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南方稜齒龍屬

指数 南方稜齒龍屬

南方稜齒龍屬(屬名:Notohypsilophodon)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南方稜齒龍曾是唯一發現於南美洲的稜齒龍類,但這不被廣泛的接受,同一時代南美洲的加斯帕里尼龍也被認為屬於稜齒龍科。.

目录

  1. 31 关系: 加斯帕里尼龍屬动物南美洲尺骨巴塔哥尼亞並系群丘布特省土侖階禽龍類稜齒龍稜齒龍科真鳥腳類白垩纪草食性颈椎角足亞目鳥臀目鳥腳下目距骨蜥形纲阿根廷肩胛骨肱骨肋骨脊索动物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腓骨恐龙森諾曼階模式種指骨

加斯帕里尼龍屬

加斯帕里尼龍屬(學名:Gasparinasaura)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在發現南方稜齒龍之前,加斯帕里尼龍是唯一發現於南美洲的稜齒龍類恐龍。.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加斯帕里尼龍屬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动物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南美洲

尺骨

尺骨(Ulna)是位在人體上肢中前臂內側的骨頭,即在尾指側的骨,在橈骨之旁。在靠近上臂處有一半月形的關節面,稱為滑車切跡,與肱骨滑車共同形成關節。切跡上方有兩個突起,分別稱為鷹嘴和冠突。.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尺骨

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西班牙語:Patagonia)一般是指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科羅拉多河以南(或以南緯40度為界)的地區;主要位在阿根廷境內,小部分則屬於智利。 該地區的地形主要是一千公尺上下的高原以及窄小的海岸平原為主,各河流發源於安地斯山,向東流入大西洋,切割成河谷,但因當地雨量不多,河流大多屬於間歇河,南部有許多冰河地形如峽灣等。 該地區屬於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一方面位處於西風帶的背風面,一方面受沿岸的福克蘭寒流的影響,因此氣候寒冷乾燥,全年雨量在90-450毫米之間,年均溫在6-20℃,愈往南部更寒冷且雨量愈少,大多地區形成荒漠,被稱作巴塔哥尼亞沙漠。 該地區氣候的影響,農業不發達,北部有河水灌溉處可生產水果、苜蓿、橄欖等;南部則植物稀少;西北部高原有石油、鐵、錳等礦產。該地居民主要有雅馬納人、阿拉卡盧夫人,此外也有少數巴塔哥尼亞土著。巴塔哥尼亞有威爾斯以外最大的威爾斯人社群。.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巴塔哥尼亞

並系群

並系群(Paraphyletic group--是支序分类中的一种分类单元,此分類群中的成員皆擁有「最近共同祖先」,但該群中並不包含此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後代。 一個類群是否為並系群,需依不同的分類標準,如不同的DNA序列的比對結果而決定。.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並系群

丘布特省

丘布特省(Chubut)為南美國家阿根廷二十三省之一,位於阿根廷中部(如右圖之5位置),該省首府為罗森(Rawson)。 *.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丘布特省

土侖階

#重定向 土侖期.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土侖階

禽龍類

禽龍類(Iguanodontia)是群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著名屬包括:彎龍、卡洛夫龍、禽龍、豪勇龍、以及鴨嘴龍科...等。禽龍類是第一批發現的恐龍之一。牠們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在白堊紀晚期成為多樣性、分佈廣泛的恐龍。不同於早期的鳥腳類恐龍,禽龍類的上頜末端沒有牙齒。原始的禽龍類(例如橡樹龍)體型小而輕型,可用高速奔跑來逃離掠食動物。禽龍類是相當大的恐龍,有些(例如山東龍身長可達15公尺,重可達10噸以上)體型上接近最大的獸腳類恐龍。.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禽龍類

稜齒龍

#重定向 稜齒龍屬.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稜齒龍

稜齒龍科

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或稱稜齒龍類(Hypsilophodont),名稱來源是鬣蜥中的Hypsilophus屬,意為“高冠狀的牙齒”。稜齒龍類是群小型鳥腳類恐龍,身長平均1到2公尺,被認為是行動快速的草食性二足恐龍。稜齒龍類發現於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岩層間。稜齒龍類傳統上包括了所有非禽龍類的二足鳥腳下目恐龍,某些早期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稜齒龍類是自然演化支,但最近的研究發現稜齒龍類是並系群,並有一支系往禽龍類演化。某些研究更認為部分稜齒龍類並不屬鳥腳下目,目前唯一確定的物種是稜齒龍(Hypsilophodon)。稜齒龍科演化樹因為缺乏研究而顯得複雜。.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稜齒龍科

真鳥腳類

#重定向 鳥腳亞目.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真鳥腳類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白垩纪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草食性

颈椎

椎(cervical vertebrae)是脊椎的第一節。人類的頸椎位於頸部區域,一共有7塊頸椎骨。 第一節頸椎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寰椎(Atlas),取自希臘神話中背負着地球的泰坦巨神阿特拉斯。 馬的第一個頸椎與頭骨的交界是御馬者控制馬匹時施壓的地方。.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颈椎

角足亞目

#重定向 角足龙类.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角足亞目

鳥臀目

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植食性恐龍。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髖關節」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牠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後代。.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鳥臀目

鳥腳下目

#重定向 鳥腳亞目.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鳥腳下目

距骨

距骨是跗骨的近侧骨之一,在踝部与小腿骨(腓骨、胫骨)相关节的骨。位於足根骨之上。距骨上沒有附着任何肌肉,是全身骨骼中的唯一特例。 古人會拿羊或豬的距骨作為擲距骨遊戲。.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距骨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蜥形纲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阿根廷

肩胛骨

肩胛骨(scapula)位於胸廓背部,在第2至第7肋骨的高度,為一大的三角形扁平骨。.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肩胛骨

肱骨

肱骨(Humerus)是人類和一些脊椎動物的上肢骨骼之一。 肱骨上方为肱骨头(Caput humeri),它与肩胛骨共同构成肩关节。肱骨头有两骨性突起,被称为大小结节(Tuberculum majus und minus)。大结节(Tuberculum majus)上有棘上肌(Musculus supraspinatus),棘下肌(Musculus infraspinatus)和小圆肌(Musculus teres minor)依着。小結節(Tuberculum minus)则标示着胸大肌和肩胛下肌(Musculus subscapularis)。两个結節之间有一沟,结节间沟(Sulcus intertubercularis),有肱二头肌的长头肌腱通过。而在结节间沟中还有一突起,被称为中结节(Tuberculum intermedium)。 大结节下三角肌粗隆(Tuberositas deltoidea)是三角肌附着点。此外,肱骨上部是肱三头肌(Musculus triceps brachii)内侧头和外侧头和肱肌(Musculus brachialis)的起点。肱骨内侧从小結節起有一下行的嵴-小结节嵴(Crista tuberculi minoris),是大圆肌(Musculus teres major)的附着点。 肱骨体上有一肱骨嵴(Crista humeri),为肱肌所缠绕,它也被称为肱肌沟(Sulcus musculi brachialis)。肱骨嵴中也有桡神经通过,而这里也是该神经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地点。 肱骨的下部是一关节面,肱骨髁(Condylus humeri)。它与桡骨(Radius)和尺骨(Ulna)组成肘关节。肱骨髁可细分为中间与尺骨滑车切迹连接的肱骨滑车和侧边的肱骨小头(Capitulum humeri),后者与桡骨头(Caput radii)相连接。 在肘关节伸张时,尺骨的前突(Processus anconeus)会进入鹰嘴窝(Fossa olecrani),鹰嘴窝是肱骨后一窝形凹陷。肘关节运动不当会导致网球肘。.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肱骨

肋骨

肋骨(拉丁语Costa,复数Costae,形容词costalis)是胸腔中枝状的骨,背起于脊柱胸部。是肋的组成部分,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一种正常的畸变为叉状肋骨。.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肋骨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脊索动物

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

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Comodoro Rivadavia) 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丘布特省(Chubut)最大的港市。在圣豪尔赫湾畔。始建于1901年,现有人口137,061人,乾旱、多風的內地平原,從前只能飼養羊,为羊毛输出港;1907年因附近发现石油而发展成为全国石油生产和出口的主要中心(石油产量占全国的45%);有1,770公里长的天然气管道通往布宜诺斯艾利斯。 R.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

腓骨

腓骨(Fibula)是人和脊椎动物(四足类)小腿上的两块长骨之一,位于小腿外侧,较细;某些动物(如蛙和蟾蜍等)腓骨与其内侧的胫骨融合成胫腓骨。 腓骨比胫骨细;腓骨上端称作腓骨小头,可以从皮肤外表面触及到;上端仅与胫骨相连接,不参与膝关节的组成;腓骨体细长,附着骨间膜;腓骨下端形成的突起为外踝;腓骨下端、胫骨下端及距骨构成踝关节。.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腓骨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恐龙

森諾曼階

#重定向 森諾曼期.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森諾曼階

模式種

模式種是生物分類學上的一個名詞,是用來代表一個屬或屬以下分類群的物種,又称典型种。模式種可以指示出該生物分類單元下的生物學特徵,它既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生物分類法上實際存在的系統。.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模式種

指骨

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共14块,均为长骨,拇指仅有两节指骨;第二~五指各有三节指骨。各指的指骨由近侧至远侧依次叫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其中拇指无中节指骨。每节指骨的近侧端叫指骨底。近节指骨与中节指骨的远侧端呈滑轮状,叫指骨滑车。远节指骨远侧端的掌面膨大粗糙,叫远节指骨粗隆。.

查看 南方稜齒龍屬和指骨

亦称为 准將城南方稜齒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