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國風 (學術文化)和張其昀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國風 (學術文化)和張其昀之间的区别

國風 (學術文化) vs. 張其昀

國風,民國大陸時期以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為主構成的學術文化流派。 國風宗旨,一方面發揚中國固有之文化,一方面昌明世界最新之學術。“本史跡以導政術,基地守以策民瘼,格物致知,擇善固執,雖不囿於一家一派之成見,要以隆人格而升國格為主。”. 張其昀(),字曉峰,浙江宁波鄞縣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著名史學家、地學家及教育家。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等要職,亦為中國文化大學之創辦人。.

之间國風 (學術文化)和張其昀相似

國風 (學術文化)和張其昀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南京大学南高史地學派中國科學社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竺可桢繆鳳林陈训慈柳诒徵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缩写为NJU),簡稱「南大」,位於中國南京市,是源遠流長的高等學府,上可溯至三國吳永安元年,歷史上曾歷經多次變遷,亦是中國第一所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的現代大學。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南京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由「國立中央大學」易名「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径稱「南京大學」,沿用至今 南京大學在長期的歷史中积淀了豐厚的學風傳統和精神遺產。南京大學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亦為現代儒家思想與中華文明復興的基地,倡行人文思想之會通與學術之昌明以求世界的和平繁榮,在教育、學術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貢獻和影響。 南京大學是研究型綜合大學,格物致知,廣博易良,向有學科齊備的傳統,涵蓋了眾多領域。现有文学、历史、地理与海洋、地球、大气、天文空间、环境、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医、政、法、商、社会、信息管理、新闻传播、外国语、工程管理、建筑与规划、电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科学(含材料、能源、生物医学、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等二十多个独立的学科类学院(学系)。校園主要有座落在南京市中心的鼓樓校區和位於南京東北部棲霞區的仙林校區,其中仙林校區為本科生主校區,并在逐步成为南大主校区。 南京大學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重点大学,屬“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九校聯盟成员。南大现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和部、省工程中心,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27个各类重点研究基地,此外全校还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医学院有附属鼓楼医院、金陵医院(南京总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除大学外,还有南大附属中学、丁家桥小学等。另有科技产业园区和多个产学研结合机构。南京大学的师资队伍包括超过二十位诺贝尔奖得者。 依据评估全球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指标“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南京大学的排名为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全亚太地区第三、全球第十二,超越加州理工大学、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伦敦帝王学院等名校。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排名保持在全国前两名,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或仅次于北京大学。除此,南京大学中文系为培养全国第一位中文博士莫砺锋教授的大学。因此,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在中文与自然科学领域在学界被公认为全国最卓越的学府。南京大学以门槛高而著称,在“最难进的大学”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在2018 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14位。.

南京大学和國風 (學術文化) · 南京大学和張其昀 · 查看更多 »

南高史地學派

#重定向 南高史地研究會.

南高史地學派和國風 (學術文化) · 南高史地學派和張其昀 · 查看更多 »

中國科學社

中国科学社(1915年-1960年),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学团体。 中国科学社最初由一群中国留学生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办,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初名科学社,后改为中国科学社。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为任鸿隽、秉志、周仁、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鸿隽为首任社长。1918年自美国迁中国后,中国科学社设总社于南京高师(现名南京大学)。他们以美国科学促进会及其科学杂志为模式,创办中国的《科学》杂志。1915年1月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中国科学社以后又发行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作为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最多的科学团体,对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系统和奠基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1922年,秉志、胡先骕、钱崇澍、杨杏佛等人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首开中国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先河,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纯科学研究机构。以后又在北京创建了静生生物调查所。 1928年,以中国科学社成员为主在南京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并陆续创办了各研究所。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协相继成立,中国科学社的刊物、设备等各项社产陆续并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普协会、上海图书馆等国家与地方机构。.

中國科學社和國風 (學術文化) · 中國科學社和張其昀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是中華民國一所國立綜合型大學,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等8間學院,22個學系、54個研究所、8個校屬研究中心、1個聯合研究中心和總教學中心及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敗後,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中大於1962年經戴運軌等校友籌備.

國立中央大學和國風 (學術文化) · 國立中央大學和張其昀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

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於清末在南京創校,名稱及沿革曾數度變更,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名定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后改名国立南京大学,在1952年南京高校院系调整被拆分為多所高校,其在大陸的主體大致為今南京大學及東南大學,後亦在台灣以原名復校。2006年,中央大學舊址錄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大創校之初,師資鼎盛,理科、農科教員有80%留洋,全中國首個生物系更在東大創系。史家有言「北大以文史哲著稱,中大以科學名世」轉引自王成聖撰《郭校長秉文傳》提及的《記北大(東大附)》,見《中央大學七十年》,1985年版,第70頁。,故兩校皆列入民國四大名校。.

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和國風 (學術文化) · 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和張其昀 · 查看更多 »

竺可桢

可桢(Chu Kochen)(),字藕舫,又名紹榮、烈祖、兆熊,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今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國風 (學術文化)和竺可桢 · 張其昀和竺可桢 · 查看更多 »

繆鳳林

繆鳳林(),字贊虞,浙江富陽(今杭州富陽鎮)人。 民國8年(西元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與陳訓慈、張其昀等師從柳詒徵,在校時成為南高史地研究會的重要成員,12年畢業於南京高師歷史系。畢業後又從歐陽竟無研究佛學。民國14年赴瀋陽執教於東北大學。民國16年,應柳詒徵之邀任國學圖書館印行部主任。民國17年(1928年)執教於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抗戰期間曾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史地系主任。民國38年(1949年)到臺灣,受邀主持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同年返南京,擔任中央大學歷史學系主任。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曾發起成立中國史學會,主持《史學雜誌》,協辦《國風》半月刊。著有《中國通史綱要》、《 中國通史要略》,還有《中國史論叢》、《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文化》等。 繆鳳林被認為是民國最博學的歷史學家,以學業勤奮、史學功底深厚為人所稱道,有出藍之譽。唐德剛說繆鳳林曾把二十五史“圈點”三遍。 唐德剛說繆鳳林被共产党整死了!。.

國風 (學術文化)和繆鳳林 · 張其昀和繆鳳林 · 查看更多 »

陈训慈

训慈(),中華民國著名学者、出版家、文史工作者,曾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布雷之弟。.

國風 (學術文化)和陈训慈 · 張其昀和陈训慈 · 查看更多 »

柳诒徵

柳詒徵(),字翼謀,亦字希兆,號知非,晚年號劬堂。學者,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代儒學宗師。江蘇鎮江丹徒人。 柳詒徵,字翼謀,逢原子。光緒五年己卯十二月廿五日(西元1880年2月5日)卯時生,邑增生,宣統己酉科(1909年)優貢,候選教諭。歲貢生、候選訓導、例封修職郎姨丈子攸女。.

國風 (學術文化)和柳诒徵 · 張其昀和柳诒徵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國風 (學術文化)和張其昀之间的比较

國風 (學術文化)有39个关系,而張其昀有7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7.89% = 9 / (39 + 75)。

参考

本文介绍國風 (學術文化)和張其昀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