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國風 (學術文化)

指数 國風 (學術文化)

國風,民國大陸時期以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為主構成的學術文化流派。 國風宗旨,一方面發揚中國固有之文化,一方面昌明世界最新之學術。“本史跡以導政術,基地守以策民瘼,格物致知,擇善固執,雖不囿於一家一派之成見,要以隆人格而升國格為主。”.

39 关系: 卢前南京大学南京市南高史地學派學衡严济慈中华民族中國科學社九一八事變五四运动張其昀在台復校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國風呂炯唐君毅唐圭璋秉志章太炎竺可桢繆鳳林翁文灝萧公权诗经谢家荣賀昌群錢昌祚胡小石胡先骕蕭一山陈训慈柳诒徵民國沈阳市朱偰朱希祖戴運軌景昌極

卢前

盧前()原名正紳,字冀野,自號飲虹、小疏。江蘇南京人。詩人、文學和戲劇史論家、散曲作家、劇作家、學者,稱為“江南才子”。.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卢前 · 查看更多 »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缩写为NJU),簡稱「南大」,位於中國南京市,是源遠流長的高等學府,上可溯至三國吳永安元年,歷史上曾歷經多次變遷,亦是中國第一所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的現代大學。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南京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由「國立中央大學」易名「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径稱「南京大學」,沿用至今 南京大學在長期的歷史中积淀了豐厚的學風傳統和精神遺產。南京大學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亦為現代儒家思想與中華文明復興的基地,倡行人文思想之會通與學術之昌明以求世界的和平繁榮,在教育、學術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貢獻和影響。 南京大學是研究型綜合大學,格物致知,廣博易良,向有學科齊備的傳統,涵蓋了眾多領域。现有文学、历史、地理与海洋、地球、大气、天文空间、环境、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医、政、法、商、社会、信息管理、新闻传播、外国语、工程管理、建筑与规划、电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科学(含材料、能源、生物医学、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等二十多个独立的学科类学院(学系)。校園主要有座落在南京市中心的鼓樓校區和位於南京東北部棲霞區的仙林校區,其中仙林校區為本科生主校區,并在逐步成为南大主校区。 南京大學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重点大学,屬“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九校聯盟成员。南大现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和部、省工程中心,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27个各类重点研究基地,此外全校还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医学院有附属鼓楼医院、金陵医院(南京总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除大学外,还有南大附属中学、丁家桥小学等。另有科技产业园区和多个产学研结合机构。南京大学的师资队伍包括超过二十位诺贝尔奖得者。 依据评估全球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指标“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南京大学的排名为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全亚太地区第三、全球第十二,超越加州理工大学、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伦敦帝王学院等名校。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排名保持在全国前两名,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或仅次于北京大学。除此,南京大学中文系为培养全国第一位中文博士莫砺锋教授的大学。因此,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在中文与自然科学领域在学界被公认为全国最卓越的学府。南京大学以门槛高而著称,在“最难进的大学”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在2018 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14位。.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南京大学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高史地學派

#重定向 南高史地研究會.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南高史地學派 · 查看更多 »

學衡

《學衡》是1922年成立的一份支持傳統中國文化的雜誌,在中華民國初年,儒家思想一時失去统治地位,歐美各種新文化思潮湧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衝擊。各種西方近世文化流端風靡一時,學衡派兴起而刊行《學衡》雜誌,“樹立了一面旗幟分明的大旗,擔負起中流砥柱的重責大任”。 《學衡》雜誌雖因文學評論而起,卻非純粹文學方面的刊物,雖和陳獨秀、胡適、魯迅等進行所謂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常持不同主張,卻並非論戰刊物,而是綜合的學術刊物。.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學衡 · 查看更多 »

严济慈

严济慈()(亦有紀錄描述出生日為1900年12月4日),乳名朱銀,譜名澤榮,學名寓慈、濟慈,字華庭、慕光,號子祥、--佛、岸佛。浙江省东阳縣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严济慈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族

中華民族,是一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亦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該詞最早在晚清由建構和完善「維新派」的民族理論的梁啟超所提出,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理論的前提,是在現階段承認中國境內各歷史-文化群體之間原本存在的差異和多元現象,但同時也樂見其一體化的趨勢,希望建立有如美國的國家,在未來成為無差別的大民族。 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威脅,中國知識分子出現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其中一部分人將中國的危機歸咎於中國內部「異族」的統治,不滿清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岐視政策。這種認知在20世紀初發展成為漢民族主義 ,形成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黨」,而維新派則警告革命派的「排滿」種族革命主張可能導致國家分裂和列強干預的危險。另外,清末留日滿族和蒙古族人士及清朝官員在「國民」觀念的啟示下,對於中國族群關係「從多元到一體」的認知,影響了中華民國建立後的族群思想與族群政治。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出现了最为严重的民族矛盾,由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紛紛參與革命,日益威脅著滿清統治權。為了度過自身低潮的統治時期,清朝統治者與以維新派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之間,取得了透過「變法維新」將君主專制轉化為君主立憲的共識,「五族共和」族群論述被晚清政府接納並且成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將自身定位為合「五族」、「五地」為一體的「中央」政府。與維新派相對立的是頑固派,兩者的實質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辛亥革命後,主張種族革命的革命派放棄種族復仇主義的主張,接受新成立的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的立國理論基礎——「中華民族」觀念和「五族共和」政策吳啟訥,。 中華民國建國後,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更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而廣為人知。當今中華民國學術界主張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臺灣原住民及其他民族為組成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憲法定義中國現今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在歷史淵源上,中華民族可追源到漢族的神話炎黄起源,而在現代則包含在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少數族群,在某些情況下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華人或未必有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故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其定義可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在族群內涵及地理範圍上或有差異。 關於中華民族的概念變遷,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中华民族 · 查看更多 »

中國科學社

中国科学社(1915年-1960年),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学团体。 中国科学社最初由一群中国留学生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办,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初名科学社,后改为中国科学社。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为任鸿隽、秉志、周仁、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鸿隽为首任社长。1918年自美国迁中国后,中国科学社设总社于南京高师(现名南京大学)。他们以美国科学促进会及其科学杂志为模式,创办中国的《科学》杂志。1915年1月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中国科学社以后又发行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作为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最多的科学团体,对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系统和奠基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1922年,秉志、胡先骕、钱崇澍、杨杏佛等人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首开中国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先河,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纯科学研究机构。以后又在北京创建了静生生物调查所。 1928年,以中国科学社成员为主在南京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并陆续创办了各研究所。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协相继成立,中国科学社的刊物、设备等各项社产陆续并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普协会、上海图书馆等国家与地方机构。.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中國科學社 · 查看更多 »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滿洲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隊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滿铁路为藉口而侵占瀋陽。事变後三个月之內,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3月1日满洲国成立。事變爆发后,日本國會和以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日本內閣權力下降,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中日矛盾激化。 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因此中國軍對未能有組織的抵擋日軍的進攻,日軍快速地佔領了滿洲。此事件也成為西安事變的導火線。 9月18日则被中華民國視為「国耻日」。.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九一八事變 · 查看更多 »

五四运动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中华民国8年)5月4日的北洋政府治下的京兆地方,是一场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和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有國人極度不滿,從而上街游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之口號是「外爭國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處媚日官員)」。 广义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年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及批判華夏传统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的英文“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的英文“Science”),探索强国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2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和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的黨團體的組織展開“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生日),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1939年八路軍總政治部、中共中央青委發出《關於部隊紀念“五四”青年節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中央青委決定每年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後成中国大陸的固定節日)。.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五四运动 · 查看更多 »

張其昀

張其昀(),字曉峰,浙江宁波鄞縣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著名史學家、地學家及教育家。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等要職,亦為中國文化大學之創辦人。.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張其昀 · 查看更多 »

在台復校

#重定向 在臺復校.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在台復校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是中華民國一所國立綜合型大學,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等8間學院,22個學系、54個研究所、8個校屬研究中心、1個聯合研究中心和總教學中心及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敗後,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中大於1962年經戴運軌等校友籌備.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國立中央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

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於清末在南京創校,名稱及沿革曾數度變更,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名定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后改名国立南京大学,在1952年南京高校院系调整被拆分為多所高校,其在大陸的主體大致為今南京大學及東南大學,後亦在台灣以原名復校。2006年,中央大學舊址錄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大創校之初,師資鼎盛,理科、農科教員有80%留洋,全中國首個生物系更在東大創系。史家有言「北大以文史哲著稱,中大以科學名世」轉引自王成聖撰《郭校長秉文傳》提及的《記北大(東大附)》,見《中央大學七十年》,1985年版,第70頁。,故兩校皆列入民國四大名校。.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 · 查看更多 »

國風

國風,構成《詩經》的三大部分“風”、“雅”、“頌”中之“風”。“風”是樂曲的統稱,國風即西周初年至春秋時代華夏諸侯國的樂歌。 詩經中之國風共十五組,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等地的樂歌,共一百六十篇,占《詩經》篇章近半壁江山。.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國風 · 查看更多 »

呂炯

吕炯(),又名蔚光,号蕴明。气象学家、海洋气象与农业气象专家、教育家。与竺可桢、张宝堃合作著有《中国之温度》。 國立東南大學地學系氣象學專業畢業。曾留學德國柏林大學、漢堡大學,攻讀氣候學、海洋學、地質學及農業氣象學。曾任中央研究院專任研究員、評議員,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央氣象局局長。.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呂炯 · 查看更多 »

唐君毅

唐君毅(),四川宜賓人。現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師從熊十力、方東美、梁漱溟等,是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唐君毅 · 查看更多 »

唐圭璋

唐圭璋(),字季特,中国江蘇南京人,漢族,中国现代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唐圭璋 · 查看更多 »

秉志

秉志(),动物学家。原名翟秉志,字農山,别号际潜。满族,翟佳氏。祖籍吉林,河南開封府駐防正藍旗滿洲旗籍舉人。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参与发起组织中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刊行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 秉志,字農山,行三,年二十歲,河南開封府駐防旗籍,癸卯科舉人,預備科,習英文,前在本省高等學堂肄業,曾祖 集成,祖 萬順,父 海林。.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秉志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章太炎 · 查看更多 »

竺可桢

可桢(Chu Kochen)(),字藕舫,又名紹榮、烈祖、兆熊,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今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竺可桢 · 查看更多 »

繆鳳林

繆鳳林(),字贊虞,浙江富陽(今杭州富陽鎮)人。 民國8年(西元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與陳訓慈、張其昀等師從柳詒徵,在校時成為南高史地研究會的重要成員,12年畢業於南京高師歷史系。畢業後又從歐陽竟無研究佛學。民國14年赴瀋陽執教於東北大學。民國16年,應柳詒徵之邀任國學圖書館印行部主任。民國17年(1928年)執教於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抗戰期間曾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史地系主任。民國38年(1949年)到臺灣,受邀主持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同年返南京,擔任中央大學歷史學系主任。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曾發起成立中國史學會,主持《史學雜誌》,協辦《國風》半月刊。著有《中國通史綱要》、《 中國通史要略》,還有《中國史論叢》、《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文化》等。 繆鳳林被認為是民國最博學的歷史學家,以學業勤奮、史學功底深厚為人所稱道,有出藍之譽。唐德剛說繆鳳林曾把二十五史“圈點”三遍。 唐德剛說繆鳳林被共产党整死了!。.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繆鳳林 · 查看更多 »

翁文灝

翁文灝(),譜名存璋,字詠霓,又字永年,號君達,又號愨士。浙江省鄞縣石塘(今寧波市海曙區高橋鎮石塘村)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著名學者,輔仁大學教授,是中國最早期的地質學家之一。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傑出貢獻。翁文灝曾以名學者之身份在國民政府內任事,在抗戰期間主管礦務資源與及生產。1948年更擔任行憲後首任行政院長。不過在任期間推出金圓券,引起金融混亂和惡性通脹,聲名大壞而下台。1948年12月被中共列为第12号战犯。1951年從歐洲回到中國大陸,後曾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71年病逝北京。.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翁文灝 · 查看更多 »

萧公权

蕭公權(威氏拼音:Kung-chuan Hsiao,),原名笃平,字恭甫,自号迹园,笔名君衡、巴人、石漚,江西省泰和縣人,清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年)十一月初六生于江西省南安縣(今大庾縣),1981年11月4日晨因胃病卒于美国西雅图其寓所。萧善政治学与社会史,学貫中西,于1948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康有为思想研究》等著作,遗著辑成《萧公权全集》,计九册。.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萧公权 · 查看更多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诗经 · 查看更多 »

谢家荣

谢家荣(),字季驊,江蘇省上海縣人(今上海市)。地质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九三学社会员,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1957年被劃爲右派分子,文革之初自盡。.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谢家荣 · 查看更多 »

賀昌群

贺昌群,,字藏云,生于四川省马边县,历史学家,中外交通史专家。 早年在成都联合中学读书。1921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922年因经济困难退学,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31年赴天津,任河北女子师范大学教师。1933年赴北平,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同时深入研究敦煌学和中外交通史。1937年抗战爆发,南下杭州,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不久回四川老家马边县创办中学。1942年-1946年在转移到國立中央大學历史系任教。1945年中大返南京后,任历史系主任。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赴上海在开明书店工作,1949年之后,返回南京,任南京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1950年出版《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一书。1956年出版《论两汉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一书。1973年10月1日在北京病逝。.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賀昌群 · 查看更多 »

錢昌祚

錢昌祚可以指:.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錢昌祚 · 查看更多 »

胡小石

胡小石,名光煒,字小石,號倩尹,又號夏廬,齋名願夏廬,晚年別號子夏、沙公。江蘇南京人,原籍浙江嘉興。 國學大師。兼為文字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藝術家。於古文字、聲韻、訓詁、群經、史籍、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書畫之學,以至辭賦、詩歌、詞曲、小說、戲劇,無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學、書學、楚辭、杜詩、文學史最為精到。.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胡小石 · 查看更多 »

胡先骕

胡先骕,字步曾,號懺庵,江西省新建县人,植物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与钱崇澍等同为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先驱,也是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开创人之一。 1920年代初,与梅光迪、吴宓、柳詒徵等发起成立綜合性人文学術刊物《学衡》,致力于维护中国文化,发展国学。对新青年派打倒中国文化、推崇西方文化的观点不以为然。 1950年代初,对于当时苏联流行的李森科获得性遗传理论,胡先骕在《植物分类学简编》一书中公开表示批评。与谈家桢等主张发展基于基因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胡先骕 · 查看更多 »

蕭一山

蕭一山(),原名桂森,字一山,號非宇。江蘇銅山(今徐州市)人,先世系出蘭陵(山東嶧縣東)。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稱,與簡又文、郭廷以並稱當代著名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部分文章及新闻报道称“肖一山”。 ).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蕭一山 · 查看更多 »

陈训慈

训慈(),中華民國著名学者、出版家、文史工作者,曾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布雷之弟。.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陈训慈 · 查看更多 »

柳诒徵

柳詒徵(),字翼謀,亦字希兆,號知非,晚年號劬堂。學者,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代儒學宗師。江蘇鎮江丹徒人。 柳詒徵,字翼謀,逢原子。光緒五年己卯十二月廿五日(西元1880年2月5日)卯時生,邑增生,宣統己酉科(1909年)優貢,候選教諭。歲貢生、候選訓導、例封修職郎姨丈子攸女。.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柳诒徵 · 查看更多 »

民國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民國 · 查看更多 »

沈阳市

沈阳市,简称--,旧称奉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省会及最大城市,中国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商贸中心,副省级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沈阳位于东北平原南缘,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位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中国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枢纽。沈阳市现辖十区一市两县,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常住人口829.2万,按城镇人口计算,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2017年7月14日,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沈阳由原来的“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调整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联合国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沈阳市教育指数得分达到了中国大陆最高分,是唯一超过0.8的城市。沈阳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四位。 沈阳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有7200多年历史的新乐遗址。沈阳于汉代建侯城,经辽金元明历朝增筑,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其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对沈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将其命名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z)。清朝入关后,沈阳转型为清朝的陪都直至民国。民国时期,沈阳的城市建设规模曾位居亚洲前列,并发展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沈阳市 · 查看更多 »

朱偰

朱偰,字伯商,浙江海盐人,经济学家、文物保护专家。.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朱偰 · 查看更多 »

朱希祖

朱希祖(),字逖先,浙江海鹽人。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家。.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朱希祖 · 查看更多 »

戴運軌

戴運軌(),字伸甫,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中華民國物理學家、教育家,被稱為「臺灣物理學之父」,国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创办人、台湾原子能物理学先驱。戴夫人田蘊蘭,物理學教授,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與吳健雄為同學。.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戴運軌 · 查看更多 »

景昌極

景昌極(),字幼南,江蘇泰州人、中國著名哲學家、佛學家、教育家,為學衡派代表人物。他與熊十力、梁啟超、梁漱溟等中國思想家均對唯識論有深仕的研究與貢獻。而其通曉的學問圍繞哲學、文學、邏輯學、語言學等課題。.

新!!: 國風 (學術文化)和景昌極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國風 (文化學術)國風學人國風派國風社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