有《阳峰集》26卷,已失传。.
查看 大禮議和张璧 (明朝)
张永 (明朝)
張永(),保定人。明武宗時的宦官。 八虎之一,與劉瑾有怨懟,劉瑾打算將之黜發南京,於是兩人在皇帝面前對質。張永動手痛毆劉瑾,武宗令谷大用等置酒勸和。安化王朱寘鐇反叛,明武宗派楊一清總督寧夏、延綏,由張永任楊一清監軍。不久朱寘鐇被楊一清俘獲,張永趁獻俘時向武宗告發劉瑾罪狀,明武宗命令張永帶領禁軍捉拿劉瑾。最後劉瑾被殺。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謀反,明武宗親征,命張永率邊兵兩千人為前鋒。王守仁將朱宸濠俘虜,交付張永。江彬欲誣王守仁謀反,被張永救解得免。明世宗即位後,八虎受到打擊,御史萧淮彈劾谷大用、丘聚等人蛊惑先帝,並牽連張永。世宗下诏命张永闲住。萧淮又弹劾张永在江西有违法事,贬为奉御,前往孝陵主持香光。嘉靖八年(1529年),大学士杨一清等說張永實有功,遂起用掌管御用监,提督团营。不久死去。.
查看 大禮議和张永 (明朝)
弘治 (明朝)
#重定向 弘治.
查看 大禮議和弘治 (明朝)
張原
張原(),字士元,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三原縣(今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正德九年(1514年),登進士,授吏科給事中,多次進言,后因得罪權貴而被貶新添县驛丞。嘉靖初年,召為兵科給事中,此後多次彈劾定國公徐光祚、外戚玉田伯蔣輪、昌化伯邵蕙等人,后晋升為戶科右給事中。大禮議事件中,因在左順門抗議,而被施杖行,因病創傷去世。死後貧不能葬。隆慶元年,贈光祿寺少卿。.
查看 大禮議和張原
張大輪
張大輪,字用載,號夏山,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華府東陽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正德九年,登进士,出為常州府知府,歷任福建副使。.
查看 大禮議和張大輪
張子衷
張子衷(),字和甫,山西渾源州人,騰驤左衛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張子衷
張希尹
張希尹(),字子修,山西萬泉縣人,山東臨清衛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張希尹
張九敍
張九敘(),字禹功,□,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張九敍
張徽
張徽,平阳府絳州(今山西新绛)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張徽中式辛未科二甲第二名进士。累官苏州府同知,与御史李立等人勾结适用酷刑,后被新任知府况钟纠正弹劾。.
查看 大禮議和張徽
張嵩
張嵩(),字中望,河南南陽縣人,四川成都前衛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張嵩
張儉
張儉,字元节,東漢末年政治人物,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因黨錮之禍,被迫逃亡,人甚重之,眾多門閥名士因收留他而獲罪被殺,包含孔融之兄長孔褒。.
查看 大禮議和張儉
張縉 (成化辛丑進士)
張縉(),字廷肅,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張羽 (崑山)
張羽(),字子儀,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張羽 (崑山)
張翀 (弘治進士)
張翀(),字鵬舉,直隸揚州府泰興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張瓚 (弘治進士)
張瓚(),字廷獻,直隸河間府滄州人,府軍左衛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張鏜 (正德進士)
張鏜(),字廷進,臨清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張衍慶
張衍慶(),字仲承,河南衛輝府汲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張衍慶
張鳳來 (正德進士)
張鳳來(),字千廷,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張鶴齡 (明朝)
張鶴齡,明朝北直隶河间府兴济县(今河北省青县)人。 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之弟。父亲张峦。张峦曾任寿宁伯,后为寿宁侯,后赠昌国公。张峦死后,张鹤龄承继父位为寿宁侯,其弟张延龄也进封为侯。張鶴齡、张延龄兄弟横行骄肆,屡夺民产,多次犯法,为御史弹劾。明孝宗派侍郎即屠勋、宦官萧敬调查,查明属实。明孝宗游南宫,召张鹤龄兄弟入宫侍奉,酒喝到一半,皇上单独给张鹤龄谈话,使他从此后处世稍稍有所收敛。明武宗正德年间,张鹤龄升任太傅。明世宗即位,因有迎立皇帝之功,加封昌国公。嘉靖十二年(1533年)因其姐曾抑世宗生母蒋太后,弟张延龄杀人犯罪,他被牵连革爵,谪贬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后有人告发张氏兄弟左道祝诅,于是从南京逮赴诏狱,在狱中病死。张太后驾崩,张延龄在西市被杀。.
查看 大禮議和張鶴齡 (明朝)
張錄 (正德進士)
張錄,字宗制、張祿,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衮州府城武縣(今山東省成武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張鵬翰
張鵬翰,山西承宣佈政使司陽曲縣人。明朝解元、政治人物。.
查看 大禮議和張鵬翰
張恂
張恂(),字穉恭,号壶山,清初官员, 陕西泾阳县人。.
查看 大禮議和張恂
張漢卿 (明朝)
張漢卿,字元傑,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府儀封縣(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張漢卿 (明朝)
張潤
*張潤 (成化進士).
查看 大禮議和張潤
張潮 (內江)
張潮,字惟信,四川成都府內江縣人,民籍,治《春秋》,年二十七歲中式正德六年辛未科第二甲第七十四名進士。一月初九日生,行二,曾祖張亨;祖張復祖;父張大器,布政司照磨;前母余氏;劉氏。慈侍下,妻馬氏,兄潭;潤;起;渭;剪;泮;翀;惠;瓚;沂;厚(貢士);沚。由縣學生中式四川鄉試第十一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一百七十六名。.
查看 大禮議和張潮 (內江)
張澯 (正德進士)
張澯(),字景川,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順德縣(今廣東省順德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張濂 (正德進士)
張濂(),字景周,順天府薊州人,萬全都司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張懷
张怀()字百龄,湖南长沙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北京市文史研究馆,2002年,第175页.
查看 大禮議和張懷
張曰韜
張曰韜(),字席珍,生卒年不详,福建莆田縣黄石人。 幼年好學,長大後聞名鄉里,曾與同學游九鲤湖,题《九鲤湖》诗:“不识湖中景,今朝得胜游”。正德十二年(1517年)成進士。授常州府推官。當時江彬縱容其黨羽橫行州縣。曰韜立刻向巡按御史告狀。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朱厚熜通知禮部,十六日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嘩然。十五日,與毛玉、楊淮等二百二十九人相率伏哭左順門,被杖打,不久傷重而死。隆慶初年,追贈光祿少卿。.
查看 大禮議和張曰韜
張𦐿
張𦐿(),字騰漢,直隸保定府完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張𦐿
彭澤 (弘治進士)
彭澤,字濟物,號幸菴,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臨洮府蘭州(今甘肅省蘭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军事将领。.
何孟春
何孟春(),字子元,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人。明朝政治家,官至吏部左侍郎。大禮議事件人物。.
查看 大禮議和何孟春
何岩
何岩(),字邦鎮,河南開封府扶溝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何岩
何鰲
何鰲(),字巨卿,號沅溪,浙江山陰縣(今紹興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刑部尚書。.
查看 大禮議和何鰲
余寬
余寬(),字仲栗,浙江台州府臨海縣人,匠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余寬
余禎
余禎(),字興邦,江西奉新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禮議和余禎
余翺
余翺(),字大振,直隸鳳陽府定遠縣人,匠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余翺
侍講學士
侍講學士,中國在明、清二朝中央政府官職之一,品等為從四品。該官職主要配置於內閣或翰林院,轄下有典簿,侍詔等。主要任務為文史修撰,編修與檢討。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大禮議和侍講學士
徐嵩
#重定向 徐高.
查看 大禮議和徐嵩
徐光祚
徐光祚(),明朝軍事將領、定國公。徐永寧孙。 弘治十七年五月壬寅(1504年6月24日),襲定國公爵,祿二千五百石。正德十五年十一月,領中军都督府;明武宗去世后,明朝内阁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嘉靖五年,加太师。同年八月去世,諡榮僖。.
查看 大禮議和徐光祚
徐階
徐阶(),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政治家,实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徐阶自幼善于读书,少时结识心学传人聂豹,十八岁时在乡试中举,于弱冠之年又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受到杨廷和极高的赞赏。嘉靖早年张璁执掌朝廷时,徐阶悍然直言反对张璁的提议,被贬出京城,甚至被嘉靖帝刻石说徐阶小人永不录用。但是他在地方督学十数年,后在夏言的帮助下又回到京城。徐阶回京后先主事国子监数年,在内结识杨继盛等谏臣,随后辗转六部之间。他先后主事礼部、吏部、翰林院等重要机构,在翰林院结识了后来的重臣张居正、高拱等学生。 徐阶随后依靠其出众的青词入直无逸殿,冷静处理了危在旦夕的庚戌之变,期间以礼部尚书之职负责北京城防,拖延敌军,成功保护京城不被攻入。他又改革了吏部、礼部、太医院所存在的旧弊,提高了他们的办事效率。于嘉靖三十一年入阁后徐阶因严嵩独断朝政,隐忍多年,最終取代严嵩的首辅之位,尽反严嵩之政,试图以“三语”政纲改良内阁的运作现状。嘉靖末,徐阶成功劝阻皇帝南幸承天,叫停当地大兴土木;帝弥留之际,徐阶又劝其停服丹药,并将左右方士和相勾结的太监一体斩决。嘉靖驾崩后徐阶拟写了《嘉靖遗诏》和《隆庆登极诏》,在两张诏书下达后,朝野大臣都举手相贺,将此举和杨廷和所拟《嘉靖登极诏》被统称为正始正终第一政。但是,明人支大纶却批评徐阶说他只是依靠玄奇的文章(青词)入直,在任期间献媚讨好他人,没有做出任何政绩,只有到了隆庆时期才有所改善。 嘉靖死后,由于早年护佑穆宗有功,隆庆年间徐阶依旧担任首辅,他多次调和隆庆和外廷的矛盾,在两年中多次上疏阻止中官获得更多的权力,于隆庆二年成功引退致仕。徐阶共任相十七年,首辅七年,从政长达四十余年,时人誉为“元臣”、“名相”。他不但足智多谋,本身度量、器识都是上品,受到冯梦龙等人的推崇;现代学者对其则多有争议,少数人对他持有肯定态度,如谭平先生认为徐阶对比与其学生张居正,更加沉稳也更少贪恋权位。 徐阶在任内培养了张居正等后来居上的政治家,在任期间试图改变内阁在朝廷中的位置,对后期内阁制度做出很大影响;同时又试用新晋官员用他的方法教导宦官,试图依靠义理让他们不成为刘瑾等人的后继者,也可以藉此改变宦官在朝廷的面貌和作用。另一方面,抗倭寇名將张经被冤殺,以及胡宗宪瘐死獄中也都是徐阶所一手造就。在徐阶致仕后,由于家中子弟作恶多端,徐阶被牵扯其中,多次与牢狱只有毫厘之差,甚至不得不致书好友求救,高拱等人同时又以旧案诘难徐阶。直到万历十一年,徐阶于华亭家中逝世,赠太师、谥文贞。.
查看 大禮議和徐階
徐文华
徐文華,字用光,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嘉定州(今四川省樂山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徐文華為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進士,授大理評事,擢拔監察御史,巡按貴州,曾与巡撫魏英平定苗亂。與啟充、彭汝實、安磐同為嘉定人,時稱嘉定四諫,因进谏武宗而下詔獄,废黜為民。 明世宗即位起用后,历任河南按察副使。嘉靖二年,进入為大理右少卿、左少卿,后因后大禮議事件而反對。次年七月再次倡導廷臣伏闕哭諫,停俸四月。嘉靖六年,李福達案起,而下獄,后貶戍遼陽而死於路上。隆慶初年,贈左僉都御史。.
查看 大禮議和徐文华
御座
御座或宝座,在某些场合可称作王座或皇座,在中国还有龙椅的称呼。是君主在典礼场合所坐的椅子。“御座”还可以象征王国或王冠,一些歐洲國家中,御座在许多場合下直接用作君权或君主的代稱。.
查看 大禮議和御座
侯廷訓
侯廷訓(),字孟學,號筆山,浙江樂清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侯廷訓
徽号
徽號,是指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先朝嬪御、嬪妃等後宮女性所使用的尊號,皇后因為與皇帝一樣獨尊,所以除了極少數例子以外,一般不上徽號。.
查看 大禮議和徽号
俞琳
俞琳(,字德彰,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禮議和俞琳
修撰
修撰,中國古代官職之一。.
查看 大禮議和修撰
地坛
地壇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後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查看 大禮議和地坛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查看 大禮議和北京市
刘道
刘道可以指:.
查看 大禮議和刘道
刑部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之一,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其長官為刑部尚书,相当于司法部長。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刑部,其長官為刑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刑曹,長官改稱刑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刑部的機構。.
查看 大禮議和刑部
刑部侍郎
刑部侍郎,相当於现在的司法部副部长,雅稱小司寇、貳秋官、貳憲部。 「刑部」是六部(吏部即人事部、戶部即财政部加民政部、禮部即教育部加文化部、兵部即國防部、刑部即司法部、工部即建设部、(水利部加国土资源部等)之一,即今之司法部。“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
查看 大禮議和刑部侍郎
嘉靖
嘉靖(公元1522年 - 1566年)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嘉靖,出自《尚书·无逸》中“嘉靖殷邦”之语。明世宗即位时内阁备选年号第一为“明良”、其次为“绍治”(寓意繼承弘治中興)、第三为“嘉靖”。.
查看 大禮議和嘉靖
喬宇
喬宇(),字希大,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樂平縣(今山西省昔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大禮議和喬宇
周詔 (正德進士)
周詔,字廷綸,四川省敘州府富順縣人,軍籍,治《易經》,年三十四歲中式正德十二年丁丑科第三甲第二百零六名進士。七月十四日生,行三,曾祖周轍;祖周秉儒,壽官;父周萬斗;母范氏;繼母曾氏。慈侍下,妻彭氏,繼妻方氏;兄子淑;子之,弟子香。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試第四十八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三百三十三名。.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查看 大禮議和储君
員外郎
員外郎,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原指设于正員、定員以外的郎官。 三國曹魏末年,設員外散騎常侍。晉武帝时,始設員外散騎侍郎。隋唐以後,直至明清,各部均設有員外郎,位次郎中。員外郎簡稱「員外」。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以蔣孝璋為尚藥奉御,員外特置,仍同正員。自是員外官復有同正員者,其加同正員者,唯不給職田耳,其祿俸賜與正官同。單言員外者,則俸祿減正官之半。在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開元年間後,因唐玄宗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 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為從五品。該官職一般為閒職,常有商賈、仕紳捐納八千兩獲得此官職,如權璫李蓮英過繼兒子李德福就捐過員外郎在兵部任職。至此,「員外」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日本亦有員外官(權官),作為律令官制內定員以外的官,律令定員變得有名無實。比如「權大納言」、「權少納言」、「權中納言」、「權近衛大將」等為令外官,不作單純的員外官看待。.
查看 大禮議和員外郎
唐皋
唐皋(),字守之,號心庵(一作新庵),別號紫陽山人。南直隸徽州府歙县巖鎮(今安徽黃山市徽州區巖寺鎮)人。明正德年間狀元,官至侍講學士兼經筵講官。曾奉旨出使朝鮮,是中朝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明史稿》有傳。.
查看 大禮議和唐皋
儒生
儒生,在上古时代是专门职业人才,从事国家祭祀的礼仪,也就是祭司。他们世代相传,将古老的典章制度、历史记录保留下来。到孔子的时候,集历代之大成,整理了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五大经典,也称“五经”。狹义儒生指信奉这些儒家经典的人。《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广义儒生指精通经典和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查看 大禮議和儒生
内阁 (明朝)
#重定向 明朝内阁.
查看 大禮議和内阁 (明朝)
六卿
六卿,又称六官,在中国古代,泛指仅次于宰相、三公的高级大臣。始见于西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不同。.
查看 大禮議和六卿
六部
六部(地方及藩属国的称六曹),中国、朝鮮、越南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以上六部,最高領導長官稱為尚書,所以分別有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各部首長。六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東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明成祖永樂遷都,國都雖在北京,但依舊設置南京六部,清末,新設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查看 大禮議和六部
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兵部尚書。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兵部,其長官為兵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兵曹,長官改稱兵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兵部的機構。.
查看 大禮議和兵部
兄终弟及
兄终弟及是一種继承的制度。兄終弟及的情況除出現於君權之承繼,也適用於某些可以世襲的官爵承繼權。在中國清朝時,顏回後人就多次以兄終弟及之例,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查看 大禮議和兄终弟及
倪宗嶽
倪宗嶽(),字鎮卿,山東東昌府濮州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倪宗嶽
皇太后
皇太后是皇帝、天皇为其母亲所上的尊号,太后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秦宣太后羋八子(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
查看 大禮議和皇太后
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训诫子孙的书籍。 洪武六年(1373年)时颁布称之为《祖训录》,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修定後再颁布,改名为《皇明祖训》。全书十三章,现在北京图书馆与台湾、日本都有藏本。其全文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 祖训中没有提到禁止宦官干政,有后人对此感到奇怪。.
查看 大禮議和皇明祖训
王天民
王天民(),字子行,山東兖州府魚臺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王天民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查看 大禮議和王守仁
王尚志
王尚志(),字承尹,河南南陽府鄧州淅川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王尚志
王三錫 (曹州)
王三錫,字承恩,山東省兗州府曹州人,民籍,治《詩經》,年三十歲中式正德十二年丁丑科第二甲第四十七名進士。四月二十四日生,行一,曾祖王斌;祖王杲,壽官;父王瑞;前母楊氏;宋氏。重慶下,妻穆氏,弟三槐;三鑑;三俊。由國子生中式山東鄉試第二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一百二十七名。.
查看 大禮議和王三錫 (曹州)
王德明
#重定向 张文礼.
查看 大禮議和王德明
王元正
王元正,字舜卿,陝西盩厔縣(今周至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禮議和王元正
王光濟
王光濟(),字謙夫,陝西西安府商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王光濟
王瑄
王瑄,字子成,四川省潼川州遂寧縣人,民籍,治《春秋》,年三十六歲中式正德十二年丁丑科第三甲第一百八十名進士。十月二十一日生,行一,曾祖王清宇;祖王同孝;父王言;母黃氏。具慶下,妻苟氏,弟璲;瑾;琠;環;瑨;瑜;珣。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試第二十一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四十二名。.
查看 大禮議和王瑄
王璜
王璜可以是:.
查看 大禮議和王璜
王相 (明朝翰林)
王相(),字懋卿,浙江鄞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王暐
王暐,字克明,明朝南直隸應天府句容縣(今江蘇省鎮江市句容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進士。授吉安府推官。后跟從王守仁平定宸濠之亂,遷大理寺寺副。大禮議中,因參與左順門事件,而下獄受廷杖。此後擔任江西按察司僉事。嘉靖十年,任南京光祿寺少卿。嘉靖十二年,任光祿寺少卿。同年改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嘉靖十六年,任光祿寺卿、嘉靖十七年,任南京太常寺卿。嘉靖十八年,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撫。嘉靖二十年,任南京戶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嘉靖二十二年,改戶部左侍郎。嘉靖二十三年,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并鳳陽巡撫。嘉靖二十五年,任戶部尚書、總督倉塲,兼理西苑農事。.
查看 大禮議和王暐
王思 (明朝)
王思(),字宜学,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明朝吏部尚書王直曾孙。.
查看 大禮議和王思 (明朝)
王時中
王時中(),字道夫,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登州府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明朝兵部尚書、明朝刑部尚書、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王時中
王時柯
王時柯,字敷英,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萬安縣(今江西省萬安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正德十二年(1517年),登丁丑科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嘉靖三年(1524年),升爲監察御史。大禮議中,曾經上疏反對。不久在左順門事件中歸伏請求世宗收回成命,获杖刑,除名。.
查看 大禮議和王時柯
礼部
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時開始設立,在《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長官禮部尚書,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禮部改稱禮曹,首長改稱禮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構。.
查看 大禮議和礼部
礼部侍郎
部侍郎,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礼部的副長官,雅稱禮侍、小宗伯、儀曹貳卿、貳宗伯、貳春官。.
查看 大禮議和礼部侍郎
社稷
稷是中國古代君主的祭壇。“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类農作物粟(即小米),亦指農作物之神后稷。中國古代國君都祭社稷,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後來就用“社稷”代指“國家”。 炎帝号神农氏,是从事农业的氏族部落。其后裔较著名的有烈山氏,以善于烧山种田而闻名。其子柱能植百谷百蔬,故祀以为稷。稷被尊奉为谷物之神。炎帝后裔还有共工氏,以善于平治水土著称。其子曰后土,后来被尊奉为土地之神——社。对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土地和粮食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兴衰存亡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中国社稷即国家的代名词。 在周代,社和稷被一起崇拜,合稱「社稷」。周天子會在冬至和夏至每年兩次祭祀社稷。社稷在露天的祭壇崇拜,祖先則進入祖廟崇拜。社稷之壇在王宮之西,祖廟在王宮之東,二者構成國家的一對象徵。 《周礼·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國家的國君,稱為社稷主;中國的天子,稱為天下主。社稷主的名號是侯;天下主的名號是王。誰夠資格稱為天下主?誰夠資格稱為社稷主?乃是有條件的,《老子》第七十八章說:“是以聖人--: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主。正言若反。”不論是天下主或是社稷主,都必須承擔危難災禍屈辱,而不是坐享安榮舒適。 现今北京中山公园内,仍有社稷坛及国土象徵的五色土。.
查看 大禮議和社稷
祁敕
祁敕(),字惟允,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祁敕
祭祀
祭或祭祀,从内容上包括场地、仪式、祭文(祝禱詞)、祭品(Sacrifice)等内容:.
查看 大禮議和祭祀
禮儀
儀、禮節、禮貌是根據在社會、社會價值或者小組之間的當代常規準則影響社會行為的期望的代稱。禮儀通常是不會有人刻意去規定和記載的,但是禮節的方面常被記錄了。禮節包括社會相互作用的大多數社會層次方面,是沒有有效期限的。禮節規則也許反映了社會的倫理規則,或者它也許反映了這個社會現在的狀態。 像文化它是逐年增長的一個詞彙,特別是多種種族衝突下文化上的差異造成不同社會的產生。.
查看 大禮議和禮儀
秦金
金(),字國聲,號鳳山,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明朝工部尚書、明朝戶部尚書、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秦金
編修
編修,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在清朝,此官職品等為正七品。該官職主要配置於儲備人才功能的翰林院,所屬工作為典簿記載,其上有學士、侍讀等官職,另有典簿從官。 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中仍設有「編修」一職,分別在考試院、國史館、國家圖書館及各部會單位。其職等因部會而不同,約在公務人員薦任第八等到第九等間。類似的文官職稱有簡任「編纂」、「修纂」等,級別較編修稍高。.
查看 大禮議和編修
繆宗周
繆宗周(),字惟靜,直隸□縣人,雲南臨安衛通海守禦千戶所竈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繆宗周
翁磐
翁磐(),字進吉,瀘州人,明朝政治人物、舉人出身。 弘治十一年,鄉試中舉。后擔任禮部員外郎,參與大禮議,后升禮部主客郎中。嘉靖八年,擔任廣東右參議。因母年老致仕,享年七十四歲。.
查看 大禮議和翁磐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查看 大禮議和翰林院
父親
親簡稱父,或稱爸爸,爹地,是一種親屬關係的稱謂,是子女對雙親中的男性的稱呼。父親和子女是重要的直系親屬關係之一,通常具有親密關係。 一般指參與生育小孩過程的男人(即生父);但在有些狀況下,僅養育小孩,或再婚配偶、結誼長輩,或是僅提供精子讓卵子與之結合(例如捐精等),但並未親自進行生育小孩過程的男人也可如此稱呼。.
查看 大禮議和父親
給事中
給事中,中國古代官職之一。秦時,給事中是附加的銜稱;任何官職如將軍、列侯、九卿,加上給事中之頭銜,可出入宮庭,常侍皇帝左右。漢魏相沿。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吏部設給事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給事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东台舍人,咸亨元年(670年)再改回給事中。.
查看 大禮議和給事中
申良
申良(),字延賢,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澤州高平縣(今山西省高平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申良早年鄉試中舉,授招遠縣知縣,任內平定盜賊,之後歷任諸城縣知縣、良鄉縣知縣。苏州推官,此後晋升為安吉州知州。之後升爲常州府同知,入朝擔任戶部員外郎。大禮議事件中,因反對明世宗而授杖刑而亡。死後贈太僕寺少卿。李士允.
查看 大禮議和申良
熊宇
宇(),字元性,人,吉府儀衛司校尉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熊宇
牌位
位在東亞傳統禮儀和習俗中,是用以祭奠列代神明、聖賢、祖先及亡者的木牌, 上面書寫及雕刻神靈、先人或亡者的名諱,以及寫上一些吉祥話,象徵祂的神靈附着於此受人崇拜。可是,現代的牌位已經不侷限採用傳統的檀木、檜木、沉香木等木材製作,亦有以仿玉、玻璃鋼、壓克力等合成材料製作的產品。 牌位在日、韓語中稱爲「位牌」,在中國一般亦稱爲「神座」、「神牌」、「神主」、「神位」、「祿位」、「香位」、「靈位」、「蓮位」或「木主」 、福州民系稱為「牌套」(pe2-tʰɔ5);神位裝置於小闈閣內時稱爲「神龕」,供奉祖宗牌位的闈閣通常也稱為「祖龕」。.
查看 大禮議和牌位
監察御史
监察御史,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御史的一種,隋朝开始设置。為制衡行政機構主官的非常派朝廷或地方官員。監察御史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範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權益、或者是成為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 類似於近代世界各國的督察處、政風室、ICAC、查貪局、清廉會、廉政署、監察院等等。.
查看 大禮議和監察御史
韓楷 (正德進士)
韓楷(),字以正,湖廣江夏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鍾卿密
鍾卿密,江西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正德三年(1508年),登進士。曾官廣東饒平縣知縣。正德九年,接替劉一中,擔任南直隶常州府宜興縣知縣,升監察御史。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事件中,與眾官跪請于左順門外,被廷杖。.
查看 大禮議和鍾卿密
鍾雲瑞
鍾雲瑞(),字天慶,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鍾雲瑞
萬潮
萬潮(),字汝信,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進賢縣(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萬潮
青词
青词又称绿章、青辭、綠素,是道教举行醮典时,献给天帝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文,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 書寫青词「不拘字數,前空一掌,後空兩掌為則。可漏用黃紙三寸套封,外用方函。」。唐人李肇《翰林志》:“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南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一:“青詞,止上三清玉帝,或專上玉帝為善……蓋青紙朱書以代披肝瀝血之謂也”。王恽《玉堂嘉话》卷四:“青词主意,不过谢罪、禳灾,保佑平安而已。” 在明朝嘉靖时,由于嘉靖帝爱好青词,使善写青词者能够得到重用。《明史·宰辅年表》统计显示,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徐階、顧鼎臣、嚴訥、夏言、郭樸、嚴嵩、袁煒、高拱,李春芳9人以撰写青词起家,狀元出身的顧鼎臣是第一位倡導青詞者,嘉靖十八年(1539年)正月,嘉靖皇帝舉行“尊天重典”,嚴嵩作青詞頌德,加太子太保,時人譏為“青詞宰相”。.
查看 大禮議和青词
順天府
順天府,中国明清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相当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市区,但管辖面积不同。“順天府”也指该地区地方政府衙門,相当于现今北京市政府。.
查看 大禮議和順天府
顧可久
顧可久(),字與新,號洞陽,直隸无锡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禮部尚書顧可學之弟,正德九年(1514年)登甲戌科進士,明武宗南巡之爭中上疏反對被逮捕下獄,與張嶽為友。嘉靖初年(1522年)起用為戶部郎中,嘉靖五年(1526年)擔任泉州府知府,为官廉洁清正。.
查看 大禮議和顧可久
顧鐸
顧鐸(),字孔振,博兴县西隅人,明朝官员、進士出身。顾友之子。 成化十六年,出生。正德十一年(1517年),鄉試中舉。次年,登進士,改刑部河南司主事。嘉靖三年,大禮議事件中反對明世宗而下廷杖;嘉靖四年(1525年),升任刑部員外郎。嘉靖七年(1528年),任刑部郎中,后改任開封府知府。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开封晋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信阳道。嘉靖十六年(1537年),升任行太仆寺卿。嘉靖十七年,辭職。.
查看 大禮議和顧鐸
顧鼎臣
顾鼎臣(),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谥文康,直隶崑山縣(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朝狀元、官员、書法家。.
查看 大禮議和顧鼎臣
袁宗儒
袁宗儒(),字醇夫、號靜菴、靜庵,京師保定府雄縣(今河北省雄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祖父袁亨,父親袁安。 弘治十一年(1498年),鄉試中舉。正德三年(1508年),登進士,授江西道監察御史。正德十二年,反對明武宗外巡。正德十三年,進諫反對明武宗南巡。后升任大理寺丞。嘉靖三年,大禮議事件中反對明世宗,被廷杖,后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吏部尚書桂萼降職,遂解職歸鄉。不久,起用為鄖陽巡撫,后改任山東巡撫,因下屬賑災饑荒無力,而被牽連免職。之後因舉薦,擔任左副都御史。嘉靖十七年,擔任戶部右侍郎、后改任戶部左侍郎。.
查看 大禮議和袁宗儒
袁宗皋
袁宗皋(),字仲德。湖廣石首人。明代官員。 景泰四年(1452年)出生於石首城南郊(今高基庙镇肖家岭),成化癸卯年(1483年),与其弟袁宗夔皆中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被選充興王幕府(湖北钟祥,朱祐杬的住所)長史。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袁宗皋隨朱厚熜入燕京继皇帝位。不久,大禮議事件爆發,朱厚熜對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人稱「袁閣老」。嘉靖元年(1522年)病故。葬于白莲湖北岗地(今高基庙镇桥堰堤村10组花园咀)。.
查看 大禮議和袁宗皋
袁炜
袁炜(),字懋中,號元峰,浙江宁波府慈谿县(今属余姚市)人,明朝官員。.
查看 大禮議和袁炜
裴紹宗
裴绍宗(),字伯修,渭南人。明朝官員。 裴绍宗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第三甲第十四名進士。正德十三年(1518年)任海門知縣,三年期间有政聲,建通济桥,與赵帮秩並稱“裴赵”。世宗即位,召入為兵科給事中。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朱厚熜通知禮部,十六日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嘩然。十五日,與毛玉、張曰韜、楊淮等二百二十九人相率伏哭左顺门,被杖打致死。.
查看 大禮議和裴紹宗
馬冕
冕(),字文中,直隸河間府肅寧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馬冕
馬朝卿
朝卿(),字忠夫,山東濟南府武定州陽信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馬朝卿
許中
許中(),字伯時,陝西漢中府金州洵陽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許中
許成名
許成名,字思仁,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東昌府聊城(今山東聊城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許成名
詹事府
詹事府,是唐代到清代的官署之一,主要負責東宮事務。.
查看 大禮議和詹事府
評事
#重定向 大理評事.
查看 大禮議和評事
高登 (正德進士)
登(),字從善,直隸大名府內黃縣人,錦衣衛校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高拱
拱(),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縣人,祖籍山西洪洞縣,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為內閣首輔。.
查看 大禮議和高拱
謝蕡
謝蕡(),字惟盛,福建福州府閩縣人,匠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謝蕡
譚纘
譚纘,字元孝,四川省潼川州蓬溪縣人,民籍,治《易經》,年三十三歲中式正德十二年丁丑科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進士。十月二十三日生,行十六,曾祖譚必成;祖譚宣,知縣;父譚宗簡;母陳氏。具慶下,妻杜氏,兄珪;儼;侔;冠(通判);采;魁(聽選官),弟純;維;繼。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試第二十九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九十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與弟谭訚、谭维一门三进士,时人立石坊以扬名。官御史。初授行人,外升江西道监察御史,议大礼時,被廷杖。又参劾权贵强夺民田事,幾遭不測。嘉靖七年(1528年)建知德书院,撰有《增修厄台改为绝粮祠知德书院碑记》。嘉靖十年,譚纘與端廷赦、唐愈賢交率劾之,张璁因此還鄉。歷官巡按直隶、信阳兵备副使。嘉靖十一年(1532年)升河南副使,不久退休,卒。著有《宝梵寺修造记》,又有《钱氏为陶记碑》。.
查看 大禮議和譚纘
诏狱
詔獄,又稱天牢,是中國古代的高等監獄,罪犯多屬九卿、郡守等一級高官,需皇帝親自下詔書定罪的案子。 西汉后宫中设有掖庭,其中掖庭狱,或称掖庭秘狱,囚禁有罪的妃嫔、宗室。漢末刘恭自以为罪恶深重,故“自系诏狱”,漢灵帝时派遣侍御史“行诏狱亭部,理冤枉,原轻系,休囚徒”,宋人张方平说“汉有乱政而立黄门北寺之狱”,武则天时,重用周兴、来俊臣等人,“诏狱”屡兴,成為恐怖世界,人心惶惶。王明清《揮麈錄馀話》中稱岳飛獄案為“詔獄全案”。漢代有北軍獄,唐代有北軍獄又稱內侍獄,知名的仇士良即管理北軍獄兼領神策軍,洛陽寺亦是知名詔獄。 明代大理寺並沒有自己的監獄,都察院臺獄司獄司,只是九品小官,管不了在朝廷上仍有同僚的朝臣,大部分下詔逮捕又經言官給事中僉簽的案件本就不歸刑部掌管,而锦衣卫擁有自己的監獄,稱詔獄,或是「錦衣獄」,, 稱「人間地獄」,可直接拷掠,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無權過問,獄中“水火不入,疫癘之氣充斥囹圄”,诏狱的刑法极其残酷,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十八种,史称:“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嘉靖时刑科都给事中刘济有谓:“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万曆年间,临江知府錢若賡被明神宗投入詔獄达三十七年之久,终不得释。其子钱敬忠向明神宗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神宗終於將他釋放。瞿式耜曾道:“往者魏、崔之世,凡属凶网,即烦缇骑,一属缇骑,即下镇抚,魂飞汤火,惨毒难言,苟得一送法司,便不啻天堂之乐矣。”沈家本《历代刑法考》言:“恂一代秕政,为古今所无者。”.
查看 大禮議和诏狱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查看 大禮議和谥号
谷大用
谷大用,明代宦官,武宗朝内侍“八虎”之一。 提督西廠,與其他宦官劉瑾、馬永成、丘聚爭寵,勢傾中外。正德六年(1511年),爆發劉六、劉七起義,帝以谷大用總督軍務,與伏羌伯毛銳、兵部侍郎陸完率京營鎮壓。這時义军被迫兵分两路,刘六、刘七、齐彦为一路,杨虎、赵鐩、刘三、邢老虎为一路。官军怯不能战。除加派京營精銳部隊以外,不久又起用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邊軍入衛北京,號稱「外四家」,開啟調操邊軍之先河。正德七年八月劉六、劉七起義失败。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欲北狩長城,遭朝臣反對,居庸關巡關御史張欽閉關拒命。武宗令張欽出巡白羊口,以谷大用代守居庸關,星夜趕至居庸關,得以出關巡視宣化、大同、偏關、延綏,榆林五鎮長城。明世宗即位後,八虎受到打擊,谷大用、丘聚等被御史蕭淮彈劾“蠱惑先帝”,並牽連張永,但因迎接新帝登基有功,僅降為奉御,居南京,又召守康陵。嘉靖十年(1531年)籍其家。 G D.
查看 大禮議和谷大用
豐熙
豐熙(),字原學,号五溪、白庵。明朝榜眼、政治人物。浙江鄞县城西隅马园(今屬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
查看 大禮議和豐熙
豹房
豹房,明武宗朱厚照所建之別宮,位于西华门外,与宫殿相连,有室两百多间,历时五年落成,耗费国库白银二十四万多两。为了區別於其他豹房,或“西苑豹房”。 相關建築有太素殿(建於天顺二年用锡做材料,顶盖茅草,又称为「锡殿」,也叫「避暑凉殿」,附屬遠趣軒和會景草亭臨水稱龍澤或龍湫,會景草亭為今五龍亭武宗修建。「凝和殿」、「迎翠殿」同在北海天顺二年建)、天鵝房、船塢、腾禧殿、鎮國寺、內校場,按《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一》,「百兽房豹房久废...原正徳七年十一月诏建镇国寺于大内西城...《明皇大政记》乃于西华门内豹房之地建护国佛寺延住番僧日与亲处。《明武宗实录》原腾禧殿覆以黑琉璃瓦明武宗西幸悦乐伎刘良女遂载以归居此俗呼为黒老婆殿」。故知豹房之西的腾禧殿才是劉良等教坊司女樂承幸之處,內教坊司自元代起,就在那附近。虎城西北隅有豹房,百兽房在虎城之后,连楹南向。 內校場在今紫金閣。可知整體建築功能包含宗教、寢宮遊樂之所。.
查看 大禮議和豹房
賈詠
賈詠(),字鳴和,河南開封府許州臨穎縣人,匠籍,明朝政治人物。弘治年間先後中式解元、進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
查看 大禮議和賈詠
賀縉
賀縉(),字朝卿,江西吉安府永新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賀縉
趙儒
趙儒(),字廷文,陝西西安府華州華陰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趙儒
趙璜
趙璜(),字廷實,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縣(今江西省安福縣)人,明朝工部尚書、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趙璜
趙鑑
趙鑑(),字克正,諡康敏,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壽光人,明朝刑部尚書、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趙鑑
趙漢
趙漢,字鴻逵,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興府平湖縣(今浙江省平湖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趙漢
車純
車純(),字秉文,浙江紹興府上虞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車純
黃待顯
黃待顯(),字君俊,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黃待顯
黃嘉賓
黃嘉賓(),字子揚,福建建寧府崇安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黃嘉賓
黃重 (景泰進士)
黃重(),字金重,江西吉水縣人,順天府宛平縣富戶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天府鄉試第八名。景泰二年(1451年),參加辛未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七十七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名。曾祖父黃壽慶。祖父黃學淵。父亲黃貴復。.
黃臣
黃臣(),字伯鄰,山東濟南府濟陽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黃臣
龐淳
淳(),字宗厚,順天府寶坻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龐淳
迁陵之议
迁陵之议或称改迁陵寝之议,是指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要把其父亲的明显陵从湖北安陆迁到北京的历史事件。中国古代历代帝王“首重山陵”,认为陵寝的建造关系到王朝和帝运的盛衰,国祚的长短。在明显陵兴建的过程中,由于明世宗的父親献皇帝陵寝远在湖北安陆,明世宗瞻怀哀痛,于是朝中有人上疏,提出了将显陵北迁到天寿山安葬的奏议。围绕迁陵事宜,朝廷大臣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争论,明世宗数次令廷臣集议,久议未决,直到嘉靖十八年才告结束。.
查看 大禮議和迁陵之议
过继
过继,亦作過房、過嗣、立嗣(立繼及命繼),是传统宗族观念中的一种收養行为,主要目的出於「為宗」延續宗嗣,使祖先可繼續不受中斷地享有祭祀,故立男性繼承人而為之。又因考量祖先不受異類之奉祀,故也不許收養異姓為嗣。.
查看 大禮議和过继
进士
进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查看 大禮議和进士
霍韬
霍韜(),字渭先,號兀崖,後改渭厓,廣東南海石頭鄉(今佛山市禅城区瀾石鎮)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霍韬
錢鐸 (正德進士)
錢鐸(),字振之,直隸揚州府通州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范鏓
范鏓,字平甫,瀋陽人(今遼寧省沈陽市)。明朝嘉靖年間重臣,官至明朝兵部侍郎。.
查看 大禮議和范鏓
郎中 (官职)
郎中,中國古代官職之一。.
查看 大禮議和郎中 (官职)
胡宗明
胡宗明(),字汝誠,直隸徽州府績溪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胡宗明
胡琼
胡琼(),字国华,号九峰子,福建南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
查看 大禮議和胡琼
胡璉 (正德進士)
胡璉(),字重器,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臨江府新喻縣(今江西省新余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正德進士。.
郭希愈
郭希愈(),字遜卿,山西壼關縣人,直隸真定衛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郭希愈
郭持平
郭持平(),字守衡,江西吉安府萬安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郭持平
郭朴
郭朴(),字質夫,號東野,學者稱東野先生,河南彰德府安陽縣人,明朝官员,進士出身。嘉靖末,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查看 大禮議和郭朴
郭日休
郭日休(),字德夫,福建莆田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郭日休
都御史
都御史為御史的一種,中國明朝、清朝官职之一。類似於古代的御史中丞。 明朝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清朝时都御史為從一品。 女真清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即位後,清朝廷將監察文武百官的職責歸於都察院。 大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都察院設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負責糾察中國十五道、在京百官。 雍正元年(1723年)始,凡總督授加兵部尚書銜者,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不加尚書銜則一律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
查看 大禮議和都御史
舒芬
舒芬(),字國裳,號梓溪,學者稱梓溪先生,江西進賢(今江西省進賢縣塘南鎮梓溪村)人,明朝經學家,正德十二年(1517年)狀元。.
查看 大禮議和舒芬
赵允让
赵允让(),宋朝皇族,字益之,宋太宗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第三子。濮安懿王。史称他天资浑厚,外庄内宽,喜愠不见于色。赵元份在世时,赵允让为右千将军。宋真宗的长子周王赵祐去世后,真宗以绿车旄节迎赵允让到宫中抚养。皇子赵祯(宋仁宗)出生后,用箫韶部乐送还府邸,官居卫州刺史。宋仁宗即位,授汝州防御使、宁江军节度使。后来又让他知大宗正寺。他勉励好学的宗室子弟,劝戒不上进的,故人莫不畏服。庆历四年(1044年),封汝南郡王,拜同平章事,改判大宗正司。嘉祐四年(1059年)去世,年六十五,赠太尉、中书令,追封濮王,谥号安懿。仁宗在位久无子,以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为皇子,改名赵曙。仁宗崩,皇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宋英宗即位后,围绕赵允让是作为皇伯还是皇父的争议,被称为濮议。.
查看 大禮議和赵允让
葉奇
葉奇(),字弘偉,福建福州府閩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葉奇
葉寬
叶宽,字栗夫,福建晉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正德三年 ,登進士,授蒙城縣知縣,抵禦刘六、刘七進犯,后升任工部主事、营缮司郎中。嘉靖年間,被外戚陈万言陷害進入詔獄,之後出任浙江参政,不久去世。.
查看 大禮議和葉寬
葉桂章
葉桂章,字叔晦,江西貴溪縣人,四川雅州名山縣民籍,治《書經》,年三十三歲中式正德十二年丁丑科第二甲第三十六名進士。五月三十日生,行二,曾祖葉信孫;祖葉茂;父葉芳,知縣;前母高氏;吳氏。永感下,妻彭氏,兄天錫。由國子生中式正德五年庚午科四川鄉試第一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九十四名。.
查看 大禮議和葉桂章
葉應驄
葉應驄,字肅卿,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正德十二年,登進士,授刑部主事。明武宗南巡之爭中阻擋,受杖刑三十。嘉靖初年,歷任刑部郎中,大禮議中因反對明憲宗,而再次入獄廷杖。后彈劾給事中陳洸,歷任吉安府知府。嘉靖六年,陳洸反誣陷葉應驄,稱其濫殺無辜。刑部尚書許讚辯稱應驄無罪,明憲宗仍然特謫葉應驄戍遼東。嘉靖十六年赦歸。.
查看 大禮議和葉應驄
蔣冕
蔣冕(),字敬之,一字敬所,號湘皋。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桂林府全州(今廣西全州鎮北門一帶)人。明朝弘治、正德兩朝及嘉靖前期重要政治人物,曾任内阁首辅。.
查看 大禮議和蔣冕
蔣珙
蔣珙(),字國信,應天府溧陽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蔣珙
锦衣卫
#重定向 錦衣衛指揮使司.
查看 大禮議和锦衣卫
鄭一鵬 (正德進士)
鄭一鵬(),字九萬,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鄭騮
鄭騮(),字德夫,浙江衢州府江山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鄭騮
鄭重
鄭重,是中國清朝官員,於1818年上任台灣府儒學訓導,隸屬於台灣道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地方官員,該官職主要從事台灣府境內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灣府儒學教授制約,該官職亦通常為閩籍,語言可與台灣人互作溝通,事實上,教學上也以閩語為主,官話為輔。.
查看 大禮議和鄭重
鄭自璧
鄭自璧,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府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進士,改庶吉士,授工科給事中,后升任兵科都給事中。后因彈劾桂萼而被貶江陰縣丞。.
查看 大禮議和鄭自璧
鄭漳
鄭漳(),字世績,福建福州府閩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鄭漳
鄭本公
鄭本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朔州衞(今山西省朔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正德九年(1514年),登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明世宗即位,大禮議中鄭本公反對明世宗改皇考,下詔獄,獲杖刑罷免。之後調任通政使司參議,九年后因病改南京。之後授職大理寺丞,不久升南京太僕寺少卿,此後因病請辭。嘉靖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賈準舉薦,詔令起用不赴任。.
查看 大禮議和鄭本公
鄭曉
鄭曉(),字窒甫,浙江海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刑部尚書。.
查看 大禮議和鄭曉
鄒守益
鄒守益(),字謙之,號東廓,江西安福人。陽明學江右學派代表人物。.
查看 大禮議和鄒守益
臧應奎
臧應奎(),字賢徵,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湖州府長興縣(今浙江省長興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正德十二年(1517年),登進士,授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后因反對中官索賄而離去。之後晉升爲禮部主事。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事件中,因反對明世宗而被杖刑,傷重卒。.
查看 大禮議和臧應奎
金廷瑞
金廷瑞(),字信夫,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金廷瑞
金獻民
金獻民,字舜舉,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人,明朝兵部尚書、明朝刑部尚書、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金獻民
金水桥
金水桥是明清北京金水河上的多组桥梁,分别称内金水桥、外金水桥,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查看 大禮議和金水桥
蕭一中
蕭一中(),字執夫,湖廣岳州府華容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蕭一中
长史
長史是中國歷史上職官名,其執掌事務不一,相當於今天的秘書長一職,但多為幕僚性質的官員,亦稱為別駕。.
查看 大禮議和长史
通政使
通政,又可稱為通政使。為中國明朝、清朝中央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三品。該職位為通政使司的主官,職責為審閱校閱題本,轄下有通政副使、通政參議等從官。除此,還有知事、巡察、率役等輔佐人員。.
查看 大禮議和通政使
陳大綱
陳大綱(),字廷憲,直隸武進縣人,陝西慶陽衛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陳大綱
陳騰鸞
陳騰鸞(),字士遠,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鹽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陳騰鸞
陳賞 (明朝)
陳賞(),字邦□,浙江紹興府諸暨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陳賞 (明朝)
陳霑
陳霑(),字汝霖,直隸真定府冀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陳霑
陳時明
陳時明,字際豐,山東省東昌府堂邑縣人,民籍,治《易經》,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陳時明
陶滋
陶滋(),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陽府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陶琰之子。 正德九年(1514年),登進士,授行人。明武宗南巡之爭時,因進諫反對,而在闕下被施杖刑,后貶為國子監學正。嘉靖初年,歷任兵部郎中,率領同官爭大禮議,再次受杖,謫戍榆林。嘉靖十五年赦免歸還。.
查看 大禮議和陶滋
陸銓
銓(生卒年不详,約1535年前後在世)明朝嘉靖年间政治人物。字選之,鄞縣(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有弟陸釴,亦为同时期政治人物。.
查看 大禮議和陸銓
陸釴 (鄞縣人)
釴,字舉之,號少石子,浙江鄞縣(今屬寧波)人,明朝政治人物,正德末年榜眼及第。.
查看 大禮議和陸釴 (鄞縣人)
陈力
力可以指:.
查看 大禮議和陈力
陈儒
儒可以指:.
查看 大禮議和陈儒
陈克宅
克宅,字即卿,浙江余姚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正德九年(1514年)中式甲戌科三甲进士。同年,接替王应鹏任直隶嘉定县知县一职,有政声。后来官监察御史。子陳有年,官至吏部尚书。.
查看 大禮議和陈克宅
林有孚
林有孚(),字以吉,號石崖,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大禮議和林有孚
林時
林時(),字懋易,直隸休寧縣人,河南汝寧府汝陽縣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林時
李可登
李可登(),字思善,輝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明朝弘治末年,鄉試中舉,而被舉薦授兵部司務,因大禮議事件中反對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在左順門跪請更改旨意,而被逮捕下詔獄、施杖刑而亡。.
查看 大禮議和李可登
李錫 (正德進士)
李錫,字晉卿,山東臨邑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正德九年,登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因事調國子助敎,歷刑科都給事中,官至山西參政,死於任內。.
李錄
李--(),繁體中文譯為李祿,或李--,部份中國媒體稱為李路,中國河北唐山人,美籍華裔投資家兼對冲基金經理,對沖基金喜马拉雅资本(Himalaya Partners)的創辦人,帮助波克夏·哈薩威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前六四事件21名被警方通缉的學生領袖之一。.
查看 大禮議和李錄
李舜臣 (明朝)
李舜臣(),字懋欽,一字夢虞,號愚谷,又號未村居士。山東樂安縣縣城西南李鵲莊人(今山東省廣饒縣李鵲鄉李鵲村)。李舜臣穩重文雅,氣度甚偉,自幼好學,讀書若渴,尤喜古文。.
查看 大禮議和李舜臣 (明朝)
李春芳
李春芳(),字子实,号石麓,直隸兴化縣(今江苏兴化市)人,祖籍句容縣,人稱好好先生,句容相國。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大禮議和李春芳
李文中
李文中,字宗道,四川省重慶府榮昌縣人,軍籍,治《禮記》,年二十八歲中式成化二年丙戌科第三甲第二百一十五名進士。三月二十八日生,行一,曾祖李世用;祖李淵,縣丞;父李人儀,知府;母張氏。具慶下,妻曹氏,弟卞中;襄中;章中。由縣學生中式四川鄉試第十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九十三名。.
查看 大禮議和李文中
杨慎
杨慎(),字用修,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諡文憲,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百官在左順門求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雲南,終老於戍地。现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
查看 大禮議和杨慎
東華門
东华门,为紫禁城东门,位于紫禁城东城墙偏南。.
查看 大禮議和東華門
杜鸞
杜鸞(),字文祥,咸寧縣人,陝西西安府商州山陽縣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杜鸞
杜民表
杜民表(),字望之,浙江嵊縣人,錦衣衛旗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杜民表
桂萼
桂萼(),字子實,號古山,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饒州府安仁縣(今江西省餘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正德年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查看 大禮議和桂萼
梁儲
梁儲(),字叔厚,號厚齋,别號鬱洲居士。廣東順德縣(今廣東順德市石肯村巷口坊)人,祖籍福建泉州,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大禮議和梁儲
楊廷和
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 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重臣、内阁首輔。 楊廷和早年登進士,入翰林,參與修撰《明憲宗實錄》、《大明會典》。正德年間,進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明武宗後期擔任內閣首輔,加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與劉瑾、江彬等宦官寵臣勢力對抗,并逐步清除武宗時期政弊。武宗駕崩後無嗣,楊廷和與內閣大臣依宗法《皇明祖訓》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并出臺了一系列政弊改革方略。嘉靖初年,楊廷和與其子楊慎在大禮議事件中,因極力反對明世宗追尊生父,被迫致仕歸鄉。.
查看 大禮議和楊廷和
楊儀 (正德進士)
楊儀,字仲立,四川省潼川州射洪縣人,民籍,治《詩經》,年三十五歲中式正德十二年丁丑科第二甲第一百零七名進士。九月二十九日生,行二,曾祖楊紹廣,贈大理寺左寺丞;祖楊本;父楊濬,監生;母文氏;繼母徐氏。永感下,妻王氏,繼妻黃氏;兄休。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試第三十六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四十名。.
楊維聰
楊維聰(),字達甫,號方城,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學者。北直隸順天府固安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城內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順天鄉試解元,次年會試聯捷,正德十六年(1520年)殿試登第一甲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嘉靖初年“大禮議”期間,楊維聰等隨楊慎力爭大禮,反對世宗,遭到廷杖。此後被外放為官,在山西、山東任職多年,累官山東布政使。嘉靖十七年(1538年)調南京光祿寺卿,翌年調太仆寺卿,兩年後致仕。身後入祀固安鄉賢祠。 楊維聰是固安縣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固安城內曾建有“狀元及第”等牌坊。其著作有詩文數篇傳世,并輯《性理諸家解》三十四卷。家族文風鼎盛,父楊和中舉人,兄楊維傑為榜眼,子孫亦多有科名。.
查看 大禮議和楊維聰
楊瑞
楊瑞,字旭舉,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今廣東省潮州市)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 曾任福建水師守備、水師千總。雍正十年,任前營守備。雍正十三年,任前營遊擊、右營遊擊。乾隆四年,任澎湖水師協鎮左營遊擊。乾隆九年,任澎湖水師副將。乾隆十三年,任福建海壇鎮總兵。乾隆二十五年,任福建建寧鎮總兵。乾隆二十八年,任福建臺灣鎮總兵。.
查看 大禮議和楊瑞
楊樞 (明朝)
楊樞(),字運卿,山西澤州陽城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楊樞 (明朝)
楊淮 (明朝)
楊淮(),字東川,南京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正德十二年(1517年),登進士,授戶部主事,再升為戶部郎中,在任期間罷黜中官採購等事,有廉潔謹慎之風,為尚書孫交、秦金所倚重。大禮議事件中,因反對明世宗而授廷杖,月餘,傷重去世,家無一物。贈太常寺少卿。.
查看 大禮議和楊淮 (明朝)
楊濂 (正德進士)
楊濂(),字景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檢討
檢討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在清朝之位階約為從七品。檢討職能通常為輔佐主官,為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設置於如翰林院之中央機構官署,負責類似文書校注與法規編修的工作。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大禮議和檢討
正德 (明朝)
正德(元年:1506年 - 末年:1521年)是明武宗的年号。明朝使用正德这个年号一共16年。 正德十六年四月明世宗即位沿用。.
查看 大禮議和正德 (明朝)
殷承敍
殷承敍(),湖广江夏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正德九年(1514年),登進士,官刑部主事。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事件中,因反對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在左順門跪求更改旨意,下詔獄并杖刑而亡。明穆宗繼位后,贈光祿寺少卿。.
查看 大禮議和殷承敍
毛玉 (弘治進士)
毛玉(),字國珍,后更字用成,雲南都指揮使司雲南右衞(今雲南省昆明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毛紀
毛紀(),字維之,山東掖縣(今莱州市)人。明朝正德、嘉靖年間重臣。.
查看 大禮議和毛紀
毛澄
毛澄(),字憲清,號白齋,晚年更號三江,南直隶蘇州府崑山縣(今屬江蘇)人。明朝狀元,官至禮部尚書。.
查看 大禮議和毛澄
江珊 (正德進士)
江珊(),字國珍,直隸望江縣人,錦衣衛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汪俊
汪俊,中国大陆电视剧导演。一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学历。北京鑫宝源影视旗下艺人。.
查看 大禮議和汪俊
汪必東
汪必東(),字希會,湖廣武昌府崇陽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汪必東
汪嘉會
汪嘉會(),字亨夫,浙江开化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汪嘉會
汪舉
汪舉(),字用之,浙江仁和縣人,順天府香河縣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汪舉
汪溱
汪溱(),字汝梁,直隸徽州府祁門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汪溱
汉哀帝
汉哀帝劉欣(),西汉的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其正式諡號為「孝哀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哀帝」。劉欣是汉元帝孙,汉成帝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丁氏。.
查看 大禮議和汉哀帝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查看 大禮議和汉朝
汉成帝
漢成帝劉驁(),,西漢第十二位皇帝,其正式諡號為「孝成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成帝」,漢元帝長子,母孝元皇后王政君(王莽姑母)。.
查看 大禮議和汉成帝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大禮議和清朝
潘希曾
潘希曾(),字仲魯,浙江金華府金華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潘希曾
濮议
议,宋英宗时代对生父尊礼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讨论,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 宋英宗赵曙原是濮王赵允让之子,由于宋仁宗的皇子全部夭折,为了皇嗣得以延续,遂过继给宋仁宗为皇子。宋英宗即位后,讨论崇奉濮王的典礼。治平元年(1064年),韩琦、欧阳修等奏请尊礼濮安懿王为皇考。尊礼之事引起与王珪、司马光、吕诲、范纯仁、吕大防、贾黯等台谏大臣的不满,主张称濮王为皇伯。史称濮议之争。此事件导致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被贬黜,治平三年(1066年),由于宋英宗强烈意愿,迫使曹太后认可尊濮安懿王为皇考濮安懿皇。但是,赵允让都没有获得明确的皇帝尊号,随着英宗的去世,事情不了了之。.
查看 大禮議和濮议
朱厚炫
恭王朱厚炫(),號一齋,是益端王朱祐檳的次子、益莊王朱厚燁的弟弟。 朱厚炫于1506年被封為崇仁郡王。1521年,嗣嘉靖帝父亲兴王朱祐杬之位。1556年,他哥哥朱厚燁去世,没有子嗣,他袭位為益王。 朱厚炫在位二十一年,壽七十八歲,1577年薨逝,諡號恭王。.
查看 大禮議和朱厚炫
朱希周
朱希周(),字懋忠,号玉峰。直隸崑山縣(今江苏崑山)人。明朝狀元、南京吏部尚書。 民籍,治《易經》,年二十四歲中式弘治九年丙辰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六月二十三日生,行一,曾祖朱士常;祖朱夏,贈監察御史;父朱文,監察御史;母王氏(封孺人)。具慶下,妻錢氏,弟希召;希韓;希范;希富;希陽。由縣學生中式應天府鄉試第九十五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一百七名。.
查看 大禮議和朱希周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查看 大禮議和朱元璋
朱祐杬
朱祐杬(),明憲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明孝宗異母弟。母親是邵宸妃,妻為蔣氏。 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日(1476年7月22日)生,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興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到封地湖廣安陸州(今鍾祥市)就藩。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逝世,明武宗朱厚照賜諡「献」,正德十五年四月初三日(1520年4月19日)葬于松林山之原。作有《恩纪诗》。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以後,祐杬次子朱厚熜入繼大統,是為明世宗。世宗追祐杬為「皇考」,以孝宗為「皇伯考」,與群臣鬥爭,罷黜、拷打二百人,杖斃十數人,是為大禮議。.
查看 大禮議和朱祐杬
朱藻
朱藻,字以薦,四川省瀘州人,軍籍,治《禮記》,年二十九歲中式正德十六年辛巳科第二甲第十名進士。八月初九日生,行三,曾祖朱自明,壽官;祖朱㼅;父朱子賢;母何氏。重慶下,妻宋氏,兄莢;□,弟芮;葵;藩;蕡;芊;萼。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試第十一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十八名。.
查看 大禮議和朱藻
月坛
月坛是中国古代祭月的场所,又称“夕月坛”。早在周代,即已有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制。目前仅存的月坛地处北京城西,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重修,是北京九坛八庙之一,到民国初年废弃。一般称“月坛”即指此地。 明清北京月坛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以西,月坛北街以南,与其南部的仿古园林组成月坛公园。在明清文献中提及的坛内主要建筑,除祭坛坛台和内坛坛墙被拆毁外,其余如钟楼、天门、具服殿、神库等古建筑尚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大禮議和月坛
戴亢
戴亢(),字師賢,福建福州府閩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戴亢
户部
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其長官為户部尚书。 起源於三国,时设有度支尚书,掌财政。隋代以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民部即户部前身,唐代以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称户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ISBN 978-7-5326-0083-0。为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历代相沿。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比如戶部江南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政务,职责多有交叉。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属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戶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遂废。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戶部,其首長為戶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戶曹,首長改稱戶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戶部的機構。.
查看 大禮議和户部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查看 大禮議和明史
明孝宗
明孝宗朱祐樘(),或稱弘治帝,年号弘治,是明宪宗皇三子。明朝第10代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在位18年,享年36岁。葬于泰陵,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
查看 大禮議和明孝宗
明宪宗
明憲宗朱見濡(《明憲宗實錄》“英宗睿皇帝之长子,母今圣慈仁寿太皇太后,于丁卯十一月二日生。”),或稱成化帝,為明英宗皇長子,明朝第9代皇帝。谥号「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其年號成化有「成就德化」的意思。.
查看 大禮議和明宪宗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或稱嘉靖帝,明朝第12位皇帝,庙号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立朱厚熜入繼大統,即明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世宗前期进行改革,颇有作为,他说:“今天下诸司官员,比旧过多。我太祖初无许多,后来增添冗滥,以致百姓艰窘,日甚一日。”下令革除先朝蠹政,“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裁革錦衣衛三萬餘人,节用宽民。英明果斷,又寸斬前朝王綸、钱宁和江彬等奸臣,人稱嘉靖中興。 但世宗受人詬病處更多,如他為了追封生父興獻王的問題,與楊廷和等朝臣引發嚴重衝突,即大禮議事件,世宗為了此事,對大臣們進行了嚴重的大清洗。後期世宗迷信道教,無心朝政,通過內閣掌控朝局,嚴嵩專權逐漸形成,又因為濫用民力,導致民眾起義無數。在宮中,世宗也暴虐無道,因為虐待宮女,導致宮女發動壬寅宮變,險些喪命。.
查看 大禮議和明世宗
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或稱正德帝,明朝第11代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年号「正德」。十六年(1521)崩,享年30歲,葬于康陵,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武宗追求解放,為人嬉乐胡鬧,荒淫无度,寵信宦官、建立豹房,強徵處女、娈童入宮,有時也搶奪有夫之婦,逸遊無度,還化名為朱壽,自封為「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領兵打仗,又信仰密宗、回教等,自稱忽必烈(蒙古名,元世祖之名);沙吉熬爛(波斯語,回教蘇菲派的蘇菲師)、大寶法王(藏密名,白教首領),施政荒誕不經,任內暴虐無道,宮中內璫亂政,宗室叛亂四起。另一方面,他為人刚毅果断,寸斬刘瑾,平定安化王之乱、寧王之亂,在应州大捷中打败達延汗,是個世間少見、多采多姿的皇帝。.
查看 大禮議和明武宗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大禮議和明朝
明朝工部尚書
明朝工部尚書,為明朝六部中工部的最高級長官,別稱“司空”,負責掌管全國的百官、山澤、營繕、採捕、陶冶、舟車、織造、屯種等政令,為正二品。永樂遷都後,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其實“南京工部尚書”以及其他五尚書等職位,多為虛銜,多為參贊機務或養清望閒職之所,重要性已無關政體本身。.
查看 大禮議和明朝工部尚書
明朝刑部尚書
明朝刑部尚書,是明朝六部中刑部的最高級長官,別稱“大司寇”,負責掌管全國的刑名、徒隸、勾覆、關禁等政令,為正二品。永樂遷都後,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其實“南京刑部尚書”以及其他五尚書等職位,多為虛銜,多為參贊機務或養清望閒職之所,重要性已無關政體本身。.
查看 大禮議和明朝刑部尚書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對明朝內閣作出如此評價:“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查看 大禮議和明朝内阁
明朝兵部尚書
明朝兵部尚書,是明朝六部中兵部的最高級長官,雅稱為“大司馬”,負責掌管全國衛所軍官的選拔授予、訓練、車輛、武器管理等政令,為正二品。14世紀時中國的明朝兵部尚書,相當于當今现代中国的國防部長。 明朝兵部尚書中,有包括指揮京師保衛戰的于谦,有指挥宁锦之战的袁崇焕,以及明亡后抵御清朝部队的史可法,也有投降清朝的洪承疇等人。永樂遷都后,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多半為虛銜,不過南京兵部尚書負責舊都金陵的防守工作。.
查看 大禮議和明朝兵部尚書
明朝首辅列表
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无宰相之职,后实有宰相之權。.
查看 大禮議和明朝首辅列表
明朝戶部尚書
明朝戶部尚書,為明朝六部中戶部的最高級長官,別稱“大司農”,負責掌管全國戶口、田賦、版籍、歲會、賦役實征等政策與政令,品秩為正二品。相當于现代各国的內政部長兼財政部長。 南直隸地區的戶籍財稅,由南京戶部管理。永樂遷都后,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多為虛銜,多為參贊機務或養清望閒職之所,重要性已無關政體本身。.
查看 大禮議和明朝戶部尚書
明显陵
明显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父亲睿宗献皇帝朱祐杬及生母慈孝獻皇后蒋氏的合葬墓,是中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 明显陵是明嘉靖时期“大礼议”的产物,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上与其他帝王陵寝相比,有其独特之处。陵寝结构为“一陵两冢”,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和圆形内外明塘等,都是明代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
查看 大禮議和明显陵
方獻夫
方獻夫(),初名獻科,字叔賢,號西樵,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南海縣(今廣東省佛山市)人,祖籍福建莆田,官至內閣首輔、禮部尚書。同进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方獻夫
文華殿
文華殿,位于紫禁城外朝东路、東華門內,明朝为太子摄事之所、皇帝便殿,明朝及清朝为举行经筵之礼的场所。2008年起,辟为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查看 大禮議和文華殿
日坛
日坛位于北京城东部,在今朝阳区建国门地区,周围有使馆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太阳的地方。今為日坛公园。 与日坛相对的月坛位于北京城西部的阜成门附近。.
查看 大禮議和日坛
應大猷
应大猷(),字邦升,号容庵。浙江仙居县下各村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刑部尚書。.
查看 大禮議和應大猷
應良
應良(),字原忠,浙江台州府仙居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應良
慈孝獻皇后
慈孝獻皇后()蔣姓,名不詳,中國明朝時期皇族女性,出身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区),父中兵马指挥使追封玉田伯蔣--。為興獻王朱祐杬王妃,明世宗朱厚熜生母。.
查看 大禮議和慈孝獻皇后
曹懷
曹懷(),字于德,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大禮議和曹懷
3月14日
3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3天(闰年第7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2天。.
查看 大禮議和3月14日
另见
中國爭議
明朝追尊皇帝
亦称为 大禮儀之爭。
,主事,丘其仁,九卿,应天府 (明朝),廷議制度,廷杖,仵瑜,伍餘福,张仲贤,张廷玉,张璁,张璧 (明朝),张永 (明朝),弘治 (明朝),張原,張大輪,張子衷,張希尹,張九敍,張徽,張嵩,張儉,張縉 (成化辛丑進士),張羽 (崑山),張翀 (弘治進士),張瓚 (弘治進士),張鏜 (正德進士),張衍慶,張鳳來 (正德進士),張鶴齡 (明朝),張錄 (正德進士),張鵬翰,張恂,張漢卿 (明朝),張潤,張潮 (內江),張澯 (正德進士),張濂 (正德進士),張懷,張曰韜,張𦐿,彭澤 (弘治進士),何孟春,何岩,何鰲,余寬,余禎,余翺,侍講學士,徐嵩,徐光祚,徐階,徐文华,御座,侯廷訓,徽号,俞琳,修撰,地坛,北京市,刘道,刑部,刑部侍郎,嘉靖,喬宇,周詔 (正德進士),储君,員外郎,唐皋,儒生,内阁 (明朝),六卿,六部,兵部,兄终弟及,倪宗嶽,皇太后,皇明祖训,王天民,王守仁,王尚志,王三錫 (曹州),王德明,王元正,王光濟,王瑄,王璜,王相 (明朝翰林),王暐,王思 (明朝),王時中,王時柯,礼部,礼部侍郎,社稷,祁敕,祭祀,禮儀,秦金,編修,繆宗周,翁磐,翰林院,父親,給事中,申良,熊宇,牌位,監察御史,韓楷 (正德進士),鍾卿密,鍾雲瑞,萬潮,青词,順天府,顧可久,顧鐸,顧鼎臣,袁宗儒,袁宗皋,袁炜,裴紹宗,馬冕,馬朝卿,許中,許成名,詹事府,評事,高登 (正德進士),高拱,謝蕡,譚纘,诏狱,谥号,谷大用,豐熙,豹房,賈詠,賀縉,趙儒,趙璜,趙鑑,趙漢,車純,黃待顯,黃嘉賓,黃重 (景泰進士),黃臣,龐淳,迁陵之议,过继,进士,霍韬,錢鐸 (正德進士),范鏓,郎中 (官职),胡宗明,胡琼,胡璉 (正德進士),郭希愈,郭持平,郭朴,郭日休,都御史,舒芬,赵允让,葉奇,葉寬,葉桂章,葉應驄,蔣冕,蔣珙,锦衣卫,鄭一鵬 (正德進士),鄭騮,鄭重,鄭自璧,鄭漳,鄭本公,鄭曉,鄒守益,臧應奎,金廷瑞,金獻民,金水桥,蕭一中,长史,通政使,陳大綱,陳騰鸞,陳賞 (明朝),陳霑,陳時明,陶滋,陸銓,陸釴 (鄞縣人),陈力,陈儒,陈克宅,林有孚,林時,李可登,李錫 (正德進士),李錄,李舜臣 (明朝),李春芳,李文中,杨慎,東華門,杜鸞,杜民表,桂萼,梁儲,楊廷和,楊儀 (正德進士),楊維聰,楊瑞,楊樞 (明朝),楊淮 (明朝),楊濂 (正德進士),檢討,正德 (明朝),殷承敍,毛玉 (弘治進士),毛紀,毛澄,江珊 (正德進士),汪俊,汪必東,汪嘉會,汪舉,汪溱,汉哀帝,汉朝,汉成帝,清朝,潘希曾,濮议,朱厚炫,朱希周,朱元璋,朱祐杬,朱藻,月坛,戴亢,户部,明史,明孝宗,明宪宗,明世宗,明武宗,明朝,明朝工部尚書,明朝刑部尚書,明朝内阁,明朝兵部尚書,明朝首辅列表,明朝戶部尚書,明显陵,方獻夫,文華殿,日坛,應大猷,應良,慈孝獻皇后,曹懷,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