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

指数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區,為市定古蹟。過去是日治時期臺南縣的知事所住的官邸,後來臺南縣改為臺南州後,繼續延用為州知事官邸。而當有日本皇族來臺時,偶爾也會將該建築做為「御泊所」供皇族居住。日本大正十二年(1923年)時,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昭和天皇在他4月17日到27日的遊臺期間中,便在4月20日晚上於此處居住。而其別名「時鐘樓」一說是因為官邸中曾設置有報時用的時鐘而來,但也有說法指出是正面入口上方原有的弧山牆有圓形裝飾,被附近居民誤以為是時鐘而有此別名。 原本在戰後周圍有許多違建,現已拆除,並於近年完成整修,開放參觀。整修之後,該建築一度閒置,後來在2011年正式設立音樂會館於此,後來在2012年時又增設了餐廳。 經整修後,於2015年2月8號正式開放參觀。.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23 关系: 原臺南廳長官邸宜蘭廳屏東縣山墙嘉義市嘉義縣嘉義縣 (清朝)知事高雄市鳳山縣 (臺灣)臺南州臺南市臺南縣 (日治時期)臺中縣 (日治時期)臺北縣 (日治時期)臺灣臺灣縣 (1684年-1887年)臺灣日治時期臺東廳枝德二東區 (臺南市)澎湖廳昭和天皇

  2. 1900年台灣建立
  3. 台南市建築物
  4. 台南市旅遊景點
  5. 台灣住宅

原臺南廳長官邸

原臺南廳長官邸位於臺南市東區,為市定古蹟,107年5月份起每周五、六、日 9:00-17:00 開放。定時中文導覽解說:9:30、10:30、11:30、13:30、14:30、15:30。.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原臺南廳長官邸

宜蘭廳

宜蘭廳為臺灣日治時期的一個行政區劃,設於1897年(明治30年)6月10日。由於當時「三縣一廳」的行政區域過於龐大,將當時的臺北縣宜蘭支廳改制成宜蘭廳。 1897年初設之宜蘭廳下轄頭圍、宜蘭、羅東、利澤簡等四個辦務署;1901年11月將分之機構「辦務署」改為「出張所」,設立宜蘭、礁溪、頭圍、東港、羅東、叭哩沙、利澤簡、蘇澳等八個出張所;同年,全台由「三縣四廳」改為「二十廳」,分支機構改為支廳,宜蘭廳除廳治所在稱為廳直轄另設立頭圍、羅東、叭哩沙等三個支廳。 File:1901 Taiwan.svg|1901年宜蘭園廳位置,東北側綠色地區 File:1909 Taiwan.svg|1909年宜蘭廳位置,紫色地區.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宜蘭廳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屏東縣

山墙

山墙是建筑两个侧面上部成山尖形的横墙,也稱作規壁、鵝頭、棟頭、圓仔頭、歸壁、大規壁,而「規」字是指弧形的曲線。此外日本史學家藤島亥治郎在其《臺灣の建築》一書中將這種結構稱為馬背,有可能是「馬脊」之誤。另有一說,認為馬背是在山牆頂端鼓起的部分。一般而言,東亞傳統建筑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在中國長江一帶,常有階梯狀的封火山牆,又稱馬頭牆,其高度高過了屋瓦。.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山墙

嘉義市

嘉義市(Ka-gī-chhī、鄒語:maibayu),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的都市,地處嘉南平原北端,全市在北回歸線以北(但極靠近北回歸線),嘉義都會區的中心城市,也是南部第三大城市。全境除東部屬丘陵地帶外,其餘為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外圍由嘉義縣環繞,古名「諸羅山」,係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及因嘉義東方諸山羅列,又名「桃城」,因清治時期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 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地方特產方面,則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在政治上,市長長年由源於黨外運動的「許家班」掌握,故有「民主聖地」之稱,唯隨著中國國民黨籍黃敏惠的當選,政治勢力亦有所轉變,升格為省轄市後,一至八屆市長(正任)皆由女性擔任,在臺灣政壇相當特殊,直到第九屆市長由民主進步黨籍涂醒哲當選,成為嘉義市升格省轄市後首位男性民選市長(首位男性市長為接替許世賢擔任代理市長的省府委員江慶林)。.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嘉義市

嘉義縣

嘉義縣是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全境環繞嘉義市,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東北邊與南投縣相鄰,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東南邊與高雄市相鄰,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縣治位於太保市,嘉義縣內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有18個鄉鎮市。境內的民雄鄉、水上鄉、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Tsu-lô-kuān),地處嘉南平原,為重要農業產區。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為國內重要產地,加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曾盛極一時。經時代變遷,阿里山成為國際著知名的觀光風景區、縣內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則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高跟鞋教堂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之全球最大高跟鞋形建築。觀光業、工業及農漁業皆為縣內重要產業。.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嘉義縣

嘉義縣 (清朝)

嘉義縣是清朝在臺灣所設的行政區劃之一,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時為嘉獎林爽文事件中縣民力守縣城之事而將諸羅縣更名而來。 嘉義縣成立後轄域仍有所調整,但仍維持到割臺時才被日本政府規劃改制成「臺南縣嘉義支廳」(實際上臺灣南部的臺南府城被日軍所控制時已改制臺南民政支部嘉義出張所)。.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嘉義縣 (清朝)

知事

知事(,)是日本與韓國兩國一級行政區(都道府縣、道)的行政首長職稱。此名稱源自中國古代的知府、知縣,當時又稱「知某州事」和「知某縣事」,因此簡稱為「知事」。另外宋代樞密院長官也稱知樞密院事。 台灣在日治時代時,縣與州亦設有知事一職。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隨著「廢府州廳改縣」政策的施行,县行政长官的稱謂也由原本的知县改為「縣知事」,直到袁世凱執政時再度改制,使用今日的「縣長」名銜。 Chiji Jisa Category:中華民國政治 Category:台灣日治時期官職.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知事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高雄市

鳳山縣 (臺灣)

#重定向 鳳山縣 (清治時期).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鳳山縣 (臺灣)

臺南州

臺南州是臺灣在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轄域為今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臺南州於1920年9月1日正式設置,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二戰投降後,於該年11月9日為中華民國的臺南州接管委員會接管。.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臺南州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臺南市

臺南縣 (日治時期)

臺南縣(1895年-1901年),是臺灣日治初期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期間曾短暫改制成臺南民政支部。由於日治初期臺灣的行政區劃經常調整,臺南縣的範圍也時有調整,最初規劃時相當於現在臺灣的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及花蓮縣,1901年臺南廳成立前夕的轄區則相當於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扣除恆春廳)。.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

臺中縣 (日治時期)

臺中縣(1895年-1901年),是臺灣日治初期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8日創立之際,係由清治末期的臺灣府改制而成,轄區範圍涵蓋中台灣,約當今之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 1897年(明治三十年)5月3日,全臺改制為「六縣三廳」時,原臺中縣北部地區併入新成立的新竹縣,南部地區併入新成立的嘉義縣,轄區僅餘原有中部地區,約當今之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北半部。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6月18日,全臺六縣三廳整併回「三縣三廳」,轄區恢復原有範圍。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三縣三廳改制為「二十廳」,臺中縣廢止,其轄區拆分為苗栗廳、臺中廳、彰化廳、南投廳及斗六廳5個廳。.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臺中縣 (日治時期)

臺北縣 (日治時期)

臺北縣(1895年-1901年),是臺灣日治初期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8日創立之際,係由清治末期的臺北府改制而成,轄區範圍涵蓋北台灣,約當今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新竹縣及新竹市。 1897年(明治三十年)5月3日,全臺改制為「六縣三廳」時,原臺北縣拆分出新竹縣、宜蘭廳,轄區僅餘今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市東半部。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6月18日,六縣三廳整併回「三縣三廳」,轄區與前臺北府相近,但已不包含宜蘭地區。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三縣三廳改制為「二十廳」,臺北縣廢止,其轄區拆分為臺北廳、基隆廳、深坑廳、桃仔園廳及新竹廳5個廳。.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臺北縣 (日治時期)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臺灣

臺灣縣 (1684年-1887年)

臺灣縣,1684年設立於今臺南市南部,為臺灣府首縣,隸屬福建省。1887年臺灣建省,另於臺灣中部新設臺灣縣,原臺灣縣改稱安平縣。1893年時人口約196,000人。.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臺灣縣 (1684年-1887年)

臺灣日治時期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臺灣日治時期

臺東廳

臺東廳 台東廳是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明治30年(1897)5月,將原有「三縣一廳」調整為「三縣三廳」,自台南縣分化出台東廳,台東廳所轄區域,等於清治末期台東直隸州轄境,東至紅頭嶼(蘭嶼)、西至卑南主山、南至阿朗壹溪、北至大濁水溪(和平溪)。明治42年(1909)10月,劃出花蓮港支廳和璞石閣支廳兩支廳轄區,設立花蓮港廳,行政區域大為縮小,相當等於今日台東縣轄境,台東廳之建制直到1945年改為台東縣為止。.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臺東廳

枝德二

枝德二(1863年-?)本籍日本廣島縣福山町,為日本明治大正時代官員,畢業於廣島縣師範學校,於1909年(明治9年),奉令接替佐藤謙太郎擔任合併彰化廳後的首任台中廳長。管轄今臺中市部分區域(不包括和平區)與彰化縣。 1916年就任臺南廳長,並在廳改制為州後,順勢接任第一屆臺南州知事(1920年9月1日至翌年10月8日),管轄今雲嘉南地區。任內推動嘉南大圳。.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枝德二

東區 (臺南市)

東區是臺灣臺南市37個行政區之一,在縣市合併之前,因位於原省轄臺南市東側而得名。區內大專院校與國中小遍布,有文教區之美譽;而國道一號、縱貫公路與臺鐵縱貫線等重要交通路線皆有通過本區、故商業機能亦極為發達。.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東區 (臺南市)

澎湖廳

澎湖廳是台灣清治、日治時期的厅,轄域為今澎湖縣。雍正5年(1727年)應閩浙總督高其倬之請,原附屬於台灣縣之澎湖設立澎湖廳,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管轄,光緒11年(1885年),台灣建省,於台灣中部新設台灣府(中路),原台灣府(南路)改稱台南府,澎湖廳仍屬之。 1895年日治後台灣總督府改清領時期「府」為「縣」,府轄「縣(廳)」為「支廳」,但澎湖廳仍維持建制直屬總督府管轄,並一度更名澎湖島廳,1897年5月3日實施六縣三廳之際恢復原名。直至大正9年(1920年)與阿猴廳(今屏東縣及旗山地區)及台南廳一部份(今高雄市及岡山鳳山地區)合併為高雄州設立澎湖郡,大正15年(1926年)再獨立復設置澎湖廳,1945年二戰結束前共管轄二支廳。 澎湖在日治時代有「帝國的南方鎖鑰」之稱。.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澎湖廳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名裕仁(),為現任天皇明仁父親。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並親自宣讀和錄音,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日本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之一。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十二指腸癌去世于東京吹上御所,终年87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完結。.

查看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和昭和天皇

另见

1900年台灣建立

台南市建築物

台南市旅遊景點

台灣住宅

亦称为 台南州知事官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