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元仲冏

指数 元仲冏

元仲冏(),名暐,字仲冏,以字行,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六世孙,南平安王拓跋霄之孙,员外散骑侍郎元倪之子《魏书校勘记·卷十六·道武七王列传第四·六》:谥曰哀王 此句下百衲本的底本一叶空白,南本以下诸本或留空白若干行,或不留,均注「阙一版」或单注「阙」字。据卷首目录广平王连下附南平王浑、浑子霄、霄曾孙仲冏。缺叶的内容, 一是所附仲冏传;二,据出土墓志,可能还有元霄他子元倪等及其后裔的简略记载。  仲冏传在册府中保存了二条。(一)卷二八0三三0七页云:「纂弟之子武贞王仲冏,孝文时,出为辅国将军、光州刺史,遭母忧还。孝昌末,除秦州刺史。」(二)卷二八四三三四五页云:「伯和纂子无子,以弟文华子仲冏原讹作固袭王封,后为萧宝寅所害,諡曰武贞原讹作真。子承宗袭,早卒,以纂弟安平子仲略继。」这两条出于此传无疑,但既删节不全,又有错误。关于事迹不备的,如历官及他镇压秦陇变乱军,为变乱军击败事,具见本书卷九肃宗纪孝昌三年正月和墓志集释元暐即仲冏墓志图版七四。关于错误或可疑的,这数十字中就有两点。一是世次。据第一条仲冏是「纂弟之子」,据第二条是伯和弟文华子,则又是纂孙。自相矛盾。今按元暐墓志说是道武帝六世孙,又说是江阳王继犹子;元旰墓志集释图版七五说「兄光州刺史、南平王」,即仲冏。旰是纂弟倪子,则仲冏亦是倪子并见集释卷三跋文,正是「纂弟之子」。据此,知第一条不误,第二条「以弟文华子仲冏」句,「弟」上脱「纂」字。目录「霄曾孙」也当作「霄孙」。二是第一条说仲冏于孝文时出为光州刺史。据元暐墓志,他在孝昌三年五二七被杀,年三十八,上推生于太和十四年四九0,元宏孝文帝死于太和二十三年,仲冏才十岁。南、北朝皇子童年出镇是有的,但他是疏族,且据志文在先已官谏议大夫,中书侍郎,志文在他未仕之先,已说什麽「乐善显于冠日」,他出仕不能很早。这里所称「孝文」是错误的。  缺页中内容除仲冏为附传外,当还附见元霄的其他子孙,如见于册府这两条的有文华、安平,见于墓志的有元倪图版七三、元旰图版七五父子,或名在缺页中。。.

27 关系: 右将军孝昌 (年号)尚书仆射岐州丁憂中书侍郎平西将军元倪元继元恒芝光州 (山东)光祿大夫秦州 (古代)韦子粲萧宝夤表字諫議大夫魏道武帝雍州正光武泰河南省河南郡洛阳县洛阳市拓跋霄景陵

右将军

右将军,将军名号。战国时始置,统辖一方面军旅。 右将军为领兵将领,掌征伐。始于战国,秦汉时成为正式军事职官名称。汉代属于重号将军,为左、右、前、后四将军之一,位上卿,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掌京师兵卫和四夷屯兵,有战事则典禁军戍卫京师或率军出征。属官有长史、司马,秩千石。平时无具体职务,一般兼任他官,常加诸吏、散骑、给事中等号,成为中朝官,宿卫皇帝左右,参与朝政。魏晋南北朝沿置。晋代有左、右军将军,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南北朝时为军府名号用作加官。魏、晋、南朝宋及北魏三品,北周正七命。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三等九级制军阶,右将军为陆海军上等官佐的第三级,次于大将军和左将军。 著名的后将军有三国时期蜀汉的张飞,曹魏的于禁、徐晃等。.

新!!: 元仲冏和右将军 · 查看更多 »

孝昌 (年号)

孝昌(525年六月—528年正月)是北魏的君主孝明帝元詡的第四个年号,共计近3年。.

新!!: 元仲冏和孝昌 (年号) · 查看更多 »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新!!: 元仲冏和尚书仆射 · 查看更多 »

岐州

岐州,南北朝到唐朝的一个州,治所在雍县(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设置,辖境为今陕西省周至县、麟游县、太白县、宝鸡市、陇县一带。隋朝雍县迁至今凤翔县,隋炀帝大业年间改为扶风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扶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升为凤翔府。.

新!!: 元仲冏和岐州 · 查看更多 »

丁憂

丁憂,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等喪事,後多指官員居喪。丁憂源於漢代,至宋代則由太常主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古代,遇父母去世,子女須服「三年」喪期,一說三十六個月,所謂「三年」,一說实际為二十七個月,甚至是二十五個月,「三年」內不做官,不嫁娶,不赴宴,不應考。孔子的學生宰我就曾跟孔夫子討論過三年之喪的問題,宰我認為一年之喪就可以了,孔子說如果心安就可以不守三年之孝,但同時認為宰我不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西漢時規定在朝廷官員須丁憂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業已盛行。此後歷代均有規定,凡官員遇丁憂,必須解職守孝,三年期滿後起復原職,故對仕途升遷略有影響;吳榮光《吾学录·丧礼门二》:“凡丧三年者,百日剃发,仕者解仕,士子辍考,在丧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不入公门,不与吉事《会典》:不娶妻纳妾,门庭不换旧符”。但有時朝廷因政務需要,不讓官員服喪期,稱奪情起復,有移孝作忠之意。因各朝均標榜以孝治天下之故,若官員遇丁憂,匿喪不報,將可能遭到御史彈劾(如李賢与张居正),一般都會遭到革職處分。但是有时候为了应付某些局势,需要丁憂的官员可以“夺情”,即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晚清科考條例《欽定科場條例》明訂孝子須守孝12個月方可入科場。 由于皇帝駕崩後繼位者與臣民按禮制服喪對生產力與社會生活影響很大,漢文帝遺命太子與臣民「以日易月」,即改成持服三十六天,明代甚至二十七日即可,後世多沿用此制。.

新!!: 元仲冏和丁憂 · 查看更多 »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 中书侍郎在汉朝开始设置,称之为中书郎,魏晋时称之为通事郎。南北朝时,正式称为中书侍郎,设置四人。隋朝改名内史侍郎,隋炀帝设置二人。内史令空缺时,内史侍郎开始参与朝政。唐朝改回中书侍郎(7世纪60年代称西台侍郎,武周时期称内史侍郎、凤阁侍郎,开元初期称紫微侍郎)。唐代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常常以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南宋复置参知政事,废除中书侍郎。元代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丞相,明太祖废除。.

新!!: 元仲冏和中书侍郎 · 查看更多 »

平西将军

平西将军,四平将军之一,三国时期始置,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泛滥,至隋代被废除。.

新!!: 元仲冏和平西将军 · 查看更多 »

元倪

元倪(),又名文华,字世弼,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道武帝拓跋珪玄孙,左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大宗正卿、领司宗、卫将军、定州刺史、南平安王拓跋霄的儿子,元纂、元继、元安平、元罗侯、元长生的兄弟。.

新!!: 元仲冏和元倪 · 查看更多 »

元继

元继(,《魏书》本纪作卒于25日),字仁世,《魏故大丞相江阳王铭》魏道武帝拓跋珪后裔,南平安王拓跋霄的次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元仲冏和元继 · 查看更多 »

元恒芝

元恒芝(),原名恒,字景安,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侍中、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京兆康王拓跋子推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元仲冏和元恒芝 · 查看更多 »

光州 (山东)

光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莱州市。 北魏皇兴四年(470年)置光州,治所在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因境内有光水得名。辖境相当今天山东省胶莱河以东地区(青岛市大部和烟台市、威海市全部)。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名莱州。.

新!!: 元仲冏和光州 (山东) · 查看更多 »

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古代職官名。為君主近臣,依君主詔命行事。.

新!!: 元仲冏和光祿大夫 · 查看更多 »

秦州 (古代)

州,中国古代的州。 西晋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三州置,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太康七年(286年)移治上邽县(今天水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定西市、静宁县以南,清水县以西,陕西省凤县、略阳县、四川省平武县以北,青海省黄河以南贵德县及甘肃省临潭、迭部等县以东的渭河、西汉水、白龙江上游和洮河流域等广大地区。其后辖境缩小。北魏渭河上游以西分属河州、凉州;西汉水上游西部属宕昌、邓至,东部属梁州。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州境各族人民推羌人莫折大提为帅起义。 唐朝时,属陇右道。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武山县以东的渭水上游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移治敬亲川(今秦安县西北),天宝元年(742年)迁还旧治。宝应元年(762年)地入吐蕃。大中收复,三年(849年)移治成纪县(今秦安县西北,北宋移今天水市)。置天雄军节度使治此。 宋为秦凤路治。金属凤翔路。元朝属巩昌路。明朝属巩昌府,洪武初年设茶马司于此地。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升为秦州直隸州,直隶甘肃省。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天水、秦安、清水、两当、西和、礼县、徽县、成县等市县地。1913年废,改为天水县。.

新!!: 元仲冏和秦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韦子粲

韦子粲(),字晖茂,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自京兆韦氏阆公房,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官员。.

新!!: 元仲冏和韦子粲 · 查看更多 »

萧宝夤

萧宝夤(),字智亮,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母親為劉惠端,胞兄為齐东昏侯萧宝卷。因梁武帝滅南朝齊,投奔北魏,成為北魏皇婿。後因起義,被爾朱天光所殺。.

新!!: 元仲冏和萧宝夤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元仲冏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諫議大夫

諫議大夫,是監察的一種特殊職官,通常稱為言官、諫官。.

新!!: 元仲冏和諫議大夫 · 查看更多 »

魏道武帝

魏道武帝拓跋珪(),又名涉--、--翼圭、翼圭、開,北魏开国皇帝,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獻明帝拓跋寔和贺夫人的兒子(一說為--翼犍的兒子)。.

新!!: 元仲冏和魏道武帝 · 查看更多 »

雍州

雍州,可以指:.

新!!: 元仲冏和雍州 · 查看更多 »

正光

正光(520年七月—525年六月)是北魏的君主孝明帝元詡的第三个年号,共计近5年。.

新!!: 元仲冏和正光 · 查看更多 »

武泰

武泰(528年正月—四月)是北魏的君主孝明帝元詡的第五个年号,共计5個月。女婴皇帝元氏、幼主元钊繼位后沿用。.

新!!: 元仲冏和武泰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元仲冏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新!!: 元仲冏和河南郡 · 查看更多 »

洛阳县

洛阳县,中国古旧县名。 秦朝置雒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为三川郡治所。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雒阳仍为郡治。东汉、三国曹魏、西晋皆以此为都。曹魏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此,东魏迁都邺,改洛阳县为宜迁县,旧城遂废。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于河南县营建新洛阳城,唐朝贞观六年(632年)洛阳县迁至洛阳城从善坊。此后一直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附郭县之一。1948年县城析置洛阳市。1955年撤县,分别划归洛阳市及孟津、偃师、宜阳三县。 Category:曹魏县份 Category:晋朝县份 Category:南北朝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洛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孟津县 Category:宜阳县 Category:偃师市 Category:1千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5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新!!: 元仲冏和洛阳县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元仲冏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拓跋霄

拓跋霄(),原名飞龙,魏道武帝拓跋珪曾孙,涼州镇将、都督西戎诸军事、领护西域校尉、南平康王拓跋浑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元仲冏和拓跋霄 · 查看更多 »

景陵

景陵,可以指:.

新!!: 元仲冏和景陵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元仲囧元暐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