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每日郵報

指数 每日郵報

《每日郵報》(Daily Mail),是在英國每日發行的老牌報刊,由所有。该报纸由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北岩爵士)与(罗斯米尔爵士)创办,於1896年首次印刷發行,是繼《太陽報》後英國第二大報章。报纸的苏格兰版和爱尔兰版分别于1947年和2006年发行,其姐妹报纸《星期日邮报》亦于1982年开始发行。《每日邮报》是首家瞄准“1870年初等教育法令制造的中低端市场”的报纸,它“售价低廉,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也是英国第一家日销量超过百万的报纸。2013年,报纸的网站每月访问量超过一亿。2016年时,报纸平均每日销售1,510,824份。 创始人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的曾孙乔纳森·哈姆斯沃思当前为该报的董事长,掌握每日邮报和通用信托集团的股权。而具体与编辑有关的事务则交由和他的编辑团队处理。 报纸一开始是面向所有人的,后来又加入了一些专为女性打造的内容。2013年下半年,报纸的读者中有54.77%为女性,成为英国当年唯一一家女性读者过半的报纸。2014年的一次调查访问显示,该报的读者平均年龄为58岁,在所有主要的英国日报中,《每日邮报》15岁至44岁的读者比重是最少的。 《每日邮报》曾因散播种族主义、虚假科学消息受到过指责。.

71 关系: A Day in the Life埃塞克斯郡大英帝国太陽報 (英國)审查制度尼古拉·斯特金工党 (英国)工党领袖 (英国)帝国主义中央通訊社中国共产党希拉里·克林顿希拉里·克林顿电子邮件争议布莱克本乐高乔纳森·哈姆斯沃思,第四代罗斯米尔子爵人民日报伊斯兰主义弗利特街徵兵制保守黨 (英國)国际财经时报BBC在線獨立報第三代索爾斯伯利侯爵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布尔战争紐約客约翰·列侬纳粹主义纽约时报統一教瑟羅克联邦调查局衛報觀察家報詹姆斯·科米鲁伯特·默多克贝尼托·墨索里尼路陷麥克米倫出版公司阿道夫·希特勒閉路電視里斯本条约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第一代諾思克利夫子爵艾瑪·沃特森英國脫離歐盟英国英国首相英国报刊列表...英语英文維基百科HeForShe披頭四樂隊恐怖活动杰里米·科爾賓欧洲联盟歐洲移民危機每日快報每日见闻报泰晤士报温斯顿·丘吉尔星期日邮报斯坦利·鲍德温文翠珊旁觀者日报拉姆齊·麥克唐納1870年初等教育法令2015年11月巴黎襲擊事件2016年美国大选 扩展索引 (21 更多) »

A Day in the Life

《A Day in the Life》(译名:生命中的一天)是披頭四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最后一首歌曲。这首歌署名为藍儂-麥卡尼,由約翰·藍儂和保羅·麥卡尼单独创作的部分组成,另加上管弦乐段落。藍儂的歌词受当时报纸文章的启发,而麥卡尼是在怀旧他的青年时代。把歌的各个部分由管弦乐滑音连接,以及用持续的钢琴和音结束全曲的决定是在歌曲录制完成后作出的。 歌词“I'd love to turn you on”一句被认为指涉毒品,因此这首歌一开始被BBC禁止在广播上播出,禁播令最後在1972年3月13日才解除。这首歌在随专辑首发后,被作为单曲B面发行,也被收入各个精選集中。它被很多其他艺人翻唱,包括史汀、巴比·达林、、、、尼爾·楊、多莉·艾莫絲、傑夫·貝克、比吉斯、、克里斯·康奈爾、Phish乐队,以及2008年后保羅·麥卡尼在现场的演出。这首歌在《滚石杂志》的“500首史上最伟大的歌曲”榜单上排行第28位。该杂志也把该曲列为披頭士最好的歌曲。.

新!!: 每日郵報和A Day in the Life · 查看更多 »

埃塞克斯郡

雅息士郡(Essex,英國英格蘭東部的郡。以人口計算,濱海紹森德是第1大鎮(Town)、第4大區(district),切爾姆斯福德是第2大鎮(亦是郡治),高車士打是第3大鎮,巴西爾登是第4大鎮;高車士打是第1大區,巴西爾登區是第2大區。 把雅息士郡看待成34個非都市郡之一,它包含12個非都市區,佔地3,465平方公里(第11),有1,361,200人口(第11);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包含多2個單一管理區─瑟羅克、濱海紹森德,佔地增至3670平方公里(第11),人口增至1,670,000(第6)。.

新!!: 每日郵報和埃塞克斯郡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每日郵報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太陽報 (英國)

英國《太陽報》(The Sun)是富商默多克擁有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旗下的一份小開型日報。《太陽報》是全英國銷量最高的報章,2004年後期該報的每日發行量達320萬份。星期日版的《太陽報》名為《周日太陽報》(The Sun On Sunday),在2011年以前為《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 太陽報銷量、知名度高,有調查指在之中,《太陽報》讀者比同集團的知識型報章《泰晤士報》高出一倍。.

新!!: 每日郵報和太陽報 (英國) · 查看更多 »

审查制度

审查制度,通常指某些政府機構,新闻媒体和其他控制机构对被认为是有害的,敏感的,或是不合适的演讲或其他公共言论的抑制。 典型的情况是,审查制度是由政府,宗教团体,或者大众传媒施行的社會控制手段,虽然也存在着其他的审查制度施行方式。不过,如果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于相关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以及享有特权的「律师-代理人」之间的交流方面信息的控制,不在审查制度定义范围内。 因此,「审查制度」常常暗示着有不利的、不适当的和压制性的秘密(被隐藏起来)。 审查制度与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的概念紧密相关。如果检查制度被滥用,它也常常被与戒嚴、践踏人权、独裁统治和箝制自由并置起来。 「审查制度」带有贬义,它常常暗指,某一类人通过滥用他们对信息的控制权,获取个人利益,或者阻止他人接触到本来他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通常这些信息可以用来验证人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西方的Censorship(审查制度)一詞自Censor而來。Censor為拉丁語,指古羅馬政府官員,其職責為登記公民戶口、評估其財產數額、考核公眾道德與管理公款,其後漸成為檢查之意。审查制度现在一般指掌控团体或机构控制信息向公众的传播,或者将这些信息消除。.

新!!: 每日郵報和审查制度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特金

--(Nicola Ferguson Sturgeon,),又譯--,是一名苏格兰政治家,现任苏格兰首席部长和苏格兰民族党党魁。.

新!!: 每日郵報和尼古拉·斯特金 · 查看更多 »

工党 (英国)

工党(Labour Party)是英国的一个奉行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中间偏左政党。.

新!!: 每日郵報和工党 (英国) · 查看更多 »

工党领袖 (英国)

工党领袖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是英国工党的最高职位。杰里米·科尔宾于2015年9月12日任是职,他代表北伊斯灵顿选区。 2015年5月8日工党副领袖哈莉特·哈曼接替2015年英国大选中失败的爱德·米利班德代理党领袖。2015年9月12日,她交棒给赢得2015年工党领袖选举的杰里米·科尔宾。汤姆·沃特森是现任工党副领袖,与科尔宾同一天当选。科尔宾的领袖地位在2016年中受到挑战,但他再次赢得了2016年工党领袖选举。.

新!!: 每日郵報和工党领袖 (英国)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每日郵報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Central News Agency,略稱CNA)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95年轉型為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成立、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目前總社設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

新!!: 每日郵報和中央通訊社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每日郵報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希拉里·克林顿

希拉里·黛安·羅德姆·克林顿(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是美國律師和民主黨政治人物,生於伊利諾州芝加哥。曾任美国国务卿、纽约州联邦参议员、美国第一夫人、阿肯色州第一夫人,丈夫是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 2008年,首度參與民主黨總統初選,雖然在民選得票領先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但最終在黨代表票數败给奥巴马。在奥巴马当选总统后被任命为美国史上第三位女性国务卿。 2016年,再次參與民主黨總統初選並勝出,成為美國史上首位女性主要政黨總統候選人。同年年底总统选举中領先共和黨對手唐納·川普近287萬普選票,但川普掌握過半選舉人票而使她敗選。.

新!!: 每日郵報和希拉里·克林顿 · 查看更多 »

希拉里·克林顿电子邮件争议

2015年3月,希拉里·克林顿电子邮件争议(英語:Hillary Clinton email controversy)被公开披露,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參選人希拉里·克林顿,在她担任美国国务卿(2009-2013)期间曾经用于她的私人电子邮件服务器进行官方通信,而不用在联邦服务器上维护的官方国务院电子邮件帐户。这些官方通信包括上千封后来被由国务院归类为国家机密的电子邮件。 争议在希拉里与班加西美国众议院专责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的背景下被揭露。一些专家、官员与国会议员认为她的私人邮件系统软件与私人服务器的使用违反了国务院协议与程序、联邦法律与记录保存管理条例。作为回应,希拉里表示她的个人电子邮件的使用遵照了联邦法律、国务院条例,而且前国务卿也曾维护个人电子邮件帐户,虽然未用自己的私人电子邮件服务器。 指控提出后一些在争议中的电子邮件包含机密信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对关于希拉里服务器上有多少机密信息理展开了调查。113封电子邮件所载信息在当时是秘密,包括65封电子邮件“机密”与22封“绝密”。三封可为机密,但缺少机密标题,仅被用圆括号中的小写“c”标记,被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康梅描述为"部分标记"。康梅还表示希拉里可能不够“技术在行”以理解三个分类标记的意思。在服务器上的近2100封电子邮件被国务院追溯标记为机密。希拉里签署的政府政策非公开协议中重申,作为获得她安全许可的一部分,即使不带有此标记的敏感信息也应被归为机密处理。 在2016年5月,国务院检察长办公室的释出83页的报告,关于国务院电子邮件的惯例。包括希拉里的电子邮件。2016年7月5日,联邦调查局局長詹姆斯·科米指出,希拉里在处理她的电子邮件系统上“极其粗心大意”,但调查结束,推荐不指控希拉里。2016年7月6日,司法部长洛丽泰·林奇宣布不会提出指控。7月7日国务院对电子邮件争议再展开调查。2016年9月2日,联邦调查局发布对希拉里服务器的58页调查报告。不過,10月28日,科米宣布發現新線索,決定需要重啟有關調查,被認為最終影響2016年美國大选,導致共和黨的唐納·川普最終當选的原因之一。希拉里的竞选团队表示:邮件泄露是俄罗斯间谍所为,他们的目的是在大选中帮助特朗普获胜,至今他們仍認為俄罗斯與特朗普团队有密切聯繫,協助特朗普勝出總統選舉。但特朗普团队断然否认。.

新!!: 每日郵報和希拉里·克林顿电子邮件争议 · 查看更多 »

布莱克本

--(Blackburn),英國英格兰兰开夏郡、西奔宁沼地的北方,是單一管理區-zh:布力般;zh-hans:布莱克本;zh-hant:布拉克本;zh-cn:布莱克本;zh-tw:布拉克本;zh-hk:布力般;zh-mo:布力般;--達溫 的最大鎮,人口14萬。它是工业革命时期纺织工业的中心。布莱克本市的伊活公園球場是英国著名球队-zh-hans:布莱克本足球俱乐部; zh-hant:布力般流浪足球會;-的主场。 著名披頭四樂隊的歌曲"A Day in the Life"為布力般市的歌曲。.

新!!: 每日郵報和布莱克本 · 查看更多 »

乐高

#重定向 樂高.

新!!: 每日郵報和乐高 · 查看更多 »

乔纳森·哈姆斯沃思,第四代罗斯米尔子爵

乔纳森·哈姆斯沃思,第四代罗斯米尔子爵(Jonathan Harold Esmond Vere Harmsworth, 4th Viscount Rothermere)生于1967年12月3日,是一位英国子爵。他继承了其曾祖父创办的媒体集团,当前是(前身为联合报业,一个旗下包括《每日邮报》的媒体集团)的董事长。.

新!!: 每日郵報和乔纳森·哈姆斯沃思,第四代罗斯米尔子爵 · 查看更多 »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與新華社及中國中央電視台並列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三大传媒機構,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大报,有广泛影响力。 《人民日报》于1946年5月15日起发行,最初是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的机关报,风格较为严肃,内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官方立场。該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新!!: 每日郵報和人民日报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主义

伊斯兰主义(الاسلامية)是指一种主张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而且是一套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 客观地描述,伊斯兰主义是一股综合了宗教、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反现代化”并带有愤怒情节的思潮,它透过把现存的诸多意识形态的要素整合起来,而迅速兴起。伊斯兰义脱胎于13世纪发端的赛莱菲耶(Salafiyya)运动,或称之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随着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阿富汗战争,伊斯兰主义得到迅猛发展Political Science 第12版,Michael G. Roskin 著,PEARSON 出版,ISBN 9780205075942。。 伊斯兰主义呼吁现代的穆斯林去他们的宗教信仰中寻根,并且在政治上统一思想。伊斯兰主义一词实际上因定义不同而存在争议。.

新!!: 每日郵報和伊斯兰主义 · 查看更多 »

弗利特街

弗利特街(英语:Fleet Street),是英國倫敦市內一條著名的街道,以鄰近弗利特河而得名。弗利特街向西穿越倫敦市的邊界後就變成河岸街;往東,通過路德門圓環後變成路德門山。由于地名“弗利特”與普通名詞“fleet”(“船队”、“舰队”)同形但原意有別,因此弗利特街亦译艦隊街。 一直到1980年代弗利特街都是傳統上英國媒體的總部。今日弗利特街依舊是英國媒體的代名詞,即使最後一家英國主要媒體路透社的辦公室也在2005年搬離弗利特街。.

新!!: 每日郵報和弗利特街 · 查看更多 »

徵兵制

徵兵制,是一種國家徵募軍人的制度,亦稱為義務役、常備役、充員兵役等,意指全體國民,如符合一定條件(通常是年滿法定年齡,且身體健康、無殘疾的男性),均須強制性加入軍隊服役一段時期(通常由半年至三年不等,視乎國家及軍種而定)。與募兵制(亦稱為志願役)為相對用詞。由於義務役成員是強制性、非自願及非終生性,因此實施徵兵制的國家通常會同時實施募兵制,容許自願選擇以軍人為長期職業的人士,在義務役期完畢後,繼續在軍隊服役。一般士兵由徵兵而來,士官幹部、軍官幹部則主要採志願方式招募,除非志願方式招募不足者,如中華民國每年都會舉辦預官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義務役青年,使之在服役期間晉升為下士士官或者少尉軍官。 中華民國及大韓民國的義務役制度,近年來常發生棒球球員、藝人的兵役問題。雖然兩個地方法律明文規定男性有服兵役的義務,但仍有一定的轉圜空間;有部分的棒球球員與藝人在國際上有知名度,但因為兵役問題可能導致事業中斷,兵役機關會採取彈性的方式使被徵召入伍的藝人與棒球球員擔任為期十二天的「補充兵」。此外,臺灣和韓國的資訊產業發達,為求有效利用資訊產業人才,兵役機關會彈性實施「研發替代役」制度。.

新!!: 每日郵報和徵兵制 · 查看更多 »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新!!: 每日郵報和保守黨 (英國) · 查看更多 »

国际财经时报

《国际财经时报》(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通常被称为IBTimes或者IBT)是全球性在线金融报纸。 目前,IBTimes拥有十三个国家版本并以七种语言发行,宗旨是通过不断扩大的采编网络为全球读者提供及时的商业新闻与分析评论。同时,它所提供的文章涉及时政、金融、文化和观点等多个领域。IBTimes中文网除了提供IBTimes全球站点的中文精选外,还将提供大量原创稿件。 目前在Alexa互联网访问排名中,《国际财经时报》网站在所有金融媒体中名列第六。.

新!!: 每日郵報和国际财经时报 · 查看更多 »

BBC在線

BBC在線(BBC Online),舊稱BBCi,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網站名稱及其提供的服務。BBC在線提供BBC新聞、BBC體育的內容,以及BBC iPlayer點播服務。BBC自1994年就開始網路服務,但在1997年12月才正式開始。2008年,BBC在線改為現名。BBC在線是世界訪問量最大的新聞網站之一。.

新!!: 每日郵報和BBC在線 · 查看更多 »

獨立報

立報(The Independent)是由Tony O'Reilly出版的一份英國報纸。和保守派的泰晤士報及中間偏左的衛報相比,算是比較政治立場性質中間派的報紙。.

新!!: 每日郵報和獨立報 · 查看更多 »

第三代索爾斯伯利侯爵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

罗伯特·阿瑟·塔尔博特·加斯科因-塞西尔,第三代梳士巴利侯爵,KG,GCVO,PC(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 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三次出任首相,任相时间合共13年,是英国在20世纪中的第一位首相和最后一位来自上议院的首相。他在1865年前称为罗伯特·塞西尔勋爵(Lord Robert Cecil),在1865年后,继承侯爵爵位前称为克兰伯恩子爵(Viscount Cranborne)。.

新!!: 每日郵報和第三代索爾斯伯利侯爵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每日郵報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布尔战争

二次布尔战争(Second Boer War;Tweede Boerenoorlog;Tweede Vryheidsoorlog/Tweede Boereoorlog;1899年10月11日-1902年5月31日),是一场英国与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之间的战争。.

新!!: 每日郵報和第二次布尔战争 · 查看更多 »

紐約客

《紐約客》(The New Yorker),也译作《紐約人》,是一份美国知识、文艺类的综合杂志,内容覆盖新闻报道、文艺评论、散文、漫画、诗歌、小说,以及纽约文化生活动向等。《紐約客》原为周刊,后改为每年42期周刊加5个双周刊。《纽约客》现由康得纳斯出版公司出版。 《纽约客》不是完全的新闻杂志,然而它对美国和国际政治、社会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是其特色之一。杂志保持多年的栏目“城中话题”(The Talk of the Town)专门发表描绘纽约日常生活事件的短文章,文笔简练幽默。每期杂志都会点缀有《纽约客》独特风格的单格漫画,让人忍俊不禁。尽管《纽约客》上不少的内容是关于纽约当地文化生活的评论和报道,但由于其高质量的写作團隊和严谨的编辑作风,《纽约客》在纽约以外也拥有众多的读者。.

新!!: 每日郵報和紐約客 · 查看更多 »

约翰·列侬

约翰·温斯顿·小野·列侬,MBE(John Winston Ono Lennon,出生名为John Winston Lennon;)是一位英国歌手和词曲作者,作为披头士乐队的创始成员闻名全球,该乐队是流行音乐史上在商业上最成功的团体。他与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组成了著名的藍儂–麥卡尼创作组合。 列侬在利物浦出生长大,在青少年时期参与了噪音爵士乐热潮;他的第一支乐队采石工人(the Quarrymen)在1960年转变为披头士樂團。披头士于1970年解散后,他开始了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行了受好评的专辑《John Lennon/Plastic Ono Band》和《Imagine》,以及标志性的歌曲如《Give Peace a Chance》、《Working Class Hero》和《Imagine》。在1969年与小野洋子结婚后,他把名字改为约翰·小野·列侬。1975年,列侬从乐坛隐退,在家照顾年幼的儿子西恩。1980年,他和小野携新专辑《Double Fantasy》复出,在专辑发行三周后遇害。 列侬在他的音乐、写作、绘画、影片和采访中展现了他反叛的天性和尖酸的幽默。他因参与政治及和平运动而受到争议。1971年,他搬家到纽约市曼哈顿。在那里,列侬对越战的批评使理查德·尼克松政府长期试图把他驱逐出境。而他的一些歌曲被反战运动和60年代反文化运动视为圣歌。 截至2012年,列侬的个人专辑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1400万。作为创作者或演唱者,他参与了25首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单曲。2002年,他在BBC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榜单中被民众票选为第8位。2008年,《滚石》杂志把他选为“史上最伟大的歌手”第5位。他在去世后于1987年进入词曲作者名人堂(Songwriters Hall of Fame),还两次进入摇滚名人堂,分别是在1988年以披头士一员身份和在1994年以个人身份入选。.

新!!: 每日郵報和约翰·列侬 · 查看更多 »

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納粹」音譯自 Nazi,本身是縮寫,來自德語的「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指1933年至194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纳粹”这个词在德语中的含义並不具有極為明確的意涵,然而,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是“屬於一個民族的”,也称为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之民族觀乃主张國家权力之絕對集中化,即极权主义,但其則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法西斯主义,但納粹與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執政者墨索里尼最終成為明確的盟友。 阿道夫·希特勒乃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缩写为NSDAP)的领袖。納粹黨執政时期的德国通称为「纳粹德国」、「第三帝國」,而正式國號乃「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s Reich)。纳粹主义的追隨者称为纳粹主义者。目前仍有纳粹主义者即新纳粹在各国活动,否认和淡化猶太人大屠杀及其对其他纳粹行径进行宣传(例如称犹太人遭到纳粹屠杀是有原因的,二十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有犹太人的参与等),并努力美化纳粹政权的政策和行为,并以极端之民族主义、種族主義和排外暴力为主要宣传内容。 1919年1月5日納粹的前身,德國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正式成立,創立者是安東·德萊克斯勒"Nazi Party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vervi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Britannica.com webpage:.

新!!: 每日郵報和纳粹主义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每日郵報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統一教

統一教,全名為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原名世界基督教統一神靈協會,是由文鮮明創立, 統一教除了《聖經》之外,亦採納了文鮮明個人的著作,其教義神學與主流基督教神學部分相左。.

新!!: 每日郵報和統一教 · 查看更多 »

瑟羅克

瑟羅克(Thurrock )是英國埃塞克斯郡的一個單一管理區,處於倫敦通勤居民帶東部的泰晤士河河口。由瑟羅克議會管轄。2011年時共有157,500人。 在羅馬不列顛時被羅馬人開發,後來以採礦業聞名,一度有大量水泥廠。採礦停止之後礦坑之一被用以建造現在的湖邊購物中心,還有許多礦坑則被埃塞克斯野生動物信託用作自然保護區。.

新!!: 每日郵報和瑟羅克 · 查看更多 »

联邦调查局

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聯調局(FBI),前身是調查局(Bureau of Investigation,簡稱BOI),是美国司法部的主要執法及调查單位,也是美国联邦政府最大的反间谍机构。根据《美国法典》第28条533款,授权司法部长“委任官员侦测反美国的罪行”,另外其它联邦的法令给予FBI权力和职责调查特定的罪行。FBI现有的调查司法权已经超过200种联邦罪行。十大通缉要犯清单从1930年起公布于众。 联邦调查局的任务是调查违反联邦犯罪法,支持法律。保护美国调查来自于外国的情报和恐怖活动,在领导阶层和法律执行方面对联邦、州、当地和国际机构提供帮助,同时在响应公众需要和忠实于美国宪法前提下履行职责。 联邦调查局在每次调查的情报资料后,递交适当的美国律师或者美国司法部官员,由他们决定是否批准起诉或其它行动。其中五大影响社会的方面享有最高优先权:反暴行、毒品/组织犯罪、外国反间谍活动、暴力犯罪和白领阶层犯罪。 联邦调查局曾经有不纯的历史,既支持法律,有时候又破坏它。专门特务的人员每年都在增长,现在超过11,000名成员。大多数专门特务驻在外国,作为大使法律随员在美国駐外使馆工作,FBI自称为:“LEGATS”。.

新!!: 每日郵報和联邦调查局 · 查看更多 »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John Edward Taylor揭露事件的事實。1821年,《曼徹斯特衛報》創刊,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此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编务,将《曼徹斯特衛報》变得高雅生动,奠定了该报成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为英国第二大高级报纸。《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倾向為左派,《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级报纸。.

新!!: 每日郵報和衛報 · 查看更多 »

觀察家報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是英國的一份報紙。於每周周日發行。 觀察家報實際上是周一到周六發行的衛報的周日版。政治立場偏向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觀察家報創刊於1791年12月4日,是世界第一份在禮拜日發行的報紙。 在1911年,William Waldorf Astor收購了觀察家報,之後該報在政治立場上較為傾向保守黨。1942年,該報公開宣言了無黨派傾向的編輯方針,這在當時是較為少有的。1977年,因為經營狀況欠佳,觀察家報被賣給了Atlantic Richfield公司(現在的ARCO)。之後又被Lonrho plc收購。1993年起,觀察家報成為衛報媒體集團旗下的一份報紙。.

新!!: 每日郵報和觀察家報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科米

小詹姆斯·布莱恩·科米(James Brien Comey, Jr.,),第七任美国联邦调查局--长,由巴拉克·奧巴馬提名,自2013年9月4日起就任,2017年5月9日被總統唐納·川普終止職務。 他被指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干涉调查希拉里·克林顿的电郵争议,他的决定被许多分析者(包括FiveThirtyEight的納特·西爾弗)指称可能影響了最終的選舉结果。 科米在2017年5月9日被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免职,据称就在科米请求从美国司法部为联邦调查局对2016年俄羅斯干預美國選舉的调查获取更多资源的几天后;司法部称《纽约时报》报道科米请求更多经费“完全是虚假的”。白宫发布的一份声明称移除科米将有助于结束俄罗斯有关调查。其后,特朗普在接受NBC新闻采访时表示,當他做出此決定時思考著“這個俄羅斯與特朗普和俄羅斯的事情是一個編造的故事,這是民主黨人失去了應該贏得選舉的藉口。” 根据一份詹姆斯·科米的,唐纳德·特朗普要求他个人终止对迈克尔·T·弗林将军与外国政府利益关系的调查。这份备忘录也称特朗普要求监禁某些特定的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科米身高6呎8吋(約203cm),在政界、法律界極罕見,故在記者會和會議非常惹注目。.

新!!: 每日郵報和詹姆斯·科米 · 查看更多 »

鲁伯特·默多克

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生于澳洲墨尔本,现居美国,全球首屈一指的新闻媒体大亨,现任新闻集团持有14%股份和39.4%的投票權與21世纪福克斯公司董事長與最大股东。.

新!!: 每日郵報和鲁伯特·默多克 · 查看更多 »

贝尼托·墨索里尼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是一位意大利记者和政治人物,曾任意大利王国第40任总理,同時也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墨索里尼於1925年獲得政府首脑的身份,而且以「領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並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間於義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獲得了意大利最高軍銜「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後於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後被德國派出的特種部隊救出,改任德國的傀儡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後來英國唯恐意大利會繼俄國之後退出大戰,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買墨索里尼,讓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繼續鼓吹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被“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总理并组建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壓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數的議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35年开始与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德、義於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3年在意大利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7月24日大法西斯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的一间别墅裡。同年9月12日德軍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一个叫的村庄被枪决。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新!!: 每日郵報和贝尼托·墨索里尼 · 查看更多 »

路陷

路陷(pothole.)是指出现结构崩坏的现象,一般由地下水、车辆经年累月通过有关区域造成。地下水首先松动用于支撑路面的泥土,接着车辆造成沥青路面老化并最终崩塌,在路面上形成一个坑。.

新!!: 每日郵報和路陷 · 查看更多 »

麥克米倫出版公司

麥克米倫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 Ltd.)是六大出版商之一,由蘇格蘭人丹尼爾及亞歷山大·麥美倫兩兄弟於1843年在英國倫敦成立,前英國首相哈羅德·麥美倫於卸任首相後曾擔當集團總裁,曾經由德國公司霍爾茨布林克出版集團全資擁有,2015年5月與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合併組成施普林格·自然公司。.

新!!: 每日郵報和麥克米倫出版公司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每日郵報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閉路電視

閉路電視(Closed-Circuit Television,簡稱CCTV)是指在特定的區域進行視訊傳輸,並只在固定迴路設備裡播放的电视系统。例如錄影機、大樓内的監視器等。這類播放模式就被稱作閉路電視。 以前會稱錄影機播放節目叫做閉路電視,不過在錄影機普及后这种说法日渐式微,反倒是大樓的監視系統目前還會被稱作閉路監視系統。 它與廣播電視不同,儘管也是點對點进行連接,但閉路電視的信號非公開傳輸。全球第一部閉路電視是於1942年在德國開始使用,用於觀察V-2火箭的發射。 广义上的“闭路电视”在中国大陆通常称“监控探头”,而中国所谓的狭义上的“闭路电视”则指的是“有线模拟电视”。在中国海外的报道中,很多会将“闭路电视”简称为“CCTV”(非指中国中央电视台)。.

新!!: 每日郵報和閉路電視 · 查看更多 »

里斯本条约

里斯本條約(Traité de Lisbonne;Tratado de Lisboa),又稱改革條約,是歐盟用以取代《歐盟憲法條約》的條約。里斯本條約已經在2007年12月13日為所有歐盟成員國簽署,並於2009年12月1日正式生效。里斯本條約旨在調整當前極需變革的歐盟在全球的角色、人權保障、歐盟決策機構效率,並針對全球氣候暖化、天然能源等政策,以提高歐盟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 前法國總統季斯卡和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德洛爾等多位歐洲聯邦主義者認為,里斯本條約已與歐洲整合的理想不符;例如排除原有社會憲章及歐盟國旗和國歌。里斯本條約務實與妥協的做法也為將來條約運作帶有不確定性,例如雖設立了常設主席和外交代表,成員國各有不同想法和意見。條約也容許成員國自行決定加入或退出個別條款,影響歐盟未來的整合進程。 歐盟各國政府代表簽署里斯本條約前,歐盟對內部面臨整合半個世紀來因憲法危機所引起的最大困局,對外則面對美國為首的全球化和新興經濟體,如俄羅斯、中國、南非、巴西和印度等國迅速崛起。為了進一步凝聚和爭取內部人民對歐洲整合的支持,歐盟發展策略明顯轉為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外在環境的挑戰有跨國反恐、能源問題、全球暖化、提升歐盟競爭力以及創造就業等問題。 歐盟通過里斯本條約的政治經濟意義是因應歐盟目前面臨困境的一個計劃。在推動歐洲統合同時,所有國家須讓出部分國家主權的爭議、各國利益的調和,里斯本條約中許多具體措施將有助歐盟運作與決策,將成為未來整合的推動力。但里斯本條約中仍因若干國家特殊利益考量而有所妥協讓步,並留下許多「灰色地帶」,將為統合的進程帶來很多不確定性。.

新!!: 每日郵報和里斯本条约 · 查看更多 »

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第一代諾思克利夫子爵

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第一代諾思克利夫子爵(又译作:北岩爵士,Alfred Harmsworth, 1st Viscount Northcliffe,),英国现代新闻事业奠基人,由于他的巨大影响力和性格,被称作“舰队街的拿破仑”。主要贡献有:创办《回答》周刊、《每日邮报》,改组《新闻晚报》、《泰晤士报》等。一战期间曾担任英国对敌宣传总监,主持对德国的战争宣传。主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新闻,花重金雇用名记者。.

新!!: 每日郵報和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第一代諾思克利夫子爵 · 查看更多 »

艾瑪·沃特森

艾玛·夏洛特·杜尔热·沃森(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英国女演员、模特儿兼社会活动家。她生于巴黎,在英国牛津郡长大,儿时曾就读龙校,并在牛津驿马戏剧艺术学校学习表演课程。出演过一些学校舞台剧后,沃森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拉开职业生涯序幕,并因此一炮走红,在2001至2011年间上映的全部8部电影中扮演女主角赫敏·格兰杰。这一系列讓她賺得上千万英镑收入的同时,也让她赢得评论界赞誉,成为具有全球性知名度的女演員。除《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外,沃森也积极参加其他多种演出活动,如配音首秀《浪漫鼠德佩罗》,还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电影《芭蕾舞鞋》。此后,她又先后出演电影《壁花少年》和《珠光宝气》,并在《世界末日》中以真实身份短暂亮相,还在史诗片《诺亚》中扮演主人翁诺亚的儿媳。 2011至2014年间,沃森在参与多个电影项目的同时继续完成学业,先后进入布朗大学和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就读,于2014年5月从布朗大学毕业并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她还开始涉足模特事业,在巴宝莉和兰蔻的广告活动中亮相,并为公平贸易时尚品牌People Tree设计过服饰产品线。2014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将她评为英国年度艺术家。同年,她还经指定成为联合国妇女权能署亲善大使,协助推广联合国女性运动HeForShe,呼吁男性同胞倡导性别平等。.

新!!: 每日郵報和艾瑪·沃特森 · 查看更多 »

英國脫離歐盟

英國脱离歐盟(Brexit)是指英国現時的政策目標用以推動英國脫離欧洲联盟,使英國不再受歐盟法律、歐洲單一市場及若干自由貿易協議約束,並可取回對移民政策的控制權。英語中“Brexit”意指英國脫歐,由英國「Britain」的前兩個字母和離去「exit」結合而成。 在2016年6月23日的全民公投中,有51.9%的英国选民投票支持离开欧盟,大部分支持离开欧盟的來自英格蘭及威爾斯的郊區選民(大倫敦及其他英国大城市以外的地區)。 2017年3月29日,文翠珊領導的英国政府正式触发“欧洲联盟基本条约”第五十条,不論是否與歐盟達成協議,英国将于2019年3月29日正式离开欧盟.

新!!: 每日郵報和英國脫離歐盟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每日郵報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首相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首相,或简称“联合王国首相”、“英相”、“英揆”(揆,本意即宰相),前稱大不列顛首相,代表英国王室和英國公民执掌英國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在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者执政联盟的领袖自动成为首相人選,人选经由君主确认及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英國歷史上,首相一般會兼任第一财政大臣一職,伦敦唐寧街10號即为第一财政大臣之宅邸。根据实际情况有時會設立副首相作為副職。.

新!!: 每日郵報和英国首相 · 查看更多 »

英国报刊列表

这是一份英国报刊列表。 英国报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严肃报章:由于版面较大,被称为大报,这些报章有時被统称为“优质报章 ”;另一类报章严肃性较低,他们更多地报道明星或有趣的信息而较少报道政治及国际新闻:由于版面较小,被称为小报,这些报章有時被统称为“通俗报章 ”。小报又分为更加哗众取宠的“红标题”报纸,如《太阳报》和《镜报》,和中间市场报纸,如《每日快报》和《每日邮报》。 在电视喜剧《是,首相》中,虚构的首相吉姆·哈克如此向内阁文官解释英国主要报章的读者: 近年来,《独立报》和《泰晤士报》更换为濃縮報,極為紧密式的報刊格式,只比小报大一点。《卫报》从2005年9月开始使用“柏林版式”,稍比紧密式大一点,其周日姊妹刊《观察家》也随之更改。.

新!!: 每日郵報和英国报刊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每日郵報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英文維基百科

#重定向 英语维基百科.

新!!: 每日郵報和英文維基百科 · 查看更多 »

HeForShe

HeForShe(又常被稱作 He for She,中文譯作「他為她」、「他为了她」、「男性促进女性权利」) 是一個由聯合國婦女權能署發起以促進性別平等為宗旨的團結性活動,該活動鼓勵男性勇於對日常生活中發生之一切負面性別不平等事件做出行動,並藉此成為改變社會的原動力。 本於性別平等是一個對於全人類各個層面都有影響的議題,該活動尋求男性加入原本被認為僅與女性相關的運動。.

新!!: 每日郵報和HeForShe · 查看更多 »

披頭四樂隊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是1960年在利物浦组建的一支英国摇滚乐队,在华语地区亦称为“甲壳虫乐队”、根據香港華人文化才是正確統稱為披頭四,由於香港1997年前深受英國文化教育才統稱為“--”、“--”等。乐队成員為约翰·列侬、保羅·麥卡尼、喬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他们被广泛地承认为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根植于噪音爵士乐和50年代摇滚,披头士探索了各种音乐类型,从流行谣曲到迷幻搖滾,经常创新地运用经典元素。1960年代早期,他们的极度流行产生了披头士狂热现象。随着日后创作的成熟,他们被视为当时反文化运动理想的化身。 从1960年起的之后三年间,披头士在利物浦和汉堡的俱乐部中演出,逐渐积累了声望。乐队经理人布萊恩·愛普斯坦把他们打磨成职业乐队,制作人乔治·马丁激发了他们音乐上的潜能。在1962年末发行第一首打榜歌《Love Me Do》后,披头士走红英国。后一年,随着披头士狂热在英国的蔓延,他们取得了“Fab Four”的昵称。到1964年初,披头士已征服美国流行乐市场,成为国际巨星,引领了英國入侵潮流。1965年后,披头士制作了一系列革新的、影响深远的专辑,包括《Rubber Soul》(1965)、《Revolver》(1966)、《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The Beatles (White Album)》(1968)以及《Abbey Road》(1969)。乐评界认为它们是披头士最好的作品。1970年披头士解散,之后乐队成员都有各自成功的单飞生涯。列侬于1980年12月遭枪击遇害,哈里森于2001年11月因肺癌病逝。剩余的成员麦卡特尼和斯塔尔如今依旧活跃在乐坛。 根据美國唱片業協會统计,披头士是美国史上销售量最高的乐队,共售出1.77亿张唱片。他们是英国排行榜上冠军专辑最多,也是英国单曲销量第一的乐队。2008年,披头士在《公告牌》的“史上最成功音乐人Hot 100”榜单上登顶;2014年,他们以20首冠军单曲在《公告牌》“最多冠军单曲”榜单上排名第一。他们拥有10座格萊美獎,1座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以及15座艾弗·诺韦洛奖。乐队作为一个整体入选了《时代》杂志的“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名单。披头士是史上最畅销的乐队,全球总销售量估算为6亿到10亿间。2004年,《滾石雜誌》把披头士列歷史上最伟大的艺人。.

新!!: 每日郵報和披頭四樂隊 · 查看更多 »

恐怖活动

恐怖活动是指恐怖份子制造的危害社会稳定、危及平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一切形式的活动,通常表现为针对平民的大規模傷害、袭击公共交通工具和绑架等形式,与恐怖活动相关的事件通常称为“恐怖事件”、“恐怖袭击”等。是一種較極端的非对称作战方式。 恐怖活動主要以製造大量傷亡、破壞以及動盪社會為主要目的,以宗教或政治为主要诉求,不包含以搶奪金錢或有價財物的強盜行為,因此銀行搶案等類似案件,並非屬於恐怖活動的一種。.

新!!: 每日郵報和恐怖活动 · 查看更多 »

杰里米·科爾賓

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Bernard Corbyn,)是英国工党领袖和反对党领袖。他自1983年起代表大倫敦北伊斯靈頓選區担任議員。柯賓是、、國際特赦組織、核裁军运动與成員。2015年9月12日,柯賓以壓倒勝利獲選為工黨黨魁,在首轮选举赢得59.5%选票。.

新!!: 每日郵報和杰里米·科爾賓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新!!: 每日郵報和欧洲联盟 · 查看更多 »

歐洲移民危機

歐洲移民危機,或者稱歐洲難民危機,指自從2010年底爆發阿拉伯之春後,數量激增的難民或是經濟移民,從中東、非洲和南亞等地經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而產生的移民潮,其中多數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厄利垂亞。 歐洲的難民危機已在歐洲引發嚴重的社會及經濟的危機,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嚴厲批評歐盟的難民政策,認為歐盟長年的人口自由流動及開放邊界的政策嚴重影響歐洲的國家安全,導致滲入了伊斯蘭恐怖主義、伊斯蘭教法推行者,而引致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新!!: 每日郵報和歐洲移民危機 · 查看更多 »

每日快報

《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是英國的一份小型報,是每日快報系的旗艦報紙,創刊於1900年。2011年7月,每日快報的日平均發行量 625,952份。每日快報社同時發行《星期日快報》(創刊於1918年)、《每日星報》和《星期日星報》等報紙。除了2001年英國大選之外,《每日快報》在二次大戰後歷屆選舉中均公開支持保守黨。.

新!!: 每日郵報和每日快報 · 查看更多 »

每日见闻报

《每日见闻报》(Daily Sketch)是一家英国的全国性小报报纸,在1909年由在曼彻斯特创刊。历史上,不论报纸怎样几度易手,《每日见闻报》政治上倾向于保守。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今的《每日邮报》有许多民粹主义的内容都是从《每日见闻报》这里传承下来的。 Category:英国全国性报纸.

新!!: 每日郵報和每日见闻报 · 查看更多 »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英国的一份於全国发行的綜合型日报,是一张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挥巨大影響力的报纸。昔译《太晤士报》,又稱《倫敦時報》。 《泰晤士报》隶属於-zh-hans:鲁珀特·默多克; zh-hant:魯珀特·梅鐸;-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視为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針砭時勢的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後,《泰晤士报》风格渐趋保守。該報在政治立場上傾向支持英國保守黨。.

新!!: 每日郵報和泰晤士报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每日郵報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星期日邮报

《星期天邮报》(The Mail on Sunday)是英国一份保守主义报纸,以小报版式出版。它是由于1982年创办,而它的姊妹报《每日邮报》则于1896年出版。 2011年7月,受《世界新闻报》停刊的影响,《星期日邮报》销量激增至每周250万份,成为英国最畅销的星期日出刊报纸。但是好景不长,到了9月份,报纸的销量回落至不足200万份。 和《每日邮报》一样,《星期日邮报》也隶属于,但是两报的编辑人员是完全分开的。截止2016年12月,《星期日邮报》的年销量为1,284,121份。.

新!!: 每日郵報和星期日邮报 · 查看更多 »

斯坦利·鲍德温

斯坦利·鲍德温,第一代布由德利的鮑德溫伯爵,KG,PC(,),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經出任財政大臣及三任英國首相。.

新!!: 每日郵報和斯坦利·鲍德温 · 查看更多 »

文翠珊

--(Theresa Mary May,),婚前姓布拉西耶(Brasier),英國保守黨政治家,2016年7月起出任英國首相和保守黨黨魁,1997年至今擔任下議院梅登黑德選區國會議員,並曾於2010年至2016年擔任內政大臣。她是繼戴卓爾夫人之後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出任首相的女性。 文翠珊畢業於牛津大學聖曉治學院,1977年至1997年間先後任職於英倫銀行、銀行同業研究組織和付款結算服務公會等金融機構。她於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投身地方政治,除了在1986年至1994年代表保守黨擔任倫敦默頓自治市議員,還於1992年和1994年兩度參與下議院大選,但不成功。1997年,她當選下院國會議員,成功晉身英國國會,並且於翌年加入下院前座成為反對黨教育及就業事務發言人。1998年,她獲邀加入影子內閣,此後歷任影子教育及就業大臣、影子運輸地方政府及區域大臣、影子環境及運輸大臣、影子家庭大臣和影子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等職。2005年至2009年間,她出任影子下議院領袖,期間分別於2007年至2010年兼任影子婦女部長,以及於2009年至2010年兼任影子工作及退休金大臣。此外,她於2002年至2003年出任保守黨主席,是歷來首位擔任該黨主席的女性。 2010年保守黨上台籌組聯合政府後,文翠珊獲時任首相大衛·卡麥隆起用為內政大臣,並於2010年至2012年間兼任婦女及平等部長。任內,她著手削減警務及相關開支,同時廢除了前工黨政府有關國民身份證和《反社會行為令》等政策,以便把資源重新調配到反恐和打擊罪案等重點範疇。同時間,她曾應對2010年英國學生示威、以及2011年先後爆發的英格蘭騷亂和佔領倫敦等騷動。另外,她任內嘗試削減移民增長,但未能兌現把每年淨增長限制於10萬人以下的目標。在反恐方面,她較主要的工作包括在2013年成功把約旦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教士阿布·卡塔達遞解出境,以及於2015年立法禁止涉嫌在伊斯蘭國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的英國公民返回英國本土等。文翠珊在任內政大臣前後六年,是60多年以來在任時間最長的一位。 2016年6月,英國公投通過脫離歐盟,導致支持留歐的卡麥隆決定辭任首相和黨魁席位。文翠珊雖然也屬於留歐陣營,但在公投期間沒有高調表態,這使她得以代表黨內的留歐派競逐黨魁一位。文翠珊在黨內首兩輪黨魁初選都獲得最多票數,本應與另一對手利雅華進入第三輪投票。然而,--其後退選,使文翠珊在7月11日自動成為黨魁,並於7月13日正式接替卡麥隆成為首相。.

新!!: 每日郵報和文翠珊 · 查看更多 »

旁觀者

《旁觀者》(英文:The Spectator)是在1828年開始發行的英國週刊雜誌,現由巴克萊兄弟(Barclay Brothers)和《每日電訊報》擁有。其內容主要談及政治議題,筆風偏向保守(雖然不少經常投稿的作者如 Rod Liddle 被視為左派)。它亦涵蓋廣泛的題材,書籍、音樂、歌劇、電影、電視節目評論亦佔相當比例。.

新!!: 每日郵報和旁觀者 · 查看更多 »

日报

日報,又稱早報,指每日凌晨至上午之間印刷、發行的報紙,有別於中午至下午間出刊的晚報,或其他發行頻率的周報等等。 日報報導的範圍通常為出刊日前一日所發生的所有新聞。截稿、編輯時間大多為出刊日前一天的晚間至夜間,而印刷則從前一日夜間開始至出刊日當天凌晨,並於出刊日當天早上派送至訂戶及零售點。 依照報紙作業屬性不同,日報通常在晚上之前會召開第一次編輯會議,決定當日新聞走向,並調度人員,有些報紙甚至從早上就開始展開編輯會議。第一線記者通常在第一次編輯會議之前需要「報稿」,也就是告知報社當日有何新聞,會如何處理。依照版面不同,預發版面的稿子截稿時間可能設定在三天之前,而新聞版面的文稿則陸續在下午至晚間截稿,依照發行網路的大小,最後的截稿時間也有不同的彈性變化。一般而言,一般大型日報最遲的截稿時間在午夜左右,許多發行地區遼闊的日報,甚至會有多次截稿時間,日本有些日報甚至依照地區不同,可以發行三次報紙,以東京地區的截稿時間最晚。 日報一般為每日出報,但受到國情影響,歐美許多地區的日報以週一至週五的上班日為主,週末有些報紙照常出報,但也有些在星期五或星期六製作週末版,週日不出報。也有日報將週末的報紙獨立成“周末報”,形式、內容、價格都與上班日的日報不同。 Category:报纸 Category:出版物按頻率.

新!!: 每日郵報和日报 · 查看更多 »

拉姆齊·麥克唐納

詹姆士·拉姆齊·麥克唐納,FRS,JP(James Ramsay MacDonald,),英國政治家,工黨出身,1924年1月至11月出任英國首相兼外務大臣,1929年6月至1935年6月第二度出任首相,惟任內於1931年8月與保守黨和自由黨合組國民政府,並另組國民工黨,造成與工黨關係決裂。 麥克唐納出身平凡,1900年參與創立工黨,1906年起當選為歷來首批工黨籍下議院議員,後於1911年出任國會工黨主席,但其反戰立場迫使他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辭任主席,復於1918年喪失下院議席。麥克唐納在1922年重返下院,並當選工黨黨魁,1924年1月帶領工黨組閣,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工黨籍的首相。可是,他帶領的只是一個弱勢政府,後來又有傳聞聲稱蘇共滲入政府,使政府旋於同年11月大選敗於保守黨。 麥克唐納在1929年帶領工黨勝出大選,第二度籌組弱勢政府。然而,同年在美國爆發的經濟大蕭條嚴重拖累英國經濟,面對經濟急速衰退,內閣卻在經濟政策上出現重大分歧,無法達成共識,結果麥克唐納在1931年8月24日提出辭呈,旋獲英皇喬治五世授意另組國民政府,實行與保守黨及自由黨籌組聯合內閣,隨後在同年9月決定英鎊放棄金本位。 麥克唐納自立國民政府的行動被工黨視為一大「出賣」,且遭開除出工黨,黨內更有人指責他為「叛徒」。被開除出黨後,麥克唐納創立支持度相當有限的國民工黨,自任黨魁,並謂另組國民政府的決定乃顧全大局之法。不過,國民政府雖由麥克唐納留任首相,但卻遭日益孤立,本土事務的決策大權更落入保守黨手中。麥克唐納在國民政府任相後期,曾在1933年主持國際聯盟的倫敦經濟會議,試圖透過與各國合力化解經濟危機,但峰會最終因美國拒絕合作而流產。 麥克唐納後期因健康惡化而在1935年辭任首相,但一直留在內閣擔任樞密院議長至1937年5月為止。晚年的麥克唐納始終未有獲工黨饒恕,他在1937年11月乘船前往南美洲休養途中在大西洋公海海域病逝,終年71歲。.

新!!: 每日郵報和拉姆齊·麥克唐納 · 查看更多 »

1870年初等教育法令

1870年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 Education Act 1870),又称为福斯特法令(Forster's Education Act),适用于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5岁以上、13岁以下儿童的学校教育。该法案由英國自由党下议院议员威廉·爱德华·福斯特草拟,1870年2月17日生效。.

新!!: 每日郵報和1870年初等教育法令 · 查看更多 »

2015年11月巴黎襲擊事件

2015年11月巴黎襲擊事件(Île-de-France)是2015年11月13日與14日凌晨發生於法國巴黎及其北郊圣但尼的連續恐怖袭擊事件。袭击事件共造成來自26個國家的127人當場遇难,3人到院後不治身亡,80-99人重伤,368人受伤。其中巴塔克兰剧院的观众被恐怖分子挟持为人质,造成89人死亡。另外案發當時有7名袭击者拒捕並以炸彈自殺,法国政府隨後继续開展追查帮凶的行動。 袭击事件始于欧洲中部时间11月13日21时20分,3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袭击了位于圣但尼的法兰西体育场附近,随后巴黎的咖啡馆、餐馆及音乐场所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和大规模枪击。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宣布对此事件负责,并称这是为了报复法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对IS目标的空袭。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称这次袭击系IS组织策划于叙利亚、组织于比利时并与其法国同谋实施的战争行为。 为应对恐怖袭击,奥朗德宣布法国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实施临时边境管控。11月15日,法国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据点拉卡发动空袭,此为夏马风行动史上最大的一次行动。11月18日,恐怖袭击主谋阿卜杜勒-哈米德·阿巴乌德与其他至少两名嫌犯在警方的圣但尼突袭中死亡。 继2015年1月造成17人死亡的后,法国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11月的袭击是法国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也是欧盟自2004年马德里三一一连环爆炸案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

新!!: 每日郵報和2015年11月巴黎襲擊事件 · 查看更多 »

2016年美国大选

#重定向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

新!!: 每日郵報和2016年美国大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The Daily Mail英國每日郵報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