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大盜龍屬

指数 大盜龍屬

大盜龍屬(屬名:Megaraptor,意為「巨型盜賊」)又名大猛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年代為科尼亞克階。 大盜龍的身長約8到9公尺,曾經被認為是已發現最大的馳龍科恐龍,但現在被歸類於異特龍超科的新獵龍科。.

24 关系: 动物偷蛋龍科南方獵龍吉蘭泰龍屬巴塔哥尼亞獸腳亞目科尼亞克階異特龍科異特龍超科白垩纪馳龍科鯊齒龍科蜥形纲蜥臀目阿根廷肉食龍下目脊索动物重爪龍屬恐龙棘龍科澳洲新獵龍科斑龍超科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大盜龍屬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偷蛋龍科

偷蛋龍科(Oviraptoridae)又名竊蛋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手盜龍類恐龍,具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嘴部沒有牙齒,某些物種具有纖細的頭冠。偷蛋龍科的化石主要被發現於蒙古與中國的戈壁沙漠,但是單足龍亞科、更原始的小獵龍可能屬於偷蛋龍科,牠們多生存於北美洲。偷蛋龍科的體型小,經測量後,大部分個體的身長介於1到2公尺;某些可能屬於偷蛋龍科的化石,體型更為大型。偷蛋龍科首次出現於晚白堊紀的森諾曼階,約8400萬年前,這是最可靠的資料;而可能是偷蛋龍科的小獵龍被發現於早白堊紀的阿普第階。偷蛋龍科在馬斯垂克階末期滅絕。.

新!!: 大盜龍屬和偷蛋龍科 · 查看更多 »

南方獵龍

#重定向 南方獵龍屬.

新!!: 大盜龍屬和南方獵龍 · 查看更多 »

吉蘭泰龍屬

吉蘭泰龍屬(學名:Chilantaisaurus)是獸腳亞目新獵龍科下的一屬,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約9,200萬年前。吉蘭泰龍是種大型恐龍,體重估計值介於2.5公噸Benson, R.B.J., Carrano, M.T and Brusatte, S.L. (2009).

新!!: 大盜龍屬和吉蘭泰龍屬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属.

新!!: 大盜龍屬和屬 · 查看更多 »

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西班牙語:Patagonia)一般是指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科羅拉多河以南(或以南緯40度為界)的地區;主要位在阿根廷境內,小部分則屬於智利。 該地區的地形主要是一千公尺上下的高原以及窄小的海岸平原為主,各河流發源於安地斯山,向東流入大西洋,切割成河谷,但因當地雨量不多,河流大多屬於間歇河,南部有許多冰河地形如峽灣等。 該地區屬於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一方面位處於西風帶的背風面,一方面受沿岸的福克蘭寒流的影響,因此氣候寒冷乾燥,全年雨量在90-450毫米之間,年均溫在6-20℃,愈往南部更寒冷且雨量愈少,大多地區形成荒漠,被稱作巴塔哥尼亞沙漠。 該地區氣候的影響,農業不發達,北部有河水灌溉處可生產水果、苜蓿、橄欖等;南部則植物稀少;西北部高原有石油、鐵、錳等礦產。該地居民主要有雅馬納人、阿拉卡盧夫人,此外也有少數巴塔哥尼亞土著。巴塔哥尼亞有威爾斯以外最大的威爾斯人社群。.

新!!: 大盜龍屬和巴塔哥尼亞 · 查看更多 »

獸腳亞目

腳亞目(学名:Theropoda)屬於蜥臀目,是群雙足恐龍。雖然牠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但是在白堊紀時期,一部份的獸腳類恐龍演變成為草食性、雜食性、甚至食蟲動物。獸腳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大約是2億3000萬年前。牠們從侏儸紀早期開始成為獨占廣大陸地的肉食動物,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結束為止。獸腳亞目也是恐龍總目中唯一的肉食族群,其餘的鳥臀目所有恐龍、以及和獸腳亞目同為蜥臀目的蜥腳亞目都已經改為素食,但他們的祖先卻肉食素食都有。 獸腳亞目後來演變出一類特殊的小型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可能演變成了9,300個物種的鳥類的共同祖先。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鳥類在侏儸紀晚期已經出現,例如始祖鳥,並且在恐龍還存活的白堊紀就已經有例如黃昏鳥和孔子鳥之類的現代鳥類生存了。獸腳亞目與鳥類之間的共同點包括:腳掌有三趾(牠們的第一趾其實萎縮在腳部後方)、胸部上的「叉骨」、與充滿空氣的骨頭。此外,某些獸腳類恐龍的手臂擁有羽毛(但不應具備飛行能力,例如恐爪龍和盜伶龍)和孵卵行為。.

新!!: 大盜龍屬和獸腳亞目 · 查看更多 »

科尼亞克階

#重定向 科尼亞克期.

新!!: 大盜龍屬和科尼亞克階 · 查看更多 »

異特龍科

特龍科(Allosauridae)又名躍龍科,是群體型中等到大型的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異特龍科的物種包括:食蜥王龍、異特龍、以及所知有限的腔軀龍。異特龍科恐龍演化上的新特徵包含:較圓而平坦的面孔、下頜前端適中地平坦、上頜的齒槽一路排列到後部、可擴展撐開的頭顱骨、較平順且強壯的身體、長而結實的後肢、堅挺的尾巴、以及恥骨末端的靴狀延伸。在1978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建立了異特龍科。 異特龍科的正確物種數量是有爭議的,而大部分的上侏儸紀與下白堊紀肉食龍下目恐龍,都與異特龍有接近親緣關係。無論如何,異特龍科恐龍似乎是牠們所處時代最成功的掠食者,且在數量上超過斑龍科與角鼻龍科恐龍,這些動物一同競爭者獵物。在白堊紀時期,異特龍科恐龍的地位被牠們的近親所取代,例如:南半球的鯊齒龍科恐龍、以及北半球的虛骨龍類暴龍科恐龍。.

新!!: 大盜龍屬和異特龍科 · 查看更多 »

異特龍超科

特龍超科(Allosauroidea)又譯躍龍超科,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超科或是演化支,包含以下四科:中棘龍科、鯊齒龍科、新獵龍科、以及異特龍科。目前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物種為時代龍,出現於中侏儸紀巴柔階的中國;而其中存活到最晚的物種為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齒河盜龍,屬於新獵龍科。異特龍超科擁有長而狹窄的口鼻部、大型眼眶、手部擁有三個手指、以及頭部上的角狀物與隆起物。異特龍超科之中,最著名也最為大眾所知的物種為北美洲的異特龍。.

新!!: 大盜龍屬和異特龍超科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新!!: 大盜龍屬和白垩纪 · 查看更多 »

馳龍科

馳龍科(学名:Dromaeosauridae)又名奔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牠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於白堊紀。在非正式的用法裡,牠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這個名稱因為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出現的伶盜龍而開始盛行。馳龍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奔跑的蜥蜴」,dromeus / δρομευς 意為「奔跑」,而sauros / σαυρος 意為「蜥蜴」。 馳龍科的恐龍分布範圍可能極廣,化石在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以及南極洲等地Case, J.A., Martin, J.E., and Reguero, M. (2007).

新!!: 大盜龍屬和馳龍科 · 查看更多 »

鯊齒龍科

鯊齒龍科(Carcharodontosauridae)是群大型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31年建立鯊齒龍科,在現代古生物學中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演化支。鯊齒龍科包含某些曾出現過的最大型陸地掠食動物:南方巨獸龍、馬普龍、鯊齒龍、以及魁紂龍,上述屬在體型上與暴龍相等或者超越。.

新!!: 大盜龍屬和鯊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新!!: 大盜龍屬和蜥形纲 · 查看更多 »

蜥臀目

蜥臀目(學名Saurischia)也稱為龍盤目或蜥盤目。名稱源自希臘文中的σαυρος(sauros;「蜥蜴」之意)與ισχιον(ischion;「髖關節」之意)。是恐龍之下所屬兩目中的其中一目。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88年根據恐龍的骨盆結構,將恐龍分類成為兩大目,分別是蜥臀目與鳥臀目(Ornithischia)Seeley, H.G. (1888).

新!!: 大盜龍屬和蜥臀目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大盜龍屬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肉食龍下目

#重定向 肉食龍類.

新!!: 大盜龍屬和肉食龍下目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大盜龍屬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重爪龍屬

重爪龍屬(屬名:Baryonyx)又名堅爪龍,意為「沉重的爪」,是棘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多爾金南部的一個黏土坑、西班牙北部。在英格蘭發現的是一個幼年個體的大部份骨骼,而在西班牙發現的只有部份頭顱骨及一些足跡化石。在葡萄牙發現的鱷龍,也可能與重爪龍是同種動物。重爪龍被認為是生存於距今1億3000萬到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下白堊紀的貝里亞階與歐特里夫階。 重爪龍似乎是以魚類為食的恐龍,因為在其胸膛發現了大型鱗齒魚(Lepidotes)的鱗片化石,牠們的口鼻部長而低矮、狹窄頜部、鋸齒狀牙齒、以及像鉤子般的指爪,適合捕食魚類。.

新!!: 大盜龍屬和重爪龍屬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大盜龍屬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棘龍科

棘龍科(Spinosauridae)是群獨特的獸腳亞目恐龍。是一群群獸腳類恐龙,比較有名的棘龍生活在下阿爾布到白堊紀森諾曼阶段,约112至97百万年前。牠們是群相當大型的二足掠食動物,擁有修長、類似鱷魚的頭顱,上有圓錐狀的牙齒,這些牙齒有非常小的鋸齒狀邊緣,或者沒有鋸齒狀邊緣。齒骨的前部牙齒往外突出,成為這群動物的外表特徵。棘龍科的名稱來自於棘龍的背部帆狀物,由多條神經棘構成。這些帆狀物的功能仍在爭論中,但普遍的解釋是做為調節體溫使用、用來威嚇可能的攻擊者、或是視覺辨識物。有些古生物學家更提出,這些神經棘支撐者由肌肉、脂肪構成的隆肉Bailey, J. B. (1997).

新!!: 大盜龍屬和棘龍科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新!!: 大盜龍屬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新獵龍科

新獵龍科(學名:Neovenatoridae)是群大型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的異特龍超科,該超科還包含中華盜龍科、鯊齒龍科、以及異特龍科。在異特龍超科中,新獵龍是生存時期最晚的一個演化支。齒河盜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早期,約7,000萬年前,相當接近恐龍的滅絕時間。與其他異特龍超科相比,新獵龍科的口鼻部短、肩帶寬、腸骨有許多空腔。.

新!!: 大盜龍屬和新獵龍科 · 查看更多 »

斑龍超科

斑龍超科(Megalosauroidea)又譯巨龍超科,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個超科,牠們生存於中侏儸紀到中白堊紀。棘龍科可能屬於斑龍超科。斑龙超科的定义为:和巴氏斑龙有比脆弱异特龙和家麻雀较远的最近共同祖先的物种。 该演化支包含了棘龙属、斑龙属和蛮龙属。.

新!!: 大盜龍屬和斑龍超科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大猛龍大盗龙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