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臨時空缺

指数 臨時空缺

《臨時空缺》(The Casual Vacancy)是哈利波特系列作者羅琳完成哈利波特五年後的第一部小說,亦是首部以成人讀者為取向的小說,已於2012年9月27日出版。此小說主要描述教區議會議員巴利死亡後遺留下的教區議員席次,所引發一場的爭奪戰。 故事設定在一座名為「派格福」(Pagford)的西部郊鎮,從受大家喜愛的教區議會議員巴利.費柏拉的死亡揭開序幕。接著議會席位空出了一個席次,而在補選完成前伴隨著許多的衝突。而派系的衝突乃主要肇因於教區議會下的房地產「郊野社區」是由已故議員巴利所支持的。然而,為了奪位所引發的一連串事件,很快的引發有人利用教區議會網站的留言板以揭發不為人知的秘密,而搗亂了整個補選並帶來動盪。 種族、政治議題、及如毒品、娼妓和性侵害等社會問題為本書的主題。而本書在英國在三年內成為最暢銷的書,且在首賣當週得到暢銷書第二名,第一名為丹布朗的《失落的符號》。2012年成為發售當週暢銷書第15名。英文版在發售後三週售出達一百萬本,為本書所有版本及發售區域中最高的,包括在美國和英國。 本書2014年由BBC和HBO合資拍成三集電視迷你影集,2015年2月15日起BBC首播,HBO亞洲於3月25日播放、美國則是4月19日。.

47 关系: 华尔街日报大麻家庭暴力中產階級丹·布朗乔治·艾略特人民文学出版社伦敦強暴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CBS News皇冠文化种族主义種族紐約客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美國美联社聯合內閣荷里活報道衛報角谷美智子锡克教自殺自我傷害蕾哈娜色情英国英国广播公司虐待兒童虛構作品HBOJay-ZJ·K·罗琳Telegraph Media GroupTime (magazine)每日电讯报每日郵報洛杉磯時報海洛因悲喜剧政治曼彻斯特時代雜誌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英语:The Wall Street Journal,简写:WSJ)是美國具有影響力的報刊,共獲得40座普立茲獎,報導侧重金融、商业领域报導的日报,创办於1889年,隶属于新闻集团旗下的道琼斯公司。该日报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除了美國國內版本外,國際發行以英文撰寫的版本有歐洲、亞洲、印度,以及中國中文版、日本日文版。.

新!!: 臨時空缺和华尔街日报 · 查看更多 »

大麻

大麻(學名:Cannabis sativa)又名尋常大麻、線麻、白麻,中国古称麻、漢麻、枲()、苴(),是大麻科大麻属的一種植物,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經濟作物,可作為紡織原料,它也屬於一種藥草,可以作为藥物用來治病。 大麻大体上可分为工业大麻、药用大麻。主要生長地區主要包括在亞洲的吉爾吉斯、阿富汗、中華人民共和國部分地區、印度和尼泊爾以及歐洲的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等地。在中國,主要生長於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黑龍江、內蒙古、陝西、甘肅、四川等地。 一些国家將含有四氫大麻酚(THC)精神活性物質的大麻視為是法律規定的毒品的一種,在多數大麻未合法的國家販賣與抽食均屬違法。但由於藥用大麻當中包含的非成癮成分大麻二酚(CBD)不屬於精神活性物質,同時具有治療焦慮、癲癇的輔助作用,且不會產生THC帶來的致幻效果,故“大麻是否是毒品”一說在全球仍具爭議。所以医学上通常采用经过人工培育,高CBD低THC的大麻品种,称为医用大麻。与娱乐用的大麻相比,它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前者即难以导致依赖性,也很难满足后者的毒瘾需求。.

新!!: 臨時空缺和大麻 · 查看更多 »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簡稱家暴,是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行為,往往由于现实之亲属关系與利益的约束而出現一定程度的隐蔽性,以致於這類傷害行為被掩蓋或要求不得聲張外揚、家人以外之人亦常袖手旁觀,不願介入或協助。 家庭暴力的侵害行為可包括了實際攻擊、傷害、虐待等直接實施暴力或在精神上威脅家庭成員。其涉及的成員可以指:配偶、前配偶、雙親、子女和繼親帶來的孩子、有血緣關係家人、同居伴侶、殘疾者與照顧者、情侶關係。.

新!!: 臨時空缺和家庭暴力 · 查看更多 »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学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zh-hans:老板; zh-hant:老闆; zh-hk:東主;-,中學、小學、-zh-hans:幼儿园; zh-hant:幼稚園; zh-sg:幼稚园;-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產階級有時——特別在香港——也被戲稱作「夾心階層」,意即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既不如上流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戶人士般能享受相對大的社會福利保障。 中產階級的界定因素隨各國有所分別,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擁有資產作界定,其他因素則包括教育、專業地位、擁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擁有大學学位的人,多數可躋身中產階級的行列。而擁有自置物業及私家車,亦是中產階級的象徵。.

新!!: 臨時空缺和中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丹·布朗

丹·布朗(英语:Dan Brown,),生于美国新罕布夏州,美國作家,《达芬奇密码》的作者。 他的作品多為密碼學結合科技、宗教、藝術的驚悚懸疑小說。2003年以小說《达·芬奇密码》一炮而紅,聞名世界,在臺灣被出版商封為「全球驚悚小說之王」。.

新!!: 臨時空缺和丹·布朗 · 查看更多 »

乔治·艾略特

麗·安妮·「瑪麗安」或「瑪麗安」艾凡斯(Mary Anne「Mary Ann」Or「Marian」 Evans,1819年11月22日-1880年12月22日),筆名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是一位英國小説家。她的作品包括《佛羅斯河畔上的磨坊》(1860年)和《米德尔马契》(1871年-1872年)等。.

新!!: 臨時空缺和乔治·艾略特 · 查看更多 »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的一个注重于文学作品出版的出版社。现为中国出版集团下属出版社。ISBN代码為978-7-02。现任社长是管士光。 人民文学出版社至今为止出版了13000多种图书,包括3000多种翻译的文学作品。除当今文学作品外该出版社也从事出版经典著作,包括中外著名作家的文集和全集图书。 它还出版五种文学报刊: 《中华文学选刊》、《新文学史料》、《当代》、《帅作文》和《中华散文》。 近年与99读书人合作,开始出版日本漫画和轻小说。 2009年被新闻出版署评选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文艺类)。.

新!!: 臨時空缺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臨時空缺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強暴

強暴可能是指:.

新!!: 臨時空缺和強暴 · 查看更多 »

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英國作家J·K·罗琳的奇幻文學系列小說,描寫主角哈利波特在霍格華茲魔法學校7年學習生活中的冒險故事;該系列被翻譯成75種語言,在超過兩百個國家出版,所有版本的總銷售量逾4億~4億5千萬本(2013年7月),名列世界上最暢銷小說之列。繁體中文版由皇冠文化出版;简体中文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美國华纳兄弟電影公司把這7集小說改拍成8部電影,前6集各一部,第7集分兩部。哈利波特電影系列是全球史上最卖座的電影系列,總票房收入過77亿美元,在多國上映。此外還有位於佛羅里達的主題樂園,與大量衍生作品,使作者羅琳本人在此作品完成後成為英國最富裕的女性人物之列。.

新!!: 臨時空缺和哈利·波特 · 查看更多 »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系列魔幻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的第五集。英文原版2003年6月21日在英国出版。.

新!!: 臨時空缺和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 查看更多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英語: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是英國作家J·K·罗琳的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集。这本书包括哈利的最后冒险,和他将如何跟佛地魔做最后的战斗。本書共607頁(英國版)/759頁(美國精裝版),英文版的书名是在2006年12月21日在罗琳的网站上公布的。罗琳曾说过,她最近没有打算再写任何关于哈利·波特的书籍,但是罗琳有说过她有可能会写一个关于魔法世界的百科全书,应该是用于给慈善团体筹资。截至2007年,罗琳已经花了17年用于完成哈利·波特。罗琳说过这本书的结尾將“包含所有『他们』会需要的之前的故事”(have all the back story they'll need),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写“前传”之类的东西。.

新!!: 臨時空缺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 查看更多 »

CBS News

#重定向 CBS (電視網).

新!!: 臨時空缺和CBS News · 查看更多 »

皇冠文化

皇冠文化是中華民國的一家出版事業,統稱為皇冠文化集團, 1954年,瓊瑤之夫平鑫濤創辦「皇冠雜誌社」,發行文藝雜誌《皇冠雜誌》;之後逐漸壯大,目前已經發展為大規模的出版集團,旗下擁有多項子企業。.

新!!: 臨時空缺和皇冠文化 · 查看更多 »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racism)指一套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及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瞧不起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Racism" in R. Schaefer.

新!!: 臨時空缺和种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種族

#重定向 人種.

新!!: 臨時空缺和種族 · 查看更多 »

紐約客

《紐約客》(The New Yorker),也译作《紐約人》,是一份美国知识、文艺类的综合杂志,内容覆盖新闻报道、文艺评论、散文、漫画、诗歌、小说,以及纽约文化生活动向等。《紐約客》原为周刊,后改为每年42期周刊加5个双周刊。《纽约客》现由康得纳斯出版公司出版。 《纽约客》不是完全的新闻杂志,然而它对美国和国际政治、社会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是其特色之一。杂志保持多年的栏目“城中话题”(The Talk of the Town)专门发表描绘纽约日常生活事件的短文章,文笔简练幽默。每期杂志都会点缀有《纽约客》独特风格的单格漫画,让人忍俊不禁。尽管《纽约客》上不少的内容是关于纽约当地文化生活的评论和报道,但由于其高质量的写作團隊和严谨的编辑作风,《纽约客》在纽约以外也拥有众多的读者。.

新!!: 臨時空缺和紐約客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臨時空缺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经济学人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英國的英文新聞週報,分八個版本面向全球發行,其編輯部位於倫敦。它在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爾遜創辦。在創辦之初,《經濟學人》以報紙版式發行;時至今日,儘管它已經採用小開本、光面紙的雜誌版式出版,但它依然沿用舊時的習慣,將自己稱為「報紙」。2017年上半年,《經濟學人》實體和數字刊物的平均每周發行量合共達到144萬份,其中近六成發行量位於北美地區。 《經濟學人》歸經濟學人集團所有。後者的股權中有50%由包括報社編輯和職員在內的私人投資者持有,餘下50%由英國罗斯柴尔德家族和意大利阿涅利家族分別直接或通過控股公司持有,二者在集團董事會均有代理人。集團曾經的主要股東還包括培生集團。在2016-2017財年,經濟學人集團的經營利潤達到5600萬英鎊。《經濟學人》主編的任命和解任均由集團下設的理事會負責。報社有大約100名僱員,其中約三分之二在倫敦西敏市的總部辦公,其餘則被派駐在全球近20個國家的編輯部。 雖然刊名為「經濟學人」(英文名The Economist為「經濟學家」之義),但《經濟學人》並非專門研究經濟學,也不是學術期刊,而是一本涉及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事務的綜合性新聞評論刊物,著重於對這些議題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它的社論持有古典自由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的立場,傾向於支持自由貿易、全球化、和社會自由主義(例如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它曾將自己形容為「亞當·斯密與大衛·休謨的蘇格蘭式自由主義的產物」。它面向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羣,讀者中包括諸多具有影響力的高管和決策者。21世紀以來,儘管《時代》、《福布斯》、《新聞週刊》等諸多同類英文新聞雜誌的發行量均陷入停滯或出現下滑,但《經濟學人》的發行量和廣告業績卻有顯著增加。這一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被經濟學人集團的前-zh-cn:首席执行官;zh-hk:行政總裁;zh-tw:執行長-安德鲁·拉什巴斯(Andrew Rashbass)形容為「大眾智慧」(Mass Intelligence)時代的來臨。.

新!!: 臨時空缺和经济学人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臨時空缺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联社

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中文環境裡为将其和其他国家的联合通讯社区分开来,多加註國名称为“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為美國乃至於世界最大的通讯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通讯社。二战后(1947年),美联社成员范围扩大到电台、电视台,而且允许非社员订购稿件。美联社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美联社成立于1846年5月,由《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商业日报》、《快报》、《纽约信使及问询报》联合组建。經過多年發展,已击败了传统的竞争对手合众国际社,成為美國第一大的通訊社。其他英语新闻服务例如路透社和法新社,是基于美国以外的国家。 美联社编辑部门有总编室、国际部、对外部、经济新闻部、体育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广播新闻部。1994年,美联社增设电视部(APTV),工作中心在伦敦,通过亚洲、拉美、北美和全球四条服务专线,向全世界电视订户提供声像新闻,用6种文字发稿。 截至2005年年底,美联社的合作伙伴包括1700多家报纸,超过5000家电视和广播电台。超过10万张新闻图片。243家新闻分社,在全球121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美联社还运营美联社卫星网络,覆盖全球,报道重大事件。美联社在绝大部分美国媒体开有专版,所有出版和再版的新闻出处必须标明为美联社。美联社事实上已经成为新闻写作的标准。.

新!!: 臨時空缺和美联社 · 查看更多 »

聯合內閣

#重定向 聯合政府.

新!!: 臨時空缺和聯合內閣 · 查看更多 »

荷里活報道

《荷里活報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又译好莱坞报道者)是一份美國娛樂界的行業日報,是娛樂界行內兩大報刊之一(另一份是《綜藝》)。雜誌由William R. Wilkerson於1930年9月1日創辦,最初只報道有關荷里活的電影新聞,在1950年代電視普及後亦開始報道電視新聞。.

新!!: 臨時空缺和荷里活報道 · 查看更多 »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John Edward Taylor揭露事件的事實。1821年,《曼徹斯特衛報》創刊,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此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编务,将《曼徹斯特衛報》变得高雅生动,奠定了该报成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为英国第二大高级报纸。《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倾向為左派,《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级报纸。.

新!!: 臨時空缺和衛報 · 查看更多 »

角谷美智子

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1998年曾获得普利策奖,是《纽约时报》的书评家,为日裔美国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新!!: 臨時空缺和角谷美智子 · 查看更多 »

锡克教

锡克教(旁遮普语:ਸਿੱਖੀ ,意解「信徒」;英语:Sikhism)是一種萬有在神論的印度宗教,以《古魯·格蘭特·薩希卜》為經典。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是現存其中一個最年輕的宗教,目前在全世界有2500萬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新!!: 臨時空缺和锡克教 · 查看更多 »

自殺

自殺是指當事者蓄意使自己死亡的行為。試圖自殺或非致命的自殺行為一般視為自殘,有自殺的意圖,但後來沒有死亡。协助自杀是指一個人藉由提供建議或是其他方式,協助有死亡意願者達成目的,但沒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這和安樂死不同,在安樂死中他人有直接參與導致死亡的過程。是有自殺的想法,有可能會演變成。 自殺的風險因素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人格障礙或是物質濫用在內的心理疾病,其他因素還有因為經濟問題、人際問題或是霸凌而有的壓力而產生的衝動行為。以往曾試圖自殺的人,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也較高。自殺防制的方式包括管制可能用來自殺的物品(如槍枝及毒藥),提高取得的難度,治療心理疾病及物質濫用,改善媒體報導自殺的方式,及提升經濟條件等。生命線之類的協談電話雖常見,但到2007年時,有關其成效的研究還不太充份。 常用的自殺方法會隨著地區而不同,也會和自殺工具是否容易取得有些關係。常用的方式包括上吊、及枪械。自殺造成2013年842000人死亡,較1990的712000人增加,使之成為全球第十大死因。通常男性自殺完成的比率高於女性,而男性想要自殺的比率也是女性的四至五倍。估計每年有一千萬至二千萬人試圖自殺,試圖自殺可能會造成受傷甚至長期的失能 -->。在西方國家中,年輕人較容易有試圖自殺的情形,女性發生比率是男性的五倍。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自殺的看法受到宗教、榮譽感和人生意義這類普遍存在的議題所影響。亞伯拉罕諸教認為,所以自殺有違上帝旨意。在日本武士時代,切腹自殺象徵對失敗負責或表達抗議。印度習俗「薩提」,即丈夫過世後,寡婦因為自願或迫於家庭和社會壓力,在丈夫的中跟著自焚殉葬,後來在英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止。現在大部分西方國家已不再將自殺和自殺未遂視為非法,但自殺在許多國家仍屬於犯罪行為在20和21世紀,自殺已成為特殊情況下的抗議形式, 敢死隊和 自殺炸彈則用來作為軍事戰略或恐怖攻擊。自殺一詞源於拉丁語suicidium,意為「將自己殺死」。 2011年發表在上,追蹤台灣1080位社區自殺嘗試(自我傷害)者5年的研究,去探討這些被認為自殺最高危險群的人最後真的死於自殺原因的人有多少。在嘗試自殺後5年內,死於自殺的比例有3.8%。.

新!!: 臨時空缺和自殺 · 查看更多 »

自我傷害

自我傷害(Self-harm),又稱自傷(self-injury),是指有意且直接地傷害身體組織的行為,當事人一般沒有自殺的意圖。較近期的文獻多會使用以上兩者去取代較不中立的「自殘」,特別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出版以後。 最常見的自傷方法是使用尖銳的物體割破當事人自身的皮膚,但自傷也包括各式各樣的行為,包括自焚、划伤身體部位、把身體撞向硬物、用拳頭或其他會造成傷害的物件打向自己、干擾傷口癒合()、拔毛(拔毛癖),以及攝入有毒物質。物質濫用和进食障碍一般不會視作自傷,因為所造成的組織損傷通常都是無意的附加後果。然而,相關定義的界線並不總是明確的:如果當事人故意以一些通常不視作自傷的行為傷害自己,那麼亦可界定為自傷。雖然自殺並不是自傷者的意圖,但自傷與自殺之間存在著一段複雜的關係,因自傷行為具有致命的潛在風險。自傷者擁有相對較高的自殺風險;40–60%的自殺者亦曾出現過一定程度的自傷行為。儘管如此,仍不能归纳性地認定大多數自傷者最終都會自殺。 「對自傷的渴求」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其中一種常見症狀。患有其他精神病的人亦可能會自傷,例子包括重性抑郁障碍、焦虑症、物質濫用、进食障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精神分裂症,以及好幾種的人格障礙。.

新!!: 臨時空缺和自我傷害 · 查看更多 »

蕾哈娜

羅賓·蕾哈娜·芬蒂(Robyn Rihanna Fenty,,)是一名巴巴多斯的歌手与作詞家。她出生于聖邁克爾區,并在布里奇敦长大。2003年,蕾哈娜在唱片制作人埃文·罗杰斯的指导下录制了一些样本唱片,初涉乐坛。最终,她与Def Jam唱片行政總裁Jay Z签下合同,正式开启个人职业生涯。在发行錄音室專輯《太陽之歌》與《娜妹天下》時,蕾哈娜創造了《百聽不厭》與《求救訊號》等熱門歌曲,並因此小有名氣。2007年,蕾哈娜發行了她的第3張錄音室專輯《娜妹好坏》,重塑了自己的音樂風格和公眾形象。專輯的首張單曲《小雨傘》成為了她個人職業生涯全球化的一大突破,不僅取得了較大的商業成功,還獲得了第50届格莱美奖最佳饒舌/演唱對唱獎。這之後,蕾哈娜又發行了四張錄音室專輯,並創造了數首熱門單曲。 至今,蕾哈娜的全球唱片銷量已超過2億,是唱片銷量最多的艺人之一。在《加把劲》發行之後,蕾哈娜已正式超越麥可·傑克森,成為《告示牌》史上擁有第4多冠軍單曲的藝人。蕾哈娜在其職業生涯已獲得多項獎項,包括8個葛萊美獎、12個全美音樂獎、12個《告示牌》音樂獎和2個全英音樂獎。而由於她時尚造型多變,她亦在2014年收穫了美國時尚設計協會終身時尚成就獎。2012年,《福布斯》將蕾哈娜列為該年第4有權勢的名人,《時代》也將其評為該年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

新!!: 臨時空缺和蕾哈娜 · 查看更多 »

色情

色情作品(pornography)基本上泛指以刺激性欲為目的,而製作的性事描绘,其包括小說文章、雜誌(書刊)、明信片、相片(photograph)、雕刻成像、繪圖、動態影像或動畫、錄音及成音、电子游戏等。色情作品描绘的主體包括在靜態相片中呈現姿態的色情模特兒(pornographic model)、在色情片當中表演的色情演員或偶像明星(porn star)。色情片的演出者若不牽涉動態劇情也可僅稱模特兒。然而一些現場實況的活動——如脫衣舞等之類的——通常超出色情描述產物的一般定義範圍。虽然色情物品描繪而令人聯想到性事物,但色情物品卻不直接等同實體的動作或性事本身。 社會普遍認為與性有關的描寫是不道德、上癮的,甚至会毒害人的。被標籤為色情的事物,一般皆擬以法律作規範,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該些法律會規範其對不特定人群開放的程度、展示或持有的合法性。這類理據以至色情作品一詞的定義,皆會隨著時代演變、文化淵源、各國情境等因子而有所差異。 由於社會對於性議題研討的態度漸趨寬容,而法律上對於猥褻的定義也變得更為狹窄,所以色情行業的生產和消費在20世紀後半葉上升。錄像帶與互聯網的引進更使色情業盛行至全球各地,年產值高達數十億美元;僅美國就佔據了25億美元,其中包括各式各樣的媒體、週邊產品和色情產業,在全球各地累計產值更接近千億美元的規模,僱用成千上萬的演員以及幕後支援和製作人員。與此一行業相关的組織还有專門的行業出版物貿易團體、私人組織(如)、政府機構以及政治組織。像Pornhub、RedTube、YouPorn般的色情網站一直擔任着自製或半職業色情作品的儲存庫,由色情物品的創作者免費提供(其可稱為暴露癖),其对傳統商業色情電影業構成挑戰。 在不違反法律或道德爭議的前提之下,色情商品已應用在某一些特殊的情境。例如:生育門診當中用在刺激男子取精。一些夫婦幾次使用色情商品建立“性”趣、變換情趣或用在前戲的一部分。也有一些證據表明,色情可用於治療窺陰癖。.

新!!: 臨時空缺和色情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臨時空缺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广播公司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縮寫:BBC;又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以強調其公營地位)是英国的一家资金主要来自英国国民缴纳的电视牌照费且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也是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公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广播业务。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互联网新闻服务。.

新!!: 臨時空缺和英国广播公司 · 查看更多 »

虐待兒童

虐待兒童,簡稱虐兒、虐童,是指對兒童的虐待,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種。.

新!!: 臨時空缺和虐待兒童 · 查看更多 »

虛構作品

虛構作品(Fiction、Fictional),虛構是指憑空想像、非現實存在的人事物,有別於假說、理論和虛擬的定義,因為虛構不見得要按照邏輯及科學證明,可以自由誇大。許多創作者會利用虛構手法,為作品構築出獨特世界觀及人事物,創造了不少的藝術價值,所以被廣泛運用在藝術領域中,虛構作品與非虛構作品相對。.

新!!: 臨時空缺和虛構作品 · 查看更多 »

HBO

HBO(Home Box Office的縮寫,直譯為家庭票房)是一個美國的付费有线和衛星聯播網,為時代華納公司所擁有,由Home Box Office公司負責營運。HBO主要播出曾在戲院放映的電影和獨立製播的電視影集,此外也有為電視而製作的電影、紀錄片、拳擊賽,以及偶爾播出的喜劇脫口秀和演唱會特別節目。.

新!!: 臨時空缺和HBO · 查看更多 »

Jay-Z

#重定向 Jay Z.

新!!: 臨時空缺和Jay-Z · 查看更多 »

J·K·罗琳

喬安娜·羅琳,CH,OBE,FRSL(Joanne "Jo" Rowling,),笔名J·K·羅琳(J.)及罗柏特·加尔布雷斯(Robert Galbraith),英国小说家、电影编剧及制片人,代表作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她的《哈利波特》暢銷全球,熱賣超過4亿本,成為史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其同名改編電影也成為電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之一。該系列電影獲得羅琳的完整授權,她還親自擔任《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上)》和《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下)》的電影監製。 J.K·羅琳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葉特。1990年,當她在一班從曼徹斯特開往倫敦的誤點列車上想到《哈利波特》小說靈感時,她是國際特赦組織的研究員兼雙語秘書。撰寫《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期間,羅琳經歷貧窮、母親過世與首次離婚,終於在1997年出版《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第一本。其後續集逐年出版,最後一部《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在2007年出版,宣告完結。羅琳的下一部作品與成名作完全不同,乃是面向成人讀者的悲喜劇小說《臨時空缺》,出版於2012年,隔年,她又以筆名「羅柏特·加爾布雷斯」(Robert Galbraith)出版犯罪小說《杜鵑的呼喚》,羅琳表示此作將會發展成為系列小說。 J.K·羅琳的人生宛如《灰姑娘》故事般,在短短5年內從接受政府濟助的貧窮單親媽媽成為富有的暢銷作家。她是英國有記錄以來最暢銷的作家,版稅所得約2,380萬英鎊。2008年,《》估測羅琳的財產總值約5.6億英鎊,是英國第12位富有的女性。富比士則將羅琳評為2007年最具影響力名人的第27位,《時代雜誌》也以她「對在社會、道德與政治方面的影響」評為2007年時代年度風雲人物第二位。2010年10月,《衛報》將羅琳評為全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她也投入慈善活動,支持喜劇救濟、、、等慈善團體。.

新!!: 臨時空缺和J·K·罗琳 · 查看更多 »

Telegraph Media Group

#重定向 電訊媒體集團.

新!!: 臨時空缺和Telegraph Media Group · 查看更多 »

Time (magazine)

#重定向 時代雜誌.

新!!: 臨時空缺和Time (magazine) · 查看更多 »

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英国大開型報章,成立于1855年6月29日,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之一。《星期日电讯报》是其姊妹刊物。每日電訊報早期政治立場親英國自由黨,近代政治立場則親英國保守黨。.

新!!: 臨時空缺和每日电讯报 · 查看更多 »

每日郵報

《每日郵報》(Daily Mail),是在英國每日發行的老牌報刊,由所有。该报纸由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北岩爵士)与(罗斯米尔爵士)创办,於1896年首次印刷發行,是繼《太陽報》後英國第二大報章。报纸的苏格兰版和爱尔兰版分别于1947年和2006年发行,其姐妹报纸《星期日邮报》亦于1982年开始发行。《每日邮报》是首家瞄准“1870年初等教育法令制造的中低端市场”的报纸,它“售价低廉,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也是英国第一家日销量超过百万的报纸。2013年,报纸的网站每月访问量超过一亿。2016年时,报纸平均每日销售1,510,824份。 创始人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的曾孙乔纳森·哈姆斯沃思当前为该报的董事长,掌握每日邮报和通用信托集团的股权。而具体与编辑有关的事务则交由和他的编辑团队处理。 报纸一开始是面向所有人的,后来又加入了一些专为女性打造的内容。2013年下半年,报纸的读者中有54.77%为女性,成为英国当年唯一一家女性读者过半的报纸。2014年的一次调查访问显示,该报的读者平均年龄为58岁,在所有主要的英国日报中,《每日邮报》15岁至44岁的读者比重是最少的。 《每日邮报》曾因散播种族主义、虚假科学消息受到过指责。.

新!!: 臨時空缺和每日郵報 · 查看更多 »

洛杉磯時報

《洛杉磯時報》(英语:Los Angeles Times),又稱《洛城時報》,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

新!!: 臨時空缺和洛杉磯時報 · 查看更多 »

海洛因

海洛因(heroin 或 diacetylmorphine),即二乙酰吗啡;又譯海洛--。 在医学上,海洛因可作为强效镇痛药物,用于心臟病、外伤、手术后的剧痛。因为有强烈的成瘾性,也被用作强效毒品,俗称「白粉」或「白麵兒」;台灣、香港又稱「四號仔」、「软仔」(硬仔則是安非他命)。 世界各国对海洛英控制相当严格,販運海洛英屬嚴重罪行,可判處罰款、終身監禁或死刑,但因它售價高昂、成癮性強,至今仍為多國最常走私的毒品之一。.

新!!: 臨時空缺和海洛因 · 查看更多 »

悲喜剧

悲喜剧是一種悲剧和喜剧交融并延伸的文學體裁,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英國文學裡,威廉·莎士比亞晚期偏好寫悲喜劇的劇本(又稱『傳奇劇』),在此之後直到19世紀這段期間是悲喜劇最盛行的時候。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討論到關於悲劇和喜劇重複的問題。.

新!!: 臨時空缺和悲喜剧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新!!: 臨時空缺和政治 · 查看更多 »

曼彻斯特

曼徹斯特(Manchester),英國英格蘭西北區域大曼徹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城市、單一管理區,人口437,000。 大曼徹斯特成立於1974年,主要來自於蘭開郡和柴郡,有人仍認為曼徹斯特是蘭開郡的一部分。“曼徹斯特”此名經常用來指整個都市區(甚至擴展到大曼徹斯特以外),其市區總人口在英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倫敦。曼徹斯特以倉庫眾多聞名於世,別名「倉庫城市」。 曼徹斯特與特拉福德、泰姆賽德、索爾福德、斯托克波特等城鎮聯合成大曼徹斯特地區。.

新!!: 臨時空缺和曼彻斯特 · 查看更多 »

時代雜誌

《時代》(Time,注册商标为大写的TIME),(又譯《時代週刊》、《時代雜誌》等),是一份於1923年開始在美國出版的新聞雜誌。現今的《時代》共有四種版本,包括了美國主版、歐洲版、亞洲版、南太平洋版。歐洲版(Time Europe,舊稱Time Atlantic)出版於倫敦,亦涵蓋了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事件。亞洲版(Time Asia)出版於香港。南太平洋版出版於悉尼,涵蓋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群岛。《時代》之前曾发行过加拿大版(内容与美国版相同,广告刊登的是加拿大本地广告),自2008年12月起,终止发行加拿大版,目前在加拿大发行的版本均为美国版。.

新!!: 臨時空缺和時代雜誌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偶发空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