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指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亚美尼亚语:Դեմոկրատական 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其法律上的名稱為亚美尼亚共和国。史称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是亞美尼亞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共和國。它的存在时期是从1918年至1920年。1917年俄国革命导致俄罗斯帝国的覆灭,亚美尼亚革命联盟乘机建立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其议会的203个席位中有103个由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占据。它成立时它的北边邻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西边邻奥斯曼帝国,南边邻波斯帝国,东边邻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1918年新成立的共和国在高加索战役中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导致了《巴统条约》的签订。这个条约是该共和国的第一个国际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奥斯曼帝国战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建议扩张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使得它包括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这个建议最后导致《色佛尔条约》的签署。但是实际上这个条约从未生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由《亚历山卓普条约》、《卡尔斯条约》和《洛桑条约》决定。 1920年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包括今天亚美尼亚的大多数地区、卡尔斯、厄德尔和阿尔达汉的部分。与阿塞拜疆之间关于纳希切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休尼克的领土争议。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称拥有洛里的主权,但是这个地区当时受格鲁吉亚管理。亚美尼亚军队占据了与阿塞拜疆有争议的地区并能够维护当地的稳定,而阿塞拜疆则继续宣称拥有这些地区的主权。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的问题。独立亚美尼亚国家崩溃后苏俄红军占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将它合并入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Dr.

66 关系: 埃尔祖鲁姆省埃尔津詹省厄德尔省占贾卡尔斯省卡尔斯条约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奥斯曼帝国奇里乞亚安那托利亞巴库巴统巴黎和会 (1919年)中东三國協約久姆里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亚美尼亚革命联盟亚美尼亚高原亚美尼亚语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库尔德人伊斯坦堡伍德罗·威尔逊休尼克省俄國臨時政府俄罗斯帝国土耳其國民運動土耳其革命者喬治亞民主共和國哥薩克凡城共和国列表克格勃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穆罕默德六世 (奥斯曼帝国)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比利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约瑟夫·斯大林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罗曼诺夫王朝美国特拉布宗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高加索山脉高加索戰役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阿塞拜疆族阿尔达汉省自治州色佛尔条约苏维埃俄国苏联红军英国格鲁吉亚比特利斯省波斯法国洛里省洛桑条约我們的祖國斑疹傷寒1917年俄国革命 扩展索引 (16 更多) »

埃尔祖鲁姆省

埃尔祖鲁姆省(Erzurum Province)是土耳其东部的一个省,面積24,741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約77萬人,首府埃尔祖鲁姆。.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埃尔祖鲁姆省 · 查看更多 »

埃尔津詹省

埃尔津詹省(Erzincan Province)是位于土耳其东部的一个省,面积11,974平方公里,省府埃尔津詹。.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埃尔津詹省 · 查看更多 »

厄德尔省

厄德尔省位于土耳其东部,分别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交界的一个省。鄰接的省份有位於西北方的卡爾斯省(Kars)及位於厄德爾省南方和西方的阿勒省(Ağrı)。厄德爾省的面積有3,584 km²及人口179,839人 (2006年度統計數字)。在2000年,這裡的人口只有168,634人;而1990年時更只有142,601人。 雖然土耳其最高的山峰,即《聖經》所記載的阿拉臘山(Ağrı Dağı)位於該省的阿拉勒克鎮,但山下大多數土地都是一片廣闊的平原。當地氣候亦是土耳其這部份最和暖的,使棉花得以在厄德爾省生長。相傳挪亞在大洪水退卻後,就在這裡生活。位於邊境的阿拉斯河是厄德爾省與亞美尼亞的天然邊界。 由於厄德爾省位處於土耳其邊境,加上當地有爭取獨立的庫爾德人在此世居,一般外人要進入厄德爾省都需要向土耳其軍方申請。 厄德爾省的首府位於厄德尔鎮。.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厄德尔省 · 查看更多 »

占贾

占贾(阿塞拜疆语:Gəncə)位于阿塞拜疆西北部,是该国第二大城市,人口305,600(2006年)。 占贾来自于波斯语“ganj”,意为“财富”。在帝俄时期被称为伊丽莎白堡(Елизаветполь),苏联时代称基洛夫堡(Кировабад)。 G.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占贾 · 查看更多 »

卡尔斯省

卡尔斯省(土耳其语:Kars il)是位于土耳其最东部、与亚美尼亚交界的一个省,9,594 km2,首府卡尔斯。.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卡尔斯省 · 查看更多 »

卡尔斯条约

卡尔斯条约(英文:Treaty of Kars,俄文:Карсский договор),是于1921年10月13日在土耳其卡尔斯签署的一份友好条约,并于1922年9月11日在亚美尼亚的耶烈万得到了批准,其签署方包括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代表(在1923年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和即将加入苏联的三个国家的代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 ),这三个国家在1922年苏联成立条约后成为了苏联的一部分。卡尔斯条约是之前1921年3月《莫斯科条约》和宣告俄国退出一战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后续条约,也划定了当时土耳其和南高加索国家在亚美尼亚伯爵封地的边界。卡尔斯条约也总体上解决好了萨达拉巴战役问题(Battle of Sardarabad)和高加索战役问题。 绝大部分在该条约中划分给土耳其的领土在1877-1878俄土战争中曾被臣服于奥斯曼帝国的沙俄侵占,但地区除外。撒玛丽地区曾在后的中,被俄国吞并。.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卡尔斯条约 · 查看更多 »

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重定向 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奇里乞亚

奇里乞亞(希腊语:Κιλικία、Kilikya),又譯基利家(新教)、基里基雅(天主教),也被称作小亚美尼亚,位於今日土耳其東南部的小亚细亚半岛,塞浦路斯以北,東至旁非利亞,北至托魯斯山脈,地處於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上,曾經是羅馬帝國一個貿易非常繁盛的地區。基督教使徒保羅出生於當時西利西亚的首府塔尔苏斯。 15世紀起,奇里乞亞受奧斯曼帝國統治。今天奇里乞亞分屬土耳其梅爾辛省、阿達納省和奧斯曼尼耶省。.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奇里乞亚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巴库

巴庫(阿塞拜疆语:Bakı)是亞塞拜然的首都、经济文化中心。巴库同时也是里海最大港口,外高加索最大城市 。面積2192平方公里,人口300萬(2008年計算)。巴库全市分为内城和新城两部分(亦有将蘇聯時期興建區域分別劃分的)。 在2007年,伊斯兰会议组织文化部长宣布巴库为2009年伊斯兰文化中心。為2015年第一屆歐洲運動會主辦國。巴库曾先後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和2020年夏季奥运会,但皆因基础设施不完备没有入围。不過由於亞塞拜然歌手艾爾與妮基在2011年歐洲歌唱大賽獲得冠軍,終使巴庫獲得舉辦2012年歐洲歌唱大賽的機會。.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巴库 · 查看更多 »

巴统

巴统 (格鲁吉亚语:ბათუმი,拉丁化:Batumi),為格鲁吉亚西南部的阿扎尔自治共和国首府,位于黑海之滨,为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2002年人口121,806。 巴統是格魯吉亞重要的港口和商業中心。由於巴統位於亞熱帶地區,因此當地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如柑橘屬水果和茶葉。.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巴统 · 查看更多 »

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开巴黎和会。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分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衛·勞萊·喬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会的進行。 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会议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及苏维埃俄国等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筹组一个国际联盟来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會及後續的活動先後完成對各戰敗國的和約,其中對德和約的凡爾賽條約是最為重要的条约,對日後的國際關係有著深遠影响。.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巴黎和会 (1919年)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中东 · 查看更多 »

三國協約

三國協約(;)是指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議。「」同時是英文和法文詞語,意為三倍,而「」則是法文詞彙,意指諒解。 1904年的《摯誠協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簽訂後,英法、英俄的各種糾紛已經平息。這兩個協約,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國家走在一起。此外,他們皆因為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不斷上升而警醒。因此,他們便結盟,名為「三國協約」。  .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三國協約 · 查看更多 »

久姆里

久姆里(亚美尼亚语:Գյումրի;英语:Gyumri)位于亚美尼亚西北部,距离首都埃里温120公里,是希拉克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人口150,917人,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城市的名字在其历史上变换了多次。最初称为Kumayri或Gyumri,然后改为“亚历山德罗波尔”(1840年-1924年),再后来是列宁纳坎(1924年-1990年),最后是久姆里。.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久姆里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亞美尼亞語:Հայ Առաքելական Եկեղեցի,Hay Arakelagan Yegeghetzi;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教會以及最早被合法化的基督徒群體。.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革命联盟

亚美尼亚革命联盟(Հայ Յեղափոխական Դաշնակցութիւն),又称达什纳克楚琼(Dashnaktsutyun),亚美尼亚及阿尔扎赫共和国政党,立场为左翼民族主义。亚美尼亚革命联盟1890年成立于俄罗斯帝国梯弗里斯(今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该党主要在亚美尼亚、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以及其他亚美尼亚裔分布地区。 亚美尼亚革命联盟主张社会主义,2003年成为社会党国际的成员。.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亚美尼亚革命联盟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高原

亚美尼亚高原(Հայկական Բարձրավանդակ,Армянское нагорье)亦名亚美尼亚高地,是中亚北部三大内陆高原中最高且位于中央的高原。Hewsen, Robert H. "The Geography of Armenia" in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ume I: The Dynastic Periods: From Antiquity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亚美尼亚高原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语

亞美尼亞語(Հայերեն或Hayerēn)是亞美尼亞共和國及不被普遍承认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的官方语言,屬於印欧语系的一支,但它沒有任何近似語言,其38個字母的拼音系統更是獨特的,不少語言學家因此對亞美尼亞語產生興趣。 亞美尼亞語目前廣泛被亞美尼亞人使用。 語言學家將亞美尼亞語歸為印歐語系的一個獨立語族。亞美尼亞語與希臘語有一些共有衍徵。部分語言學家將亞美尼亞語、弗里吉亞語(Phrygian)及印度-伊朗語族歸類於印歐語系之下,因為它們有一些共有衍徵。最近亦有一些語言學家提出將希臘語、亞美尼亞語、弗里吉亞語(Phrygian)及阿爾巴尼亞語歸入印歐語系下的一個「巴爾幹語族」(Balkan)。 亞美尼亞語有一個漫長的文學史,其現存最古老的文學作品是五世紀的聖經翻譯。它的詞彙在其歷史上受伊朗的語言影響,特別是帕提亞語(Pathian),此外還受希臘語,拉丁語,古法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土耳其語和其他語言影響。現代亞美尼亞語有兩種規範的形式,東亞美尼亞語和西亞美尼亞語,兩者都可以用於理解當代亞美尼亞方言。幾乎絕跡的Lomavren語是一個深受羅姆語(吉普賽語)影響的方言,使用亞美尼亞語的語法及大量由羅姆語演變而來的詞彙,例如數字。.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亚美尼亚语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Հայկական 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個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共產黨政權成立于1920年11月29日,这天亚美尼亚共产党宣布控制了亚美尼亚政权。同年12月1日,首相西蒙·弗拉特西恩放弃了政权。之后亚美尼亚更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时期有时也被称作亚美尼亚第二共和,紧接在短命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之后。 从1828年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亚美尼亚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并被埃里温省的边界所限制。在土库曼彻条约的第四章写道,埃里温汗国(今日大部分的中亚美尼亚),以往曾隶属波斯,1828年被并入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政府宣布原帝国内的少数民族可以独立自主。于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宣布独立并分别成立共和国。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遭受的亚美尼亚种族屠杀以及后来的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中,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已到了毁灭边缘。当1920年布尔什维克进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苏维埃统治下,亚美尼亚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中心转变。1990年8月23日,它更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但它仍保留在苏联统治之下,直到1991年正式宣布独立。.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亞塞拜然語:Azərbaycan Xalq Cümhuriyyəti),是伊斯蘭世界中首個建立的議會民主制國家(早於土耳其)。 是由俄羅斯帝國在1917年解體後,設在提比利西的阿塞拜疆国民议会於1918年5月28日所成立。北與俄羅斯接壤,西北為喬治亞民主共和國,西邊則是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南邊則和波斯接壤。人口約兩百萬。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國家 Category:前共和國 Category:亞塞拜然歷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共和國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國家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20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短命國家.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库尔德人

庫爾德人(Kurd)是一個生活於中東的遊牧民族,為西南亞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基本居民。總人口約3000萬,主要分佈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四國境內,有少數分佈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歐俄南部、以色列等地,在中東是人口僅次於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同時是全世界沒有國家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相傳是古代米底亞人的後代,兩千多年來一直都在庫爾德斯坦的山區活動,過去都過著遊牧式生活,后来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近年來庫德族已有獨立建國的聲浪,但屢屢遭受土耳其、伊拉克等國的壓迫,偶有極端獨立分子激烈衝突,部分工人黨成員還被西方國家列為恐怖份子。 大部分库尔德人都是伊斯兰教信徒,其中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盛行苏菲教团),少数为什叶派穆斯林,含阿拉維派和十二伊玛目派。还有部分库尔德人信奉雅兹迪教派、阿里伊拉希教派等其他宗教。 皮蘭沙赫爾是穆凱里亞恩區的首府。.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库尔德人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美国第28任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由于前總統西奥多·罗斯福和時任總統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他最終以四成普選票及四十州的選舉人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成為1897年至1933年為間唯一一位民主黨總統。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政府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团体的批评。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他让我们远离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 Bonds)筹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普遍实现妇女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1920年被授予191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伍德罗·威尔逊 · 查看更多 »

休尼克省

休尼克省位於亞美尼亞,與瓦約茨佐爾省、伊朗、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相鄰。.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休尼克省 · 查看更多 »

俄國臨時政府

俄国临时政府(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1917年3月15日─11月7日)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后,在彼德格勒成立的政府,這個政權建立的國家正式名称为俄羅斯共和國,這個政权存在只有7個多月便在十月革命中被布尔什维克消滅了。 1917年,二月革命发生,沙俄政府崩溃。原属政府的杜马与彼得格勒苏维埃争夺政府领导权。双方最后和解,决定成立一个临时政府,并让它主持俄国立宪会议的选举。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其弟米哈伊尔大公拒绝接受王位,王朝正式灭亡。临时政府接管俄罗斯,成為俄國土地上唯一的合法政權。但是由于苏维埃渐渐壮大,列宁開始号召“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虽然苏维埃當初只是俄國政府下的一個政黨,但是後來他們漸漸掌控俄國的军队、工厂和铁路,又獲得了工人們的支持,最後以武装推翻俄國政府。.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國民運動

土耳其國民運動(Türk Ulusal Hareketi)是土耳其革命的政治和軍事活動,導致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和形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鄂圖曼帝國分裂的結果。土耳其人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的領導下聯合一起,土耳其大國民議會設立在安卡拉,繼續參與土耳其獨立戰爭。 土耳其國民運動廢除了色佛爾條約,簽訂洛桑條約,確保國境得到各國承認。 國家力量是基於凱末爾主義,它是一個強調共和制的基本政治意識,即政府履行公民權力、世俗的行政制度、民族主義,國家參與的混合型經濟以及國家現代化。 Category:20世紀的革命 Category:土耳其政治 uk:Кемалістська революція.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土耳其國民運動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革命者

土耳其革命者(土耳其語:Kuvayi Milliye or Kuvva-i Milliye)是指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愛國者,他們反對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協約國進行的鄂圖曼帝國分裂,並反對1920年鄂圖曼政府簽訂的色佛爾條約。 在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及土耳其獨立戰爭後,革命運動於1922年11月1日推翻鄂圖曼帝國。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 土耳其革命是受到坦志麥特時期的意識所影響。土耳其革命與同一時期舉行的青年土耳其運動並無關連,青年土耳其運動與鄂圖曼帝國及鄂圖曼主義有緊密的聯繫。參與土耳其革命的並非同一群人,他們對社會和政治事務有著不同的見解。即使他們領導著許多社會及政治機構,但土耳其革命與青年土耳其運動彼此之間並沒有聯絡。唯一相同的見解就是渴求一個主權國。 註: 以下名單裡的人士都在革命時扮演著許多角色。以下的分類是基於人們所記得的名銜而定 請注意以下的名單仍未整理完成.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土耳其革命者 · 查看更多 »

喬治亞民主共和國

喬治亞民主共和國(喬治亞文: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ს დემოკრატიული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ა),是第一個由喬治亞人建立的近代國家。.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喬治亞民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哥薩克

哥薩克馬邁 哥萨克(козаки;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哥薩克 · 查看更多 »

凡城

凡城 (土耳其語:Van;亞美尼亞語:Վան;庫爾德語:Wan) ,位於凡湖東岸,是土耳其凡城省首府。2005年人口284,464人。.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凡城 · 查看更多 »

共和国列表

这是一个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的列表,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通常叫做共和国。 從古至今世界上有許多共和國。一個共和國體制的政府能包含許多不同種類的政治與經濟系統,自獨裁體制到民主,以及市場經濟到計劃經濟。.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共和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克格勃

#重定向 國家安全委員會 (蘇聯).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克格勃 · 查看更多 »

穆德洛斯停戰協定

德洛斯停戰協定(Mondros Mütarekesi)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的停戰協定,由奧斯曼帝國與代表協約國的英國在1918年10月30日於愛琴海中央利姆諾斯島的穆德洛斯簽訂。 奧斯曼帝國於1914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保加利亞結成同盟。但在協約國軍隊的進攻及阿拉伯人的起義下,奧斯曼帝國在中東地區的領土逐漸被侵佔,最後被迫停戰。.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穆德洛斯停戰協定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六世 (奥斯曼帝国)

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阿拉伯文: محمد السادس), 全名Mehmet Vahdettin 或Mehmed Vahideddin,)()奥斯曼帝国第三十六代也是末代苏丹(1918年—1922年在位)。他也是伊斯兰教第一百代哈里发。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之子,穆罕默德五世的弟弟。 1918年10月30日,由於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奥斯曼帝国与协约国签订和约。英法意希等国占领了奥斯曼帝国向外扩张时夺得的大片领土,与此同时,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国民运动兴起。1922年11月17日,凯末尔的军队即将开进伊斯坦布尔前,穆罕默德六世与其幼子登上英国军舰逃走,宣告奥斯曼帝国灭亡。 穆罕默德六世辗转流亡马耳他、意大利、法国、突尼斯,期间多次写信给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希望能夠回到祖国,哪怕放弃皇位也在所不惜,但这些信均石沉大海。 1926年,穆罕默德六世在意大利孤独地死去,他留给后人的遗言是:“我最大的哀伤不是退位,而是离开祖国。」 Category:奥斯曼帝国苏丹 Category:哈里發 Category:末代帝王 Category:死在意大利的外国人.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穆罕默德六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

#重定向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比利斯

比利斯(格鲁吉亚语:თბილისი,拉丁轉寫:T'bilisi,中国史書中有則譯為提弗利司或梯弗里斯),是今日格鲁吉亚的首都,也是外高加索地區的著名古都。據2010年統計數字,第比利斯人口1,485,293人,市區人口則達1,152,500人。.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第比利斯 · 查看更多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Dağlıq Qarabağ、Nagorno Karabakh),是位於南高加索的一個內陸地區,介於下卡拉巴赫與贊格祖爾之間,包含小高加索山脈的東南支脈。該地區多屬山地與森林。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普遍被國際承認為亞塞拜疆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地區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實際統治。該國係以前亞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範圍為基礎所建立,實質獨立但尚未被普遍承認。自1988年發生起,亞塞拜疆就無法對該地區行使政權。1994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結束以後,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調停下,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疆政府代表已經針對該地區的爭議狀態舉行過多次和平會談。 該地區範圍通常被視為等同於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行政區邊界,涵蓋面積約4,400平方公里。然而歷史上的該地區面積,則涵蓋約8,223平方公里。.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约瑟夫·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

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Naxçıvan Muxtar Respublikası;Նախիջեվան;Nahcivan zerk Cumhuriyeti;Нахичеван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阿塞拜疆共和国里的自治共和国,位于外高加索南部,是阿塞拜疆的外飞地,北邻亚美尼亚,南部和伊朗接壤,一小部分国土和土耳其相邻。面积5500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2015年),首都为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成立于1924年的苏联,当时全称为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外高加索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隶属于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除南部平原以外,大部分属于山区,属大陆性干燥气候,降雨量为500毫米以下。工业以食品和采矿为主,农业是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的主导经济部门。.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是1613年至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是俄罗斯的一個王朝,它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罗曼诺夫王朝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土耳其語:Trabzon)是位於黑海南岸的土耳其城市。.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特拉布宗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重定向 1918年流感大流行.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山脉

加索山脈(Кавказские горы,კავკასიონი,Կավկազ,Qafqaz),呈东西走向,在黑海与里海之间,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的国界线。其最高峰为厄尔布鲁士峰,其海拔為5642米(18510呎),同时也是欧洲第一高峰。 高加索山脈包括.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高加索山脉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戰役

加索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在高加索一系列戰役的統稱,在1942年,德意志國防軍實施老鼠行動,以集中兵力攻佔在亞塞拜然的油田地帶,德軍的攻勢在9月份於車臣共和國被紅軍阻止,部份原因是德軍抽調人力參與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於1943年1月發起反攻,主要軍事中心新羅西斯克於9月份被收復,到10月份在塔曼半島的德軍被肅清。 伊萬·屠格涅夫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了數以千計的平民如何嘗試解救一些在里海的港口城市如馬哈奇卡拉及巴庫,莫斯科與外高加索的連繫是經過在土庫曼的克拉斯諾沃茨克。 由於時間不足,戰役證明撤出工業及煉油設施是不切實際的,在邁科普的油井在紅軍撤出前已被破壞,防止石油供應給德軍。.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高加索戰役 · 查看更多 »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俄羅斯文:Фе́ликс Эдму́ндович Дзержи́нский,Feliks Dzierżyński,;),波蘭裔白俄羅斯貴族,苏联克格勃的前身──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的创始人。该组织因在俄国内战和红色恐怖时期拷打及处决大量人而廣為人知。.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族(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Stephan Thernstrom、Ann Orlov、Oscar Handlin。,引言:「在他們的家鄉,阿塞拜疆族被稱做『Azerbaijanis』或『Azeri Turks』……」)是阿塞拜疆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布於阿塞拜疆共和國與伊朗西北部,從高加索至伊朗高原的四周國家,如吉爾吉斯、塔吉克、格魯吉亞共和国、伊朗、阿富汗等,也有零星分布。絕大多數的阿塞拜疆族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其文化傳統融合了伊朗、高加索民族與突厥等周边诸多元素。 尽管自1813年《古利斯坦条约》和1828年《土库曼恰伊条约》签订后分居于国境线两边,但是伊朗还是将自己北部的来自阿塞拜疆一单一民族的领土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阿塞拜疆族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汉省

阿尔达汉省(Ardahan)是位于土耳其东南部与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交界边境的一个省,首府阿尔达汉。它是于1994年从卡尔斯省分离而成立的。面积5,576Km2,陆地面积5,495Km2,人口105,454人(2010年)。.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阿尔达汉省 · 查看更多 »

自治州

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单位,自治州为民族自治地方,地位介于省一级与县一级之间,属于地级行政区,为第二级地方行政单位。按照宪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很高的自我管理权利,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中国大陆设立自治州的有省和自治区。自治州管辖的县级行政区为县、自治县、县级市。至2012年末,中国大陆共有30个自治州。民族自治州通常亦简称为“州”,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州”。.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色佛尔条约

色佛爾條約(Traité de Sèvres)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 該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側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而對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對條約作出了否定,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鬥,是為土耳其獨立戰爭。 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最後戰勝,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政權,並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因此色佛爾條約成為巴黎和會各條約中唯一爾後被完全取代的條約。.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色佛尔条约 · 查看更多 »

苏维埃俄国

#重定向 蘇維埃俄國.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苏维埃俄国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比特利斯省

比特利斯省(Bitlis Province)是位于土耳其东部的一个省,含水域面積8,413km²,陆地面积6,707km²,首府比特利斯。它的名字来源于奉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的命令在此地建立城堡的“Bedlis”。比特利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比特利斯省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洛里省

洛里省位於亞美尼亞北端,與阿拉加措特恩省、科泰克省、希拉克省、塔武什省等省份相鄰。.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洛里省 · 查看更多 »

洛桑条约

洛桑条约,又称洛桑和约是于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土耳其与协约国之间签订的一份条约。在土耳其军队击退希腊军队的攻击后,新的土耳其政府拒绝接受之前签订的色佛尔条约。之後土耳其政府遂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希腊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南斯拉夫王国签订洛桑条约。此条约基本确立了现代土耳其的疆域(哈塔伊省于1939年才并入土耳其)。土耳其虽然放弃了其在阿拉伯地区的领土(摩蘇爾)和塞浦路斯,但保留了东色雷斯,同时取消了亚美尼亚的独立和庫德族的自治。 Category:第一次世界大戰條約 Category:1923年条约 Category:土耳其條約 Category:英國條約 Category: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条约 Category:意大利王国条约 Category:日本條約 Category:希腊王国条约 Category:罗马尼亚王国条约 Category:南斯拉夫王国条约 Category:領土變更相關條約 Category:瑞士外交史 Category:洛桑历史 Category:1923年7月.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洛桑条约 · 查看更多 »

我們的祖國

我们的祖国可以指:.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我們的祖國 · 查看更多 »

斑疹傷寒

斑疹傷寒(Typhus),是由立克次體引起的傳染病,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是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emic Louseborne typhus)與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 Fleaborne typhus)。斑疹傷寒是流行性斑疹傷寒、叢林型斑疹傷寒 (恙蟲病)和鼠性斑疹傷寒的合稱。 -->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和皮疹。症狀通常在接觸病原體後一至兩週出現 傷寒由細菌感染引起。 -->流行性斑疹傷寒是體蝨傳播的立克次體引起的,叢林型斑疹傷寒是恙滿幼蟲傳播的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鼠性斑疹傷寒是鼠蚤傳播的地方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引起的。 斑疹傷寒沒有疫苗。 -->預防方法是避免接觸傳播疾病的生物。治療方法是使用四環素抗生素。流行性斑疹傷寒常於衛生環境差和擁擠的地方爆發,但現在已經少見了。叢林型斑疹傷寒可見於東南亞、日本和澳洲北部。鼠性斑疹傷寒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斑疹傷寒的記載至少可以追溯到1528年, -->源於希臘語typhus (τύφος) ,意指迷茫,用於形容患者受感染後的精神狀態。 斑疹傷寒與傷寒是不同細菌引起的不同病症。.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斑疹傷寒 · 查看更多 »

1917年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十月革命後,擁護舊有帝政或臨時政府的白軍與蘇維埃工農紅軍對抗,非紅、非白的其他政治派系也乘機起兵,俄國內戰爆發;而沙皇專政的潰滅,亦促成舊帝國疆域內各民族的獨立運動。.

新!!: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和1917年俄国革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亞美尼亞第一共和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