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元诞 (昌乐王)

指数 元诞 (昌乐王)

元诞(),字子发,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相国、高阳文穆王元雍第四子,北魏宗室、官员。.

目录

  1. 33 关系: 卫将军司州司徒天平 (东魏)太保尚书令尔朱荣崔仲文中书侍郎仪同三司侍中元睿 (济北王)元端元雍元泰元斌 (高阳县公)四征將軍皇甫玚荥阳郑氏魏孝静帝魏献文帝龙骧将军郑幼儒武泰永安 (北魏)永熙 (北魏)河南省河南郡河阴之变洛阳县洛阳市拓跋弘拓跋育

卫将军

卫将军,西汉到南北朝将军名号之一。 卫将军位次三司(三公),掌京师的禁卫军及边疆防卫。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位比公,秩万石,都是重要统兵将领。 汉文帝时始置卫将军,宋昌首任此职。因其掌领京师南北军,举足轻重,是禁军统帅。王莽时与更始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号为四将。以后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均开府置官属,不但独掌禁兵,并且预闻政务。 三国时魏汉吴均置卫将军,魏制秩第二品。晋朝与南北朝时成为优礼大臣的虚号,以加大臣、重要州郡长官。晋代卫将军开府者为位从公,在诸名号大将军之上,多作为军府名号。东晋南朝尤为要重,以中书监、尚书令兼任,统兵出征。北魏初加卫大将军则次仪同三司。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加卫大将军则位在太子太师之上,太和十七年(493年),定为一品下,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改为二品。南梁、南陈改为镇卫将军。隋唐时废除。.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卫将军

司州

#重定向 司隸.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司州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司徒

天平 (东魏)

天平(534年十月—537年十二月)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第一個年号,歷時3年餘。.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天平 (东魏)

太保

太保,中国古代职官。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召公是第一个太保,《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至成周亲政,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 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保,朝鮮王朝改稱大保。.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太保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尚书令

尔朱荣

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先世為契胡(或稱羯胡)部酋長,可能為鮮卑化的羯人。祖先居於爾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經神池、五寨、保德縣之朱家川),故以爾朱為姓氏,後為北魏权臣。.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尔朱荣

崔仲文

崔仲文(),清河郡东武城县(今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人,出自清河崔氏的清河大房,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官员。.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崔仲文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 中书侍郎在汉朝开始设置,称之为中书郎,魏晋时称之为通事郎。南北朝时,正式称为中书侍郎,设置四人。隋朝改名内史侍郎,隋炀帝设置二人。内史令空缺时,内史侍郎开始参与朝政。唐朝改回中书侍郎(7世纪60年代称西台侍郎,武周时期称内史侍郎、凤阁侍郎,开元初期称紫微侍郎)。唐代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常常以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南宋复置参知政事,废除中书侍郎。元代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丞相,明太祖废除。.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中书侍郎

仪同三司

#重定向 开府仪同三司.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仪同三司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侍中

元睿 (济北王)

元睿(),字子哲,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丞相、高阳文穆王元雍第三子,北魏宗室、官员。 元睿轻视忽略功名利禄,喜爱把玩琴和书籍,以通直散骑侍郎为起家官,升任卫尉少卿,又转任光禄少卿,封济北郡王。建义元年四月庚子(528年5月17日),元睿与父亲元雍都在河阴之变中被杀,朝廷赠予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元睿 (济北王)

元端

元端(),字宣雅,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丞相、高阳王元雍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元端

元雍

元雍,字思穆,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第六子,生母韩贵人。他在魏孝明帝时手握大权,以贪腐成为巨富。528年,孝明帝被其母胡太后毒死後,军阀尔朱荣占领洛阳,将元雍等两千多名帝国宗室和官员河陰屠杀。.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元雍

元泰

元泰(),字昌,一字达磨,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丞相、高阳王元雍次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元泰

元斌 (高阳县公)

元斌(),字善集,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曾孙,通直散骑常侍、镇东将军、太常卿、高阳文孝王元泰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元斌 (高阳县公)

四征將軍

四征將軍,即征東將軍、征西將軍、征南將軍、征北將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將軍官名。.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四征將軍

皇甫玚

皇甫玚(),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人,出自安定皇甫氏中的山东皇甫,前燕太尉皇甫真六代孙,北魏官员。.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皇甫玚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荥阳郡为郡望的郑姓士族。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郑国灭亡后以国为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北魏时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个宰相。现代考古论证,河南省开封县境内的启封城外西侧有荥阳郑氏家族墓地。.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荥阳郑氏

魏孝静帝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嫡子,母清河王妃胡智,南北朝時期東魏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皇帝。.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魏孝静帝

魏献文帝

魏獻文帝拓跋弘(),鮮卑名第豆胤,魏文成帝拓跋濬長子,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魏献文帝

龙骧将军

龙骧将军,两晋南北朝的将军称号。 晋武帝伐孙吴,因为吴国童谣“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拜益州刺史王濬为龙骧将军,派他造船备战。龙骧将军的称号从此时开始。南北朝沿用,地位高下不一,北魏、北齐都是第三品,南朝梁有将军名号二百四十位以上,龙骧将军在次位一百七十以后,隋朝废除。.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龙骧将军

郑幼儒

郑幼儒(),荥阳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二房,是北魏建威将军、东徐州刺史、鸿胪少卿郑胤伯之子,郑希隽的弟弟。 郑幼儒喜爱学习处世谨慎,当时的声望非常优秀,丞相、高阳王元雍把女儿嫁给了他。郑幼儒历任尚书郎、通直郎、司州别驾,被称道居官称职,死后朝廷赠予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兖州刺史,谥号景或者肃。郑幼儒去世后他的夫人纵欲淫乱凶暴悖逆,两个儿子郑敬道、郑敬德都没有才能,一起投奔西魏。郑幼儒的堂兄郑伯猷经常对亲友说:“堂弟是个人才,足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不幸得到如此的夫人,让他死了之后名声也完了,让人悲哀叹息。”.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郑幼儒

武泰

武泰(528年正月—四月)是北魏的君主孝明帝元詡的第五个年号,共计5個月。女婴皇帝元氏、幼主元钊繼位后沿用。.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武泰

永安 (北魏)

永安(528年九月—530年十月)是北魏的君主孝莊帝元子攸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年餘。.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永安 (北魏)

永熙 (北魏)

永熙(532年十二月—534年十二月)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第三個年号,歷時2年。.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永熙 (北魏)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河南省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河南郡

河阴之变

河陰之變是北魏權臣太原王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一起針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因事件發生在河陰縣,故名。北魏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大将爾朱榮在洛陽對慕容紹宗說:“洛中人士繁盛,驕侈成俗,不加芟翦,終難制馭。”於是采纳部属费穆的建议,計劃盡殺朝中百官。.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河阴之变

洛阳县

洛阳县,中国古旧县名。 秦朝置雒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为三川郡治所。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雒阳仍为郡治。东汉、三国曹魏、西晋皆以此为都。曹魏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此,东魏迁都邺,改洛阳县为宜迁县,旧城遂废。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于河南县营建新洛阳城,唐朝贞观六年(632年)洛阳县迁至洛阳城从善坊。此后一直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附郭县之一。1948年县城析置洛阳市。1955年撤县,分别划归洛阳市及孟津、偃师、宜阳三县。 Category:曹魏县份 Category:晋朝县份 Category:南北朝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洛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孟津县 Category:宜阳县 Category:偃师市 Category:1千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5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洛阳县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洛阳市

拓跋弘

#重定向 魏献文帝.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拓跋弘

拓跋育

拓跋育(),原姓元,字僧会,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文成帝拓跋濬曾孙,魏献文帝拓跋宏之孫,高阳文穆王元雍第十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诞 (昌乐王)和拓跋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