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亞裔拉丁美洲人

指数 亞裔拉丁美洲人

亞裔拉丁美洲人,是指生活在拉丁美洲的東亞人、東南亞人、南亞人和西亞人和他們的後裔。 亞洲人在拉丁美洲生活有長遠的歷史,早在16世紀菲律賓人已來到這里,亞洲人移民拉丁美洲的高潮是19世紀至20世紀,但他們人口只有約4000000人只佔拉丁美洲人口的1%。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中國人和日本人,其次是朝鮮人和印度人。巴西是亞裔最集中的拉丁美洲國家,亞裔人口有220000人。秘魯的的最高比例是5%,近幾十年來,這些社區出現了顯著的移民,所以日本和美國現在有成千上萬的拉丁美洲亞裔人士。.

56 关系: 基督教厄瓜多尔印度教危地马拉古巴墨西哥墨西哥城多伦多多明尼加共和國大休斯敦孟加拉语巴拿马巴拉圭下加利福尼亞州伊斯兰教佛教北韓哥伦比亚玻利維亞琐罗亚斯德教神道秘鲁索諾拉州瓜德罗普道教菲律賓語西班牙人西班牙语马尼拉邮船越南语舊金山灣區阿根廷阿拉伯语葡萄牙人葡萄牙語锡克教金奈金德訥格爾苦力英語苗族耆那教波多黎各泰卢固语泰米尔语法屬印度法屬圭亞那溫哥華漢語朝鮮語...朝鲜战争本地治里旁遮普語日语拉丁人智利 扩展索引 (6 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厄瓜多尔

厄瓜多共和国(República del Ecuador)是一個位於南美洲西北部的國家,北與哥倫比亞相鄰,南接祕魯,西濱太平洋,與智利同為南美洲不與巴西相鄰的國家,另轄有距厄瓜多本土1,000公里的加拉巴哥群島。 厄瓜多於1809年8月10日時脫離西班牙的统治獨立建國。由於赤道橫貫了厄瓜多的國境,所以西班牙文中以赤道(ecuador)作为国名,因此該國又擁有「赤道国」的別稱,或因為盛產香蕉而又被稱為「香蕉之国」。首都基多位於皮欽查火山的山麓,海拔高達2,850公尺,使該市成為全世界第二高的首都(僅次於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厄瓜多尔 · 查看更多 »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準則的“日常道德”規範,和廣泛法律的規定範圍。印度教基於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它包括了濕婆教、毗湿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和以業、法和社会规范為基礎的,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囊括各種不同的知識或是價值觀的宗教,而不是一套剛性,共同的信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印度教 · 查看更多 »

危地马拉

地馬拉共和國(República de Guatemala),通稱瓜地馬拉,位於中美洲,西濒太平洋,东临加勒比海,北与墨西哥接壤,东北邻伯利兹,东南邻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危地马拉 · 查看更多 »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少數以白人為主、混血為輔的國家,同時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組成與美國類似,許多民眾有亲戚居住在美國。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國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不過,古巴的審查制度、言論自由、人權等方面与其他一黨制國家一樣,存在由國家主導控制和鎮壓言論自由的傾向,而且有部分異見人士因為政治因素流亡國外。.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古巴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Ciudad de México,缩写为CDMX)是墨西哥的首都及該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樞,亦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墨西哥城位於墨西哥中部的高原地區中央,其與周圍的衛星城市原被稱為墨西哥聯邦特區(México, D.F.),行政级别上與該國其他31個州(Estados)同等但在行政上直屬中央。2016年1月29日,墨西哥聯邦特區改制为墨西哥市(Ciudad de México),改制後的墨西哥市擁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包括自己的市自治法與和其他州級行政區類似的市議會機構。原本联邦区下各区(delegaciones)也一併改制为市镇(municipio)并选出各自的市长。.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墨西哥城 · 查看更多 »

多伦多

多伦多(英语/法语:Toronto),是北美洲国家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府,加拿大的最大城市。 多伦多坐落在安大略湖西北岸的南安大略地区。根据2012年七月的加拿大人口普查,多伦市人口达2,790,060,为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市是大多伦多地区的心脏地区,也是安大略省南部人口稠密区(称作“金馬蹄地區”)的一部分。这些大多伦多地区自治区的数据表格被列在了城市区有5,132,794名居民。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多倫多人口普查區有5,583,064名居民,而覆蓋範圍較廣的大多倫多地區則有6,054,191名居民。 作為加拿大的经济中心,多伦多是一個世界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多伦多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在于金融、商业服务、电信、航太、交通运输、媒体、艺术、电影、电视製作、出版、软件、医药研究、教育、旅游、体育等产业。 (2007) - 、 和 。于2007年3月1日查阅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是世界第七大交易所,总部设于市内,有多数加拿大公司在这里上市。 多伦多的国际性人口 体现出它是前往加拿大移民的重要落腳點。而市内49%的人口是在加拿大以外誕生,也造就多倫多成為世上種族最多樣化的城市之一。目前多伦多的低犯罪率、潔淨的環境、高生活水准、以及对多樣文化的包容性,令該市被多個经济学智囊团列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多伦多於2006年被列為加拿大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大约1/3的加拿大人居住在距多伦多两小时车程的郊区。加拿大大约1/6的就业机会在该市。 多伦多当地的華僑及華裔人口多达四十萬,相當於加拿大全國約百分之一的人口。.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多伦多 · 查看更多 »

多明尼加共和國

#重定向 多明尼加.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多明尼加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大休斯敦

#重定向 大休士頓‎.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大休斯敦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语

孟加拉语( / বাংলা 或者 / বাঙালী)屬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2亿2千万人,是印度-伊朗语族在印地语之後第二大语言。孟加拉語使用主要分佈於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等。孟加拉语是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屬印度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母语。.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孟加拉语 · 查看更多 »

巴拿马

巴拿马共和国(República de Panamá ),簡稱巴拿馬(Panamá ; ),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面积7.55万平方公里,人口393万。連接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位於國家的中央,劃分了南北美洲,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巴拿马 · 查看更多 »

巴拉圭

巴拉圭共和國(República del Paraguay,Tetã Paraguái)是南美洲內陸國家,地據巴拉圭河兩岸。其南邊國境完全與阿根廷接壤,東北與西北角則分別是巴西與玻利維亞,為南美洲國家聯盟成員國。首都為亞松森。.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巴拉圭 · 查看更多 »

下加利福尼亞州

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簡稱下加州和北下加州,是墨西哥最北部的州。為了與位於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南部的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區分,又稱北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 Norte)。北面與美國加州接壤。首府墨西卡利,大城市包括蒂華納、羅薩里多、恩森那達及特卡特。.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下加利福尼亞州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北韓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北韓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共和国(República de Colombia)是南美洲西北部的一个国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它的北部是加勒比海,东部与委内瑞拉接壤,东南方是巴西,南方有秘鲁和厄瓜多尔,西部是巴拿马和太平洋。.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哥伦比亚 · 查看更多 »

玻利維亞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Bulibya Wuliwiya,Wuliwya Suyu,Tetã Volívia)是南美洲的一個內陸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鄰國有巴西、秘魯、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五國,法定首都為蘇克雷,但實際上的政府所在地為拉巴斯,拉巴斯海拔高度超過3,600--,為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 欧洲殖民之前,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地区屬於印加帝国—美洲前哥伦布时期轄境最大的国家。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了该地区。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这个地方称为「上秘鲁」(Upper Peru),由秘鲁总督区管理。在1809年宣布独立、经过16年的战争后,1825年8月6日成立共和国,國名源於西蒙·玻利瓦尔。玻利维亚一直困于独裁、政治不稳和经济不佳。.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玻利維亞 · 查看更多 »

琐罗亚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又得名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教」或「白頭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论,有學者認為它對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以及印度的佛教的宗教之中,现今西方圣诞节即为密特拉节。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聲稱受到神的启示,破斥当时的多神教,宣说拜火教,但受到当时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說法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创,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琐罗亚斯德教 · 查看更多 »

神道

道是日本的原生傳統宗教,為日本人(大和民族)的,奠基於日本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與自然崇拜,屬於泛靈多神信仰。其特色是將世間萬物中令人敬畏及崇拜的均視為神,從山、海之類的自然界物體或現象、祖靈、傳統神話中的的神祇與英雄、乃至各種幽靈等皆是,數量之多可以「八百萬神」來形容。與其他民間信仰相似,神道沒有統一的信仰組織,旗下分為數個流派。.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神道 · 查看更多 »

秘鲁

魯共和國(República del Perú),通称秘魯(Perú),是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秘鲁孕育了美洲最早人類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以及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印加帝国。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印加帝国,建立秘鲁总督区,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821年独立后,秘鲁既经历了政治动荡、财政危机,也有出现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 现在的秘鲁是总统制议会民主共和国,全国划分为25个地区。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区则为干旱的平原,东部又有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秘鲁是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水平为中等,全国约有50%人口生活在贫穷之中,主要经济活动有农业、渔业、矿业以及制造业(如纺织品)。 秘鲁人口估计为3,100万,民族包括印第安原住民、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和其他印第安土著语言。各民族文化传统的融合在艺术、饮食、文学和音乐等领域创造了多元的表达方式。.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秘鲁 · 查看更多 »

索諾拉州

索諾拉州 (Sonora)是墨西哥三十一個州之一,西臨加利福尼亞灣,北鄰美國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西北隔科羅拉多河與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分開。首府埃莫西約,下分72市。 蒂布龙岛面积1201平方公里,无人居住。 1824年為索諾拉-錫那羅亞州,1830年9月30日分為兩州。.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索諾拉州 · 查看更多 »

瓜德罗普

德罗普(Guadeloupe)又譯瓜達洛普,群岛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部、东加勒比海上。面积1630平方公里,分出圣马丁、圣巴泰勒米之前,面积1705平方公里。瓜德罗普首府为巴斯特尔。 瓜德罗普是法国的海外省。与其他海外省一样,瓜德罗普也是法国26个大区中的一员(作为法国的海外大区)和法兰西共和国整体的一部分。作为法国的一部分,瓜德罗普也是欧盟和欧元区的一部分,因此,其流通货币是欧元。瓜德罗普被绘制在所有的欧元纸币上的背面底部。然而申根公约却没有涵盖瓜德罗普。近數十年來旅遊業使瓜德羅普經濟受益。瓜德罗普大区下辖一个省,即瓜德罗普省。 人口約392046(2002年)。.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瓜德罗普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語

菲律賓語(Pilipino或Wikang Filipino)是菲律賓自1987年菲律賓憲法規定的國語。事實上,菲律賓語是標準化的他加禄语,馬可斯倒臺後在阿基諾夫人推動之下成為菲律賓的國語。.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菲律賓語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Españoles)是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國家西班牙之主體民族,母語是西班牙語,而西班牙語則是 一種從拉丁方言發展而來的語言,歷史悠久。大部分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 隨著西班牙帝國的興起,西班牙人也散居各個殖民地。西班牙人和這些殖民地的原住民通婚,使得殖民地擁有大量的西班牙后裔,這以拉丁美洲為甚。.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西班牙人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Español),也称卡斯提亞語(Castellano),简称西语,是起源於西班牙卡斯提亞地方的語言,為罗曼语族的分支。除了發源地西班牙之外,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约有4亿人使用。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西班牙语为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現代標準漢語,總使用人数排名則為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及英語。 西班牙语是除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同時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的母語或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另外有二千萬的學生將西班牙語當作外語學習。.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西班牙语 · 查看更多 »

马尼拉邮船

尼拉邮船(Galeón de Manila),是1565年至1815年期间,航行于菲律宾马尼拉与新西班牙总督区阿卡普尔科(今墨西哥阿卡普尔科Acapulco)之间的船队。该船队每年定期航行一次或两次,横穿太平洋,将大量的中国商品,经菲律宾中转,运往美洲甚至西欧。同时也将大量的美洲白银经菲律宾中转输入到中国。船队一直到墨西哥独立战争后才停运,历时达两百五十年。该船队曾被认为是西班牙珍宝船队中的一支。.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马尼拉邮船 · 查看更多 »

越南语

越南語()又稱越語()、京語()及國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現代少用的前法國殖民地名稱安南語()。 越南語是越南的國家語言,有85至90%的越南人將之作為母語,另外居住在海外的3百萬越僑、住在中國廣西的京族亦使用越南語。歷史上,越南語曾經使用漢字與喃字表記(即漢喃文),現代則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添加若干個新字母及聲調符號的國語字()書寫。.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越南语 · 查看更多 »

舊金山灣區

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简称灣區(The Bay Area),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區域及都會區,位於沙加緬度河下游出海口的舊金山灣和聖帕布羅灣四周。湾区的范围尚有争议,但普遍认可的范围包含西側的舊金山,南側的聖馬刁郡、圣克拉拉谷地區,東側的阿拉米达郡、康特拉科斯塔县、索拉诺县,以及北側的馬林郡、納帕郡和索诺马县,共9个县、101个城市。广义上,湾区也包括附近不沿海的其他郡,例如聖貝尼托縣、聖華金縣、斯坦尼斯劳斯县和聖塔克魯茲縣,这12个县合称,為美國西岸第二大(僅次於洛杉磯)、全美国第五大的都会区。 湾区传统9县的總人口數在768萬左右,而范围更大的综合统计区则有875萬人口。同时,湾区的族裔也非常多样化,过半的地区有亚裔、非裔、西班牙裔和居住,这些族裔也有不小的影响力。也是美國人均所得最高的地區之一。 据考古的证据显示,湾区有人类定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18世纪时,湾区的主要居民是,后来西班牙的殖民者,在的带领下进入了此地区,成为了欧洲人首次有记载的到来。 不像其他以單一城市為中心的大都會區,舊金山灣區裡有數個獨特的城郊中心。分別位於舊金山灣西南東三側的舊金山、奧克蘭、聖荷西,為區內的三大都市。雖然聖荷西在1990年人口普查時超越舊金山,成為灣區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建城歷史最久的舊金山,仍舊是灣區的商業與文化中心。在墨西哥于1821年宣布独立后,附近地区落入了墨西哥政府的控制,直到美国在1846年美墨戰爭时占领。随后,金子的发现吸引了大量的淘金者,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湾区的码头登陆的。在加州刚成立时,州議會的办公场所一直在湾区的三个城市里流动,直到永久首府萨克拉门托的成立。1906年,旧金山和周边地区遭到了一场大地震的重创,但很快便恢复了原先的秩序,并在1915年成功举办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湾区由管辖,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旧金山的当时就是美军的主要装卸码头。1945年,联合国宪章在旧金山签署,标志着联合国的成立。1951年,旧金山条约签订,美国与日本结束战争状态。自此之后,湾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文化和艺术运动,并发展出独特的本地流派,也成为了進步主義的摇篮。经济上,湾区在战后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和科技产业,并创造出了超过7000亿美元的生产总值,也成为了500强企业聚集第二多的地区。 虽然已经城市化,但是湾区还是加州最为重要的生态栖息地,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例如滤除河流里的污染物和沉淀物,以及孕育着多种濒危物种。湾区还因为板块运动,有着多样化的地形,同时,因为湾区在六个主要板块的交界处,也面临大地震的困扰。湾区有着温和的气候,也非常适合户外运动。在湾区就有7支专业的球队。湾区也是各种艺术形式的中心,还有着很多高等教育院校,例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舊金山灣區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葡萄牙語:os portugueses)是歐洲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在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西端的葡萄牙。以葡萄牙語為母語。多信奉天主教。葡萄牙人是葡萄牙的主體民族,在葡萄牙居住的葡萄牙人約有1000萬。此外有大量的葡萄牙人移民到歐洲的其他國家及葡萄牙的殖民地如巴西。在歐洲國家中,以法國的葡萄牙人移民最多。此外葡萄牙人占了盧森堡人口的13%。在美國,約有140多萬人出生於葡萄牙家庭或擁有葡萄牙血統;而葡萄牙移民多居住於新英格蘭地區、新澤西州和加州。 Category:歐洲民族.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葡萄牙人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葡语:Português,簡稱:葡語),是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葡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語言,使用地區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幾內亞比索、東帝汶和澳门,共計九個國家或地區。超過兩億人口以葡萄牙语为母語。 由於葡萄牙從15世紀和16世紀開始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建立了包括美洲的巴西、亞洲的澳門的殖民統治,葡萄牙語也成為某些地區最常用的第二外語,如西印度的達曼-第烏聯邦區,以及馬來西亞的马六甲州。 最古早的葡萄牙語,源於中世紀的加里西亞王國所使用的一支通俗拉丁語變體。今日的母語人口約為2.1億左右,若包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則約為2.4億人,通常被列為母語人口世界第6或第7多的語言。葡萄牙語使用區域佔地相當廣泛,同時主要因為巴西眾多的人口,葡萄牙語也是南半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和拉丁美洲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語言。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曾把葡萄牙语称作“甜蜜的语言”,巴西诗人奥拉沃·比拉克则把葡萄牙语比作“última flor do Lácio, inculta e bela”,意即“拉齐奥最后一朵绚烂的野花”。 葡語界目前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曾說:「世上沒有葡萄牙語這種語言,而是有很多語言使用葡語。.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葡萄牙語 · 查看更多 »

锡克教

锡克教(旁遮普语:ਸਿੱਖੀ ,意解「信徒」;英语:Sikhism)是一種萬有在神論的印度宗教,以《古魯·格蘭特·薩希卜》為經典。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是現存其中一個最年輕的宗教,目前在全世界有2500萬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锡克教 · 查看更多 »

金奈

金奈(சென்னை、चेन्नई、拉丁轉寫:、),也作「欽奈」,原名「馬德拉斯」(Madras、 或 ),是印度東南部的一座大型城市,地處烏木海岸,緊鄰孟加拉灣,由英國殖民者於17世紀所建立,並被逐漸發展成為相應區域的主要中心城市和海軍基地,不僅是過去英屬印度馬德拉斯省的首府,也是現今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和(自20世紀以來的)重要行政中樞。雖然該市在1996年被改為現名,但基於本身固有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加上其市郊和市內部份地區(如Triplicane)就已經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其舊稱「馬德拉斯」仍由許多南亞僑民所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另見印度更改地名之争) 按照人口排名,金奈是印度第五大都市、第四大都會區,全世界第34位的大都市区,金奈大都市区人口约820万(2009年),其中属于金奈市政府管辖区域人口约434万(2001年统计数字)。 金奈经济圈贡献了泰米尔纳德邦39%的GDP,其经济主要是基于其汽车工业、IT科技和医疗工业实力。它是印度第二大软件工业、IT工业和基于IT技术的外包服务出口中心。金奈是印度主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一个重要的印度汽车及其配套工业基地坐落在这座城市及周边地区,汽车出口同时全印度汽车出口量的60%,因此金奈还有「南亚底特律」的称号。 金奈是重要的南印度古典音乐(Carnatic)中心,每年举办一个上百位艺术家参与的盛大文化活动——马德拉斯音乐季。这座城市的戏剧演出活动十分活跃,也是印度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的重要中心。泰米尔电影业——印度最大的电影工业之一——也位于这次城市,电影的原声带支配了它的音乐界。 金奈还以其世界文化遗产与典型的印度南部风格的庙宇建筑而著称。该市的东海岸是长达12公里的游艇码头海滩。该市以其体育比赛场地和主办職業網球聯合會赛事清奈公开赛著称。 金奈还是一个罕见的国家公园位于市内的城市—Guindy国家公园。.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金奈 · 查看更多 »

金德訥格爾

#重定向 昌德那戈尔.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金德訥格爾 · 查看更多 »

苦力

苦力(粵語稱作咕喱,英文普遍寫成Coolie,亦作Cooli、Cooly、Kuli、Quli或Koelie等)是指從事勞動工作,以付出勞力來維生的廉價勞工。他們大多在碼頭負責貨物的裝卸、建築地盤的運輸工作。從中國出發到外國工作的苦力,歷史上稱之為華工。.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苦力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苗族

苗族(苗语湘西方言:Ghaob Xongb;黔东方言:Hmub;川黔滇方言:Mongb;แม้ว / ม้ง;H'mông),是發源於东南亚的國際性民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華南及東南亞。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苗族9,426,007人,占总人口的0.70%,为中国第五大民族。在越南和老撾名為赫蒙族(H'mông),人口78万7604人,列第8位。美国也有大约27万人的苗族裔美国人。.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苗族 · 查看更多 »

耆那教

耆那教(जैनधर्म ;சமணம் ;Jai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 ,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創始人為伐達摩那(Vardhamana,又稱摩訶毘羅,意為大雄,Mahavira,前599年—前527年),是沙門思潮中「六師外道」之一的尼乾陀若提子,他比佛教的創始人释迦牟尼早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耆那教教義對現代印度的影響,大於同様起源自印度的佛教,甘地就受到耆那教的許多影響。目前耆那教有四五百萬信徒,大部分生活在印度。.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耆那教 · 查看更多 »

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自由邦(The 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Estado Libre Asociado de Puerto Rico)是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自由邦(境外领土),首府为圣胡安。在西班牙语里波多黎各的意思是「富裕之港」。 波多黎各是大安地列斯群岛四个大岛中最小的一个岛,位于多明尼加共和国东面,小安地列斯群岛西北。它包含一个主岛和若干小岛,整个地区分为78个市级行政区。.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波多黎各 · 查看更多 »

泰卢固语

泰卢固语(తెలుగు)是印度安得拉邦的官方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六大傳統語言之一。泰卢固语是印度安得拉邦泰卢固人的语言,印度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属达罗毗荼语系中部语族。在印度的使用泰盧固語為母語的人數排名第三(7400萬为母语,总数8千万,2001年人口普查),居同语系各语言之首。.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泰卢固语 · 查看更多 »

泰米尔语

泰米尔语(தமிழ் ;Tamil language;IPA:)是一種有超過二千年歷史的語言,屬於达罗毗荼语系,通行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東北部。它是泰米尔纳德邦和本地治里的官方語言。在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不少印度裔居民也是說泰米爾語的,他們散布於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斐濟等地。根據統計,在1996年,泰米爾語在全球的語言人口中排第18位,有語言人口7400萬人。 坦米爾語這個名稱相信來自梵文“Dravida”(達羅毗荼)的讀音變化。泰米尔语有超过2000年的文学传统,而不同于欧洲的拉丁文和罗曼语族,这个传统一直没有断过。犹如中文的文言文一样,至今古泰米尔文还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被使用。例如,泰米尔小学生一直到现在还用1世纪的字母韵文 átticúdi 来学字母。.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泰米尔语 · 查看更多 »

法屬印度

法屬印度是印度独立前法國在印度殖民地的總稱,包括位於科羅曼德爾海岸的本地治里、卡來卡、亚南;位於馬拉巴海岸的马埃,及於孟加拉灣附近的金德訥格爾。此外還包括在默吉利伯德訥姆、科澤科德和蘇拉特的補給地,但這些「補給地」一般只是一些零散的法國工廠而已。法屬印度面積共203平方里,或526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首府本地治里,面積113平方里,或293平方公里。於1901年,法屬印度共有人口273,185人。.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法屬印度 · 查看更多 »

法屬圭亞那

法屬圭--亞那(Guyane française),正式名称是圭--亚那(Guyane),是法国的一个海外大区,下辖一个海外省,即圭--亚那省。法属圭亚那也是欧盟的一部分;位于南美洲北部大西洋边,与巴西和苏里南交界。地理位置为北纬4°0--和西经53°0--。.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法屬圭亞那 · 查看更多 »

溫哥華

溫哥華市(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温哥华市人口有631,486人,而大溫哥華地區的人口为246萬,是卑詩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會區,以及全國第三大都會區;市內人口則在全國排行第八。 溫哥華以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命名,歐洲人抵達溫哥華一帶後,區內經濟早期主要依賴於林木業。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於1887年延至溫哥華後,溫哥華成為北美西岸水陸路交通的主要樞紐之一,更構成遠東地區、加拿大東部和英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一環。 溫哥華港現時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貨物總噸數計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此外,溫哥華的自然環境深受遊客歡迎,令旅遊業成為市內第二大經濟支柱。溫哥華也是北美第三大製片中心,有「北方好萊塢」之稱。也是20世紀後,與美國舊金山同為華人在北美最集中的地區。 溫哥華近年經常在各項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調查中名列前茅。 溫哥華亦曾於2010年與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聯手舉辦冬季奧運會和冬季殘奧會。 此外溫哥華還曾舉辦201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賽,決賽場地即設在卑詩體育館。.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溫哥華 · 查看更多 »

漢語

#重定向 汉语.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漢語 · 查看更多 »

朝鮮語

--,是通行於-zh-hans:韩国、;zh-hant:南--zh-hans:朝鲜;zh-hant:北韓-及满洲、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等朝鲜族聚居地區的語言。 朝鲜语在全球约有7560万使用者,是世界第十三大语言。随着大韩民国在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韩语的人数也不断增长,目前许多国家的高中和大学都教授韩语。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語科目中可以選擇韩语應考。.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朝鮮語 · 查看更多 »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朝鲜战争 · 查看更多 »

本地治里

本地治里(泰米尔语:பாண்டிச்சேரி,印地语:पॉंडिचेरी,法语:Pondichéry,英文:Pondicherry,泰米尔语拉丁字母转译为作Puduchery),又譯為朋迪榭里,其名於泰米爾語中意為「新村」。本地治里既是印度的一個聯邦屬地的名稱,亦是該聯邦屬地轄下其中一個地區的名稱。為免混淆,前者可標明為本地治里聯邦屬地,後者可稱為本地治里市。.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本地治里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語

旁遮普語(旁遮普語古木基文:ਪੰਜਾਬੀ,:پنجابی)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旁遮普語特殊的是,第一,有聲調;第二,是黏著語。旁遮普語又會分為西旁遮普語、Lehnda(ਲੇਹੰਦਾ)或Lahnda(ਲਹਿੰਦਾ) 和東旁遮普語。Siraiki和Hindko通常也被視為旁遮普語的方言。 旁遮普語主要流通於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印度旁遮普邦的官方語言。它也流通於鄰近的印度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德里。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裂時,旁遮普地區、其文化和語言也受到影響。因此,旁遮普的語言和文化也成為推動兩國和平交往的一大動力。由於旁遮普人大量移居外地,旁遮普語是世界上很多地方常見的少數語言,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更成為加拿大的第五大語言)和肯尼亞。 旁遮普語有幾套不同的書寫系統,其使用情況因應不同地區、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錫克教信徒傾向使用古木基文。其他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會使用天城文字母,而巴基斯坦境內的旁遮普人多用Shahmukhi(一種經過改良的阿拉伯字母)。古木基文和Shahmukhi 字母是旁遮普語最常用的兩種書寫字母,也往往被視為官方的字母。.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旁遮普語 · 查看更多 »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日语 · 查看更多 »

拉丁人

拉丁民族原指古代定居義大利半島中西部拉丁姆平原的部落民族。其先民為西元前一千年左右由歐洲大陸遷來的印歐人。使用印歐語系的拉丁語。現在泛指受拉丁語和羅馬文化影響較深的操印歐語系語言的民族,如義大利人、法蘭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羅馬尼亞人等。.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拉丁人 · 查看更多 »

智利

智利共和国(República de Chile)是位於南美洲的一个国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智利總共約有1,800萬人,種族以歐洲白人、混血族群居多,與另一國家阿根廷同樣,幾乎沒有非洲裔人口,其他則以本土原住民少數族群相對為多,整體公民組成素質極高,因而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與南歐國家相媲美。社會相當於經濟已開發的北美洲和歐洲國家,而近來還有許多亞裔移民跨越太平洋移居。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

新!!: 亞裔拉丁美洲人和智利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