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反切

指数 反切

反切(又稱反語、音反)是古來的一種漢字注音(廣義的)方法。反切法一般取兩個常用字,前者稱反切上字,取其雙聲之聲母,後者稱反切下字,取其疊韻之韻母和聲調。它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之一。 至於反切法之發明有說啟發自西域梵文字,因此狹義上講,規律整齊的反切注音系統是一種拼音字母系統。.

34 关系: 声母孙炎中古汉语廣韻佛经佛教切韻切韵考入聲韻四聲章太炎經典釋文直音法隋书韵母聲韻學聲調颜氏家训说文解字诗经钱大昕鄭樵通志陳振孫陸德明标音梵语汉字汉语音韵学汉明帝服虔應劭拼寫字母普通话

声母

聲母,中國古代又稱紐、聲紐、音紐等,是韵母前的辅音,跟它構成一個完整音節。韻母響度大、能延長、有音節核心而且是音節中可押韻的部份。而聲母則通常響度低、不能任意延長而且不用於押韻。.

新!!: 反切和声母 · 查看更多 »

孙炎

孙炎,字叔然,三国魏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人称东州大儒。曾反驳经学家王肃,维护郑玄学说。其著作《尔雅音义》一书较早使用反切音。被征辟为秘书监不去就任,为《尔雅》、《周易》、《春秋例》、《毛诗》、《春秋三传》、《国语》作注。.

新!!: 反切和孙炎 · 查看更多 »

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使用於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現代語言學家根據當時的文獻資料重建出其特徵。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稱爲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新!!: 反切和中古汉语 · 查看更多 »

廣韻

《廣韻》的全名是《大宋重修廣韻》,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陳彭年等人奉詔,根據更早的《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成的一部韻書。这使得《廣韻》成为中國古代第一部由政府主修的韻書。《廣韻》共5卷,每卷的韻目下面都有一些为某韵字加注“獨用”,或與其它某韻相同字“同用”的字樣。它也可以被看成是一部同韻字典。從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開始,及至孫愐的《唐韻》,韵字都加入注釋,並且引文都有出處,于是韻書便同时具有辭書和字典的功能。《廣韻》的名稱本來就有增廣隋唐韻書的意思,其韻數、小韻數、字數都較以前的韻書有增加。據《廣韻》的卷首記載,共收字26194個,注解的文字191692個。明代邵光祖《切韻指掌圖檢例》說:“按《廣韻》凡二萬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韻者三千八百九十文(即有小韻3890個)。”而根據最新的校正,應爲3874個小韻,儘管其中有少數幾個聲韻地位重合。.

新!!: 反切和廣韻 · 查看更多 »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新!!: 反切和佛经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反切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切韻

《切韻》是中國可見的最早的一本韻书,被稱作「韻書之首」。現在已無法看到原貌,因此一般是指敦煌出土的唐人傳抄的《切韻》和故宮博物院館藏《刊謬補缺切韻》。後世的韻書,如唐《唐韻》和宋《廣韻》,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其影響。.

新!!: 反切和切韻 · 查看更多 »

切韵考

《切韵考》是清代广州学者陳澧的著名著作。全书共六卷,第一卷介绍研究方法,第二卷考察声类,第三卷考察韵类,第四卷和第五卷是作者自制的切韵韵图,第六卷通论,尚有外篇三卷。 作者认为,《切韵》一书记录了隋唐时期的语音,《切韵》虽然失散,但该书的语音系统被保留在《广韵》一书当中。而反切的原则是被切字与反切上字双声、与反切下自叠韵,因此,通过联系反切上下字,可以得到《切韵》一书的语音系统。这个方法体现了作者对音韵的态度,即音韵是有系统的,音位的数量有定,并且按一定的规则组成音节。作者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用,并纠正了前人对于《切韵》一书音韵系统的错误见解。 该书对研究中古音的影响非常大,作者在书中指出三十六字母中的正齿音声母实际上是两组而不是一组,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应分为两母。作者还发现了重纽现象。这些在当时都是极重要的发现,并且深刻的影响了后代的研究者。 Category:韻書 category:語言學書籍 Category:中古漢語.

新!!: 反切和切韵考 · 查看更多 »

入聲韻

#重定向 入聲.

新!!: 反切和入聲韻 · 查看更多 »

四聲

tone classes of Chinese |- | ꜂上 shǎng | 去꜄ qù |- | ꜀平 píng | 入꜆ ru(p) | --> 四声是汉语音韵学的概念,一开始用来指称中古汉语的四个声调。四聲在各種漢語方言以及其他借用了漢語詞彙的語言(如壯語、越南語)有着不同的演變,而現今各种漢語方言仍然沿用四声的名称或其变体来指称各自的声调。.

新!!: 反切和四聲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新!!: 反切和章太炎 · 查看更多 »

經典釋文

《經典釋文》30卷,是唐代經學家陸德明的著作,解釋經書與《老子》、《莊子》音義的專著。《經典釋文》為經文和注文皆注上反切等注音方法,統一魏晉以來混亂的注音,方便讀者了解其句解,唐代以降與《十三經注疏》並行為閱讀經籍的依據。 其列舉徐邈、李軌、劉昌宗、郭璞、郭象、韋昭、向秀、王元規、崔譔、呂忱、沈重、戚袞、沈旋、謝嶠、顧野王、孫炎、鄭玄、王肅、何胤、施乾等漢六朝二十家音切考證。.

新!!: 反切和經典釋文 · 查看更多 »

直音法

音又稱讀如法、讀若法,是中國傳統字書標音方法之一,在大部份現代漢語的字典中已完全被注音符號、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等方法取代,但在香港出版的中文字典、詞典仍常來用標某一字的粵音。格式如下: A,音 B 當中 B 為與 A 讀音完全相同,但較常見的字。 例: 胥,音需 其流行的原因是在香港懂得粵語拼音法的人不多,而傳統的反切懂的人也很少。但此方法也有缺點,例如該字獨特、沒有同音字,或兩字會互相指向,令人無法得知其讀音。.

新!!: 反切和直音法 · 查看更多 »

隋书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時,王劭已撰成《隋書》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齊、梁、陳、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

新!!: 反切和隋书 · 查看更多 »

韵母

韵母是一個音節中除声母外的部分。它必须包含響音,一般是元音。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称为单元音韵母,由多个元音构成的称为複元音韵母。.

新!!: 反切和韵母 · 查看更多 »

聲韻學

#重定向 汉语音韵学.

新!!: 反切和聲韻學 · 查看更多 »

聲調

聲調(Tone)的完整意義是指音节在發音過程中的高低抑揚性(音調,或稱音高)及頓挫性(韻尾或閉塞音)。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音調高低可以由阿拉伯數字的調值表示,模仿音阶1-5。調值55表示音節的調高相當於5(so),時長兩拍。要準確地確定一個聲調的調值,需要借助靈敏的電子儀器來記錄和分析。聲調不同會導致相同輔音和元音的音節和詞語含義不同,此即所謂的變調時所造成之語意歧異性,例如現代標準漢語的「買」與「賣」。 現代標準漢語不具備入聲韻尾,不具頓挫性,其聲調僅僅指音調的抑揚升降性。現代標準漢語包含四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一般不當作是聲調。 粵語、閩南語、客家語、越南語、吴语、晋语等帶入聲韻尾,其聲調含義包括抑揚性和頓挫性。調值相同的兩個音節是否帶入聲韻尾會導致其頓挫性不同而決定其是否爲兩個不同的聲調,最典型的例子粵語,是“九聲六調”的粵語中:有九個不同的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但只有六個不同的調值。.

新!!: 反切和聲調 · 查看更多 »

颜氏家训

《顏氏家訓》由北齊顏之推所著,於隋初成書。全書七卷二十篇。 《顏氏家訓》全书七卷二十篇,即《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以傳統儒家思想為中心,也注重實學、工農商賈等技能,教育顏氏後輩關於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學問,“又兼论字画音训,并考定典故,品弟文艺”。其中《歸心》篇宣傳佛教思想,《書證》、《音辭》兩篇討論古書訓詁音韻,《文章》篇討論文學,《誡兵》討論軍事。顏之推自称:“吾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範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顏氏家訓》裡面提到一個故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顏本人認為“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顧炎武稱讚他說:“嗟夫,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王鉞曰:“北齊黃門顏之推《家訓》二十篇,篇篇藥石,言言龜鑑,凡為人子弟者,可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但也有人認為,“南朝入仕北朝”的顏之推自嘆“一生而三化”,其“家訓”寫來道貌岸然,顏之推本人的經歷,卻不是那麼的“民族大義”。.

新!!: 反切和颜氏家训 · 查看更多 »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一部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全書共分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說解共用133,441字,原書分為目錄一篇和正文14篇。原書現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內容被漢朝以後的其他書籍引用,並有北宋徐鉉於雍熙三年(986年)校訂完成的版本(稱為“大徐本”)流傳至今。宋以後的說文研究著作多以此為藍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是中國現存最早字典。.

新!!: 反切和说文解字 · 查看更多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新!!: 反切和诗经 · 查看更多 »

钱大昕

钱大昕(),字晓--,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

新!!: 反切和钱大昕 · 查看更多 »

鄭樵

鄭樵(),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世稱夾漈先生。.

新!!: 反切和鄭樵 · 查看更多 »

通志

《通志》,宋朝鄭樵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成書,體例仿照《史記》,記錄上古至隋唐的各朝典章制度的政書,列為「十通」之一。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新!!: 反切和通志 · 查看更多 »

陳振孫

陳振孫()初名瑗,字伯玉,號直齋,浙江安吉州(今浙江安吉縣)人,一作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時期目錄學家。 。祖母為周行己之女。其母為乐清令李素之孙女。淳熙六年己亥(1179)出生,本名瑗,因避宋理宗赵昀之讳,故更名为振孙。其幼年好學,“嘗於《班書》志傳錄出諸詔,與紀中相附,以便覽閱”,嘉定元年(1208年)任傈水县教授,嘉定六年(1213年)補绍兴府教授。十一年(1218年),為浙江鄞縣教官,嘉定十四年(1221年)辛巳为南城县宰。寶慶二年(1226年)任興化軍(今福建莆田)通判。端平元年(1233年)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端平三年(1236年)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浙东提举。嘉熙元年(1237年)丁酉五月改知嘉兴府。嘉熙三年(1239年)调任浙西提举。淳祐四年(1244年)入京为国子监司业。官至户部侍郎。淳祐十年(1250年)庚辰以寶章閣待制致仕,家居修《吴兴人物志》。約卒於景定二年或三年(1262年)春。卒諡光祿大夫。有子陈造。《宋史》无传,事迹甚寥落。 振孫幼時,家無積書,當官後遊歷四方,隨處搜訪,傳抄夾漈鄭氏、方氏、林氏和吳氏等藏書,累積藏書5萬餘卷。時人周密稱:“近年唯直齋陳氏書最多。”。又以20年的光陰撰成《直齋書錄解題》56卷,將歷代書籍分為53類,此書與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齊名。原書已佚,《永樂大典》曾採錄此書。另著有《吴兴人物志》、《氏族志》、《书解易解》、《书解》、《易解》、《系辞录》等,又編撰《长乐财赋志》十五卷、《秦隐君集》一 卷、《柳宗元集》一卷及《武元衡集》一卷等,皆佚。.

新!!: 反切和陳振孫 · 查看更多 »

陸德明

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县人。中国南朝陈、隋朝、唐朝儒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曾祖陆鎮之,梁給事中。祖父陆榗。父陆雍,陳豫章王諮議。 陸德明幼年于受学周弘正,善于谈论玄理。南朝陳太建年間,太子陳叔宝征集四方名儒于承光殿講義、陸德明年始弱冠,也应邀参加。国子祭酒徐孝克开讲,恃其貴族身份高谈阔论,众莫敢当;陸德明独与徐孝克抗对,满朝赏叹。后任始興国左常侍、国子助教。陳滅亡后,陸德明归于乡里。 隋煬帝嗣位,以陸德明为秘書学士。大業年間,广为召集明晓经典之士。陸德明与鲁达、孔褒都在门下省辩论,无人出陸德明之右者。转任国子助教。后为皇泰帝楊侗属下国子司業,入殿侍講经典。王世充称郑国皇帝,封其子王玄恕为汉王,以德明为师,还要去陸德明家行束脩之礼。德明深以为耻,先服食了巴豆散,卧于东壁之下。王玄恕入室,跪于床前,陸德明对着遗痢(拉肚子),也不和他说话。之后,去成皋养病,杜绝一切来往应酬。 唐军平定王世充,陸德明被秦王李世民召为文学館学士,教中山王李承-乾-经典,任太学博士。转国子博士,封吴县男。貞觀三年去世。 著書《经典释文》30卷、《老子疏》15卷、《易疏》20卷。 其子陸敦信,龍朔年間为左侍極、同東西台三品,封嘉興县子。.

新!!: 反切和陸德明 · 查看更多 »

标音

標音(phonetic transcription),是採用符號或記號來標注語素文字的发音方式及語調,亦可稱為音標或標音符號。標音符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標音符号如国际音标、汉语拼音、通用拼音,叫為拼音;另一類是根據原有語言特點創造的符號,如漢字注音符號,叫為注音符號。.

新!!: 反切和标音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反切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新!!: 反切和汉字 · 查看更多 »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英語:Chinese Phonology)(常直接简称为音韵学、声韵学,因用中文表達並省略「漢語」就隱喻指漢語)是研究漢語音韵学,即語音發展變化的語言學分支。 漢語音韻學研究漢語語音從古至今的變化,因此現代語言學把它歸類於歷史語言學(歷時語言學);與之相對的是研究某一特定時代語言情況的斷代語言學(共時語言學),如大學中的現代漢語課程語音部份。 它的目标为,在汉语方言,隋朝和唐朝的反切系统的基础上,探测古汉语的发音如何,以及古今发音的演变规律。音韵学的研究最注重中古汉语(隋唐)和上古汉语(春秋、战国)两个时代。.

新!!: 反切和汉语音韵学 · 查看更多 »

汉明帝

漢明帝劉莊(),原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明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明帝」,庙号显宗。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亲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新!!: 反切和汉明帝 · 查看更多 »

服虔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改名虔。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人。.

新!!: 反切和服虔 · 查看更多 »

應劭

應劭,字仲瑗,东汉人,生卒年不詳,僅知曹操207年據有河北時已經過世,汝南南頓(今河南项城)人。父應奉,司隸校尉。一弟應珣。應瑒、應璩之叔父。 應劭年少篤學,博覽多聞,汉灵帝时举孝廉,曾任蕭縣縣令、御史營令。熹平二年為郎官、六年為汝南主簿,中平六年(184年)出任泰山太守。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大破黃巾賊卅萬眾。任泰山太守時,奉曹操命令送曹父曹嵩返鄉,應劭未至、陶謙先到,劫殺了曹嵩,應劭畏懼曹操怪罪,而投奔袁紹,為袁紹軍謀校尉。後卒於鄴縣。 著有《漢官儀》十卷、《風俗通》(一作《風俗通義》)卅卷、《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另撰有《春秋斷獄》。今仅存《风俗通》十卷,又严可均辑佚数句。.

新!!: 反切和應劭 · 查看更多 »

拼寫字母

#重定向 通话表.

新!!: 反切和拼寫字母 · 查看更多 »

普通话

普通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話與漢族人口佔比最高的官話方言區最為類似,“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標準化漢語,稱為中華民國國語。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将“国语”改称为“普通话”。“普通话”的称呼后来也使用于港澳地区,中華民國則继续使用“国语”称呼,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标准华语”。当前“国语”一词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在网络中使用,影视节目中多以“国语版”指代现代标准汉语版本的电影、动画作品。.

新!!: 反切和普通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