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基隆市議會

指数 基隆市議會

基隆市議會是中華民國臺灣省基隆市的立法機關,也是全市最高民意機構。目前為第18屆省轄市議會,自2014年12月25日起就任,現任議長為國民黨籍的宋瑋莉、副議長為國民黨籍的蔡旺璉。.

53 关系: 基隆市基隆市市長基隆市政府基隆街 (基隆郡)基隆郡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區 (中華民國)台灣台灣總督府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吳邦彥安樂區宋瑋莉州轄市中山區 (基隆市)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中正區 (基隆市)中正公園 (基隆市)七堵區市中心三讀仁愛區廣大興28號事件張通榮信義區 (基隆市)地方地方自治立法机构第18屆基隆市議員列表省轄市無黨籍選區行政机构親民黨許財利謝修平议会黃景泰臺北州臺灣原住民臺灣省臺灣戰後時期暖暖區楊阿壽民主進步黨民國黨民意代表...法案新北市曾水源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新!!: 基隆市議會和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基隆市市長

基隆市市長為臺灣基隆市的最高行政首長,也是基隆市政府的領導者,由20歲以上之基隆市在籍市民普選產生,每四年選舉一次,並同時進行市議員選舉;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在市長一職設置前,台灣歷史上的各個政權曾先後於基隆及周邊地區設置各種行政長官以施行統治權。 現任(第17任)基隆市市長為民主進步黨籍的林右昌,自2014年12月25日起任職。.

新!!: 基隆市議會和基隆市市長 · 查看更多 »

基隆市政府

基隆市政府是臺灣基隆市的行政機關,最高首長為基隆市市長,中央主要業務監督機關為內政部。其最初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在1920年(大正9年)所置的「基隆街役場」,之後隨著1924年(大正13年)基隆建市而改制為「基隆市役所」,二戰後改為現制之市自治機關。至2013年(民國102年)底為止,其轄下之編制員工(含所屬機關及學校)共計約為五千八百餘人。.

新!!: 基隆市議會和基隆市政府 · 查看更多 »

基隆街 (基隆郡)

基隆街為台灣日治時期中期(1920年至1924年間)存在之行政區,位於台北州基隆郡。轄屬範圍包含今基隆市的中山、中正、仁愛、信義、安樂等5個區。.

新!!: 基隆市議會和基隆街 (基隆郡) · 查看更多 »

基隆郡

基隆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隸屬臺北州。管轄範圍等同於今日的大基隆地區。其版圖外貌像是反轉後的大不列顛島。 基隆郡役所設於基隆市。基隆郡管轄基隆街、瑞芳街、--、--、--、--、--、--。轄域即今新北市瑞芳區、萬里區、金山區、貢寮區、雙溪區、平溪區、基隆市全域等地。其中基隆街於1924年升格臺北州轄基隆市。平溪--原屬七星郡,1932年改隸基隆郡。.

新!!: 基隆市議會和基隆郡 · 查看更多 »

縣,在汉语中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在中国先秦时代作为地名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演变为行政区名称,并沿用至今。成为漢字文化圈传统意义上和法律地位上的地方行政單位名稱,歷史悠久。不過在今日的日本,縣是國家最高等級行政區。.

新!!: 基隆市議會和县 · 查看更多 »

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

協議會為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1935年間,台灣地方議會總稱。包含州協議會、市協議會、街庄協議會的該組織,按地方人口數量等因素設置協議會議員席次,例如庄協議會為15人。惟協議會所屬議員或代議士全為官派,並以商人及在台日本人為主。1935年-1937年,部份地方協議會改稱為議會,部份議員改以民選方式產生,實行地方自治。1937年後,因中日戰爭,包含協議會的所有台灣地方議會均不再改選,其機構也不再正常運作。.

新!!: 基隆市議會和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區 (中華民國)

區是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類型之一,為直轄市及市(前身為「省轄市」)下轄的行政區。其層級與縣下轄的鄉、鎮及縣轄市相同,但並不具地方自治團體身分,但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例外,後者於2014年12月25日改制為地方自治團體、具有公法人地位。 直轄市及市的區長,一般由所屬之直轄市市長或市之市長指派,僅設置「區公所」作為行政機關(依法為直轄市/市政府之派出機關),不設立法機關。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例外,於2014年12月25日改制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後,由區民選舉區長,並設置區民代表會,由區民選舉區民代表會代表。 區之下轄里,--之下轄鄰。.

新!!: 基隆市議會和區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基隆市議會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總督府

#重定向 臺灣總督府.

新!!: 基隆市議會和台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基隆市議會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重定向 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新!!: 基隆市議會和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吳邦彥

吳邦彥,浙江湖州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二十九年,署任廣東廣州府永安縣知縣(現紫金縣知縣)。后由徐良梅接任。.

新!!: 基隆市議會和吳邦彥 · 查看更多 »

安樂區

安樂區是中華民國臺灣省基隆市的一個行政區,位於全市西北方,為基隆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

新!!: 基隆市議會和安樂區 · 查看更多 »

宋瑋莉

宋瑋莉中國國民黨籍基隆市政治人物,擔任市議員十三年,2012年年初基隆市議會前副議長曾水源因病逝,2012年4月20日進行補選後當選第17屆副議長,2014年當選基隆市議會第18屆議長。夫家公公林文龍連任八屆議員,有市議會長青樹稱號;丈夫林家輝曾任兩屆基隆市議員,繼承父志,接棒為地方服務,後由妻子宋瑋莉代夫出征,林家在基隆市議會十四屆從未間斷。.

新!!: 基隆市議會和宋瑋莉 · 查看更多 »

州轄市

#重定向 臺灣市制.

新!!: 基隆市議會和州轄市 · 查看更多 »

中山區 (基隆市)

中山區是台灣基隆市的一個區,位於基隆市北部、基隆港西岸,港區之主要設施多位在此區內。.

新!!: 基隆市議會和中山區 (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基隆市議會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基隆市議會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正區 (基隆市)

中正區是台灣基隆市的一個區,位於基隆市中心東北、基隆港東面,為基隆市政府所在地。.

新!!: 基隆市議會和中正區 (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中正公園 (基隆市)

中正公園是位於台灣基隆市的一座公園,座落於基隆市區。東北側基隆港東岸的山丘上,是基隆市最重要的公眾開放空間,也是基隆代表性景點之一。除了公園設施之外,許多機關學校也位在園內。公園佔地寬廣遼闊,各設施依山而建,園內環境幽靜,風景宜人,也是基隆市民平日休閒去處。.

新!!: 基隆市議會和中正公園 (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七堵區

七堵區是台灣基隆市的行政區之一,位於基隆市西南方,為基隆市面積最大的行政區。由於基隆港附近腹地有限,加上七堵車站成為台鐵西部幹線對號列車的主要起點和終點站,近年已逐漸發展為基隆第三都心。.

新!!: 基隆市議會和七堵區 · 查看更多 »

市中心

市中心,是指一个城市的核心地區,通常意指城市的交通等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聚集地带。但對於較古老的城市,其最早的商業、交通核心(又稱為歷史城區)與現有的主要商業區(又稱為中心商業區)不一定一樣。.

新!!: 基隆市議會和市中心 · 查看更多 »

三讀

三讀是世界各地大部份立法機關通過法案的過程,因法案需要被讀三次而得名。.

新!!: 基隆市議會和三讀 · 查看更多 »

仁愛區

仁愛區位於台灣基隆市的中央位置,北臨基隆港,位處基隆市中心的精華地帶。本區大部分為市區所在,廟口夜市便座落於本區。.

新!!: 基隆市議會和仁愛區 · 查看更多 »

廣大興28號事件

廣大興28號事件,又稱廣大興事件、廣大興案,是2013年5月9日在巴林坦海峽的中華民國(臺灣)及菲律賓兩國主張之專屬經濟海域重疊區域上,菲律賓海巡署東北呂宋島海巡區(CGD NELZN)暨(BFAR)公務船(編號 MCS-3001)與臺灣屏東縣琉球鄉籍的漁船「廣大興28號」的衝突事件,造成廣大興28號船上漁民洪石成死亡。由於事後菲律賓政府對於該事件處理不當,造成中華民國與菲律賓之間的外交關係緊張。.

新!!: 基隆市議會和廣大興28號事件 · 查看更多 »

張通榮

張通榮,臺灣基隆市人。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曾任基隆市議會議員、議長(2001年-2007年)、基隆市市長(2007年-2014年)。市長任內施政評價低落。2014年因市長任內的關說酒駕判刑1年8個月,不得緩刑。後因最高法院發回更審,2015年10月13日臺灣高等法院更一審判決張通榮徒刑1年8月、緩刑5年。.

新!!: 基隆市議會和張通榮 · 查看更多 »

信義區 (基隆市)

信義區位於台灣基隆市北部偏東。.

新!!: 基隆市議會和信義區 (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地方

地方可以指:.

新!!: 基隆市議會和地方 · 查看更多 »

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在中文里可能指:.

新!!: 基隆市議會和地方自治 · 查看更多 »

立法机构

立法机构,又稱立法部門或立法機關,是現代社會中負責議定法律的機構,屬於一種合議性團體,通常由所在地公民按人口比例組成。除了制定、修改與廢除法律外,通常亦負責各式法案(如審批政府的公共預算要求)、監督政府運作(如聽取施政報告與質詢、召開公聽會或聽證會)等功能。如為國家層級的立法機構,還會負責執行宣战、媾和、批准条约、批准緊急狀態、选举與罷黜政府高級官員、甚至立廢国家元首等國家權力。而部分政府間國際組織也設有立法機構。立法機構通常稱為「議會」或「議院」,但亦有使用不同名稱。 在議會制之下,行政部門首長由立法部門產生,向立法部門負責。而在總統制之下,行政部門首長不由立法部門產生,而是分開選舉。但不論在何種制度中,由於立法部門掌握了公共財政的大權,可以說是最根本的權力來源。 立法機構通常由一個或多個單位組成(中文多稱呼為「院」,英文則稱為「chamber」或「house」),主流形式則為一院制與兩院制。多院形式的立法機構,各單位往往有著不同的職責、權力、以及產生成員的方法。立法机构的决策方式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集体决策,为此各国都设有一套自己的架構和议事程序。.

新!!: 基隆市議會和立法机构 · 查看更多 »

第18屆基隆市議員列表

基隆市議員列表名列現任於基隆市議會的議員,如下:.

新!!: 基隆市議會和第18屆基隆市議員列表 · 查看更多 »

省轄市

省轄市为地方行政单位,即省管轄的建制市,可以指:.

新!!: 基隆市議會和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無黨籍

無黨籍,或稱無黨派、獨立人士,是指不屬於任何政黨的公職人員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選舉時又稱為獨立候選人,在中国大陸稱之為無黨派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無黨籍人士並不代表其沒有政治傾向。.

新!!: 基隆市議會和無黨籍 · 查看更多 »

選區

選區(Electoral district),即「選舉區」的簡稱,是在選舉時,組織劃分選民投票轉換成議席的單位。除了考量地區或人口分布的「區域代表制」(Geographical Representation)之外,另有從職業團體選出的「職業代表制」(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選舉劃分基礎也有所不同。.

新!!: 基隆市議會和選區 · 查看更多 »

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也称执法机构、行政機關 ,其工作是对组织進行日常的管理并施行法律政策等相关活动,是三權分立中的其中一部份。广义上,行政被定义为负责国家政策的执行的政府机构。狭义上,则专指内阁等行政决策机构,而只从事事务性执行工作的人员和机构则归为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区分也存在争议,例如法国大革命前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立宪政体,占据行政机构顶端的部长职位的也是行政管理者。.

新!!: 基隆市議會和行政机构 · 查看更多 »

親民黨

親民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成立於2000年3月31日,前身是宋楚瑜及張昭雄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所成立的新台灣人服務團隊。目前為第四大黨,由於國民黨立法院席次未過三分之一,且泛綠聯盟之立法院席次未過三分之二,使親民黨黨團成為了某些決策或重要法案(例如倒閣或大法官釋憲)的關鍵少數。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舉行前,宋楚瑜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在選舉結束後,宋楚瑜創辦親民黨,黨員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國民黨及新黨,黨內的領導幹部則主要以宋楚瑜為首,被外界泛稱為泛橘陣營(橘營)。親民黨曾參與泛藍陣營,以國親聯盟的形式合作,2011年以後卻與國民黨漸行漸遠,近期在許多議題上與國民黨持迥異立場,甚至數次與泛綠陣營合作,因此不再被視為泛藍政黨。 依據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所獲得的立法院席次以及全國得票率,親民黨僅次於國民黨、民進黨及台聯。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選舉中,親民黨拿下9席縣市議員,再加上用無黨籍參選的陳清龍;合計拿下10席。全國得票率亦居第四。 2015年8月14日,無黨籍台南市議員林炳利、謝財旺及林-阳-乙、台南市議會機要秘書周五六等人在台南市議會召開記者會宣佈,正式加入親民黨,並在8月31日成立親民黨台南市議會黨團,同年,親民黨公布中華民國第九屆立法委員選舉全國不分區名單,周五六妻周陳秀霞名列第三,並在隔年順利當選立法委員。.

新!!: 基隆市議會和親民黨 · 查看更多 »

許財利

許財利,台灣政治人物,基隆市人,曾任基隆市議會議長、基隆市市長,在第二任市長任上過世。是迄今唯一連任成功但未能做完任期的國民黨籍市長。.

新!!: 基隆市議會和許財利 · 查看更多 »

謝修平

謝修平,是基隆地區政治世家的成員之一,也是其父親謝清雲的派系事業的繼承者兼掌控者。.

新!!: 基隆市議會和謝修平 · 查看更多 »

议会

议会是立法机关的一種型態,由人民中選出一定數量的代表者組成以執行立法權;這些代表者稱為議員,可以透過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產生、也可能是委任的。議會常用來指稱民主國家的立法機關,由於其運作內容很大部分來自人民的意向,因此亦被稱為「民意機關」;而國家層級的議會,又稱為國家議會,簡稱「國會」。 現代民主国家的议会一般都以歷史最悠久的英国國會作为典範,英國是第一個君主立憲議會制國家,奉行兩院制。虽然议会普遍被視為民主國家體系的一環,但部分非民主国家也有形式上的议会。当今世界,议会承受着来自公众的前所未有的监察和压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國會內一般分為執政黨及反對黨,在正常情況下,前者是輔助支持中央政府施政,所以中央政府推出的政策等,通常作出對中央政府有利的發言辯論及投贊成票,期望順利通過所有議/法案,而後者則反之亦然,甚至作出任何形式對抗;所以不論前或後者在議會內的議員人數非常重要。 國會的首長稱為「議長」,之下有「副議長」,再之下還有各事務「委員會主席」,他/她們都是由議員互選或內部進升;只有「秘書長」是政府委任的官員,所以秘書長沒有發言、投票或裁決權,只有審批文件的權利。 國會大廈的建築規模,通常代表著議會的權威和尊嚴,象徵主權在民和議會至上。.

新!!: 基隆市議會和议会 · 查看更多 »

黃景泰

黃景泰(),基隆市人,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基隆市議長、基隆市議員(第6選區「暖暖區」).

新!!: 基隆市議會和黃景泰 · 查看更多 »

臺北州

臺北州為大日本帝國的行政區劃之一,由原臺北廳合併宜蘭廳及桃園廳的三角湧支廳而成。其下管轄三市九郡,州治設於臺北市,轄域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

新!!: 基隆市議會和臺北州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

新!!: 基隆市議會和臺灣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

臺灣省,簡稱「臺」,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不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中華民國臺灣省於民國34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民國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臺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民國99年(2010年),因五都改制,使基隆市變成該省的外飛地,因此也是該省自民國38年(1949年)底國府遷臺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塊陸域土地上擁有飛地的省份。其中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

新!!: 基隆市議會和臺灣省 · 查看更多 »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此舉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所謂的「臺灣光復」,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國共戰爭),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同時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於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日方稱引揚歸國),這使得臺灣在這段時期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新!!: 基隆市議會和臺灣戰後時期 · 查看更多 »

暖暖區

暖暖區是臺灣基隆市七個行政區之一,位於基隆市東南方,也是臺灣最早的水源地所在。.

新!!: 基隆市議會和暖暖區 · 查看更多 »

楊阿壽

楊阿壽(),是一位出身臺灣基隆的牙醫師、政治人物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

新!!: 基隆市議會和楊阿壽 · 查看更多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新!!: 基隆市議會和民主進步黨 · 查看更多 »

民國黨

民國黨是一個中華民國政黨,於2015年3月18日成立,取名自《中華民國國歌》中的「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的「民國」。由時任立法委員徐欣瑩擔任首任黨主席,標舉「政黨合作不再惡鬥、國政維新強國富民」為口號,總部設於台北市。 2016年,徐欣瑩擔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副手,搭檔參選中華民國總統,但並未當選,該年進行的立法委員選舉中,民國黨黨籍的參選人也全數落選。民國黨在立法院中沒有席次。.

新!!: 基隆市議會和民國黨 · 查看更多 »

民意代表

民意代表,又称为議員、代議士,是由人民選出、於議會等各種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政治權利的公職人員。按照字面意思解釋,是指代表多數人的意思,也等同於群眾的意見領袖。在現代的代議制度中,人民藉由選舉選出民意代表,來行使間接民主的權利。.

新!!: 基隆市議會和民意代表 · 查看更多 »

法案

法案(Bill)又稱法律(草)案、條例(草)案,是法律在通過之前遞交議會審議的形式,三讀通過後即成為法律的一部分。在大部分政治體制中,法案還必須由行政首長或國家元首簽署同意方能正式生效。如其不同意,可以運用否決權否決之;但部分國家或地區如議會再以絕大多數通過,法案即自動生效。 法案通過後即成為法律(英文Act或Law),對政府有約束力;而議案是議會要求政府進行某些行動的討論案,沒有約束力。即使議會通過了議案,政府也不一定要照辦。.

新!!: 基隆市議會和法案 · 查看更多 »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新!!: 基隆市議會和新北市 · 查看更多 »

曾水源

曾水源(),清朝广西省浔州武宣县人,太平天国人物。 曾水源粗通文墨,早年曾在农村私塾教书,1850年,冯云山在胡以晄家宣传拜上帝会,曾水源当即参加。1851年金田起义后,封御林侍卫,渐得杨秀清器重和洪秀全赏识,负责拟撰诏书、批答奏章、处理公文等。不离洪、杨身边。1852年,8月,随西王萧朝贵督师袭长沙,萧朝贵中炮牺牲,曾水源与林凤祥等继续攻城。10月,擢伸后副侍卫,仍掌文书。12月。擢土官正将军。参与攻克岳州(今岳阳)。1853年,下湖北武昌,改任东殿簿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擢职同检点,5月,任东殿左丞相。11月,升天官又正丞相,12月,率太平军攻三汊河,救出扬州守军,赏赐黄袍。1854年3月,升天官正丞相,仍理东王府事。7月,天父下凡,命将天父圣旨、天兄圣旨和天命诏书。攻打高淳东坝败回,收入东王牢狱。1855年因遭杨秀清猜忌而被杀。杨秀清被杀后,曾水源得到平反。墓葬为曾水源墓。.

新!!: 基隆市議會和曾水源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基隆市議員列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