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玻-2

指数 玻-2

玻-2(ПО-2),初期称烏-2(У-2),是苏联玻利卡爾波夫设计局设计的的一种多用途双翼機,苏联称之为“玉米”(Кукурузник,来自俄语中“玉米(кукуруза)”一词),北约代号为“骡”(Mule)。 该机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作为多种用途,如农用机、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等。该机是历史上产量第三多的飞机,也是產量最多的雙翼機,总产量达40,000架以上。.

40 关系: 塞斯納C-172塞拉耶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三八线侦察机往复式发动机俄罗斯帝国俄罗斯航空土耳其空军匈牙利空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燃机Bf 109戰鬥機第一次世界大战特種部隊芬兰空军联合国军贝尔格莱德阿尔巴尼亚空军蘇聯蘇聯空軍起落架蒙古民用航空苏德战争苏联英國皇家空軍雪橇雷达F-86軍刀戰鬥機Fi 156FloatplaneFw 190戰鬥機捷克航空松科波兰空军游击战朝鮮人民軍空軍机枪战斗机攻击机

塞斯納C-172

#重定向 塞斯納172.

新!!: 玻-2和塞斯納C-172 · 查看更多 »

塞拉耶佛

塞拉耶佛(Sarajevo;Sarajevo;Сарајево/Sarajevo;--)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都,也是波赫人口最多的城市。據2011年8月估計,波黑塞拉耶佛州下屬四個自治體,人口合共311,161人。塞拉耶佛同时也是塞拉耶佛州的首府。 塞拉耶佛位於波斯尼亞塞拉耶佛山谷之中,米里雅茨河沿岸,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所包圍。塞拉耶佛是波黑的社會及文化中心,也擁有區域性的政治、教育、娛樂、媒體、時尚、科學和藝術影響力,还是波黑主要的經濟中心。 塞拉耶佛以其宗教多樣性聞名於世,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猶太教數世紀以來都共存其中。因其悠久的歷史和宗教及文化多樣性,塞拉耶佛常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 或者「巴爾幹的耶路撒冷」。直到20世紀後期為止,塞拉耶佛都是歐洲僅有的清真寺、天主教堂、東正教堂和猶太教堂可以比鄰共存的大都市。 雖然塞拉耶佛地區在史前時代開始就有人居住,但今日的塞拉耶佛是在15世紀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開始發展的。塞拉耶佛在近代多次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塞拉耶佛在1885年成為歐洲首個,也是全世界第二個全天運行路面電車的城市(世界首個有全天運行路面電車的城市是美國的舊金山)。1914年,塞拉耶佛发生了奧地利王儲暗殺事件(又名塞拉耶佛暗殺事件)。這起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線。1984年,塞拉耶佛是198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會場。之後的南斯拉夫解體時期,塞拉耶佛在波黑戰爭期間遭到了持續數年的塞爾維亞人勢力的包圍,這也是現代戰爭史上時間最長的圍困戰。 时至2012年,塞拉耶佛仍处在戰後的復興重建中,正在逐漸恢復戰前的水準。旅行指南《寂寞星球》在「世界都市」排行榜中將塞拉耶佛排在第43位。這個名次要高過同樣是前南斯拉夫諸國各个觀光都市,包括第59位的杜布羅夫尼克、第84位的第盧布爾雅那、第90位的布萊德、第113位的貝爾格萊德以及第135位的薩格勒布Lonely Planet (March 2006).

新!!: 玻-2和塞拉耶佛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简称中国空军、人民空军、解放军空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空中武装力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五大军兵种之一。 截至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共有398,000名人員與約5200多架軍用飛機,其中3750+架軍用飛機為战斗机及轟炸機、攻擊機。其综合实力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军(美国空军、美国海军等航空兵)。.

新!!: 玻-2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 查看更多 »

三八线

三八线,是1945年苏联和美国在从日本手中收复朝鲜半岛过程中,按土地面积大致相等原则,沿北纬38度线在地图上随手划定的一条受降分界线。值得注意的是,该线严格上并非停战分界线,朝鲜和韩国两方的界线是根据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划设的軍事分界線(又稱作停戰線)。 根据朝鮮停戰協定的规定,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間以全長247公里(154英哩)的实际控制区划定界線。該線大致依照北纬38度线划定,但主要根据双方于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时的实际控制线,军事分界线兩側是朝韓非軍事區。其中,由朝鮮實際控制的開城市就位於北緯38度以南。 由于南北韓均宣称拥有朝鲜半岛全境,因此这条軍事分界线并不被双方視為“国界”。在黃海上,兩韓以事實上的「海上軍事劃界線」分隔,稱為北方界線,1953年由聯合國軍劃定。然而北方界線並未有在停戰協定中提及,因此不被北韓承認。.

新!!: 玻-2和三八线 · 查看更多 »

侦察机

偵察機泛指所有擔任情報與資料蒐集的軍用機種,這些情報與資料包括光學與非光學的訊息與蒐集手段,偵查的對象包含作戰中的敵人部隊,交戰中的敵對國家內部或者是其他與本國國家利益有關係的其他國家內部的相關情報。最初發想是利用飛機飛行高度優勢對地面狀況進行探查以打破戰爭迷霧的飛機,最古早的飛機投入戰場就是為了偵查用途,後來為了擊落敵方偵察機才有戰鬥機的發明,由於人造衛星的發明;專業偵查機有被取代一部分功能但是依然具有戰場價值在需要取得天候不良地區或更近距離的照片時。 偵察機所取得的畫面由早期的黑白照片進步到數位化的高解析彩色照片、影片,紅外線與雷達影像等等。.

新!!: 玻-2和侦察机 · 查看更多 »

往复式发动机

往復式发动机(reciprocating engine)亦稱活塞发动机(piston engine),是一种利用一个或者多个活塞将压力转换成旋转动能的发动机。 最常用的往復式发动机是利用汽油或者柴油燃料产生压力的。通常都不止一个活塞,每个活塞都在气缸内,燃料-空气混合物被注入其内,然后被点燃。 热气膨胀,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的这种直线运动通过连杆和曲轴转换成圆周运动。这种发动机经常被通称为内燃机,尽管内燃机并不必须包括活塞。Thermodynamics: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by Yunus A. Cengal and Michael A. Boles.

新!!: 玻-2和往复式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玻-2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航空

#重定向 俄羅斯航空.

新!!: 玻-2和俄罗斯航空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空军

土耳其空軍(TürkHava Kuvvetleri)約由6萬人和600架飛機組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成員,最早可追溯於一戰前期的空中偵察隊目前為北約第三大空中力量,僅次於美國和英國,與韓國軍力相當。 主戰力包括8個戰鬥攻擊機中隊,7個防空戰鬥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4個教練戰鬥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1個加油機中隊。訓練機構有空軍學院,航空語言學校和航空員訓練司令部戰機配有 F-16、200架 F-4、KC-135空中加油機,預警機、另有無人機、CN-235運輸機、C-130運輸機、,基本上以第三代防禦型戰機為主。 2005年與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簽訂合同將54架F-4E升級為F-4E 2020終結者型,是F-4戰機延壽升級的最新版,也是預計使用該機於現役一線戰鬥部隊最長期的國家。。.

新!!: 玻-2和土耳其空军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空军

#重定向 匈牙利空軍.

新!!: 玻-2和匈牙利空军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玻-2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内燃机

内燃機(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縮寫為ICE)是熱機的一種,能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動能。一般的實現方式为,燃料與空氣混合燃燒,產生熱能,氣體受熱膨脹,通過機械裝置轉化為機械能對外做功。内燃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車輛、船舶、飛機、火箭等的發動機基本都是内燃機,其最常見的例子即為車用汽油機與柴油機。 内燃机的燃烧气体同时也是工作介质,比如汽油机中,汽油燃烧后的气体直接推动活塞做功。与此相对,燃料不作为工作介质的热机则称为外燃机,比如蒸汽机的工作介质(蒸气)并不是燃料。.

新!!: 玻-2和内燃机 · 查看更多 »

Bf 109戰鬥機

梅塞施密特Bf 109是納粹德國空軍於1930和40年代使用的單座戰鬥機。在當時它的多項特點,使它屬於新一代的戰鬥機,如:下单翼(機翼位於機身下方)、全罩式座艙、可收放起落架以及全金屬製造的機身與機翼。 此機於1935年5月首次飛行,一直到大戰結束,此機與1941年中開始服役的Fw 190,成為納粹空軍的標準戰鬥機。此期間多國空軍採用此機,包括芬蘭、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義大利、瑞士。此機的應用超越其最初設計的目的,在戰爭中,此機衍生機型包括戰鬥轟炸機、夜間戰鬥機、和偵察機。是歷史上生產數量最多的戰鬥機。 它是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數量最大(不算戰後生產的,超過三萬架),生產時間最久(德國本身從1936年生產到1945年初),產生空戰王牌最多(世界三大空戰王牌皆是駕駛Bf-109出身:埃里希·哈特曼擊落352架敵機世界第一,格爾哈德·巴克霍隆擊落301架敵機為第二,京特·拉爾擊落275架敵機為第三)的戰鬥機。Bf 109也是德國空軍最重要的日間戰鬥機,不僅僅是液冷式引擎戰鬥機的傑作之一,也是二戰時期最有名的機種之一。 最常與Bf 109放在一起比較的要算是英國的噴火戰鬥機,這兩架戰鬥機不僅從大戰初期較勁到結束,戰場從北非到蘇聯,戰後還在中東交過手。而最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無常之處要算是Bf 109在戰後曾經改用對手噴火所使用的英國梅林液冷式發動機(西班牙授權製造的版本,型號為HA-1112),並且參加1960年代的英倫空戰電影不列顛之戰的拍攝,在其中擔任德國戰機的角色。雖然如此,但噴火(包括戰後的最後型號-MK-24)仍不能打破戰時BF-109(BF-209 V1/ME-209 V1)所創下的速度記錄。.

新!!: 玻-2和Bf 109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玻-2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特種部隊

特種部隊(Special Forces)普遍指向接受特別及高度強度訓練的軍事單位,專門執行特種作戰、偵察、滲透、狙擊及反恐等。在中文語境中,特種部隊一般不包括非軍事單位特種警察部隊。.

新!!: 玻-2和特種部隊 · 查看更多 »

芬兰空军

芬蘭空軍(FAF/FiAF,Ilmavoimat,Flygvapnet),為芬蘭國防軍三大分支之一。其主要任務是捍衛領空及監察空域,戰時更擔任防空作戰。另外會擔當訓練軍隊及維持晝夜警報的角色。 就獨立空軍而言,芬蘭亦為歷史最悠久之一。其空軍可追溯到1918年陸軍航空隊之成立。.

新!!: 玻-2和芬兰空军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军

联合国军是韩战爆发后支援大韓民國的多國聯合部隊,依据1950年7月7日通过的聯合國安理會84號決議,由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组成。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等5个国家为联合国军提供医疗队或医疗船。 联合国军的作战对象是朝鲜人民军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新!!: 玻-2和联合国军 · 查看更多 »

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语:Београд,意为“白城”),欧洲国家塞尔维亚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及当年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的总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位于塞尔维亚北部萨瓦河和多瑙河汇合处,此处也是潘诺尼亚平原和巴尔干半岛的相遇处。贝尔格莱德市内共有人口123万,整个行政区范围内的人口达到近170万,是原南斯拉夫地区最大的城市。 贝尔格莱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出现在公元前4800年温查文明时期。凯尔特人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这一地区,并将其命名为, 后被罗马帝国占领 。 公元520年,斯拉夫人占领了这一地区。此后它在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几次易手。城市的斯拉夫语名字Beligrad(字面意思为“白城”)第一次被提及是在878年。1284年,贝尔格莱德第一次成为塞尔维亚斯雷姆王国的首都。此后,它还先后成为塞尔维亚(1404年-1918年、2006年-)、南斯拉夫(1918年-2003年)首都以及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行政、立法首都(2003年-2006年)。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唯一的直辖市,被分为17个自治市,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地方委员会。贝尔格莱德占塞尔维亚总面积的3.6%,约21%(不包括科索沃自治省)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在该市。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新!!: 玻-2和贝尔格莱德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空军

阿尔巴尼亚空军 (阿尔巴尼亚语:Forca Ajrore Shqiptare, FASH),是阿尔巴尼亚军队的空中力量。总部位于首都地拉那,现有2个空军基地,分别为Kuçova空军基地、地拉那空军基地。.

新!!: 玻-2和阿尔巴尼亚空军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玻-2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蘇聯空軍

蘇聯空軍(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силы,拉丁轉寫:Voenno-Vozdushnye Sily,VVS)的是蘇聯的主要空中武裝力量。成立于1918年,结束于1991年。.

新!!: 玻-2和蘇聯空軍 · 查看更多 »

起落架

起落架是航空器下部用于起飞、降落或者在地面(或水面)滑行时支撑航空器,并且用于地面(或水面)移动的附件装置。.

新!!: 玻-2和起落架 · 查看更多 »

蒙古民用航空

蒙古民用航空(Монголын Иргэний Агаарын Тээвэр / МИАТ;MIAT Mongolian Airlines)是一家位於蒙古国的航空公司,成立於1954年,經營蒙古的國際航線為主,基地位於烏蘭巴托的成吉思汗國際機場。.

新!!: 玻-2和蒙古民用航空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新!!: 玻-2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玻-2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空軍

英國皇家空軍(英文:Royal Air Force,RAF)為英國軍隊的航空作戰軍種,創設於1918年4月1日,為世界上第一支編成獨立軍種的空軍。在一战胜过同盟国后,英国皇家空军成为了该时期最庞大的空军。自创设以來,英国皇家空军在英國軍事史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列颠战役。据2007年统计,皇家空軍有1000架以上飛行器,及45710位常備兵員。.

新!!: 玻-2和英國皇家空軍 · 查看更多 »

雪橇

雪橇(sled、sledge或sleigh)是一種陸上的交通工具,其下側有光滑的表面,或者雪橇下方有可分離的支架,支架下方有二個或多個光滑的縱向窄滑行板,可以在地表滑行。大部份的雪橇是用在雪或是冰上,不過也有些(一般是摩擦力較小的雪橇)可以用在其他種類陸地表面,例如沙地或濕草地。雪橇也可用在載人或是載貨。雪橇本身沒有動力來源,因此一般會用動物(例如馬)來牽引前進,也有些情形(例如下雪的斜坡)上可以靠重力前進。sled、sledge和sleigh之間的差異反映了因不同歷史及氣候條件造成的地區性差異。 在英式英文一般會用sledge來表示雪橇,比sled要常用。Toboggan()有時也用作sledge的同義詞,但多半是指另一種下方沒有滑行板的平底雪撬。Sleigh是指中到大型,沒有車頂的雪橇,一般會用馬或是狗來拉動,可以載人或是載貨。在斯堪的纳维亚也會用驯鹿來拉雪橇,就像圣诞老人一样。 在美式英文中sled比較常用,不過多半是指小型,娛樂用的雪橇。Sledge是指較重型,載货物或大型物体的雪橇。在美國Sleigh更常用來指在寒冷氣候中代替馬車的交通工具,也會有乘客的座位。 澳大利亚的雪較少,澳大利亚英语中sleigh和sledge出現的頻率相近。.

新!!: 玻-2和雪橇 · 查看更多 »

雷达

雷达(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無線電偵測和定距)的縮寫及音譯。將電磁能量以定向方式發射至空間之中,藉由接收空間內存在物體所反射之電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之方向,高度及速度,并且可以探测物体的形状。.

新!!: 玻-2和雷达 · 查看更多 »

F-86軍刀戰鬥機

F-86「佩刀」(F-86 Sabr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國设计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用於空戰,攔截與轟炸。1947年10月1日首飛,1949年服役。這是美國早期設計最為成功的噴射戰鬥機代表作,除了大量的次型與軍援之外,也衍生出海軍型的FJ怒火系列戰機。同時,第一架在俯衝時超音速以及世界上第一架裝備空對空飛彈的戰機,也都是F-86。它的家族後來衍生出F-100超級軍刀(Super Sabre,或暱稱為軍刀45)戰鬥轟炸機,是第一架能在平飛狀況下超音速執行作戰任務的戰鬥機。軍刀式戰機在美國生產的時間從1949至1956年,期間除自用外也曾大量軍援美國相關盟國,在1956年北美公司停產軍刀式後美國以授權生產方式繼續讓軍刀機產線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義大利等地延續至1950年代末期。 F-86接替機種為衍生於F-100的YF-107A(Ultra Sabre,後來競標時為F-105擊敗)。.

新!!: 玻-2和F-86軍刀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i 156

Fi 156 “鸛”( Fieseler Fi 156 "Storch")是二戰期間德國的輕型聯絡觀測機,由格哈德‧费斯勒制造厂設計製造。此型飛機堪稱為空氣動力學的奇蹟,除了具有極其優異的短場起降功能,極低的失速速度僅時速約51公里,對於乘員的安全性提供很大的助益。 此機的操控性能獲得飛行員的一致讚許,其平均壽命為著名戰機Bf 109的10倍,二戰期間幾乎在所有德軍前線都有它的蹤影。.

新!!: 玻-2和Fi 156 · 查看更多 »

Floatplane

#重定向 水上飛機.

新!!: 玻-2和Floatplane · 查看更多 »

Fw 190戰鬥機

福克-沃爾夫 Fw 190 “百舌鳥”(德語:Focke-Wulf Fw 190 Würger)是德國庫爾特·譚克博士於30年代末期設計的單座位單引擎戰鬥機,由不萊梅的福克-沃爾夫飛機製造廠建造。它是德國單發動機戰鬥機當中少見同時使用過液冷式與氣冷式發動機(不同型號)的設計。它被德國空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並於1941年取代了部分單位的Bf-109,而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與Bf 109戰鬥機同為兩大主力機種之一。它在1942年開始投入所有戰線,並使Bf-109在德國空軍成為標準輔助戰鬥機。Fw 190的生產量超過20,000架,當中包括約6000架戰鬥轟炸機型。生產從1941年開始直至戰爭結束,期間這架飛機不斷改良。它後期的型號保留了優良特性與盟軍戰鬥機不相上下。因此被視為二戰期間最優秀的戰鬥機之一。 飛機製造廠商會將機種命名為一鳥名作副稱號: Fw 190被命名為「百舌鳥」"Würger"。Fw190的飛行員都很喜歡她,當她於1941年初次投入戰鬥後很快被證明了其整體(除了旋轉半徑)性能都比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前線戰鬥機-噴火戰鬥機Mk.

新!!: 玻-2和Fw 190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捷克航空

捷克航空(České aerolinie)是捷克的國家航空公司,也是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家航空公司。以布拉格的鲁济涅国际机场為基地。公司航線飛往120個目的地共52個國家,當中包括所有歐洲主要城市及一些北美、亞洲、中東及北非等地,它同時提供包機及貨運業務。2006年,它運載了超過550萬名旅客,飞行常客獎勵計劃稱為「OK Plus Frequent Flyer Programme」。它也是天合聯盟的一員。 由於長年的獲利不佳,陸續停掉北美及歐陸主要城市的航線,使得捷克官方持有者決定出售股權,以圖轉型,終於在2013年4月10日,大韓航空宣布以39億韓圜收購捷克航空44%的股份,成為捷克航空第一大股東,並在入股之後實施一連串的改革,使公司在2015年上半年首度出現近十年來首度的獲利。韓航在2017年10月售出捷克航空全部股權給Travel Service。.

新!!: 玻-2和捷克航空 · 查看更多 »

松科

松科(学名:Pinaceae)是松柏纲松柏目的一科,常统称为松、松树,儘管在漢語中,其中不少種類被稱作“杉”,一般特點乃葉的形狀像針,防止水分大量被蒸發。而在一些氣候較不炎熱,約北緯40多度至60度的地方(如歐洲等),這類型植物亦為常見。松科有11屬約220-250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新!!: 玻-2和松科 · 查看更多 »

波兰空军

波兰空军(Siły Powietrzne),是波蘭空中武裝力量,90年代初波兰加入北约的前夕,由于东欧局势剧变,波兰空军的规模呈不断精简之势。1990年波兰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包括米格-21、米格-23、米格-29、苏-20及苏-22等,其中米格-23和苏-20相继在90年代里退役。 2006年11月,波兰向美国采购的第一批F-16C Block52“隼”多用途战斗机开始交付。由於預算緊俏现役米格-29战斗机飞行员全年最少飞行时数仅为80小时,新备F-16战斗机飞行员也只有180小时。2007年至2008年向以色列航空防务系统公司采购12架“轨道飞行器”(Orbiter)小型无人机,並计划采购2到3架大型侦察无人机,預計航程可达150公里以上大型機種為主。 波兰空军和以色列空军首度於2013年舉行軍演。 File:Mig2312.jpg|MiG-23 File:C130 Polish air force.jpg|C-130 File:MiG-29A-2005-Poznan.jpg|MiG-29.

新!!: 玻-2和波兰空军 · 查看更多 »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游击战一词来自18世纪的西班牙语guerra(戰爭)的縮小詞guerrilla,意为“小战”,这一词在后来的半岛战争(1808年-1814年)也出现过。游击战以多發性主動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及融入群众裡。 游击战在史前或许就出现过,但直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才有实据。在后来的古典中国也出现过,比如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实际意义上的游击战,直到近代才出现。.

新!!: 玻-2和游击战 · 查看更多 »

朝鮮人民軍空軍

朝鮮人民軍空軍,全稱朝鮮人民軍航空及防空軍(조선인민군 항공 및 반항공군)是朝鮮人民軍的空中作戰軍種,拥有11万兵力和40万的预备役,包括机组人员、维修后勤人员以及管理指挥人员,为朝鲜人民军第二大的兵种。它拥有1600到1700架地各式飞機,这些过去主要由苏联和中国所提供。空军司令部位于平壤市中和郡,是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旗下的一个兵种司令部,正式名称是空军与防空司令部,统管国土防空部队。由于朝鲜是以陆军为主的综合军种体制,其空军总司令的级别只与陆军的军团长相当,但从历代空军总司令出身而被提拔到人民军最高指挥部的人物并不少(前人民武力部部长崔光与总政治局前局长赵明錄等人均是)。 儘管朝鮮人民軍空軍具有比海軍和陸軍更高的優先選擇權,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說是倍受關照,但實際狀況是朝鲜空军仍缺乏足够的现代化装备,大多数飞机和空对空导弹已过时。但是空军架设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防空雷达网以及许多高射炮及导弹基地。這些裝備配属在25个正式机场和26个疏散机场,另有18个高速公路戰備跑道。 朝鲜空军部队的飞行员飞行训练时间极少,有些朝鲜人民军空军的飞行员只有7个小时的飞行时间,21世紀後經濟狀況改善逐步增加到45-50小時,但相比之下北約成員國受訓生至少需要進行150小時的飛行訓練才能成为新手飛行員,中國飛行員進行180小時的飛行訓練才能單飛,美國、俄羅斯飛行員則是超過200小時的飛行訓練。模擬訓練也缺乏專業大型模擬機當作材料。.

新!!: 玻-2和朝鮮人民軍空軍 · 查看更多 »

机枪

機槍或稱機關槍、機關銃(Machine gun),指全自動,可快速連續發射的槍械,可能是固定式的,也可能是活動式的,其子彈會由彈鏈或是彈匣連續填充,並且發射,每分鐘約有300至1800發子彈。 機槍通常分為輕機槍、中型機槍、通用機槍、重機槍等幾種。自動火器除了機槍外,還有冲锋枪、突击步枪、戰鬥步槍、自動霰彈槍、全自動手槍等,口徑20毫米以上的叫「機炮」(autocannons)。 機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火網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輕機槍的重量較輕,可以手持射搫,不過若以臥式的姿勢射擊,效果會比較好。機槍和自動槍隻的差異主要在口徑(機炮的口徑在20mm以上),另一個差異是所發射的是傳統的子彈、炮彈、散彈槍的彈藥、或是爆炸彈等。像發射霰彈的全自動槍隻會稱為的自動霰彈槍,發射大口徑彈藥的則會稱為機炮或是自動榴弹发射器(榴弹機槍)。冲锋枪則是手持式的自動武器,發射一般手槍口徑的子彈。機槍和冲锋枪、機炮不同,機槍像步槍一樣,有很高的槍管/口徑比(表示其槍管很長,子彈口徑小)。機槍在本質上就是一把全自動的步槍,而機槍和戰鬥步槍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重型槍管或是其他的冷卻系統。戰鬥步槍及突击步枪可以進行全自動的射擊,因為不是為了全自動射擊而設計,會有槍管過熱的問題。大部份的機槍也使用彈鏈及開放式槍機架構,和步槍的設計不同。 在一般的法律和口語中,機槍泛指可連發槍械。在中,只要一次扣動扳機時可以發射一次以上的就算是機槍、和口徑無關。美國公民持有機槍不會違反任何聯邦法律,在許多州也是合法的,不過依需登記為,而且需要繳納印花稅。不過1986年的Hughes修正案禁止針對市民製造機槍,因此只有在此時間之前就已製作的槍才能合法交易及移轉。.

新!!: 玻-2和机枪 · 查看更多 »

战斗机

戰鬥機(Fighter aircraft)係一種空對空戰鬥用的軍用飛機,主要用以對抗敵方的航空器,攻擊空中目標,奪取、維護戰場上的制空權,故其設計著重於提升機動力與運動性能。戰鬥機通常也被視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空中戰力。 史上第一款名義上的的戰鬥機是1913年法國的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法國人率先實現了在螺旋槳上安裝鋼鐵製子彈偏導片,使機槍子彈不會擊中螺旋槳。這個系統讓飛行員可專​​心駕駛飛機並進行射擊,同時也無須額外配置機槍手,但會使機槍的射速變慢。 過往的戰鬥機根據用途又細分為殲擊機與攔截機(Interceptor)。殲擊機即大眾熟知的傳統戰鬥機,用途是消滅敵方軍用飛機、控制空域,掌握制空權可避免己方地面受到攻擊,亦有利於己方攻擊敵方地面。由於殲擊機隨時可能進行空中纏鬥,對機動力、運動性能的要求遠高於其他機種。攔截機的用途則是在敵方轟炸機和偵察機進入己方空域前,以其速度和爬升能力爭取時間及高度優勢並將其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飛行高度較高的轟炸機與偵察機,在設計上以爬升率和飛行速度為優先。二次大戰後,有鑑於原子彈的威脅,許多國家一度將攔截機視為與殲擊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由於飛彈科技的成熟,以及超音速巡航的出現,攔截機的功能已可通過殲擊機配備飛彈來滿足,成為現今趨勢之多用途戰機,不再發展專門的攔截機。.

新!!: 玻-2和战斗机 · 查看更多 »

攻击机

攻擊機(Attack aircraft),又稱--,係一種在中、近距離對地面、水面目標攻擊用的軍用飛機,也是擔任密接支援陸軍的要角。現代的多用途戰機基本上都能取代攻擊機,但仍存在專門的攻擊機。除此之外有些攻擊機是以軍用教練機改裝而來。 過去日本帝國海軍所稱的攻擊機未必屬於攻擊機,其包含了初期開發的水平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與現今分類的攻擊機不盡相同。後期開發的轟炸機種與俯衝轟炸機才被稱轟炸機,日文漢字為爆撃機。.

新!!: 玻-2和攻击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Po-2U-2雙翼機波-2玻利卡爾波夫玻-2玻利卡爾波夫烏-2烏-2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