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言論自由

指数 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一種基本人權,指一國公民,可以按照个人意願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法定政治權利,這些意見表達不用受政府「事前」的審查及限制,也無需擔心受到政府報復。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van Mill, Davi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2 Edition), Edward N. Zalta(ed.)。它通常被理解為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當中包括以任何方式尋找、接收及發放傳遞資訊或者思想的行為。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任何國家通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發表誹謗中傷、猥褻、威脅傷人、煽動仇恨或者侵犯版權等言論或者資訊的一系列涉嫌侵犯他人人权的行為都被禁止,而表達意見時也需要注意時間、地點和禮儀。 一些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国家政权对言论自由的限制程度甚至逾越了人权法案的红线。 《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明言保障言論自由的權利,確認言論自由的基石重要性,也一方面突顯其脆弱需受保障的面向。《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國際人權法》中亦確認言論自由為一項人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指“人人有權在不受干涉下持有意見及主張”及“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發表主張和意見,此項權利包括尋找,接收和傳遞資訊和思想的自由,而不分任何媒介和國界。”第19條亦指出,這些權利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行使時必須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確保國家安全及公共秩序不受影響。.

587 关系: AnimeJapan加泰罗尼亚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嚴明 (臺灣)劉小麗劉一德劉水庚、陳永長事件基本權埃里克·施密特原住民族電視台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十年 (電影)十八仝人愛落區十月詔書卡尔·奥古斯特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卡特曼的肛门探针卢旺达南方周末卓越新聞獎反基督教反假冒贸易协定反美古巴古典自由主义古斯塔夫·德·莫利納里另类右派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台灣媒體史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共和國護照台灣獨立運動相關條目列表台灣民政府台灣日報司徒拔受教育权吳三連吳國楨吴维事件合成照片各地LGBT權利吉列尔莫·恩达拉報紙大埔事件大學 (雜誌)大日本帝國憲法天子屠龍 (澳門)奚安竹奥克·格伦奧米利奧·梅迪西契諾維克...奇茲米勒訴多佛學區案媒體壟斷孤立主义學民思潮审查制度家永教科书诉讼宽带山宗教自由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宋祖德寫給西藏的歌寮國人權对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对香港警察的批评寻衅滋事罪寒蟬效應 (法律)密码学封鎖 (網路)對伊斯蘭教的批評對於雨傘革命的反應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巴西歷史巴育·占奥差上班不要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中大學生報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中國茉莉花革命中國-莫桑比克關係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中国崛起中国区App Store下架VPN应用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中華民國審查制度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中華民國刑法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中華民國言論自由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中華民國歷史中華民國憲法丹尼斯诉合众国案东厂东德六一七事件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世俗主义世俗國家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新聞自由日三口之家三大事件建白運動三K党一塌糊涂BBS习李体制乌克兰反示威法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亚伦·沙德瑞克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洲庫特·胡伯京报 (民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人民力量革命 (1986年)人民行动党人民意志互联网审查五一六軍事政變五贼笔祸事件应斯文建豐二年任建宇劳教案任志强批评党媒姓党事件任畹町廖述炘仇國平仇恨犯罪仇恨言論廉石传奇伊力哈木·土赫提伊斯蘭黃金時代伏尔泰的朋友们伏爾泰強制投票張天立張世軍張俊雄彭定康彼得·威廉·波塔余杰德奧合併德布斯诉合众国案德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德国历史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便當文事件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保守黨 (香港)保羅·斯威齊忠誠度市場理論信仰自由 (油畫)信息自由俄国立宪会议匪諜北美男人男童戀愛協會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南榕廣場命名爭議國際特赦組織國際西藏郵報價值觀外交利维坦 (霍布斯)刘宾雁刘晓波嘿嘿嘿案喀琅施塔得喀琅施塔得起义周玉蔻傳媒工作者哈伊萨姆·马利赫唐立培唐英年军事管治军国主义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准确新闻及资讯法啟蒙時代內部書全民大悶鍋八零後公众言论公诉拉里·弗兰特公民公民自由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六七暴動六四事件克萊門斯·梅特涅克里斯·肯普林剥夺政治权利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四大 (文化大革命)四大自由 (羅斯福)COVFEFE法案石之瑜王小棣王全璋王振民王文怡灵宝帖案獨立台灣會獨立台灣會案獨立評論人協會社会不平等神兽 (恶搞)禁止亵渎国旗修正案禁止网络盗版法案禁書科學戰爭稻田朋美突破网络审查竊聽立憲帝政黨第9屆日本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米歇尔·阿弗拉克約翰·菲利普·帕爾姆約翰·柯廷紅星紀傳財維基媒體基金會控告美國國家安全局案維護公民社會價值,反對宗教右翼霸權大遊行網絡先進用家會網絡戰網際網路權利法案網路人權緬甸審查制度约阿希姆·高克绍约姆·拉斯洛网络实名制美國例外論美國唱片業協會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美國共產黨美利坚合众国诉进步案美国宪法修正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密苏里东部联邦地区法院美国国会美国网络审查美国权利法案美国新闻自由美国政治美麗灣渡假村爭議羅宇羅志祥羅智強翟暖暉真實惡意原則烏克蘭政治爱德华·斯诺登環球電視 (台灣)為什麼要民主?申克诉合众国案熊澤寬道當知項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特殊性關係牽阮的手牛津通识读本独立中文笔会益西曲桑盧映潔癲狗日報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白玫瑰白色恐怖百田尚樹百萬人民倒扁運動E.T.外星人芥川龙之介芬兰政党列表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失蹤事件韓中旋韓國總統列表聯合國香港協會選舉联合公民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吉列尔莫·卡诺世界新闻自由奖鍾佳濱鍾鼎邦事件草泥马華德偉華涌非政府组织顏色絲帶列表顏文閂表達自由表達法被遺忘權褻瀆旗幟西单民主墙西山事件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西藏问题西藏歷史年表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馬文輝馮光遠香港2007年5月香港大學副校長任命事件香港人權香港傳媒香港商業電台香港獨立運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香港青年關愛協會香港言論自由香港言论审查香港核心價值香港歷史香港政治制度香港教育大學涼薄大字報事件許峰銘許登源訴諸言論自由言論自由 (油畫)言論自由日 (臺灣)言论的边界言论自由之旗言论自由运动马来西亚LGBT权益詹姆斯·加勒德高年億譚耀宗许志永论出版自由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诺姆·乔姆斯基诽谤谷歌中国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鲁比·拉冯賴勁麟賴祥蔚資本主義與自由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贺卫方越南人權跨省追捕麥克·霍爾頓麥當勞相關爭議麻省理工学院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黃丞儀黃國昌黃煌煇黃金海岸聯足球會黃毓民輔仁大學辜寬敏连接自由蜜蜂華報茉莉花革命郝柏村郭冠英郑州四人撕毁毛泽东像事件舆论安全舆论斗争防火长城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阿拉伯之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權蘇聯人權蘋果日報 (香港)赫苏斯·希尔赵紫阳開放政策藐視法庭董建華葉劉淑儀葉菊蘭蒙古国蓝丝带蔡躍陞事件蔡正元蔣經國蔣渭水锤子与镰刀鄭南榕鄭松泰針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自由自由巷自由中國自由之愛運動自由软件自由民主制自由民權運動自由意志党自焚臺大哲學系事件臺灣臺灣大學大陸社臺灣大學濁水溪社臺灣人權臺灣歷史臺灣民主共產黨臺灣戰後時期臺海現狀金恒煒腓利門書腓特烈·威廉二世苏联宪法苏联政治笑话英國2009年7月英國2010年11月英联邦宪章雨傘革命時間軸 (2014年10月)零八宪章電影分級制度耶和华见证人和各国政府耶稣基督的女孩退步左派除罪化陳一諮陳云根陳冠希裸照事件陳貝兒陳鑑泉陳沂 (主持人)陳方安生陳文敏陳曼琪FacebookFree speechFucking MachinesFuck:禁忌词与保护我们的第一修正案自由GoogleGoogle的意識形態迴音室KomicaLGBT權利運動LumenRT电视台Uwants討論區Yaoi报禁查理週刊總部槍擊案极光行动林孟皇林子儀林山田林彬林慧思事件李·卡羅爾·布林格李光耀李光耀之死李克強訪問香港期間保安爭議李登輝李萬居李旺陽事件李敖李敖有话说李承龍李普 (记者)杨虎城杰克·汤普森東洋廣播公司森林小學楊又穎標·馬艾橫濱事件欧洲联盟扩大歐洲人權公約歧視每日新聞社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毛恒凤民主民主化民主牆民聲日報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注音文法家法律法國政府法国法国宪法委员会法西斯主义法輪功在香港法蘭西第二帝國法治斌洪智坤洗腦涂醒哲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清除精神污染清朝溫和民主派 (香港)演说者之角激進民主派 (香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憲法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本土民主前線朱學恒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州案戈德华特守则我要做特首我是查理明光社海尔特·维尔德斯斯奈德訴菲爾普斯案新加坡新加坡人权新宝石运动新帆新闻组新语丝新闻自由新文化运动施文儀臉書案文字獄文化脫貧笑死朕文化战争文明IV无国界记者无所隐瞒论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事件日本右翼团体日本廣播協會日本国宪法日本国宪法第十九条日本街宣车日本投降旺中案走路工事件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放送伦理·番组向上机构政治犯政治自由政治腐敗政治正確愛國者運動愛殺17懲治叛亂條例數位權利效度教大言論自由關注組拷貝宣道教會拒絕中時運動拉布 (香港)曹文傑訴廣管局案曾蔭權思想自由普遍選舉11月23日1689年权利法案1930年代中国1989年1989年臺灣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2006年12月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2007年5月2009年5月臺灣2009年臺灣2010年12月2012年3月中國2012年澳門勞動節遊行2013年10月中國2013年2月中國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2013年埃及政变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2015年共和遊行2016年10月2016年7月臺灣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關問題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騷亂2017年香港411包圍中正第一分局事件5時夢中! 扩展索引 (537 更多) »

AnimeJapan

AnimeJapan(アニメジャパン)是開始於2014年,每年3月下旬舉行的綜合性動畫活動,口號是「動畫的一切,都在這裡」(アニメのすべてが、ここにある)。.

新!!: 言論自由和AnimeJapan · 查看更多 »

加泰罗尼亚

--> | capital.

新!!: 言論自由和加泰罗尼亚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

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La Charte canadienne des droits et libertés,也被簡稱為權利與自由憲章或憲章)是由加拿大憲法確立的一個權利法案。它的第一部分成形於《1982年憲法法案》。憲章保證了加拿大公民的政治權利以及在加拿大內每個人的民權,包括各個方面和各級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它的設計旨在通過一系列體現這些權利的原則來團結加拿大人。憲章於1982年4月17日由加拿大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簽署成為法律。 在憲章之前,有1960年制定的《加拿大人權法案》。然而,人權法案只是一個聯邦法規,而不是一個憲法性文件。作為聯邦法規,它範圍有限,很容易被議會修改,也不能適用到省級的法律中。加拿大最高法院對此法案的解釋也十分狹義 。《加拿大人權利法案》的相對低效性促使很多人行動起來以增加加拿大對權利保護的力度。此外,二戰後出現的人權和自由運動也試圖鞏固世界人權宣言中所闡述的人權原則。經過總理皮埃爾·特魯多的努力,1982年,作為對加拿大國會請求的回應,英國議會正式將憲章頒布為《1982年加拿大法案》的一部分。 加拿大除魁北克以外,皆承认此宪章。.

新!!: 言論自由和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 · 查看更多 »

嚴明 (臺灣)

嚴明(),生於臺灣雲林縣,籍貫江西省南康,中華民國空軍二級上將,曾任空軍官校校長、空軍司令、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部長。是繼唐飛、李天羽與陳肇敏以來,第四位空軍出身的國防部部長。就任參謀總長僅七個月後即卸任退伍,接替楊念祖轉任國防部長,亦是目前中華民國國軍自《國防部組織法》實施後(1970年)史上任期最短的參謀總長。.

新!!: 言論自由和嚴明 (臺灣) · 查看更多 »

劉小麗

劉小麗博士(Dr.,),綽號小麗老師,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人文、設計及社會科學學部講師,教授社會學範疇的學科。小麗民主教室主席及青年重奪未來成員。2016年9月,藉民主自決的主張,首次當選成為香港立法會議員(九龍西選區),但在2017年7月被高等法院原訟庭裁定宣誓無效而喪失議員資格。.

新!!: 言論自由和劉小麗 · 查看更多 »

劉一德

劉一德(Liu Yi-te或Lau Yi-te,),臺灣外省人第二代,現任臺灣團結聯盟黨主席。生於臺灣嘉義,原籍中國湖南邵陽,父親是1949年跟隨孫立人將軍的中國青年軍抵臺移民。.

新!!: 言論自由和劉一德 · 查看更多 »

劉水庚、陳永長事件

劉水庚、陳永長事件,發生於1988年3月,為時任中華民國陸軍中校劉水庚因加入民主進步黨,並參加國會全面改選遊行而遭到軍方移送軍法處,並遭到撤職。同時亦發生上尉陳永長被迫退伍的事件。此事件在公開後引起外界對軍隊國家化及軍人言論自由的關注。.

新!!: 言論自由和劉水庚、陳永長事件 · 查看更多 »

基本權

基本權即為一般所理解的人權,由於此種權力於憲法學上有其特殊的運作模式,故另外以憲法學上基本權之詮釋為內容介紹。.

新!!: 言論自由和基本權 · 查看更多 »

埃里克·施密特

艾瑞克·愛默生·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是一位美国企业家、计算机软件工程師,2015年开始担任Alphabet Inc.的執行董事長至2017年12月21日宣布卸任,但依旧保留Alphabet Inc.董事会成员身份并且担任技术顾问一职 。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在Google担任CEO,也曾是蘋果公司董事會成員。同時,他亦為卡內基美隆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理事會託管者,並是程式編譯器lex的共同作者。.

新!!: 言論自由和埃里克·施密特 · 查看更多 »

原住民族電視台

原住民族電視台(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缩写为TITV),簡稱原視,口頭慣稱原民臺,是中華民國第一個、並為唯一全天候以臺灣原住民族為主題的電視頻道,也是第七家無線電視台,字幕則使用翻譯成國語的中文。現位於中國電視大廈,於2014年脫離台灣公廣集團,由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擁有。2016年8月1日起正式於無線數位頻道以HD訊號播出至今。 2014年1月起,原住民族電視台改為全日24小時播出,是目前臺灣全年播放時數最多的公共廣播電視臺。.

新!!: 言論自由和原住民族電視台 · 查看更多 »

博客服务自律公约

《博客服务自律公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为规范互联网博客服务,促进博客服务有序发展」而制定的公约,於2007年8月21日公布。所謂「博客」,就是台灣的「部落格」或香港的「網誌」。公約共有條款19條,分成四章,包括:總則、自律條款、公約的執行及附則四部分。 有關公約,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普遍被認為是政府為打壓當地網民的言論自由所進行的措施。.

新!!: 言論自由和博客服务自律公约 · 查看更多 »

十年 (電影)

《十年》(Ten Years)是2015年12月上映的香港電影,為5個故事構成的短篇電影合集,當中包括郭臻导演的《浮瓜》、黃飛鵬导演的《冬蟬》、歐文傑导演的《方言》、周冠威导演的《自焚者》、伍嘉良导演的《本地蛋》,由廖啟智、梁健平、周家怡、游學修、吳肇軒等領銜主演。香港於2015年12月17日在百老匯電影中心上映,因反映熱烈而陸續於不同戲院再上映,累計票房突破600萬港元,並獲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是香港史上唯一沒有得到其他獎項提名的最佳電影;海外則預計2016年8月在臺灣上映。該電影亦獲選為2015年推介電影。 該電影因內容涉及香港人權、民主、言論自由受威脅的現況,加上涉及包含香港獨立、自決等敏感政治話題,被指是香港社會的「預言書」。北京政府全面封殺此片,下令中國大陸各大網路平台禁止直播、轉播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實況,令至少千萬觀眾无法收看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 2017年,「十年電影工作室」正式籌備《十年》國際版,連結世界,讓更多世界互通的價值理念傳播更廣。消息指曾獲得康城金棕櫚獎的泰國導演阿彼察邦將參與《十年泰國》。其餘參與的導演包括Wisit Sasanatieng、Aditya Assarat、Chookiat Sakveerakul 和 Chulayarnnon Siriphol。此片將由 Aditya Assarat 成立的 Pop Pictures 和 Films For Free 負責監製。而 《十年台灣》由劉嘉明成立的佳映娛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監製,邀請了鄒隆娜、廖克發、勒嘎‧舒米、謝沛如和呂柏勳擔任導演。 《十年日本》則由高松美由紀旗下的 Free Stone Productions 擔任監製,導演名單將會在釜山電影節公佈。.

新!!: 言論自由和十年 (電影) · 查看更多 »

十八仝人愛落區

是香港一個電台深宵特約節目,由政黨民建聯出資,香港商業電台雷霆881製作。在2010年4月30日至8月6日期間,逢週六凌晨2時至6時在商台一、二台播出。由余宜發、林子傑、泰山主持,同時加入5位民建聯議員組成嘉賓主持。 節目因被指宣傳民建聯,引起各界人士強烈抨擊;商台亦被指責接受政治宣傳節目,最終被廣播事務管理局裁定違反廣告業務守則,需要罰款和停播節目。餘下的3集節目在網上播放。.

新!!: 言論自由和十八仝人愛落區 · 查看更多 »

十月詔書

十月诏书(俄文:Октябрьский манифест,Манифест 17 октября)由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发表于1905年10月17日,谢尔盖·维特伯爵的影响下,为响应1905年的俄国革命。 该文件的正式名称为“对国家秩序的改善的宣言“(Манифесто бу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порядка)。宣言解决在俄罗斯的不安,并承诺给予公民自由:包括个人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在国家杜马的广泛参与,普及男性普选,引进未经审查的报纸和一个没有国家(沙皇)同意即可让任何法律生效的杜马的法令。该宣言是首部俄罗斯宪法的前身。宣言和宪法,导致沙皇继续行使否决权,这是他解散和改革几次在杜马中微不足道的民主化。.

新!!: 言論自由和十月詔書 · 查看更多 »

卡尔·奥古斯特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卡尔·奥古斯特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 查看更多 »

卡特曼的肛门探针

《卡特曼的肛门探针》(Cartman Gets an Anal Probe)是美国动画喜剧《南方公园》的第1集,于1997年8月13日通过喜剧中心频道在美国首播。4名儿童主角埃里克·卡特曼、凯尔·布拉夫斯其、斯坦·马希和肯尼·麦克康米克在本集中首度亮相,剧情讲述他们设法营救凯尔被外星人绑架的弟弟艾克。 《南方公园》主创特雷·帕克和马特·斯通在创作本集剧本时还没有同喜剧中心频道签订电视剧合约。由于缺乏资金,本集是采用剪纸定格动画技术制作,与两人之前制作的短片类似。在所有的《南方公园》剧集中,只有《卡特曼的肛门探针》基本没有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 《南方公园》的面世受到20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发生的文化战争影响,内容有意朝挑衅方向发展。节目的大部分幽默都源自几个主要人物外表和行为的对比,他们一方面看似纯真儿童,但另一方面所做所为又往往充满暴力和残忍,《卡特曼的肛门探针》也不例外。本集还体现出嘉年华会狂欢的创作风格,其中包括幽默、身体机能失调、挑战官方话语的语言学游戏,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反演。 节目播出后的初步反响以负面为主,多位评论员对剧情中无端出现的猥亵内容感到特别不满。对于本集中猥亵内容的份量,帕克之后表示,他和斯通凭此前的短片成名,所以希望《南方公园》也能达到短片的水准,对此两人颇感压力。多位评论员还将剧集与他们眼中更为复杂和微妙的动画节目相比,觉得《瘪四与大头蛋》和《辛普森家庭》都比《南方公园》优秀。.

新!!: 言論自由和卡特曼的肛门探针 · 查看更多 »

卢旺达

卢旺达共和国(Repubulika y'u Rwanda,République du Rwanda),简称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部和东部的主权国家,坐落在赤道以南,与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卢旺达地处大湖地区,海拔较高,地理上以西部的山区和东部的热带草原为主,全国各地分布有多个湖泊。该国属温带到亚热带气候,每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 卢旺达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年轻人为主,密度在非洲国家中位居前列。卢旺达人主要分为三个族群: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其中特瓦族是该国生活在森林中的最早居民俾格米人的后代,而在胡图族和图西族的起源上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結論,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由以前的种族社会衍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他们分别是从不同的种族和部落迁移过来。基督教是该国第一大宗教,主要语言是卢旺达语,与法语和英语並列為该国的官方语言。卢旺达实行总统制政府,现任总统是卢旺达爱国阵线的保罗·卡加梅,于2000年上任。与邻国相比,如今的卢旺达贪污腐败的程度较低,不过人权组织报告称该国的反对派团体受到压制、言论自由也遭到恐吓和限制。该国自前殖民时期以来就一直由严格的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全国按2006年划定的边界分成五个省。此外,卢旺达的女性国会议员比例为世界最高。 卢旺达自石器和铁器时代就有人口在此狩猎采集,之后又有班图人迁入。这些人口起初聚集成氏族社会,之后形成王国。18世纪中期,卢旺达王国开始统治这片土地,图西族国王征服了其他民族,集中权力,后来还制定了反胡图族的政策。1884年,德国开始对东非实行殖民统治,卢旺达也相应成为德国殖民地,之后又在1916年一战期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这两个欧洲国家都是通过卢旺达国王来统治该国,并延续其亲图西族政策。1959年,胡图族起兵造反,屠杀了大量图西族人,最终在1962年建立了一个以胡图族人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国家。1990年,图西族领导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发起内战,随之而来的是1994年的种族灭绝,估计受胡图族极端分子屠杀的图西族人與温和派胡图族人有50至100万。最终卢旺达爱国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场种族灭绝才相应中止。 卢旺达的经济在1994年的大屠杀期间受到重创,不过此后得以复苏。国家经济主要依靠自给农业,咖啡和茶叶是主要的出口经济作物。该国旅游业增长迅速,如今已是占主导地位的外汇收入来源。卢旺达是仅有的两个能够安全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国家之一,许多游客都愿意为获得大猩猩的追踪许可支付高价。音乐和舞蹈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鼓乐和一种名为“intore”的民族舞蹈。全国各地都有传统工艺品制作,其中包括一种名为“imigongo”,使用牛粪制作的独特艺术品。.

新!!: 言論自由和卢旺达 · 查看更多 »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大型综合性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机关报(即《南方日报》)主办的系列报之一。负责该报采编、制作等业务的南方周末报社下设在南方日报社,属正处级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具备法人资格。 南方周末于1984年2月11日创办,总部位于广州,在北京、上海和成都设有记者站,面向大陆地区发行。在中国大陆有十九个城市同步印刷。自称全国发行量超170万,发行量年增长率15%。 被不少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推崇,视其为中国内地最坦率和敢说话的报纸,对公众民主思维的建立和中国内地公民社会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纽约时报》亦曾将《南方周末》形容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报纸”。.

新!!: 言論自由和南方周末 · 查看更多 »

卓越新聞獎

卓越新聞獎,簡稱卓新獎,是台灣民間機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設立的獎項,創立於2002年,頒發給年度內表現優異平面媒體、廣播及電視的新聞從業人員。.

新!!: 言論自由和卓越新聞獎 · 查看更多 »

反基督教

反基督教,主要是指對基督教信仰立場的批評及反對,不少反基督教的人士未必是反對基督教的信仰內容及價值觀,但更多的是批評及反對教會的作為及立場。 在近代,部分在伊斯蘭教國家為主的基督徒的宗教自由及言論自由受到限制,部分更受到仇恨犯罪。.

新!!: 言論自由和反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反假冒贸易协定

《反仿冒贸易协定》(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缩写ACTA)是一个国际智慧財產權协定。自願加入的國家將建立一個國際法律框架,並建立一個國際機構以外的理事機構。該協定由日本發起,並獲得各大行業巨頭的支持。協定已於2011年底被多個已開發國家簽署。 ACTA在推出後被廣泛批評為限制人權、隱私權與言論自由的協議,並且在歐洲多處掀起了抗議。歐盟負責研究ACTA的專員也提出辭職並參與了抗議活動 。反對者指出ACTA幕後的組織試圖以封鎖政治敏感的網站為誘餌換取簽署。.

新!!: 言論自由和反假冒贸易协定 · 查看更多 »

反美

反美是指对美国政府、人民或者其生活方式或美国的政策的抱持強烈反感甚至作出武力報復。仅仅对美国的政策或者上述任何单一的一个原因并不能称为反美主义,衹是一種反美情緒。只有当个人或团体将这些因素看成是普遍到已经影响其本身的价值观时才称为反美主義,而作出武力報復的更多演變成反美戰爭。 反美主义包含了很多内容,例如政治(反帝国主义),经济(反资本主义),宗教(反基督教或反世俗主义),文化(反好莱坞電影文化霸权)或者道德(反西方的价值观)。不论是美国人还是非美国人都有可能有反美主义倾向。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反美主义大多数是对大美國主義、美国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帝国主义」、「霸權主義」的不满。.

新!!: 言論自由和反美 · 查看更多 »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少數以白人為主、混血為輔的國家,同時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組成與美國類似,許多民眾有亲戚居住在美國。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國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不過,古巴的審查制度、言論自由、人權等方面与其他一黨制國家一樣,存在由國家主導控制和鎮壓言論自由的傾向,而且有部分異見人士因為政治因素流亡國外。.

新!!: 言論自由和古巴 · 查看更多 »

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在中文被混乱了,可以有兩種涵義:.

新!!: 言論自由和古典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德·莫利納里

古斯塔夫·德·莫利納里(Gustave de Molinari,)是比利時裔的法國经济学家,屬於自由主義的自由放任學派。 在莫利納里一生中,他和其他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聯合起來,替和平、自由貿易、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包括自願的工會)和所有形式的自由辯護,反對奴隸制度、重商主義、贸易保护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義、社團主義、和政府對教育及藝術的控制,以及所有在他看來限制了自由的事物。在定居巴黎時,他於1840年代參與了由著名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領導的「Ligue pour la Liberté des Échanges」(自由貿易聯盟),巴斯夏在死前曾稱莫利納里為他的思想繼承人。 在1849年莫利納里發表了他的兩篇作品:一篇名為The Production of Security的論文、以及一本名為Les Soirées de la Rue Saint-Lazare的書,描述自由市場的機能如何取代國家、連司法和防衛的機能也能取代。在Les Soirées中他說道: 穆瑞·羅斯巴德在1977年翻譯的The Production of Security一書的序言中稱呼這本書為「人類史上第一本闡述了無政府資本主義的書」,不過他也承認「莫利納里並沒有使用過這樣的稱呼,而且或許會反對這個稱呼」。 在1850年代莫利納里逃亡至比利時以避免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迫害。他在1860年代返回巴黎並替一家相當知名的報紙Le Journal des Debats工作,從1871年擔任編輯直至1876年為止。接著莫利納里開始編輯Journal des Économistes雜誌,編輯許多有關法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文章,從1881年直到1909年為止。在他於1899年所著的The Society of the Future一書中,他提倡一種聯邦體制的集體安全制度,並強調他對於私營保安機構的支持。 莫利納里於1912年去世,享年93歲,被埋葬於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墓園(Père Lachaise)。.

新!!: 言論自由和古斯塔夫·德·莫利納里 · 查看更多 »

另类右派

另类--(alt-right或alternative right,又译作另类--、非主流右派)是美国右派政治思想中反对主流保守主义的一个派别。这一派别总体上并无正式确定的政治理念,但其拥护者多支持2016年大选中的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赞同其公開反对非法移民,反对多元文化及反对政治正確的思想。另类右派人士自认为其理念反建制,敢于突破禁忌,反对自我审查,认为平权运动、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已经过度。其支持者认为应当保护西方文化,反对“一体化”的融合思想。其内部对具体理念亦有分歧,部分支持者有支持白人优越主义、反犹太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元素,但反對左派是另类右派的共同點。2017年4月,川普下令打击叙利亚政府军之后,另类右派与川普的政见产生分歧,部分另类右派人士开始公开批评川普。 尽管部分共和黨的主流保守派乐意接受另类右派的观点,但左右两派的大多数主流意见指责其本质是种族主义和仇恨。其对共和党主流保守派的敌视态度也广受批评。众多主流意见认为另类右派的核心是白人民族主義和白人优越主义。“另类右派”这一说法也涵盖不同方面,主要理念均为反对主流保守派。不同报道指出,另类右派与反犹太主义、右派民粹主义、排外主义、反女权主义、恐伊斯兰情绪、恐同思想等理念密切相关,与反全球化运动、本土主義、“”(或称“”)、、新纳粹主义等政治运动亦有关联。 另类右派起源于2008年,支持者中有很多对主流保守主义不满的年轻人。其思想在2016年总统选举时受到唐纳德·川普竞选活动的影响,迅速发展壮大。这一群体多活跃于网络,尤其是4chan和8chan等匿名网络论坛,习惯以网络爆红和表情包等表达自己的观点。活跃者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戏谑或为激怒他人而发表相关的言论,亦有一部分人是认真支持其观点,但具体身份和比例难以确定。另类右派的支持者还常使用Twitter等社交平台发表言论。布赖特巴特新聞網也被认为是此派观点的集中地。.

新!!: 言論自由和另类右派 · 查看更多 »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是一起发生于2008年9月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全部股份,后于2009年3月未通过中国商务部审查的商业收购案件。.

新!!: 言論自由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 · 查看更多 »

台灣媒體史

台灣媒體的歷史,可追溯至清领时期,在日治時期奠定了報業、廣播業基礎。戰後之初,媒體環境一度相對寬鬆,但在二二八事件後,言論自由高度緊縮。在解嚴之前,臺灣新聞自由狀況甚差。在1987年解嚴之後,政府於1988年開放報禁,並在1993年先後完全開放廣播頻率和有線電視,臺灣媒體業隨之急速發展。雖然臺灣現在擁有自由的媒體環境,但由于媒體數量多而導致的惡性競爭,以及政治勢力從未徹底退出媒體界,使媒體亂象叢生,引發社會的不安,也提出不少反省淨化的要求。.

新!!: 言論自由和台灣媒體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人權促進會

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簡稱台權會、TAHR,是台灣的人權組織之一,成立於1984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成立之初主要工作以救援政治犯、黑名單、爭取言論自由、保障集會結社自由、要求解除戒嚴、平反二二八等為主要工作。由於《人民團體法》的限制,以「台灣」為名的「社團法人」皆無法合法登記,直到1997年才於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登記合法立案。 台權會除了關注國內人權議題,也是、國際人權聯盟、亞太難民權利網絡(APRRN)、集遊惡法修法聯盟、個人資料保護聯盟、經濟民主連合(前身為「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及「反黑箱服貿陣線」)、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等聯盟組織的成員。.

新!!: 言論自由和台灣人權促進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共和國護照

台灣共和國護照是一些支持台灣獨立運動的人士在2001年3-5月間所印製的「護照」,並於2001年5月17日召開記者會,聲稱已經獲得巴西等國簽證,但其真實性被人懷疑,認為這是一本「模拟护照」。中華民國政府認為這是一本「虛擬護照」或「玩具」,而且已經向各國聲明此護照並不被承認,也不具實際效力。 類似於「台灣共和國護照」,還有另一本「台灣國護照」的虛擬護照,某些新聞事件的內容並不確定到底是指台灣共和國或台灣國護照。.

新!!: 言論自由和台灣共和國護照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相關條目列表

台灣獨立運動相關條目列表是包括倡導台灣獨立運動的相關組織、刊物、以及人物等。.

新!!: 言論自由和台灣獨立運動相關條目列表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政府

台灣民政府(英文:Taiwan Civil Government)是於2008年2月2日在台湾成立的政治組織,由林志昇领导。台灣民政府主張台灣應該與日本統一,認為台灣暫時由「美國軍政府」軍事占領、但主權仍屬於大日本帝國。該組織表示,依據馬關條約與舊金山和平條約,日本天皇保有台灣所有權,美國握有台灣佔領權,美國總統有責任循萬國公法,實現台灣地位正常化等立場;並主張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否認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台灣民政府否認自己是台獨組織,反對台獨,對台灣地位未定論亦持批判立場。 台灣民政府不是在中華民國登記有案的政黨、社團等組織,也未受到任何國家或政府所承認。台灣民政府官方網站刊有「台灣公民權利法」、「組織建構圖」、「州郡管轄區域圖」等文件,而且於臺灣各地設有辦事處,開辦宣傳講座,散發傳單,開放民眾申請「台灣民政府身分證」與「台灣民政府車牌」,招募軍隊「黑熊部隊」,辦理「郡守」及司法人員考試,每年組「日本天皇陛下祝壽團」參拜日本靖國神社。台灣民政府有固定的人員與宣傳車在全台各地活動,並鼓吹申請身分證等行為。 台灣一些縣市警察局將台灣民政府列為詐騙集團。台灣民政府宣稱只要辦了台灣民政府身份證,不用美國簽證就能直接去美國;但美國在台協會官員否認此事。該組織發放的護照也沒有美國公民的任何免簽證權利,以此護照入境他國將會遭到遣返與可能的法律追訴。.

新!!: 言論自由和台灣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報

《台灣日報》(Taiwan Daily),簡稱《台日》,公司全名為台灣報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台灣的一份綜合性日報,1964年10月25日創刊,2006年6月6日停刊。最後一任董事長為顏文閂,總社曾設於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88號8樓(義美食品總部同棟),總社最後社址位於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三段361號「台日大樓」。.

新!!: 言論自由和台灣日報 · 查看更多 »

司徒拔

司徒拔爵士,GCMG,FZS,JP(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 ,),舊譯史塔士,英國殖民地部官員,曾長年在白廳供職,後來罕有地獲外調到錫蘭的殖民地政府工作,並且在十分短的時間內升任總督之職。司徒拔曾先後出任香港、牙買加、塞浦路斯與錫蘭的總督,任內以作風率直強硬和不易妥協著稱。在任香港總督期間,司徒拔就因為拒絕對海員大罷工與省港大罷工作出讓步,結果釀成了軒然大波。他後來在任錫蘭總督時,復遇上了布雷斯格德爾事件,並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引退。.

新!!: 言論自由和司徒拔 · 查看更多 »

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被认为是一种人类权利并被理解为一种自由的权利,明确了对儿童进行初级教育、对所有儿童推广中等教育的义务、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及对未接受过完整初级教育的个体进行基础教育的义务。除了这些规定个体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之外,受教育权内容还包括消除各级教育系统内的歧视、建立最低标准以及提高教育质量。 受教育权规定在《世界人权宣言》中的第26条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的第14条中, 在1960年教科文组织的反教育歧视公约中、欧洲人权公约第1号议定书以及1981年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中得到重申。 受教育权在《欧洲人权公约 第1號議定書第2條 - 受教育之權利》以及很多国家的宪法中都有相关规定,例如:比利时宪法(原第17条,现第24条)以及荷兰宪法(第23条).

新!!: 言論自由和受教育权 · 查看更多 »

吳三連

吳三連(),臺灣政治人物、報人。臺南學甲人,東京商科大學(今一橋大學)畢業。日治時期曾當過《每日新聞》記者、參與《台灣新民報》。戰後出任國大代表、臺北市長、臺灣省議會議員,為日治時期與戰後臺灣政治民主化運動、臺灣本土化運動、及社會運動的重要先驅人物。 吳三連亦曾參與創辦台南紡織及《自立晚報》,在臺灣教育上,吳三連也是南台工專(今南台科技大學)、天仁工商、延平中學等三所學校之共同創辦人。.

新!!: 言論自由和吳三連 · 查看更多 »

吳國楨

吳國楨(),字峙之、維周,湖北省建始縣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上海市市長、臺灣省主席等職,是塑造現代台灣的關鍵人物之一,亦以公開大膽地與蔣經國激烈爭執而著稱。.

新!!: 言論自由和吳國楨 · 查看更多 »

吴维事件

吴维事件是指发生于2016年4月中旬,由中國通訊軟體腾讯微信的多個公共帳號以及中國網路論壇新浪微博账号指出,悉尼大学商学院华裔助教吴维在其个人的新浪微博账号上公开发表歧视中国大陸和中国大陸留學生的言论,而後在中國大陸網絡和澳大利亞華人社群中引發的反響。.

新!!: 言論自由和吴维事件 · 查看更多 »

合成照片

合成圖片,或合成相片、合成照片,近似報紙、雜誌自稱的設計圖片,製作容易,用PhotoShop等編輯、剪與貼而已,兩三張舊照片加在一起,或者再加文字說明,即成。 仿真度視乎作者的工藝技術。.

新!!: 言論自由和合成照片 · 查看更多 »

各地LGBT權利

世界各國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的法律處境,光譜廣泛而差異極大。部分國家承認同性婚姻或其他形式的同性結合,視LGBT為人類群體多樣性的一部分;亦有國家視同性性行為或性別認同為非法行為,以監禁甚至死刑等刑罰對該群體加以迫害。.

新!!: 言論自由和各地LGBT權利 · 查看更多 »

吉列尔莫·恩达拉

吉列尔莫·达维德·恩达拉·加利马尼(Guillermo David Endara Galimany,),1989年至1994年担任巴拿马总统。他是巴拿马主义党创建者阿努尔福·阿里亚斯的追随者,阿里亚斯被军事政变推翻后跟随他流亡美国和阿根廷。曾获得巴拿马的法学学位。1989年5月巴拿马举行总统选举,恩达拉被反对党联盟推为总统候选人并赢得选举,但被军方领导人曼努埃尔·诺列加宣布为无效。1989年12月20日美国入侵巴拿马,21日受美国庇护的恩达拉在美军基地宣誓就任总统。.

新!!: 言論自由和吉列尔莫·恩达拉 · 查看更多 »

報紙

報紙,或稱报章、新聞紙,是一種以重量較輕,價值較低的紙張印刷而成,閱讀後即可任意處置的出版品。報紙上通常刊載不同主題的新聞、消息、評論、專欄等,並且常附帶有商業廣告。這些不同的主題包括政治事件、犯罪、體育、意見、天氣、星座運勢等等,報紙通常也包括卡通或其他娛樂,如數獨、填字遊戲。報紙的收入來源是來自讀者訂閱或購買,以及廣告的收入。 在2007年時,世界上有6,580種日報,每天銷售將近四億份。不過在2008金融危機時,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加上網路媒體的快速發展,造成銷售及廣告的巨幅下滑,因此許多報紙停刊或縮小規模。但也有許多報社將報紙的內容放在網站中,即為電子報。 報紙是传播媒体的一種。绝大多数國家的人民都可以自由創辦報刊,屬於言論自由中的一部份,但也有例外:像中華民國在戒嚴時期曾有报禁,停止新報紙登記,一直到1988年才解除报禁。.

新!!: 言論自由和報紙 · 查看更多 »

大埔事件

大埔事件(媒體亦稱大埔毀田、大埔圈地、大埔爭議、大埔案),是一起發生在臺灣苗栗縣竹南鎮大埔里居民反對政府區段徵收與强制拆迁房屋的抗爭事件。事件起源於行政院國科會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因應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用地已呈飽和狀態,規劃約157.09公頃用地作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第四期擴建用地竹南基地,於2001年5月18日完成竹南基地細部計畫。其中苗栗縣政府為執行「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暨周邊地區特定區」都市計劃,以區段徵收方式,進行徵收。2010年6月9日,苗栗縣政府在佔百分之九十八當地地主同意區段徵收並完成抵價地申請後,進行整地工程,同時對於在區內尚未同意徵收農戶但已被強制徵收的農地上,在即將收成的稻田中直接執行整地施作公共設施工程,破壞了徵收範圍的稻田,引發抗爭,經媒體報導與批判,引發後續一連串公民團體的抗爭與全國性的聲援,要求修改法令。事後內政部和苗栗縣政府依照行政院時任院長吳敦義指示,和自救會達成共識,劃定專區配農地給自救會。2013年則因為都市計畫變更致生計劃道路上建築的拆除事件。4戶被拆遷戶控告內政部區段徵收違法,2014年1月3日臺中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宣判,判決張藥房、朱樹、黃福記及柯成福4拆遷戶勝訴,其他駁回。2014年1月28日內政部決定不上訴。.

新!!: 言論自由和大埔事件 · 查看更多 »

大學 (雜誌)

《大學雜誌》(The Intellectual)是一本台灣中文雜誌,創刊於1968年,創立者為張俊宏與張育宏,執行編輯何步正。原為少數知識青年所創刊的文化思想刊物,在台灣各大學中流傳。1970年中,改組擴充,變為呼籲政治改革的言論機關,社長陳少廷,總編輯楊國樞,執行編輯邱立本。 在1971年至1973年間,由鼓吹保釣運動轉向鼓吹台灣民主化運動,要求政治革新、改變政府組織、保護言論自由,當年是台灣提倡自由主義的重要根據地之一。.

新!!: 言論自由和大學 (雜誌)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憲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基于近代君主立憲而制定的首部宪法,公布于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并于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在很多情况下,该部宪法也被称作“帝國宪法”或“明治宪法”。相对於现行日本国宪法,也被称作“旧宪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部宪法的名称中带有“大日本帝国”的文字,但当时并不是日本正式的国号,一直到昭和11年(1936年)日本的国号才正式统一称为“大日本帝国”。.

新!!: 言論自由和大日本帝國憲法 · 查看更多 »

天子屠龍 (澳門)

《天子屠龍》,是互聯網的不定期連載故事,由澳門蘭香閣互動社區(orchidbbs.com,及後該域名轉為指向八角亭討論區,而該討論區已於2013年元旦關閉)會員「麟伯」創作。故事於2006年12月8日零時三十分在該網站的「打工仔茶座-公共機構」子論壇首次發表。 其靈感來自澳門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因貪污被捕事件,從而開始此連載故事。故事內容大致按照歐案案情及部分社會事件與坊間傳聞虛構而成,以詼諧之市井語調配以帝制宮廷鬥爭諷喻事件幕後之權力與決策之爭。由於類似之諷刺時局文章在澳門較罕見,在網民間頗受歡迎,並已被多次轉載至當地其他討論區及網站,有網民更將整個故事整理供下載。有網民認為《天》是澳門言論自由的見證。 在該故事刊登之初,有冒用澳門著名歌手麥健才之名的網民在澳門電訊時事討論區同步轉貼《天子屠龍》故事內容,並訛稱原作,數天後遭其他網民揭發,原作者因而在該故事之第14集發表譴責聲明。其後該「麥健才」在2007年1月10日於澳門電訊之討論區公開道歉(原文已被刪除),並宣佈「自我凍結戶口14天以作懺悔」。.

新!!: 言論自由和天子屠龍 (澳門) · 查看更多 »

奚安竹

奚安竹(Andrew James Seaton,),英國外交官,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出任第五任英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2015年4月起出任香港英商會行政董事。 奚安竹早年曾經在香港等地供職,在外交部內曾負責對華事務,在出任駐港總領事以前,他曾在2003年至2007年在美國任英國駐芝加哥總領事。.

新!!: 言論自由和奚安竹 · 查看更多 »

奥克·格伦

奥克·格伦(Åke Green)是基督教五旬节会牧师,被控违反瑞典反憎恨言论法,被判囚一个月。2005年2月11日,一个上诉法院(Göta hovrätt)推翻判決,判他无罪。3月9日,瑞典检察总长对此裁決上诉至瑞典终審法院。 2002年,瑞典国会把性取向列入免受恐吓和蔑视表现的群体列表內。这列表收入在瑞典刑事法(Brottsbalken)的其中一章,称为迫害少数群体法案(Lagen om hets mot folkgrupp)。 格伦的律师坚称他的当事人的宗教自由受侵害。.

新!!: 言論自由和奥克·格伦 · 查看更多 »

奧米利奧·梅迪西

奧米利奧·梅迪西(Emílio Garrastazu Médici,1905年12月4日-1985年10月9日),巴西上將及政治人物。於1969年至1974年期間擔任巴西總統。梅迪西統領軍事政府期間雖實施威權統治,扼制言論及出版自由,但在任內卻令巴西每年經濟增長達百分之十,多項基建工程亦在他任內開始施工。 Category:巴西總統 Category:軍人出身的總統.

新!!: 言論自由和奧米利奧·梅迪西 · 查看更多 »

契諾維克

《契諾維克》(Черновик,英文:Chernovik)週報,俄文意為「草案」,是由名為斯沃博達·斯諾瓦(Svoboda Slova,意為言論自由)的組織所發行,其總部位於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的達吉斯坦;無國界記者組織稱讚此報為「領跑達吉斯坦的獨立報紙」;該報發行量為達吉斯坦地區第三大。.

新!!: 言論自由和契諾維克 · 查看更多 »

奇茲米勒訴多佛學區案

泰咪·奇茲米勒等人訴多佛學區等團體(Tammy Kitzmiller, et al.

新!!: 言論自由和奇茲米勒訴多佛學區案 · 查看更多 »

媒體壟斷

Category:言论自由 Category:大眾媒体.

新!!: 言論自由和媒體壟斷 · 查看更多 »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與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海禁和锁国就是一些孤立主义的例子。.

新!!: 言論自由和孤立主义 · 查看更多 »

學民思潮

學民思潮(Scholarism),前稱學民思潮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是一個香港學生政治社會運動組織,於2011年5月29日成立,主張透過社會運動改變政治體制。 此組織召集人為黃之鋒,發言人為黃子悅。由於大部份成員早已非中学生,分別成立不同組織及參政,學民思潮決定於2016年3月20日停止運作。2016年4月10日建立追求民主自決之政黨香港眾志 。.

新!!: 言論自由和學民思潮 · 查看更多 »

审查制度

审查制度,通常指某些政府機構,新闻媒体和其他控制机构对被认为是有害的,敏感的,或是不合适的演讲或其他公共言论的抑制。 典型的情况是,审查制度是由政府,宗教团体,或者大众传媒施行的社會控制手段,虽然也存在着其他的审查制度施行方式。不过,如果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于相关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以及享有特权的「律师-代理人」之间的交流方面信息的控制,不在审查制度定义范围内。 因此,「审查制度」常常暗示着有不利的、不适当的和压制性的秘密(被隐藏起来)。 审查制度与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的概念紧密相关。如果检查制度被滥用,它也常常被与戒嚴、践踏人权、独裁统治和箝制自由并置起来。 「审查制度」带有贬义,它常常暗指,某一类人通过滥用他们对信息的控制权,获取个人利益,或者阻止他人接触到本来他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通常这些信息可以用来验证人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西方的Censorship(审查制度)一詞自Censor而來。Censor為拉丁語,指古羅馬政府官員,其職責為登記公民戶口、評估其財產數額、考核公眾道德與管理公款,其後漸成為檢查之意。审查制度现在一般指掌控团体或机构控制信息向公众的传播,或者将这些信息消除。.

新!!: 言論自由和审查制度 · 查看更多 »

家永教科书诉讼

家永教科书诉讼(家永教科書裁判,いえながきょうかしょさいばん),是日本高中日本史教科书《新日本史》(三省堂出版)作者之一的家永三郎关于教科书检定(教科書審查)问题向日本国政府提起的一系列诉讼案件的统称。从1965年的第一次诉讼,经过1967年的第二次诉讼,最后直至1984年提出的第三次诉讼为止。1997年,日本最高法院对第三次诉讼作出判决,本案告以终结。从最初起诉到最终结案历经32年之久的本案也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史上历时最长的民事诉讼”。.

新!!: 言論自由和家永教科书诉讼 · 查看更多 »

宽带山

宽带山论坛,简称宽带山或汉语拼音缩写的KDS,中国上海的一个门户网站和网上论坛,其论坛社区为上海本土最具影响力的民生论坛之一。 网站开设于1996年3月,较正式的论坛则于2000年启动。隶属于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旗下的核心在线媒体PChome网站,与台灣的PChome Online无隶属关系。.

新!!: 言論自由和宽带山 · 查看更多 »

宗教自由

宗教自由是指一个人可以在一个社会中自由选择其宗教信仰和在这个社会中公开参加这个宗教信仰的仪式和传统,或者选择不信仰任何宗教,而不必担心受社会的迫害或歧视。 宗教自由也包括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自由的范围更广,还包含獨自或與他人一道、公開或私下敬拜的權利,以及參加宗教儀式、宗教活動和宗教傳道而無需擔心遭受政府或社會其他團體迫害的權利。.

新!!: 言論自由和宗教自由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

安东尼奥·德帕杜亚·玛丽亚·塞维里诺·洛佩斯·德桑塔·安纳·伊·佩雷斯·德·莱乌隆(Antonio de Padua María Severino López de Santa Anna y Pérez de Lebrón,)简称桑塔·安纳,又译圣安纳。19世纪墨西哥将军和独裁者。他在1833年至1855年7次担任墨西哥总统。聖塔·安那幾乎為當時所有爭執的雙方作過戰。幾次戰鬥的勝利使他聲望大增,其中包括1829年抵抗西班牙重新占領墨西哥的戰鬥。但是他的失敗同樣使他聲名狼藉,1836年平定德克薩斯叛亂時,他於聖哈辛托被山姆·休斯頓擊敗並俘虜。1846年墨西哥戰爭爆發後,美國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派船送他回國執行和平使命,但他回國後反而領導墨西哥軍隊反對美國,直到被擊敗而遭流放。馬克西米連被扶植登上墨西哥皇位時,他表示願意為其效勞但同時也表示願與其反對者合作,均遭拒絕。1855年他被迫下台流亡國外,最後1874年返回墨西哥在貧困中死去。.

新!!: 言論自由和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 · 查看更多 »

宋祖德

宋祖德(),出生於中国江苏省靖江市,中国大陆著名的娱乐界评论家,现转为评论时事政治。.

新!!: 言論自由和宋祖德 · 查看更多 »

寫給西藏的歌

《寫給西藏的歌——和平的藝術》(英語:Songs for Tibet - The Art Of Peace)是一張由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南非等國的全球十多名著名歌手在2008年錄制的慈善音樂合輯。合輯中的音樂藝術家包括斯汀、苏珊·薇格和艾拉妮丝·莫莉塞特等歌星。本專輯宣稱是為了支援西藏,促進西藏地區的和平和基本人權,包括言論自由和宗教自由,以及表示對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的支持。專輯同時也是設在華盛頓特區的和平藝術基金會(Art of Peace Foundation)的實踐計劃的一部分,基金會的負責人Michael Wohl是專輯的出版人,Rupert Hine為監制。 專輯在北京奧運會開幕的當日,即2008年8月8日公開發行。8月5日,先在蘋果公司iTunes上供人購買下載,當天和平藝術基金會也發布了專輯的MV,僅僅一天,本專輯就成為iTunes全球流行音樂銷售量第一位。專輯的CD也在8月19日公開發售。.

新!!: 言論自由和寫給西藏的歌 · 查看更多 »

寮國人權

寮國人權一直是寮國政府和西方爭論的議題之一。西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一直以來都認爲寮國的人權狀況惡劣,但寮國當局卻予以否認。寮國當局曾表示「國家安全、公共秩序、社會道德」的地位要高於「人權」。 對寮國人權的批判主要擊中在寮國政府對公民政治權利的限制,以及寮國苗族人問題上。.

新!!: 言論自由和寮國人權 · 查看更多 »

对中国共产党的评论

对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可以根据政治意識型態分为“亲中共”和“反中共”两大立场。 “亲中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亲中共人士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带领数亿中国人民反抗压迫、殖民统治,对中共和国家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政策具有很高的支持率和认同度国家统计局: 中国共产党获很高支持率 。亲中共人士常被中共称为爱国人士。 “亲中共”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社会普遍共识;第二,对中共和国家的信任度进一步提升,举办大事、应对难事具有很高的满意率,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第三,对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依然保持较高信心,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看待理性,“关心担心但不害怕”是社会主流;第四,改革开放受到广泛拥护,民众生活改善、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与“亲中共”对立的“反中共”人士的一般共识是,中共邪恶无比,但出发点各有不同。有人认为中共出卖国家不是真爱国,所以中共很邪恶。有人认为中共太注重大一统、剥夺人民自决权,所以中共很邪恶。因此,“反中共”人士对一些反共人物(如蒋介石等)的看法也是各有不同。许多来自中国的“反中共”人士主張「中共不等於中國」「爱国不等于爱党」,因此他们“反中共”而不“反中”。而另外一些反共人士则承认自己“既不爱这个党,也不爱这个党国”(反共反中)。 “反中共”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种,主要反對的是中國共產黨这个组织本身,但和当今中共一样都主张专制、党国一体、中华民族主义、“一个中国”,如两蒋时代的中国国民党。第二种,主要是反对中国共产党的专制统治和大一统思想,由于中國共產黨目前在中国大陆实行专制统治,共产党的政策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政府的政策,因此“反中共”與“反中”在内容上有重疊之處。同时,以上两者都反对中共在毛泽东时代实行的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等极左政策。.

新!!: 言論自由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评论 · 查看更多 »

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

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是针对由官方宣扬像马列主义这样的官方思想的政党统治的一党制国家(人称“共产主义国家”)的行为的批评。.

新!!: 言論自由和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 · 查看更多 »

对香港警察的批评

對香港警察的批評包含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部分香港警察在處理涉及示威遊行的事件中,被質疑未有謹守政治中立的原則,甚至被指協助香港政府以暴力濫用警權的方式對待和平表達意見的示威人士的事件。對於一般遊行示威採取強硬態度,警隊多次被指涉嫌為香港政府執行中央政府委派的政治任務。而在執法及投訴的處理上,被指偏袒親共組織及親政府人士、對親政府組織的活動展現無比忍耐、無視親政府示威者侮辱司法制度和破壞市民私有財產等,但對不同意政府立場的和平集會人士,就以暴力驅散及濫用法律程序檢控,而對求助及投訴的人士加入留難。.

新!!: 言論自由和对香港警察的批评 · 查看更多 »

寻衅滋事罪

寻衅滋事罪是1997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時,从1979年《刑法》第160条规定的流氓罪分解的罪名,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

新!!: 言論自由和寻衅滋事罪 · 查看更多 »

寒蟬效應 (法律)

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法律用語,是指當下對言論自由的「阻嚇作用」——即使是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的。然而,在一般情況下,寒蝉效应現在經常以法律或不明確行動施加不必要的負擔,來禁止合法的講話。该词詞源自美國法律,早於1950年使用。然而,進一步明確使用,是在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小威廉·布倫南,用在司法判決中,作為一個法律術語。 在中文里,將「Chilling Effect」翻成寒蟬效應,是源自成語「噤若寒蟬」。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到寒天,不能發聲。乃以噤若寒蟬形容不敢作聲。 在討論言論自由時,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法律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限制言論或過度維護自身利益的不良後果。.

新!!: 言論自由和寒蟬效應 (法律) · 查看更多 »

密码学

密碼學(Cryptography)可分为古典密码学和现代密码学。在西欧語文中,密码学一词源於希臘語kryptós“隱藏的”,和gráphein“書寫”。古典密码学主要关注信息的保密书写和传递,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破译方法。而现代密码学不只关注信息保密问题,还同时涉及信息完整性验证(消息验证码)、信息发布的不可抵赖性(数字签名)、以及在分布式计算中产生的来源于内部和外部的攻击的所有信息安全问题。古典密码学与现代密码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古典密码学的编码和破译通常依赖于设计者和敌手的创造力与技巧,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存在,并没有对于密码学原件的清晰定义。而现代密码学则起源于20世纪末出现的大量相关理论,这些理论使得现代密码学成为了一种可以系统而严格地学习的科学。 密码学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同时其原理大量涉及信息论。著名的密碼學者罗纳德·李维斯特解釋道:「密碼學是關於如何在敵人存在的環境中通訊」,自工程學的角度,這相當于密碼學與純數學的差异。密碼學的发展促進了计算机科学,特別是在於電腦與網路安全所使用的技術,如存取控制與資訊的機密性。密碼學已被應用在日常生活:包括自动柜员机的晶片卡、電腦使用者存取密碼、電子商務等等。.

新!!: 言論自由和密码学 · 查看更多 »

封鎖 (網路)

封鎖或稱封禁、禁言,指的是在網際網路上透過剝奪使用者的某些權限,來使該使用者的ID或IP無法繼續進行瀏覽網頁或發送訊息的行為,是屬於剝奪一定程度言論自由的行為。.

新!!: 言論自由和封鎖 (網路) · 查看更多 »

對伊斯蘭教的批評

對伊斯蘭教的批评自伊斯蘭教创立以來就已存在。早期對伊斯蘭的批評來自基督徒,例如9世紀前多數激進基督徒稱伊斯兰教为異端De Haeresibus by John of Damascus.

新!!: 言論自由和對伊斯蘭教的批評 · 查看更多 »

對於雨傘革命的反應

在雨傘革命中,有很多來自媒體、泛民主派、親建制派、不同組織和國家的反應。.

新!!: 言論自由和對於雨傘革命的反應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语:Nicolae Ceauşescu,),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治家、罗马尼亚獨裁者。1965年至1989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1967年至1989年间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74年起兼任羅馬尼亞總統,為該國首任總統。 在齐奥塞斯库当政的第一个十年间,与冷战期间其他华约国家不同,罗马尼亚对西欧和美国实行了开放的政策。罗马尼亚前任领导人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于1958年成功使苏联军队撤出罗马尼亚。而齐奥塞斯库则继承了前任领导人的策略。 在齐奥塞斯库统治的第二个十年,其獨裁政权变得愈发残酷和压迫,是东欧集团中斯大林体制最为严重的国家。其统治个人崇拜、民族主义泛滥,与西方国家和苏联关系恶化。齐奥塞斯库政权于1989年国内爆发革命被推翻,其本人及其妻子则被枪决。罗马尼亚政府在处决了齐奥塞斯库夫妇后立即宣布废除死刑。.

新!!: 言論自由和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

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 (वर्मा)),正式名称是尼泊尔共产党,是尼泊尔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1962年尼泊尔共产党分裂之后,该党出现。它的主要领导人雷亚马吉(Keshar Jung Rayamajhi)曾是尼泊尔共产党的秘书长。.

新!!: 言論自由和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 · 查看更多 »

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

巴塞隆拿足球俱樂部(Futbol Club Barcelona),簡稱巴萨(Barça),是一家位於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隆拿的足球俱樂部,於1899年由一位瑞士企業家胡安·甘伯(Joan Gamper)所創立,為加泰罗尼亚、伊比利亞半島、歐洲乃至於全球最成功和受歡迎的體育俱樂部之一。主場魯營球場可容納接近十萬名觀眾,是全歐洲最大及世界第三大的足球場。 該隊在1929年奪得第一屆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以及之後的25次聯賽冠軍,30次西班牙國王盃冠軍,5次歐洲聯賽冠軍盃冠軍及3次世界俱樂部冠軍盃冠軍 在2009年,巴塞隆拿足球隊連獲西甲聯賽、西班牙國王盃、歐洲聯賽冠軍盃三項冠軍,成為西班牙足球史及隊史上第一個三冠王球隊。接著參加下半年的三項專屬於冠軍之間的賽事,再度榮獲西班牙超級盃、歐洲超級盃、以及世俱盃三大錦標,完成世界足壇絕無僅有的一次「六冠王」偉業。 2011年,巴塞隆納足球隊除獲西甲聯賽三連冠外,再度榮獲歐洲聯賽冠軍盃冠軍,5年內第3次捧起了歐冠獎盃,之後2011年下半年,又接連奪得西班牙超級盃、歐洲超級盃、以及世俱盃三大錦標,成為2011年的五冠王,近3年內奪得了總計13座獎盃。 2015年,巴塞隆納在西甲聯賽第37輪以1:0作客擊敗上屆冠軍馬德里競技提前一輪獲得14-15賽季西甲聯賽冠軍。於西班牙國王盃決賽中,以3:1擊敗畢爾巴競技奪得冠軍。在歐冠決賽以3:1擊敗義甲尤文圖斯取得球會第五座歐洲冠軍獎盃。歐洲超級盃靠著佩德羅於延長賽以5:4絕殺塞維利亞奪冠;世俱盃賽事首先以蘇亞雷斯上演帽子戲法3:0擊敗中國廣州恒大,決賽同以3:0擊敗阿根廷河床獲得2015的第五冠並成為史上第一支兩次奪得三冠王及五冠王的球隊,是二十一世紀以來最成功的球會。 2015-16賽季,巴塞隆納締造連續39場不敗,打破88-89賽季由皇馬所創下的34場不敗紀錄,在當季也蟬聯西甲冠軍及國王盃冠軍(加時賽2:0擊敗西維爾)。 另外,巴塞隆納亦有自己的籃球隊、五人足球隊、女子足球隊、手球隊、冰上曲棍球隊、欖球隊等其他運動球隊。.

新!!: 言論自由和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 · 查看更多 »

巴西歷史

巴西自8000年前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是自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發現巴西後才開始的。巴西被葡萄牙發現後,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巴西獨立,成立巴西帝國。1889年,巴西爆發軍事政變,巴西帝國被推翻,巴西由君主立憲政體轉為共和政體至今。.

新!!: 言論自由和巴西歷史 · 查看更多 »

巴育·占奥差

巴育·占奥差(;),泰国退役军人,曾为泰国皇家陆军长官,现任泰國总理、軍政府領導人、獨裁者、全国维持和平秩序委员会主席。他是前任國王普密蓬·阿杜德在位時的最後一任總理,亦是玛哈·哇集拉隆功即位後第一任總理。.

新!!: 言論自由和巴育·占奥差 · 查看更多 »

上班不要看

上班不要看 NSFW,是一個在2015年12月1日成立的YouTube頻道,創辦人是呱吉和小火車,其中呱吉也是這個頻道的主要演員。上班不要看這個名稱來自於NSFW(Not Safe/Suitable For Work),亦即不適合在上班時間看的頻道,以尺度較大的影片拍攝內容吸引觀眾,主要觀眾為男性。.

新!!: 言論自由和上班不要看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言論自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是在2015年12月27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闭幕会上表决通过的一部旨在反对恐怖主义的法律,通过后当天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共十章九十七条,对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安全防范、情报信息、调查、应对处置、国际合作、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新!!: 言論自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16年4月28日通過的一部針對境外非政府组织(NGO)的普通法律,當天在通過後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并定于2017年1月1日实施。该法主要内容是規範、引導境外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境內的活動,保障其合法權益,促進交流與合作。.

新!!: 言論自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权状况極具爭議,受到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外宣稱:“中国高度重视促进和保护人权,坚持将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诸多已开发國家例如美国、英国、西班牙、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以及中國大陸的異議人士認爲該國公民缺乏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普选权等政治權利,并且存在迫害異議人士和局部的官员欺压民众的现象,因而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權狀況不良并持续恶化。.

新!!: 言論自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的条款制定的规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使用的全国性法律,其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政治宣传或教育普及,以及违反该法的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于2017年9月1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议通过,现已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新!!: 言論自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对互联网进行网络内容审查,这是一种行政行为,力度和标准有别于绝大多数国家,引起争议并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根据《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自2014年8月26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简称国家网信办,与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牌子挂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中国大陆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并负责监督管理执法。.

新!!: 言論自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政治概况。 依照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為工人阶级領導的、以工农联盟作為基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杨立杰.

新!!: 言論自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 · 查看更多 »

中大學生報

《中大學生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擔任編採作的刊物,由中大學生會屬下的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簡稱「報社」)出版。出版委員會受學生會代表會監察。報社現址是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307室。 《中大學生報》是一份期刊,現時通常每月出版,每次印數八千份:「校園版」報導校園新聞和輯錄相關評論;其他主要版面包括社會、專題、生活、性別、情色、專欄和投稿。除了在香港中文大學派發之外,也會送至其他大專院校及社區組織,供人免費取閱。報社或按情況需要,不時出版特刊、號外,或者發公開信。 《學生報》舊時不予釘裝,印刷成報紙一樣的大開型報章(broadsheet),直至2000年為止。現時每月定期出版的《學生報》均釘裝成書,封面標明「中大學生報」,號外或特刊的報頭亦已統一為「中大學生報」(但不一定使用書法字體「中大學生報」,尤其是2016/17學年多數期數)。 在2000年代初前,報社除了出版《中大學生報》外,亦另行出版釘裝成書的《中大學生》雜誌。.

新!!: 言論自由和中大學生報 · 查看更多 »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是指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旗下的《中大學生報》,因為增設「情色版」而於2007年5月開始所引發的一連串事件。事件主要環繞學生對性的態度、中大處理手法及教育方法,以及出版自由和言論自由等議題。.

新!!: 言論自由和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 · 查看更多 »

中國茉莉花革命

中國茉莉花革命,由匿名人士通过互联网发起,開始於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下午二時(北京時間),在中國大陆多個大城市的鬧市或廣場、澳門、香港,部分海外地區和台灣同時進行。此後舉辦者宣稱活動固定於每星期日下午二時在各城市人流最多地點或是中心廣場進行散步和圍觀。該活動運用網際網路與參與者進行協調聯絡。但是由于严密的安保措施,中國大陸一直没有发生大型的抗议活动,而在港澳台地区,也只有數十人曾參與集會。 雖然活動發起者以「茉莉花活動」為名,但因該活動緊接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之後,一些媒體以「中國茉莉花革命」稱呼此活動。其鼓勵民眾在特定集會點以和平聚會、散步和圍觀的方式進行活動,類似1989年9月4日星期一發生於東德萊比錫圣尼古拉教堂的星期一示威,而星期一示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接連促成柏林圍牆倒塌,以及兩德統一。 中國政府對中國茉莉花革命嚴陣以待。在首次集會時,現場聚集了大量媒體記者和圍觀民眾,如同活動守則「只需走到指定地點,遠遠圍觀、默默跟隨,順勢而為」的要求,因此集會者不需明確表態參與。另一方面,中國官方於集會時間前就在集會點派駐大批警察和便衣,以疏導人流與交通及防止發生衝突為由驅散圍觀民眾、防止民眾聚集,並多回帶走示威民眾及個別手持茉莉花的人士,為了防止活動情況透過媒體報導而讓更多人參與,中國公安曾拘禁境外媒體記者。.

新!!: 言論自由和中國茉莉花革命 · 查看更多 »

中國-莫桑比克關係

中國-莫桑比克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莫桑比克、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莫桑比克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

新!!: 言論自由和中國-莫桑比克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通称中共中央宣传部,简称中央宣传部、中宣部),是中共中央直屬機構。主要職能是管理中國大陸出版審查體系、中共中央宣傳工作以及监管中國大陸媒體和社会舆情輿論工作Anne-Marie Brady.

新!!: 言論自由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

本條目是關於中國大陸通行的網絡用語的列表。.

新!!: 言論自由和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崛起

中國崛起是指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球經濟、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实力的增长。由於中国擁有穩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經濟和軍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潛在的超级大国。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中国雖然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但是仍然有许多经济、社会、环境與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国在聯合國與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美国的程度。但是,其发展的速度,以及许多方面的不断进步,导致产生了中国在21世纪中期成为世界第二个超级大国的可能性。.

新!!: 言論自由和中国崛起 · 查看更多 »

中国区App Store下架VPN应用事件

中国区App Store下架VPN应用事件,指2017年7月底,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政府要求下,于中国大陸地区App Store内移除了数十个VPN应用,引发了VPN应用开发商及新闻媒体对苹果公司和中国政府的批评。.

新!!: 言論自由和中国区App Store下架VPN应用事件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呈現了某種程度上的活力與多元性,同時也以相當公開的方式來討論社會議題和公共政策。最主要是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撤銷了龐大的津貼(或補助金),并希望媒體機構能靠著商業廣告來養活自己,甚至鼓勵國家媒體彼此為了吸引讀者與增加廣告收入而競爭。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媒體不再只能當政府的代言人,他們同時也必須要製作一些能吸引觀眾的節目。其中,中國報社受到撤銷補助金的影響最大,為了吸引讀者,他們開始大膽的寫社論批評政府、揭發政府醜聞。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在中国媒体中有“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 在中國大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能力影響大多數的新聞媒體。類似質疑中國共產黨合法性等行為,會被視為违法行为。雖然政府可以利用法律來檢查任何跟社會與政治有關的新聞,但是中國媒體並沒有因此而不去探討中國社會議題,中國人民還是可以透過地方或國外傳媒吸收到一些政府不希望人民接觸的訊息,同時人民透過彼此之間的交談和短信來將這些訊息傳遞出去,因為中國政府一些傳統的管理方法有時對於資訊的控制达不到預期的效果。為了避免激怒政府,中國報紙甚少對於政治事件(尤其是帶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事件)作出深入分析;但是受到了商業營利的壓力以及政府的強烈限制,絕大部份的傳媒多半都是報導一些聳人聽聞的醜聞,尤其以甚少出現在政治版面的地方官為主。一些被中國媒體率先報導的社會議題,包括河南省愛滋村、中國礦場(包括礦井)的危險、以及中国SARS事件(非典型肺炎)等。.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自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聞自由被自由之家評價為在全世界195個國家或地區排名中名列181,與越南(178)、老挝(184)、古巴(190)、朝鮮(195)等社會主義國家同為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2010年无国界记者發布的新闻自由指数,中國大陸仍然是極少數沒有新聞自由的地區之一。 由于中国政府的新闻封锁和网络封锁,媒體與網路被包含许多中国官方报道,但一些中國民眾和网民会通过国外电视台和网站得到一些中国官方单方报道之外的报道。 2015年2月12日,無國界記者組織发布报告,中国大陆的新闻自由再次下跌,排名在全球倒数第五。.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自由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內的政治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宪法第三十五条所载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而保障人民的集会和结社权。截至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共有9个合法政党存在。.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審查制度

中華民國審查制度是關於中華民國政府對於自由權所給予的規範及約束。1987年政府解严後,言論審查便显著减弱。从那时起,媒体已经被允许播放政治反对派的相关消息。現今审查的重点在於诽谤、-zh-hans:两岸关系; zh-hant:兩岸關係;-和有关国家安全的信息。.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民國審查制度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政府簡稱國傳會、NCC,但社會簡稱則為通傳會)是中華民國有關電信通訊和廣播電視等訊息流通事業的最高主管機關,為受行政院監督的獨立機關,2006年成立。該機關的創設係仿效自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目的是使通訊及傳播事業的管理能超然於政治力影響。.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刑法

中華民國刑法是在中華民國施行的刑法,又稱普通刑法,分為總則與分則兩編。本法為實體法(相較於程序法而言),規定了國家刑罰權發動的實體要件。本法為普通法(相較於特別法而言),針對同一事項若他法有特別規定則優先適用他法之規定。原則上本法總則部份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在分則的部份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民國刑法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立法公佈於1935年1月1日,同年7月1日連同《中華民國刑法》全文共357條一同實施。本條文於1928年之刑法草案(共387條)頒布時,原為刑法第103條,後來於1935年頒布後,方改列為第一百條。 這個條文於1992年修正。這項修正,被視為是臺灣民主運動、言論自由及推動人權保障的重大成就。.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本文列出中華民國的主要節日與歲時,包括放假和不放假的國定紀念日與節日,以及常見的民俗節日。 紀念日及節日依據《紀念日與節日實施辦法》實施。2001年起,中華民國政府機關及公私立各級學校實行「週休二日」,即每週六、日放假。2006年中秋節假期以來,節假日如遇到週二、四等,還會採取中間上班日(週一、五)調整放假,形成至少4天連續的「彈性假期」(但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2015年起,對公部門實施節假日與週末重疊則補假的新假期制度:若與星期六重疊,則星期五補假一天;若與星期日重疊,下星期一即補假一天。私人事業單位自2016年1月1日起亦將全面實施勞工「週休二日」,自此全面實施「週休二日」。 2015年12月31日之前,臺灣適用「雙週84工時」的勞工,放假規定大致與1998年到2001年的「隔週週休二日制」放假規定相同,不過也有與勞工約定比照公部門休假的私人事業單位。2015年5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勞動基準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將雙週84小時的工時上限改為單週40小時,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法案三讀通過後,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週休二日」,此修正案不包括《勞動基準法》第八十四條之一的彈性工時勞工。.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言論自由

中華民國言論自由的憲法上根據是《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週刊創辦人鄭南榕因宣揚臺灣獨立運動(刊登「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而接到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他為了凸顯「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而於1989年4月7日拒捕自焚。 1991年,獨立台灣會案促使一〇〇行動聯盟推動廢除刑法一百條。1992年,立法院修訂該條後,思想、學術與言論之自由獲得具體保障。 司法院大法官對言論自由所作出的解釋當中,認為國家應保障言論自由的理由不外為“反映公意強化民主,啟迪新知,促進文化、道德、經濟等各方面之發展”(釋字第364號)、“保障意見之自由流通,使人民有取得充分資訊及自我實現之機會”(釋字第414號)及“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釋字第509號)。 其中釋字509號解釋雖認中華民國刑法的誹謗罪並未違憲,不過大法官指出:就算誹謗罪的被告無法證明己言為真,法院依被告所提出的資料,認被告有相當理由相信他的言論是真實的,就不能以誹謗罪處罰;這個見解相當程度減輕發表言論者必須證明所言為真的法律責任。.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民國言論自由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簡稱障盟,是中華民國(台灣)的一個身心障礙者權利團體。.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民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的根本法,擁有最高位階的法律權力。民國35年(1946年)12月25日由制憲國民大會於南京議決通過,民國36年(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全文共14章、175條,主要特色為彰顯三民主義與主權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權利的保障,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並明列基本國策等。 該憲法制定時, 國共內戰已全面爆發,國民大會因而在民國37年(1948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做為戰時的憲法附屬條款;但隨著中華民國在民國38年(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治權、以及有效統治區域限縮至臺澎金馬,該條款的適用時間不斷被延長,而致憲政的實施有名無實。至民國80年(1991年),國民大會始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同時在憲法本文之外再另增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凍結部分憲法本文,以因應當前國情,現已經過七次修訂。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的核心價值為:民主制度、法治規範、自由與人權保障、政府機關相互制衡、關懷婦女與弱勢及少數族群、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與救助、義務教育實施、農業與科技及經濟發展。.

新!!: 言論自由和中華民國憲法 · 查看更多 »

丹尼斯诉合众国案

丹尼斯诉合众国案,, 是美国最高法院判决的一宗涉及时任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的案件。本案中,最高法院判决丹尼斯如果利用宪法第一修正案给予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自由从事阴谋推翻政府的活动话,那么以上的相关权利将不受法律保护。.

新!!: 言論自由和丹尼斯诉合众国案 · 查看更多 »

东厂

東廠,其全名為東緝事廠,廠衛之一。中國明朝時期的由宦官执掌的特權監察、情治機構,偵查異見人士,以鎮壓反對力量。 东廠對官吏、士大夫甚至於一般庶民製造了大量冤案,在當時頗受士人反感。執行公務時,與錦衣衛相同,持有「駕帖」以證代皇帝行事,並且由刑科给事中的「佥签」。廠衛的主要偵查以反叛亂、捉拿異議分子為主,与其他两厂(西厂、内行厂)一卫(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朝“特务治国”的象征。清代「以軍法從事」常態化遂罷。.

新!!: 言論自由和东厂 · 查看更多 »

东德六一七事件

东德六一七事件是发生于1953年6月17日的一场民主德国人民示威游行活动。原本是6月16日东柏林300名建筑工人因抗议国营公司领导提高工作定额而不加薪的一次小规模的经济罢工,但是在当天工人的要求被拒绝的消息被位于西柏林的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RIAS)播报之后,罢工活动于此日发展成为一场遍及东德各大城镇的人民群众示威游行。示威参与者提出了撤走一切外国军队,实行言论和新闻自由,释放政治犯,举行全德自由选举等政治口号。起初是东德人民警察进行镇压,后来苏联驻德国集团军出动坦克上街,驱散示威群众。当局的镇压酿成55人死亡的流血惨案。为了纪念六一七事件,联邦德国在1953年将每年6月17日定为国庆节“德国统一日”,而西柏林通往柏林墙勃兰登堡门的大街被命名为“六月十七日大街”。.

新!!: 言論自由和东德六一七事件 · 查看更多 »

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簡稱希望之聲,Sound of Hope),於2003年6月20日在美國舊金山創建開播,由法輪功支持者捐款資助的華人民間電台,電台宗旨是「給中國人民24小時的真實訊息」。自2010年起,對11個國家以5種語言廣播,通路包括以衛星、短波、中波、互聯網向中國大陸境內播送,在美国旧金山当地也有播出。對於被打壓的中國異議人士、維權人士而言,希望之聲提供他們發聲的媒體管道Lum, Thomas, page CRS-8, list of Falun Gong-affiliated media in United States,其中中國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訪問台灣時表示,希望之聲在中國大陸起了很大的作用,並強調短波廣播「讓許多大陸維權者感受到民主的存在。」該台對中國大陸訊號,主要透過中央廣播電台短波代播,長期來面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多種干擾形式,包括以軍事設備干擾訊號、施壓台灣執政黨以減少或停止代播。.

新!!: 言論自由和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 · 查看更多 »

世俗主义

世俗主義(secularism),是一種在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擺脫宗教組織控制的主張。.

新!!: 言論自由和世俗主义 · 查看更多 »

世俗國家

世俗國家(英文:Secular state)是指一些對於宗教事務持中立的國家,沒有對任何一種個別的宗教習俗持贊成或反對的態度,也是沒有類似國教的宗教。一個世俗國家也視信奉不同宗教的人為平等的個體,不會偏袒或歧視信奉個別宗教的人,保障宗教自由及言論自由。.

新!!: 言論自由和世俗國家 · 查看更多 »

世界互联网大会

世界互联网大会是由中国-zh-hans: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zh-hant: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活动,计划每年举办一次,其核心精神是推動網路主權概念的平台。活动地点定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镇。2016年起,在正式啟用的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分會議中心、接待中心和展覽中心三個功能區塊,主會議廳烏鎮廳可容納3,000人同時與會,此處將作為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的永久會址。.

新!!: 言論自由和世界互联网大会 · 查看更多 »

世界新聞自由日

世界新闻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La Journée mondiale de la liberté de la presse)是由联合国创建,旨在提高新闻自由的意识,并提醒政府尊重和提升言论自由的权利,该权利铭记在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中。 1993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的5月3日定为世界新闻自由日,也为了纪念温得和克宣言,该宣言是由非洲报刊记者于1991年统一列出的新闻自由准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新闻自由日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吉耶尔莫·卡诺新闻自由奖。.

新!!: 言論自由和世界新聞自由日 · 查看更多 »

三口之家

《三口之家》(And Tango Makes Three,又译为《探戈的三口之家》)是由和共同撰写,并由亨利·科尔(Henry Cole)配图的儿童读物,于2005年出版。该书基于纽约中央公园动物园的两只南極企鵝——罗伊(Roy)和塞隆(Silo)间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六年经历,其间它们还得到了一个蛋供他们抚养。 本书赢得多个奖项,但也成为一场有关审查,和关于同性婚姻、领养以及动物界的同性恋行为的一场文化战争的焦点。美國圖書館協會的调查显示,《三口之家》是2006、2007、2008年要求审查最多的图书,同时也是2009年被封禁最广的图书。.

新!!: 言論自由和三口之家 · 查看更多 »

三大事件建白運動

三大事件建白運動,是1887年10月日本片岡健吉在元老院因提交建白書《三大事件建白》而發生的政治運動。與大同團結運動一樣,是自由民權運動後期有關的政治運動。.

新!!: 言論自由和三大事件建白運動 · 查看更多 »

三K党

三K党(Ku Klux Klan, KKK)是指美国历史上和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奉行白人至上主义运动和基督教恐怖主义的民间团体,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该组织常使用不同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三K党最早于1866年由美国内战中被击败的南方邦联军队的退伍老兵组成。在其发展初期,三K党的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的势力,并反对由联邦军队在南方强制实行的改善黑人待遇政策。1871年,共和党的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签发了三K党和执行法案,强行取缔了这个组织。 第二个使用这个名称的组织是在1915年由威廉·西蒙斯在亚特兰大附近的石头山顶建立的。这是一个营利性组织,其宗旨在于赢取以英国裔为主的新教背景的白种人族群对于黑人、罗马天主教徒、犹太人、亚裔及其他移民的相对优势地位。尽管这个组织宣扬种族主义,并且实施私刑和其他暴力行为,但是却在美国公开运作,并且在1920年代的巅峰时期拥有400万成员,其中包括在政府各级机关中的政治家。在大萧条时期,该组织的发展跌入了低谷,并且在反法西斯战争氛围中丧失很多成员支持。 该组织的名字Ku Klux Klan也曾经被其他许多组织所使用,其中包括1960年代反对1964年民权法案和鼓吹人种差别待遇的组织。在当今美国和其他国家,仍有数十个组织使用全部或者部分词语作为名称。.

新!!: 言論自由和三K党 · 查看更多 »

一塌糊涂BBS

一塌糊涂BBS(YTHT BBS),是一个完全民间性质的BBS站点,1999年9月17日開設,曾是中国大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个BBS,在2004年9月關站前也是教育网内平均在线人数最多的BBS。在其管理理念的影响下,BBS上的言论自由程度较高,民主氛围较浓,受此影响,一塌糊涂多次面临共产党政权的政治压力,曾多次被要求局部版面整顿和设为只读状态,并于2004年9月13日下午被北京市通信管理局执行关站,當時北大部分教授对此次关站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2007年1月重新開放。 一塌糊涂BBS站名取其“一、塔、湖、图”谐音。这是对北京大学校园内著名地点的一个概括,即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新!!: 言論自由和一塌糊涂BBS · 查看更多 »

习李体制

习李体制指习近平与李克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五代政治体制。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与李克强入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位列第一、第二),习近平接替胡锦涛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外界认为“习李体制”形成。习李两人在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上以“全票”当选十九届中央委员,并于翌日的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上连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继续维持在党内首两位。.

新!!: 言論自由和习李体制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反示威法

乌克兰反示威法指十项限制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法律。2014年1月16日,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该项法案,史称“黑色星期四”,并于次日在自11月开始的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的浪潮下,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签署法令。法律被亲欧盟运动示威者、非政府组织、学者和乌克兰媒体统称为“独裁统治的法律”(закони про диктатуру)。 西方国家批评法律凸显出乌克兰不民主的本质以及明显想遏制抗议、言论自由和非政府组织活动权利的能力。媒体和学者称法律为“霸王法律” ,蒂莫西·斯奈德声称他们高效地确立一个独裁统治的国家。法律在国际上遭到广泛谴责,美国国务卿-zh-cn:约翰·克里; zh-tw:約翰·凱瑞;zh-hk:約翰·克里;-称法律反民主。 法律由国会议员Vadym Kolesnychenko和地区党主席Volodymyr Oliynyk拟定,受到地区党和共产党组成的投票集团和一些独立议员的支持。法律违反程序。新法律生效后,内政部部长维塔利·扎尔哈琴科承诺“每项犯罪都会被我方严惩。” 2014年1月28日,议会取消九项反示威法律, Interfax-Ukraine (2014-02-03)。.

新!!: 言論自由和乌克兰反示威法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曆;儒略曆:1777年12月12日-1825年11月19日),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於亞歷山大一世於拿破崙戰爭中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國人民尊為“神聖王、歐洲的救世主”。 他在位期間改革俄國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了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他的統治期前半主要在戰爭時期渡過,後半則沉迷於與宮廷仕女遊玩,以及神秘主義的研究上,漸漸不理政事。最終在其承繼者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俄國爆發了一連串人民起義。因此其評價往往是兩極化的,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行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固執,又極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稱為“(北方的)斯芬克斯”。 不過,在他的統治下,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方面都進入極盛時期。在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俄國領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脈、東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國巴黎。他率領軍隊橫跨大半個歐洲,一直攻至法國巴黎,使俄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的陸權國家。在維也納會議上,他聽從本尼格森伯爵的進言,將歐洲各國的土地歸還各國王室,以免去佔領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面對各國王室道義上的責難,此舉為他羸得了歐洲輿論的普遍支持,從而使俄國瓜分波蘭和吞併芬蘭時並未受到反對。同時他更將黑海艦隊推進至位處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恐嚇鄂圖曼帝國,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不敢在俄軍進佔歐洲時乘虛而入。於是,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統治下,成為當時歐洲的一大軍事強權。.

新!!: 言論自由和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亚伦·沙德瑞克

亚伦·沙德瑞克(或译艾伦·谢德拉克;Alan Shadrake),是一名出生于1934年中期的英国作家与前记者,于2010年因为发表有关新加坡司法体系之观点而在新加坡被檢控藐视法庭、干犯。上诉失败后,在监狱中度过5个半星期。.

新!!: 言論自由和亚伦·沙德瑞克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英语:Armenian Genocide;亚美尼亚语:Հայոց Ցեղասպանութիւն;土耳其语:Ermeni Soykırımı),指土耳其政府於1915年至1917年间,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种族屠杀。其受害者数量达到150万之众。 土耳其政府至今拒绝承认这是一次官方发起的有预谋的屠杀行为,但亞美尼亞、俄罗斯和其他多数西方国家皆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和猶太人大屠殺相提并论的由一国政府蓄意进行的种族灭绝行为,一些土耳其学者(如奥尔汗·帕穆克等)也持有相同观点。目前共有阿根廷、比利时、加拿大、德国、法国、希腊、意大利、黎巴嫩、荷兰、俄罗斯、瑞典等廿多个国家官方承认这是一场种族屠杀。欧洲议会也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认为这宗屠杀为“违反人性的罪行”。联合国防止歧視和保護少數小組委員會也将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

新!!: 言論自由和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言論自由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庫特·胡伯

庫特·胡伯(Kurt Huber,)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音乐理论家,反纳粹学生组织“白玫瑰”成员。.

新!!: 言論自由和庫特·胡伯 · 查看更多 »

京报 (民国)

《京报》为中華民國初年有影响力的民办报纸之一,之间清朝末期,曾有同名的清廷半官方报纸《京报》。民国《京报》创刊于1918年10月5日,由報人邵飄萍與潘公弼于北京創辦,無黨無派,不以特殊權力集團撐腰,主張言論自由,自我定位是民眾發表意見的媒介。很快得到廣大讀者喜愛,名聲傾動一時。一年後中國北方各省皆有報紙代派處,1919年8月《京報》因屡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文章,被當时的安福系政府查封,邵飘萍逃亡到日本,至1920年曹锟、吴佩孚上台後才回国。同年9月17日,直皖战争后复刊。繼續主張言論自由,關注社會和國家命運、揭露腐敗為原則辦報。及後,《京報》揭露事件真相報道惹怒了當權軍閥,邵飄萍被緝捕、追殺。1926年4月24日,邵飄萍從苏联駐北京大使館被張翰舉騙出而被拘捕,26日被枪决。同日,《京報》被封,終期2275號。 1929年,在邵飘萍的第二夫人汤修慧女士主持下,再度复刊,并在他蒙难三周年之际出版了纪念特刊。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汤修慧撤离北平,抛弃了全部资产,《京報》正式停刊。 初期报馆地址在前门外三眼井胡同38号。复刊后在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邵飘萍故居在32号。旧址尚存。.

新!!: 言論自由和京报 (民国) · 查看更多 »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简称《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新!!: 言論自由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 查看更多 »

人民力量革命 (1986年)

人民力量革命(People Power Revolution),因為發生於菲律賓國家首都區主要幹道桑托斯大道(Epifanio de los Santos Avenue, EDSA,或譯為「乙沙大道」)而被稱為桑托斯大道革命(EDSA Revolution)或譯乙沙人民力量革命、乙沙革命,是因為一連串自1983年起發生於菲律賓針對總統馬可仕政權暴力、貪汙腐敗、與選舉舞弊的示威抗議與公民抗爭,而導致1986年2月由人民投票、反對黨領袖暨總統候選人柯拉蓉·艾奎諾與天主教馬尼拉總教區樞機主教辛海梅領導、國防部長安利爾及副參謀總長菲德爾·羅慕斯等軍政高層參與響應合力推翻馬可仕政權的革命。 這場非暴力的政治運動導致眾叛親離的馬可仕在美國雷根政府的勸說下於2月25日出亡夏威夷,終結其20年的統治,並使菲國再次民主化。由於革命期間群眾以黃絲帶紀念呼喚柯拉蓉遭暗殺的丈夫班尼格諾·艾奎諾,故又稱為黃色革命(Yellow Revolution)。革命後,柯拉蓉被認定為正當合法的總統。人民力量革命的成功,被認為也帶動了中華民國與韓國等國家的民主進程,啟發全球各地的非暴力民運。Huntington, Samuel P.1991.

新!!: 言論自由和人民力量革命 (1986年) · 查看更多 »

人民行动党

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缩写为PAP)是新加坡独立至今的唯一执政党,1959年至1963年在英联邦新加坡自治邦,及1963年至1965年在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州执政,自1965年在新加坡共和国执政至今。.

新!!: 言論自由和人民行动党 · 查看更多 »

人民意志

民意党(Наро́дная во́ля,也译作人民意志)是沙俄时期的一個左翼恐怖组织,以其成功刺杀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而知名。该派于1879年由民粹派秘密组织“土地与自由社”分裂出来的激进派所组成,他們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主张推翻帝制并通过社会主义的旗号建立农村公社,當時获得大众支持。民意党依靠其执行委员会运作,委员会包括:亚历山大·米哈伊洛夫、索菲娅·彼得罗夫斯卡娅、安德烈·热里雅鲍夫、亚历山大·克维亚科夫斯基、薇拉·费利波娃、尼古拉·莫洛佐夫、米哈伊尔·弗罗连科、列夫·季霍米罗夫、亚历山大·巴拉尼科夫、安娜·雅基莫娃、玛利亚·奥莎尼娜等。弗拉基米尔·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也是该党成员,并领导企图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但未遂)的小组。 党的执行委员会控制着一个由工人、学生和军人组成的小组网络。在1879-83年间,民意党渗透进了近50个城市,特别是在乌克兰和伏尔加河地区。尽管成员数从未超过500,但民意党拥有相当的支持者和同情者。.

新!!: 言論自由和人民意志 · 查看更多 »

互联网审查

网络审查,是指国家对网络承载的内容以及网站进行审查,并对部分内容进行监视、过滤和删除,或对网站进行关闭、过滤的行为,甚至是全国实施网络实名制。而这里网络主要指因特网,但没有接入它的独立学术网、企业网等也在政府审查的范围之内。 因特网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和新兴信息媒介,无需经过传统的出版发行编审就可以直接进入受众之中。鉴于其内容中可能存在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的部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管理机构制定和施行了相关法律,以控制相应内容通过因特网在民众中传播。由于这些被屏蔽的内容并没有在符合资格的审判法庭上被正式宣布为不合法,所以这一内容控制行为涉嫌侵犯了这些民众的法定知情权,对于拥有内容发表功能的网站的屏蔽行为更是侵犯了受屏蔽民众的依法表达的权利。 這樣的审查通常還伴随对相关人员与组织的行政、法律处理。 例如中國大陸官方視為「不良」的資訊除了遭到阻擋,在網上違法散播者一旦查獲可能需要入獄,但也有國家無力處理的情況。 例如美國在自己設計的網路中雖然開發出強大的監視技術,管理機構使用監聽機能也普遍存在,但因為信息自由的憲法保護在先,一般遭到查獲也沒有法源可對被告做追訴,甚至連前述的信息過濾都受限不能實施。 这一针对网络内容的审查,并不包括保护国家秘密、企业秘密、研究机构秘密的不受侵入、盗取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这些领域,主要是对內,對既有网络内容进行监控,但机密资料在网络上的私自流传则在网络审查的职责之内。.

新!!: 言論自由和互联网审查 · 查看更多 »

五一六軍事政變

五一六军事政变(5·16 군사정변)发生于1961年5月16日,由韩国陆军副司令官朴正熙少將及其侄女婿、韓國陸軍官校第8期生中心人物金鐘泌发动的一场武裝軍事政变。政變終結了短暫的「第二共和國」時期和短命的民主党政府,並促成朴正熙的上台。.

新!!: 言論自由和五一六軍事政變 · 查看更多 »

五贼笔祸事件

五贼笔祸事件,也叫《思想界》笔祸事件是指1970年韩国诗人金芝河因诗作《五贼》被韩国朴正熙军政府以“反共法”问罪,并且遭到监禁,此事是韩国民主化运动的开端。.

新!!: 言論自由和五贼笔祸事件 · 查看更多 »

应斯文

应斯文,本名Sven Englund,瑞典在中國的留学生,在复旦大学学习中文,因发布对胡锦涛的公开信,批评中国无民主、无言论自由,呼吁网民参加闪电集会,被中国当局驱逐出境,罪名是“妨害社会管理”。 应斯文的第一封公开信发布于2011年4月8日,内容大致是说因为中国不是民主和自由国家,按性质应更名为“中华共产党国”。 第二封信发布于同年6月18日,批评中共掩盖历史,比如“毛泽东”、“刘少奇”、“文化大革命”、“六四事件”等话题,并要求公开历史真相。 第三封公开信,发布于同年在6月27日,表示他对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的欣赏,认为其行为是推动中国言论自由,并表示愿意效仿艾未未,准备于建党90周年当天的下午5点,在上海外滩举行“快闪活动”,他呼吁网友前往参加,参加时身上写上“自由”二字,甚至在自己的中文博客上幽默地邀请胡锦涛来参加。 E E Category:中国持不同政见者 E.

新!!: 言論自由和应斯文 · 查看更多 »

建豐二年

《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是香港作家陳冠中的政治寓言小說,它設想中國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勝出,1949年至1979年間中國在國民黨治下的另一個可能的發展情況。「建豐」是蔣經國的表字。本書主體以七組人物的不同角度,交代中國在內戰後三十年間經歷不同的安穩歲月,以及當中的大小事件和個人處境及感想,留下讀者對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政治人權方面發展的想像空間。.

新!!: 言論自由和建豐二年 · 查看更多 »

任建宇劳教案

任建宇劳教案是指2011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的一起劳动教养案件。重庆市彭水县大学生村官任建宇 因为在腾讯微博和QQ空间复制、转发、评点一百多条所谓的“负面信息”,重庆市公安局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在2011年9月23日逮捕了任建宇,随后决定对其“劳动教养两年”。这起事件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当局的做法遭到了民间舆论和新闻媒体的质疑、批评、谴责。2012年9月19日,重庆市劳教委以“处理不当”的理由撤销对任建宇劳教的决定,不过,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以“起诉超过法定起诉期限”驳回了任建宇的申诉。12月28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对“任建宇劳教诉讼案”做终审裁决,驳回他的上诉,维持原判。.

新!!: 言論自由和任建宇劳教案 · 查看更多 »

任志强批评党媒姓党事件

任志强批评官媒姓党,又稱為任志强事件,是2016年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业家、中共党员、网络名人任志强在新浪微博上对当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打出“央视姓党,绝对忠诚,请您检阅”的标语以迎接习近平提出批評而引发的中國大陸官媒对任志强批评的事件。隨後任亦受到懲罰。.

新!!: 言論自由和任志强批评党媒姓党事件 · 查看更多 »

任畹町

任畹町,江蘇無錫人,出生于江苏省,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曾参加西单民主墙运动、89学运、起草”中国人权宣言“、组建“中国人权同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新!!: 言論自由和任畹町 · 查看更多 »

廖述炘

廖述炘(),又名廖湧,筆名黑傑克,綽號阿勇。他為台灣地下電台「海洋之聲廣播電台」臺北台台長;兼任台灣玉山網路電視台公民記者。他於2008年4月2日凌晨一點自焚身亡。.

新!!: 言論自由和廖述炘 · 查看更多 »

仇國平

仇國平(Chou Kwok Ping)是一名政治學家,前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蘋果日報, 2014-08-24,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 仇國平為人敢言,關注社會議題和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曾公開批評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和撰寫2012、2013年澳門人權報告,他於2014年7月當選為澳門民主派政黨新澳門學社副理事長。同年8月,他獲澳大校方通知不予續約,被外界質疑是因言入罪和令外界關注學術自由備受威脅,當地學術界認為當局的手法是「殺雞儆猴」。有當地媒體指出,除了仇國平被施以如此嚴厲的處分之外,還有多名學者受到不同程序的打壓,包括遲遲未獲續約和被警告等。.

新!!: 言論自由和仇國平 · 查看更多 »

仇恨犯罪

仇恨罪行(Hate crime)源於保護特定少數群體的意識形態,指的是由針對某一特定社會群組的歧视性犯罪行為。這些社會群組包括種族、宗教、性傾向、身心障礙、族群、國籍、年齡、性別、性別認同及政黨等等。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安全则大多是部分人群针对与其本身不同的種族、種族特徵、国籍、语言、宗教、性別、性取向、性別認同、性別特質、政治立場等由于歧视(仇恨)而引致包含但不限于凌辱、攻击甚至是谋杀等罪行。 与一般提及的谋杀等罪行不同的是,仇恨罪行的适用性主要需要考查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更在一定的程度上涉及到将仇恨言论也定义犯罪,因此无可避免地会面临到“对思想的惩罚只会没完没了”和侵犯言论自由的争议,这样的争议从最初的讨论到具体法律法规的诞生和实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一直存在,基於行為刑法的原則,刑法僅處罰「行為」,而不會僅僅是因為他的思想(包含仇恨思想)而被處罰。.

新!!: 言論自由和仇恨犯罪 · 查看更多 »

仇恨言論

仇恨言論(英語:Hate speech)仇恨言論是基於根據屬性(Attributes)而攻擊個人或團體的言論,其屬性例如性別,人種,宗教,族群,殘疾或性取向等。即是指一些有意去貶抑、威嚇,或煽動一些針對個別族群作出暴力及偏見的言論。 在某些國家的法律中,仇恨言論被描述為禁止使用言語、動作、行為、寫作或展示等,因為它對受保護的群體或個人的基本價值觀,煽動了暴力或不利的行為。或因為它詆毀或恐嚇,受保護的群體或個人的基本價值觀。按某些特點法律可以確定受保護的群體。在其他國家的法律中,仇恨言論不是法律術語。在一些國家,仇恨言論的受害者可以根據民法,刑法或這兩種方式尋求補救。使用仇恨言論的網站可能被稱為仇恨網站,這些網站包含互聯網論壇和新聞簡報大多強調一個特定的觀點。 言論自由,仇恨言論和仇恨言論立法,一直存在爭論。批評者認為「仇恨言論」一詞常被用來暗中批評那些執行不力的社會政策。.

新!!: 言論自由和仇恨言論 · 查看更多 »

廉石传奇

《廉石传奇》,中国大陆的古装剧,导演阚卫平,主演于荣光、罗嘉良、杜淳、赵文瑄,2010年5月杀青,央视2011年首播两集后停播。该剧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了2集,媒体称其是“开年大戏”、“反腐倡廉引发中纪委关注”、“贪官比内鬼隐藏得还要深(隐射薄熙来、周永康篡权夺位)”之类,该剧借助三国时期的腐败辛辣讽刺了胡温时期已经病入膏肓亡党亡国的腐败,与当时胡温高喊的“和谐社会”相冲,结果中国共产党控制新闻媒体及电视台的原因而中断播出,之后再也没有播出。.

新!!: 言論自由和廉石传奇 · 查看更多 »

伊力哈木·土赫提

伊力哈木·土赫提(Ilham Toxti,拉丁維文:Ilham Toxti;),中華人民共和國维吾尔族经济学者,出生于新疆阿图什,先後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本科、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為中央民族大學国际结算专业的副教授。曾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维吾尔在线”网站的创办人和站长,主要研究新疆地區的收入差距及失業問題。 2014年7月30日被乌鲁木齐市人民检察院以「分裂國家罪」的罪名對伊力哈木提起公诉。中国政府指控伊力哈木与境外“东突”势力勾结,利用互联网鼓吹“新疆独立”,利用讲堂煽动暴力、“推翻政府”、从事分裂活动,还公开了他涉嫌煽动暴力的讲课录像。伊力哈木長期受到警方監控,包括跟蹤、警告、禁止出門。但伊力哈木否認分裂國家的指控,并称自己沒有支持新疆獨立,在2014年的法庭上多次称“我的自治观点很明确。”、“我是自治派。”、“我希望新疆以联邦的形式留在中国。”他經常呼籲中國當局處理不滿情緒以避免新疆的暴力活動。 2014年9月23日,伊力哈木·土赫提「分裂國家」案一審宣判,新疆烏魯木齊法院對其判處無期徒刑。伊力哈木的律师李方平表示伊力哈木是因为言论自由而被定罪,辩护律师小组将提出上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受理后,11月21日向伊力哈木·土赫提宣判、送达了二审刑事裁定书,二审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14年他獲得了芭芭拉·戈德史密斯自由寫作獎,2016年获得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提名。同年10月獲得马丁·恩纳尔斯人权捍卫者奖。.

新!!: 言論自由和伊力哈木·土赫提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黃金時代

伊斯蘭黃金時代(阿拉伯語:حضارة إسلامية)又稱伊斯蘭復興,其时间跨度在習慣上是指公元762年—13世紀之間的500年,近來的一些學術研究將之延展至15世紀。在這段時期,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家、工程師、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及商人輩出,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上保留並促進了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並在基礎之上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第270頁。作家-zh-tw:霍華·透納;zh-cn:霍华德·特纳;zh-hk:侯活·特納;-寫道:「穆斯林藝術家、科學家、傑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創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化,直接及間接地影響到各個大陸上的社會。.

新!!: 言論自由和伊斯蘭黃金時代 · 查看更多 »

伏尔泰的朋友们

伏尔泰的朋友们是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以笔名S.G. Tallentyre写作的一部作品,出版于1906年, 1907年,由Putnam's Sons以其真名在英国出版。这本关于伏尔泰的经典著作仍然在近100年后的2003年继续发行。 霍尔在本书中以“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以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来阐释伏尔泰的思想,这句话成为了捍卫言论自由的名言,但常被误认为是伏尔泰本人所述。 这本书以趣闻轶事的传记方式记叙了10个生活非常接近的人的故事。这十个人处于同一时代,除了与伏尔泰的友谊外他们或多或少的彼此相互有着联系。这10个人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一下的几种明显的性格:D'Alembert是思考者、Diderot是谈论者、Galiani是智者、Vauvenargues是警句家、多尔巴赫是东道主、Grimm是记者、埃尔维修斯是反驳者、Turgot是政治家、Beaumarchais是剧作家以及Condorcet是贵族。.

新!!: 言論自由和伏尔泰的朋友们 · 查看更多 »

伏爾泰

伏尔泰(Voltaire,,),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時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會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

新!!: 言論自由和伏爾泰 · 查看更多 »

強制投票

強制投票是強迫公民領票、投票,或到達投票所報到的措施。因為秘密投票,強制投票措施無法禁止公民投下無效票。如果合資格選民不前住投票所報到,他可被罰款,失去社會服務資格,或可被監禁。在實施強制投票的選舉或公投中,其投票率一般是非常高的。.

新!!: 言論自由和強制投票 · 查看更多 »

張天立

張天立(),臺灣企業家,台北市私立大華中學(現為桃園縣私立大華中學)、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台灣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電腦碩士(1985年-1987年),美國羅格斯大學企管碩士(1991年-1993年),美國貝爾實驗室資訊工程師(1987年-1991年)。1995年12月27日,張天立創立博客來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博客來網路書店網站正式上線營運,是兩岸三地最早成立的網路書店,在成立時間上也僅落後亞馬遜公司(amazon.com)一年多。張天立被譽為台灣電子商務的先驅。.

新!!: 言論自由和張天立 · 查看更多 »

張世軍

張世軍(1970年8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權人士、退役解放軍。他因見證1989年的六四事件後同情學生而被勒令退伍回鄉。2009年六四事件二十週年時,張世軍上書《一个戒严战士公开信》於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央軍委主席胡锦涛,要求為個人和事件平反,譴責屠城及提倡民主,是首位公開懺悔的六四前軍人,因而被一度拘禁《六四戒嚴士兵 讚埃及軍不向人民開槍「中國軍人應感慚愧」》 - 《蘋果日報》國際版 - 2011年2月13日。.

新!!: 言論自由和張世軍 · 查看更多 »

張俊雄

張俊雄(),臺灣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第17、21任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新!!: 言論自由和張俊雄 · 查看更多 »

彭定康

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CH,PC(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出任香港總督前音譯為柏藤,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早年出任環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非黨首,時任黨魁為馬卓安),於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於1997年見證香港主权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2011年獲委英國廣播公司信托基金主席(2014年因心臟健康問題提早卸任),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新!!: 言論自由和彭定康 · 查看更多 »

彼得·威廉·波塔

彼得·威廉·波塔(Pieter Willem Botha,)南非國民黨政治家,外号“大鳄鱼”(南非荷兰语:“Die Groot Krokodil”),从1978年至1984年任南非总理,从1984年至1989年任南非总统,執政十一年,他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坚定维护者。.

新!!: 言論自由和彼得·威廉·波塔 · 查看更多 »

余杰

余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成都蒙古族人,人文及政治题材作家,独立中文笔会副会长(2005年-2007年),积极参与中國人权活动并公开表达自己观点。曾在多位人权律师和作家组成的家庭教会、北京方舟教会聚会。现居美国。.

新!!: 言論自由和余杰 · 查看更多 »

德奧合併

德奥合併(德语:Anschluss ,意指联合或政治联盟,也称为Anschluss Österreichs;同样指德奥合併) ,是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与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統一,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一个历史渊源是,奥地利和德国实际上是同一个民族组建的两个国家,因此当时的“统一”(合并)思潮能较容易地得到德奥两国公民的响应。 德国与奥地利合併,是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扩张德国版图的第一步。德奥合併发生在萨尔区回归德国之后。1935年1月13日,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该区在国际联盟控制15年后举行公投,最后回归德国。德奥合併后,根据《慕尼黑协定》,德国獲得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先后侵略余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 事件发生前,德国先向奥地利施压,要求奥地利政府承认奥地利纳粹党的合法地位,甚至让该黨参与奥国政府事务。1938年,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舒斯尼格为了保存奥地利的独立,宣布进行公投,来决定奥地利应否与德国合併。德国政府隨即向他施压,要他将权力交给奥国纳粹党。奥国纳粹党在3月11日以政变推翻了奥地利的共和政府。在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时,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欢迎。 其他国家对事件反应温和。一战协约国实行外交抗议,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阻止合併之事,纵使《凡尔赛条约》阻止德国与奥地利合併。 奥地利在事件后失去独立国家之地位,直到德國戰敗後,兩國再度分家,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臨時政府成立,數月後得到二戰盟国的承认,延至1955年奧地利正式恢復主權。.

新!!: 言論自由和德奧合併 · 查看更多 »

德布斯诉合众国案

德布斯诉合众国()是一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支持1917年惩治间谍法的案件。 尤金·V·德布斯是美国工人运动领袖,曾五次代表美国社会党参选总统,在1918年六月16日,德布斯在俄亥俄州康顿城發表反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演讲。随后他因触犯1917年惩治间谍法而被逮捕,後來被定罪,判处十年监禁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份名为《反战宣言和计划》的文件是对德布斯不利的证据之一。这份文件表明德布斯演讲的原意是反对战争。美国政府就此争辩说德布斯计划通过抵制征兵来煽动哗变和叛乱。这种情绪倾向和言论是1917年六月15日通过的《惩治间谍法》所禁止的。而德布斯方则援引了权利法案中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给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进行辩护。.

新!!: 言論自由和德布斯诉合众国案 · 查看更多 »

德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

德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Texas v. Johnson,)是美國联邦最高法院于1989年3月开始审理并在同年6月21日作出判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司法案件。在这一案件的判决书中,联邦最高法院比5比4的投票结果支持了德克萨斯州刑事上诉法院(the Texas Court of Criminal Appeals)的意见,认为该州有关保护国旗的法律违反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这意味着美国48个州以及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有关保护国旗的法律均因违宪而失效。 这一判决引发了来自联邦政府另外两大分支联邦国会和美国总统以及美国广大民众的强制反弹,之后国会两院很快又通过了旨在保护国旗的新《国旗保护法》,但仍然被最高法院在中宣布其违宪而取消。民众又多次试图再从国会通过保护国旗的宪法修正案来推翻最高法院的判决,1995、1997和1999年,这一修正案先后3次在联邦众议院以312比120、310比114和304比124的直过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但都未能通过联邦参议院,1995年投票的结果是63比36(距三分之二多数仅差3票),1997年该修正案未能列入讨论议程,2000年3月的第3次投票则是63比37。在这一过程中,支持最高法院的民众和国会议员有明显的逐渐增多的趋势,但对案件的争论仍然存在。.

新!!: 言論自由和德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 · 查看更多 »

德国历史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於羅曼語和凱爾特語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Deutschland一詞源於中古高地德語中的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在古高地德語中的意思是"人民的",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對內自称为條頓人國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

新!!: 言論自由和德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

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The BOBs)是德国之声举办的年度国际博客大赛,首届大赛于2004年举行,从2014年起,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正式更名为Bobs新媒体大赛。 2014年2月5日,第10届德国之声Bobs新媒体大赛启动,6月中旬在德国波恩市举行颁奖仪式。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意在推动国际博客界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德国之声联手无国界记者组织设立特别奖项,以支持推动一些国家的信息言论自由。 来自全球的博客、微博客和网络项目可以参加大赛。参赛博客使用的语言分别是阿拉伯语、孟加拉语、中文、德语、英语、法语、印尼语、波斯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印地语、土耳其语和乌克兰语。.

新!!: 言論自由和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 · 查看更多 »

便當文事件

便當文事件,於2013年5月廣大興28號事件事發後出現的網路謠言與新聞事件。有3人涉嫌在臉書上謊稱臺灣的便當店歧視菲律賓人,經網友轉載、臺灣與菲律賓新聞媒體大肆報導後,致使物議沸騰。在警方介入偵辦後,這三名網友皆承認此事為偽造,向社會道歉,並遭函送法辦。地方法院審理後,除任職報社記者的網友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處罰鍰6千元外,並未判罰。 許多人認為,此事影響臺灣的國際形象,應處罰這三人,支持政府介入。但也有人認為,在臉書上的發言只是私人想法,雖然在道德上可議,但政府的法辦行動可能侵害了言論自由。.

新!!: 言論自由和便當文事件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Народна P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Narodna Republika Balgariya)是194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由保加利亚共产党一党专政,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之一,通常被视作苏联在东欧的一个卫星国。 1946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保加利亚废除君主制,建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保加利亚共产党长期处于执政党地位。保共总书记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当选为第一任部长会议主席。自1954年开始,托多尔·日夫科夫先后任保共中央第一书记、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国务委员会主席。 1989年,保加利亚政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1月,佩特尔·姆拉德诺夫取代日夫科夫出任保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1990年4月改称总统)。1990年,保共决定实行多党制,保共也重组为保加利亚社会党。11月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新!!: 言論自由和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保守黨 (香港)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是香港的歸英派政黨,由賴綺雯於2015年9月創立,他們主張香港回歸英國統治,使命是守護香港重要價值,包括自由、人權、民主、法治、社會責任,並保護香港東西薈萃的文化及致力與英國建立尊重及信賴的相互合作關係。雖然名為保守黨,但與英國保守黨並無任何關系。.

新!!: 言論自由和保守黨 (香港) · 查看更多 »

保羅·斯威齊

保羅·斯威齊(Paul Sweezy )是一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政治活動家、作家和每月評論雜誌的創辦者。他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對經濟理論的貢獻,使其成為二十世紀後半最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之一。同時他也是著名主流經濟學期刊《經濟研究評論》的共同創辦者。知名著作有:《資本主義發展論》(1942)、《壟斷資本》(1966,與合著)。.

新!!: 言論自由和保羅·斯威齊 · 查看更多 »

忠誠度市場理論

忠誠度市場理論(Market for loyalties theory),是引用媒體研究中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為基礎的理論。忠誠度市場理論所指的是政府與其他權力擁有者為什麼要用法規,科技或是其他方法來控制審查制度而壟斷傳播市場,包括廣播、電視、衛星、網路、等等。此理論也被運用在推論當獨占或寡占市場減少的時候。.

新!!: 言論自由和忠誠度市場理論 · 查看更多 »

信仰自由 (油畫)

《信仰自由》(Freedom of Worship或Freedom to Worship)是美国画家诺曼·洛克威尔《四大自由》系列油画的第二幅。这四幅油画代表的理念都源自第32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941年1月6日国情咨文中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于1943年2月27日在《星期六晚邮报》首发,一同发布的还有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文章。 画作发表后大量印发成海报,还成为政府战争债券的图案。洛克威尔觉得本作和《言论自由》是全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之后还在其它艺术作品中沿用类似构图,但评论界对《信仰自由》的反响褒贬不一。.

新!!: 言論自由和信仰自由 (油畫) · 查看更多 »

信息自由

--,又稱--,指的是保護使用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請參照數位權利)表達意見的自由。資訊自由也涉及對於資訊技術領域的审查,譬如在不受到审查或者是限制下使用網路資料的能力。 資訊自由可以視作是言論自由的延伸,受到國際人權法認可的基本人權,後者在現代被普遍認為是在任何型態的媒體上,以口述、文字、印刷、透過網際網路或透過藝術表達的自由。這代表在言論自由的保護範圍上除了內容以外,還包含表達的方式。資訊自由也可能引用於網際網路和資訊技術領域下的隱私權。隱私權,如同自由陳述權一般,皆是人權包含的權利,而資訊自由法則是隱私權的一項延伸產品。.

新!!: 言論自由和信息自由 · 查看更多 »

俄国立宪会议

俄国立宪会议(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拉丁轉寫:Vserossiiskoe Uchreditelnoe sobranie) 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推翻俄羅斯帝國后而产生的一个宪政民主议会。这个民主的议会在1918年1月5日(儒略历)16时由民选代表召开,但翌日凌晨5时即遭列寧等布尔什维克強制解散,歷史上仅仅存在了13个小时。.

新!!: 言論自由和俄国立宪会议 · 查看更多 »

匪諜

匪諜,在台灣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政府所使用的法律術語,用以指稱中國共產黨派遣至台灣進行地下情報活動的間諜人員。充滿特定的意識型態,早前多使用於「罵人」或有「特定目的」的政治人物上。如今已經逐漸成為歷史名詞。 現今有真實法律狀況發生,則稱「共諜」。.

新!!: 言論自由和匪諜 · 查看更多 »

北美男人男童戀愛協會

北美少年愛好協會(The North American Man/Boy Love Association,NAMBLA)是美國一個以「促使禁止男人與男孩間發生性關係的法律自由化」為宗旨的非法組織。主要據點是美國舊金山與紐約。NAMBLA還呼籲議會立法或修法使兒童能在「不受性騷擾與性剝削的前提下擁有性的權利」,該組織宣稱自己「沒有任何事或人是違法的」、「不支持或鼓勵任何想要轉介援交的人士」。 NAMBLA每個月會在全美各地舉行例會,每年在紐約還會舉行一次全國大會Soto, Onell R. (2005).

新!!: 言論自由和北美男人男童戀愛協會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言論自由和國立臺灣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成功大學南榕廣場命名爭議

國立成功大學南榕廣場命名爭議,2013年11月起發生於的臺灣新聞事件。位於臺南市的國立成功大學進行校園改建,將成功、勝利兩校區之間圍牆拆除,拆除後的空地形成一個廣場。2013年11月,成功大學校方委由學生社團聯合會辦理徵求廣場名稱與公開網路投票,後由共約3000名師生投票選出「南榕廣場」作為名稱。但成功大學校方以這個名稱具政治意涵為理由,否決這個名稱。提案學生則認為校方不尊重民主程序。 此事引發校內與社會的討論,形成新聞事件。成功大學校務會議最終決定取消廣場命名。.

新!!: 言論自由和國立成功大學南榕廣場命名爭議 · 查看更多 »

國際特赦組織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縮寫为AI;又稱大赦國際),是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总部位于英国伦敦,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约七百万成员及支持者。该组织的工作方针是对人权状况进行调研,采取相应行动,寻求终结各种侵犯人权的行为,并且为那些遭受迫害的人们伸张正义。 国际特赦组织于1961年由彼得·本南森在英国伦敦宣告成立,同年5月28日在英国《观察家报》发表了题为《被遗忘的囚犯》的文章Benenson, Peter,, The Observer, 28 May 1961.

新!!: 言論自由和國際特赦組織 · 查看更多 »

國際西藏郵報

国际西藏邮报(英语:Tibet Post International,简称TPI)是一家由一群藏族记者创建的非营利性独立网络新闻媒体,附属于喜馬拉雅文教信託基金會,其前身为流亡印度的益西曲桑于2007年12月10日在印度喜马偕尔邦达兰萨拉麦罗甘吉成立的藏人流亡网络社区——《西藏新闻社》。益西曲桑希望通过媒體和教育的發展,創造和平非暴力的溝通途徑,並且搭建一個平台,討論圖博媒體在流亡社群裡的未來發展方向,以促进言論自由与政治民主进程。该报的初衷是“促進西藏境內外藏人社會的民主與言論的自由”。该媒体紧密跟随西藏的动态发展,并报导西藏流亡机构的活动和运作,每天会发布一些新闻供读者了解与西藏有关的一些议题或信息等内容。这些议题有些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也有一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报道的。该网站至今在中国大陆遭到全面封锁。自2008年5月11日到2016年12月26日期间,该报网站访问量突破390万。.

新!!: 言論自由和國際西藏郵報 · 查看更多 »

價值觀外交

價值觀外交、價值外交、價值取向外交、或價值導向外交(Value Oriented Diplomacy or Value Diplomacy or Value-based Diplomacy),有時亦稱為原則外交(Principled Diplomacy)等,通常指奠基於尊重普世價值的外交政策方針,強調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基本權利(有時亦延伸至環保、和平、市場經濟等價值)的尊重。Cathal J. Nolan.,, 1993, More Europe: External Cultural Relations這種自由民主制國家的外交政策取向可表現在推動落實上述價值;支持實踐這些價值的國家或與其強化合作關係;建立「價值同盟」(Alliance of Values);對抵觸上述價值的行動予以批判、施壓、或制裁(如經濟制裁等);對缺乏上述價值的國家則推廣促進這些價值的生根發展等。民主和平論的多項研究即指出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與和平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民主國家的一切作為需尊重民意,共同分享自由民主制等價值觀的國家之間因內部權力監督制衡機制與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精神而較不容易發生武裝衝突。 ,自由時報, 2002年8月27日, BBC中文網, 2002年08月26日.

新!!: 言論自由和價值觀外交 · 查看更多 »

利维坦 (霍布斯)

《利维坦》(Leviathan)是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权力》(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 Wealth Ecclesiastical and Civil;又譯《巨靈》、《巨靈論》)。“利维坦”原为《旧约圣经》中记载的一种怪兽,在本书中用来比喻强势的国家。该书系统阐述了国家学说,探讨了社会的结构,其中的人性论、社会契约论、以及国家的本质和作用等思想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西方著名和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

新!!: 言論自由和利维坦 (霍布斯) · 查看更多 »

刘宾雁

刘宾雁(),吉林长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记者和持不同政见者。曾任《人民日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独立中文笔会第一任会长,曾被譽為「中國的良心」。《紐約時報》稱劉是極富使命感的調查記者,因為在《人民日報》等刊物發表文章、評論,成為在中國廣為人知、最受欽佩的作家之一;「作為一個黨員和中共官方出版物的撰稿人,在一個歷史上幾乎不存在公開的異見表達的國家——這也許是有關他職業生涯最了不起的一點。」他曾寫道「共產黨管一切,唯獨不管共產黨。.

新!!: 言論自由和刘宾雁 · 查看更多 »

刘晓波

刘晓波,吉林长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文学评论家、人权運動家、《零八宪章》的主要起草人之一、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刘晓波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本科,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博士,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独立中文笔会第二届及第三届会长、《民主中国》网刊主编,曾经参与六四事件,后被捕入狱。他毕生致力於宣傳政治改革及參與旨在終結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的運動而多次被拘捕判刑。 2010年,刘晓波获得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首位或第二位(如果算上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获得该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是继纳粹德国的卡尔·冯·奥西茨基(1935年)之后,第二例在服刑期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刘晓波也是诺贝尔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从获奖至辞世始终未能得到任何人身自由的诺贝尔奖得主。 2017年6月,刘晓波因确诊肝癌晚期而获准保外就医,其後於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下接受治疗。7月13日17:35,医院当局宣布劉曉波病情恶化并因多重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病逝,終年61歲。 他的遺體在2017年7月15日約6時30分(格林威治時間2017年7月14日晚上10時30分)火化,當天中午海葬。2017年9月2日,刘晓波逝世以来外界第一次与刘霞取得了联系,随后联系又陷于中断。.

新!!: 言論自由和刘晓波 · 查看更多 »

嘿嘿嘿案

嘿嘿嘿案,為2000年間發生在臺灣的一起新聞事件及訴訟案。2000年11月16日發行的《新新聞》第715期,以「鼓動緋聞,暗鬥阿扁的竟然是呂秀蓮」為題,對於甫當選就任的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做出不實報導。報導中指出,呂秀蓮曾於2000年11月13日晚間11時多以「嘿嘿嘿」的口氣於電話中告知《新新聞》有關總統府緋聞情事,而該緋聞的內容為當時甫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與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國際事務部主任蕭美琴有曖昧關係。之所以被稱為「嘿嘿嘿事件」,是因為報導中說道,呂秀蓮於電話中以極為鎮定又神秘的語氣,緩緩說出:「總統府鬧緋聞,嘿!嘿!嘿!」 而報導出來後,引起了軒然大波,各種謠言甚囂塵上,其中不乏有認為是呂秀蓮對於陳水扁所進行的內鬥;另外在報導之後,甚至有親民黨與國民黨多位立委指責陳水扁亂搞男女關係、以童子軍治國。事後呂秀蓮召開記者會表示,其從未打過電話給《新新聞》,並且將對《新新聞》提出告訴。.

新!!: 言論自由和嘿嘿嘿案 · 查看更多 »

喀琅施塔得

喀琅施塔得(Кроншта́дт,Kronstadt,直译为“王冠城”),又譯作--,是俄罗斯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芬蘭灣的口上的科特林岛上,圣彼得堡以西约30千米。行政上它属于圣彼得堡,也是圣彼得堡的主要港口。1921年3月这里爆发了喀琅施塔得叛乱。 过去喀琅施塔得是俄罗斯海军指挥所和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今天城市的历史中心以及其要塞是世界遗产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及相关建筑群的一部分。.

新!!: 言論自由和喀琅施塔得 · 查看更多 »

喀琅施塔得起义

喀琅施塔得起义(Кронштадт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苏联时代称之为喀琅施塔得叛乱(Кронштадтский мятеж),发生于俄国内战末期,是发起的一次大型的起义。1921年3月,由发起了这场起义,此次起义参与者包括水手、士兵和平民。这次起义也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决定放开对俄国经济控制的战时共产主义、以新经济政策取而代之的原因之一。 此次起义起源于喀琅施塔得,这是一个位于芬兰湾科特林岛上的一个海军要塞,也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彼得格勒的防卫港,距离彼得格勒有55公里远。经过12天的军事行动,此次叛乱遭到红军的镇压,数千人死亡。.

新!!: 言論自由和喀琅施塔得起义 · 查看更多 »

周玉蔻

周玉蔻,無黨籍,台灣著名爭議媒體人、記者、電臺廣播主持人、政治評論家、夢想成真文創有限公司與放言科技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兩家公司擔任董事長。.

新!!: 言論自由和周玉蔻 · 查看更多 »

傳媒工作者

傳媒工作者(Media people),俗稱「媒體人」,泛指從事各種傳媒工作的專業人士,包括電台、電視、電影、舞台劇、司儀、公共關係、唱片、報紙、雜誌、書籍出版等的台前幕後人員,但是不包括幕後佈景三行、文字印刷技工、期刊分銷及零售的報販和司機等。 在香港,傳媒工作者屬於知識份子一部份,舊稱「文化界」。.

新!!: 言論自由和傳媒工作者 · 查看更多 »

哈伊萨姆·马利赫

哈伊塔姆·馬利赫 (هيثم المالح),是一名敘利亞維權人士和前法官。巴沙爾·阿薩德領導下的敘利亞政府的反對者和批評家,他因要求敘利亞政府進行憲法改革而被一度被當局囚禁 ,是敘利亞內戰中的重要反對派人物。.

新!!: 言論自由和哈伊萨姆·马利赫 · 查看更多 »

唐立培

唐立培(),中國四川瀘州人,香港中文大學大學生。2017年,他在網上發表的《民主牆、內地生與「你國」》一文引起罵戰。其在骂战中将某内地网友称为「支蛆」引发巨大争议并遭到内地网友激烈回击。其个人信息随即遭到中國大陸網民起底。.

新!!: 言論自由和唐立培 · 查看更多 »

唐英年

唐英年(Henry Tang Ying-yen,),生於香港,籍貫江蘇無錫,香港商人,政治人物,前政務司司長(2007-2011)、財政司司長(2003-2007)。現時擔任全國政協常委。.

新!!: 言論自由和唐英年 · 查看更多 »

军事管治

军事管治或军事管制,指一个国家的军队直接控制国内的日常行政和管理。 军事管治往往在一个国家的战争时期和非正常的和平时期出现,军队的直接管理方式往往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对于违反军事管治者时需要进行军事法庭审判,情节严重者会被判处死刑。.

新!!: 言論自由和军事管治 · 查看更多 »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新!!: 言論自由和军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

《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是由行政院新聞局在臺灣所制定的一個中華民國法規命令,該辦法是《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的子法。新聞局聲稱制定該辦法的目的是為保護兒童和青少年,而達到目的之主要手段是對各類出版品加以分級。依照該法,出版品應分為普通級與限制級(但新聞紙不在此限),限制級出版品應一律加以標示、分區陳列、並不得販賣予十八歲以下之人。有不少反對團體認為,此辦法的手段無法達到目的,甚至因為侵害言論自由權利的手段不當,而有違反《中華民國憲法》第23條所揭示的比例原則之虞;但家長團體、教育團體、兒童福利團體等組織則對此大表歡迎之意。.

新!!: 言論自由和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 · 查看更多 »

准确新闻及资讯法

《准确新闻及资讯法》(Accurate News and Information Act)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议会在省長威廉·阿伯哈特领导的社会信用党政府指使下于1937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该法规定,如果社会信用党议员组成的委员会认为报纸上刊发的内容不实,那么报社必须加以“澄清”,并且还要在议员要求下披露自己信息的来源。 社会信用党在和加拿大新闻界间的关系从1935年阿尔伯塔省大选前就一直很恶劣,几乎所有阿尔伯塔省的报纸都对社会信用党持批评态度,特别是《卡尔加里先驱报》,同样持这一立场的还有加拿大的其他多家报纸,该党赢得这年选举后,甚至连美国的媒体都对阿伯哈特的当选进行嘲笑。 由于当时社会信用党在省议会中占据绝对优势,因此该法案非常顺利地就得到了通过。但阿尔伯塔省省督约翰·C·博文暂缓了御准,直至加拿大最高法院对法案的合宪性进行评估。1938年,法院裁定法案违宪,因此这项法案也就没有成为法律。.

新!!: 言論自由和准确新闻及资讯法 · 查看更多 »

啟蒙時代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Aufklärung),又稱啟蒙時代(Siècle des Lumières;Age of Enlightenment)與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指在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地區發生的一場哲學及文化運動,該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的基本問題。人類歷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媒體上的“启蒙”,開啟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發展歴程。德意志哲學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語,意為Dare to know,敢於求知)的启蒙精神來闡述人类的理性担当。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基督教神學權威為主作為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承接17世紀的科學宇宙觀及以理性尋找知識的方法,啟蒙運動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啟蒙時代後期,約18世紀末前後,浪漫主義接續並取代啟蒙運動思維成為19世紀的主流。不同於啟蒙運動相信知識及理性進步觀,有鑑於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的部份負面後果,浪漫主義思維主張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過了頭:藝術及科學等知識的發展並未帶給人類福祉,人類有了知識改變了自然反而使人類變得更墮落、社會不公並且忽略了心之真誠。.

新!!: 言論自由和啟蒙時代 · 查看更多 »

內部書

內部書是指只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階層出版發行的僅供內部參考的翻譯著作,為近代中國獨特政治文化之下的產物。內部書也稱灰皮書(內部書最廣為流傳的同種書)或皮書,因其內部發行和選材與內部書無異,只是書皮有特別的用色而已,嚴格來說是內部書的一種。.

新!!: 言論自由和內部書 · 查看更多 »

全民大悶鍋

《全民亂講之全民大悶鍋》(簡稱《全民大悶鍋》,英語:Everybody Speaks Nonsense)是台灣中天娛樂台的一個政治反串娛樂節目,前身為中天綜合台的同類節目《2100全民亂講》。初期模仿TVBS頻道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講》,但逐漸走出自己的搞笑風格,多直接稱呼《全民大悶鍋》;製作單位為中大製作(與《2100全民亂講》相同),製作人為王偉忠、詹仁雄。節目從2004年9月20日起播出至2007年9月7日共769集,緊接節目改名為《全民最大黨》在2007年9月10日《全民大悶鍋》節目時段播出。 節目口號為「解悶!救台灣!」;主要以台灣政治事件的角色扮演反諷,穿插兩個小單元和兩段觀眾叩應;在攝影棚現場設有一個特製綠色電飯鍋「大悶鍋」,請來當天「最悶」的人、事、物前來說說心聲、消憂解悶,這也是節目名稱之由來。 該節目捧紅郭子乾、邰智源、九孔、許傑輝、唐從聖(從從)、-洪都拉斯-、林暐恆(阿Ken)、--(納豆)、大炳、白雲、寇乃馨、林立青、馮媛甄、--、張兆志(喬治)、陳彥壯(壯壯)、廖婧伶(安心亞)等台灣藝人(曾參加過表演的还有朱德剛、柯以柔、高凌風、倪敏然、陶立帆、薛志正、郎祖筠、丁小芹、瑤瑤、劉真、陳幼芳、傑夫()等艺人),以幽默演技與搞笑對白、演唱、單元劇,為對政治及社會現實問題不滿的台灣民眾解悶。 因諷刺時弊詼諧有趣並帶點惡搞,如「連爺爺您好」單元就是該節目較有名的單元劇。因模仿的人物涉及政界、娛樂界、體育界、財經界、甚至是電影角色,或維肖維妙、或搞笑萬分,十分受台湾海峡两岸的青年觀眾歡迎,在台灣批踢踢和中國大陸亦有專屬討論區;節目主持人先後在公開場合、以此角色扮演擔綱嘉賓(甚至與本尊同場表演)或是被模仿對象或是被坊間談論的模仿話題,也以此為各演員帶來以節目中的模仿為主題的廣告。.

新!!: 言論自由和全民大悶鍋 · 查看更多 »

八零後

八零后,中華人民共和國術語,用於表示1980年-1989年(一说1981年-1990年)出生的人。由于1980年代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執行计划生育政策,80後成为独生子女的代名词。在某些情况下特指金正恩。 这代人的家庭教育仍以传统的儒家道德框架为主要内容,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太过于表达关心和仁爱,同时伴随的是学业压力和监督,所以他们对儒家的情感中枢“仁爱”体验是复杂而不舒适的,具体来说他们并不认为被别人仁爱和关心是很重要的事情,在与上一代相处的时候,表现为普遍地自闭倾向。儒家的仁观念是感情中枢,此情感若不能唤起,则与此相关的儒家道德概念均难以转化为动机,但是它并不会影响义务类概念的执行,譬如信、义等。在孝上,“赡养”属于义务可不受影响,但孝中另外一层情感“谨听父母之命”则降低效果。《老子·德篇一》指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句说明儒家的仁存在上游,并向下传递,单向顺延而不够牢固。 以出生时间来界分人的文化群,虽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却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变化的文化潮流。最早这个词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来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但由于还含有文化含义,这一称呼承载了超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其实质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是属于80后自己的文化潮流。 在中小学,他们接受的是集体主义教育和应试教育,学校集体主义教育与他们经受的家庭教育体验并不协调,学校集体生活的压抑远大于温暖,导致一个负效果。应试教育则与家庭监督共振,表现为长久持续的中度竞争压力,而在大学毕业后马上遇到就业难题,使得他们年纪很轻就有强烈挫折感。之后,他们倾向于宣泄压力但行动消极、功利和激励不耐受(不耐烦),对他人的感受则缺乏深入了解的意向。 学校的政治教育则采用相当枯燥和晦涩的教条方式,他们除了能背几个马列词条外,实际上对这些概念缺乏感情。最终,他们的价值观仍处于相当可塑的阶段,80后经常问自己“我倒底想要什么?”在以前的中国人身上很少出现这个问题。 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真正起到效果的也许是1980年后进入中国大陆并广为流传的粤语流行歌曲来带的“爱情”观,和一些儒家的孝、义、信、面子、中庸的观念。但粤语流行歌曲渲染的爱情仍是以儒家情感为基础并增加自由恋爱的观念,而80后则缺乏传统儒家“仁爱”和“女诫”的情感认同,于是一个矛盾的爱情观,使得传统儒家的择偶观失效。在婚后,男女的双方价值取向同向竞争而不能自发协调,若夫妻间再缺乏有效心理沟通则造成严重的情感困扰。预计,他们在对下一代小孩的教育中将大幅淡化儒家观念而增加博弈游戏的内容。 虽然有这么多问题,一个不错的消息是:80后具备了正常的人性,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平等,思路开阔而富有创造力,探究、冒险与开拓精神,与人沟通直接坦承,对心计权谋存有厌恶感,对传统道德权威的认同度较低。 他们富有天然同情心和悲悯情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援助中则表明这种人性的力量被唤起。非常明显这是基于人性而不是传统儒家道德观,他们的行动表现比上一辈人更多的热情。 另外,“八零后”在某些情况下特指金正恩(金正恩出生于1984年),在中国大陆,网民为了规避审查,在提及金正恩时通常用本词替代。2018年3月金正恩访华期间,“80后”一度成为敏感词。.

新!!: 言論自由和八零後 · 查看更多 »

公众言论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公众言论 · 查看更多 »

公诉拉里·弗兰特

《公诉拉里·弗兰特》(The People vs.)是一部於1996年上映的美国傳記電影,由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根据著名色情雜誌出版商拉瑞·弗莱恩特生平真实经历改编,片中的主要演员包括伍迪·哈里森、科特妮·洛芙、爱德华·诺顿、、詹姆斯·克伦威尔、、克利斯丁·格拉夫和。 影片由共同编剧,时间跨度约为25年,着重描写了拉瑞·弗莱恩特与著名宗教界领导人士杰瑞·法威尔多年的法律纠纷。拉瑞本人也在片中出演了一个角色,就是那个当年那位判他藐视法庭而将之关进监狱的地方法院法官莫瑞斯(Morrissey)。.

新!!: 言論自由和公诉拉里·弗兰特 · 查看更多 »

公民

公民(英文:Citizen)是在一个政治实体如国家或城市中,拥有公民身份并根据该地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身份或公民權(英文:Citizenship)是一種認同或身份的形式,使個人在政治社群中取得相關的社會權利和義務,和国籍概念不同,擁有國籍如未成年的國民可能沒有行使公民權的權利及義務,在宪法学及政治學則指由法律规范及政治社群中的個人和群體的权利及义务關係。 近代公民權或公民資格的擴張或縮減與封建、專制、民主等制度的關係有不少的政治及學術討論 。 對民主國家及專制國家的公民權教育和保障的跨國比較仍是政策制定及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在各國培養公民素養的學校教育方面,全球規模最大的公民素養及公民教育的研究計劃國際公民及素養調查研究調查各國如何解決下一代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的挑戰,評估各國青少年對未來公民身分之準備教育,對學生的公民素養的概念知識與能力進行測驗評量,其測驗及調查的範圍包括:公民認知、政治組織、公民概念(如人權)、以及負責任公民的作為及態度等等 。.

新!!: 言論自由和公民 · 查看更多 »

公民自由

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往往指公民的政治自由。公民自由限制了政府的權力,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和干擾其公民的生活。 基礎的公民自由包括了集會自由、宗教自由、言論自由。同時公民也有權要求合法訴訟程序、公平的審判過程、隐私权、和自我防衛的權利。許多世界上的民主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歐洲,都有著各自的憲法以保障公民自由,而民主政府也有責任保護這些公民自由,相反的權威主義國家便缺乏這些保護、政府甚至會主動侵犯這些自由。 某些自由是否屬於公民自由也存在爭議,而它們是否該被保護也是爭論的議題。有爭議的例子包括了生育權、LGBT权益、以及持有槍械的權利。除此之外,即使是被法律保護的公民自由有時候也會被廢止,尤其是在戰爭的時期。.

新!!: 言論自由和公民自由 · 查看更多 »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旨在保护个人政治自由免受政府和私人组织的侵犯,保障个人能够参与国家的公民和政治生活,享有平等的權利,不受歧视或政治压迫。現時社會大部分國家制定的憲法或基本法均保障個人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 公民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完整、生命权、安全,不得基于种族、性别、国籍、肤色、性取向、民族、宗教、残疾等进行歧视,还包括隐私权、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迁徙自由等个人权利。 政治权利包括被告人权利等法律上的自然公正(程序公平),例如有权受到公正审判、正当程序、有权获取法律救济,还包括参与公民社会和政治的权利,例如结社自由、申诉权、选举权等。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被认为是第一代人权,是国际人权的初始和主要部分,其构成1948年国际人权宣言的第一部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构成第二部分)。联合国1966年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新!!: 言論自由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 查看更多 »

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亦稱1967年香港左派暴亂(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六七左派工會暴動、香港五月風暴。现在一般公认其於1967年5月6日起開始,於同年12月基本結束,是一場由香港親共人士受到大陸文化大革命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其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反港英政府示威,演變成後來的恐怖主義及炸彈襲擊平民等行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在大陆取代中華民國政权后香港唯一左派暴动。 六七暴動由罷工及示威開始,到后来有罷工工人被警方打伤打死,示威者其後使用暗殺、炸彈放置(涉及1,167個炸彈)和槍戰作為報復。在事件中,全體香港警察取消休假候命,多次與左派示威者冲突,作出驅散、鎮壓及拘捕行動。期間,1,936人被檢控,约212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32人受傷,51人死亡(5名警察在事件中死亡;5名香港边境警察和1名来自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共產黨民兵在边境冲突中死亡;参加反英示威的示威者约20多人因为镇压死亡;7名市民遭炸死;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 其时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国不少城市都爆发支援“香港抗暴”的游行示威,英国驻华代办处亦被红卫兵捣毁,英国驻沪处理侨务专员办事处一同受到冲击并被关闭。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林彬在節目中批評左派的暴力行徑,數日後,其本人與堂弟被人投擲汽油彈燒死,被認為是這次暴動的標誌性事件。六七事件可算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新!!: 言論自由和六七暴動 · 查看更多 »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狹義上指六四清場,又稱「六四天安門事件」,即1989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凌晨,中國共產黨派遣解放軍至北京天安門廣場对学生集会清场的行动;廣義上指八九民運,即自1989年4月開始,由大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持续近2個月的全國示威運動。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脏病猝逝,許多北京大學生與市民便在天安門廣場舉辦悼念活動。在部分大學生主導下,原本单纯悼念的活動轉向要求政府控制通貨膨脹、處理失業問題、解決官员貪腐、政府問責、新聞自由、民主政治與结社自由等。期间,最多有一百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示威。以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赵紫阳为首的温和派希望與示威群眾展開談判达成和解。 在5月中旬,學生發起激進絕食行動,促使中國各地四百多個城市陸續集結抗議,表態支持。一連串遊行後,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及國務院總理李鵬為首的强硬派決定以武力解決示威,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和前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等多位中共元老亦支持出兵。5月20日,李鵬代表國務院宣布北京市實施戒嚴,並調動解放军三十萬兵力前往首都北京。最终解放军在6月4日控制天安門廣場并实施清场。 之後,中國共产党大規模逮捕示威民眾和支持者,並鎮壓其他地区進行的抗議活動;還嚴格控制國內新聞媒體對事件之報導,並禁止外國記者將相關照片和採訪影像發送至國外。國際社會则譴責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武力驅離示威群眾,許多西方國家亦一度實施經濟制裁,並至今實行武器禁運。 六四事件導致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被免去所有職務,包括政治局常委胡啟立在內,許多同情抗議活动的中共官員也被降級或免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被提拔為新任黨總書記和第三代領導核心。許多參與八九民運的人士則流亡海外,並被政府禁止返回中國大陸。這次風波後,中共党内强硬派抬头,改革開放政策停滞,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重新恢復;原先在1980年代逐漸開放的人權、民主政策等政治改革也暫止進行。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运动中期譴責其為「反革命暴亂」,而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國大陸仍為敏感話題被禁止討論或悼念,不過仍有許多人主張平反六四。由於中共拒絕提供更多事件資料,导致六四事件数据模糊,出现多种版本,單是死亡人數的估計便從百余人至上万人都有。.

新!!: 言論自由和六四事件 · 查看更多 »

克萊門斯·梅特涅

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德意志出生的奥地利政治家,亦是所在时代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梅特涅生於科布伦茨的贵族家庭。父亲也是外交家。梅特涅曾就讀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见证过1790年利奥波德二世和1792年弗朗西斯二世的加冕礼。在英格蘭短暂游歷後,他被任命為尼德蘭公使,然就任第二年尼德蘭即被法國占领。   1795年與第一任妻子爱麗諾·馮·考尼特斯结婚,這段婚姻助他躍入维也纳社交圈。1825年原配夫人過世,1827年與男爵夫人安托瓦内特·来卡姆(Antoinette Leykam)结婚,她於1829年逝世;後又與伯爵夫人梅兰妮·西奇·费拉里(Melanie Zichy-Ferraris)於1831年结婚,她先梅特涅5年過世。1801年任奥地利驻萨克森公使,1803年任驻普鲁士公使,1806年改任驻巴黎公使。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   梅特涅之子理查德·冯·梅特涅也是出色外交家。他十二個婚生和非婚生的孩子多數沒他活得長。他是保守主义者,热衷维护大国均衡策略,尤其反对俄国对中欧的领土扩张,并力图削弱奥斯曼帝国。他讨厌自由主义并致力防止帝国崩溃,例如他强行镇压在北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叛乱;在国内他也推行相同的政策,他建立大范围的间谍网络和检查制度来维續动荡的局面。类似政策在他的策划下在德意志各邦得以推行,此即著名的卡尔斯巴德法令。   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直至1848年革命被迫下野為止,他任内首要工作是缓和奥地利與法國的關係。他促成奥地利公主,女公爵瑪麗·路易莎與拿破倫的婚姻。然不久後,作為外相他推動奥地利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代表奥地利签署了枫丹白露条约,流放拿破倫。他是後拿破倫時代欧洲列强组成的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1815年6月)之主席。帝国在1813年10月授予他親王頭銜。“梅特涅体系”維繫着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联盟十数年之久。这是梅特涅在奥地利外交上的最高峰。此後,梅特涅逐渐被國际外交邊缘化。 1821年他擔任首相,歷經兩朝(弗朗西斯二世和他兒子费迪南一世)直到1848年费迪南一世遜位。此後,他经歷伦敦到布莱顿再到布鲁塞爾的短暂流亡生涯,1851年他再一次回到维也纳宫廷,成为费迪南一世的继任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1859年梅特涅逝世,享年86岁,乃同时代知名政治家之最。   歷史上對梅特涅政策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他引领的“梅特涅时代”避免了欧洲大战,其外交才能有目共睹,他使得欧洲列强難以察覺奥地利军事、经济外强中乾的事實。他反对沙俄帝国野心的决策也被视为政绩。他因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整歐洲秩序,撲滅歐洲革命之火,被封上「消防隊長」的稱號。反对者認为,他坚持病态的保守主义政策仅仅是出于他的虚荣心和不犯错主义,他们认为梅特涅本可以为奥地利做得更多,而不是在1817年通过行政改革来镇压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使得最终德國在普魯士而非奧地利主導下統一。另有史学家指出,梅特涅事实上并没有多大实权,真正的权力都在哈布斯堡君主手里。 1812年12月拿破仑在侵俄战争中失败后,梅特涅在1815年积极参加建立神圣同盟,他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是复辟势力总代表,积极主张镇压欧洲各国革命。1821年5月,他任奥地利首相。1848年3月,奥地利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实行宪政。梅特涅被迫辞职,亡命英国,1849年迁居比利时,1851年返回奥地利,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 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梅特涅。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是在对国家制度的亲切关怀和对传统权威的适度尊重中,寻找政治生活一切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源泉。梅特涅对于欧洲的眼光也同样朝这个方向推进。梅特涅眷恋着旧秩序,殚精竭力地在各国之间玩弄权术,见风使舵,以期达到他渴望的一成不变。而事实上,他的大国均势政策,在他手中行之有效,以致落后的奥地利能一度跻身于欧洲强国。维也纳体系在旧秩序的气味中摇摆而至于平衡。.

新!!: 言論自由和克萊門斯·梅特涅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肯普林

克里斯·肯普林(英語: Chris Kempling,全名: Christopher Stephen Myles Kempling),是一名生於魁北克的加拿大教師和基督教輔導員,曾因在當地報紙及加拿大廣播公司電台發表批評同性性行為風險的言論及認為性傾向是可改變的,被其任職的卑詩師範學院(British Columbia College of Teachers)停職一個月,及被當地學校當局申誡 2005 BCCA 327.

新!!: 言論自由和克里斯·肯普林 · 查看更多 »

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政治权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附加刑罚,载于第3章第7节,可以单独实施或是和另一种主刑(例如死刑、有期徒刑等)共同实施。据称其目的是限制受刑人参与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的权利。剥夺政治权利可分有期和终身两种。.

新!!: 言論自由和剥夺政治权利 · 查看更多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简称国家广电总局、广电总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已撤销的正部级直属机构,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领导。其主要职能是监管中国内地所有广播电视媒体。国家广电总局对在中国大陆传播的一切广播电视媒体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并有权停播任何剧目,可以对剧目做出种种限制(详见:相关事件)。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被撤销,与原新闻出版总署合并成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新!!: 言論自由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 查看更多 »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国际法与国内法可能产生冲突,当两者冲突时的处理方法就体现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元论和二元论是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的两种理论。大部分国家采用了部分一元部分二元的法律体系。.

新!!: 言論自由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 查看更多 »

四大 (文化大革命)

四大是指文化大革命中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又稱大民主,是1950至19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术语,兴起于1957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运动中,在文化大革命中盛行,被写入七五宪法。毛澤東死后一段时间,此原則还继续享有合法地位,并被写入七八宪法,直至1980年被當局废除。.

新!!: 言論自由和四大 (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四大自由 (羅斯福)

四大自由是1941年1月6日時,由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在該年度發表的國情咨文演講,當中他提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應該享有四項基本自由,分別是:.

新!!: 言論自由和四大自由 (羅斯福) · 查看更多 »

COVFEFE法案

COVFEFE法案,全名《以參與為目的的各種電子渠道通訊法案》(Communications Over Various Feeds Electronically for Engagement Act)是一项於2017年在第115屆美國國會期間被提交到美国众议院的法案。 该法案建議修改《》,將美國總統的推特帖文和在其他社交媒体上的互動加以保存,並由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存儲。 鑑於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長期常規性地使用推特,伊利諾伊州民主黨眾議員麥克·奎格利向眾議院提交了這份法案,指出「为了维持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民选官员必须对他们的言行負責;這也包括140字的推文。如果总统要使用社交媒体來進行突然的公共政策宣布,我们必须确保这些陳述都得到了记录和保存,以供日后参考。」這一法案「將防止大量發布推文的總統如以往一樣刪除推文」。 如果该法案得到通過,美國法律將會把總統的个人社交媒体帳號與美國政府的官方社交媒體帳號等同看待。.

新!!: 言論自由和COVFEFE法案 · 查看更多 »

石之瑜

石之瑜(),出生於台灣台北市,籍貫湖南永順,苗族,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山大學教授。畢業於台大政治學系,是美國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與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 專長國際關係、中國研究、政治心理學、文化研究、知識人類學,近年致力於分析「中國學的知識社群」文化。受其指導的學生遍及學界、政界,被稱為「石門」。.

新!!: 言論自由和石之瑜 · 查看更多 »

王小棣

王小棣(),臺灣知名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和導演,擅於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並描寫、以戲劇呈現。曾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也是紀錄片工作者。.

新!!: 言論自由和王小棣 · 查看更多 »

王全璋

王全璋(),中国山东五莲人,维权律师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當局抓捕強迫失蹤上千天。在北京執業,常代理敏感案件、大量代理法輪功信仰案做無罪辯護、农民土地案、基督徒案,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以维护言论自由、健全法治為主要領域,例如山东记者齐崇淮案、原三级警督王登朝案的辩护申诉等。他主張「就得不斷碰撞抗爭」。2015年「709大抓捕事件」被當局抓走後,杳無音訊超過一千天(),據稱遭電擊等酷刑,成為「709案最後一人」。維權人士李蔚認為,王案極不正常,王很可能拒絕與當局「配合認罪」,因此被當局違法無限期延押,不開庭也不讓律師會見。法媒稱,這種非法手段「在全世界的法制國家中找不到第二例。」美國國務院機構在推特發文標註「人權英雄」,歐盟也聲援、對王無法接觸家人或自行選擇的律師表達嚴正關切。國際特赦組織發佈緊急呼籲,並籲世界各國領導人應公開要求中共當局遵守國際人權規範,並表示多位聯合國人權專家已發聲。德國總理梅克爾2018年5月訪問中國,會見王妻李文足。 2018年,中國司法部長傅政華回應媒體詢問時表示,「中國是法治社會,任何人的自由和權利,都要『依法處置』」。對此,王全璋的妻子李文足表示,「傅政華這樣回應記者,根本是敷衍。.

新!!: 言論自由和王全璋 · 查看更多 »

王振民

王振民,河南新密人,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郑州大学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行政法学、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5年起,任教于清华大学法学院。1993-1995年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学习并进行研究工作、2000-200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做傅爾布萊特計畫高访学者。2006年2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2011年入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新!!: 言論自由和王振民 · 查看更多 »

王文怡

王文怡(Wenyi Wang),美國華裔医生、《大紀元時報》之記者、《健康與生活》雜誌主編及全球聲援退党運動基金會之執行主任,為法輪功學員,出生于中国吉林省長春市。 1983年毕业于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现并入吉林大学),并留校任教。1987年入芝加哥大學就读研究生,获藥理學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擔任駐院醫師时,曾自费到欧洲向訪問其它國家的江泽民抗议。.

新!!: 言論自由和王文怡 · 查看更多 »

灵宝帖案

灵宝帖案是指2009年3月,身处上海的河南省灵宝市大王镇南阳村村民王帅因在网上发帖举报家乡政府非法徵地被家乡政府以“涉嫌诽谤、污蔑政府抗旱不力”的罪名跨省抓捕,羁押在监狱长达8天的时间。这起事件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当局的做法遭到了民间舆论和新闻媒体的质疑、批评、谴责。.

新!!: 言論自由和灵宝帖案 · 查看更多 »

獨立台灣會

立臺灣會(Taiwan Independence Association,簡稱獨臺會或 TIA)臺灣獨立運動團體之一,由史明在1967年6月30日於日本東京創立。除主張臺灣民族主義、堅持臺灣獨立建國外,也是臺獨運動中少見的左派路線團體,強調社會主義。, 國史館學術集刊, 2004.

新!!: 言論自由和獨立台灣會 · 查看更多 »

獨立台灣會案

立台灣會案,又稱獨台會案,發生於1991年5月9日,中華民國法務部調查局以加入獨立台灣會為由,進入國立清華大學拘捕五個人的事件。這五個人可能因違反《懲治叛亂條例》與《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的內亂罪,求處唯一死刑,被認為侵犯了《中華民國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在台灣引發一連串的的政治抗爭。此五人最終獲判無罪,在民意壓力下,立法院通過修改《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廢止《懲治叛亂條例》。.

新!!: 言論自由和獨立台灣會案 · 查看更多 »

獨立評論人協會

立評論人協會於2014年成立於香港,致力於促進香港新聞和言論自由,由數十位資深媒體人、評論人士及學者發起,該協會無黨無派,為非營利組織。 該協會召集人為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呂秉權,成員則有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資深媒體人程翔、節目主持人李慧玲、政論節目主持人李鵬飛、原CNN評論員林和立、記協主席岑倚蘭、商台主持潘小濤、政治學者馬嶽、蔡子強等人。協會常為媒體相關事件發聲,2015年時曾發聲明否認收受來自美國的資金捐獻。2018年5月,因香港記者於中国大陆採訪時,一週內遭受兩次暴力對待,協會召集人呂秉權出面要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開譴責。.

新!!: 言論自由和獨立評論人協會 · 查看更多 »

社会不平等

會不平等,指的是一個社會當中涉及如下情況時關係性的過程:某些群體的社會地位、社會階級和社交圈遭到限制或傷害。社會不平等涉及的範疇包括擁有私有產權的程度多寡、投票權、言論自由、集會自由、以及獲取教育、醫療、優質住宅、交通、旅遊、移動、假期、其他社會商品和服務的機會。除此以外,從家庭與鄰里生活、職業、工作滿足感,以及獲取信貸的情況和品質,亦可以觀察到社會不平等的情況。假若經濟分化加劇,有機會導致社會不平等。.

新!!: 言論自由和社会不平等 · 查看更多 »

神兽 (恶搞)

兽是中国大陆网民於2009年初的恶搞創作,為事实上不存在的动物,其中以“草泥马”、“法克鱿”、“雅蠛蝶”、“菊花蚕”、“尾申鲸”、“潜烈蟹”、“吉跋猫”、“吟稻雁”、“达菲鸡”以及“鹑鸽”等十种动物为代表,稱為“十大神兽”。.

新!!: 言論自由和神兽 (恶搞) · 查看更多 »

禁止亵渎国旗修正案

美国禁止亵渎国旗修正案通常也称作禁止焚烧国旗修正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美国宪法修正议案,因为它可能使美国国会可以依法禁止那些通过亵渎美国国旗来表达政治观点的行为。亵渎国旗的概念也引起了有关保护国家象征符号、保护言论自由和保护由国家象征符号代表的自由的激烈争论。 虽然该修正议案经常涉及的是通常意义上的“国旗焚烧”,但其表述可能禁止对国旗的各种形式的亵渎行为而不限于焚烧,比如将国旗用于服装或餐布。 2006年6月27日,最近一次的禁止亵渎国旗修正议案在参议院因一票之差被否决。.

新!!: 言論自由和禁止亵渎国旗修正案 · 查看更多 »

禁止网络盗版法案

《禁止網絡盜版法案》(Stop Online Piracy Act),縮寫為SOPA,亦被稱為法案。該法案由美國眾議院德克薩斯州共和黨议员於2011年10月26日提出,得到了眾議院兩黨共12名眾議員的連署支持。如果该法案得到通过,将擴大美國執法部門及版權擁有者在應對網絡上販售盜版產品及冒牌货時的權力。該法案現已提交至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它以1998年的《保護知識產權法案》(PROTECT IP Act)為基礎。 當法案通過後,美國司法部及其他版權持有人將可以更便捷地申請法院禁令以對付盜版及販售冒牌貨的網站。而向法院申請的禁令包括:禁止網絡廣告公司向涉嫌網站投放廣告、禁止支付網站向涉嫌網站提供支付服務、禁止搜索引擎出現涉嫌網站的網址,甚至可以要求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拒絕用戶訪問涉嫌網站。該法案提高了對互聯網用戶未經授權在網絡上分享版權內容的刑罰,如:六個月內分享10份音樂或電影類的版權作品將面臨最高五年的監禁。該法案將給予那些自願採取措施打擊網絡盜版和侵權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以司法豁免權,同時也允許版權持有人向任何一個明知卻謊稱不知、進而提供侵權內容或盜版產品的網站索要連帶賠償。 該法案的支持者認為,保護智慧財產權市場及相關行業的的就業和收入是有必要的,尤其是要加強對國外侵權網站的執法力度。他們舉例在Google與美國司法部的5億美元和解案中,Google的廣告客戶試圖通過廣告向美國消費者推薦去加拿大藥房購買非法的處方藥。而反對者認為,該法案侵犯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是一種網絡審查行為。同時該法案還會導致互聯網發展的倒退。反對者還擔憂,該法案會鼓勵互聯網上的告密行為,同時影響言論自由。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就該法案於2011年11月16日和12月15日舉行了聽證會,同時該委員會計劃在國會冬季休會結束之後對該法案展開辯論。.

新!!: 言論自由和禁止网络盗版法案 · 查看更多 »

禁書

禁書,泛指政府或宗教領袖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或信眾的信仰,禁止不利己的書籍。他們採取強烈的排他行為,例如焚書或追殺原作者。此外,在書籍的內容觸犯宗教禁忌或文化、道德上的禁忌,或批評時政,亦有可能導致書籍被禁止出版、持有與販賣。甚至随着政治形势的改变,而查禁某些图书。.

新!!: 言論自由和禁書 · 查看更多 »

科學戰爭

科學戰爭主要發生於1990年代的美國,是科學實在論者與後現代主義評論者之間,一系列有關科學理論本質的知識份子交流。.

新!!: 言論自由和科學戰爭 · 查看更多 »

稻田朋美

稻田朋美(),日本女性政治人物、律師、稅務師,自由民主黨黨員,第15任防衛大臣(防相),為日本歷史上繼小池百合子後第二位出任此職的女性。她曾經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閣內的鷹派人物,有「女版安倍」的稱號,一度被外界視為安倍晉三的接班人。她出身於福井縣今立郡今立町(現越前市),2005年至今連續當選4屆日本國會眾議院議員。.

新!!: 言論自由和稻田朋美 · 查看更多 »

突破网络审查

突破网络审查或突破网络封锁,在中国大陆突破防火长城实行的网络审查又稱翻墙、穿牆、科學上網、愛國上網等指绕过互联网审查封锁技术(IP封锁、端口封锁、关键词过滤、域名劫持等),实现对网络内容的访问。 突破网络审查的软件通常被称作翻墙软件。翻墙软件並不只是代理软件,它着眼於獲得被封鎖的網站內容。.

新!!: 言論自由和突破网络审查 · 查看更多 »

竊聽

聽(Eavesdropping),又稱盜聽、監聽,在未經同意的前提下,第三方以隱密的方式,聽取不對外公開的私人對話。現代可以利用竊聽工具,如錄音機、竊聽器等帶有錄音功能的工具,在被竊聽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錄取其發出的任何聲音。一般來說,這種做法是違反道德、甚至違反法律的。.

新!!: 言論自由和竊聽 · 查看更多 »

立憲帝政黨

立憲帝政黨是日本明治時代的政黨,成立於1882年,是相對於當時勃興的自由民權運動,屬於支持政府的政黨。.

新!!: 言論自由和立憲帝政黨 · 查看更多 »

第9屆日本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

9屆日本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於昭和46年(1971年)6月27日舉行。.

新!!: 言論自由和第9屆日本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 · 查看更多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丹增嘉措(;),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于中华民国青海省湟中县,两年后被认定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继任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先後由五世熱振活佛、三世達札活佛攝政。1959年3月17日,达赖喇嘛出逃印度。在达兰萨拉建立西藏流亡政府,并且在全世界各地宣传涉及藏人权益的话题,同時本寂天菩薩“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終生苦”的精神,致力於為世界各地民眾,包括漢族,講解藏傳佛教。2011年宣佈将一切政治权力移交由流亡藏人投票产生的噶伦赤巴洛桑森格。藏传佛教格鲁派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於1989年获諾貝爾和平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其为藏独分裂势力领袖与旧西藏上层反动势力的代表。.

新!!: 言論自由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

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World War II Victory Medal)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項軍事勳獎。該勳獎根據第79屆美國國會通過的一道法案,於1945年7月6日設立。其設立目的,在於獎勵及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服役的美國及菲律賓軍兵。 獎章正面為希臘神話的勝利女神尼刻。獎章中尼刻手持斷劍,象徵著軸心國的摧毀;並腳踏戰神瑪爾斯的頭盔,象徵戰爭結束。尼刻後方為日出曙光,代表和平再次來臨。獎章背面刻上了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於1941年發表的四大自由:上方為FREEDOM FROM FEAR AND WANT(免於匱乏及免於恐懼自由),下方為FREEDOM OF SPEECH AND RELIGION(言論自由及信仰自由),中央由一片桂葉分隔。獎章外圈的文字為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41·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雖在1945年8月便已結束,但由於美國一直未正式宣佈結束戰爭狀態,結果不少在1946年才開始服役的美軍士兵,仍可以獲頒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後來總統杜魯門在1946年12月31日正式結束戰爭狀態,獎章才停止頒發。.

新!!: 言論自由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 · 查看更多 »

米歇尔·阿弗拉克

米歇尔·阿弗拉克(ميشيل عفلق,)是一位叙利亚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他的理论对复兴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被部分复兴社会主义者视为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首要创始人。他生前出版了一些著作,主要有《为了复兴》、《唯一的归宿之战》和《反对扭曲阿拉伯革命运动的斗争》等。 阿弗拉克出生于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巴黎索邦求学时,他遇见了未来的政治伙伴萨拉赫丁·比塔尔,并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产生兴趣。1932年他回国任教,并开始了政治生涯。他最初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活动分子,却在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支持法国殖民政策的情况下与共产主义运动一刀两断。后来在1940年,阿弗拉克与比塔尔创建了阿拉伯复兴运动(后来参照了扎基·阿尔苏齐领导的“阿拉伯复兴”,把“复兴”一词的阿拉伯文由改为)。该运动很成功,在1947年与阿尔苏齐的“阿拉伯复兴”组织合并,成立阿拉伯复兴党。阿弗拉克进入党的执行委员会并被选为主席(阿拉伯文:,意为党的领袖)。 1952年阿拉伯复兴党与阿克拉姆·胡拉尼领导的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成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阿弗拉克于1954年当选党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1950年代中到后期,复兴党与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开展合作,并最终促成埃及与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联成立后,纳赛尔迫使阿弗拉克解散复兴党,阿弗拉克在未与其他党员协商的情况下被迫执行。阿联解体后不久,复兴党恢复活动,阿弗拉克又重新被选举为党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1963年叙利亚政变后,虽然复兴党夺取了政权,阿弗拉克本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却被削弱,他不得不于1965年辞去领导职务。1966年叙利亚政变后,阿弗拉克被流放,此举也造成了复兴党的分裂。他先是流亡到黎巴嫩,后来去了伊拉克。1968年阿弗拉克被选举为复兴党分裂后的伊拉克领导分支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却没有实权。此后他一直担任这一象征性职务直到于1989年6月23日在巴黎去世。 阿弗拉克关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理论被统称为复兴社会主义,他主张阿拉伯世界各国团结起来,为实现阿拉伯祖国的统一和强盛而奋斗。他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持批判态度,尤其批判卡尔·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真理的观点。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重点是自由与阿拉伯社会主义——一种有阿拉伯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西方界定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阿弗拉克信仰政教分离,他是世俗化的坚定信徒,却反对无神论。虽然他是一名基督徒,却相信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天才”的证明。1966年复兴党分裂后,党的叙利亚领导分支指责阿弗拉克剽窃了阿尔苏齐的理论,称他为“小偷”,党的伊拉克领导分支则拒绝这一指控,并不承认阿尔苏齐对于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贡献。.

新!!: 言論自由和米歇尔·阿弗拉克 · 查看更多 »

約翰·菲利普·帕爾姆

約翰·菲利普·帕爾姆(,1768年12月17日 – 1806年8月26日)是一名生活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的德國出版商,因為刊發攻擊拿破崙的小冊子而被處死。.

新!!: 言論自由和約翰·菲利普·帕爾姆 · 查看更多 »

約翰·柯廷

約翰·柯廷(John Curtin;)是澳大利亚著名政治家、第14任澳大利亞總理。二次大戰時,澳大利亞北部受到日本的直接軍事威脅,他率領了澳洲軍人與美國、英國、荷蘭等盟軍一同協力抵抗,帶領了澳大利亚度過這段戰時歲月。1945年7月5日,就在二战胜利在望时,柯廷在总理任上辞世。至今澳大利亞人仍普遍尊崇約翰·柯廷為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偉大的总理之一。.

新!!: 言論自由和約翰·柯廷 · 查看更多 »

紅星

紅色五角星(★)通常是对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象征性标志。紅色五角星是一個整体紅色、沒有內接五角形的五角星。.

新!!: 言論自由和紅星 · 查看更多 »

紀傳財

紀傳財(Kee Thuan Chye,)是著名的馬來西亞演員,記者和作家。出演戲劇,電影和電視連續劇超過30年。他出演过的電影包括:偷天陷阱、安娜與國王、馬可波羅、紫禁城的秘密(BBC歷史頻道)等。 1987年,紀傳財獲得了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前往英國學習之後,他在艾塞克斯大學獲得了戲劇碩士學位。2010年,读者文摘任命他為馬來西亞第34屆最值得信賴的人物。 紀傳財也是一位馬來西亞著名的基本權活動家。2008年,吉隆坡中央艺术坊任命他為言論自由英雄之一。.

新!!: 言論自由和紀傳財 · 查看更多 »

維基媒體基金會控告美國國家安全局案

維基媒體基金會控告美國國家安全局案(Wikimedia Foundation v. NSA),是指包括擁有維基百科網站的維基媒體基金會在內的數個團體或組織,於2015年3月10日聯名委託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為訴訟代理人,控告美国国家安全局與美國司法部進行非法的網路監控。訴訟人指控,NSA與司法部對維基百科的用戶實施群眾監控 。訴訟人聲稱,NSA與司法部的監聽計畫違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保護言論自由,與《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中的禁止無理搜查和扣押條文。.

新!!: 言論自由和維基媒體基金會控告美國國家安全局案 · 查看更多 »

維護公民社會價值,反對宗教右翼霸權大遊行

維護公民社會價值,反對宗教右翼霸權」大遊行於2009年2月15日舉行,由「宗教霸權關注行動」主辦,公民社會網絡和香港青年學生聯合會協辦。「宗教霸權關注行動」原名為「香港反『保守基督教派霸權』運動」(此名義亦仍然用於組織上的網址),這個原名是直指基督教的。遊行的目的,是對一些被認為是宗教右翼團體(如恩福堂、明光社等)高調干預政治的做法,例如阻撓有關保護同性戀同居者的法例或條文通過,要求從嚴制訂淫審條例等,表達強烈抗議。主辦者表示,有1,200人參加遊行。不過蘋果日報記者在現場觀察時,報導約有7,500人參加遊行。.

新!!: 言論自由和維護公民社會價值,反對宗教右翼霸權大遊行 · 查看更多 »

網絡先進用家會

網絡先進用家會(インターネット先進ユーザーの会、Movements for Internet Active Users,略稱MIAU、ミャウ)是於2007年10月16日設立的日本非牟利組織,現希望於2008年可取得法人資格。MIAU表明設立組織並非對其他特定團體對抗,也不是網民的代表,而是代言人。.

新!!: 言論自由和網絡先進用家會 · 查看更多 »

網絡戰

网络战是一种黑客行为,它通过破坏对方的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刺探机密信息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 它是信息战的一种形式之一,雖然網路戰主要是指癱瘓網站的行為,但也有配合透過網路評論員來實施心戰喊話的做法,甚至來影響選舉結果與發布重大醜聞,有时被视为等同于常规战争 ,因為存在有配合物理破壞手段,甚至是協同實施恐怖攻擊等戰法。网络战是在2010年5月出版英文书籍Cyber War中定义为“一个民族国家为渗透另一个国家的计算机或网络进行破坏和扰乱的行为”Clarke, Richard A. Cyber War, HarperCollins (2010),该书作者是政府安全专家。经济学人杂志将网络战形容为“第五种作战形式” Economist, July 1, 2010,美国代理国防部长称“按理说,五角大楼已经正式认定网络战为一种新的战胜形式……(它)已经成为陆战、海战、空战以及太空站之外的能够造成威胁的一种新的军事行动”Lynn, William J. III.

新!!: 言論自由和網絡戰 · 查看更多 »

網際網路權利法案

網際網路權利法案,又稱「互聯網上的人權法案」,為巴西及意大利部長級官員發起的法案,旨在界定在網際網路上人權的基本保障。 雖然都關注在人權議題上,網際網路權利法案不同於英國權利法案或美國權利法案在於其並非國內法或憲法,而是透過網際網路治理論壇的多邊關係人(Multi-Stakeholder)模式,邀請民間社會、非政府組織公民團體、各國政府、與業界討論一個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可以框架和強制執行的基本權利的法案。 目前該法案仍在起草及徵求意見階段,正式文件乃由巴西文化部長及意大利傳播部副部長所共同簽署的宣言稿為主,主要針對以下議題保障基本權利:.

新!!: 言論自由和網際網路權利法案 · 查看更多 »

網路人權

網路人權在人權與法律的領域中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一般而言是指人們在網際網路中的各式各樣的權利,並被列為一項基本人權。在網際網路中,人們的權利得到更廣泛的延伸,得以發出更多的聲音,受到的審查也相對很少。據估計,有超過40%的世界人口是網際網路用戶,網際網路允許個人和媒體一樣,擁有廣泛發布信息的權利。因此,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一個廣泛的平台,提供給個人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和自由獲取信息的權利。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指出,根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九條第2段規定,人類擁有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包括表達言論、獲取信息和在網際網路中交流意見的自由。 在公約中為網路人權提供了重要保障的一項條款是第十九條第3段: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表示:“人們擁有登入和登出網路的權利(特別是自由表達言論的權利)”。這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在信息獲取上的自由權,必須與其他權利相一致。在網路中,人們對這項權利的現狀和前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新!!: 言論自由和網路人權 · 查看更多 »

緬甸審查制度

緬甸審查制度即是管控資訊(特別是關於宗教、種族、政治和道德的資訊)的政策。 緬甸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但是當局執行的法例仍對新聞出版事業施加限制。自1962年政變起,緬甸所有出版物(包括報紙文章、卡通、廣告和插圖)出版之前,必須得到批准。然而,緬甸在2011年至2012年實行民主改革,可見該國審查制度的明顯放寬,而新聞部亦於2012年8月廢除要求印刷傳媒在出版刊物前把刊物送交政府審查的規定。至2013年,緬甸先後廢除刊物審查機構,並開放報禁,不過媒體尚需應對自我審查問題,亦有可能因為報導新聞而遭到訓斥,甚至入獄。 按照無國界記者公佈的2014年新聞自由指數報告,緬甸在180個國家中排第145位。.

新!!: 言論自由和緬甸審查制度 · 查看更多 »

约阿希姆·高克

约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11任总统,前路德派牧師,是德國首位無黨籍總統。.

新!!: 言論自由和约阿希姆·高克 · 查看更多 »

绍约姆·拉斯洛

绍约姆·拉斯洛(匈牙利语:Sólyom László,),匈牙利政治家,在2005年6月7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战胜匈牙利社会党候选人西里·卡塔琳,於2005年8月5日至2010年8月5日擔任总统。.

新!!: 言論自由和绍约姆·拉斯洛 · 查看更多 »

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是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實行的法規, 顧名思義,此法規就是要求所有使用網絡及服务的人或群體必須要以真實姓名出現或登记。最早实施网络实名制的国家为南韩,如今網絡實名制在保障-zh-hans:网民;zh-hk:網民;zh-tw:網友;-的言論空間方面產生了很大的爭議,-zh-hans:脸书;zh-hk:臉書;zh-tw:臉書;-也实施网络实名制。.

新!!: 言論自由和网络实名制 · 查看更多 »

美國例外論

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又譯美國卓異主義、美國例外主義、美式例外主義,一種理論與意識形態,認為美利堅合眾國是個獨特的國家,與其他國家完全不同。为亞歷西斯·托克維里於1831年所杜撰之詞句。有观点认为,美國例外論實質上已經成爲美國淩駕于國際法之上,推行全球霸權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干涉其他國家内政的藉口和思想根源。 美國例外論的概念為,美利堅合眾國與美國人在世界上地位獨特,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獨一無二,以自由、個人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等思想為建國基礎的國家;人民特別富裕幸福,國家特別穩定強盛,並在世界上領導與保衛自由潮流,因此獨特優越,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之處;因其為人類提供機會與希望,由注重於人身與經濟自由的憲政理想所治理,衍生出獨一無二的公私利益平衡。美利堅合眾國有多項特徵在政治學上獨一無二,如反專制反獨裁的傳統、個人主義、各社會主義政黨不成氣候、美洲大陸與世界其他地區在地理上的區隔、受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大力影響。這些特徵和開發程度相近的西歐與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北歐)國家、共產國家或影響拉丁美洲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完全不同。.

新!!: 言論自由和美國例外論 · 查看更多 »

美國唱片業協會

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RIAA)是一個代表美國唱片業的貿易團體,成員由多家製作與發行約90%美國音樂唱片的私有公司實體如唱片公司與分銷商組成。RIAA涉及一連串代表其成員的受爭議盜版訴訟。 美国唱片工业协会於1952年組成,主要管理用於黑膠唱片製造與播放時的技術標準RIAA均衡。RIAA持續參與製作與管理後期的錄音與回放系統技術標準,包括磁帶、卡式錄音帶、數字音頻磁帶、光碟與基於軟體的數位技術。 RIAA亦有參與徵收、管理及分配音樂授權與版稅。 該協會負責為美國的金與白金專輯及單曲唱片進行認證,有關銷量的更詳盡資料請參閱最暢銷專輯列表與最暢銷單曲列表。 RIAA的目標為維護藝人於全球的著作權與第一修正案的權利,對音樂產業進行調究以及監察與檢查相關的法律、條例與政策。.

新!!: 言論自由和美國唱片業協會 · 查看更多 »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以下簡稱:ACLU)是一個美國的大型非營利組織,總部設於紐約市,其目的是為了「捍卫和维护美国宪法和其他法律赋予的、这个国度里每个公民享有的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聯盟透過訴訟、推動立法以及社區教育達到其目標。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成立于1920年,由、和创建,现拥有超过50万会员和超过1亿美元的年度预算。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地方分支机构活跃在美国所有50个州和波多黎各,在它认为公民自由受到威胁的案件中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形式有为公民提供法律代理,或者当其他律师事务所已经代理时准备法庭之友的陈述表达法律诉求。 当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于1920年成立时,重点针对以反战抗议者为主体的言论自由。在1920年代,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将其影响范围扩大到保护艺术家和罢工工人的言论自由,以及与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合作反对种族歧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在1930年代开始打击美国警察的不当执法,保护美国原住民的权利。大多数ACLU参与的案件来自美國共產黨和耶和华见证人。1940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被卷入红色恐怖,成员投票解除了共产党员的领导职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保护被强行迁往收容所的日裔美国人。冷战期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总部被反共分子控制,但许多地方分支机构仍参与保护共产党员。 到1964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会员人数已上升至8万,也直接参与当时公民自由的大扩张。1960年代,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继续其长达数十年的推动政教分离的努力,也为越战期间若干焚烧征兵证或佩带红臂章的反战分子辩护。ACLU也参与了披露警方在审讯过程中的不当行为的“米兰达案”,以及促成建立新的保护报纸报道政府活动的措施的“纽约时报案”。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进军新的法律领域:保护同性恋者、学生、囚犯和穷人。在21世纪,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已经抨击了神创论在公立学校的教学,以侵犯公民自由为由挑战了一些反恐立法规定。 除了为个人和组织在诉讼中代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还不断为其董事确立的政策游说。ACLU的当前立场包括:反对死刑;支持同性婚姻和同性恋者收养儿童的权利;支持节育和堕胎的权利;消除对妇女、少数民族和同性恋者的歧视;支持囚犯的权利和反对刑讯逼供;支持宗教人士不受政府干涉地实践信仰的权利;反对政府任何对宗教或非宗教的偏好、或对某种信仰的偏好。.

新!!: 言論自由和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 查看更多 »

美國共產黨

美國共産黨(Communist Party USA),简称美共(CPUSA),是美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目前,该党办有电子刊物《人民世界》。.

新!!: 言論自由和美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美利坚合众国诉进步案

美利坚合众国诉进步公司、欧文·诺尔、小塞缪尔·戴和霍华德·莫兰案(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 Progressive, Inc., Erwin Knoll, Samuel Day, Jr., and Howard Morland,467 F. Supp.

新!!: 言論自由和美利坚合众国诉进步案 · 查看更多 »

美国宪法修正案

此条目列出的是所有已批准生效與未批准生效,且已經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宪法修正案。自憲法簽署完成後,已有二十七項修正案經批准,其中前十項統稱權利法案。對美國憲法的修正程序受美國憲法第五條所規定。另有其他許多已向国会提议,但是未向各州提交的。 修正案在生效之前,須經國會參眾兩院的三分之二表決通過,或是由三分之二的州會議(稱作)的要求,而後才能提呈給各州,並經過四分之三州議會的批准,批准的方式是由國會在提案時決定。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修正案是由州議會要求而提出。只有1933年的第二十一修正案,是採行州會議的方式來批准。.

新!!: 言論自由和美国宪法修正案 · 查看更多 »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簡稱:第一修正案(Amendment I)))禁止美國國會制訂任何法律以確立國教;妨礙宗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侵犯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干擾或禁止向政府請願的權利。該修正案於1791年12月15日獲得通過,是美國權利法案中的一部分,使美國成為首個在憲法中明文不設國教,並保障宗教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國家。 美國權利法案的制訂最初是美國聯邦黨人為了減輕國內反聯邦主義者對美國憲法的反對而做出的系列憲法修訂案。最早的“第一修正案”僅用於美國國會制訂的聯邦法律,其解釋範圍也比現在的狹義許多。但是通過1925年的,美國最高法院基於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中的“正當法律程序”條款裁定“第一修正案”適用於美國聯邦、州乃至各級政府的立法中。 在1947年的中,提請法庭就美國國父托马斯·杰斐逊在其信件中提及的“建立一道政教分離的牆”進行司法解釋,但是這條明確界限的細節到今天仍在爭論中,尤其是如何界定宗教自由方面。 言論自由的界限也在20世紀與21世紀的一系列法庭裁決中有了更大的延伸,諸如政治言論、匿名言論、政治獻金、色情和校園言論等。但與此同時,有關“第一修正案”保護範圍的例外情況也得到了明確。同時美國最高法院以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等判例推翻了英國普通法的慣例,將譭謗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給原告方。但是,商業言論並不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護。 新聞自由保證了各種資訊和觀點得到自由出版的權利,並且適用於各種媒體。通過1931年的和1971年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等判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任何形式的出版審查行為違反了第一修正案,屬於違憲行為。同時最高法院也裁定請願自由適用於美國各級政府及其分支機構的所有行動,並且也裁定了“第一修正案”隱性地保護了結社自由。.

新!!: 言論自由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 查看更多 »

美国密苏里东部联邦地区法院

美国密苏里东部联邦地区法院(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Eastern District of Missouri,又译美国密苏里东区联邦地区法院)是美國的初审级别联邦地区法院之一,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其司法管辖范围包括该州东部的超过50个县,是美国联邦司法系统中的94个地区法院之一。该法院法官负责主持其管辖范围内所发生联邦事务的民事和刑事审判,法院下又分为三个法庭,分别位于圣路易斯、和开普吉拉多。 密苏里东部联邦地区法院于1857年3月3日建立,是从原本的密苏里联邦地区法院分拆为东、西两个部分后建立,其司法管辖范围自那以后只有过很少的改变。历史上这一法院曾审理过多起最终到达联邦最高法院的重要案件,覆盖的议题包括言论自由、堕胎、财产权和政治献金。截止2013年5月底,法院共有9位在职法官和5位资深法官。.

新!!: 言論自由和美国密苏里东部联邦地区法院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United States Congress)是《美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机構,位於國會大廈。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立法权力归国会;行政权力归美国总统;司法权力归美国联邦法院。国会由經直接選舉產生的參議院议员與眾議院议员组成,每个议员代表其选区内的选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国会议员代表整个国家的选民,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與人民的行为。.

新!!: 言論自由和美国国会 · 查看更多 »

美国网络审查

美国的网络审查是美国对互联网上信息发布和浏览进行限制的行为。基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强力保护,言论自由在美国不受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本地政府侵犯,这种保护也相应延伸到了互联网上,因此,美国政府以技术手段过滤信息的情况很少出现。 不过,从2014年开始,美国被无国界记者列为“互联网敌人”之一,“互联网敌人”这份名单专门收录实施最高级别网络审查和大规模监视的国家。无国界记者表示,美国“损害了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也破坏了自己的安全标准”,并且,“美国大规模监控的行为,以及破解加密的活动是对调查记者的直接威胁,特别是安全至关重要的那些处理敏感信息的记者;和已经担负压力的记者”。, Enemies of the Internet 2014: Entities at the heart of censorship and surveillance,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Paris), 11 March 2014.

新!!: 言論自由和美国网络审查 · 查看更多 »

美国权利法案

美国权利法案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的统称。这些修正案的提出是为了缓解那些反对批准宪法的的担忧,其中保障了多项个人自由,限制了政府的司法和其他方面权力,并将一些权力保留给各州和公众。起初这些修正案仅针对联邦政府有效,不过在第十四条修正案通过后,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统称合併原則的进程将权利法案中的大部分条款应用到了各州。 这些修正案由詹姆斯·麦迪逊在第一届联邦国会上作为一系列立法细则提出,先由联邦众议院于1789年8月21日通过,再于1789年9月25日通过国会两院联合决议案正式提出,1791年12月15日获得了足够数量州的批准而正式成为宪法的一部分并生效。国会一共提出了十二条修正案,但这次通过的只有其中十条,另外两条中一条于203年后获得足够数量的州批准成为第二十七条修正案,另一条从程序上来说仍在等待各州批准。 权利法案列举了宪法正文中没有明确表明的自由和权利,如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个人财物搜查和扣押必须有合理颁发的搜查令和扣押状的权利,只有大陪审团才能对任何人发出死刑或其它“不名誉罪行”的起诉书,保证由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而公开的审判,禁止等。此外,权利法案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这些条款受到了喬治·梅森1776年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英国的1689年權利法令和诸如1215年大憲章在内英国早期政治文献的影响。 权利法案诞生后的150年里几乎没有对美国司法构成什么影响,但在进入20世纪后情况有所改观,成为许多联邦最高法院重要判决的基石。文件最初有14份副本,其中一份长期存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向公众展示。.

新!!: 言論自由和美国权利法案 · 查看更多 »

美国新闻自由

美国政府认为,美国高度发达的传媒有赖于其自由的新闻环境,其中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新闻自由奠定了基础。.

新!!: 言論自由和美国新闻自由 · 查看更多 »

美国政治

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家,總統、國會及法院依據美國憲法共同擁有聯邦政府的權力。與此同時,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共同擁有主權。 美国两大政党分別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兩党自美國內戰後一直主導及控制美國的政治。另外还有一些政治影响力较小的党派,包括自由意志黨等,但那些黨派未能在全國範圍中取得勝利,這在選舉人票中可以反映。 十八岁以上公民几乎均拥有选举权,十八岁以上公民有罪犯记录的没有选举权(各州法律不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五十万人有投票權,在美國國會擁有無投票權的三名眾議員。.

新!!: 言論自由和美国政治 · 查看更多 »

美麗灣渡假村爭議

美麗灣渡假村爭議,是一件在台灣台東縣爆發的土地開發案爭議。2003年開始,台東縣政府以BOT方式將位於卑南鄉共計6公頃的杉原海岸出租予美麗灣渡假村股份有限公司,由美麗灣公司負責投資興建並經營美麗灣渡假村飯店,但開發之初即刻意迴避環境影響評估程序,遭到法院多次判決環境影響評估程序與建照發放皆屬違法。然台東縣政府堅持繼續開發,因此屢次引發各界爭議。 反對此開發案的公民團體認為,由於杉原海岸是台灣東部唯一的沙岸地形,擁有美麗海景之外,更是當地傳統原住民活動的地區;地方政府將海岸交給私人企業經營,除了剝奪人民接近使用海岸的權利之外,也造成原住民文化保存問題。加上美麗灣公司於施工過程中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台東縣政府卻刻意違反法定程序,違法規避環境影響評估,准許核發建照。 支持此開發案者則認為,此開發案與開發業者可以帶動台東經濟發展與地方繁榮,增加就業,同時兼顧開發保育工作。2016年3月底,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撤銷台東縣政府通過業者環評審查的結論定讞;2016年4月21日,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撤銷台東縣政府准許業者復工的行政處分定讞。.

新!!: 言論自由和美麗灣渡假村爭議 · 查看更多 »

羅宇

羅宇()是前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的第二个儿子,小名羅猛猛。1988年授大校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裝備部航空裝備處處長。 羅宇1944年10月18日出生於延安王家坪,1963年考入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1989年,羅宇將軍在出席法國航空展時,因不滿中國共產黨指使解放軍武裝部隊於六四事件鎮壓學生和百姓而逾期未歸,後憤而提出辭職。1990年,與香港影星狄娜結婚。 2015年以出版和言論參與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 蘋果日報 (香港), 2015年12月03日, 蘋果日報 (台灣), 2015年10月13日。.

新!!: 言論自由和羅宇 · 查看更多 »

羅志祥

羅志祥(),臺灣男歌手、主持人、男演員,阿美族人,外號小豬。1996年,以團體四大天王出道,後與歐漢聲組成羅密歐,解散後轉型為綜藝節目主持人。2003年,推出個人專輯,唱片總銷量在亞洲逾700萬張,並連續四年獲得台灣銷售總冠軍(2010至2013年) 金牌大風2010/12/14 ,2014年01月12日 (日) 15:15 (UTC+8)查閱。2006年,在臺北自創品牌「STAGE」,並在上海、香港、北京、武汉、南宁和新加坡等不同城市開設分店。.

新!!: 言論自由和羅志祥 · 查看更多 »

羅智強

羅智強(),基督徒,生於花蓮縣大陳一村,籍貫浙江大陳島,前新黨籍人士,現為中國國民黨籍。畢業於國立基隆高中、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士、國立政治大學碩士。歷任2008年馬英九蕭萬長競選總部發言人、總統府發言人、2012年馬英九吳敦義競選總部(台灣加油讚)副執行總幹事、中華民國總統府副秘書長。.

新!!: 言論自由和羅智強 · 查看更多 »

翟暖暉

翟暖暉(),已故香港作家,祖籍廣東番禺。 1947年移居香港,其後與友人創辦宏豐圖書公司,編撰中文中學理科教科書。 「六七暴動」期間,殖民地政府於1967年8月以「刊登煽動性文字」之罪名,打壓言論自由,查封三份左派報紙《田豐日報》、《香港夜報》和《新午報》,翟氏當時為南昌印務公司經理,該公司有份承印有關左報,他亦因此於8月9日與另外四外左派報人李少雄、胡棣周、潘懷偉及陳艷娟一同被捕,判入獄三年。 翟氏於1969年9月6日獲釋後,創辦《廣角鏡》政論雜誌。1983年起出任全國政協委員,及至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翟氏便沒再出席會議。 翟氏曾於2005年參與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 2012年底,翟氏因突發性心衰竭送院留醫,延至翌年1月9日早上病逝,終年93歲。.

新!!: 言論自由和翟暖暉 · 查看更多 »

真實惡意原則

真實惡意(Actual malice),也譯為真正惡意、實際惡意、實質惡意,美國法律名詞,是美國法院用來規範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的準則之一。這個原則在1964年美國最高法院審理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時確立。 2000年7月7日,中華民國大法官會議發布的釋字第五百零九號解釋案,也採納了這個法則。.

新!!: 言論自由和真實惡意原則 · 查看更多 »

烏克蘭政治

烏克蘭政治為雙首長制代議民主制架構,並採用多黨制。內閣擁有行政權。烏克蘭議會(Verkhovna Rada)擁有立法權。 在1991年獨立後不久,烏克蘭任命立法委員會撰寫新憲法,採取多黨制,並立法保障少數民族的公民與政治權。1996年6月28日,新的民主憲法正式通過,明訂多元政治制度並保護基本人權與自由。 法律保障宗教自由,但宗教組織須向地方管理當局及中央政府登記。1991年的法律保障少數民族的就學與文化設施、使用母語的權利。根據烏克蘭憲法,烏克蘭語為唯一官方語言。然而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有著大量俄羅斯裔的地區,在公務上使用俄文的情形十分普遍。 法律保障言論自由,但管理當局有時會透過各種方式向新聞媒體施壓。其中,政府當局未能徹底、可信、透明的調查2000年獨立記者 Georgiy Gongadze 的失蹤謀殺案,為烏克蘭帶來負面的國際形象。 官方工會已歸入工會聯盟(Federation of Labor Unions)。1991年,包括烏克蘭礦工獨立聯盟(Independent Union of Miners of Ukraine)在內的數個獨立工會成立,並且組成自由工會諮詢委員會(Consultative Council of Free Labor Unions)。雖然法律保障罷工權,但基於政治要求的罷工是禁止的。 Image:Maryinsky Palace, residence of the Ukrainian President.JPG|瑪莉英斯基王宮(Mariyinsky Palace),烏克蘭總統寓所。 Image:Kiev Cabinet of Ministers.jpg|烏克蘭內閣府 Image:Ústavní soud Ukrajiny.jpg|烏克蘭憲法法院.

新!!: 言論自由和烏克蘭政治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斯诺登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Joseph Snowden;),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職員,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外包技术員。因於2013年6月在香港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稜鏡計劃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遭到美國和英國的通缉。2013年6月23日,斯諾登離開香港前往莫斯科,俄羅斯給予他一年临时难民身份。2014年8月7日,斯諾登獲得俄羅斯三年的居留許可證。2017年1月,居留许可被延长至2020年。.

新!!: 言論自由和爱德华·斯诺登 · 查看更多 »

環球電視 (台灣)

球電視(Global TV)是台灣曾經存在的有線電視及衛星電視頻道家族,1997年4月1日開播,已經於2000年代停播。.

新!!: 言論自由和環球電視 (台灣) · 查看更多 »

為什麼要民主?

《為什麼要民主?》(Why Democracy?)是一部由Steps International主導的紀錄片系列,包含十部不同的紀錄片,由不同的導演將各國的民主經驗,透過寫實的方式匯聚成紀錄片。本紀錄片系列包含全球各國獨有的民主歷程經驗,預計於2007年10月8日起,在全球200家電視台同步首映。 本紀錄片系列聯播計畫的發起人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Nick Fraser與丹麥廣播公司(DR)的Matt Hoffman。他們希望,這十部紀錄片不只是一個大型國際合製案,更是民主教育的教材。.

新!!: 言論自由和為什麼要民主? · 查看更多 »

申克诉合众国案

申克诉合众国案()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一宗支持1917年间谍法的案例,最高法院在此案中指出被告无权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包含的言论自由权利去批评美国政府在一战时期的征兵行为。最後本案建立了明显和当前的危险标准,直到1927年其影响力才逐渐减弱,而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最终在最高法院1969年作出的紧迫的不法行为标准中被放宽。.

新!!: 言論自由和申克诉合众国案 · 查看更多 »

熊澤寬道

澤寬道()是一位日本僧人和商人。他在二戰日本投降之後的盟軍佔領日本時期,自稱是日本皇位的正統繼承人,人稱大延天皇、熊澤天皇,並要求昭和天皇退位。他也是日本自稱天皇者中最為出名的一位。.

新!!: 言論自由和熊澤寬道 · 查看更多 »

當知項欠

知項欠(Dhondup Wangchen,),又譯頓珠旺青(),是一位藏族製片人,亦是西藏紀錄片《不再恐惧》的拍攝者,在完成該片不久的2008年3月,當知項欠和久美嘉措一同被中國拘捕。2009年12月28日在青海西宁被以煽动分裂国家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 當知項欠是與一名比丘久美嘉措一起製作《不再恐惧》,而《不再恐惧》的內容主要為普通藏族人對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中國政府、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汉族移民的看法。當此录像带被送往瑞士後,當知項欠與久美嘉措便於2008年藏區騷亂期間被捕。 當知項欠被判處六年監禁後,很多國際人權組織均抗議中國政府的做法,這些組織包括將當知項欠稱為「良心犯」的國際特赦組織。於2012年,當知項欠獲頒国际新闻自由奖。.

新!!: 言論自由和當知項欠 · 查看更多 »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Inciting subversion of state power),是指任何人或任何組織試圖煽動顛覆一個國家的統治政權的罪名。.

新!!: 言論自由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 查看更多 »

特殊性關係

特殊性關係是一個由台灣媒體人馮光遠創造,用來諷刺2013年時擔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和中華民國駐美國代表金溥聰之間的關係的詞彙。馮光遠認為金溥聰缺乏外交和國安方面的背景和才幹,之所以能擔任駐美代表與國安會要職,是因為和馬英九有「特殊性關係」,馮光遠認為自己在使用「特殊性關係」一詞時,強調的是「『特殊性』關係」,而非「特殊『性關係』」,而金溥聰認為馮光遠誣指自己和馬英九有「性關係」,並暗指自己是男同性戀,遂向馮光遠提出刑事誹謗和公然侮辱之訴。經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審理後,刑事部份判馮光遠無罪,民事部份仍在審理中。 「特殊性關係」一詞引起了一些關於歧視同性戀和言論自由的討論,並在波多野結衣悠遊卡事件中被臺北市議員徐弘庭所使用。.

新!!: 言論自由和特殊性關係 · 查看更多 »

牽阮的手

是一部由紀錄片導演莊益增(臺大哲學系畢)與顏蘭權(留學英國的電視電影製作碩士)夫妻花五年時間共同執導的臺灣電影,於2010年完成,2011年公映。故事紀錄同樣出身臺南的社運人士田朝明醫師與田孟淑夫婦橫跨長達六十幾年的深情與大愛,也透過兩人長期投入台灣民主運動呈現出臺灣半個多世紀的民主發展歷史,及對臺灣這片土地堅持永續的熱愛。.

新!!: 言論自由和牽阮的手 · 查看更多 »

牛津通识读本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简称VSI系列)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这套书的每一本都对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简洁而精炼的介绍。几乎所有读本都由该领域公认的专家撰写,篇幅为100–150页,并包括进一步深度阅读的建议。作者们往往提供了个人的见解,但每个读本都力图做到中立和完整。 截至2014年9月,该系列已出版书目达到401本,包括 历史、神学、文艺理论、科学哲学、后现代主义、情绪、动物权利、伦理、莎士比亚、休谟、恐怖主义、西班牙内战和进化论等。出版商表示“该系列丛书将会涵盖所有的主要学科, 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性强且包罗万千的工具书图书馆。” VSI系列上市以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截至2011年, 该系列已被翻译为25种语言,在全世界的销量超过500万册,其中许多读本被选为大学入门教材。系列简体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代理出版。 VSI系列的大量书目为首次撰写,但也有一些选自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书籍。.

新!!: 言論自由和牛津通识读本 · 查看更多 »

独立中文笔会

立中文笔会(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原名独立中文作家笔会,简称独立笔会(ICPC),是在美国注册的组织。.

新!!: 言論自由和独立中文笔会 · 查看更多 »

益西曲桑

西曲桑(藏文: ཡེ་ཤེས་ཆོས་བཟང་། 英文: Yeshe Choesang 印度文: यीशि छोसं),1976年8月27日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东部地区理塘(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流亡印度的西藏记者、摄影师以及关注中国大陆特别是西藏的政治、商业、人权、环保、言论自由等方面的作家,持不同政见者,自1985年起流亡印度,现为海外独立网络新闻媒体《国际西藏邮报》总编。2007年12月10日,益西曲桑在印度喜马偕尔邦达兰萨拉麦罗甘吉成立《西藏新闻社》,这即为《国际西藏邮报》前身。该媒体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媒體和教育的發展,創造和平非暴力的溝通途徑,“促進西藏境內外藏人社會的民主與言論的自由”。该媒体紧密跟踪西藏的动态发展,并报导西藏流亡机构的活动和运作,不过,该网站至今在中国大陆遭到全面封锁。自2008年5月11日到2016年12月26日期间,该报网站访问量突破390万。.

新!!: 言論自由和益西曲桑 · 查看更多 »

盧映潔

盧映潔,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刑事實體法、刑事訴訟法、刑事政策(尤其:被害者保護,性侵害案件之現象與再犯預防,修復性司法,刑事政策成效評估),主張廢除死刑,曾因毀謗同校老師被判刑。.

新!!: 言論自由和盧映潔 · 查看更多 »

癲狗日報

《癲狗日報》(Mad Dog Daily),1996年由黃毓民創辦的香港私營中文報紙,該報有兩個圖標,其一是一隻戴上頸圈的老虎狗圖案,另一是黃毓民穿唐裝衫、腳踏在一隻陶瓷老虎狗頭上的照片。癲狗日報以「反共、反董(建華)」作賣點,也是當時其中一份短時間內停刊的香港中文報刊。2018年3月18日,癲狗日報推出網上版復刊。.

新!!: 言論自由和癲狗日報 · 查看更多 »

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

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Беларускі рэспубліканскі саюз моладзі,缩写為БРСМ;Белорусский 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ий союз молодежи)是白俄羅斯的一個青年組織。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成立的目標是透過活動,如露營、體育比賽和參觀紀念館來促進白俄羅斯青年的愛國主義和灌輸相關的道德價值觀。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是在2002年與其他青年團體合併而成立的,是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列寧共青團的繼承組織。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是現時該國最大的青年團體,並且得到白俄羅斯政府的支持。有些人指責該組織用脅迫或空頭承諾吸收新成員,質疑其是白俄羅斯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的政治宣傳機關。.

新!!: 言論自由和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 · 查看更多 »

白玫瑰

白玫瑰(Die Weiße Rose)是納粹德國時期一個知名的非暴力反抗組織,其成員包含了慕尼黑大學中的許多學生及教授,主要是由漢斯·蕭爾(Hans Scholl)、蘇菲·蕭爾(Sophie Scholl)、克里斯多福·波普斯特(Christoph Probst)、亞歷山大·許墨瑞(Alexander Schmorell)、庫特·胡伯(Kurt Huber)和維利·格拉夫(Willi Graf)所領導。而此團體之所以為人所知乃是因為其於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間陸續發送了6張未具名的傳單,主要內容在於呼籲人們參加反抗希特勒政權的運動。 白玫瑰的6名核心成員於1943年時被蓋世太保逮捕,並於同年被送上斷頭台。而他們所散發的第6份傳單後來由法學家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Helmuth James Graf von Moltke)帶出德國,並輾轉透過北歐流入英國,且於1943年7月被大量印刷後透過同盟國的飛機發散在德國境內,其標題為:「慕尼黑學生的聲明(The Manifesto of the Students of Munich)」。 由於他們無懼於死亡而仍堅持對抗第三帝國的統治,白玫瑰的成員們在今日廣受德國人尊敬,且幾乎被視為是英雄。如同Ms.

新!!: 言論自由和白玫瑰 · 查看更多 »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新!!: 言論自由和白色恐怖 · 查看更多 »

百田尚樹

尚樹()男,日本右翼作家、編劇作家,出生於大阪市東淀川區。2013年以小說《》獲得日本本屋大賞。.

新!!: 言論自由和百田尚樹 · 查看更多 »

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萬人民反貪倒扁運動或稱反貪腐倒扁運動、倒扁紅衫軍運動,為2006年8月12日起,由前立法委员施明德於台灣發起政治訴求運動,要求时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應為國務機要費案、其親信及家人相關的諸多弊案負責,並主動下台。.

新!!: 言論自由和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 查看更多 »

E.T.外星人

《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是1982年美国科幻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并与凯瑟琳·肯尼迪一起担任制片人,梅丽莎·马西森编剧,亨利·托马斯、迪·沃伦斯、罗伯特·麦克纳夫顿(Robert MacNaughton)、德鲁·巴里摩尔和彼德·考约特主演。讲述了名叫埃利奥特的内向男孩与被困在地球的善良外星人成为朋友的故事。埃利奥特给外星人起名叫“E.T.”(英文“extraterrestrial”的简称,意为外星人),他与自己的哥哥和妹妹联合起来帮助外星人找到回家的路,并且还要避免被母亲及政府发现。 本片的创作理念源于斯皮尔伯格在父母于1960年离婚后想像出来的朋友。1980年,他与马西森会面并在已陷入僵局的科幻恐怖片项目《夜空》(Night Skies)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故事。影片于1981年9月到12月期间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摄制,拍摄成本为1050万美元。与其他大部分电影不同,本片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拍摄的,这样有利于小演员们给出更具可信度的演出。 影片于1982年6月11日经环球影业发行,是一部成功的大片,票房收入超越《星球大战》,成为当时的历史电影票房总冠军,这个纪录接下来保持了十年之久才于1993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另一部电影《侏罗纪公园》打破。评论家称赞这是一个永恒的友情故事,烂蕃茄的一项调查也将其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片。电影于1985年再次上映,后又于2002年为纪念影片诞生20周年重新发行,其中有部分镜头有所改动,还增加了一些内容。.

新!!: 言論自由和E.T.外星人 · 查看更多 »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日本知名小说家,博通漢學、日本文學、英國文學,但一生為多種疾病、憂慮所苦而自鴆輕生,年僅卅五。其名作甚多,以極短篇為主,如《竹林中》、《罗生门》、《蜘蛛之絲》等三篇翻譯為漢語,選入中華民國的高中國文課文、選讀教材,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竹林中》。.

新!!: 言論自由和芥川龙之介 · 查看更多 »

芬兰政党列表

本條目为芬兰政党列表。芬蘭屬於多黨制,一般沒有任何單一政黨能够單獨在議會過半,所以得票最高的政党必須聯合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

新!!: 言論自由和芬兰政党列表 · 查看更多 »

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失蹤事件

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失蹤事件是於2015年10月至12月期間,香港「銅鑼灣書店」五人陸續失蹤之事件。失蹤5人是該店母公司巨流傳媒有限公司的股東桂民海與呂波、業務經理張志平、銅鑼灣書店經營者李波以及店長林榮基。失蹤半個月到3個月後,全部人員證實身處中國大陸並受有關當局控制。特別是李波失踪案,因為除了他其他4人是在泰國與中國大陸失蹤的,但由於李波是在香港境內失蹤,因此格外受到香港與澳門社會的廣泛關注,質疑他是否被人強行由香港境內擄至中國大陸,及有否牽涉中國大陸官方人員跨境綁架。事件令香港人擔憂「一國兩制」、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及人身自由受到破壞。事件轟動國際,美國、加拿大、歐盟及日本等紛紛發表聲明表示關注,並要求中國解釋及釋放失蹤人士。.

新!!: 言論自由和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失蹤事件 · 查看更多 »

韓中旋

韓中旋(),香港新聞工作者,退休前歷任多家香港報紙的香港新聞頭版編輯及第一寫手。 韓中旋是香港文化人辦報館時代的行內人。 韓中旋小學程度,愛好國學、文學、新聞學等,自學成材。出道自1950年代,在《明報》曾經當過記者採訪,之後升任港聞版編輯,兼任馬經採訪及寫手,能以極速寫作,追趕死線,得老闆金庸器重。 韓中旋為讀者也認識的是寫港聞標題《打炮廿一響,送御妹過海》。 此事令香港政府華民政務司質問金庸,事後韓中旋離職,當時他大約是31歲而已。 之後,韓中旋歷任《成報》、《天下日報》、《星報》、《東方日報》等。.

新!!: 言論自由和韓中旋 · 查看更多 »

韓國總統列表

大韩民国总统(大统领)是韩国的国家元首,由韩国国民通过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韩国总统任期为5年,而且不能连任。.

新!!: 言論自由和韓國總統列表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香港協會

聯合國香港協會(英文:United Nation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是由香港企業家與社會運動參與者馬文輝於1953年成立的「香港人民」團體,採取比較激進及以基層公眾為主的路線以推動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新!!: 言論自由和聯合國香港協會 · 查看更多 »

選舉

選舉是一種正式的決策過程,由人們投票選出某個職位的出任人選、或適用於整個組織的過程。因此,选举的性质有别于其他选择方法,如比赛筛选、随机决定或市场决定。选举通常被定义为被管治者意愿的一种正式表达方式,这些表达的意愿会集合并转化为一种集体决策,用来决定谁可以管治,包括谁可以继续执政、谁应该下台、和谁应该取而代之。雖然沒有一套關於選舉之單一普世之國際標準,但確已形成一些共識,包括通過舉行自由、平等且定期之選舉來保證成人之普選權,不記名投票且免於脅迫之原則,一人一票之原則。選舉是一種民主過程,合資格選民擁有投票及選擇的權利,稱為選舉權。 奉行代议民主制的國家或地區,會通過選舉選出議會成員、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如總統、總理、首相)等,也會以此選出地方政府的行政官員。依照功能的不同,代議民主制的選舉可分為國政選舉、地方選舉等兩大種類,前者指國家元首、國會議員等全國或中央政府層級的選舉,後者則指地方政府首長及民意代表的選舉。 除此之外,選舉也被广泛应用于許多私人組織或商業机构,由民间团体、學校以至公司,也会采用选举作为制定人事决策的手段。選舉是人民行使政治權力的重要方式,但如果投票難以操作、或者投票結果對國家或所屬團體之治理方式無法產生影響,那麽對民眾而言,選舉也就沒有多大意義。.

新!!: 言論自由和選舉 · 查看更多 »

联合公民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

联合公民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Citizens United v.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558 U.S. 08-205 (2010))是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诉讼案。最高法院于2010年1月21日做出判决,认定两党选举改革法案(又称麦凯恩-费恩古尔德法案,由共和党议员约翰·麦凯恩与民主党议员拉斯·法因戈尔德于2002年提出)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联邦不得通过法律限制言论自由)。 该法案的203条规定:公司和工会不得在大选60天前和初选30天前在广播、有线电视和卫星等“选举通讯渠道”中攻击或支持某一候选人。这一案件自哥伦比亚区地区法院上诉而来。在2008年的判决中,当时地区法院站在了联邦选举委员会(FEC)一边,认定原本计划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前夕播放的批评总统候选人的电影《希拉里:一部电影》(Hillary: The Movie)违法。 最高法院的判决则认为,两党选举改革法案中关于竞选最后阶段限制各种企业或组织以赢利或非赢利的目的资助候选人的相关条款违宪,同时推翻了之前最高法院伦奎斯特法庭的两个判例,分别是1990年的奥斯丁诉密歇根商会案(Austin v. Michigan Chamber of Commerce)以及2002年的麦康奈尔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McConnell v. FEC)。判决认定通过资助来播放批评其他候选人的竞选广告是合法的,但仍旧限制企业或组织对于候选人的直接金钱资助。 支持者认为这符合言论自由的原则,而反对者则认为这一判决将会造成大量金钱介入竞选活动,使民主政治腐化。著名法学家埃尔温·乔姆伦斯基将其称为“近年来关于第一修正案最为重要的案件”。.

新!!: 言論自由和联合公民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吉列尔莫·卡诺世界新闻自由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吉列尔莫·卡诺世界新闻自由奖(UNESCO/Guillermo Cano World Press Freedom Priz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奖项,用以表彰世界上为言论自由作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新!!: 言論自由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吉列尔莫·卡诺世界新闻自由奖 · 查看更多 »

鍾佳濱

鍾佳濱(),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臺灣屏東,外省人第二代,有客家血緣,是野百合學運領袖,曾任民主進步黨副秘書長、國大代表、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參選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對壘國民黨王進士獲勝,即屏東縣第二選區(屏東市、萬丹鄉、麟洛鄉),當選第9屆立法委員。.

新!!: 言論自由和鍾佳濱 · 查看更多 »

鍾鼎邦事件

鍾鼎邦事件是指中華民國國民鍾鼎邦(Bruce CHUNG Ting-pang)在中国大陆探親期間遭拘押近兩個月的事件。鍾鼎邦,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研究所校友,臺灣新竹智研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兼經理,自2001年開始修煉法輪功。時年53歲的鍾鼎邦於2012年6月中赴其父籍貫地江西省時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關押,直至8月11日始重獲自由返回臺灣。被國際特赦組織總部確認為良心犯列為全球緊急營救(urgent action)對象之一。, Amnesty International, 12 July 2012該事件引發國際人權團體的廣泛關注,透過BBC等國際媒體報導後,成為國際矚目的人權事件,新頭殼newtalk 2012-06-22,並被列入「2012年美國國會人權報告」。 鍾鼎邦家人以各種方式呼籲國內外各界協助,台灣民間逾十萬人連署營救,包括數十個民間團體、台灣團結聯盟主席黃昆輝、民主進步黨主席蘇貞昌、前主席蔡英文、歐洲議會副議長、多位美國國會議員等人,陸續呼籲馬英九總統公開表態要中共當局無罪釋放,也呼籲北京當局胡錦濤、溫家寶即刻「無條件釋放」。第八次江陳會期間,馬英九總統於8月9日透過發言人范姜泰基具體公開表態「行政部門協助之外,並要求隨時回報進展,一定要積極爭取,絕不能絲毫鬆懈,讓鍾能早日獲釋、回到台灣。」。 鍾鼎邦返台後,鍾家召開記者會,感謝政府與各界救援法輪功學員鍾鼎邦。鍾表示被關押期間,一度絕食抗議,受到極大精神壓力,被迫寫下所謂的「悔過認罪書」、「筆錄」,因身不由己乃編造給中共當局。他確實在2003年到2006年間郵寄廣播插播器材給大陸法輪功學員,以協助插播法輪功「真相」影片,他認為這是「正義行為」。他希望台灣政府能建立起保障民眾赴大陸人身安全的有效機制。鍾鼎邦獲釋後,受美方邀請於2012年12月前往美國國會聽證會作證,說明在中國期間的遭遇,並呼籲美國關注,因為中共當局對法輪功的迫害已擴大到國際之間。.

新!!: 言論自由和鍾鼎邦事件 · 查看更多 »

草泥马

草泥马为髒話“操你媽”许多人对“--”这个汉字无从知晓,所以网上因拼音打字等原因改写为“操”、“曹”或“艹”。的諧音。,之后在網路聊天室、论坛中广为流传,其形象取自羊驼或駱馬,表情符號為「(· ェ ·)」、「(· Y ·)」和「(·´ェ`·)」。 包括「草泥马」在内的、名字出自諧音的动物,被中国大陆网民列入惡搞的「十大神兽」之內。《纽约时报》等媒体认为,這是中国大陆网民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制度不滿的表达。.

新!!: 言論自由和草泥马 · 查看更多 »

華德偉

--,GCVO,PC,QC,DL(David Charles Waddington, Baron Waddington,),英國保守黨政治家,1989年至1990年在戴卓爾夫人內閣擔任最後一任內政大臣,1990年至1992年於馬卓安內閣出任掌璽大臣兼上議院領袖,其後於1992年至1997年出任百慕達總督。.

新!!: 言論自由和華德偉 · 查看更多 »

華涌

華涌,男,2017年12月8日時自述48歲,出生於中共軍人家庭,遼寧籍的北京人,是一位對中國現實及體制持鮮明批判立場的自由畫家、藝術家、異議人士。, 蘋果日報 (香港), 2017-12-17,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7-12-14,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7-12-16 他曾表示1989年八九民主運動時剛好20歲,雖因尚未定居北京而未能親身投入學運,但六四對他影響至深,令他更習慣於用批判的視野,審視中國現行制度,因而他的作品有不少帶著明顯的政治意味。華涌自2011年起於6月4日進行名為「記憶周期」的行為藝術以悼念六四亡靈,其中2012年6月4日,華涌在天安門廣場上用自己的鮮血在額頭寫上「六四」二字,以紀念在六四事件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死的抗議者,不到兩分鐘就被約三名警察衝上來制止帶走,從而被判勞動教養一年三個月。華涌亦多次因表演行為藝術而被威脅、遭停業、貼身監視、以「尋釁滋事」抓捕、刑事拘留等迫害。2015年習近平大閱兵之際,華涌在北京多個公共場所比出向納粹黨與元首希特勒致敬的納粹禮手势,之後被警方帶走。同年稍後,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失蹤事件時,華涌曾赴銅鑼灣書店外寫生,呼籲香港人關注此事件。其藝術工作室於2017年3月疑被當局派人闖入打砸迫遷;10月則因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被軟禁看守在家至少十多天,華涌感嘆白色恐怖在家都能感受得到,他對中國的未來充滿憂慮。, 自由亚洲电台, 2015-09-03, 自由亚洲电台, 2015-09-03.

新!!: 言論自由和華涌 · 查看更多 »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NGO, Organisation Non Gouvernementale,缩写:ONG)是一类不属于任何政府、不由任何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国家政府。虽然从定义上包含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但该名词一般仅限于非商业化、合法的、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相关的倡导群体。非政府组织通常是非营利组织,他们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私人捐款。现在该名词的使用一般与联合国或由联合国指派的权威非政府组织相关。 由于各国文化、法律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对这个概念的指称所适用的对象范围也各不相同。美国一般称之为“非營利组织”、“独立组织”或“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英国称之为“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还有许多国家则用“社团”称之。 由于认为“非政府组织”被滥用了,因为它可以涵盖一切非政府的组织,一些非政府组织倾向于使用“民间志愿”组织(Priv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PVO)。 据一份1995年联合国关于全球管理的报告统计,有接近29000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国家级的更多。据估计,美国有两百万个非政府组织,大部分是过去30年成立的。俄罗斯至少有65000个。每天都有数十个非政府组织成立,光肯尼亚每年就有240个非政府组织新成立。.

新!!: 言論自由和非政府组织 · 查看更多 »

顏色絲帶列表

這是一個關於顏色絲帶的列表,.

新!!: 言論自由和顏色絲帶列表 · 查看更多 »

顏文閂

顏文閂(),生於台灣高雄市,新聞界人士,曾任《聯合報》記者、《聯合報》採訪中心政治組召集人、《自立晚報》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兼社長、《台灣日報》董事長。.

新!!: 言論自由和顏文閂 · 查看更多 »

表達自由

#重定向 言論自由.

新!!: 言論自由和表達自由 · 查看更多 »

表達法

《表達法》(the VOICE Act),全名《伊朗戒嚴令受害者保護法》(Victims of Iranian Censorship Act),是《2010年度美國國防授權法案》(th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10, USA.)中的第十二編第四章的條文,於2009年10月28日總統簽署公佈。 2010年一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顿,根據《表達法》的立法精神,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新聞博物館(Newseum)發表公開演說《論自由》,強調: 2010年四月,美國總統贝拉克·奥巴马簽核一份關於伊朗網路自由的調查報告。《表達法》在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方針上均獲得落實。 關於其他國家類似美國《表達法》,保護言論自由、甚至網路自由的法律,散見各國憲法、刑法、民法、資訊法等。.

新!!: 言論自由和表達法 · 查看更多 »

被遺忘權

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是一種在歐盟已經付諸實踐的人權概念。簡而言之,即人們有權利要求移除自己負面或過時的搜尋結果;但因為產生了與言論自由間的衝突,與可能產生互联网审查的疑慮,因此引發了爭議,且法律框架仍不明確,當前只有在歐盟實行。應當注意,應用時有很嚴格的前提條件。.

新!!: 言論自由和被遺忘權 · 查看更多 »

褻瀆旗幟

褻瀆旗幟,是指在公眾地方有意地破壞、損壞或毀壞旗幟,而通常是針對國旗。被視為褻瀆旗幟的行為有焚燒、向其撒尿或大便、踐踏、撕毁、向其吐痰、用槍射擊、倒挂、降半旗(针对沙特阿拉伯国旗,因其上写有清真言)等。.

新!!: 言論自由和褻瀆旗幟 · 查看更多 »

西单民主墙

西单民主墙主要指的是北京西长安街和西单北大街交会处,西单体育场的约2米高、100米长(也有一说是200米左右)的宽阔围墙,1978和1979年時上面张贴着许多不同政见的大字报。西单民主墙被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代民主運動的開端,其發揮宣傳政治自由與民主的短暫自由時期被稱為“北京之春”。.

新!!: 言論自由和西单民主墙 · 查看更多 »

西山事件

西山事件,又称冲绳密约事件或者外务省机密泄露事件,是指1972年日本社会党籍众议员横路孝弘披露了关于冲绳返还协定的外务省机密电报,进而牵扯出每日新闻社政治部记者西山太吉利用他和一名已婚外务省女官员的婚外恋关系获取机密信息,被控违反日本《国家公务员法》的案件。.

新!!: 言論自由和西山事件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第二共和国

西班牙第二共和国(Segunda República Española;Segona República Espanyola;Espainiako Bigarren Errepublika),正式名称为西班牙共和国,是1931年4月14日,在西班牙建立的一个共和国。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退位离国,西班牙第二共和国随之建立。1939年4月1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在内战中被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右派击败,佛朗哥遂在西班牙建立了独裁统治,第二共和国统治西班牙共8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残余人员成立西班牙共和国流亡政府,前往法国,法国陷落后迁往墨西哥城,战后回到巴黎,直到1977年,在西班牙民主转型的过程中,流亡政府解散。.

新!!: 言論自由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西藏问题

西藏问题是指中國對西藏是否擁有主權的問題,由此引發許多藏人希望在目前的西藏流亡政府的领导下,實現西藏地區自治,令中國政府給予西藏地區政治、宗教、言論自由,停止侵犯西藏人權,不再向西藏移民,同時停止在西藏地區長期以來的核試驗和傾倒放射性核廢料行為的政治運動。 目前,整个西藏地區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印度共和國分別統治,同時相關的還有巴控喀什米爾。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未放棄對於西藏的主權。 西藏流亡政府是由十四世達賴喇嘛在印度成立。流亡政府認為,195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拉薩向達賴的追隨群眾開槍,并包圍達賴的住處,西藏再次發生大規模衝突。同年十四世達賴逃離拉萨。西藏流亡政府所訴求的“大藏区地区”合并也是現今西藏問題之一。1980年代,达赖喇嘛一度要求“大藏区地区”实质自治,到1989年,中国爆发六四事件,西藏流亡政府再次要求独立。1997年以后,达赖喇嘛强调自己追求的是实质自治。 西藏流亡政府的最終政治目標是要求大西藏地区實現自治獨立。.

新!!: 言論自由和西藏问题 · 查看更多 »

西藏歷史年表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西藏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

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英文简称UM、UMD、UMCP或Maryland),是一所在美国排名前列,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公立研究性大学。大学创建于1856年,位于美国东北部马里兰州大学公园市,是马里兰大学系統的旗舰分校,同时也是馬里蘭州以及华盛顿都會区最大的大學,也被認為是公立常春藤院校之一。马大首位华裔校长陆道逵(Wallace D. Loh)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上任。.

新!!: 言論自由和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 · 查看更多 »

馬文輝

文輝(Ma Man-fai,),香港企業家與社會運動人士,生於香港,是先施百貨少東,早年為公司於英國當買手,認識不少英國國會議員等政界人物,居住過澳洲、英國、法國,受西方民主思潮與制度影響,回港後論政敦促政治改革,挑戰權威的大膽進取作風奠定其本土自治派領袖的地位,是聯合國香港協會與香港民主自治黨等不少大小政團或政黨的創始人、公民議政的推手、扶助弱勢的參與者,是香港民主運動的重要人物。, 香港思想資料庫致知, 港獨之父馬文輝: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 、, 2012-12貝加爾,,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運動.本土〉, 2014年2月, 蘋果日報 (香港), 2015-1-19.

新!!: 言論自由和馬文輝 · 查看更多 »

馮光遠

馮光遠(Neil Peng,),筆名徐玖經,生於臺灣臺北縣三重鎮(今新北市三重區),外省第二代,祖籍中華民國上海,是記者、作家、編劇、攝影、劇場工作者及政治人物,曾任《中國時報》主筆、副總編輯。馮也是《給我報報》、憲政公民團創辦人,並曾受聘於金石堂書店擔任行銷創意總監,以發表幽默與政治諷刺文章聞名。.

新!!: 言論自由和馮光遠 · 查看更多 »

香港2007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2007年5月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副校長任命事件

香港大學副校長任命事件,是指2015年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否決任命遴選委員會推薦人選陳文敏為副校長的爭議。陳文敏於2002年至2014年間出任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至2014年11月有傳媒披露陳文敏獲推薦為副校長,但同時指陳文敏親泛民主派的政治立場與政府官方不一致,至2015年初傳出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干預香港大學聘用副校長的事務,對校委會成員展開遊說不要委任陳文敏。2015年3月,梁振英以校監身份委任背景具爭議性的李國章加入香港大學校委會,並拖延副校長人選的決定,其後更任命李國章為校委會主席,有港大師生發起集會,抗議特首介入港大校務,衝擊學術自由,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以暴力企圖闖入校委會會議引生肢體衝突,而委任陳文敏為副校長的議案於2015年9月29日被否決。.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大學副校長任命事件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權

香港人權主要受《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兩方面保障。當中的《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主要以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所監管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為藍本。而公約是根據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之內有關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的部份所製訂。英國於1976年簽訂公約,香港亦同時適用,但由於國際公約必須經過本地化才能適用於本土,因此要直到1991年6月,香港立法局通過《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簡稱人權法)後,才正式適用於香港。當時人權法具有凌駕性地位:任何香港法例與人權法牴觸,就必須修改。 香港主權移交後,《基本法》適用於香港,當中保障人權的條文大多寫在〈第三章: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另外,基本法第39條訂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香港繼續有效。.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人權 · 查看更多 »

香港傳媒

香港傳媒根據《香港基本法》享有充分言論自由。隨着資訊發達和良好的新聞自由環境,加上傳統印刷及電子傳媒均對外開放,香港中、英文及其他語言傳媒事業均發展蓬勃。截至2010年7月31日,香港傳播媒介除有47份日報和652份期刊(當中包括多份電子報章),還有兩家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三家本地收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17家非本地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一家政府電台以及兩家商營電台。 香港電訊業科技發達,加上國際社會對香港事務十分關注,因此吸引了不少國際通訊社、行銷全球的報章和海外廣播公司,在香港設立亞太區總部或辦事處;多份區域刊物亦在香港印刷和發行。.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傳媒 · 查看更多 »

香港商業電台

商台台徽轉黑悼念何佐芝去世 香港商業電台(全稱香港商業廣播有限公司,簡稱商台;Commercial Radio Hong Kong)是香港的一家商業廣播電台,自1959年8月啟播以來,製作眾多膾炙人口節目,透過雷霆881、叱咤903、AM 864三個頻道及網上平台,為香港市民在資訊、時事及娛樂各方面提供電台廣播服務,是深為港人所熟悉電台之一。據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於2013年所作的調查,商台公信力居於全港電子傳媒的第二位,旗下的頻道雷霆881商業一台亦是全港聽眾人數最多的電台。商台每天提供24小時多元化廣播節目,內容包括資訊、娛樂與文藝等。節目也透過其網站「881903.com」作網上即時廣播,亦提供網上重溫節目服務。.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商業電台 · 查看更多 »

香港獨立運動

香港獨立運動,指追求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社會運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應英國逐漸撤出,以及放棄殖民地,港督楊慕琦、馬文輝、聯合國香港協會、香港民主自治黨等開始透過不同途徑推動香港自決與自治致知, 港獨之父馬文輝: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 、, 2012-12林文瀚/貝加爾,,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運動.本土〉, 2014年2月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5-2-22張鐵志,, 蘋果日報 (台灣), 2012-1-27, 本土新聞, 2014-10-17, 香港獨立媒體, 2015-1-16。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得到香港主權並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根據2007年港大民意研究,受訪者中有獨立傾向者約佔25%,不認同獨立者約佔64.7%,另外33%香港人認為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持續執政則會增加香港獨立的傾向。此外,香港與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及歷史背景上的差異而引致中港矛盾,也是近年部份年輕香港人傾向香港獨立的理由。.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是一條就香港境內有關國家安全,即叛國罪、分裂國家行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顛覆國家罪及竊取國家機密等多項條文作出立法指引的憲法條文。 2002年至2003年期間,這項條文的立法過程在香港引起巨大爭議,甚至引發50萬人參與七一大遊行反對立法。法案表決前夕,代表工商界及自由黨的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辭職,之後不少工商界功能組別議員跟隨自由黨改變立場,特區政府無望在立法會取得足夠票數支持,最終終止立法程序。.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又稱洋紫荆旗、紫荊花旗),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官方代表旗,中央有一个五瓣花蕊的白色洋紫荆图案,底色为红色。1990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采用了这种设计。在北京举行的国务院第58次常务会议又通过正确使用该旗帜的法律规范。旗帜的设计体现了香港基本法,宪法文件以及相关法规,《区旗及区徽条例》中规定了旗帜的使用、禁止使用、禁止亵渎以及与制造相关的内容。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交接仪式中第一次正式升起,标志着香港的回歸。.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 查看更多 »

香港青年關愛協會

香港青年關愛協會(Hong Kong Youth Care Association Limited),全稱香港青年關愛協會有限公司,簡稱青關會,香港激進建制派政治組織,常常會舉行反對法輪功的活動,並有被指控使用暴力.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青年關愛協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言論自由

香港言论自由,指的是香港地区的言论自由程度,其历程可以分为港英时期和特区时期。言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和新闻自由有较大的联系,因此本条目亦包含部分新闻自由内容。参见香港新闻自由条目。.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言論自由 · 查看更多 »

香港言论审查

根據香港法律規定,審查通常是針對一些特定的專案,特別是兒童色情、淫穢的圖像,以及可能導致不公平審判的法庭案件的報告。 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香港是亞洲新聞自由度最高的地區。自回歸以來,香港受一國兩制原則影響,成為了一個法律、經濟和政治的相對自治的地區。與對媒體監控十分嚴格的中國相比,香港的自由、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受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七條和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第十六條保護。但是,泛民主派認為回歸以來香港的新聞自由度在逐年下降皆因紅色勢力在香港的長期滲透。.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言论审查 · 查看更多 »

香港核心價值

香港核心價值一詞並無嚴格和明確的定義,通常用來泛指香港社會所貫徹並賴以成功的基本價值觀。 2004年6月,近300位來自不同香港專業人士在報章聯署《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列舉香港的核心價值觀,例如自由、民主、人權及法治等,引起社會討論何謂「香港核心價值」。.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核心價值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政治制度

香港政治制度是指由1842年開始的香港殖民地時期和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的香港政治,貫切其中的最大特色是殖民地時代創立的行政主導制:總督由英國委任,身兼政府首長、駐軍統帥、(實際上只是咨詢機構的)立法會主席,掌控立法權、執法權,唯獨需派人擔任終審法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府為爭取民心,試圖組織民選議會,但因中國恐嚇出兵而作罷,原先的議會被降格為打點市容的市政局。到殖民地時代末期,香港立法局部分議員是由間接民選產生,但只負責被動蓋章和進諌。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憲制性文件,而政制的其中一部份是香港政治委任制度。 殖民地建立初期,香港政制全由英國人發展及管理,後來漸有本地華人參與。香港的主權歸屬問題在20世紀末受到國際關注,中國和英國經過近20年磋商,最後決定於1997年進行主權移交,結束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地歷史。主權移交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以一國兩制形式平衡兩地之間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差異。主權移交後的政治爭議,多數涉及在憲制性文件《基本法》的架構下,香港民主發展的方案和步伐。.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政治制度 · 查看更多 »

香港教育大學涼薄大字報事件

香港教育大學涼薄大字報事件是香港教育大學的民主牆於2017年9月先後出現奚落香港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及冒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和其妻子劉霞的大字報,並因為教大校方洩露閉路電視截圖及教大學生會的反應而成為備受香港社會各界關注的事件。由於大字報的語句被指涼薄歹毒,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均開腔譴責並發出聲明,有立法會議員及中小學校長發起聯署表達不滿,並有多個建制派團體到教育大學在大埔的校園示威抗議,教大學生會則認為學生有權表達並批評校方以閉路電視錄像追查造成「白色恐怖」。另一方面,香港教育大學洩漏的閉路電視截圖廣泛流傳及被傳媒刊登後,被指是侵犯私隱,教大學生會對校方表達強烈不滿並要求校方道歉,私隱專員公署調查後認為教大校方需要為截圖的洩露負上最大責任。香港教育大學在事件發生三個月後證實張貼譏諷蔡若蓮喪子大字報的人士均為教大校內學生。.

新!!: 言論自由和香港教育大學涼薄大字報事件 · 查看更多 »

許峰銘

許峰銘(Jay Hui Fung-ming),2017年畢業於香港教育大學,曾為第22、23屆香港教育大學學生會副會長,現就讀於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與台灣中央研究院合辦之中國研究碩士學程,同時為教大關注勞工權益陣線擔任召集人、教大言論自由關注組成員、工學同行成員,關注香港的人權及言論自由。.

新!!: 言論自由和許峰銘 · 查看更多 »

許登源

許登源()筆名何青,臺灣台南市人,中西文化論戰及保钓运動參與者 ,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海外台灣左派運動的先驅。.

新!!: 言論自由和許登源 · 查看更多 »

訴諸言論自由

我有權發表意見(I'm entitled to my opinion; I have a right to my opinion)或訴諸言論自由是一種不相干的謬誤,是在自己的主張被人反駁時,主張己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或有言論自由)。然而,是否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和意見是否正確可取是不相干的。因此自己有權發表意見並不是支持自己意見正確的恰當理據。 一般而言,侵犯發表意見的權利或侵害言論自由,指的是以暴力、脅迫等違法方式令人無法發表意見,或政府以不當的法規限制發表意見的權利。言論自由保障某甲可發表意見,但言論自由亦保障某乙可發表批評某甲的意見。某乙的言論如不涉及恐嚇、毀謗、公然侮辱、性騷擾等違法或犯罪,其批評某甲是可允許且無侵害某甲言論自由的。因此自己有權發表意見亦不是支持對方不應批評自己意見的恰當理據。.

新!!: 言論自由和訴諸言論自由 · 查看更多 »

言論自由 (油畫)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是諾曼·洛克威爾《四大自由》系列油画中的首幅作品。这四幅油画代表的理念都源自第32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941年1月6日国情咨文中的四大自由。 《言論自由》於1943年2月20日在《星期六晚邮报》首發,一同發佈的還有小説家布斯·塔金頓的文章,來作為四大自由系列的一部分。洛克威爾認為此作與《信仰自由》是全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因爲洛克威爾喜歡在他的畫作反映出他曾經歷或者展望的生活,因此對於此作反映了真實事件並不感到驚奇。.

新!!: 言論自由和言論自由 (油畫) · 查看更多 »

言論自由日 (臺灣)

言論自由日是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定紀念日,在2016年12月22日由行政院宣布定於4月7日,目的在紀念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為追求言論自由而奉獻犧牲的精神。該紀念日的制定,起源於《自由時代周刊》於1988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刊登「臺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宣揚臺灣獨立運動;身為該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的鄭南榕,因此被國民黨政府指控意圖分裂國土,而在1989年1月21日接到法院的叛亂罪到案傳票。他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這也是該雜誌的重要口號)的理念,於1989年4月7日在雜誌社內拒捕自焚殉道身亡。, 鄭南榕基金會.

新!!: 言論自由和言論自由日 (臺灣) · 查看更多 »

言论的边界

《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是一本由记者安东尼·刘易斯执笔,2007年出版的非小说类书籍,涉及主题为言論自由、新闻自由、思想自由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该书以引用第一修正案开头,这条修正案禁止美国国会立法限制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刘易斯通过对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加以回顾追溯了公民自由的发展。他对历史上重要的言论自由判決先例进行了概括,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1919年的申克诉合众国案,1927年的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州案,1929年的美国诉施维默案,1964年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和1971年的纽约时报诉合众国案的裁决。 本书的书名来源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在1929年美国诉施维默案中的反对意见。霍姆斯在判决书中写道:“如果宪法中有任何一项原则比其他的都更势在必行,那就是思想自由的原则——这不仅仅是那些与我们志同道合者思想的自由,还包括那些我们所憎恨思想的自由。”刘易斯警告读者,政府有可能利用九一一袭击事件后社会上的恐慌和动荡来压制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批评。 这本书获得了评论家的正面评价,其中包括《纽约时报》的杰弗里·罗森(Jeffrey Rosen),《哈佛杂志》(Harvard Magazine)的理查德·H·法伦(Richard H. Fallon),纳特·亨托夫(Nat Hentoff)等,《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也给予了好评。不过,杰里米·沃尔德伦(Jeremy Waldron)在《纽约书评》上批评了刘易斯在尊重言论自由时也尊重仇恨言论的立场,他在自己2012年的著作《仇恨言论的危害》(The Harm in Hate Speech)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这一批评意见,书中专门有个针对《言论的边界》的章节。为此,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約翰·保羅·史蒂文斯在《纽约书评》上对两本书进行了批判分析。.

新!!: 言論自由和言论的边界 · 查看更多 »

言论自由之旗

言论自由之旗(Free Speech Flag)是一面象征个人自由并表达对言论自由支持的旗帜,由艺术家约翰·马科特(John Marcotte)所设计。本旗帜上的颜色条对应的是HD DVD和蓝光光盘中的AACS加密密钥,用户以此绕过数字版权管理,任意拷贝光盘。这面旗帜是AACS密钥泄露引发风波后,于2007年5月1日诞生的。 2007年4月30日,AACS加密密钥09 F9 11 02 9D 74 E3 5B D8 41 56 C5 63 56 88 C0泄露(常简称为09 F9)。之后,美国电影协会和AACS授权管理会(AACS LA)开始发出《停止并终止》法律信函,要求相关网站将张贴在网站上的密钥全部删除,驱使马科特设计本旗帜以示抗议。而网民对删除密钥则作出回应,将密钥的大量新闻投稿到Digg新闻聚合网站,此加密密钥反而获得了知名度。这也是史翠珊效应的实例之一。.

新!!: 言論自由和言论自由之旗 · 查看更多 »

言论自由运动

言论自由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是1964-65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学生领导的一场争取学生及公民“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民权运动。主要学生领袖包括马里奥·萨维奥(Mario Savio),Jack Weinberg,等等。言论自由运动规模空前,至少3000名学生持续参与了运动、人数曾一度上万,并与“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African-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反越战运动(Anti-Vietnam War Movement)”联系紧密。 言论自由运动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一个里程碑,对美国社会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几代人对政治和道德的看法,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成为美国最自由、最包容、最活跃的大学之一。为了纪念此次运动,伯克利校园内还特别设立了“言论自由咖啡厅(Free Speech Movement Cafe)”。.

新!!: 言論自由和言论自由运动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LGBT权益

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LGBT)的权益在马来西亚境内不受马来西亚法律保障。《马来西亚刑法》阐明男性同性性行为为违法和违反自然规律的,但女性同性性行为不受法律约束。受限于《1976年婚姻和行为法》(Laws of Malaysia Act 164 - Law Reform (Marriage and Divorce) Act 1976),同性婚姻和同性伴侣关系不受官方承认。马来西亚也不允许同性伴侣收养继子女、联合收养、公开服役、男同性恋情侣商业代孕、女同性恋试管婴儿和男男性接触人群(MSM)献血。马来西亚也是59个针对联合国性倾向与性别认同议题签署的国家之一。 《马来西亚联邦宪法》保障所有公民的言论、集会和新闻自由,因此马来西亚成为全球少有的穆斯林居多国家中对境内有关LGBT的集会、言论、新闻报道和出版物允以放行的国家,但依旧有部分马来西亚政治家会将境内的LGBT活动带上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反对和抗议。.

新!!: 言論自由和马来西亚LGBT权益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加勒德

詹姆斯·加勒德(James Garrard,)是一位曾于1796至1804年担任第2任肯塔基州州长的农民兼浸信会牧师。1799年,肯塔基州通过新宪法规定州长不得连任,因此直到1992年该州通过宪法修正案放宽这一限制前,他都是唯一一位获得连任的州长。 美国革命战争结束后,加勒特同家人向西行进,搬到了当时属弗吉尼亚州,如今已是肯塔基州波旁县的地方。他在当地出任多份政治公职,并且是该地区在弗吉尼亚州议会的代表。肯塔基州共计召开了10次建州大会,加勒德是其中5次的代表,帮助起草了第一部肯塔基州宪法。虽然自己就拥有许多奴隶,但他却其他多位代表一起试图从宪法中禁止奴隶制,但没能成功。1795年,加勒德出马竞选州长,选举人的首轮投票结果是本杰明·洛根获得多数票,但没有超过总票数的一半。州宪法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需要多数还是过半数票胜出,但众选举人还是在首轮得票最多的洛根和加勒德两位候选人之间举行了第二轮投票,最终加勒德成功胜出,洛根对此向州检察长约翰·布雷肯里奇和州参议院提出抗议,但两者都表示自己没有插手干预的宪法权力。 加勒德是民主共和党人,反对《惩治煽动叛乱法》,支持通过肯塔基决议案。他重视公共教育、民兵和监狱改革,支持商业补贴和有利于该州大规模债务人阶层的法案。1798年,肯塔基州首幢州长官邸建成,加勒德一家成为其中首批住户。他还支持在1799年召开制宪大会,1795年州长选举结果上的争议是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原因。但由于他反对奴隶制,因此未能成为与会代表。新的宪法规定州长需经普选产生,并且不得连任,但加勒德还是得以从这一规定中豁免并成功取得连任。他在第二个任期里支持托马斯·杰斐逊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以求解决新奥尔良不再向美国货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任期接近尾声时,加勒德在州务卿哈利·图尔明的影响下接受了部分一位论派信条,结果被浸信会教会驱逐,牧师生涯因此告一段落。他还在任命州土地注册办公室登记员的问题上与州议会发生冲突,这次冲突让他非常不满,决定在任期结束后远离政坛。加勒德卸任州长后回到自己的庄园继续务农经商,直至1822年1月19日去世。肯塔基州在他第一个州长任期里组建的加勒德县就是以他命名。.

新!!: 言論自由和詹姆斯·加勒德 · 查看更多 »

高年億

年億,台灣人,《聯合報》負責司法新聞的記者。其於2006年4月24日台北地方法院開庭審理勁永國際「股市勁永禿鷹案」(勁永案)時,堅決不透露勁永案報導的消息來源,為合議庭依《刑事訴訟法》第182條「證人無正當理由拒絕證言」之規定裁罰最高額的新台幣三萬元罰鍰,因此成為台灣首位因拒絕透露消息來源而被法院裁罰的案例,之後並連續遭到台北地方法院裁罰計新台幣九萬元。此案引起「新聞自由」與「公共利益」的爭議,在台灣平面媒體有《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以社論表示希望法官尊重新聞自由、予以免罰;但也有論者表示,「新聞自由」應對「公共利益」退讓。 2012年11月,臺北地檢署偵辦張廣元賭博電玩弊案,在發動搜索前3天監聽到有人以代號「快走!八王爺要出巡」(暗指檢察官要取締)通風報信;檢方懷疑是法務部調查局公共事務室專員阮鵬球洩漏給《聯合報》採訪中心副主任高年億。2013年6月14日,檢方約談兩人到案;訊後,阮鵬球因偽證、妨害秘密罪且有串證之虞,被檢方聲請羈押禁見;高年億則因不配合偵訊,檢察官漏夜簽發拘票,檢察官開拘票將他逮捕上銬,凌晨強制移送北檢複訊。檢方訊後,認為高涉嫌重大,但無羈押必要,諭令新台幣七十萬元交保。.

新!!: 言論自由和高年億 · 查看更多 »

譚耀宗

譚耀宗(Tam Yiu-chung,),香港出生,祖籍廣東惠州市惠陽。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曾任民建聯主席及香港立法會議員。.

新!!: 言論自由和譚耀宗 · 查看更多 »

许志永

许志永,中国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公盟创始人之一,新公民运动的主要创始人和标志性人物,中国著名青年法学家、宪政学者和公民维权的领军人物。北京市海淀区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倡导公民以非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中共当局给予国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要求官员公布财产,并惩治腐败。2014年1月26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为名,判处许志永有期徒刑四年。4月1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许志永的上诉,维持原判。.

新!!: 言論自由和许志永 · 查看更多 »

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 A speech of Mr.),是1644年约翰·弥尔顿出版的一本反对审查制度的散文小册子。论出版自由是历史上捍卫言论自由書籍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著作。.

新!!: 言論自由和论出版自由 · 查看更多 »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縮寫OCLP),簡稱和平佔中、佔領中環、佔中,中国官方贬称非法佔中,是由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及基督教新教牧師朱耀明於2014年9月28日起在香港發動的一場爭取真普選的政治運動。運動於2013年初開始醞釀,提出以公民抗命為手段,採取佔領香港金融區中環的交通要道的方式,來爭取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能夠公平實踐「投票權」、「參選權」和「提名權」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反對人士則擔憂活動受非理性行為影響,導致可能的暴力衝突會嚴重影響香港經濟和市民日常生活。 2014年9月26日晚上,學界罷課集會演變成重奪「公民廣場」行動,為接下來的一連串公民抗命揭開序幕。發動罷課及重奪「公民廣場」行動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及學民思潮在翌日(9月27日)繼續於添美道集會,而「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因應當晚形勢,於9月28日凌晨1時40分宣佈正式啟動醞釀1年8個月的佔領中環,並且以佔領政府總部開始,反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的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提名方案,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撤回8月31日之政改決議,以及香港政府重啟政改諮詢、重交政改報告。啟動佔中後,警察在同日上午開始封鎖政府總部,令示威者無法前往添馬艦支援佔領人士,導致群眾於下午衝出夏慤道等主幹道。防暴警察在當日傍晚展開驅散行動,施放大量催淚彈鎮壓,結果激發民憤,導致示威活動在當晚蔓延至旺角及銅鑼灣等人流密集的地區,隨後更一度擴散至尖沙咀(但僅佔據3日便告失守)。 由於大量參與者以雨傘阻擋警察所使用的胡椒噴霧,而佔領旺角、銅鑼灣、尖沙咀行動均由市民自發,佔領人士不再承認「和平佔中」、學聯、學民思潮為大會,同時行動亦偏離原有模式,原先倡議的「一波又一波」抗爭行動變成長期佔據。加上由外媒使用的「雨傘革命」、「雨傘運動」名稱獲得佔領人士普遍接受,行動逐漸演變成「雨傘革命」。由於以上原因,加上佔領地不是由中環開始,因此有人認為「佔領中環」從未發生。佔中發起人之一的戴耀廷亦補充,「雨傘運動」並非由「和平佔中」發起,概念上亦有分別;於自首當日更指「雨傘運動」的出現替代了「和平佔中」,他認為佔中是否結束意義已經不大。「和平佔中」3位發起人於12月3日自首,但警方未有拘留或正式起訴;而「雨傘運動」在12月15日以銅鑼灣佔領區及立法會示威區清場作結,此前旺角佔領區在11月25至27日遭到警方清場,而添馬艦、金鐘、中環、灣仔佔領區亦在12月11日被清場,導致佔領區大幅縮小至僅餘立法會示威區。.

新!!: 言論自由和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 查看更多 »

诺姆·乔姆斯基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或譯作“荷姆斯基”,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認知學家、邏輯學家、政治評論家。乔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他對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所著《口語行为》的評論,也有助於发动心理学的认知革命,挑战1950年代研究人類行為和语言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他所採用以自然為本來研究语言的方法也大大地影響了语言和心智的哲学研究。他的另一大成就是建立了乔姆斯基层级:根据文法生成力不同而对形式语言做的分类。乔姆斯基还因他对政治的热忱而著名,尤其是他对美国和其它国家政府的批评。從1960年評論越南戰爭以來,他的媒體和政治評論便越來越著名。一般认为他是活跃在美国政坛左派的主要知识分子。乔姆斯基把自己归为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并且是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同情者。据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说,在1980年到1992年,乔姆斯基是被文献引用数最多的健在学者,并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数第八多的學者。.

新!!: 言論自由和诺姆·乔姆斯基 · 查看更多 »

诽谤

诽谤(也称譭謗、诋譭、中伤、恶语中伤、名誉损毁等)是一种明确表示或暗示的虚构事实,可能给个人、企业、产品、团体、政府或民族负面形象的「與事實不符」的宣稱。 大多数普通法司法体系允许采取。 在大多数欧陆法系国家,。 诽谤無論是否屬实,無論是否构成伤害,都不影響诽谤罪的成立。.

新!!: 言論自由和诽谤 · 查看更多 »

谷歌中国

谷歌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简称谷歌中国)成立于2006年4月,其服务器主要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2010年起不再提供搜索引擎服务。在2006年至2010年3月服务期间,公司为中国大陆用户提供的网页搜索服务应当局要求进行内容過濾。 北京时间2010年3月23日(UTC+8)凌晨起,Google公司决定将原有谷歌中国的两域名(google.cn和g.cn)中的网页搜索、图片搜索和资讯(新闻)搜索重定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并通过其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服务器实现未经审查过滤的搜索引擎服务,而其余的不需要自我审查的服务则继续由google.cn运行。.

新!!: 言論自由和谷歌中国 · 查看更多 »

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

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是指2010年Google公司因内容审查问题与中国政府交涉,并最终关闭中国版网页搜索服务,转用香港域名(www.google.com.hk)及服务器为中国用户提供简体中文服务的事件。 2010年1月12日,Google公司声称遭中国的黑客攻击,暗指这些黑客攻击具有政府官方背景,并透露在中国业务方面与中国政府的冲突。长期以来以接收中国政府行政命令标志的红头文件的形式配合审查让Google相当不满,一直对中国政府的审查要求消极执行。表示希望以更加西方化的法律框架下的类似法院判决书的形式配合审查。将与中国政府在此方面进行谈判,有可能选择退出中国大陆市场。Google内部也有不同声音,Google总裁施密特不赞同退出中国市场,但Google两位工程师出身的联合创始人对这种审查十分坚决地表示拒绝忍受,宁愿为此放弃中国市场份额。 同年3月23日,谷歌中国声明因“遭受中国黑客攻击”和“网络审查”决定退出中国市场。Google公司将原有谷歌中国的两域名(google.cn和g.cn)中的网页、图片和资讯(后更名为“新闻”)等搜索服务重定向至Google香港(google.com.hk)。其在香港的服务器提供未经中國大陆审查过滤的搜索引擎服务。谷歌位于大陆北京的服务器在随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未关闭,大陆网民可通过修改系统hosts文件或使用VPN代理等方法访问,以避开中国政府对Google境外服务器的访问干扰。 谷歌退出中国事件成为中国2010年重大互联网新闻,谷歌不服從中國當局信息审查退出中国市场的行为,引發广大关于网络自由、言论自由的讨论,中国网民表达了对此事的不同看法,有不少互联网从业者的惋惜声音,间接表达对中国防火墙的不满,但更多是中国网民对逼退谷歌者的诋毁攻击。斯诺登事件后,美國對Google服務也有監視与入侵的事实曝光,(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批评美國国安局截取谷歌服务器之间传送的数据,2013年11月),亦引发相关政府对互联网监察行为底线的讨论。 Google将Google中国服务重定向至Google香港后,中国网民访问Google开始遭受干扰,如中国大陆知名作家韩寒在新浪博客中所写的搜索“温度计”与“胡萝卜”会因包含“温”“胡”二字会被中国大陆防火长城立即中断连接。随后Google开始部署加密搜索,使防火墙无法审查搜索内容,不久后中国大陆访问Google境外服务器开始受随机丢包干扰,访问变得困难,尤其政治敏感时期。后长期一段时间维持这种干扰状态。Google几年间逐步强制加密一切网络服务后,中国网民对Google搜索服务的访问越发困难,Gmail等服务也受很大影响。 Google占中国大陆搜索引擎市场已由2009年四季度(退出大陆前最后一季度)的17.5%滑落2013年的2%。.

新!!: 言論自由和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 · 查看更多 »

鲁比·拉冯

鲁比·拉冯(Ruby Laffoon,)是一位来自美国肯塔基州的政治家,曾于1931至1935年担任该州第43任州长。拉冯在17岁那年搬到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与自己的叔叔,联邦众议员波尔克·拉冯生活,然后在对政治产生兴趣后回到肯塔基州,参加了多次县和州级别公职的竞选。1931年,他经提名大会成为民主党州长候选人,由于1903年后州长候选人绝大多数都是经初选选出,因此拉冯也就成为其中仅有的例外。接下来他在普选中轻取共和党对手威廉·B·哈里森(William B. Harrison),领先幅度之大创下了肯塔基州州长选举历史上的新纪录。 前共和党州长埃德温·P·莫罗称拉冯是“从麦迪逊维尔来的那个可怕的土耳其人”。拉冯任职时肯塔基州正处在经济大萧条的泥潭。为增加州财政收入,他主张新增消费税。这不但是拉冯担任州长期间的一个主要议题,而且还导致肯塔基州民主党以及拉冯领导的行政部门出现分裂。包括副州长A·B·“哈皮”·钱德勒在内的多名官员都反对这一税收,法案在肯塔基州议会的两次常规立法会议和一次特别召开的立法会议上都遭到否决,之后拉冯设法与共和党组成同盟,令税法在1934年召开的特别立法会议上得以通过。 拉冯和副州长钱德勒之间的仇隙不但持续到任期结束,还影响了1935年的州长选举。拉冯因州宪法的限制而不能寻求连任,因此他选择支持政治老板汤姆·雷亚继任,说服民主党人再次举行提名大会来选择州长候选人,此举将大幅提高他钦点人选的胜算。之后拉冯前往哥伦比亚特区期间,钱德勒根据州宪法的规定代理州长职务,他下令召开特别立法会议,讨论一项强制要求举行初选的法案。得知这一消息的拉冯匆忙从首都赶回肯塔基州宣布这一命令无效,但州上诉法院认为特别立法会议召集令合宪,强制初选的法律也随即通过。钱德勒在初选中击败了雷亚,后又在普选中胜出而继任州长职位。拉冯在州长任期结束后返回故乡麦迪逊维尔,于1941年因中风去世。他在任期间授予的肯塔基上校荣誉称号数量创下了新的纪录,获得者中最为知名的就是以“上校”之名开设肯德基连锁快餐店的哈兰德·桑德斯。.

新!!: 言論自由和鲁比·拉冯 · 查看更多 »

賴勁麟

賴勁麟(),雲林縣人,臺灣政治人物,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的前立法委員,曾擔任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經是1981年主張普通選舉及言論自由的「大論五人小組」一員(其他四名成員是李文忠、劉一德、王增齊、楊金嚴),後來亦加入民主進步黨並且投入勞工運動。2016年11月15日接任神腦國際董事長。.

新!!: 言論自由和賴勁麟 · 查看更多 »

賴祥蔚

賴祥蔚(Weber H. W. Lai),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專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北市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廣播電視執照審議委員,學術專長為言論自由、傳播政策、媒體產業研究。.

新!!: 言論自由和賴祥蔚 · 查看更多 »

資本主義與自由

《資本主義與自由》(英语:Capitalism and Freedom)是一本由米爾頓·佛利民撰寫的書,最先在1962年出版,佛利民在書中討論了經濟的資本主義對於自由社會的重要性。這本書至今已經賣出超過五十萬本、並且被翻譯為十八種語言。佛利民以簡易明瞭的文筆闡述了經濟自由為何是政治自由所不可或缺的條件。這本書指出自由市場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應該被提倡的概念,並且對此提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

新!!: 言論自由和資本主義與自由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

費爾南多·貝朗德·得力(Fernando Belaúnde Terry,1912年10月7日—2002年7月4日)秘鲁政治家、建筑师,曾經出任兩任秘魯總統(1963年—1968年,以及1980年—1985年)。以致力于民主改革及其亲美的立场著称。在1968年軍事政變中倒台,經過12年的軍事統治後,他在1980年再度當選。在他的兩段任期裡,經濟的動蕩和游擊隊活動的增加帶來秘魯武裝部隊和反抗份子雙方侵犯人權。儘管如此,他以個人的誠實正直和全力投入推動秘魯民主化,受到尊重和贊揚。.

新!!: 言論自由和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 · 查看更多 »

贺卫方

贺卫方(),山东牟平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法学家、公共知识分子,《中外法学》前主编。网名守门老鹤。他一直倡导中国要走宪政民主之路,2001年第一期《中国青年》把他列为“将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之一,2011年度美国《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

新!!: 言論自由和贺卫方 · 查看更多 »

越南人權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權長期以來一直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和國際人權組織以及西方政府(特別是美國政府)之間的爭議性問題。根據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現行憲法,越共是該國唯一合法執政黨——這是越南政治自由方面的主要問題。其它人權問題主要集中在出版自由、言論自由以及結社自由這三個方面。另外,包括越南南部的占族人、高棉人(柬埔寨裔),越南北部的赫蒙族(苗族的一支)以及越南中部山地原住民等在内的越南各地少数民族的基本人权受到了严重破坏,这些少数民族在越南不仅被越南(京族)主流社会边缘化,也持续受到越南政府的强力打压和迫害。 從1994年起,美國政府將每年的5月11日定爲「越南人權日」。.

新!!: 言論自由和越南人權 · 查看更多 »

跨省追捕

跨省追捕(跨省拘捕、跨省刑拘)简称跨省或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当局派出公安机关警察力量,跨越省界追捕并且刑事拘留在互联网上发表举报信的网民(多半是批评执法部门和当地政府),或者写作某些纪实文学的作家。虽然中国政府公开批判、谴责这样的行为,称其是“对司法正义的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权利批评、指责、监督、举报政府的失职行为,但跨省追捕却屡禁不止。中国网民对跨省追捕这种行为也十分反对与痛恨。普遍认为“跨省追捕”限制了网络言论自由权和公民合法表达政治诉求的权利。.

新!!: 言論自由和跨省追捕 · 查看更多 »

麥克·霍爾頓

麥肯齊·霍爾頓(Mackenzie Horton;),暱稱麥克·霍爾頓(Mack Horton),出生於澳洲墨爾本,是一位澳大利亞的游泳運動員。他擅長自由泳,曾代表澳大利亞參加了2014年英聯邦運動會。.

新!!: 言論自由和麥克·霍爾頓 · 查看更多 »

麥當勞相關爭議

麥當劳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餐食物连锁店,亦是遭受最多批評和引發最多糾紛的國際快餐集團之一。.

新!!: 言論自由和麥當勞相關爭議 · 查看更多 »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為MIT)是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成立於1861年,當時目的是為了響應。學校採用了辦學,早期著力於應用科學與工程學的實驗教學。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在二戰及冷戰期間,致力開發電腦、雷達及慣性導航系統技術;戰後的防禦性科技研究使學校得以進一步發展,教職員人數及校園面積在的帶領下有所上升。大學於1916年遷往現在位於查爾斯河北岸的校址,沿岸伸延逾,佔地。 擁有6間學術學院、32個學系部門的麻省理工學院常獲納入全球最佳學府之列。學校一直聞名於物理科學與工程學的教研,但在近代亦大力發展諸如生命科學、經濟學、管理學、語言學等其他學術範疇。別名「工程師」的麻省理工體育校隊合計31支,涵蓋不同項目,學生因此可參與不同類型的跨校體育聯賽。 ,著名麻省理工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包括了91位諾貝爾獎得主、52位國家科學獎章獲獎者、45位羅德學者、38名麥克阿瑟獎得主、6名菲爾茲獎獲獎者、25位图灵奖得主。此校同時具很強的創業文化,由其校友所創辦的公司利潤總值相當於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

新!!: 言論自由和麻省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

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舊名:黃宏成、黃宏成台灣阿成、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台灣作家,生於桃園縣中壢市內壢里(今桃園市中壢區),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系,曾參選嘉義市議員。.

新!!: 言論自由和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 · 查看更多 »

黃丞儀

黃丞儀,台灣法律學者,現職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早年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和政治系,後來前往芝加哥大學取得法學碩士和博士。 2015年11月,黃丞儀投稿《天下雜誌》旗下網站《獨立評論@天下》要求立法院應彈劾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的文章被無故下架,引起各方面熱議。黃丞儀表示,馬英九任期將屆滿前卻要召開馬習會,躁進恣意的作為不僅違背民間對「看守總統」的期待,也已違反憲法程序;立法院有議決「國家重要事項」之權,行政院必須在行政院會議上將對此先行議決,絕非會議行程、日期都決定好了才去立法院報告,這將使「國會的參與決策權形同虛設」、立法院成為橡皮圖章,等於重演審查服貿協議的戲碼;過半數立法委員提議,經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即可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彈劾案;要爭取連任的立委,此時應充分反映民意,迅速提出彈劾案。原先封殺黃丞儀專欄文章的《獨立評論@天下》則被評為「媒體人自己不尊重言論自由,在未經作者同意的狀況下,就把專欄作者的文章下架,讓自己的媒體失去公信力」,一天內即已遭十多位作者退出抵制。 2016年2月20日,黃丞儀批評,民主進步黨版《總統職務交接條例草案》第9條規定,從總統選舉投票日開始「經總統當選人認定之爭議性政策、命令、預算等均應暫停執行」,同時不允許現任政府締結條約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協定,創造出強大的權力讓總統當選人可以命令行政院各部會停止執行總統當選人不喜歡的政策、命令與預算,也讓總統當選人可以凍結條約與協定的締結過程,沒有任何機制可以制衡總統當選人的決定,明顯牴觸《中華民國憲法》而且極不負責任,「為了防止總統暴衝而提出的這部法律,一旦通過了,才是不折不扣的暴衝立法」。黃丞儀說,總統即便到任期的最後一天都還是總統,民進黨在本月19日立法院開議就提出這樣的違憲法案,證明民進黨意圖「把現任的總統(馬英九)掐死,不讓他做事」;而時代力量版《總統職務交接條例草案》仿照民進黨版,也有「重大政策暫停執行」的規定,還規定立法院可經立法院會議決議要求中央各行政機關立即暫停執行重大政策,使行政權在總統交接期間受到憲法所無之限制,使尚未宣誓就職的總統當選人與立法院取得非常時期的權力,使權力分立體制失去平衡,是扭曲立憲主義的精神,同樣違憲。 2016年11月24日,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及書記長劉世芳連續兩週以「時機不宜」與「此時通過太快了」為由,擋下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所提案的將《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排入立法院會議討論。同日,黃丞儀引用前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前南非憲法法院大法官理查·葛斯東(Richard Goldstone)的言論「時間是轉型正義的敵人,不是朋友」,請民進黨不要只把轉型正義當成選舉語言。.

新!!: 言論自由和黃丞儀 · 查看更多 »

黃國昌

黃國昌(),新北市汐止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學者,曾任律師、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法學教授等職。現任時代力量黨主席。第九任立法委員(新北市第十二選區),在立法院被分至財政委員會。長期關心並參與學運、社運,長期投身司法改革。曾任澄社社長(2010-2012年),公民組合發起人之一,佔領國會事件後,發起新組織島國前進。 2016年1月16日,黃國昌當選第九屆新北市第十二選舉區(汐止、北海岸、東北角:汐止、金山、萬里、瑞芳、平溪、雙溪、貢寮)立法委員。 2016年3月15日,黃國昌連任當選時代力量第2屆黨主席。.

新!!: 言論自由和黃國昌 · 查看更多 »

黃煌煇

黃煌煇(Hwung-Hweng Hwung,),臺灣臺南市人,水利工程學者、專家。科技部「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國際波動力學中心」計畫主持人(2013年-2017年)。 曾任國立成功大學校長、中華民國行政院科技會報委員、臺灣自來水公司董事、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總中心主任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海工學門召集人等多項橫跨學術界與產業界的職務。2015年12月29日接任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2018年4月28日轉任新成立機關海洋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

新!!: 言論自由和黃煌煇 · 查看更多 »

黃金海岸聯足球會

黃金海岸聯足球會('''Gold Coast United FC''')是一支位於澳洲黄金海岸的職業足球會,於2008年8月28日宣佈將會參加2009–10球季的澳職聯。黃金海岸聯的主席為富商克萊夫·帕爾默,帕爾默因為與澳大利亞足球協會發生爭執,導致球會在2012年2月被撤銷參賽資格。.

新!!: 言論自由和黃金海岸聯足球會 · 查看更多 »

黃毓民

黃毓民(Raymond Wong Yuk-man,),字誼道,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陸豐,其支持者稱他為教主,又有癲狗、芒果佬等綽號,香港政治人物、資深傳媒人及時事評論員,前立法會議員,前珠海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專科教授兼系主任;亦曾在亞洲電視和商業電台擔任時事評論節目主持,現為普羅政治學苑主席及網上電台MyRadio的創辦人兼節目主持。 黄曾為激進民主派要員,先後於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創立社會民主連線、普羅政治學苑及人民力量。2008年,時為社民連主席的黃毓民當選為九龍西選區的立法會議員,後於2010年與公民黨聯合發動「五區總辭」並在補選當中成功重返立法會。2011年1月,黃毓民與社民連決裂,並與陳偉業等另組人民力量;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黃連任立法會議員。 2013年,黃退出人民力量,與泛民主派決裂,轉而支持本土派政團。黃在2014年雨傘革命中支持示威者一方,又曾在2016年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中為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助選。黃在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作為熱普城聯盟一員參選,最終敗選,結束八年立法會議員生涯。 黃強烈反對中国共产党及特區政府對香港的統治,因此主張「全民制憲,重新立約,實現真正『港人治港』」。黃在議員任期內對官僚權貴多有批評,並曾多次於議會與建制派議員、政府官員針鋒相對。他又引入多種議會抗爭模式,例如藉辭職補選發動「變相公投」,以「拉布」阻止「五司十四局」議案通過。 2018年,黃毓民將停刊多年的《癲狗日報》復刊,正式重回傳媒人崗位。.

新!!: 言論自由和黃毓民 · 查看更多 »

輔仁大學

天主教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通稱輔仁大學、輔大(FJCU、FJU),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的私立天主教大學。初由本篤會於1925年建校北京,1933年改聖言會接辦,1952年一度停辦後,復由聖言會、耶穌會與中國聖職單位於1961年在臺復校。現址新北市新莊區,毗鄰捷運輔大站,設有12個學院、輔大醫院及若干博物館、圖書館與研究院。 輔大直屬教廷督導,現為同名法人體系一員及亞洲博雅大學聯盟、EUTW七校聯盟、優久聯盟創始成員,享有高度募款力及高度國際性。固定入選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並發行全臺唯一A&HCI期刊。輔大校友涵蓋多國院士、各級政要、外交官、作家及影視名人在內,至今已達18萬餘人。.

新!!: 言論自由和輔仁大學 · 查看更多 »

辜寬敏

辜寬敏()是台灣企業家及台獨運動工作者,為鹿港辜家成員。他是民主進步黨的資深黨員,也曾擔任日本台獨運動團體台灣青年會的委員長。他曾創設經營《台灣春秋》、《日本文摘》、《黑白新聞週刊》等雜誌刊物,並曾出資贊助日本台獨刊物《台灣青年》。前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辜振甫為其同父異母兄長。.

新!!: 言論自由和辜寬敏 · 查看更多 »

连接自由

连接自由是指政府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止公民与互联网、与网站,或彼此连接。即使互联网上存在宣扬恐怖主义和暴力极端主义的言论,政府也不应该以此做为侵犯公民互联网接入权和隐私权的托辞。 连接自由是由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10年1月21日的一场名为“互联网自由”的外交政策演讲中首次提出,她在演讲中阐述了互联网自由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宣布将把增进“连接自由”作为一项基本外交目标。继第三十二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1941年提出“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及免于恐懼的自由的四大自由之后,连接自由成21世纪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第五大自由。 Category:自由權.

新!!: 言論自由和连接自由 · 查看更多 »

蜜蜂華報

《蜜蜂華報》(Abelha da China)是澳門一份創刊於1822年9月12日(清朝道光二年)的葡萄牙文周報,主要創辦人是從葡萄牙保皇黨(亦稱保守派)手上奪取權力的葡萄牙立憲派領袖土生葡人巴波沙(Paulino da Silva Barbosa)以及醫生阿美達(Jose da Almeida Carvalho e Silva)。該報是立憲派抨擊保守派的輿論工具,內容主要是官方的公告、法令等資訊,總共出版了67期,維持了一年零三个月,因保守派推翻立憲政府而於1823年12月26日停刊,被保守派的《澳門鈔報》取代。 在歷史定位上,學術界存在《蜜蜂華報》擁有「三個第一」的定論,分別是「中國領土上出版的第一份近代報紙」、「澳門歷史上第一份報紙」和「外國人在中國領土上創辦的第一份報紙」,然而有學者如澳門歷史學家湯開建和新聞學博士林玉鳳對相關說法表示懷疑。2015年,林玉鳳提出新理據,指出目前可證的澳門第一份報章應是比《蜜蜂華報》早15年於1807創刊的《消息日報》(Diário Noticioso),認為《蜜蜂華報》的歷史定位應該修正為「目前可找到原件的在澳門出版的第一份報章」和「1820年葡萄牙立憲派革命以後在澳門出版的首份報刊」。.

新!!: 言論自由和蜜蜂華報 · 查看更多 »

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ثورة الياسمين,Révolution de jasmin),指發生於2010年末至2011年初的北非突尼西亞反政府示威導致政權倒台的事件,因茉莉花是其國花而得名。2010年12月17日,一名26歲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محمد البوعزيزي,Mohamed Bouazizi)自焚,觸發境内大规模街頭示威游行及争取民主活動。事件導致時任總統本·阿里政權倒台,成為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場因人民起義導致推翻現政權的革命。 突尼西亞歷史上鮮見如此大規模的示威騷亂事件。事件發生前,各界普遍認為突尼西亞相對鄰近國家是較富裕和穩定的。 這起騷亂事件被一些西方媒體稱為「西迪布吉德起義」(,Sidi Bouzid Revolt) 及「尊嚴革命」(,Dignity Revolution)。另有人認為一些新媒體將當地情況傳播至各地,有助於推翻本·阿里的政權,因此又稱作「Twitter革命」 或「WikiLeaks革命」。 茉莉花革命對北部非洲及中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示威抗議的模式亦受一些國家的民眾所效法(如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导致反政府的示威浪潮在一个月内席卷整个北部非洲与中東地區。突尼西亞此後成立過渡政府,並成為阿拉伯之春中,唯一能達致民主轉型的國家。.

新!!: 言論自由和茉莉花革命 · 查看更多 »

郝柏村

郝柏村(),字伯村、伯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鹽城縣(今鹽城市)郝榮村人,曾獲頒卿云勋章、青天白日勳章、雲麾勳章與虎字榮譽旗,陸軍官校12期砲兵科畢業,於八年抗戰時擔任基層官兵、金門八二三砲戰時擔任最前線之砲兵指揮官,曾赴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深造,為中華民國國軍留美將領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國軍在位最久的參謀總長,退伍後擔任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與副總統候選人。是繼陳誠以後,第二位曾任參謀總長的行政院院長。前臺北市市長郝龍斌為其長子。 郝以反共急先鋒自居,支持三民主义統一中国。近年则在台灣努力倡導一個中國原则,且多次參加中國大陸官方活動,並曾大唱《义勇军进行曲》而引發爭議。他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性,并呼籲中共承認國民政府抗戰領導地位。2017年,以99歲高齡改信仰基督教,12月31日洗禮。.

新!!: 言論自由和郝柏村 · 查看更多 »

郭冠英

郭冠英(),筆名:范蘭欽、郭才子,籍貫貴州清鎮,臺灣新竹人,新黨黨員,曾經擔任記者、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派駐多倫多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新聞組長,2009年因在職期間以筆名范蘭欽撰文發表辱與國家言論與貶抑與其政治立場不同的臺灣本省人、蓄意欺瞞等行為被中華民國政府以「蓄意欺瞞、言行不檢、嚴重損害政府及公務人員聲譽」為由免職。2014年3月甄選進入中華民國政府單位復職1個月後即屆退,被監察委員糾正省府並通過,於同年7月順利退休暫時不放月退俸,後自稱成功領取月退俸。 法治時報社長黃越宏於2014年稱目前郭冠英為《中國時報》「地下總主筆」,指他每周五在神旺飯店召開會議,檢討新聞及言論方向。.

新!!: 言論自由和郭冠英 · 查看更多 »

郑州四人撕毁毛泽东像事件

郑州四人撕毁毛泽东像事件是指2012年10月25日姬来松、蔺其磊、程帅帅,曹小东四人在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广场毛泽东像后面每人撕毁毛泽东像一张,并且把照片传在网上,随后四人身份被曝光,并且引发争论,左派认为此事违反《宪法》和《刑法》,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须依法认罪;右派认为毛泽东发动反右运动、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的遗毒至今没有清理干净,四人的行为是表达言论自由和呼吁民主,另外一种观点是四人撕毁毛泽东像并非去毛或拥毛,是为了出名和引起社会关注度,借机炒作自己。.

新!!: 言論自由和郑州四人撕毁毛泽东像事件 · 查看更多 »

舆论安全

舆论安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詞彙,是一個由中國共產黨的党刊《求是》新造的特色词汇。 根據《求是》的定義,所謂舆论安全的意思就是舆论對政府或國家的安全或穩定性的影響。這個定義,一般被網民認為是一種偷换概念的文革体棍子文,用作整肃媒体言论信号用。例如“正面报道”“负面报道”“新闻比例”...,..等。这些词汇在各项口令通知的配合下,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传媒的堕落犬儒化。在学术上,也对中国新闻学造成了极大的耻辱。另一方面,网民认为:真正的“舆论安全”,應該是保障舆论自由,不被封杀,不被导向,不被“一言堂化”才叫“舆论安全”。.

新!!: 言論自由和舆论安全 · 查看更多 »

舆论斗争

舆论斗争(public opinion struggle),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識形態及宣传工作用语,常出現於中国共产党對內及對外之宣传工作文件及领导讲话中。.

新!!: 言論自由和舆论斗争 · 查看更多 »

防火长城

防火长城(Great Firewall (of China),常用简称:GFW,中文也称中国国家防火墙,中国大陆民众俗称墙、防火墙、功夫网等等),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其互联网边界审查系统(包括相关行政审查系统)的统称。此系统起步于1998年,其英文名称得自于2002年5月17日Charles R. Smith所写的一篇关于中国网络审查的文章《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2008年1月30日新增。,取與Great Wall(长城)相谐的效果,简写为Great Firewall,缩写GFW。隨着使用的拓广,中文「墙」和英文「GFW」有时也被用作动词,网友所說的「被墙」即指网站内容被防火长城所屏蔽或者指服务器的通讯被封阻,「翻墙」也被引申为突破网络审查浏览境内外被屏蔽的网站或使用服务(如被GFW屏蔽的网盘Dropbox)的行为。.

新!!: 言論自由和防火长城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Popullare Socialiste e Shqipërisë,缩写为RPSSh)为1946年至1991年间在阿尔巴尼亚存在的社会主义政权。 1939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占领阿爾巴尼亞王國,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投降,但阿爾巴尼亞王國又被納粹德国占领。1944年,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倡议下成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恩维尔·霍查任主席。1944年11月29日,阿爾巴尼亞全境獲得解放。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41年创建。恩维尔·霍查为该党领袖。1945年12月,全国第一次普选举行,劳动党获得执政地位。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恩維爾·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堅決长期推行阶级斗争,称之为“推动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对外「不同帝国主义國家(美國、英国、希臘、意大利等)和修正主义國家(南斯拉夫、苏联、中国等)调和」,此時阿爾巴尼亞被國際社會孤立。1985年以後阿爾巴尼亞才開始與多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自此擺脫外交孤立狀態。自1990年起,在東歐劇變浪潮影響下,阿爾巴尼亞開始轉变其社會主義路線,並開放言論自由、宗教自由。1991年,舉行阿爾巴尼亞戰後首次多党选举,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获胜。不久,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更名为阿尔巴尼亚社会党,并改國號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新!!: 言論自由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

阿亚图拉阿里·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علی اکبر هاشمی رفسنجانی)又名阿里·阿克巴尔·哈什米·巴赫拉马尼(علی اکبرهاشمی بهرمانی)(),伊朗政治家及作家,曾出任第四任伊朗總統,又曾經是伊朗專家會議(詮釋法源來作出法律裁決的審議機關,負責選舉、監察及罷免伊朗最高領袖)的議員,直至他在2011年辭任。雖然他辭任了伊朗專家議會議員,但仍留任伊朗國家利益委員會(不經選舉產生的行政會議,負責解決議會及憲法監督委員會之間出現的立法衝突)主席。 拉夫桑賈尼在1989年至1997年間出任伊朗總統。他在2005年第三次競選總統,並在第一輪選舉當中領先,但最終在選舉當中敗給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拉夫桑賈尼在1980年當選議會主席,在任至1989年。他在1980年被行刺,身受重傷。 拉夫桑賈尼被形容為溫和派及「務實保守分子」,他支持國內自由市場的地位,贊成國有產業私有化,又在國際上保持溫和形象,避免與美國及西方衝突。 2017年1月8日,拉夫桑賈尼因為心臟病發作被送進德黑蘭一所醫院,搶救無效,享年82歲。.

新!!: 言論自由和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الثورات العربية;Arab Spring)是西方主流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些城镇爆发民主运动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然而各穆斯林國家的命運並不相同,使得這場波及多國的民主化運動蒙上陰影。截至2016年7月,只有突尼西亞成為阿拉伯之春中,唯一能实现民主轉型的國家。除了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趁亂局崛起,控制大片區域外,其他多個國家均陷入長期動亂和戰爭中,已經引發了歐洲移民危機,稱為阿拉伯之冬。.

新!!: 言論自由和阿拉伯之春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權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人權受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憲法》的保護及約束,而其賦予人民自由、平等、法治、行動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和結社及就業自由等。阿聯酋普遍被認為是中東地區較自由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和鄰近的沙特阿拉伯以及伊朗相比。 儘管有憲法的規定,但根據美國國務院年度人權報告的資料顯示,阿聯酋基本上並沒有產生民主選舉的相關機構、公民沒有更換政府和組成政黨的權利。此外,政府會限制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當地媒體也會進行「自我審查」來避免節目出現直接批評政府的言論。在當地的結社自由也是受到限制的。 國際人權和勞工權利等相關的公約阿聯酋大多還沒有簽署,包括《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等。 阿聯酋政府目前正在計畫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

新!!: 言論自由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權 · 查看更多 »

蘇聯人權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是一個極權主義國家,並由蘇聯共產黨內的少數成員把持整個國家的權力體系。蘇聯公民的參政權、選舉權以及其他人權皆普遍遭到壓抑;整個國家的人口亦在政府的規劃下被動員起來以支持國家的意識型態與政策。獨立的政治運動在蘇聯境內是不被允許的,其中包括人民自由組織工會的權利、組織私人公司的權利、創辦未受批准的教會(或宗教)的權利,甚或是組織反對政黨等自由權利皆被蘇聯政府以零容忍政策的態度回應。蘇聯堅定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策亦大大限制了人民擁有私有財產的權利。然而蘇聯政府對於私有財產的不友善態度卻被1960年代的蘇聯人權運動家指摘為違背1936年蘇聯憲法的精神。該憲法亦明文保障人民有自由集會遊行的權利。.

新!!: 言論自由和蘇聯人權 · 查看更多 »

蘋果日報 (香港)

《蘋果日報》(Apple Daily,)為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旗下繁體中文報紙,由大股東黎智英所創立,香港暢銷中文報章之一。 政治立場方面,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部份香港傳媒基於自身利益而自我審查,淡化涉及中國共產黨的負面消息,而《蘋果日報》是少數仍然會大力批評中國政府、香港政府及建制派的報章,因而一直受到中國大陸封禁。2003年5月2日,壹傳媒進入台灣市場,發行了《蘋果日報》台灣版。2012年11月,壹傳媒大股東黎智英計劃將在台灣的所有業務出售予辜仲諒,然该計劃在2013年3月取消,改為深耕台灣。.

新!!: 言論自由和蘋果日報 (香港) · 查看更多 »

赫苏斯·希尔

格雷戈里奧·赫苏斯·希尔-希尔(Gregorio Jesús Gil y Gil, (12 March 1933 – 14 May 2004) 是一名西班牙商人和政治家。他在1991年到2002年間曾擔任馬貝拉市長以及擔任西班牙俱樂部馬德里競技主席超過16年。.

新!!: 言論自由和赫苏斯·希尔 · 查看更多 »

赵紫阳

趙紫陽,原名趙修業,中國河南省滑縣人,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代主要领导人之一。1980年代先後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被視為黨內改革派主要領袖。六四事件后被中共保守派以“分裂党和國家,支持動亂分子”(支持改革的学生及开明派领导)为由排挤下台,在江澤民和胡锦涛當政下被軟禁16年后過世。 赵紫阳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滑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共豫北地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共冀鲁豫边区地委书记,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桐柏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南阳地委书记兼南阳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副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文化大革命时期遭迫害,此后担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書記、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兼成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經流傳「要吃米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的說法。 赵紫阳于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先后擔任國務院總理和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在任期間,他参与启动和领导的改革运动为中国大陆从闭关锁国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全球性的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除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外,他還积极提出并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方案,打擊贪污腐败,推進改革開放的深化,曾一度被認為是鄧小平的接班人。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趙紫陽因同情學生和反對武力鎮壓,而招致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和李鹏等人的不满,被免去黨內外一切职务,最終在軟禁中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16年,於2005年逝世。 由于赵紫阳在六四事件中的立场与态度,以及他在事后面对党内保守势力声讨时坚持己见为自己辩护,中共官方对其的评价直至其逝世仍然以加诸在他身上的“六四错误”为重点。而他大刀阔斧推进经济改革的作为、主张建立现代化政治体制的观点、响应社会各界民主诉求和反对武力镇压学生的言行以及至死不屈服于外加其罪的品格,获得了中共党内开明人士(如前人大委员长万里、前副总理田纪云等人)和海内外认同普世价值的团体或个人的广泛支持与赞誉,是现代中國民主運動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也是中共历史上少有的特立独行的领袖人物之一。赵紫阳於改革开放时期擔任總理的貢獻及經濟決策,当时被世人称为「改革開放的總工程師」;亦有人認為他才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非鄧小平。.

新!!: 言論自由和赵紫阳 · 查看更多 »

開放政策

开放政策(гла́сность 解作“开放性”或“公开性”)是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

新!!: 言論自由和開放政策 · 查看更多 »

藐視法庭

藐視法庭是普通法地區常見罪行,一般用作保護法庭的莊嚴,惟藐視法庭的內容並無詳細界定,部分原則常與知情權及言論自由相違背。民權意識提高下,多個普通法國家近代已對該罪犯解禁,寬鬆處理有關罪行。早年除了有藐視法庭罪行外,亦曾有藐視議會罪。.

新!!: 言論自由和藐視法庭 · 查看更多 »

董建華

董建華(7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1997年7月1日至2005年3月12日),於第二屆任期期間辭職,第10屆至第13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董建華1992年經香港總督彭定康任命為行政局非官守成員,1996年12月11日在推選委員會中擊敗楊鐵樑、吳光正和李福善等中勝出,獲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委任為香港首任行政長官。2002年2月28日,董建華在無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第二任行政長官,任期原於2007年6月30日屆滿,惟董建華於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為理由向中央人民政府請辭,於3月12日獲接納。同日,他獲全國政協推薦並當選第10届全國政協副主席,連任三屆至今。 在其行政長官任內,香港爆發多場大規模示威,他的政策亦備受爭議及非議,間接導致多位高級官員問責下台。他離任特首後成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晉身國家級副職領導人。2012年梁振英上任後成立團結香港基金會,重新活躍於政壇。.

新!!: 言論自由和董建華 · 查看更多 »

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GBS,JP(Regina Ip Lau Suk-yee;),本名劉淑儀,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新民黨及匯賢智庫主席,曾任香港政府保安局局長,在主權移交前於殖民地政府出任入境處長,是香港歷史上首位出掌紀律部門的女性。 在保安局局長任內,葉劉淑儀的政策備受廣泛爭議。在向各國爭取特區護照免簽證、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越南船民問題、制定中港兩地有關被扣押港人之通報機制雖有建樹,但在處理居港權問題和《公安條例》修訂等議題上過於強硬,以及被批評不尊重香港司法制度。2002年9月開始推銷具爭議性的《基本法23條》(簡稱《23條》)立法,由於被指態度輕佻傲慢,蔑視議員提問,又時常發表富爭議性言論,執意立法23條讓她的民望不斷下滑,至2003年7月1日50萬人上街遊行後,其民望更跌至谷底,成為最不受歡迎的政府官員,最終迫使《23條》擱置立法,她本人亦在同年7月16日辭職,成為首批辭職的問責局長之一。 辭職後,葉劉淑儀在2003年赴美國留學,2006年回港,並以政治人物身份加入政壇,成立匯賢智庫,自任主席,就社會事務發表意見。至2007年9月27日,她向外界公佈參加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獲建制派支持爭奪馬力逝世後出缺的議席,不過最後被獲泛民主派支持的陳方安生擊敗。葉劉淑儀在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再次在港島區參選,最終成功當選。 2011年8月,葉劉淑儀稱會「犧牲」自己參選第四屆行政長官。2012年2月20日,葉劉淑儀宣佈參選行政長官選舉,她認為另外兩位候選人唐英年及梁振英均出現嚴重誠信問題,希望參選能給選委和市民多一個選擇。不過她於提名截止前未能獲得所需之150個提名票而放棄參選。同年連任立法會議員,其後加入行政會議。 2016年12月14日,新民黨會員大會通過黨主席葉劉淑儀參選行政長官,所以葉劉淑儀在12月15日向行政長官梁振英辭去行政會議職務,並獲得梁振英批准。12月15日下午,葉劉淑儀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宣布參選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但是她於提名截止前未能獲得所需之150個提名票而于2017年3月1日宣布退出選舉。.

新!!: 言論自由和葉劉淑儀 · 查看更多 »

葉菊蘭

葉菊蘭(),臺灣苗栗縣銅鑼鄉客家人,鄭南榕遺孀。廣告行銷界出身,現任臺灣觀光協會會長,前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及行政院副院長。葉也先後出任交通部長、客家委員會主委、高雄市長等公職,從政生涯締造不少紀錄,包括第一位女性副閣揆、第一位女性直轄市長(代理高雄市,直到2006年第一位以選舉方式產生的女性直轄市長陳菊繼任)。.

新!!: 言論自由和葉菊蘭 · 查看更多 »

蒙古国

蒙古國(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传统蒙古文:)是一個亞洲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會處,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蒙古國由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烏蘭巴托所構成,其領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 當前蒙古國的國土是古代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生活和曾經建立政權的地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 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王朝崩潰後,蒙古曾宣布獨立,但未得到眾多國家承認,直到1921年人民革命取得在俄國控制下的獨立,並至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確認。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1989年東歐劇變後,蒙古亦在1990年初發生了民主革命,導致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並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 ,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權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游牧或半游牧。蒙古國的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主要民族為蒙古族,亦有哈薩克、圖瓦等其他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60美元(2016年)。 蒙古於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繼續尋求增大其在地區經濟和貿易的參與度。.

新!!: 言論自由和蒙古国 · 查看更多 »

蓝丝带

藍絲帶有許多的意義和象徵,有時更與地區與其社會文化有關。.

新!!: 言論自由和蓝丝带 · 查看更多 »

蔡躍陞事件

蔡耀陞事件,發生於2014年,中華民國陸軍中尉蔡耀陞在個人臉書上發表貼文,宣稱他個人支持台灣獨立。遭人檢舉後,中華民國國防部以違反行政中立、違反軍隊國家化原則,做出行政懲處的事件。這個事件在台灣產生「軍人言論自由」的爭議。.

新!!: 言論自由和蔡躍陞事件 · 查看更多 »

蔡正元

蔡正元(),臺灣雲林人,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曾任中國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立法委員、國民黨代理發言人、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

新!!: 言論自由和蔡正元 · 查看更多 »

蔣經國

蔣經國(),字建豐,生於大清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曾任中華民國總統、陸軍二級上將,國際知名反共人士。他是蔣中正與毛福梅所生的獨子。1925年至1937年在蘇聯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馬列主義教育。回国后他成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以建設「新贛南」著名於時,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籌備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並擔任幹事會幹事長。1944年至重慶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二戰後,為外交部特派員,與蘇聯方面交涉中国东北地区事務。1948年8月至10月,一度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督導上海經濟。 1952年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出任救國團主任。1956年,主持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率隊開闢中橫公路等台灣地區交通、民生建設。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繼蔣中正成為首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72年至1978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1978年起接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兩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總統任內逝世。當時蔣經國在台灣主政期間推行十大建設。蔣經國在國際上孤立情勢中,大大發展中華民國經濟,解除多年之戒嚴,促進政治民主化。.

新!!: 言論自由和蔣經國 · 查看更多 »

蔣渭水

蔣渭水(),字雪谷,臺灣宜蘭人。為臺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人物。其弟為蔣渭川。.

新!!: 言論自由和蔣渭水 · 查看更多 »

锤子与镰刀

锤子与镰刀(☭,серп и молот,IPA:,又称锤子镰刀、铁锤镰刀)是一种起于俄国革命的用来代表共产主义的标志。创立时,两个工具分別代表兩種无产阶级劳动者:锤子用来敲打,象征工人;镰刀则用于收割,象征农民。两个工具结合于一体,代表工农团结、合作及反抗反动运动与外国干涉。即使在组合成一个符号之前,这两种工具都是被长期用在欧洲纹章中的传统符号。内战后,镰刀与锤子广泛用于象征苏联的和平劳动和国际无产阶级联合。冷战时期,随着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間两极化和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与组织兴起,大多数与共产国际、社会主义国际有聯繫的国家与组织都以镰刀与锤子(或其变体)为标志。 在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大部分镰刀与锤子標誌被拆除或立法取締,而俄羅斯境內的部分蘇聯古蹟仍保留少數的镰刀与锤子雕刻;此外俄羅斯航空即使在蘇聯解體後,仍照舊使用鐮刀與鐵鎚作為企業標識。.

新!!: 言論自由和锤子与镰刀 · 查看更多 »

鄭南榕

鄭南榕(),臺灣政治人物、時事評論者,同時也是臺灣政治雜誌出版者及持不同政見者,主張爭取全面的言論自由、支持臺灣民主化且致力推動臺灣獨立運動。鄭南榕為外省人第二代,祖籍福建福州,與客家籍妻子葉菊蘭定居臺北市,經歷多次創業挫折;1981年轉為自由作家,開始接觸政治議題,並為黨外運動雜誌撰寫文章。 中華民國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的1984年,鄭南榕與友人創辦了黨外運動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大力批評時政,獲得不少社會民眾迴響。之後鄭南榕更以雜誌社為基地,多次發起要求民主化改革的活動,逐漸成為黨外運動的重要人物。而在解除戒嚴後,鄭南榕仍反對當時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一黨獨大政府對於自由思想訴求的壓制,並且多次公開表示支持臺灣獨立運動。1988年,鄭南榕更進一步在雜誌上刊登了許世楷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 1989年,鄭南榕因涉嫌叛亂被傳喚出庭,但他拒絕被警方拘捕。鄭南榕認為臺灣獨立的主張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表示「國民黨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夠抓到我的屍體。」隨後將自己關在《自由時代周刊》雜誌社內,並準備汽油,彰顯抵抗意圖;是年4月7日清晨,警方向雜誌社發動攻堅行動時,不願被逮捕的鄭南榕點燃汽油,自焚身亡。 其自焚事件立刻引起迴響,另一名類似主張者詹益樺在鄭南榕出殯期間,於「介壽館」前自焚身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當年度舉辦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有所影響。外省第二代鄭南榕引火自焚的舉動,讓他被許多臺獨主義者尊稱為「言論自由殉道者」、「臺灣建國烈士」或者是「臺灣獨立建國之父」等。鄭南榕的妻子葉菊蘭後來繼續從事政治,並擔任過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客家委員會主委和行政院副院長。2016年12月,林全內閣將鄭南榕逝世日定為「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鄭南榕捨身捍衛言論自由,並希望讓民眾瞭解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

新!!: 言論自由和鄭南榕 · 查看更多 »

鄭松泰

鄭松泰博士(Dr.,),社會學學者及政治人物,曾於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擔任專任導師,任教香港社會、香港政治經濟學、現代中國文化以及社會學導論等科目。2018年6月合約完結後理工大學不再續約。 鄭松泰為政治組織熱血公民主席,綽號泰博,在網絡電台熱血時報擔任《熱血政治》節目主持。.

新!!: 言論自由和鄭松泰 · 查看更多 »

針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

企業或政治人物因為事關公共利益的議題而引發社會大眾批評時,被批評者藉由提起一個訴訟,企圖令批評者難以忍受訴訟程序所需的勞力、時間、費用等等成本而放棄其批評,這樣的訴訟稱為針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 通常原告並不期待勝訴。 提告的真實用意在於透過法律費用及上法庭的冗長過程,讓被告心生恐懼、身心俱疲,最終放棄原本的言論與主張。 一旦提出訴訟, 其他人可能就更不敢參與理性辯論,而原告也就達到了製造寒蟬效應的目的。 針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有很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是提起誹謗罪訴訟。 這類訴訟的原告可能採取的手段包含:將不相關的其他人(例如關鍵被告的親戚、僱主)納入被告、將那些並沒有具體訴求的其他人(例如關鍵原告的企業夥伴)納入原告、運用模棱兩可或刻意複雜化的措辭讓原告不至於吃上偽證官司、拒絕和解(或者除了金錢之外拒絕其他和解方式)、對於被告任何企圖和解的努力都指稱為「欠缺誠意」、企圖指認匿名或半匿名反對者、在法律細微枝節上打轉、一意企圖提高被告花費(而不在乎原告自身花費是否更高)。.

新!!: 言論自由和針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 · 查看更多 »

自由

自由(和製漢語:,Freedom, 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包括各国宪法规定的言论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當然還有諸多的自由意志例如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但因學術上對於自由之概念多有不同,且自由與胡作非為僅一線之隔,因此在法律概念上則以憲法來保障人的自由權,並同時賦予其國民守護享有各該憲法保障之各種自由權利之義務。 自由在民主政治中又体现为一种精神,自由,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但是會守護那有選擇之自由的精神。.

新!!: 言論自由和自由 · 查看更多 »

自由巷

自由巷,掛牌設立於2012年(台灣解嚴25周年)8月,位於臺灣臺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06巷3弄,全長365公尺、寬約6公尺,巷內有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周刊辦公室原址(現為)。該刊創辦人鄭南榕因宣揚臺灣獨立運動(刊登「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而接到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他為了凸顯「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而於1989年4月7日拒捕自焚,此後被譽為「焚而不燬台灣魂」。11號3樓自焚所在的總編輯室保留至今,並於199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成立。.

新!!: 言論自由和自由巷 · 查看更多 »

自由中國

《自由中國》雜誌(1949年11月20日-1960年9月4日),是一本在中華民國發行,以擴展民主自由空間為宗旨的政治刊物,由從中國大陸來臺灣的自由主義者以及政治人物所出版。因為在國民黨於臺灣的威權統治下,該雜誌在臺灣的言論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幾乎是整個1950年代在檯面上唯一可以聽到的異議聲響。因雷震等臺港在野人士籌備組織中國民主黨觸怒了國民黨當局,1960年9月4日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藉《自由中國》第二十三卷第五期刊出殷海光寫的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以涉嫌叛亂的罪名將雷震等人逮捕,該雜誌停刊。.

新!!: 言論自由和自由中國 · 查看更多 »

自由之愛運動

自由之愛運動,是臺灣1980年代第一場大型學生抗爭運動,由國立臺灣大學學生發起。原本保守、封閉的臺大校園在自由之愛運動後,逐漸開放學生參與校務、成立學生會,讓學生自由發表言論。同時,有別於早期的學生運動,自由之愛運動將抗爭標的拉高至大學改革層次,在臺灣學生運動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新!!: 言論自由和自由之愛運動 · 查看更多 »

自由软件

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根據自由軟體基金會对其的定義,是一类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複製、研究、修改和分發的,尊重使用者自由的軟體。這方面的不受限制正是自由軟體最重要的本質,與自由軟體相對的是专有软件(proprietary software),或被稱為私有軟體、封閉軟體(其定義與是否收取費用無關──自由軟體不一定是免費軟體)。自由軟體受到選定的「自由軟體授權協議」保護而發佈(或是放置在公有領域),其發布以原始碼為主,二進制檔案可有可無。自由軟體許可證的類型主要有GPL许可证和BSD许可证兩種。.

新!!: 言論自由和自由软件 · 查看更多 »

自由民主制

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意思接近「自由主義的民主」,是民主在21世紀的主導形式,為政體之一。它採取了代議民主制,由人民選出的民意代表行使決策權力,其權力則受到法治的監督和限制,通常還會採納保障個人及少數派權利和自由的宪法,同時也限制了多數派及其選出的領導人的權力。 自由民主制所保障的權利和自由是相當多樣化的,但通常都會包含以下的成分:要求合法程序的權利、隱私權、私人財產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權利、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宗教自由。在自由民主制中這些權利(也被稱為「自由權利」)可能是直接經由憲法賦予,或是透過一般法規和判例法賦予。 自由民主制通常也有著寬容和多元的特色;多元的社會和政治觀點—即使是極端或偏激的觀點亦然,在遵守民主規範的情況下都會被允許存在。自由民主制定期舉行選舉,不同政治觀點的團體都有機會藉此角逐政治權力。 「自由民主制」中「自由」一詞遵從自由主义的意識形態。自由民主制最初是在啟蒙時代由擁護自由的哲學家們所創立的現代自由民主制框架,強調透過宪法保障個人免受政府權力的侵犯。.

新!!: 言論自由和自由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自由民權運動

自由民權運動,是在日本明治時代發生的一場政治及社會運動。自1874年民撰議院設立建白書遞交以來,該運動的分子就向明治政府提出一系列開設議會、減免地租、修改不平等條約、保障言論自由與集會自由等等的要求。直至1890年帝國議會開設後,該運動仍繼續。.

新!!: 言論自由和自由民權運動 · 查看更多 »

自由意志党

自由意志黨(Libertarian Party),有时译作自由黨,是一個在1971年成立的美國政黨。目前是美国第三大政党,也是美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政党,擁有超過200000名註冊選民,以及超過600名黨員在擔任公職,包括了市長、郡政府官員等政府要職。自由意志黨的黨綱宣示將貫徹自由意志主義的理念,主張減少政府管制,堅定支持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以及公民自由。.

新!!: 言論自由和自由意志党 · 查看更多 »

自焚

自焚是自殺的一種极端形式,自焚者經常會使用汽油或煤油烧死自己,古時用木炭或跳火山。是自殺方法中痛苦最強烈,死狀最悽慘的其中一種。自焚会造成严重的表皮和呼吸道烧伤,因此幸存者的后遗症状比其他自杀幸存者要严重得多。 在某些狀況下公開自焚,通常是一些人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观点,比如抗议政府決策不公,對法律案件有所執疑,遭受冤屈等。例如曾在越南戰爭時期反對南越政府迫害而自焚的釋廣德等僧侶,而後演變成佛教徒危機,造就全越南輿論的憤慨,最後楊文明將軍發動1963年南越政變,捕杀吴廷琰。在其他各國也有類似事件,韓國有同樣為反政府運動而自殺的學生,而日本為爭取改善基層工人階級待遇的釜崎共鬥會議幹部,都採用了自焚自殺而引起了社會的注目。在台灣,黨外運動人士鄭南榕與詹益樺等曾為了追求言論自由,向國民黨政府自焚抗議。 2010年,26歲的突尼斯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失業被迫當無照小販,遭受執法人員的濫用暴力,於是自焚以抗議,揭開了茉莉花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的序幕。 2005年西藏的僧人也曾以自焚方式反抗;西藏流亡政府声称:自2011年起至2014年9月,已有132位僧侶或藏人以自焚的方式反对中共政府,其中约至少113人死亡,被西藏女作家唯色稱為「是近代史上最偉大最慘烈的政治抗議浪潮。」而中共喉舌媒体《环球时报》则声称:是一家名为“哲瓦在线”的网站煽动藏区年轻僧人自焚,2012年一年内藏区发生76起自焚事件。而2009年以前,“哲瓦在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美国政府下属的。一段时间后,达赖喇嘛的亲信、前任驻北美代表、“哲瓦在线”的创建人土登桑珠又为“哲瓦在线”找到了新的资金提供者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以“人权沟通项目”的名义给“哲瓦在线”每年5万美元的经费。.

新!!: 言論自由和自焚 · 查看更多 »

臺大哲學系事件

臺大哲學系事件,是指1972年12月到1975年6月之間,在國立台灣大學校內,以「反共」之名,對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內中國自由派學者進行整肅的一連串--,並導致臺大哲學系教職員包括趙天儀、陳鼓應、王曉波、楊斐華、胡基峻、李日章、陳明玉、梁振生、黃天成、郭實瑜、鍾友聯、黃慶明及美國籍客座教授馬樂伯遭解聘,臺大哲學研究所停止招生一年。 這個事件被認為是由中國國民黨特工系統發動,以壓制因保釣運動而起的學生運動風潮,警備總部也曾介入此事。.

新!!: 言論自由和臺大哲學系事件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言論自由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大學大陸社

臺灣大學校內學術性社團,於1972年成立,全名為大陸問題研究社。簡稱為大陸社。 原初創社宗旨為「研究大陸問題,認清共匪真面目,喚起救國熱情,致力復國大業。」但目前活動已與「匪情研究」相距甚遠。目前社團以讀書會、書展、影展為主,理念為「學術優於政治,關懷必先了解」。.

新!!: 言論自由和臺灣大學大陸社 · 查看更多 »

臺灣大學濁水溪社

臺大濁水溪社為臺灣大學內的學生社團,簡稱為濁水溪社、濁社等。該社團定期發行社團刊物《濁流》。成立於1987年三月。社團成立以反自由化的農民運動為關懷目標。在臺灣90年代民主化裡的學生運動場域中,為臺灣第一個「單一議題性學生運動社團」,而後逐步有勞工、婦女等相關單一議題性社團之成立。.

新!!: 言論自由和臺灣大學濁水溪社 · 查看更多 »

臺灣人權

臺灣人權是指人權在臺灣的實踐,也就是臺灣住民做為一個人對所應享有之權利的爭取歷史與現行保障。以下分別從歷史、法律、現實等層面描述臺灣的人權進展,參考國際人權團體對臺灣各地各類人權狀況的觀察。.

新!!: 言論自由和臺灣人權 · 查看更多 »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新!!: 言論自由和臺灣歷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主共產黨

台灣民主共產黨,是中華民國的政黨之一,於200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該黨前身是2009年3月底成立的中華民國共產黨。該黨成立目的是走臺灣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並和平與中國大陸統一,使臺灣在一國兩制下成立高度自治的台灣特別行政區政府。陈水扁的堂弟陈天福担任该党总书记。 2009年3月底,中華民國內政部批准中华民国共产党成立,陈天福出任总书记,党旗直接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不过,在当了短短5个多月的总书记后,陈天福就宣布,他的支持者无法接受在“共产党”三字前面加上“中华民国”名字,加上他在党内没有实权,因此决定成立其拥有实质领导权的新政党。2009年9月25日,中華民國共產黨宣布開除陳天福黨籍。 2009年10月1日,陈天福一手主导的台湾民主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央黨部設於臺北市中正區泉州街26號。按陈天福的说法,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他选在当天成立台湾民主共产党,是要祝福大陆同胞们节日快乐,祝愿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康庄大道。该党党章强调,该党公职人员将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神为人民服务;该党党旗也与中国共产党党旗基本一致,只是在党徽之下加了小小的绿色台湾岛图案。 2013年9月18日,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田秋堇公布一封由台灣民主共產黨寄發的、邀請赴上海市參加本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及該黨成立4周年茶會的邀請函,田秋堇說,這很明顯是中國利用台灣言論自由與結社自由來進行統戰,「已經到了毫不避諱的地步」。內政部民政司司長黃麗馨說,《人民團體法》僅規範政黨組織相關規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僅限制台灣人民不得到中國大陸擔任公職、黨職,《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未明文限制或禁止政黨到中國大陸舉辦類似活動。 2013年9月25日,台灣民主共產黨預定於上海市舉辦的黨慶活動最終被叫停,陳天福接受中央通訊社訪問時說,這次辦不成「有很多不能說的原因」,他不願細說原因,也不願透露被哪個單位叫停。.

新!!: 言論自由和臺灣民主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此舉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所謂的「臺灣光復」,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國共戰爭),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同時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於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日方稱引揚歸國),這使得臺灣在這段時期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新!!: 言論自由和臺灣戰後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海現狀

臺海現狀意指當前海峽兩岸的政治地位與狀態,即臺灣與中國大陆分屬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統治的現狀。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停止對金門砲擊之後,兩岸處於實質性停火狀態。中華民國政府於1991年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單方面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以中國大陸方面為首的觀點認為,兩岸並無簽訂任何停火或停戰協議,依舊處於敵對狀態,並在政治、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領域上仍有敵對心態。 「维持台海现状」被认为是目前暂时缓和海峽两岸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兩岸均具有廣泛民意支持,但是中國大陆、臺灣和國際社會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看法不盡相同。.

新!!: 言論自由和臺海現狀 · 查看更多 »

金恒煒

金恒煒(),臺灣外省人,本籍浙江溫州,為臺灣著名記者、作家、政治時事評論員、臺灣獨立運動人士。父親是金溟若,兄長是金恒杰(金載熹)、金恒鑣。曾經擔任臺灣北社副社長。.

新!!: 言論自由和金恒煒 · 查看更多 »

腓利門書

腓利門書(ΠΡΟΣ ΦΙΛΗΜΟΝΑ)不僅是“外邦人的使徒”所寫的最短的一封信, 而且在整本新約聖經中,只有約翰二、三書比腓利門書的篇幅更短。此外,這是使徒保羅惟一的“私人”信件,意即不是正式寫給一群會衆或一位監督,而是寫給一位私人朋友,目的是要與這位基督徒弟兄討論一個特别的難題。這位弟兄顯然就是富有的腓利門。他住在小亞細亞中部弗呂家的歌羅西城。 《腓利門書》主題:在新人裡信徒身分平等的例證。.

新!!: 言論自由和腓利門書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二世

(胖威廉)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和布蘭登堡選帝侯(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在位)。 有別於前任國王實施25年的謹慎外交,他在任內推行強權政治,獲得前所未有的領土增長率。這讓普魯士成為德意志人與波蘭人混合的「雙民族國家」,並從實際上的次強,晉升為名副其實的列強(great power)。但是,因為他疏於軍備改革,普魯士的戰力逐漸下降,無法因應法國大革命之後新局勢的挑戰。他的宗教文化政策是以振興新教傳統來對抗理性啟蒙;此外,他大力贊助文藝建設,使得普魯士的文化軟實力大幅上升,包括1788年在柏林建造著名的勃蘭登堡門。.

新!!: 言論自由和腓特烈·威廉二世 · 查看更多 »

苏联宪法

苏联宪法先后共有三个版本,均建立在苏联的前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所创的1918年苏俄宪法的基础之上。.

新!!: 言論自由和苏联宪法 · 查看更多 »

苏联政治笑话

苏联政治(或稱苏东政治笑话),即流行于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笑话。这种笑话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于在这些国家生活的人之手,也有一些来自美国、西德及其他國家。此类笑话以讽刺苏联-东欧诸国的领导人、政治、经济和生活状态为主,数量极大,讽刺辛辣,广为流传,前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还在公众集会上讲过几个这样的笑话,据他所说他还“讲给了戈尔巴乔夫听,然后他笑了”。 在苏联的这种政治笑话的起源时间不详,但在50年代斯大林执政末期就已经广泛出现了。这些笑话最初来自于沙俄时期的政治笑话。在苏联和东欧,政治笑话的泛滥是在60-80年代(尤其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和地下出版物一起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中政治异见的一种象征。在“公开化”之前当局一直试图限制政治笑话的传播流动,但效果不佳。 从体裁上,政治笑话一般是段子式或者问答式,问答式也会非常简单,适合一个人为别人讲。著名的“”系列就是典型的问答式政治笑话。.

新!!: 言論自由和苏联政治笑话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7月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英國2009年7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英國2010年11月 · 查看更多 »

英联邦宪章

英联邦宪章是阐述了英联邦国家价值观的一部宪章,也是其54个成员国平权、民主等一系列原则的承诺。于2012年12月19日通过后在2013年3月11日(即英聯邦日)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伦敦正式签署。 总共16个核心价值观在宪章中得到体现,包括民主、人权、国际安全与和平、谅解、尊重与理解、言论自由、權力分立、法治、善治、可持续发展、环保、健康、教育、食物与居所、性别平等、英联邦国家青年人的重要性、小国需求的认同、弱国需求的认同,以及公民社会的角色。.

新!!: 言論自由和英联邦宪章 · 查看更多 »

雨傘革命時間軸 (2014年10月)

本条目记录2014年10月雨傘革命的佔領情況、細節。.

新!!: 言論自由和雨傘革命時間軸 (2014年10月) · 查看更多 »

零八宪章

《零八宪章》是为了纪念1948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宣言》发表60周年之际,受捷克斯洛伐克反体制运动的象征性文件《七七宪章》(Charter 77)启发,由张祖桦负责起草、刘晓波等人修改并由303位各界人士首批签署的一份宣言簽署者除發起人劉曉波以外,尚有一些中國著名異見人士與維權人士,包括鮑彤、丁子霖、刘军宁、戴晴、-于浩成-、浦志強、張祖樺、茅于轼、冉云飞等。,內容除了提出促进中国民主化进程、改善人权状况外,更提出以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來解決兩岸問題及各民族問題,特別的是,零八憲章內容與價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部分草稿版本也有不少雷同之處。原定於2008年12月10日簽署《世界人權宣言》60周年這一天舉行論壇,並發表中國《零八憲章》。由於此事與中国政府產生嚴重對立,政府已經禁止此活動的繼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逮捕多名發起草人。到2011年6月为止,在《零八宪章》上签名的有一万三千多人,还有一些人陆续在网上签名。不过由于网站受到当局干扰,所以即使在网上签名也已經不容易。 零八憲章由中國303名各界人士發起並簽署,而改革方式為呼籲中國政府進行修憲。為因應世界人權宣言60周年,中國改革人士主張在自由、平等、人權的普世價值下,在中國實施民主、共和、憲政的現代政治架構。起草人在宣言開頭解釋發佈《零八宪章》的立場:“今年是中国立宪百年,《世界人权宣言》公布60周年,“民主墙”诞生30周年,中国政府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周年。在经历长期的人权灾难和艰难曲折的抗争历程之后,觉醒的中国公民日渐清楚地认识到,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民主、共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

新!!: 言論自由和零八宪章 · 查看更多 »

電影分級制度

電影分級是規範電影公開播映時可觀賞對象的檢查制度,其主要根据影片之内容来规定和划分适合观赏的年龄段。在一些地方,電影分級制度可能具强制拒絕未成年人看某些電影的法律效力;在其他地方,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電影院仍執行電影分級限制。 許多國家的政府都設有電影或電視檢查及制定分級的單位,通常被稱為「電檢」。站在政府的角度來看,檢查制度的好處是可以事先掌控可能具有威脅性或破壞性的電影,又不會過度侵犯人民的言論自由權。.

新!!: 言論自由和電影分級制度 · 查看更多 »

耶和华见证人和各国政府

耶和华见证人在全球努力與人分享《聖經》的信仰,其團體在大多数国家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并取得与其它宗教教派相似的基本权利。 在很多地区,政府从官方角度十分赞赏耶和华见证人在扫盲工作和应付自然灾害、政治危机(提供紧急援助方面)作出的贡献。然而,耶和华见证人也在不少国家面对合法化问题和来自政府的反对。这是很多與耶和华见证人有關的法律诉讼的根本原因。.

新!!: 言論自由和耶和华见证人和各国政府 · 查看更多 »

耶稣基督的女孩

耶稣基督的女孩(Jesus Christ's Girls,简称JC's Girls)又名耶稣基督的女孩女孩女孩事工(JC's Girls Girls Girls Ministry),是美国福音派女性基督教组织,旨在向色情产业中的女性工作者传福音。该组织不会试图说服女性脱离色情产业,但会对希望脱离的女性伸出援手。组织的关注重点也不是要发展更多基督徒,而是为了传达这样的理念:世界上有很多基督徒,他们不会因女性从事色情产业而抱持批判态度,并且愿意接受她们。此外,该组织还会对希望克服的男性和女性提供帮助。 该组织由希瑟·维奇创办,她曾做过4年脱衣舞孃,成为基督徒后退出了色情产业。在的支持下,她于2005年3月的圣周五在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的桑多斯教堂创办耶稣基督的女孩。2006年1月,耶稣基督的女孩前往,在成人影带新闻成人娱乐博览会布有展位,引来大量关注和新闻报道。到了2008年,维奇已迁往拉斯维加斯,以附近城市亨德森的中央基督教堂作为组织根据地。2007年,耶稣基督的女孩在岩石教堂开设圣地亚哥分会,其创立者是曾做过脱衣舞孃和应召女郎的特丽萨·谢尔,以及社会工作者雪莉·布朗。2011至2014年,维奇、谢尔和布朗相继从耶稣基督的女孩辞职,将领导工作交给劳拉·邦德。截至2014年,耶稣基督的女孩只剩下圣地亚哥一处分会。 加利福尼亚州美南浸信会发言人特里·巴罗内表示,耶稣基督的女孩的志愿者们“所做的正是耶稣所做的……他向妓女和税吏传道”。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的一名浸礼宗牧师批评耶稣基督的女孩没有明确鼓励女性退出色情产业,他为此引用《马太福音》第6章第24节,这段《圣经》经文指出,同一人不能事奉二主,意指脱衣舞孃必须辞去工作后才能去教会。对此维奇反问:“我们难道应该要求那些贪食的人要少吃一点才能上教堂?”《卡尔加里先驱报》的菲利普·谢维尔认为,耶稣基督的女孩所进行的传福音活动是“美国最不寻常的基督教外联活动”。.

新!!: 言論自由和耶稣基督的女孩 · 查看更多 »

退步左派

退步左派(regressive left),也译作反动左派,有时也被称作“退步自由派”(regressive liberals),是一种用来形容一部分左派的负面称呼。这些左派被指责在政治上持一种反动观念,因認同文化多元和相对主义,容忍限制個人權利的意识形态(比如伊斯兰主义),但同時繼續攻擊右派和保守主義支持者,並限制他們發表意見的言論自由,如2017年部分左翼人士成功阻止部分另類右派支持者在學院進行演講。此外,批評者指責他們為捍衞自身的道德高地,會把不认同他們立場的人稱呼為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主義者,仇外,恐同,恐伊斯蘭等。 類似的左派在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被称为“白左”、其中最惡劣者甚至被稱為“聖母婊”,在香港被稱為「左膠」,在日本則稱為「和平白癡」;這些左派也是因為對敵對勢力友善而遭譏諷。.

新!!: 言論自由和退步左派 · 查看更多 »

除罪化

罪化,香港稱作非刑事化,指將原本被刑法所處罰的犯罪行為變成刑法不處罰的行為。一般而言,除罪化是經由修改法律、對法律加以解釋或由法院停止適用某一法律而達成,由於刑法對於人民權益的侵害甚鉅,因此部分不涉具體法益侵害的行為也常有除罪化的呼聲。除罪化往往僅指免於國家施以的刑罰,不等於合法化,並不代表免除全部的法律責任。就算除罪化,該行為通常還是必須面對民事的損害賠償責任,或改用行政罰,特別在有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英美法系國家,刑罰通常是被高額的損害賠償取代。 隨著各國法律及文化的不同,被除罪化的行為亦有所不同,例如:.

新!!: 言論自由和除罪化 · 查看更多 »

陳一諮

一諮(),出生于四川成都,陕西省三原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經担任中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中方主席、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等职。他被認為是1980年代在中国主持农村、经济和体制改革的智囊首脑、农村体制改革的主推手,受到胡耀邦和趙紫陽等改革派領導人的器重,在六四事件中反对武力镇压学生,於6月4日以辭職及退黨明志,被迫流亡美国,后遭到李鹏秘密通缉。2002年發現罹患癌症,於病中撰寫《陈一谘回忆录》於2013年六四前夕出版。.

新!!: 言論自由和陳一諮 · 查看更多 »

陳云根

陳云根博士(Dr.,),筆名陳雲,人稱國師,香港客家人,學者兼作家,修讀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副修民族學及漢學)。陳云根是城邦派政治人物,主張並推動香港自治運動,現為香港復興會主席兼創辦人。 陳云根於1997年加入由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特別顧問葉國華擔任主席的香港政策研究所,認識了何志平,隨他到藝術發展局、民政事務局工作。在陳云根加入民政事務局前,曾在城市大學任兼職講師,教授文化政策,之後他於1997年至2002年期間擔任了藝術發展局策劃及研究總監,其職責負責藝術策劃和管理推動政府文化計劃。何志平於2002年7月獲當時特首董建華任為民政局長後,同年9月決定透過內部撥款招聘研究總監,陳云根最後透過公開招聘程序,獲聘為民政局研究總監。陳云根的研究小組隨著何志平的離任於2007年6月底解散。 陳云根曾任職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作品包括《香港城邦論》系列。《香港城邦論》在香港電台第五屆香港書獎中得獎。2008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其餘著作及報章專欄內容多數以香港風俗、香港文化、中國語文及時事評論為主。2016年8月15日,嶺南大學決定不與其續約而結束他的七年教學生涯。 2016年7月27日,陳云根代表香港復興會,聯合熱血公民及普羅政治學苑,組成熱普城選舉聯盟,首次參加香港立法會選舉,與熱血公民成員李珏熙合組一張名單出戰新界東選區,並以「永續基本法」為競選政綱,最終以二萬多票敗選。.

新!!: 言論自由和陳云根 · 查看更多 »

陳冠希裸照事件

陳冠希裸照事件(Edison Chen photo scandal)又稱香港藝人不雅照事件、藝人床照流出事件等,在大陸又稱為豔照門,是始發於2008年1月底香港娛樂圈及互聯網的一件裸照事件,香港藝人陳冠希自行與至少12名女性拍攝裸照,當中涉及香港女藝人鍾欣桐、張栢芝、陳文媛、顏穎思、陳思慧、陳育嬬及圈外的楊永晴的裸照透過互聯網上電子郵件、新聞組及網路討論區廣泛流傳。由於牽連裸照事件的藝人公司先後報警備案,加上媒體多次異乎尋常的追訪,隨即引起了香港警方的調查及介入,而香港警方更曾要求國際刑警協助調查。其後,香港警方懷疑涉案的上載照片寄存於陳冠希的電腦,在送交eLite Multimedia電腦店修理時遭人非法複製照片後,更在未經陳冠希的同意而被不知名人士公開照片。同年2月21日,裸照事件主角的陳冠希召開記者會,用英文向公眾及所有受害人道歉兼且承認自己拍攝大部份照片,並宣佈無限期退出香港娛樂圈。2009年6月3日,陈冠希首次公开接受有線電視新聞網专访,谈论“艳照门”事件的诸多细节。 香港多份報章在農曆新年期間連續十多天以該裸照事件作為頭條新聞,而不是報導新年市況的新聞。其中《蘋果日報》更連續21天(1月29日至2月18日)以頭版大篇幅報道消息。.

新!!: 言論自由和陳冠希裸照事件 · 查看更多 »

陳貝兒

陳貝兒(Janis Chan,),香港傳播界、商界名人、社會企業Green Monday執行總監,致力推廣素食和環保生活,2013年4月更為推廣素食環保訊息,組成香港隊參與北極馬拉松,藉此提高港人對全球氣候暖化、冰川融化的意識。此行更獲蘋果日報《動新聞》廣泛報導及無綫電視製作《極地狂奔》節目,現爲無綫電視經理人合約女藝員。.

新!!: 言論自由和陳貝兒 · 查看更多 »

陳鑑泉

陳鑑泉,OBE,JP(Chan Kam-chuen,),香港政治家及工會領袖,1980年至1988年間為立法局非官守委任議員,也曾在1971年至1975年出任香港大東電報局職員會主席。 出身草根的陳鑑泉自少於香港大東電報局工作,因表現傑出而屢獲調升,在香港大東電報局職員會主席任內,他與資方多番交涉,成功爭取員工薪酬水平與公務員掛鉤。陳鑑泉在工會方面的表現得到香港政府留意,促成他在1980年獲委任到立法局議事。他在立法局內歷任多項公職,包括在1985年至1988年出任首任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以及在1986年至1988年出任職業訓練局主席兼教育統籌委員會當然委員。 不過,陳鑑泉在憲制事務上多番與港府唱反調,被傳媒評為「立場超然」的委任議員。他與港府立場相反的事例包括在1984年對《中英聯合聲明》草案的支持動議投下棄權票、以及在1985年和1986年分別對更改行政局和立法局議員就任誓詞的動議投下棄權票。1987年3月,他復因反對港府修訂《公安條例》,成為唯一一位對修訂動議投下反對票的委任議員。至於在「八八直選」的爭論上,他更多番抨擊港府,以及在1988年3月的立法局辯論中離席抗議。 陳鑑泉在《公安條例》和「八八直選」的立場,後來被部份輿論認為是他在1988年9月不獲再度續任立法局議員的原因之一。他退出立法局後移民加拿大,自此淡出政壇。.

新!!: 言論自由和陳鑑泉 · 查看更多 »

陳沂 (主持人)

陳沂(),台灣網路名人、活動主持人,出生於臺灣台北市 。畢業於臺北市私立薇閣高級中學、國立臺北大學財經法律學系,於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財經法學組碩士班肄業。.

新!!: 言論自由和陳沂 (主持人) · 查看更多 »

陳方安生

陳方安生,大紫荊勳賢,GCMG,CBE,JP(Anson Maria Elizabeth Chan Fang On Sang,),本名方安生,香港政治人物,曾任政府官員及立法會直選議員。陳方安生在公眾場合笑容可掬的形象深入民心,故有「陳四萬」之暱稱。 陳方安生曾經是香港政府主要官員,自1993年至1997年在殖民地政府出任首位華人布政司。1997年主權移交後,她繼續在特區政府擔任政務司司長。任內,外界不斷有傳聞指她與上司行政長官董建華不和。至2001年,她以私人理由提早退休,結束近39年的公職生涯。後來她表示,提早退休的原因是不滿董建華急於實施高官問責制。 退休以後,陳方安生仍然活躍於香港政壇,除了先後在2006年和2007年參與七一遊行外,更一度有傳聞指她會角逐2007年的特首選舉。在2007年9月11日,她宣佈參選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成為香港歷來首位參與立法會選舉的前布政司;最後她擊敗主要對手葉劉淑儀,成功當選,後於2008年9月30日卸任。.

新!!: 言論自由和陳方安生 · 查看更多 »

陳文敏

陳文敏教授(Prof.

新!!: 言論自由和陳文敏 · 查看更多 »

陳曼琪

陳曼琪(Chan Man Ki, Maggie,),香港政治人物,建制派人士,現任黃大仙區議會(H17正愛選區)區議員,嶺南大學校董會成員,註冊律師,民建聯前成員、湖南省政协委员 。在雨傘革命期間,代表旺角潮聯小巴有限公司,和執達吏代表香港高等法院宣讀判詞,要求佔領旺角的示威者離開;執行清場期間被指粗暴對待示威者,與學聯代表梁麗幗對峙,雙方呈膠着狀態。.

新!!: 言論自由和陳曼琪 · 查看更多 »

Facebook

Facebook(簡稱FB),華人地區有臉--書、臉--譜、面--書、面--簿等中文名稱。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州-zh-hans:圣马特奥县; zh-hant:聖馬刁郡-门洛帕克市的線上社交网络服务網站。Facebook成立初期原名為thefacebook,名稱的靈感來自美國高中提供給學生包含照片和聯絡資料的通訊錄(或稱花名冊)暱稱「face book」。 除了文字訊息之外,使用者可傳送圖片、影片、貼圖和聲音媒體訊息(現在也可以傳送其他檔案類型如.doc,.docx,.xls,.xlsx等,但是.exe可能會被禁止傳送)給其他使用者,以及透過整合的地圖功能分享使用者的所在位置。Facebook是在2004年2月4日由馬克·扎克伯格與他的哈佛大學室友們所創立。Facebook的會員最初只限於哈佛學生加入,但後來逐漸擴展到其他在波士頓區域的同學也能使用,包括一些常春藤名校、MIT、紐約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接著逐漸支援讓其他大學和高中學生加入,並在最後開放給任何13歲或以上的人使用。現在Facebook允許任何聲明自己年滿13歲的使用者註冊。 使用者必須註冊才能使用Facebook,註冊後他們可以創建個人檔案、將其他使用者加為好友、傳遞訊息,並在其他使用者更新個人檔案時獲得自動通知。此外使用者也可以加入有相同興趣的群組,這些群組依據工作地點、學校或其他特性分類。使用者亦可將朋友分別加入不同的列表中管理,例如「同事」或「摯友」等。截至2012年9月,Facebook內已有超過十幾億個活躍使用者,其中約有9%的不實使用者。截至2012年,Facebook每年共產生180拍位元組(PB)的資料,並以每24小時0.5拍位元組的速度增加。統計顯示,Facebook上每天上傳3億5千萬張圖片。.

新!!: 言論自由和Facebook · 查看更多 »

Free speech

#重定向 言論自由.

新!!: 言論自由和Free speech · 查看更多 »

Fucking Machines

Fucking Machines(亦称Fuckingmachines.com、fuckingmachines)是一家色情网站,于2000年成立,主要展示出女性使用插入式性机器以及性玩具进行自我性刺激的视频和照片。该网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注册,由Kink.com负责经营。2000年9月25日,网络企业家成立了Fucking Machines,这是继Kink.com之后,公司经营的第二家网站。网站显示出的仪器是为给女主角带来逼真的性高潮。演员被指示在录制过程中,让自己享受性快感。 该网站曾经于2005年为“fuckingmachines”这个词申请商标权,但是遭美国专利及商标局以淫秽为由驳回。言论自由律师代表网站对裁决提出上诉。《》称,他为这个案子呈上的法律文件“将会是你看过最具娱乐性的法律文件之一”。上诉于2008年4月遭驳回,案子也告一段落。兰德乍辩护的这个案子被称为《“Fuck案”》(The Fuck Brief)。 有记者以及研究性方面的学者对网站进行了分析。作家指出网站重视沟通,而AlterNet的将其归入。在著作的《冒险夫妇的成人用品指南》(The Adventurous Couple's Guide to Sex Toys)写道,网站帮助推广机器辅助性行为这个概念。2008年版的《牛津世界婦女史百年全書》(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Women in World History)形容性机器的那些画面令人不安。给《》撰稿时,称Fucking Machines是一种超人类主义。《反映爱情黑暗的一面:从欧洲恐怖片到美国电影》(Screening the Dark Side of Love: From Euro-Horror to American Cinema)这本书里,莎拉·沙舍克(Sarah Schaschek)在标题为“Fucking Machines:色情的高科技”(Fucking Machines: High-Tech Bodies in Pornography)的章节中对这个现象指出:“认真说来,视频中的这些女主角兼顾操控和被操控的角色。”.

新!!: 言論自由和Fucking Machines · 查看更多 »

Fuck:禁忌词与保护我们的第一修正案自由

《Fuck:禁忌词与保护我们的第一修正案自由》(Fuck: Word Taboo and Protecting Our First Amendment Liberties)是一本由法学教授克里斯托弗·M·菲尔曼创作的非小说类书籍,涉及主题为言论自由、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审查制度及“Fuck”一词在社会中的使用。该书最初于2009年由斯芬克斯出版社出版,是作者之前文章《Fuck》的延续,引述了社会科学、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的学术研究。作者在书中确认,“Fuck”一词最新的用法中,其含义已经和本来意指的性交截然不同。书中还探讨了保守派在全美范围内力图对这个词的使用加以查禁所做的努力。 菲尔曼于2006年撰写了原创文章《Fuck》,并将其公布在社会科学研究网上。出版商拒绝发表,他将之递交《堪萨斯法律评论》(Kansas Law Review)后还不到半小时就遭到了拒绝。这篇文章之后一直到了2007年才得以在《卡多佐法律评论》上刊登。菲尔曼的论文和之后创作的本书都获得了来自新闻媒体和图书出版界的好评。《选择:学术图书馆当前评论》杂志(Choice: Current Reviews for Academic Libraries)称赞本书真诚地对这个词本身及其受到审查的历史作出了分析。这本书发行后,CNN、《纽约时报》和美国公民自由联盟都就有关社会上禁忌词的问题向菲尔曼进行了征询。.

新!!: 言論自由和Fuck:禁忌词与保护我们的第一修正案自由 · 查看更多 »

Google

Google有限公司(Google LLC;中文:谷--歌),是美国Alphabet Inc.的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互联网广告、互联网搜索、云计算等领域,开发并提供大量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与服务,其主要利润来自于AdWords等广告服务。Google由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理工博士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共同创建,因此两人也被称为“Google Guys”。1998年9月4日,Google以私营公司的形式创立,目的是设计并管理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搜索”。2004年8月19日,Google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被称为“三驾马车”的公司两位共同创始人与出任首席执行官的埃里克·施密特在此时承诺:共同在Google工作至少二十年,即至2024年止。Google的宗旨是“--”(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而非正式的口号则为“不作恶”(Don't be evil),由工程师阿米特·帕特尔(Amit Patel)所创,并得到了保罗·布赫海特的支持。Google公司的总部称为“-”,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县的山景城。2011年4月,佩奇接替施密特擔任首席执行官。在2015年8月,Google宣布進行资产重组。重组後,Google划归新成立的Alphabet底下。同时,此舉把Google旗下的核心搜索和廣告業務與Google無人車等新兴业务分離開來。 据估计,Google在全世界的数据中心内运营着上百万台的服务器,每天处理数以亿计的搜索请求和约二十四PB用户生成的数据。 Google自创立起开始的快速成长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的产品研发、并购事项与合作关系,而不仅仅是公司核心的网络搜索业务。Google公司提供丰富的线上软件服务,如雲端硬碟、Gmail电子邮件,包括Orkut、Google Buzz以及Google+在内的社交网络服务。Google的产品同时也以应用软件的形式进入用户桌面,例如Google Chrome网页浏览器、Picasa图片整理与编辑软件、Google Talk即时通讯工具等。另外,Google还进行了移动设备的Android操作系统以及Google Chrome OS操作系统的开发。 --分析网站Alexa数据显示,Google的主域名google.com是全世界访问量最高的站点,Google搜索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域名下的多个站点(google.co.in、google.de、google.com.hk等等),及旗下的YouTube、Blogger、Orkut等的访问量都在前一百名之内。其中,社交网络服务Orkut于2014年9月关闭。.

新!!: 言論自由和Google · 查看更多 »

Google的意識形態迴音室

Google的意識形態迴音室(Google's Ideological Echo Chamber),也被稱爲Google備忘錄(Google memo),最初是Google的一個內部文件,由美國Google公司的工程师James Damore撰寫。Damore指出,Google阻止談論關於多樣性的話題, 以及Google使用了法律上有疑慮的政策以提高多樣性。Damore還提出,「男女興趣偏好和能力的分佈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生物學原因導致的,而這些差異可能解釋了爲什麼我們沒有看到女性在技術和領導職位上與男性相等的代表性」,並建議用替代方法來增加多樣性。 Google首席执行官桑德尔·皮蔡回應说,這份備忘錄「加劇了有害的性别刻板印象」,並以違反員工守則爲由解僱了Damore。 媒體廣泛討論了該備忘錄以及Damore被Google開除的事件。.

新!!: 言論自由和Google的意識形態迴音室 · 查看更多 »

Komica

Komica,又稱為K島或戲稱為糟糕島,是由網名「1883氏」創辦的一個2chan風格貼圖討論版集合。網站架設於DreamHost,大部分被認為是台灣網站,有個別版面由香港人開辦維護,是雙貓聯合站的參與網站之一。 網站劃分爲以多種話題的討論版,大多沿用源自2chan的貼圖版程式Futaba或其衍生物。與其他貼圖版網站類似,此站以高匿名度和言論自由爲主要特色,討論環境非常寬鬆。各版面雖制定了不同的發言規則,但是貫徹執行均由版主和管理員自由裁定網站秩序通常由用戶默契和自律維持,但是濫用匿名機制大肆破壞規則發表不當言論的現象也極爲常見,故部分Komica用戶懷有主張社區封閉和排外的傾向。.

新!!: 言論自由和Komica · 查看更多 »

LGBT權利運動

LGBT權利運動(又稱同志權利運動、同志社會運動)是指一批鬆散結合的公民權利團體、人權團體、支持LGBT權利的團體、政治行動者或社會運動人士,以追求性別少數群體(包括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或雙性人)達到,以及獲得法律上的基本權利為目標。參与者不一定為該群體,也包括順性別以及異性戀者。.

新!!: 言論自由和LGBT權利運動 · 查看更多 »

Lumen

Lumen,原稱為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s),是一个协作编辑的档案库,由几个法學研究機構和电子前哨基金会创立,旨在保护合法的网络活动免受法律威胁。人们在收到“停止并终止”权利通知书后,可以提交给它的网站(Chilling Effects Clearinghouse),并获得有关其法律权利和责任的信息。这个网站最初是由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研究员温迪·塞尔策(Wendy Seltzer)设立的。.

新!!: 言論自由和Lumen · 查看更多 »

RT电视台

RT电视台(RT TV,前英文全稱為「Russia Today」),是俄罗斯由非营利机构“TV-Novosti”所拥有的國營電視台,定位国际新闻频道,也是第一家全数字化的俄罗斯电视频道,通过卫星、有线电视及网络播出。RT以英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向全球播出。.

新!!: 言論自由和RT电视台 · 查看更多 »

Uwants討論區

Uwants(Uwants.com或Uwants.com.hk),是中國和香港的一個網上論壇,討論風氣富有地方色彩。Uwants源自2003年1月27日以色情為內容骨幹的香港網站「理想論壇」。,以論壇程式Discuz!6.0運作。 Uwants由Uwants Company Ltd, Hong Kong(香港九龍旺角彌敦道610號荷里活廣場618室)私營擁有,以站內廣告為收入。Uwants曾經刊登電視廣告,片段被網友上載至YouTube。,後來更重金聘請巴士阿叔為其形象代言人。.

新!!: 言論自由和Uwants討論區 · 查看更多 »

Yaoi

Yaoi(やおい)是為了女性讀者所創作,以男男色情為題材的漫畫與小說的俗稱。尤其是指有描寫性愛的色情作品、二次創作作品。.

新!!: 言論自由和Yaoi · 查看更多 »

报禁

报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限制言论自由與媒體自由。这里的「报禁」,一般是泛指所有媒体,實行報禁即等同限制人民自由創辦報刊等媒體的權利。.

新!!: 言論自由和报禁 · 查看更多 »

查理週刊總部槍擊案

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為2015年1月7日發生於法國巴黎《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總部的恐怖袭击案,导致12死11傷。遇难者包括兩名警員和多位周刊工作人员,其中一位是周刊主编。由兩名身穿“圣战”服装的蒙面男子發動襲擊。这兩名兇徒还高喊「Allahu Akbar」(真主至大)向平民百姓和警方射击。该杂志因经常諷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而受到世界注目。 警方搜捕两名兇手,查出他們為親兄弟,認定此次為激進派穆斯林發起的「恐怖袭击」行動,並形容兇手“携带重型武器,极为危险”,法兰西岛和皮卡第的威胁级别提升至「最高戒备状态」。1月9日,警方在达马尔坦昂戈埃勒工业区寻获兩名恐怖分子,其时有人质遭胁持。枪击案的兩名兇徒与另一名在蒙鲁日發動枪击案的兇手有联系。这名枪手同样在文森门的犹太雜貨店挟持人质。警方在达马尔坦和文森门同时发起突袭,击毙了這三名恐怖分子。1月7日到9日,四個案發地共有包括三名槍手在內的20人死亡。,至少21人受伤,部分伤势严重。本次袭击是法国恐怖主义自1961年维特里勒弗朗索瓦火车爆炸案以来,40年來最严重的一次襲擊。 周刊幸存的员工宣布,下周如期发刊,出刊数由上一期的6万册,升至100万册。並引發了2015年1月11日的共和遊行,歐洲光法國巴黎本地就有上百萬民眾走上街頭,支持言論自由、反恐怖主義與對多元文化的尊重等等的普世價值觀。.

新!!: 言論自由和查理週刊總部槍擊案 · 查看更多 »

极光行动

极光行动(Operation Aurora)或欧若拉行动,是2009年12月中旬可能源自中国的一场网络攻击,其名称“Aurora”(意为极光、欧若拉)来自攻击者电脑上恶意文件所在路径的一部分。遭受攻击的除了Google外,还有20多家公司:其中包括Adobe Systems、Juniper Networks、Rackspace、雅虎、赛门铁克、诺斯洛普·格鲁门和陶氏化工。这场攻击过后,Google提出了它的新计划:它将“在必要的法律范围内”原文:“within the law, if at all”.,于中国运营一个完全不受过滤的搜索引擎;同时Google也承认,如果该计划不可实现,它将可能离开中国并关闭它在中国的办事处。.

新!!: 言論自由和极光行动 · 查看更多 »

林孟皇

林孟皇,台灣法官,專長於金融犯罪與刑事法,現任職台灣高等法院,曾任小學教師。.

新!!: 言論自由和林孟皇 · 查看更多 »

林子儀

林子儀(),台灣著名之憲法學者。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碩士、博士,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兼任教授,前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曾任澄社社長(1996-1997年)。.

新!!: 言論自由和林子儀 · 查看更多 »

林山田

林山田,臺灣臺南市人,西德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曾任中央警察大學、輔仁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建國黨第一屆副主席,為臺灣刑法學權威,其相關著作對臺灣刑法學之發展有一定影響。.

新!!: 言論自由和林山田 · 查看更多 »

林彬

林彬(原名林少波,),是位孤兒,林光海之兄,於1960年代擔任香港商業電台播音員。1967年,香港親共和左派人士為了響應文化大革命,在香港展開六七暴動行動。由於林彬在電台節目中抨擊有關人士的暴力行為,於同年8月24日在九龍何文田窩打老道山嘉鳴閣對開馬路上被伏擊,其人連同座駕遭到縱火,燒至重傷,翌日不治。.

新!!: 言論自由和林彬 · 查看更多 »

林慧思事件

林慧思事件,或稱為「林老師事件」,發生於2013年8月4日中午在香港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內的群眾集結事件,當日數千人集結旺角行人專用區,支持或抗議由香港親共組織「香港行動」及李偲嫣的所謂「香港家長聯會」所舉辦,並以「支持警隊嚴正執法 粗鄙文化遠離學園」為題的論壇,事件緣於7月14日教師林慧思與警員的爭執而觸發,爭執片段因被上載至網上影片網站Youtube而引起廣泛關注。事件中的小學教師以部分不當的語言(包括粗言穢語)指罵警員不執法,警員亦被指處理示威者的手法欠效率,引起雙方支持者於西洋菜街對峙對罵六小時,並引發小街頭暴力。.

新!!: 言論自由和林慧思事件 · 查看更多 »

李·卡羅爾·布林格

李·卡羅爾·布林格(Lee Carroll Bollinger,1946年4月30日-)是一名美国律师和法学教育家,曾任密歇根大学校长,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他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言论自由领域的著名法学者。也是美国最高法院处理两个平权法案相关案件的核心人物。2010年7月,布林格被任命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主席,之前担任副主席职务。.

新!!: 言論自由和李·卡羅爾·布林格 · 查看更多 »

李光耀

李光耀,GCMG,CH(Lee Kuan Yew,出生姓名「Harry Lee Kuan Yew」;)是新加坡華裔政治家,曾担任首任新加坡總理和首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也是新加坡建國之父之首,新加坡李氏家族政治的创始人,對新加坡政治有深远影响。2011年,《商业内幕》网站在其“20世纪最成功的独裁者”排名中将李光耀列为第二位(僅次於利比亞的伊德里斯一世)。.

新!!: 言論自由和李光耀 · 查看更多 »

李光耀之死

李光耀之死指的是2015年3月23日凌晨3時18分(新加坡標準時間),新加坡建国后首任总理、前內閣资政和执政人民行动党首任秘书长李光耀因重症肺炎医治无效逝世这一事件,享年91歲。新加坡政府因其離世舉行了一連串悼念活動。.

新!!: 言論自由和李光耀之死 · 查看更多 »

李克強訪問香港期間保安爭議

李克強訪問香港期間保安爭議,是指於2011年8月16日至8月18日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問香港展開為期3天的考察活動,有關香港政府及警方在處理示威、新聞採訪和香港大學百週年校慶等一連串的手法上被輿論認為是過於嚴苛及打壓,引起對表達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及學術自由等香港傳統價值觀的重大爭議,和警權過大的憂慮。.

新!!: 言論自由和李克強訪問香港期間保安爭議 · 查看更多 »

李登輝

李登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前中華民國總統,生於日本台湾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家人。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以及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因其為落實臺灣民主改革之重要領袖,而被《時代》杂志稱為「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獨派的媒體常暱稱他為「阿輝伯」(台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功過及評價具爭議。支持者稱他為「臺灣之父」,與曾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認為其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反對者則批評其兩岸政策及民主改革,不滿其提出特殊兩國論造成兩岸關係緊張與開放民主直選造成國民黨失去長期政權。.

新!!: 言論自由和李登輝 · 查看更多 »

李萬居

李萬居(),字孟南,台灣雲林縣口湖鄉梧北村人,法國巴黎大學畢業,中國青年黨資深黨員。他是知名的報人與政治家,與郭雨新、許世賢、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等人並稱臺灣省議會的「五龍一鳳」,有魯莽書生的稱號。兒子是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系主任的李南雄。.

新!!: 言論自由和李萬居 · 查看更多 »

李旺陽事件

李旺陽事件是指中國湖南省六四民運勞工維權人士李旺陽在可疑情況下死亡事件。 李旺陽因支持八九民運囚禁累積計達22年。刑滿出獄後,2012年5月22日在朋友幫助下脫離了監視,接受香港有線新聞中國組記者林建誠訪問相關六四民運。訪問在該年6月2日播出,當地公安部國內安全保衛局(「國保」)亦加強了對李旺陽的監控。6月6日,胞妹李旺玲到訪發現他已死亡,情況可疑,他也沒有留下遺書。當局6月8日進行了屍檢,報告的結論是自殺。6月9日李旺陽的遺體被當局沒有親人的許可下在邵陽市殯儀館強行火化。他的親戚和朋友質疑李旺陽是「被自殺」,引起國內和外地關注。6月10日,成千上萬的人在香港上街加入參加遊行。6月中旬,因香港和其他的關注,北京下令刑事調查。湖南省委書記周強在2012年7月30日表示李旺陽死於自殺,證據確鑿;各界的人士仍然認為李旺陽的死重重疑點。 從李旺陽的死亡起,妹妹李旺玲和妹夫趙寶珠夫妻卻被嚴密監控。湖南省公安廳公佈李旺陽死因調查報告宣稱他是自殺後,李旺玲夫婦仍是失蹤狀態。記者繼續搜索他們的踪跡,最終九月初,他們被《明報》記者發現。他們接受採訪時堅持從來沒有同意屍檢,火化或自殺的判決,可是在當局的監督下回答問題他們要求「過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記者調查期間被當地公安在旅館扣留44小時,新聞界對香港記者受到威脅表示不滿。.

新!!: 言論自由和李旺陽事件 · 查看更多 »

李敖

李敖(),字敖之、幼名安辰,自稱李大師。台灣历史学家、文学家、作家、政治評論家、政治人物、文化批評者、中國近代史學者。生於满洲国时期的哈爾濱市,籍貫吉林扶餘,祖籍山東濰縣,李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公開活動常身著一件自稱是价值12000元新台币的名牌紅色夾克,成為他的象徵。李敖情史非常豐富,也曾因此帶來個人爭議。 李敖成名於20世纪60年代,當時在《文星》雜誌上為胡適辯護,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力主全盤西化,掀起中西文化論戰。早年少谈当代政治议题;後來才逐漸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20世纪70年代走入政治運動,曾因捍衛言論自由,反抗國民黨對黨外異議人士的迫害,而成為政治犯,服刑5年8個月。解嚴後,多次參選,曾任立法委員,卸任後逐漸轉往中國大陸發展,除研究、寫作、教學外,積極從事評論。李敖有濃厚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思想,自認反蔣、反日、反美、反台獨、反國民黨、反民進黨。晚年倾向于赞美中國共產黨,以及兩岸統一,但他曾批評和諷刺中國共產黨的言論自由問題。 2018年3月18日上午10時59分,李敖在台北市榮民總醫院因腦瘤病逝,享年83岁。.

新!!: 言論自由和李敖 · 查看更多 »

李敖有话说

《李敖有话说》,由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制作的节目,主持人是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李敖,主要内容涉及文化、政治、军事和时事,主轴为中华文化。李敖的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

新!!: 言論自由和李敖有话说 · 查看更多 »

李承龍

李承龍(),台灣台北市人,政治人物,曾加入新黨並當選1994年台北市議員,1994年創立「新思維廣播電台」,2014年起擔任財團法人承天武聖廟董事長,現為中華統一促進黨成員。.

新!!: 言論自由和李承龍 · 查看更多 »

李普 (记者)

李普(,原名李前管,曾名李壬练、李凤展等,李普是从《新华日报》沿用的笔名涟源政府门户网,2008-12-30)是中国著名记者、曾任新华社副社长新华网、全国第六屆人大代表。.

新!!: 言論自由和李普 (记者) · 查看更多 »

杨虎城

杨虎城(),陝西蒲城人,原名彪,後易名忠,別號虎臣,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改為虎城,此後即以字行王禹廷:《細說西安事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9年10月1日。又名虎冬、忠祥。曾化名楊呼塵畢萬聞:〈楊虎城生前死後〉,刊《明報月刊》,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1994年6月號。中国军事將領,西安事变领导者之一,堅持把蔣中正除之後快,但不被張學良所接受。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监察委员、西北绥靖公署主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因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被蒋介石流放國外,隨後因要抗日秘密回國,反被蒋捕囚十二年。1949年9月6日,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殺,终年五十六岁。.

新!!: 言論自由和杨虎城 · 查看更多 »

杰克·汤普森

约翰·布鲁斯·“杰克”·汤普森(John Bruce "Jack" Thompson,),美国社会活动家、律师,在佛罗里达州科勒尔盖布尔斯。汤普森凭借反对电子游戏,尤其是暴力和色情电子游戏的活动家身份走红。担任律师期间,汤普森将他打的官司着力于他察觉到的现代文化中的猥亵元素,涵盖说唱音乐、的广播和涉嫌影响到儿童的计算机和电子游戏内容。 汤普森还因向递交异常存档而著名,曾于1993年挑战协会的合宪性。后来佛州最高法院称他的存档“反复、轻薄且侮辱法庭的整体性。”2008年3月20日,佛州最高法院制裁汤普森,要求他以后在法庭中的存档必须由他本人以外的律师协会成员签署。2008年7月,佛州最高法院因其作出虚假法庭陈述和贬低羞辱当事人的不当行动,永久剥夺他的律师资格。.

新!!: 言論自由和杰克·汤普森 · 查看更多 »

東洋廣播公司

東洋廣播公司(Tongyang Broadcasting Company),簡稱TBC,是大韓民國一個已不存在的民營廣播電台兼電視台。設立于1964年5月9日,其电台频道于同年5月27日开播,電視頻道於同年12月7日開播,由韓國大財閥三星集團出資設立。因其電視頻道位于第7頻道,而被漢城(現首爾)市民暱稱為「七番」。.

新!!: 言論自由和東洋廣播公司 · 查看更多 »

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簡稱森小)是基於人本教育的理念學校。開創之初是由教育改革者、家長,教師和學者,為實現其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在人本教育基金會策劃下建立的一所實驗性另類教育。中華民國在解嚴之後在政治、言論自由、集會自由上皆大為進步,但是國民教育之教育體制存在諸多弊病,1994年興起台灣數個民間團體號召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推動教改大遊行活動,由於這股教育改革浪潮,並在教育部與社會輿論關注,籌辦初期亦遭遇諸多困難,政府不承認學校,多次計劃取締,但在創辦者教改理念堅持下終於創建成立,使得森林小學成為台灣民間第一所靠理念辦學的私人學校 。 森林小學是以人文與自然理念辦學的學校,並非是四周都是「森林」的學校。擁有這樣理念,即使是在在都市公園裡辦學校亦是森林小學。現在獲得社會廣泛認識,已成為理念辦學代名詞,諸多極力改革的國立學校紛紛自稱「森林小學」。亦影響到中國大陸、香港,近年出現以坚持人文理念立校的示範學校。.

新!!: 言論自由和森林小學 · 查看更多 »

楊又穎

楊又穎(),本名彭馨逸,是一位出身臺中市的模特兒、主持人及演員。2015年4月21日,她因吸入過量氦氣致死。.

新!!: 言論自由和楊又穎 · 查看更多 »

標·馬艾

比爾·馬艾(Bill Maher,)有譯為「馬--艾」、「馬--厄」、「馬--赫」等不同譯法。美國著名棟篤笑表演者、電視清談節目主持及作家,亦是不定期的社會及時事評論員。現時為HBO清談節目《马赫脱口秀》(Real Time With Bill Maher)的主持,最近製作了紀錄片《宗教的荒謬》(Religulous),籍此探討美國對宗教的態度。 馬艾大學畢業於康乃爾大學,最後卻當上了棟篤笑表演者,出道不久後曾當喜劇演員,不太成功後決定繼續棟篤笑表演,現時亦會客串演出一些電視節目。成名作為喜劇中心(Comedy Central)1993年開始播出的清談節目《政治不正確》(Politically Incorrect),該節目非常受歡迎,更曾在1997年跳出有線的電視頻道,轉由ABC播出,卻於2002年因馬艾對911事件的言論被取消。2003年,馬艾與HBO合作,創製了他現時的節目《马赫脱口秀》。.

新!!: 言論自由和標·馬艾 · 查看更多 »

橫濱事件

橫濱事件,是1942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打壓言論自由的事件。日本《改造》雜誌發表讚揚共產主義的言論,而被日本政府勒令停刊。日本神奈川縣警察逮捕了《改造》的編輯及記者60多人。横濱地方法院判處其中30人有罪。 戰後,被告家屬於2005年要求對此案進行重審。.

新!!: 言論自由和橫濱事件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扩大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最早有6个成员国,目前已有28个国家加入。拟加入欧盟的国家必须符合欧盟的哥本哈根标准,并且在政治和经济上达到欧盟的要求。.

新!!: 言論自由和欧洲联盟扩大 · 查看更多 »

歐洲人權公約

《歐洲人權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ECHR)全名為《歐洲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為一個保障歐洲人權與基本自由的國際公約。其於1950年左右開始起草,其後在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 CoE)的支持下為歐洲各國所簽署,於1953年9月3日正式生效。目前所有歐洲委員會的成員國均為本公約的締約國之一,且新加入的成員也將被要求批准這個公約。 《歐洲人權公約》設立了歐洲人權法院,任何人只有認為自身權利受到本公約締約國的侵害時,皆可向歐洲人權法院提起訴訟。該法院的判決雖然並非自動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該法院仍有權力去判定損害賠償。建立一個保護個人的人權免於受到侵害的法院,對於國際人權公約而言為創新之舉,其使個人在國際舞台上(過去只有國家被認為可以參與國際法的形塑)扮演了更積極主動的角色。故可知,本公約不僅為一個國際人權公約,而且其提供個人相當高度的保障。當然,國家亦可在歐洲人權法院對於另一國提起訴訟,不過這種權利至今並不常被使用。 在第11號議定書被正式施行以前,個人並沒有直接使用歐洲人權法院的權利,他們必須先向歐洲人權委員會申請,假如委員會認為該案的提起具有相當之理由時才會讓該案進入到歐洲人權法院進行審理。另一方面,縱使批准歐洲人權公約,國家仍然可以選擇保留特定的條款而不讓人民使用歐洲人權委員會,如此將限制個人受到歐洲人權法院保護的可能性。而第11號議定書施行之後,廢止歐洲人權委員會,且擴大了歐洲人權法院的權限(接收歐洲人權委員會的功能與權力)。同時在此之後,允許個人可以直接向該法院提起訴訟。在批准第11號議定書以後,所有的國家皆同意該法院對於個人所提起控告締約國的訴訟具有管轄權。 本公約有相當多號的議定書。舉例而言,第13號議定書便要求成員國完全廢除死刑。而議定書本身必須經由各國的同意,當然,各國皆能了解到其必須盡可能的成為這些議定書的締約國之一。.

新!!: 言論自由和歐洲人權公約 · 查看更多 »

歧視

歧視,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於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特質,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歧視總是以某少数族群的利益為代價,提高及维護多数族群的利益。 「歧視」則是基於這種態度或信念所產生的行為。當個人或組織基於汙名而不正當奪取他人的權利和生存機會時,就是歧視。歧視可能會導致排擠或邊緣化,被剝奪權利,如獲得公平的居住條件、工作機會、教育及充分參與公民生活。但歧視本身可以使信任者之間,做最有效率的媒合,而與不被信任者做最有效率的分離。关于歧视定义充滿爭議,而是否视为歧視言论及差別对待则牽涉言论自由的層面。.

新!!: 言論自由和歧視 · 查看更多 »

每日新聞社

每日新聞社()是日本的報社,為日本三大報之一的《每日新聞》的發行單位。.

新!!: 言論自由和每日新聞社 · 查看更多 »

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

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Vicente Fox Quesada,1942年7月2日-)墨西哥政治家。第70任总统。.

新!!: 言論自由和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 · 查看更多 »

毛恒凤

毛恒凤是中国大陆的妇女权益维护者和社会活动家。由于上访,2004年到2005年毛恒凤被劳教,2006年到2008年毛恒凤因“故意破坏财产”被判處监禁。2008年11月29日,毛恒凤被释放,她开始支持刘晓波,2011年2月,毛恒凤被再度羁押。.

新!!: 言論自由和毛恒凤 · 查看更多 »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新!!: 言論自由和民主 · 查看更多 »

民主化

民主化的字源來自民主,通常指的是政權由獨裁體制轉變成民主體制的過程。不少人主張民主化可以被視為一種長期而且連續的歷史過程,而且可以發生在各種社會領域,例如經濟民主化、家庭民主化等等,,近來也有學者討論全球化的民主治理議題。但是在一般人與大多數社會科學家的理解中,民主化通常是指從威權主義或極權主義等其他各種政治體制轉變成自由民主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治權威的組織方式可能會出現本質上的改變。民主化的社會生態會產生很大改變。.

新!!: 言論自由和民主化 · 查看更多 »

民主牆

民主牆,是一塊放置於學校的壁報板,用以提供學生、教員發表個人意見。 民主牆同時為一所學校實現言論自由的方式。 在香港,大部分大專院校都設有民主牆。.

新!!: 言論自由和民主牆 · 查看更多 »

民聲日報

《民聲日報》,又稱《台灣民聲日報》,公司全名為民聲日報股份有限公司,為台灣的一份綜合日報,1946年1月1日創刊,1980年停刊。.

新!!: 言論自由和民聲日報 · 查看更多 »

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

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又稱為民視楊憲宏事件、民視楊憲宏案,是1997年9月19日臺灣爆發的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第一個爭議案件,起因是民視新聞部經理楊憲宏被民視當局以不正當方式取得的電話竊聽錄音帶調離原職、改調董事長特別助理,輿論譁然。由於當時民視董事長蔡同榮長期擔任民主進步黨(民進黨)中央常務委員及立法委員,本案讓長期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的臺灣社會運動人士開始注意到政治人物「介入媒體」甚至「經營媒體」的問題,故本案不能視為單純的電視臺內部人事鬥爭。.

新!!: 言論自由和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 · 查看更多 »

注音文

注音文,指的是將句子中的字用單一的注音符號代替。如:「ㄋ看ㄉ懂這句話ㄇ?」(「你看得懂這句話嗎?」)一個漢字的標音可能由一到四個注音符號組成(含聲調),在使用注音輸入法打字時若只打其中一個注音,較為省時,但對於非注音文習慣者而言,閱讀起來可能不流暢。部分使用者使用注音文的原因為節省時間,卻亦令非使用者認為文章內容難以理解。另外,是否節省時間也未必是使用者所考慮的絕對因素,因此也有不少使用者是出於文化認同,為了成就自我風格,或彰顯自由塑造自我的人權與言論自由,而利用這種方式溝通。.

新!!: 言論自由和注音文 · 查看更多 »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有一個組織或學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將韓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歸類為一派並命名「法家」。《漢书·艺文志》列为“八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周代时的诵训。亂世时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韓非集其大成。漢代時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則成為統一天下的理論基礎。.

新!!: 言論自由和法家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新!!: 言論自由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法國政府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政府是由第五共和國的法國憲法確定的半總統制政府。國家自稱为「不可分割的、世俗的、民主的和社會的共和國」。憲法規定政府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分支,并聲稱法國是「由1789年宣言明確的人權和國家主權原則的連接體」。 國會包括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它负责制定并通过法規,并可就預算案做表决批准。国会可通過对政府正式質詢,并成立調查委員會来控制行政機構的行為。法規的合憲性由憲法委員會檢查,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任命。 總統和由他任命的總理分享行政權。包括總理在内的整個內閣,可被國民議會(國會下議院)通過「不信任案」弹劾。 獨立的司法基於從拿破崙法典演變來的民法系統。它被分為司法分支(處理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和行政分支(處理對行政決定的申訴),每個分支都擁有自己的獨立的最高上訴法院:針對司法法院的翻案法院和針對行政法院的國務委员会。法國政府包括各種檢查權力濫用的機構和獨立機構。 法國是單一制國家。然而,各種法定區劃——大區、省和市鎮——有各種不同的來源,並且國家政府被禁止干擾它們的正常立法活動。 法國是歐洲煤鋼共同體,後來的歐洲聯盟的創建成員。因此,法國把它的部份主權移交給歐盟,如同由它的憲法所提供。法國政府因而必須遵守歐洲的條約、指令和規章。.

新!!: 言論自由和法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言論自由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宪法委员会

宪法委员会(Conseil Constitutionnel)是法国最高宪法权力机构。它在1958年10月4日建立,它的职责是确保宪法的原则和规则被维持。 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被提出的法规由国会表决前并在它们被共和国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前就其是否符合宪法作出裁决。在1971年,委员会裁决,与宪法一致意味着与被宪法前言提到的两个文本——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法蘭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前言——一致,两者都列出宪法权利(如言论自由)。.

新!!: 言論自由和法国宪法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Fascism;Faschismus;民國初年又譯作棒喝主義),字源為束棒(法西斯,一種古羅馬的象徵物),是一種極致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強調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強人主導國家政治、國家專權集中於一黨專政(或一黨獨大配合弱勢並無法取代政府的反對派),對外漸進式侵略,對內剷除或打壓反對聲音,破壞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等,缺乏權力制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法西斯意大利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建立法西斯政府後,於二战期間蔓延整個欧洲乃至世界的一套關於創造新民族性及新國民的意識型態及政治宗教。.

新!!: 言論自由和法西斯主义 · 查看更多 »

法輪功在香港

法輪功於1996年在香港註冊為「香港法輪大法協會」,學員一直活躍。雖然法輪功於1999年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締,香港的法輪功學員及註冊團體依然受香港法律所保障。 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於2001年公開發表對法輪功的負面評論,惟時任政務司司長、後來擔任行政長官的曾蔭權則指出此僅為前者的個人意見。此外,香港前樞機主教陳日君、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和馮智活牧師等一些泛民主派政治領袖則公開支持法輪功。 2012年,被指具有中國共產黨政法委背景的香港青年關愛協會在香港公開鼓吹反對法輪功,現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則被質疑與該組織有關係,法輪功方面呼籲梁振英勿配合中共打壓。路透社2014年七一大遊行前夕發表〈香港的靈魂爭奪戰〉特稿指出北京當局近年將影響力伸進港府、媒體及宗教等層面,引爆了香港民怨;分析指出,法輪功學員遭遇香港青年關愛協會鬧場、打人,這類親北京團體是共產黨當局加強箝制香港的一環。香港及北京可靠消息人士指出,與共黨或北京政府有關的個人及組織,在香港的公民及政治生活層面,正在扮演更大角色,影響力已滲透香港的大街小巷、公司企業、媒體、宗教教堂及香港政府機關。 聯合國2013年3月發佈人權報告,關注香港新聞和言論自由惡化,以及香港法輪功學員的活動經常受阻,人權理事會對此表示遺憾,促請港府在訂定和執行政策時,必須確保符合人權公約中對公民享有宗教和表達自由的規定。.

新!!: 言論自由和法輪功在香港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 言論自由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法治斌

法治斌(),已故臺灣憲法與行政法學者,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比較法學碩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1980年起任教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1990年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2003年5月19日獲前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提名為司法院大法官被提名人,同年6月18日因心肌梗塞病逝於臺北市立仁愛醫院,享年53歲。.

新!!: 言論自由和法治斌 · 查看更多 »

洪智坤

洪智坤(),臺灣政治人物,臺中人,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曾任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陳菊辦公室主任、民主進步黨中央執行委員、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副會長、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臺北市政府廉政透明委員會委員。.

新!!: 言論自由和洪智坤 · 查看更多 »

洗腦

洗脑或思想控制(brainwashing 或 mind control),透過系統性方法,有意圖地向別人灌輸思想,來符合操縱者的意願,一連串的手法與過程,稱為洗脑。英文「brainwash」意指洗脑,由中文洗脑一詞翻譯而來;沿於上世紀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美國士兵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虜之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改造,獲救之後回到美國,支持中国共產黨政府,於是美國記者Edward Hunter就用「brainwash」一詞來描述此事。 洗脑經常被應用到政治、宗教、商业活動上。洗腦與宣傳大體方法相同,均是讚揚、推廣某事,不同之處在於,洗腦具有強制持續性、與外隔絕性、批判性等特點。 常見如政治洗脑:當權者或獨裁者強制向人民灌輸單一的思想,推崇某政治人物或某執政集團,及指出某些思想是錯誤的,加以批判。在重覆和密集灌輸下,群眾往住不自覺相信了某事或信任某個政治組織;宗教組織透過刊物、活動推廣,造成觀眾思想容易受到影響;商業公司等電視媒體傳達,不斷重複播放推廣其商品或意念,以「謊言多說幾次,就會成為真理」方式,此等宣傳方法都被認為是洗脑,儘管推廣者本身可能沒有非法惡意情事。不過通常惡質的思想,都加予洗腦的貶稱。思想改造能導致群眾有跟從團體、不可質疑、思想推廣、護航言論的一致行為逐步出現。.

新!!: 言論自由和洗腦 · 查看更多 »

涂醒哲

涂醒哲(Twu Shiing-jer,),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嘉義縣朴子市人,民主進步黨籍,現任嘉義市市長、曾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臺大預防醫學碩士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博士。前後分別曾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衛生署署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第七屆不分區立法委員立法委員(醫藥衛生專業代表)。2014年獲民主進步黨提名參加年底的嘉義市市長選舉,擊敗了國民黨提名的陳以真順利當選。成為嘉義市改制省轄市後第一位男性正任民選市長(首位男性市長爲許世賢逝世後擔任代理市長的省府委員江慶林)。.

新!!: 言論自由和涂醒哲 · 查看更多 »

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

温菲尔德·--·汉考克(Winfield Scott Hancock,)是已故美国陆军职业军官,188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他在陆军服役长达40年,曾經参与美墨战争,并且是南北战争时的北军少将,他以1863年亲自领军加入盖茨堡之役而闻名,被战友称为“卓绝的汉考克”。有军事历史学家这样写道:“在盖茨堡之役中,没有其他任何北军将领能够像汉考克这样,只是身处现场就能占据主导地位”。另一位历史学家写道:“他的作战技巧迅速就赢得了对手的钦佩,并称他是波多马克军团的雷霆”。内战后他继续服役,不但参与了美国南部的军事重建,还驻守着西部边疆。 汉考克有着盖茨堡战争英雄的崇高声誉,同时他的政治立场也很独特,既像北方共和党人那样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又坚持南方民主党人州权至上、有限政府的根本原则,这些因素让他在内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里多次有望竞争总统职位。在那个腐败横行的时代里,他的正直仿佛一座丰碑。总统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曾表示:“如果我们要对这样一位无论是作为军人还是平民都有突出表现的公众人物做出评判,我们首先并且主要会想到的就是他的男子气慨,他的正直、纯洁、对目标的专注和对职责无私的投入,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说,汉考克是彻头彻尾的十足真金”。1880年,在全国范围都拥有广泛支持的汉考克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但最终以微弱差距不敌共和党候选人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

新!!: 言論自由和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 · 查看更多 »

清除精神污染

清除精神污染是中国共产党的保守派人士在1983年发起的政治运动,主要针对文艺界、思想界。目的是抵制下列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找到异化現象、倡導人道主义、接受非馬克思經濟理論、提倡藝術美學的自由主義傾向。“清除精神污染”是社會主義異化論風波的發展和深入 ,標誌著文化大革命後出现分化的政治思想及文化各派別的緊張關係。簡稱“清污”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的政治活動,著重在相關政治理論等作品是否能送审通过的言論审查上;而處理「什麼該清、什麼不該清」的政治過程,後來也影響到中國共產黨內部各派別的爭論,和對胡耀邦處理手法的評價。.

新!!: 言論自由和清除精神污染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言論自由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溫和民主派 (香港)

溫和民主派,亦稱主流民主派(),是香港傳媒及學者等就香港政治議題的辭彙,自2010年以來用以分辨同為廣義泛民主派的激進民主派。現時溫和民主派的協調及對外組織是泛民會議。溫和民主派反對以武制暴的手法去爭取民主。 2010年五區總辭一事之前,此概念較不明顯,並作為相對概念,但整體泛民均會合作。不過自激進民主派的社民連發動「五區公投」後,傳媒就開始使用「溫和民主派」形容並沒有參加此項目的終極普選聯盟及其成員。終極普選聯盟的十多位立法會議員當中,佔多數的民主黨被外界視為終極普選聯盟的領導者。而終極普選聯盟和參與五區公投的社民連、公民黨以外的黨派,一度被稱為中間民主派(),其後因反對人民力量的「狙擊」結合為溫和民主派。 泛民各主流黨派皆支持香港推行全面民主及實現真普選,要求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儘快推行全面普選、注重監察政府運作、視「人權」、「平等」、「公義」、「言論自由」等為社會的核心價值。他們在其他政治或經濟理念上則未必有一致的看法,但泛民與支持平反六四的民運人士相同。 近年溫和民主派在其他政治或經濟理念上未有一致的看法,包括梁振英領導的特區政府問題,再分出中間派。.

新!!: 言論自由和溫和民主派 (香港) · 查看更多 »

演说者之角

演说者之角(英文:Speakers' Corner)是一个允许民眾公開發表演說的地方,最著名的一个演说者之角位于英国伦敦西敏區海德公园的东北角。在此除了不允許批評王室和顛覆英國政府的兩個話題之外,可以自由地對於其他的議題發表演說。 在伦敦的其他公园,如芬斯貝利公园(Finsbury)、克萊芬廣場(Clapham Common)和维多利亚公园以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地方都設有演说者之角。美國則沒有專門選定永久為演說者設置的演說者之角。.

新!!: 言論自由和演说者之角 · 查看更多 »

激進民主派 (香港)

進民主派(),是自2010年政改爭議以來用以分辨同為廣義泛民主派的溫和民主派(或稱主流民主派)。親中媒體廣義稱之為「激進反對派」或「極端反對派」。現組成香港立法會泛民主派第四大黨議會陣線。 激進民主派要求香港立即實現真普選,要求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儘快推行全面普選、注重監察政府運作、視人權、平等、公義、言論自由等為社會的重要價值,與主流民主派人士相同,惟抗爭手段有異,惟現時皆認同以非暴力手段抗爭。激進民主派在其他政治或經濟理念上未有一致的看法,包括中港矛盾及難民黑工問題,在本土主義的立場也有分歧。.

新!!: 言論自由和激進民主派 (香港) · 查看更多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憲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宪法》(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 사회주의헌법),於1998年至2012年间称为《金日成宪法》,於2012年修宪后称為《金日成金正日宪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曾有过1948年版、1972年版。1948年建国时通过的第一版宪法的正式名称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 헌법)。现行宪法为1972年12月27日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五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在1992年、199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2016年进行了六次修订。 宪法规定了朝鲜的正式国名及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规定了政府的架构、执政党朝鲜劳动党的职能与政府运作的关系。宪法保证公民拥有言论自由权、选举权、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它声称每一个公民拥有工作权、受教育权、食品和医疗保健的权利。.

新!!: 言論自由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憲法 · 查看更多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治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以主體思想作為官方統治哲學。B.

新!!: 言論自由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治 · 查看更多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社会主義國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9月9日成立,在港澳、臺灣一般稱為北--韓(),漢語地區也有称呼北朝--鮮(,与“南朝--鲜”或“朝--鲜半岛”区别。)。其領土約佔朝鮮半島的九分之五,首都與最大都市為平壤。朝鮮南疆與大韓民國(南韓)以三八線(韓國朝鮮非軍事區)分隔,北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西臨黃海,東臨朝鮮東海。 朝鮮半島在20世紀初以前為中國附屬國,直至日韓合併後朝鮮半島成為日本屬地。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朝鮮半島在1945年至1948年間皆由盟軍軍政府管理,由蘇聯與美國分別接管三八線北側與南側地區。之後,蘇聯接管地區獨立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即朝鮮);美國接管地區則成為大韓民國(即韓國)。1950年6月,朝鮮發動韓戰試圖統一朝鮮半島不果,三年後南北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再度以三八線以界(與韓戰前的直線國界不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獲得了京畿道的開城,而大韓民國則是增加了江原道部分領土),自此朝鮮半島分裂至今。 根據朝鲜宪法,朝鲜是一個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包括主體思想和先軍政治)為唯一思想體系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朝鮮勞動黨一黨執政。曾於1992年和2009年兩度修憲,將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等字詞刪除,並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替代,國家意識形態本質上與极右翼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非常相近。在經濟上,朝鮮政府实行計劃經濟,不保障國内的私人財產。在政治上朝鮮政府持續不斷鎮壓「敵對階級」。在軍事上,強調以先軍思想為指導強化國力。朝鮮現有約120萬名軍人,是全球武裝部隊第五多的國家"Background Note: North Korea".

新!!: 言論自由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本土民主前線

本土民主前線(Hong Kong Indigenous),簡稱本民前,是於2015年1月成立的香港本土派組織,由一群於2014年雨傘革命中反對香港泛民主派及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等傳統組織的參與者組成。創會發言人為黃台仰。本土民主前線主張香港「民族自決」,主張對抗中國共產黨政權。因雨傘革命的失敗,宣稱「以武制暴」才是正確的抗爭策略,香港民眾應以武力保護自己及其他示威者。.

新!!: 言論自由和本土民主前線 · 查看更多 »

朱學恒

朱學恆(),臺灣評論家、作家、翻譯家、成衣業者及網路經銷業者負責人,被媒體封為「宅神」。出生於臺灣臺北市,畢業於師大附中及國立中央大學,曾翻譯《龍槍》系列(第三波出版)、《魔戒三部曲》、《哈比人歷險記》、《星際大戰》索龍(Grand Admiral Thrawn)三部曲,現任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董事長及開放式課程網頁正體及簡體中文版翻譯計畫主持人。2011年開始,在網路上銷售以議題T恤為主的成衣,並經常上政論性節目評論時事。.

新!!: 言論自由和朱學恒 · 查看更多 »

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州案

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州案(Whitney v. California,)是美国最高法院在1927年判决的一宗宪法诉讼案件,该案判决对社会作出帶來威脅的言論的个人有罪。该案在美国言论自由权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新!!: 言論自由和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州案 · 查看更多 »

戈德华特守则

戈德华特守则(Goldwater rule),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职业道德守则第7条第3款的通称。这一条款规定精神科医生只有在亲自诊断患者后才能得出诊断结果。条款是根据美国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命名的。.

新!!: 言論自由和戈德华特守则 · 查看更多 »

我要做特首

《我要做特首》(I want to be CE),是亞洲電視製作的時事通識節目,集娛樂、政治、通識教育於一身,節目由香港跨媒體文化人胡恩威主持,為2011 aTV節目巡禮節目之一。续集《我要做特首2》將於9月12日播出。.

新!!: 言論自由和我要做特首 · 查看更多 »

我是查理

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 ),是一個聲援言論自由、人民合法持枪與反恐的活動,主要是在紀念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2015年1月7日,法國巴黎的左派雜誌《查理周刊》遭到穆斯林激進份子恐怖襲擊,還有後續襲擊,导致17人死亡(加上3名兇手,共20人死亡),全世界網友自發性發起「我是查理」串聯活動,此活動一方面是追悼罹難者,另一方面是表達捍衛言論自由的決心,亦有向施暴者表達「殺死一個查理,還有千千萬萬個查理」的意思。.

新!!: 言論自由和我是查理 · 查看更多 »

明光社

明光社為香港基督教非牟利機構,1997年5月成立。 明光社關注傳媒文化、流行文化、賭風、性教育、婚姻、娼妓問題、性傾向、同志運動,此外亦關注一些生命倫理議題(包括自殺、安樂死、生物医学工程、墮胎等)。本著基督教信仰的理念,藉研究、監察、教育及出版等工作去關心社會、服務人群。前主席為林海盛牧師,現任主席為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雷競業博士,總幹事為蔡志森。 明光社持守基督教福音派神學立場,傾向保守派。http://www.truth-light.org.hk/intro/enter?quicktabs_5.

新!!: 言論自由和明光社 · 查看更多 »

海尔特·维尔德斯

海爾特·維爾德斯(Geert Wilders,),荷蘭反伊斯蘭教及右派民粹主義政治人物,自由黨的領導人。他早年隸屬自由民主人民黨,1998年起成為荷蘭下議院議員,後來退出自由民主人民黨,另行創立自由黨。他以反伊斯蘭教及批評伊斯蘭教教義而闻名,有「荷蘭特朗普」的稱號。.

新!!: 言論自由和海尔特·维尔德斯 · 查看更多 »

斯奈德訴菲爾普斯案

斯奈德訴菲爾普斯案(Snyder v. Phelps),,是一個美國最高法院的案件,法院判決在公共人行道上,關於一個公共議題的言論,不應對造成情緒困擾負侵權的法律責任,即使該言論是「離譜」的。 有爭議的議題是,第一修正案是否保護在葬禮上的公共示威抗議可以不負侵權的法律責任。它涉及到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海軍馬修·斯奈德(Matthew Snyder)的父親,阿爾伯特·斯奈德(Albert Snyder),對於的索賠。索賠對象是菲爾普斯(Phelps)家族,包括弗雷德·菲爾普斯以及他們的威斯特布路浸信會(WBC)。法院以8–1票作出有利於菲爾普斯的裁定,認為他們的言論是有關公共議題,並且是在公共人行道上進行傳播。.

新!!: 言論自由和斯奈德訴菲爾普斯案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言論自由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人权

新加坡人权一直以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新加坡政府在限制公民权益与压制政治敌对势力方面拥有极大的权力。於2006年上,新加坡获得政治自由5分、公民自由4分的评级(最高7分。1分代表最为自由),综合评分为“部分自由”。2009年,新加坡在无国界记者的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所涵盖的175个国家中名列第133位。隨著李光耀辭世,國際特赦組織呼籲新加坡政府重視人民基本自由與人權。.

新!!: 言論自由和新加坡人权 · 查看更多 »

新宝石运动

新宝石运动(New Jewel Movement),又称新为福利、教育和解放而共同努力(New Joint Endeavor for Welfare, Education, and Liberation),是一个已不存在的格林纳达共产主义政党。1973年3月由怀特曼和斯特罗恩的“为福利、教育和解放而共同努力”组织(简称“宝石运动”)和领导的人民大会运动合并而成。1979年,新宝石运动发动武装政变推翻了的独裁政府,夺得政权,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由毕晓普擔任总理。1983年10月23日,新宝石运动政府领导人之间的政治分歧及权力斗争激化,强硬派发动了政变,毕晓普在政变中被杀。美国随即以此为借口武装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新宝石运动政府。 该党曾自称是“民族主义的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党。1974年6月在其《原则声明》中宣称,党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建立一个“人民参政”的国家,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主张废除剥削权利、进行经济改革和土地改革;恢复民主自由,包括选举自由、宗教自由和政治言论自由;国家控制全部资源,限制资金外流。 Category:美洲共产党 Category:格林纳达政党 Category:1973年建立的政党.

新!!: 言論自由和新宝石运动 · 查看更多 »

新帆新闻组

新帆新闻组是一个在中国大陆免费对公共网络开放使用本地化语言命名组名的新闻组。 新帆新闻组不同于互相转信同步信息的Usenet上的新闻组,它在讨论分组中一律使用简体中文。这在新闻组服务中是罕见的,但这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熟悉新闻组命名规则的中国大陆网民使用新闻组的难度(通过命名方式降低了门槛)。.

新!!: 言論自由和新帆新闻组 · 查看更多 »

新语丝

新语丝(英文:New Threads)早期主要指《新语丝》月刊,后来主要指新语丝网站。两者皆主要由方舟子等海外华人所创办,主要内容为文学和科普。有时也指方舟子在美国注册的非盈利社团新语丝社。該等媒體收到PSI留学生服务公司提供一部分资助。.

新!!: 言論自由和新语丝 · 查看更多 »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權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各国新闻自由度排名请参见新闻自由指数词条) 至于官方的信息,政府则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信息的相关程度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而必须受到保护,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许多政府服从所谓的《阳光法案》或《信息合法化自由公约》来定义国家利益的概念范围。 新聞自由源起於歐美等國對於出版自由的爭取,隨著社會演進,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從傳統到新穎,新聞與出版的自由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完整的權利體系。目前許多民主國家均承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許多非政府組織(如無國界記者)每年針對世界各國作出新聞自由程度評鑑。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媒體逐漸突破來自政府的壓力,但也有更多大企業給予新聞業帶來新的挑戰。 在现代的集权国家裏,新闻自由是一个被高度质疑的争议性概念。这些政权将新闻自由视为对政府权威以及社会安全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集权制国家都会设立全国性的宣传机构,用来维持集权政府的统治,对所谓任何试图挑战政权权威性的媒体或记者的活动进行压制。有的时候,这种对言论的镇压达到了野蛮的程度,甚至会动用警察和军队等具有武力的單位。在这些国家裏,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需要在新闻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会受到专制政权的威胁。威胁的方式包括解雇、被列入黑名单、人身攻击、绑架、刑讯,甚至暗杀。.

新!!: 言論自由和新闻自由 · 查看更多 »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化運動),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運動,涵蓋了民初在北京發生的一場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運動五四运动。新文化運動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歐洲中心主義。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中国共产党根据毛主席语录坚称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近代马列史學家把這一階段的文化運動稱為五四文化運動。1924年4月1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黨和團的組織開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誕辰),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都肯定五四文化運動,但是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新文化運動」和與之相對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中國現代歷史上均產生了大影響。.

新!!: 言論自由和新文化运动 · 查看更多 »

施文儀臉書案

施文儀臉書案,發生於2012年10月的台灣新聞事件。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在臉書上分別刊登兩則訊息,質疑台灣免美簽以及中國留學生加入台灣健保計畫,與行政院政策不同。經新聞報導後,行政院長陳冲指示人事行政總處調查此事,並以違反《公務人員服務法》為由,研究是否進行懲處。這是台灣第一件公務員因為臉書發言而遭行政調查與懲處的案子,支持者認為行政官員需有行政倫理,不能隨便發言反對政府政策,反對者認為此舉可能侵害到言論自由。 人事行政總局最終決定,只作口頭申誡,不做其他懲處。這將成為日後相關案件的行政先例。.

新!!: 言論自由和施文儀臉書案 · 查看更多 »

文字獄

文字狱,指在中國專制統治者對文人的一種政治迫害,《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份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由明太祖時期發展至今,較大規模的文字獄甚至可以牽連千、萬人受害。清人龚自珍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杨凤城等認為文字狱是“文化现象”。 《中國大百科全書》則定義為「明清時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而設置的刑獄。.

新!!: 言論自由和文字獄 · 查看更多 »

文化脫貧笑死朕

《文化脫貧笑死朕:新媒體運動攻略》,是一本由《熱血時報》創辦人黃洋達(腦燒達)所著的市場策略、文化觀察書籍,於2014年7月出版,屬笑死朕系列第一本書籍。 此書教讀者以便宜價錢做出豪氣的新媒體,並參考了不同創意產業的案例,教讀者於網絡市場上佔一位置,並包含了黃洋達的營運經驗。 這本書的觀點是:香港要文化脫貧,就需要一場媒體革命;一切革命皆由傳播信念開始;「新媒體運動」不僅是一個傳媒營運生態的革命,而且是一個捍衛言論自由的運動。 這本書的封面由香港著名插畫家阿塗設計。.

新!!: 言論自由和文化脫貧笑死朕 · 查看更多 »

文化战争

文化战争主要指文化/社会思想领域的冲突,在不同国家和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並帶來意识形态的政治衝突。.

新!!: 言論自由和文化战争 · 查看更多 »

文明IV

《文明IV》(全称“席德·梅尔之文明IV”,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V)是一个回合制策略电脑游戏,它是游戏设计师席德·梅尔的文明系列作品。由主设计师索伦·约翰逊在梅尔的指导下,由梅尔的工作室Firaxis Games开发。文明IV于2005年10月25日和11月4日之间,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发行。麦金塔版于2006年初发行。游戏的第一个资料片——《战神》(Warlord)和第二个资料片——《超越刀锋》(Beyond the Sword)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在美国和欧洲上市。采用相同引擎而玩法差异很大的“独立资料片”《殖民统治》(Colonization)于2008年9月上市。到2007年初,文明IV已经售出了超过150万套。 与其他文明系列的游戏相似,文明IV游戏是由玩家从一个小城市开始来建立一个帝国的过程。一个标准的游戏过程通常是玩家选定一个文明(每个文明对应一个帝国)后,游戏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玩家拥有一个“定居者”(settler),可用于建立一个城市;然后玩家通过内政、外交和战争来为自己的文明(即帝国)获取资源和土地,与多个由电脑(单人游戏中)或其他玩家(多人游戏中)控制的文明竞争,以争取最终的胜利。 《文明IV》目前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和波兰语等多个语言版本。而其他一些语言也有非官方翻译版,如俄语、芬兰语、捷克语和匈牙利语 。.

新!!: 言論自由和文明IV · 查看更多 »

无国界记者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縮寫:RSF,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是一个致力保護記者免受迫害並推进新闻自由的政治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由羅伯特·梅納德(Robert Ménard)於1979年在法國巴黎創立。總部設於巴黎,並在亞、歐、美、非的15個國家設有16家辦事機構(在美國華盛頓與紐約有兩家機構)。 無國界記者是(IFEX)的成员。IFEX是由全球60多個非政府组织組成的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監察言论自由被侵犯的状况、促進並捍卫言論自由的权力。在无国界记者发表的的报刊、出版物中,指出:“无国界记者捍卫全世界被囚禁的记者的权利以及新闻自由,即《世界人权宣言》中第19条描述的提供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权利。”, Brochure,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16 April 2012 无国界记者在2005年獲欧洲议会授予自由精神萨哈罗夫奖, European Parliament, 27 June 2006。而2012年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撤除其參與資格,認為其「工作方式」令人質疑並違反新聞倫理。.

新!!: 言論自由和无国界记者 · 查看更多 »

无所隐瞒论

无所隐瞒论(Nothing to hide argument)是一种观点,认为政府的大规模监控项目不是侵犯隐私,因为政府的监控旨在揭露不正当的、不法的行为,而不法的行为是不该隐瞒的,一经发现自然应当公开才是,因此公民无需担心政府的监控。许多支持该论点的人宣称“我没什么可藏,我光明磊落,政府监控就监控吧,我不在乎”,或者“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新!!: 言論自由和无所隐瞒论 · 查看更多 »

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事件

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事件(Muhammed-tegningerne)是2005年至2006年间由諷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12幅漫画引起的系列新聞及政治事件。這些漫畫最初於2005年9月30日在丹麦銷量最大的日報《日德蘭郵報》上刊出,引起伊斯兰世界的強烈不滿。在伊斯蘭世界,刊登穆罕默德的圖像被認為是褻瀆的行為;因此《日德蘭郵報》此描繪穆罕默德的12幅漫畫,导致穆斯林民众的抗议,也帶來部分極端主義分子的恐怖威脅。丹麥政府儘管譴責刊登这类漫画的行為,但也指出丹麥民族的诙谐特質,並強調捍衛民主與言論自由。隨後,丹麥、德國、瑞典、挪威、比利時、冰島及其他部分歐洲國家及美國的報紙也陸續刊登這些漫畫,立場同樣是捍衛言論自由。伊斯蘭世界的牴牾情緒與動作亦逐步升溫,該事件成為國際矚目的新聞及政治事件。.

新!!: 言論自由和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事件 · 查看更多 »

日本右翼团体

日本右翼团体(又称日本右翼组织或日本右翼势力)是日本民族主义右派组织。据日本警察厅统计,日本大约有1000多家右翼团体,成员总数大概有10万人。日本右翼团体對於過去戰爭歷史的侵略行為一直持否認或懷疑態度,並支持日本政治人物公開參拜靖國神社。.

新!!: 言論自由和日本右翼团体 · 查看更多 »

日本廣播協會

日本廣--播協會(日本放送協会),又译日本放--送协会,簡稱NHK(),是日本的公共媒體機構,成立於1925年。其主要業務包括電台廣播及電視廣播,服務範圍涵蓋日本全境,並同時以多種語言對日本以外地區播出節目。.

新!!: 言論自由和日本廣播協會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宪法

《日本國憲法》,又被稱為《和平憲法》、《戰後憲法》,是日本現行憲法,在1946年11月3日公佈、1947年5月3日起施行。該憲法是日本政府在二戰戰敗投降之後的盟軍佔領時期所制定的,以用來取代原有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其中盟軍占領當局(GHQ)在該憲法的撰寫中居於主導的角色。但由於施行以來從未修改,因而在憲法本文中仍存有昔日在日語上使用的習慣,例如保留歷史假名遣、內文的漢字以舊字體書寫等。 《日本國憲法》採用自由民主的君主立憲制,取代舊憲法所施行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以國民主權(主權在民)為原則將天皇權力架空,確立國會、內閣、裁判所三權分立的國家統治機構模式,明文保障國民的基本權利。根據此憲法,天皇是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只能扮演純粹儀式上的角色,即所謂的「象徵天皇制」。此憲法較為著名的地方是其第9條,規定日本以和平主義放棄宣戰與保有戰爭武力的權利。總體來說,和平主義、國民主權、基本人權的尊重,被稱作為日本國憲法的「三大要素」。.

新!!: 言論自由和日本国宪法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宪法第十九条

日本国宪法第19条,是日本国宪法日本国宪法第3章的条文,内容涉及思想及良心自由。该条是有关精神自由的第20条、第21条、第23条的概括性规定。.

新!!: 言論自由和日本国宪法第十九条 · 查看更多 »

日本街宣车

街宣车是日本政治团体用来宣讲政治言论的宣傳車輛,但亦有街宣車用於產品推廣和資源回收等其它目的。街宣车通常配有一个或多个喇叭,用于播放录音或音乐。 日本许多右翼团体在城市街道中驾驶街宣车,用高音喇叭播放日本民族主义音乐并向民众宣传其政治主张。 有时右翼团体成员也会把车停在街道的某处,向过路者宣讲政治言论。不少日本人对街宣车的这种喧嚣感厌倦,但是很少会有人公开与开街宣车的右翼团体人员对峙或作出投诉。日本警察出于言论自由的考虑,一般不會干預街宣车。 日本右翼团体的街宣车经常不理会交通信号灯或停车指示牌,甚至在繁忙的街道也是如此。日本右翼团体街宣车经常光顾或驻足的街道或地点,一般都会令商户的生意受负面影响。许多开右翼团体街宣车的人员都是极道成员。日本共产党也使用街宣车宣讲其政治主张,但使用的规模要比右翼团体小。 近年街宣车的用途變得廣泛,並開始流行一些在市中心行駛時播放音樂及影像的流動廣告車,用於推廣唱片、電影、動漫等流行文化。.

新!!: 言論自由和日本街宣车 · 查看更多 »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新!!: 言論自由和日本投降 · 查看更多 »

旺中案走路工事件

旺中案走路工事件,又稱黃國昌事件,發生於2012年7月,為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所連帶引發的事件。旺中集團旗下的《中國時報》、《中天電視台》及《時報周刊》,自2012年7月26日起,以大篇幅報導7月25日當天約有百來位學生到NCC抗議購併案,現場有白衣女子發錢給參與學生之「走路工」情事,質疑與當天號召發動到NCC抗議的中央研究院法律學者黃國昌有關,要求他提出說明。黃國昌回應「毫無所悉」,但未被旺中集團所屬的媒體接受,連續數日以報導質疑黃國昌。隨後引發相關學者反彈,認為旺中集團在缺乏證據狀況下,以影射性報導攻擊反旺中學者。 清華大學學生陳為廷在臉書上轉載網路圖片,指控《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林朝鑫涉嫌此事件,認為該「走路工」事件為旺中集團自導自演。中天電視台於新聞中公布他為該網路圖片於Facebook臉書上的轉載與散布者,並公布他臉書個資,及曾為民進黨籍議員助選的歷史。旺中與時報週刊副總編輯林朝鑫認為名譽受損,表明若查為惡意將進行訴訟。王丹、王小棣等文化界人士,與多個學校社團,皆聲援陳為廷。 壹傳媒所屬媒體,刊出數篇報導,認為林朝鑫與此事有關,影射旺中集團自導自演。旺中集團於8月29日發聲明,對黃國昌造成困擾提出道歉,聲明指出黃國昌與此事件無關,所屬媒體曾強烈質疑,但未製造假新聞,並對壹傳媒以惡意報導抹黑、指旺中集團「自導自演」走路工事件,表達嚴正抗議。壹傳媒也提出聲明,認為此事件是由媒體遭壟斷引起。 要黃國昌對莫須有的走路工罪名交代、任意資遣資深編輯蔡其達、改寫第一線記者稿件等事爆發中時高層出走潮,引發台灣對於新聞媒體壟斷、與新聞自由的討論,也提出對鄉民與網路言論正當性的討論。隨後引發700名學生參與「我是學生,我反旺中」抗議活動,與隨後近萬名自發性公民參與的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抗議學生組成反媒體巨獸壟斷聯盟,推動反媒體壟斷運動。.

新!!: 言論自由和旺中案走路工事件 · 查看更多 »

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

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簡稱旺中案)為台灣一個媒體併購案,起因為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自2011年起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提出併購國內主要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之一的中嘉網路。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在併購前已擁有中時、中視、中天電視等媒體, 購併中嘉網路後掌握12個頻道和11個有線電視系統,部分人士、學者、團體與媒體認為,屆時旺中將可能掌握決定民眾收看的有線電視內容之權力,質疑可能造成媒體集中化與新聞壟斷。除此之外,並以其集團總經理蔡衍明於中國經商,跟中國官方互動密切,認為此案將可能會讓中國政府控制台灣媒體,危害台灣言論自由與民主。 旺中集團則認為此事是單純商業行為,認為台灣人民仍然保有自由收視的權利,否認將會因此造成新聞壟斷。並主張旺旺集團並無中資,也不會因為中國壓力而影響台灣新聞自由。 本案引起學界、朝野黨派、及社會大眾之關注與相互爭議,從2011年9月開始審查後,歷經多次抗議與公聽會。NCC於2012年7月25日審議後宣佈有條件通過,除旺中寬頻提出經營中嘉之25項承諾外,另包括NCC要求履行之3項附停止條件,NCC則表示併購案在旺中落實NCC條件前不生效力。 2013年2月20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認定旺旺中時集團併購中嘉案的三項停止條件尚未成就,故不予通過。.

新!!: 言論自由和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 · 查看更多 »

放送伦理·番组向上机构

放送伦理·番组向上机构(放送倫理・番組向上機構,简称“放送倫理機構”;Broadcasting Ethics & Program Improvement Organization,简称“BPO”)是由日本放送协会(NHK)以及日本民间放送联盟(民放连)共同设立的一家非盈利性机构。该机构成立于2003年,以“确保节目放送的正当性以及提高放送伦理道德”为目的,对日本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监督。.

新!!: 言論自由和放送伦理·番组向上机构 · 查看更多 »

政治犯

政治犯(political prisoner),是指以一些人对犯罪时有政治目的,或者以政治目的被认罪的人的称呼,其歷史可以上朔到古代。但由於政治犯本身通常不涉及暴力行為,因此也被称作良心犯或持不同政見者。由于这个称呼是主观性的,對於一個犯人是否為政治犯通常爭議很大,被一國政府認定是不法人士或恐怖主義者的犯人可能自另一國看來是政治犯。因此,關於政治犯的國際爭執通常很激烈,一些政府甚至否认政治犯的存在。.

新!!: 言論自由和政治犯 · 查看更多 »

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一種政治思想、西方歷史的核心概念,也是民主社會間最重要的(真實或理想)特徵之一。.

新!!: 言論自由和政治自由 · 查看更多 »

政治腐敗

政治腐敗,通常簡稱腐敗、貪腐、貪污等,指贪官利用公權力或職務之便,牟取特定族群、團體、或個人的經濟、政治、或宗教利益。所有形式的政府都可能在實踐中出現政治腐敗。腐敗的程度可以有天壤之別,從利用影響力作某事而牟利、到機構性行賄、到作假。腐敗有時候跟犯罪集團連繫在一起,協助他們販毒、洗錢、販賣人口、強迫賣淫、誣告構陷異己等。腐敗的定義因不同國家或法律體系而有不同。有些政治募款的行為在一個地方可能合法,卻可能在另一個地方屬非法。 「腐敗」在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另一個用法,是會面聚餐或進行其他消費性消遣活動(比如在卡拉OK包廂唱歌、出遊等)的意思。該用法可能是來源於政府官員政治腐敗的一些形式,例如:公款吃喝或消費。但如果此词用在此处,因為其屬合法規範行為,通常属于调侃性质,并无讽刺意义。.

新!!: 言論自由和政治腐敗 · 查看更多 »

政治正確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缩写:PC),是指態度公正,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及歧視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的用詞,或施行歧視弱勢群體的政治措施。如不能冒犯少数族群、女性、不同性取向、宗教信仰或持不同政见者,及身障人士。少數族群包括以國籍、種族、宗教劃分的族群,與本國主流族群相比。「政治正確」不限於「用詞正確」,也包括觀點、立場、政策和行為的「正確性」,不能違背被認定為「正確」的立場。「政治正確」也被應用於非針對特定人群的範疇,例如氣候變化、動物權益。 事实上,其執行結果卻一直富有爭議。在一些美國的自由意志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及不少評論員的觀點中,政治正確一詞本身“政治不正確”,屬貶義詞,與假道學的意義相類,且會威脅社會的言論自由,對社會價值觀構成威脅,而相關「政治不正確」言論是否構成歧視存在爭議。支持者則認為,傾向採用較中立語言、文明用語來包裝政治正確的語句,本質上並沒有冒犯任何人,並批評部分反對者以「反對政治正確」為理由,藉此煽動仇恨及分化社會。 “政治正確”一中文詞在其他不同的社會中,其語義可能有不同。例如在臺灣可能被當作「符合公眾道德倫理觀、具備愛國情操的言論」。本條目只討論起源自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正確現象。.

新!!: 言論自由和政治正確 · 查看更多 »

愛國者運動

愛國者運動(Patriot movement)是一項美國的社會運動。由當地民眾自發組成的從事,他們主張保守、獨立| Herald-Journal 24 April 1995。成員包括、、啟示錄末日論者、極端生存主義者、極右派自由意志主義者、反猶太主義者及其他組合,主要由前軍方、警方領導。 by Richard Abanes, review by Dennis L. Feucht in 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

新!!: 言論自由和愛國者運動 · 查看更多 »

愛殺17

《愛殺17》(Bump off Lover),是一部驚悚推理台灣偶像劇,由張韶涵、楊士萱、陸廷威主演。.

新!!: 言論自由和愛殺17 · 查看更多 »

懲治叛亂條例

《懲治叛亂條例》為中華民國政府過去為壓制叛亂國家者所制定的刑事特別法,民國38年(1949年)5月24日由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6月21日公告施行,全文共13條。該法是當時動員戡亂時期執政的國民黨政府為安定國家政局而制定,但國民黨政府在民國38年從中國大陸退守臺灣並實施戒嚴後,反而成為壓制政治異議者的主要工具。該法在戒嚴解除近四年後的民國80年(1991年)5月22日才廢止。.

新!!: 言論自由和懲治叛亂條例 · 查看更多 »

數位權利

數位權利意指個人合法使用電腦的權限,包含所有的電子儀器或是溝通網絡。特別是針對現實已存的權利,諸如在新興科技中內容的隱私權、言論自由(詳見信息自由),尤其是網際網路。.

新!!: 言論自由和數位權利 · 查看更多 »

效度

有效度(Validité; Validity;德语: Validität)是研究方法中關於測量方式能否如實反映所欲測量或衡量標的的程度。一項有效度高的衡量較一項有效度低的衡量更為準確。 譬如以一個國家的國會是否定期經人民於公平公開的競爭性普選產生;政府領袖是否經人民直接選舉或由人民直選產生的國會間接選舉產生;國會內的有效政黨數目;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等人權是否受保障等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自由民主就比一個國家是否有憲法、是否存在投票制度、有多少位國會議員等來得更精確。 有效度與可信度(信度)是判斷研究設計、過程、與結果是否科學的兩項重要指標。.

新!!: 言論自由和效度 · 查看更多 »

教大言論自由關注組

教大言論自由關注組是香港教育大學關注學術自由及言論自由的組織,由時任學生會副會長許峰銘成立,以「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為宗旨,捍衛教大校園自由和表達意見的權利,反對政府連同校方箝制學術自由。.

新!!: 言論自由和教大言論自由關注組 · 查看更多 »

拷貝宣道教會

拷貝宣道教會(Missionerande Kopimistsamfundet,Missionary Church of Kopimism),又稱拷貝教、複製共享教(Kopimism),由瑞典人以撒克·葛森(Isak Gerson)創立,在2012年被瑞典政府接受為合法教會。它的宗旨在於反對反盜版法案,支持各種數位檔案的複製與下載權利,他們主張網路版權法案侵犯了言論自由。拷貝教成員認為,分享檔案是一種宗教服務,對該教而言,透過電腦鍵盤複製和貼上的Ctrl-C和Ctrl-V動作是一種神聖的象徵。 目前網站海盜灣由拷貝宣道教會所管轄。.

新!!: 言論自由和拷貝宣道教會 · 查看更多 »

拒絕中時運動

拒絕中時運動,由民運人士王丹與澄社學者等人,於2012年在台灣發起的社會運動,起因為旺中集團主席蔡衍明於《華盛頓郵報》對於中國民主與六四事件的談話。王丹等人對此談話表示不滿,他們鼓吹文化界人士拒絕為《中國時報》寫稿、拒買《中國時報》,以表達不滿,要求旺中集團對此道歉,防止中國利用旺中集團來干預台灣民主自由。這個運動隨後得到許多文化界人士響應,包括余英時等人皆表支持。 因為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以及隨後發生的走路工事件,許多文化界人士擔心旺中集團壟斷新聞媒體,造成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被迫害,紛紛表態加入。.

新!!: 言論自由和拒絕中時運動 · 查看更多 »

拉布 (香港)

拉布在香港的歷史可追溯到1990年代,據說在香港立法會,最初利用議事規則進行「拉布」的是建制派議員,當時為了通過解散民選的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草案,由建制派政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發起。 「拉布」或「拉布戰術」,是西方議會政治的專業術語,指在議會故意發表冗長演說以拖延議案表決,是議會上使用的一種策略,運用者通過「拉布」以阻礙試圖以冗長發言的「拉布」手段阻止政府提案的通過。.

新!!: 言論自由和拉布 (香港) · 查看更多 »

曹文傑訴廣管局案

《曹文傑訴廣管局》又或全名《曹文傑訴廣播事務管理局》(英文: Cho Man Kit v Broadcasting Authority)是一宗香港高等法院司法覆核案件。案件涉及廣管局對香港電台一個有關同性戀者的紀錄片而發出的一強烈勸諭裁決。該裁決最終因帶有對同性戀者不合理的歧視成分,及因此而產生對言論自由不必要的限制為由,被高等法院推翻。.

新!!: 言論自由和曹文傑訴廣管局案 · 查看更多 »

曾蔭權

曾蔭權爵士(Sir Donald Tsang Yam-kuen,1944年10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2及第3任行政長官。 曾蔭權於1967年加入香港政府,成為二級行政主任,其後曾於不同部門任職。1995年出任首位華人財政司,香港主權移交後過渡為財政司司長,2001年接替陳方安生出任政務司司長。2005年3月10日,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以「健康理由」辭職,曾蔭權在行政長官補選中自動當選。6月21日,曾蔭權得到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正式任命(即日就任),並在6月24日上午9時前往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監誓下宣誓就職,成為第2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07年3月25日,曾蔭權在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擊敗梁家傑勝出,第二次當選特首,任期至2012年6月30日結束,其後開始退休生活,但因為在離任前的2012年2月捲入多宗不當收受利益的刑事指控,於2015年被廉政公署以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等罪名提出起訴,其中一項指控在2017年2月被判罪名成立,曾蔭權成為香港有史以來首個因為在任期間觸犯刑事罪行,而被判處入獄服刑的前任最高級政府官員。.

新!!: 言論自由和曾蔭權 · 查看更多 »

思想自由

思想自由(),亦稱為“良心自由”(Freedom of Conscience)或“理念自由”(Freedom of Idea),是個人擁有或思考獨立於他人之外的觀點、事實、思想之自由。它與言論自由或表達自由的概念不同,不應混淆。.

新!!: 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 · 查看更多 »

普遍選舉

普遍選舉(universal suffrage,universal adult suffrage,general suffrage,或common suffrage),又稱普通選舉權、普選、普及選舉、普通選舉、普遍选举权,在民主政體中,將选举权延伸至任何一個成年公民,稱為普通選舉,但是這個權利通常不包括未成年人,以及未擁有國籍的非公民與特定人士。擁有普選權,也代表,在這個國家中,无论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社会状况,只要是成年公民,都有选举投票。.

新!!: 言論自由和普遍選舉 · 查看更多 »

11月23日

11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7天(闰年第32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8天。.

新!!: 言論自由和11月23日 · 查看更多 »

1689年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是英国政治性法律中重要的一部法案,由威廉三世于1689年签署,威廉三世被宣布为“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王的前提就是必须接受由议会所提出的这部《权利法案》。.

新!!: 言論自由和1689年权利法案 · 查看更多 »

1930年代中国

中國在1930年代,由中國國民黨一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中國近代史上的「黃金十年」(1927年-1937年)大部份時間正是處於該年代。在黃金十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項目上皆有一定成就,整體環境為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最高水準。 在政治方面,一方面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並讓中原大戰與第一次國共內戰等戰事於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在中國其他地區,以蔣中正為首的中國國民黨逐步建立起了相對穩定鞏固的,由中国国民党一党执政的威权主义統治,同時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進程。加以日本侵略滿洲地區、華北地區,國無寧日。1937年開始的中國抗日戰爭讓1930年代前幾年以蔣中正及國民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現代化努力成為泡沫,所有建設成果幾乎完全消失。.

新!!: 言論自由和1930年代中国 · 查看更多 »

1989年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1989年 · 查看更多 »

1989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1989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

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之一,在2003年7月1日舉行,由香港民間人權陣線籌辦,目的主要是為反對《香港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大會呼籲參加者穿黑衣出席。當日遊行的規模超出原先各界預料,主單位公佈共500,000人參加這次遊行,警方統計從維園正門出發的人數則是350,000。而司徒華回憶錄《大江東去》指出香港政府當天用了直升機點算遊行人數,數字為675,000人。.

新!!: 言論自由和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 · 查看更多 »

2006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06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

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發生於泰國當地時間2006年9月19日深夜。泰国皇家军队在泰国首相-zh-hans:他信·西那瓦;zh-hk:塔信·欽那瓦;zh-tw:塔克辛·欽那瓦;-赴美国紐約代表泰国出席聯合國大會之際發動軍事政變,这是泰国自1991年2月,以当时领袖苏钦达發動的政變(詳見1991年泰國軍事政變)以来最大型的军事政变。軍方政变導致政局十分緊張。 泰国政变军方于9月19日晚通过当地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宣布,解散看守政府首相--领导的内阁,由一个名为“泰国国家管理改革委员会”的军政府篡奪国家政权、临时组成政府及一切内部或外部事务。张秋来,沈敏。,新华网,2006年9月20日。政變雖使泰國的政局一度安定,但翌年恢復民主制度後,隨即重新陷入嚴重的政治混亂,親他信的政黨及反對派陷入嚴重的政治紛爭,影響至今。.

新!!: 言論自由和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 · 查看更多 »

2007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07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5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09年5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9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09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0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10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12年3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12年3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2年澳門勞動節遊行

2012年澳門勞動節遊行分別由五個團體及組織於2012年5月1日下午各自發起的遊行以就澳門的社會問題向有關當局表達訴求,遊行人士亦包括澳門青年、澳門傳媒組織、勞工團體,而遊行中也有澳門立法會議員參與。是次多個遊行中雖然出現了少許警民對峙情況,但是自2010年澳門勞動節遊行後沒有發生警民衝突的又一次遊行。.

新!!: 言論自由和2012年澳門勞動節遊行 · 查看更多 »

2013年10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13年10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3年2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13年2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

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指的是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Євромайдан)期间,2013年11月30日起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发生的警民冲突。当天凌晨,别尔库特部队试图驱逐正在基辅独立广场集会的抗议者,被广泛报道滥用暴力、殴打示威者甚至其余民众,造成79人受伤,随后独立广场被清空。第二天(12月1日)基辅市内的亲欧盟示威者无视法院禁令,重新占领独立广场和基辅市中心区的多个要道,并于下午开始冲击多处国家机关,再与警方发生冲突,使100名警员受伤。冲突后,基辅市警察局长瓦列里·科里亚克宣布负责并请辞,但乌克兰反对派认为是时任乌克兰总统维克多·亚努科维奇下令清场。冲突为亚努科维奇总统等多国政治人物所谴责,使11月21日开始的示威活动愈发激烈,并成为之后的许多人加入持续数月的示威活动的主要理由。.

新!!: 言論自由和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 · 查看更多 »

2013年埃及政变

2013年埃及政变(阿拉伯语:;英语:2013 Egyptian coup d'état),发生于当地时间2013年7月3日,由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宣布穆罕默德·穆尔西总统职务被解除。阿德里·曼苏尔被任命为临时总统。许多要求穆罕默德·穆尔西下台的埃及民众对西方媒体将此次事件称之为政变感到愤怒,因为军队只是响应了民众的呼声,而穆斯林兄弟会发言人称这是一场政变,世界各国应该阻止政变发生。.

新!!: 言論自由和2013年埃及政变 · 查看更多 »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统一部署,副部长傅政华、陈智敏负责具体操作实施,在中国大陆进行的一场集中打击整治所谓“网络违法犯罪”的行动,包括官方所称的网络谣言、网络卖淫、网络传销和网络敲诈勒索等,时间是2013年6月到12月。8月中旬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开始“深化”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主要内容是:“重点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整顿互联网安全管理秩序;建立打击网络违法犯罪长效机制”。 这场行动在8月下旬变得非常凶猛,秦火火案、薛蛮子案、傅学胜案集中爆发。一些媒体认为,这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于8月兼任公安部副部长有关。并引起了有关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利的争议。 本次行动主要打击民间造谣者和传谣者,官方人员少有被处理者,湖南省岳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罗某是首个被刑拘的造谣官员。.

新!!: 言論自由和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 查看更多 »

2015年共和遊行

2015年共和遊行(marches républicaines),是指在法國當地時間2015年1月10日至11日間,於各城市所舉辦的遊行,其中以巴黎共和廣場的規模最大。遊行的目的是為了聲援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蒙魯日槍擊案和文森門脅持案的受害者,並為支持言論自由發聲。法國官員估計,此場遊行有超過370萬人參加,是自1944年二戰結束,慶祝巴黎被解放的大遊行後,法國規模最大的公眾集會。.

新!!: 言論自由和2015年共和遊行 · 查看更多 »

2016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16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6年7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16年7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關問題

2016年8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新!!: 言論自由和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關問題 · 查看更多 »

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騷亂

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騷亂,亦稱旺角暴亂、旺角暴動、旺角衝突、旺角大衝突、魚蛋革命、魚蛋騷亂、旺角大起義、旺角事件等,是一場在2016年2月8日夜晚至2月9日早晨(年初一至年初二之夜)於香港旺角發生的警民衝突事件。 政府方面表示,事件的起因是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於新年巡邏期間被圍堵、辱罵及衝擊,需要警方協助;而有不少報導指起因是食環署因為取締新年出現的無牌熟食小販,與在場人士發生衝突,因而向警方求助。起初只有小規模衝突,後來警隊移來高台準備實施人群管制時,人群開始堵塞馬路並與警方發生推撞。警方之後動用胡椒噴霧及警棍驅散人群,而示威者開始使用木板、磚頭、火種、玻璃瓶、垃圾桶等雜物襲擊警方,並縱火焚燒雜物阻擋警察推進,有記者被警方、示威者襲擊,有觀點將示威者和警察分別稱呼為「暴徒」和「黑警」。有警員為保護同袍,兩度向天鳴槍示警,並擎槍指向示威者,更激發示威者更大的對抗,衝突升級。事件造成警員、記者和示威者等多人受傷,數十名示威者被警方拘捕。最高峰時有700多名示威者結集,逾2,000塊地磚被撬。事件到2月9日早上八時後人群逐漸散去才落幕。香港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建制派將本次事件定性為暴亂,而香港民主派則意見不一,但偏向譴責政府和警察造成是次事件發生。香港法院亦將本次事件定性為暴動,多位參與行動的示威者被判暴動罪成,部分被判囚,其中一被告判囚7年,為本港開埠以來最重的暴動罪判刑。部分正候判,也有部分被通緝。.

新!!: 言論自由和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騷亂 · 查看更多 »

2017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言論自由和2017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411包圍中正第一分局事件

411包圍中正第一分局事件,是一場發生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群眾運動,因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一分局於當日清晨強制驅離長期於立法院前集會的公投護台灣聯盟(簡稱公投盟),並宣布「對於公投盟日後所申請之集會不予許可」,而引發群眾在2014年4月11日晚間包圍中正第一分局的事件。在1988年520農民運動的時候,城中分局(即今日之中正第一分局)也曾被包圍。.

新!!: 言論自由和411包圍中正第一分局事件 · 查看更多 »

5時夢中!

5時夢中!(5時に夢中!)是東京都會電視台自2005年4月4日開始播出的Wide Show、信息類節目,播出時間是每週一至週五17點至18點。節目以「言論自由」為主題,基本內容是介紹當天晚報的新聞。現任週一至週四主持人是,週五主持人是原田龍二。貴婦松子等人因該節目而成名。2017年6月30日,5時夢中!播出了第3000期節目。該節目在群馬電視台、SUN電視台、京都放送、栃木電視台也有播出。.

新!!: 言論自由和5時夢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以言治罪表达自由言论自由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