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加禮宛事件

指数 加禮宛事件

加禮宛事件(噶瑪蘭語:Lanas na Kabalaen)或稱達固湖灣事件(Takubuwa a kawaw),是臺灣原住民噶瑪蘭族(Kebalan)和撒奇萊雅族(Sakizaya)在1878年聯合反抗清朝的事件。該事件對於花蓮地區的族群分布影響極大,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在聯合抵抗清軍入侵的事件中幾乎滅絕,倖存的族人藏身在阿美族之中。同時,協助清軍的七腳川社一舉成為奇萊平原最大部落,直至後來七腳川事件後才式微。.

目录

  1. 47 关系: 埋石立約南勢古穆·巴力克台灣總兵台東縣吳全城吳光亮夏獻綸太魯閣族孫開華屏東縣丁日昌七腳川事件七腳川社張其光國立東華大學冬山河凌遲光復鄉噶瑪蘭語噶瑪蘭族理番同知福建巡抚秋枫立霧溪美崙溪羅大春瑞穗鄉熟番牡丹社事件花蓮縣花蓮縣私立四維高級中學花蓮港蘭陽溪阿美族钦差大臣臺南市臺灣原住民臺灣道臺灣清治時期陳輝煌沈葆楨滿州鄉木瓜溪新城鄉 (台灣)撒奇萊雅族慈濟大學

埋石立約

埋石立約(泰雅語:'mbul btunux),是泰雅族等台灣原住民傳統的和解儀式,有兩種用途,一種是用在劃定獵場界線的誓約,一種是用在野外結盟的誓約。.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埋石立約

南勢

南勢,可以指:.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南勢

古穆·巴力克

古穆德·巴吉克(Komod Pazik,),臺灣達固部灣部落撒奇萊雅族人,是達固部灣戰役(Takubuwa a kawaw,或稱加禮宛事件(Lanas na Kabalaen)中撒奇拉雅族的領導者,後世尊稱為火神。.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古穆·巴力克

台灣總兵

#重定向 臺灣鎮.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台灣總兵

台東縣

#重定向 臺東縣.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台東縣

吳全城

吳全城位於今臺灣花蓮縣壽豐鄉平和村,是過去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時,淡水富商吳全與他自宜蘭招募而來的2800名漢人移民所建設的城池,目的是抵禦認為生活領域受到侵犯的泰雅族人之攻擊。該城築城材料就地取材,為溪中的卵石。 然而由於水土不服與不堪泰雅族人的出草,經過三年後只開發了數甲的耕地。在吳全病逝後,殘存的移民也遷到其他地方去,城池也因而荒蕪。.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吳全城

吳光亮

吳光亮(),字霽軒,為清朝軍事人物,本籍廣東英德。早期受知於左宗棠的部下康器國,整頓順昌新營,後被任命為南澳鎮總兵。同治13年(1874年)因沈葆楨奏調來台,負責中路林杞埔(今南投竹山)到璞石閣開山撫番,全長265華里。光緒元年(1875年)元月開始,同年11月完工,以其功受福寧鎮總兵,光緒三年(1877年)奉旨接張其光擔任臺灣鎮總兵。 1878年曾經在花蓮大港口事件中,有計畫的設下飯局屠殺阿美族精英青壯年一百多人,迫使港口一帶阿美族的搬遷,瓦解當地青壯年對朝廷的反抗勢力。以及對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進行屠殺的加禮宛事件。 1888年,吳光亮回任臺灣鎮總兵,卻因為「向屬員函借銀兩」被朝廷交予台灣巡撫劉銘傳查辦。後吳光亮被兵部議處,得旨,降三級調用。 光緒16年(1890年)受劉銘傳再度起用,乙未年(1895年)受唐景崧之邀募勇來台,號飛虎軍,其部趁危劫餉風紀不佳,至日軍攻陷八卦山時潰敗而離台。.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吳光亮

夏獻綸

夏獻綸(),字芝岑,號筱濤,江西新建人,清朝官員。 他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接替潘駿章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地方統治者。光緒五年(1879年)卒於任。.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夏獻綸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太魯閣語:Truku,書寫系統制定前慣以 Taroko 拼寫)是一種臺灣的原住民族群,於2004年1月14日成為第12個經行政院核定的臺灣原住民族,目前人口約三萬人。.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太魯閣族

孫開華

孫開華(),字賡堂,中國湖南慈利人。湘軍將領,曾官福建提督,幫辦臺灣軍務。.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孫開華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屏東縣

丁日昌

丁日昌(),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字禹生,又作雨生,室名持静齋、清節堂、得恩堂、百蘭山館、蕉雨書屋。广东丰顺人。1875年以军功任命为琼州府学训导。后出任庐陵知县后,因太平军攻陷,遂被免职。其后为曾国藩幕僚,帮助筹办水师。在任福州船政期间提出创建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分区设防的主张;还提出革新船政,延聘外国人教习技术。1876年到台湾,开办煤矿,架起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制订《海难救护章程》,1877年8月,因病回籍休养。1879年清政府命他专制南洋事宜,节度沿海水师官兵。1881年向总理衙门建议派人巡抚广西,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他在政务之余,悉心读书,尤酷爱搜聚典籍,是清代三大藏书家之一,辑有《持静斋书目》五卷。 光緒八年(1882年2月27日),逝世于广东揭阳家中。卹如制。.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丁日昌

七腳川事件

七腳川事件,為台灣日治時期發生於花蓮港支廳的原住民阿美族七腳川社(今花蓮縣吉安鄉)與日本警察衝突事件。.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七腳川事件

七腳川社

七腳川社(Cikasuan),又稱為直腳宣、竹腳宣,是過去曾經存在的南勢阿美族部落,原址位於吉安鄉福興村。七腳川社在加禮宛事件後成為奇萊平原最大勢力,但在七腳川事件後遭到日本人毀社,族人流散各地。.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七腳川社

張其光

張其光,又名信千,字奎垣,廣東新會人,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1873年(同治12年)奉旨接任林宜華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1893年(光緒19年),他再於台灣澎湖地區擔任澎湖水師鎮總兵,也是該官職的首位赴任。而從澎湖水師協升格的澎湖水師鎮亦為扼守台灣海峽的重要軍事單位。.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張其光

國立東華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簡稱東大、東華,1994年創立於花蓮縣壽豐鄉。2008年,花教大併入該校,並成立「藝術學院」、「花師教育學院」及「環境學院」。2017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東華大學首次進榜世界排名801-999。 2018年泰晤士全球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中,更大幅躍升至184名。 該校現設置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理工學院、管理學院、海洋科學學院、原住民民族學院、藝術學院、花師教育學院及環境學院等八個學院,下轄38個學士班、56個碩士班、17個博士班,以及多個校級研究中心。.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國立東華大學

冬山河

冬山河位於台灣蘭陽平原,全長24公里,發源於中央山脈的新寮山,主流經過宜蘭縣的冬山鄉及五結鄉,雖然從地圖上看起來,冬山河似乎是獨自注入太平洋,不過實際上冬山河及另一條流經宜蘭市的宜蘭河皆與蘭陽溪交匯於入海口不遠處,因此算是長度較長的蘭陽溪的支流,共同構成蘭陽溪水系的一部分。另外,冬山河是台灣少數以「河」為名的河川。.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冬山河

凌遲

凌遲,或稱寸斬、磔刑,俗称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是最殘酷的死刑之一。凌遲是指劊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數百至數千塊,用小刀逐塊割下來。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數小時的痛楚才會氣絕身亡。而且,行刑很有讲究,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或刀傷不正確,则说明刽子手行刑失败,劊子手也可能會受罰。此刑罰主要在中國古代實施,但西方也有類似的記錄。 西方方面,在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時,曾下令對女巫採用鐵鉤將骨肉分離至死亡的刑罰,類似凌遲。而史上第一位有名氣的女數學家希帕提婭,也被暴民以類似手法殺害。中世紀歐洲有以鐵梳切掉皮肉的死刑,16世紀日耳曼地區仍有實施。 中國从五代開始出現凌遲,凌遲與春秋時期的「醢」處決屍體不同,是以活人執行。元代凌迟120刀為限。至明清時達至頂峰,用刑廣範。明武宗時,宦官劉瑾被施以此刑,據說割了三天三夜。此刑罰主要針對叛國者,明成祖朱棣也將許多幫助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臣處凌遲之刑。清朝末年,有至少三次凌遲的行刑過程被駐北京的西方士兵用相機拍了下來,相片傳到西方。 由於凌遲過於殘酷,歷代以來均有不少人主張廢除。包括南宋時的詩人陸游以及清朝同治年間的英國駐華支使使館參贊威妥瑪等人。最終,在1905年,凌遲和其他極刑一起廢除,唯1907年仍有執行記錄。.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凌遲

光復鄉

光復鄉(阿美語:Fata'an;台灣客家語海陸腔:gongˋ fugˋ hiongˋ)位於台灣花蓮縣東部中段,北臨鳳林鎮,東及東南鄰豐濱鄉,西鄰萬榮鄉,南接瑞穗鄉,有許多台灣著名的棒球選手出身於本鄉。 本鄉地處花東縱谷,為一狹長平原,西有中央山脈,東有海岸山脈,有馬太鞍溪、花蓮溪、光復溪等流經鄉境,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漢人與原住民大約各半,原住民則以阿美族為主,產業以農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與台灣客家語。.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光復鄉

噶瑪蘭語

fix-attempted.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噶瑪蘭語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噶瑪蘭語:Kebalan、Kbalan。書寫系統制定前慣以 Kavalan 拼音),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主要分布於壯圍鄉、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人口約1,470人。原居於蘭陽平原,後因漢人爭地壓力而逐漸南遷。.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噶瑪蘭族

理番同知

同知為中國清朝的理番官員,原為治理台灣北部平埔族(熟番)所設立的特殊官署或官銜,後亦治理高山族,該官署首設於1766年。.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理番同知

福建巡抚

福建巡抚,明清時代地方軍政官員。.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福建巡抚

秋枫

秋枫(学名:Bischofia javanica),亦称重陽木、秋风、--、万年青树(云南元谋)、赤木(日本、山东、安徽怀宁),茄冬、加冬(台灣、福建),秋风子(江苏),木梁木(广西苍梧),加当(南京)。为大戟科秋枫属的常绿大乔木。.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秋枫

立霧溪

立霧溪,是一條位於台灣花蓮縣的知名河川,因切割出落差達1千多公尺的太魯閣峽谷而聞名。此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奇萊北峰與合歡山之間。其中在天祥至錦文橋,此河段的河蝕地形就是太魯閣峽谷。支流不多,都集中在其上游區域。 立霧溪總長約有55公里,流域面積有616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32,最長支流為陶塞溪。建有不少橋樑,其中錦文橋是太魯閣峽谷的起點,立霧溪源頭來自海拔3000公尺以上中央山脈,流經55公里長的河道,在下游匯集一條支流砂卡礑溪,在經過太魯閣大橋後注入太平洋海平面,下切浚深,河水湍急,落差甚大,形成不少的--景點,比如達歐拉斯瀑布。 關於立霧溪名稱的由來,源於位在溪口北岸的太魯閣族原住民崇德部落,崇德原名Tkijig社(音譯擢其力或得其黎),日治時代譯為日語漢字「立霧」(Takkiri),戰後除沿用「立霧」之名,上游及支流亦由日語「立霧」音譯為「塔次基里」溪、「達梓里」溪。 立霧溪河口曾是砂金產地,據歷史記載,可追溯到17世紀時,葡萄牙人就已曾在立霧溪河口發現砂金,後期亦有漢人在此探勘金脈。其河口北側為得其黎海岸,花蓮的古地名:哆囉滿,據知就是指立霧溪河口的砂金。 2009年,立霧溪受到10月9日大雨沖刷山壁,土石崩落至溪谷,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不久便隨之沖破壩體。.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立霧溪

美崙溪

美崙溪位於台灣東部,舊名米崙溪,為一縣市管河川,幹流長度15.40公里,流域面積76.40平方公里經濟部水利署 ,分佈於花蓮縣中北部,包含花蓮市大部分及新城鄉、秀林鄉與花蓮市交界地帶。主流發源於秀林鄉標高2,311公尺之七腳川山東南側,向東南流經娑婆礑、水源村 (秀林鄉)後,進入花蓮市境後轉向東北流經石壁堂、國福後,沿花蓮市與新城鄉交界,先轉向東後轉向南流,於嘉新再度進入花蓮市境,經美崙山與花蓮市街區之間,於花蓮港南側注入太平洋。.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美崙溪

羅大春

羅大春,字景山,是一位出生於貴州施秉縣的清朝官員。.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羅大春

瑞穗鄉

穗鄉(阿美語:Kohkoh;撒奇萊雅語:Kuhkuh;臺灣客家語海陸腔:suiˇ suiˇ hiongˋ)位於臺灣花蓮縣中部偏南,北鄰光復鄉,西鄰萬榮鄉、卓溪鄉,東鄰豐濱鄉,南接玉里鎮,有北回歸線經過鄉境。鄉內居民以閩南人、客家人及原住民為主,而原住民又以阿美族為最多,部分如馬立雲部落則以撒奇萊雅族為主要族群。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與台灣客家語。 瑞穗鄉舊稱「水尾」(臺灣客家語海陸腔:shuiˊmuiˋ ),意思是秀姑巒溪之尾,後日本人因水尾的日文發音Mizuo,改為音近之「瑞穗」(Mizuho)。全鄉面積約有135平方公里,人口約1萬1千餘人,以秀姑巒溪激流泛舟而聞名全台。 本鄉的主力農特產品為天鶴茶和文旦,遠近馳名。紅葉溫泉、瑞穗溫泉皆位於萬榮鄉轄區,但距離瑞穗鄉界甚近,皆為備受民眾喜愛之溫泉勝地。 本鄉同時擁有泛舟、溫泉、茗茶等優良條件,已成為本縣農業與觀光結合的知名去處。.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瑞穗鄉

熟番

#重定向 平埔族群.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熟番

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發生於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琉球王國船難者因擅闖台灣原住民領地而遭到出草,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清日兩國的外交折衝。在日本,这次事件被稱為「--」或是「--台之役」。這起事件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對外用兵,也是清日两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之一。.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牡丹社事件

花蓮縣

花蓮縣,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北回歸線通過其南部。西臨高聳的中央山脈,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周邊與宜蘭縣、台中市、南投縣、高雄市、台東縣相鄰,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人口主要聚集於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最北點的沿海地帶,其以自然觀光資源著名,境內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 縣旗以太陽的故鄉為設計理念,太陽在海面昇起的意象,象徵太平洋的曙光;每個光點代表原住民文化色彩: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與漢族。.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花蓮縣

花蓮縣私立四維高級中學

四維學校財團法人花蓮縣四維高級中學,簡稱四維高中,是一所兼辦普通高中及綜合高中之學校,位於花蓮縣花蓮市,此校昔日為四維初級中學,落實三好教育(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實施生活教育,成為知名高中,連續六年榮獲教育部核定為優質化高中。目前四維高中學生數約1,900人,為宜花東三縣人數最多的高中。 四維高中設計有自然學術學程、社會學術學程、資料處理學程、電子商務學程、應用日語學程、觀光餐飲學程、電機技術學程、電子技術學程、資訊技術學程等十大學程,並設置有21種國家級乙丙級證照檢定場。 校內建築共有行政大樓-孝親樓、商資學程大樓-感恩樓、工業學程大樓-科技樓、觀光餐旅大樓-五和樓、全新數位化大樓-接納大樓與學生宿舍-三好樓。.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花蓮縣私立四維高級中學

花蓮港

花蓮港,位於臺灣花蓮縣花蓮市,為臺灣的國際商港之一。東臨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脈,是一個由東、西防波堤合攏而成的人工港。1939年興建完成,民國52年9月1日(1963年)開放為國際商港,成立花蓮港務局。現有碼頭25座,年裝卸量可達3,400萬噸,另有倉庫六棟十五間、堆貨場三十八處、臨時貨櫃集散站一座、港勤拖船四艘、及交通艇一艘,港埠設施極為完備,足以擔負東部地區產業發展及港埠輸運功能。該港貨源主要以區域特性之大宗貨物為主,如砂石、水泥及其熟料等。 自2012年3月起由臺灣港務公司花蓮港務分公司管理。.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花蓮港

蘭陽溪

蘭陽溪,又名宜蘭濁水溪,位於台灣東北部蘭陽平原,屬於中央管河川,是宜蘭縣最主要的河川。主流全長73公里,主--河段名為耶克糾溪,發源於宜蘭縣、台中市交界處的南湖北山。向西北流至米磨登附近,匯集馬當溪、米磨登溪後,始稱蘭陽溪。此後河道大致沿東北方向,在貫穿大同鄉全境並從牛鬥附近進入蘭陽平原後,依序流經三星鄉、員山鄉、五結鄉、宜蘭市及壯圍鄉,並在入海口不遠處的噶瑪蘭大橋附近,與最重要的兩大支流-宜蘭河及冬山河會合後注入太平洋。 除了宜蘭河和冬山河外,蘭陽溪的支流還有羅東溪、清水溪、粗坑溪、芃芃溪等,其中主流以北的支流發源於雪山山脈;以南則發源於中央山脈。包括支流在內的蘭陽溪流域,幾乎涵蓋宜蘭所有鄉鎮市,面積達9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有652平方公里,平地面積則占了326平方公里。.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蘭陽溪

阿美族

阿美族(阿美語:Amis/Pangcah)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原鄉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平原地區,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滿州鄉一帶。總人口數約二十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李文成(阿美族),"對於阿美族名的商議",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2期/2006年12月號,pp.91-93.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阿美族

钦差大臣

欽差,意為舊時官場由天子任命的一種臨時性「差遣」,奉派出外辦理要事的官員。如《西遊記》:「老爺是上國欽差,小和尚有失迎接」。存在於北周至明清時代,代天子「巡行天下,撫軍按民」或查察弊端,明代地方以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三司治理地方,三司偶有互相掣肘遇事難決之時,朝廷即派官員調解處理,如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派遣皇太子朱標巡撫陝西,在永樂十九年,成祖命侍郎郭敦,給事中陶珩巡撫順天府。欽差多以憲臣職事官巡撫地方,或以兵部堂官總督地方軍務,或以公侯勳臣總其官兵,偶有以刑部職官為主鎮撫地方者。以上為明代之欽命差遣。 至清代巡撫則變為定--,不過仍偶有臨時性的專事差遣官員。 明、清時,欽差多稱欽差大臣。如《清史稿》·那彥成傳:「回疆四城既復,命為欽差大臣,往治善後事。」《官場現形記》:「這位欽差大臣,姓溫名國因,是由京官翰林放出來的。」 19世紀,俄國諷刺作家果戈理著有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在本剧中,果戈理呐喊的“你们在笑什么,你们在笑你们自己”一句,至今仍警醒这世人。 欽差大臣的職能類似于近現代的“專案調查小組”。.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钦差大臣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臺南市

臺灣原住民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臺灣原住民

臺灣道

臺灣道為1727年-1885年清代臺灣212年間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還有臺灣府,而後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區劃。「道」,本是清代的「省」(福建省)之派出機構,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清代臺灣前期,福建省管轄的臺灣府,才算是清代臺灣的正式行政區劃。但清中後期,「道」的權力漸增,全清朝內地各省轄區的各「道」皆然,「道」逐漸成為介於清代的「省」與「府州」之間的新一層「準行政區劃」,這不獨臺灣道為特例,然而臺灣道也因此逐漸凌駕於臺灣府之上,但同樣都還是受福建省節制管轄。 臺灣道前身為1684年—1727年的臺廈道。1885年臺灣建省,但因為福建與臺灣仍有相當密切的行政體系關係,因此臺灣省的正式名稱仍為「福建臺灣省」。然而臺灣建省後,臺灣道的編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軍系的臺灣巡撫劉銘傳與湘軍系的臺灣道道員劉璈彼此不合,相互爭權。.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臺灣道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臺灣清治時期

陳輝煌

陳輝煌(),原名輝,字耀廷,號東星,清臺灣宜蘭著名門閥士紳,開墾三星鄉一帶土地。因訓練民團,幫助清廷作戰,封為「游擊、加二品副將銜」,欽賜紅頂戴。.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陳輝煌

沈葆楨

沈葆楨(),字翰宇或幼丹,諡文肅,是一位生於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的晚清重要大臣。他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後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臺灣海防欽差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對臺灣歷史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妻林普晴是清朝名臣林則徐的次女,是為林女婿。.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沈葆楨

滿州鄉

滿州鄉位於台灣屏東縣南端東側,北及西北臨牡丹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車城鄉,南及西南接恆春鎮。 滿州鄉位處恆春半島的東部丘陵,地質上算是中央山脈的餘脈,因此鄉境內雖然多山,但地勢卻較為低緩,海拔均在700公尺以下。 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受地形影響,每年10月到隔年2月都會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 滿州鄉的部分轄境被劃入墾丁國家公園的範圍,觀光業相當發達。.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滿州鄉

木瓜溪

木瓜溪是花蓮溪最北,也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流經花蓮縣秀林鄉、壽豐鄉與吉安鄉,為吉安鄉與壽豐鄉的界河,最後在經東華大橋後注入花蓮溪。木瓜溪擁有銅文蘭溪、清水溪、清流溪、龍溪(又稱巴托蘭溪)、鳳溪(又稱巴托魯溪)、檜溪、丸田溪、天長溪與奇萊溪等支流,其中以清水溪為最主要的支流。 木瓜溪發源於高聳的能高南山、奇萊主山及其南峰,而被命名為「木瓜溪」則是因為木瓜山聳立在該溪進入平原的要口。.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木瓜溪

新城鄉 (台灣)

新城鄉(太魯閣語:Alang paru,阿美語:Sudadatan),位於台灣花蓮縣北方,北及西臨秀林鄉,東濱太平洋,南接花蓮市,和毗臨的花蓮市皆為全縣面積最小的鄉鎮,兩者皆為29.4095平方公里,臺灣本島最重要的中華民國空軍基地-佳山基地便位於新城鄉、花蓮市與秀林鄉的交界處,花蓮機場亦在新城鄉。 新城鄉轄區共劃分為八個村:新城村、順安村、康樂村、大漢村、北埔村、佳林村、嘉里村、嘉新村。而新城鄉公所位於大漢村中。 新城鄉屬平原地形,地勢平坦,有三棧溪及須美基溪流經,氣候上屬副熱帶季風氣候。產業方面除農業及漁業外,石材加工業也相當興盛,另法商投資的家樂福量販店花蓮店也開設在新城鄉,而近年來在觀光業部份也有蓬勃發展。 地方通行語為太魯閣語與阿美語。.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新城鄉 (台灣)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語:Sakizaya)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台灣清治時期,因巡撫沈葆禎開山撫蕃政策,與清朝軍隊發生衝突,在加禮宛事件(達固湖灣事件)中,撒奇萊雅族遭大舉屠殺,倖存者擔心遭致追殺便隱姓埋名躲藏於阿美族部落。當時因故身藏阿美族部落,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因此無從辨識其族群,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1990年起經過17年正名運動,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由中華民國政府官方合法承認其為台灣原住民族。.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撒奇萊雅族

慈濟大學

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簡稱慈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花蓮縣花蓮市的佛教大學,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捐助設立。慈濟大學是中華民國少數幾所仍訂有制服的大學。慈濟大學是台灣少數低師生比(不計算兼任、專任教授人數:學生人數=1:5)的大學。其學門發展主軸明確,即醫學、生命科學、社會人文、教育傳播四大領域。並擁有臺灣唯一的:傳播學系具有大愛電視輔助的教學見實習系所。.

查看 加禮宛事件和慈濟大學

亦称为 達固湖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