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和子說

指数 和子說

和子說(拉丁文:Filioque、), 按照字面翻譯,表示:「聖靈是由聖父和聖子而出」,源於基督教神學其中一個重大爭議:「聖靈是由聖父而出,或是由聖父和聖子而出?.

44 关系: 加拉太書卡帕多细亚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大公教會大衛王大馬士革的聖約翰奧古斯丁尼西亞信經尼撒的貴格利上帝之城东西教会大分裂三位一體使徒行传從屬論俄利根圣子哥林多前書創世記Basilica神學福音书羅馬教廷羅馬書特土良聖經聖父聖靈馬太福音馬丁·路德該撒利亞的巴西流路加福音默示阿利烏阿里烏教派耶和華掃羅王東方教會歌羅西書本體相同新約聖經旧约圣经摩尼教摩西五经拉丁语

加拉太書

加拉太书 (迦拉達書)(ΠΡΟΣ ΓΑΛΑΤΑΣ)是新約聖經全书中的第9卷書。為使徒保罗写给加拉太早期基督徒社群的一封信。學者們認為此地點可能是安那托利亞南部的加拉太行省,或是(凱爾特人的一支)所認為的安那托利亞中部。保罗在这封信裡主要關注的議題是這些公元一世紀的外邦基督徒(非猶太人的信徒),是否要遵守摩西律法。保羅認為這些初代加拉太信徒不需要遵守摩西律法的規條,尤其是割禮,在基督啟示的光照下將這些規條處境化。加拉太書對基督教歷史、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以及對使徒保羅的研究都有相當巨大的影響。 《加拉太书》主題:基督頂替律法,與宗教、傳統相對。.

新!!: 和子說和加拉太書 · 查看更多 »

卡帕多细亚

卡帕多细亚(also Capadocia; Kapadokya, Καππαδοκία Kappadokía,辭源: Katpatuka)),又稱為卡帕達奇亚,亚洲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名,大致位于歷歷史上安纳托利亚地區中部,現今土耳其內夫謝希爾、開塞利、阿克薩賴、尼代。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时代,卡帕多细亚包括了从托罗斯山脉至黑海之间的广大地域。 如此定义的卡帕多细亚,其南面以托罗斯山脉为界,东抵幼发拉底河,北面与本都接壤,西面与中央盐碱荒原相接。具体的范围之广度则很难予以确定。斯特拉波是唯一的专门记述过这一地区情况的古典作家,但是他夸大了卡帕多细亚的面积;人们现在知道,卡帕多细亚东西大约为400公里,而南北只有240公里。.

新!!: 和子說和卡帕多细亚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Οἰκουμενικὸν Πατριαρχεῖον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Oikoumenikòn Patriarcheîon Konstantinoupóleos, )也称罗马牧首区(Rum Ortodoks Patrikhanesi),是东正教自主教会之一,最高领袖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现任牧首为巴塞洛缪一世。是东正教会名义上的宗主,但各自主教会間地位平等。.

新!!: 和子說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 · 查看更多 »

大公教會

大公教會」的「大公」原文起源自希臘语单词καθολικός,意为「普遍的」,汉譯作「公」乃取同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公」,因為大公教會教徒認為只有大公教會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眾的」教會。他們選擇這個名字,是由於他們認為最開始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大公教會」一詞最早出現在《使徒信經》中之「聖而公教會(sancta ecclesia catholica)」。.

新!!: 和子說和大公教會 · 查看更多 »

大衛王

大衛(希伯来语:,داود,其他音譯:達味/天主教,多惠聖王或多惠法王/景教,達乌德/伊斯蘭教,大闢/舊譯),是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二任國王。大衛乃“被愛的”、“蒙爱者”之意。他在位四十年;其中有七年六個月在希伯仑。 大部份關於大衛的記載都出自《希伯来圣经》中的《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大衛在以色列歷代國王中,他是《圣经》描述為最正義的君主,並且是一位專心倚靠上帝的人,是優秀的戰士、音樂家和詩人(在聖經中讚美上帝的詩篇絕大部分是他的著作)。根據《聖經》,耶穌的父親約瑟和母亲玛丽亚都是大衛的後裔。.

新!!: 和子說和大衛王 · 查看更多 »

大馬士革的聖約翰

大馬士革的聖約翰(يوحنا الدمشقي,拉丁化:Yuḥannā Al Demashqi;Ιωάννης Δαμασκήνος,拉丁化:Iôannês Damaskênos;Iohannes Damascenus,約),也被稱為約翰·大馬士革(John Damascene),生于大马士革的基督教神學家。.

新!!: 和子說和大馬士革的聖約翰 · 查看更多 »

奧古斯丁

#重定向 希波的奥古斯丁.

新!!: 和子說和奧古斯丁 · 查看更多 »

尼西亞信經

《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文又譯做尼吉亞信經或奈西亞信經),是傳統基督宗教三大信經之一。尼西亞信經是尼西亞大公會議有關基督宗教信仰的一項基本議決。這個議決主張子是“出於真天主而為真天主,被生而非受造,與天主父本質相同,確定了聖父、聖子、聖神為三位一體的天主,本質相同。接受並且信奉此信經的有天主教會(羅馬大公教會)、正教會(正统大公教会)、聖公會(安立甘大公教会)、信义宗(路德宗)教會以及新教裡的主要教派。 此信經的名稱得自於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在此會議中制訂出了尼西亞信經,當舉行尼西亞會議時,亞流派的優西比烏提出其信仰論點,遭到強烈否定並被定為異端。大會在皇帝特使侯休斯的領導下,完成了尼西亞信經。但此信經的完整名稱該是“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因為在公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對此信經內容做了修訂並獲得一致通過。這之後為了要平息異端說法又有許多信經制訂出來,但是381年的會議卻是最後一次天主教派和正教派能夠一致接受所制訂的信經。故現今的尼西亞信經與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制訂的尼西亞信經並不完全相同,前者較後者為長。 尼西亞信經在六世紀時由拉丁派增加了部分字句 (見和子說) ,進而引發了激烈辯論。此事也造成了著名的東西教會大分裂。至今,東正教與西方教會仍在信經內容上存有歧異。.

新!!: 和子說和尼西亞信經 · 查看更多 »

尼撒的貴格利

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約335~395年),他與該撒利亞的巴西流、拿先素斯的貴格利並稱加帕多家教父,都是出生在加帕多家的。公元372年,尼撒的貴格利被該撒利亞的巴西流祝圣為尼撒(Nyssa)的主教。 公元381年,三位加帕多家教父在君士坦丁堡會議中佔有重要影響力,也是使亞流派失敗的主要護教者。其中為首的大巴西流對另外兩位貴格利有很大的影響;而三位教父們的三位一體教義,使他們可以同時接納「尼西亞信經中同本體論 (本體相同) homousios」、和「聖父、聖子、聖靈位格分別但本質同一 hypostaseis」的看法。這些概念也是君士坦丁堡會議中的重要論題。.

新!!: 和子說和尼撒的貴格利 · 查看更多 »

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书名或譯作「天主之城」,為希坡的奥古斯丁所著。當時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奧古斯丁覺得有必要著書回應此攻擊,於是提筆寫作此書,時當公元413年。 奧古斯丁在書中說明,羅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羅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結合於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了基督教的歷史觀。 本書標題取自《詩篇》第八十七篇第三節:「上帝的城啊!有榮耀的事乃是指著祢說的(Gloriosa dicta sunt de te, civitas Dei!)。」本書內容共分二十二章。第一部份一至十章主要在駁斥對基督教不實的攻擊,第二部份十一至二十二章則說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進展和結局。.

新!!: 和子說和上帝之城 · 查看更多 »

东西教会大分裂

#重定向 東西教會大分裂.

新!!: 和子說和东西教会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Trinitas),又譯為三一真神、天主圣三、三一神、聖三一、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術語,是基督宗教神YHWH(新教常汉译为上帝或耶和華,天主教常汉译为天主雅威)的神學理論,建立於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尼西亞信經》,是基督教三大宗派的基本信條。 三一論主張:聖父、聖子、聖靈(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聖靈)三個不同的位格為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是一位上帝,他們以homoousios 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 通俗地說,神是獨一的,只有一位神;聖父完全是神,聖子完全是神,聖靈完全是神;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亞他拿修信經對三一論得到了比較公認的解釋。 《新約聖經》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三位一體的理論基礎建基於一些聖經經文。其中包括在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教父和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 歷史上不斷有一些基督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基督宗教的主流教會接納三位一體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形態論”、“三位三體”等,否定三一論。 傳統天主教會把聖神降臨節第一主日定為三一主日,紀念天主聖父、聖子、聖神是三位一體。.

新!!: 和子說和三位一體 · 查看更多 »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מעשי השליחים ;Πράξεις των Αποστόλων;ACTUS APOSTOLORUM;天主教汉译书名为《宗徒大事錄》;唐朝景教譯名《傳化經》)是介绍耶稣基督复活、向门徒显现、升天後,他的使徒们(天主教作「宗徒」)传道、殉道的事迹,其中包括保罗的同工路加写的关于保罗的事迹。是新约圣经的第五卷書。又被通稱為《聖靈行傳》。.

新!!: 和子說和使徒行传 · 查看更多 »

從屬論

從屬論(Subordinationism),又譯為聖子從屬論、次位論、隸屬論、附屬論,基督教神學中的一種信條,他們相信聖靈及聖子,無論在位階及本質上,都低於聖父。這個學說起源於早期基督教會,教父特土良、俄利根、優西比烏等人都支持從屬論。亞流發展出的亞流派也是從屬論的支持者之一;亚他那修在擔任埃及亞歷山大城主教時,致力於攻擊從屬論與亞流派。一直到四世紀中,亞流主義爭議的結果,三一神論成為教會正統,之後這個學說被歸類在神格惟一論之中,被視為是異端。.

新!!: 和子說和從屬論 · 查看更多 »

俄利根

#重定向 奧利振.

新!!: 和子說和俄利根 · 查看更多 »

圣子

#重定向 聖子.

新!!: 和子說和圣子 · 查看更多 »

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ΠΡΟΣ ΚΟΡΙΝΘΙΟΥΣ Α΄),又譯《格林多前書》,全名是《保羅達哥林多人前書》,是新約圣经全书第7本书,也是使徒保羅為哥林多人所寫的第二封書信,收录在新约圣经的保罗书信集当中,第一封先前的信已散佚。 教會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新的不分種族(猶太人與非猶太人的羅馬帝國公民),以饒恕代替仇恨,崇尚聖潔的道德規範,與講究階級,放縱肉體的舊行為模式有了衝突,而犹太人泥守律法的傳統和基督徒所享的新自由,其間也多爭執。希臘尚智的文化和一種尚靈的“說方言”的熱情,同時在教會中激蕩。保羅離開哥林多不久,便聽到教會出問題的消息,這些問題不少至今仍在教會中出現。保羅對這個富有恩賜但尚在“吃奶”階段的年輕教會,寫了他所有書信中最長的一篇。 《哥林多前書》主題:基督與十字架,是教會一切難處的解答。.

新!!: 和子說和哥林多前書 · 查看更多 »

創世記

《创世记》(בראשית,意為“在开始之时”;唐朝景教譯《渾元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區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新!!: 和子說和創世記 · 查看更多 »

Basilica

#重定向 巴西利卡.

新!!: 和子說和Basilica · 查看更多 »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新!!: 和子說和神學 · 查看更多 »

福音书

福音書(Gospel,Ευαγγέλιο;唐朝景教譯「阿思瞿利容經」)是以記述耶穌生平與復活事蹟為主的文件、書信與書籍。在基督教傳統中,它通常意指《新約》聖經中的內容。更狹義的說法,則是專指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但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對福音書的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福音書已經失傳,如《希伯來福音書》;有些福音書則被主流教會認定是偽經,如《巴拿巴福音》、《多馬福音》、《猶大福音》、《雅各福音書》等。.

新!!: 和子說和福音书 · 查看更多 »

羅馬教廷

羅馬教廷(Curia Romana;中文常直稱為教廷)是聖座的行政机构。它是輔助教宗處理整個天主教會的事務,也与教宗一起构成了天主教会的中央领导机构。其為天主教會的日常運作與達成目標提供必要的中樞組織。現今多以其所在地「梵蒂冈」代稱。.

新!!: 和子說和羅馬教廷 · 查看更多 »

羅馬書

《羅馬書》(ΠΡΟΣ ΡΩΜΑΙΟΥΣ;,簡稱羅,又譯《羅馬人書》,全稱《保羅達羅馬人書》,意思是《保羅致羅馬城基督徒的書信》),是由使徒保羅寫給當時在羅馬城的基督教會的一卷書信,这本书在基督教传统排序中为《新约圣经》第6本书,但一般認為這並非聖保羅的第一卷書信。內容集合他對基督教信仰,尤其在罪及救恩等問題的獨特見解及價值觀,對後世的基督教神学研究有一定的影響。 《羅馬書》主題:神的福音─將罪人作成神的兒子,構成基督的身體,顯為在地方上的召會。.

新!!: 和子說和羅馬書 · 查看更多 »

特土良

昆圖·塞普蒂米烏斯·佛洛倫特·特爾土良諾(Quinto Septimius Florente Tertuliano),英語化後被稱為特土良(Tertullian ,,),或譯戴都良、特图里安、德爾圖良,北非柏柏爾人,生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迦太基城,為基督教會主教,是早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护教士。 特土良出身柏柏爾人,終身都生活在迦太基,因理论贡献被誉为拉丁教父和西方基督教神学鼻祖之一。特土良所使用的神學方法,主要以寫作思辯性的基督教神學與反對異端的著作為主。有人稱特土良是「希臘最後一位護教士」,亦有人說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 特土良對於三位一體與基督的神人二性,這二個教義的闡明,為後來東方與西方兩個教會的正統教義奠定了基礎。因他首先發現理性有極限,人在衝破這個極限的時候,就應該有信仰做指南,發展人生的未來,他以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官之外,還有理性,在理性之上,還有信仰,人的感觀所不能達到的極限,由理性可以補足,在理性所不能達到的極限,便由信仰可以補足。當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約書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稱基督宗教的經典為《新約》。他的著作中曾引用《新約》一千八百多處,有消極反對當時的異端又有「護教學」,積極的為教會的學說辯護,將自己的信仰用希臘哲學,羅馬辯論的形式表現出來。.

新!!: 和子說和特土良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和子說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聖父

聖父(God the Father)在許多單一神論宗教之中,主神的性別均為男性,尤其是以父親的角色出現。在支持三位一體的基督教之中,聖父為造物主三位一體的位格之一,另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子與圣靈,雖然本質上、屬性上、本體上與另外兩個位格相等,卻是位格中的「神首」(Godhead),從功能上來看是發出旨意的,差派聖子作救贖,並和聖子差派圣神作保惠師的。但一位論的基督教中,天父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與聖子與圣神不同。(;;).

新!!: 和子說和聖父 · 查看更多 »

聖靈

聖靈(Ἅγιον Πνεῦμα,天主教称为聖神,譯自希伯来文“Ruah”)是傳統基督教所信三位一體神中的一個位格,其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父與聖子。聖靈是神組的第三位成員。祂是一個沒有骨肉身體的靈體人物。祂常被稱為靈、聖靈、神的靈、主的靈或保惠師。在支持一位論的基督教派中,天父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聖靈(聖神)是受差遣的。在《聖經》中,所指的無形、強大、神聖且有情感的靈(創世記1:2;使徒行傳2:18)。 關於聖靈(聖神)的中文譯名,景教進入中國時意譯為「涼風、淨風、淨風王」或音譯為「得囉嵇(敘利亞文:Ruħa deQudsha)」;基督新教最先譯為「聖風」或「神之神風」,現在普遍譯為「聖靈」;天主教起初是以拉丁文音譯為「斯彼利多三多(Spirito Santo)」,自從艾儒略神父之後,才開始普遍採用「聖神」稱呼。.

新!!: 和子說和聖靈 · 查看更多 »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釘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後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与《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与《約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

新!!: 和子說和馬太福音 · 查看更多 »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新!!: 和子說和馬丁·路德 · 查看更多 »

該撒利亞的巴西流

巴西流或巴西略(希腊文:Μέγας Βασίλειος,拉丁文:Basilius Magnus,或Καισαρείας Βασίλειος,Basilius Caesariensis,),該撒利亞主教,4世纪教会领袖。与拿先素斯的貴格利和尼撒的貴格利并称加帕多家教父。在罗马天主教会尊为教会圣师。.

新!!: 和子說和該撒利亞的巴西流 · 查看更多 »

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Τὸ κατὰ Λουκᾶν εὐαγγέλιον)是《新約聖經》正典中,四福音書之一,並與《馬太福音》、《馬可福音》構成对观福音。 這本福音书记述了耶穌一生的生活,详细记载了他的降生、工作、受難与復活等相關事蹟,並以耶稣升天结束。路加福音是四部福音中對耶稣出生前及童年生活描述最詳細的一部。 《路加福音》主題:赦罪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人救主。.

新!!: 和子說和路加福音 · 查看更多 »

默示

(英语:apocalypse,古希腊:ἀποκάλυψις apocálypsis), 来自 ἀπό 和 καλύπτω,意思是没有保护的,从希腊语直译是知识的泄露。然这个词语直到14世纪前没有进入英语。 在宗教内容中他通常是某些被揭漏的东西.

新!!: 和子說和默示 · 查看更多 »

阿利烏

--利烏(Arius;),或譯--流,天主教稱--略,是領導阿里烏教派的早期基督教人士。阿里烏及其教派認為耶穌基督次於天父和反對教會佔有大量財富。阿里烏認為,上帝是永恆而獨一的存在,在祂以外沒有能與祂平等的,因為一切在祂以外的個體,都是祂所創造的,並且都在祂以下,連聖子耶穌也不例外。因此,阿里烏認為耶穌比上帝低一等,是受造的,他認為聖子不是永恆的,但是有開始的,因為祂是從父而出的受造之物。結果,在公元325年的基督教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被取消教席和斥為異端。後來因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神學態度上的變更,勢力得以保存。 阿里烏所引發的爭論,與三位一體的基督教傳統教義是對立的。.

新!!: 和子說和阿利烏 · 查看更多 »

阿里烏教派

阿里烏教派,即阿里烏主義(Arianism),是4世紀亞歷山大港正教會的包加里教區長老阿里烏及其支持者的基督徒派別,故稱阿里烏派。認為《聖經》的啟示說明耶穌次於天父,。阿里烏派拒絶使用「本體相同」這個詞語去描述基督與上帝的關係,而是採用「本体相异”來描述。其教導在不同的大公會議中都斥之為異端。.

新!!: 和子說和阿里烏教派 · 查看更多 »

耶和華

耶和華(Jehovah,又作Yehovah 或 Yehowah),對希伯來聖經中的יְהֹוָה,或是四字神名(יהוה,YHWH)加上母音,進行拉丁化而产生的一个专有名词。原是猶太教尊奉的神名,也是基督教中的神,天主教譯作雅威。 希伯来四字圣名按照猶太教的傳統尊為至聖,隨便讀寫這個字成為忌諱。希伯來聖經在公元前二世紀翻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將這個字翻譯成“主”(,音kyrios),許多聖經譯本延續猶太的傳統用“主”(如LORD)來翻譯這個字。因此這個神名的正確發音很早就失傳了,耶和華這個發音在歐洲中古世紀後盛行,但許多現代學者相信其正確發音應該接近於雅威(Yehoweh)。.

新!!: 和子說和耶和華 · 查看更多 »

掃羅王

掃羅(新教)/撒烏耳(天主教)(שָׁאוּל, --;Saul;طالوت, Ṭālūt 或 شاؤل, Ša'ūl)是以色列聯合王國的開國國王,他的登位亦標誌着士師(民長)時代的結束。 掃羅王(撒烏耳)在位四十年,是先知撒母耳(撒慕爾)因應以色列人要求有一位自己的君主的呼聲,在向上帝請示過以後,根據上帝的旨意而膏立(受傅為王)的。他的即位,亦是君權(他自己)和神權(撒母耳)之間權力鬥爭的開端。.

新!!: 和子說和掃羅王 · 查看更多 »

東方教會

#重定向 聶斯脫里派教會.

新!!: 和子說和東方教會 · 查看更多 »

歌羅西書

歌罗西书(ΠΡΟΣ ΚΟΛΟΣΣΑΕΙΣ)是使徒保罗写给公元1世纪位于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的歌罗西的基督徒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是新約圣经全书中第12本书。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60年-61年,当时使徒保罗正在罗马的监狱中。不过对此有学者不认同,认为是使徒保罗在以弗所坐监时所写的,如著名的新约学者N.T.Wright。 《歌罗西书》主題:基督─包羅萬有、在萬有中居首位、作神的奧祕與化身,作教會的頭與成分,作聖徒的業分、生命、成分、盼望,並作一切正面事物的實體。.

新!!: 和子說和歌羅西書 · 查看更多 »

本體相同

#重定向 同本體論.

新!!: 和子說和本體相同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和子說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新!!: 和子說和旧约圣经 · 查看更多 »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新!!: 和子說和摩尼教 · 查看更多 »

摩西五经

《五書》(πέντετεῦχος,Pentateuch),常被稱為摩西五經(Five Books of Moses,华人天主教会譯为梅瑟五書;唐朝景教譯《牟世法王經》),猶太教稱為妥拉(תּוֹרָה,Torah),又稱為摩西律法(תּוֹרַת־מֹשֶׁה,Torat Moshe),基督徒常稱為律法書,是《希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經典。.

新!!: 和子說和摩西五经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和子說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和子句争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