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

指数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活跃程度在中等水平的大西洋飓风季,于2002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全季共产生了14个热带气旋,其中12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4个发展成飓风,两个成为大型飓风。虽然飓风季是在6月1日正式开始,但第一个气旋要一直到7月14日才形成。虽然起步较慢,但本季在9月一共发展出多达8场热带风暴,创下新的纪录,之后只有2004、2007和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追平。同时,本季在10月6日后就再也没有热带风暴形成,这种情况也很罕见,部分是因为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影响。全季最强烈的飓风是伊西多尔,最低中心气压只有934毫巴(百帕),不过飓风丽丽的最大持续风速更高,达到了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 本飓风季造成的破坏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一共导致23人丧生,经济损失约26亿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由飓风伊西多尔和丽丽造成。9月,飓风古斯塔夫在转变成温带气旋的过程中登陆新斯科舍,给当地带去持续数日的狂风。伊西多尔先后袭击了尤卡坦半岛和美国,造成约价值9.7亿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破坏,还夺走了7人的生命。8到9月间还有另外多场风暴对陆地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全季持续时间最长的风暴飓风凯尔。10月初,飓风丽丽登陆路易斯安那州,造成15人遇难,损失达8.6亿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目录

  1. 99 关系: 加勒比地区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县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南卡罗来纳州古巴向风群岛墨西哥墨西哥湾多芬岛 (阿拉巴马州)夏洛特顿大西洋奥蒙德海滩 (佛罗里达州)委內瑞拉威廉·M·格雷密西西比州小安的列斯群岛尤卡坦半岛尤卡坦州巴哈马不列顛群島中大西洋各州东风波世界气象组织乔治敦 (南卡罗来纳州)亚拉巴马州康恩河弗吉尼亚州低气压佛得角佛罗里达半岛佛罗里达州德克萨斯州信風北卡罗来纳州國家颶風中心喬治亞州哈利法克斯冷锋石油平台纽约纽约州纽芬兰岛罗盘方位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美國東岸美國本土美国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热带风暴汉娜... 扩展索引 (49 更多) »

  2. 大西洋颶風季

加勒比地区

加勒比海及其附近区域。.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加勒比地区

加拿大大西洋省份

加拿大大西洋省份(Atlantic Provinces或,provinces de l'Atlantique)是指加拿大在大西洋海岸的四個省:新斯科舍、紐賓士域、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與拉布拉多。而其中新斯科舍、紐賓士域和愛德華王子島又合稱為加拿大海洋省份(又译作加拿大滨海诸省或加拿大沿海诸省,英文:The Maritimes或Maritime suckers ,法文:provinces maritimes)。這四省是加拿大面積最小的,而海洋省份三省的總面積又比紐芬蘭與拉布拉多小。這四個省比加拿大其他省份較落後和貧困,但自然環境優美。經濟以漁業和旅遊業為主。四省內最大城市是哈利法克斯,也是加拿大唯一在大西洋的不凍港。近年在新斯科舍和紐芬蘭近岸發現豐富油田,因此區內石油業正在加速發展。 |- !省名 !省府 !加盟日 |- | 新斯科舍 |哈利法克斯 |1867年7月1日 |- | 新不伦瑞克 |-zh-hans:弗雷德里克顿; zh-hk:弗德列頓;- |1867年7月1日 |- | 愛德華王子島省 |-zh-hans:夏洛特顿; zh-hk:查洛頓;- |1873年7月1日 |- | -zh-hans:纽芬兰与拉布拉多;zh-hk:紐芬蘭與拉布拉多;zh-tw:紐芬蘭暨拉布拉多省;- |聖約翰斯 |1949年3月31日 |.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加拿大大西洋省份

县城

縣城又称县治,即中国地方行政区——县的治所,近代指县级行政机关的常驻地。如今中国的县城(县包括县级行政区)有一千余个。越南沿用古称,称为县莅。 在中国,自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开始,即有县城。地方政府围绕人口聚集之地,建筑城墙,形成城郭,构建起独立的城池,用以抵御外敌,并保障居民安全。县城规模受所在地区经济、人口影响。明清之时,中国人口繁盛。在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之地,一座县城可能会分属两县,长期处于同城而治的状态。晚清以后,随着热武器的广泛运用和不断升级。政府不再修筑围郭形式的县城。当代中国,明清修筑的县城城墙,多随着城市扩展而被破坏,而留存的城墙会因其文化价值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近代以来,一般在县政府的办公所在地,相应的为政府机构建立配套的行政、教育、生活服务机构。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选址于相对交通便利,通讯及时,经济发达的城镇。按人口及经济规模有大小区分。中国还存在一种县级市,该类市的市治所在地,也是一种县城的形式。 Category:中国城市.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县城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重定向 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南卡罗来纳州

南卡罗来纳州(State of South Carolina),簡稱南卡州,是美國東南方州份中的一州,曾是美國早期13州聯盟裡的南卡羅來納省(Province of South Carolina),在反抗英制高稅的美國獨立革命時期是重要的成員之一。本州的名稱來自於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该州人口約有472.4万人。 美國海軍以南卡罗来纳州命名過USS South Carolina戰艦。.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南卡罗来纳州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少數以白人為主、混血為輔的國家,同時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組成與美國類似,許多民眾有亲戚居住在美國。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國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不過,古巴的審查制度、言論自由、人權等方面与其他一黨制國家一樣,存在由國家主導控制和鎮壓言論自由的傾向,而且有部分異見人士因為政治因素流亡國外。.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古巴

向风群岛

向风群岛(Windward Islands),是小安地列斯群岛北部的中南部岛群。在帆船时代,从欧洲航渡到美洲“新世界”的最快捷路线,是顺着东北信风,乘着加那利寒流抵达西非后转向西,乘北赤道暖流横渡北大西洋抵达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多米尼克与马提尼克岛附近。东加勒比海盛行由东北吹向西南的“贸易风”(东北信风),由于是顺风路线,故西班牙殖民者命名为向风群岛,具有地理意义。后来英国殖民者后来居上,控制向风群岛,为方便管理和进行行政区划,将其分为北部的背风群岛和南部的向风群岛(无地理意义),并逐渐为国际所通用。以多米尼克与马提尼克岛之间为界,以北称作背风群岛(leeward翻译为下风、顺风、或者背风),以南称为向风群岛(windward翻译为向风、迎着盛行风、顶风、上风)。 向风群岛包括以下国家与地区(北美洲地理):.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向风群岛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墨西哥

墨西哥湾

墨西哥湾是北美洲南部大西洋的一海湾,以佛罗里达半岛-古巴-尤卡坦半岛一线与外海分割。北为美国,南、西为墨西哥,东南为古巴,东经佛罗里达海峡与大西洋相连,经尤卡坦海峡与加勒比海相接,是著名的墨西哥灣暖流的起點。墨西哥湾形成于3亿年前的地球板块运动。Huerta, A.D., and D.L.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墨西哥湾

多芬岛 (阿拉巴马州)

多芬岛(英文:Dauphin Island),是美国阿拉巴马州下属的一座城市。面积约为6.35平方英里(约合 16.44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1,238人,人口密度为195.02/平方英里(约合75.3/平方公里)。.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多芬岛 (阿拉巴马州)

夏洛特顿

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英語發音:;,Baile Sheàrlot,加國本土譯為查洛城),或稱夏綠蒂鎮,加拿大城市,該國愛德華王子島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以及該省皇后縣的縣治。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夏洛特敦市人口有34,562,而夏洛特敦普查聚集區(census agglomeration)則有64,487人,約佔該省總人口(140,204)的半數。.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夏洛特顿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大西洋

奥蒙德海滩 (佛罗里达州)

奥蒙德海滩(Ormond Beach),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下属的一座城市。建立于1880年。面积约 为75.3平方公里(约合29平方英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38,137人。论人口在本州排行第 65。.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奥蒙德海滩 (佛罗里达州)

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República Bolivariana de Venezuela),簡稱委內瑞拉,是一個位於南美洲北部的熱帶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首都為卡拉卡斯。西與哥倫比亞接壤,東與蓋亞那毗鄰,南與巴西交界。海岸線包括北部加勒比海及東北部大西洋島嶼總長約2,800公里。委內瑞拉生物多樣性豐富,為西至安地斯山脈、南至亞馬遜盆地、東至奥里诺科河三角洲物種的生物棲息地。.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委內瑞拉

威廉·M·格雷

威廉·M·“比爾”·格雷(William Mason "Bill" Gray,)是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簡稱CSU)大氣科學系的名譽教授。他是用科學預測大西洋颶風季動態的一名傑出先驅 ,同時並使用自己獨創的颶風預測法來預測風季而聞名全球。.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威廉·M·格雷

密西西比州

密西西比州(State of Mississippi)是美国南部的一個州。西邊以密西西比河為州界,東南鄰墨西哥灣。 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其人口达到298.5万。密西西比州面積為全美第32大州,同時人口也為全美第32多。.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密西西比州

小安的列斯群岛

小安的列斯群岛(Lesser Antilles,Antillas Menores),位于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中安的列斯群岛东部和南部的岛群,群岛呈圆弧状,由于位于加勒比海,又称加勒比群岛。包括背风群岛(包含维尔京群岛)、向风群岛和背風安的列斯群島(委内瑞拉以北海面上的许多岛屿),面积1.43万平方公里。 小安的列斯群岛政局比起鄰近的中美洲和海地要來的穩定不少,當地治安也好過不少南美國家,吸引不少遊客前往當地渡假,使其觀光產業相當的繁榮。 Category:加勒比海島嶼 * Category:加勒比海群岛.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小安的列斯群岛

尤卡坦半岛

加敦半島(),位於中美洲北部、墨西哥东南部的半岛,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将加勒比海从墨西哥湾中分离出。东靠加勒比海,西临墨西哥湾、坎佩切湾,东北隔尤卡坦海峡与古巴相望,面积達19.76万平方公里。半岛大部分属于墨西哥的坎佩切州、金塔纳罗奥州和尤卡坦州,中南部和东南部分属危地马拉佩滕省和伯利兹。尤卡坦半岛大体上与玛雅文明的影响范围一致。直至今日,玛雅人以及带有部分玛雅血统的混血儿仍然占据该半岛的很大一部分人口,并且玛雅语仍然被广泛使用。.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尤卡坦半岛

尤卡坦州

尤卡坦州(Yucatán)是墨西哥的一個州,位於尤卡坦半島北部,北臨墨西哥灣。 歷史上曾包括坎佩切州和金塔納羅奧州。十九世紀時曾是猶加敦共和國的一部份,短暫脫離墨西哥而獨立。現在是墨西哥主要的旅遊點,也是最大原住民—馬雅人的家園。境內有馬雅文化乌斯马尔的遺址。 州名的來源有兩個相似的故事:西班牙人來到尤卡坦時,問原住民他們所在的地方,得到的答案是"Yuca-hatlanás?" (你說什麼?)他們就以此為地名。另一個版本的回答是:"Yuc Atan" (我不是本地人)。 * Category:1823年建立的一級行政區.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尤卡坦州

巴哈马

巴哈馬國(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简称巴哈马,是位於大西洋西侧廬卡雅群島上的一个島國,全國包含700座岛屿(以及小岛屿)和珊瑚礁。地處美国佛罗里达礁島群東南面,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和多米尼加以北,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东北部。其首都拿骚位于新普罗维登斯岛上。.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巴哈马

不列顛群島

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是欧洲西北海岸外,大西洋上的群岛。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马恩岛、设德兰群岛、奥克尼群岛、赫布里底群岛等等岛屿,习惯上还包括海峡群岛。 不列颠群岛今天有两个主权国家并存,分别是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 不列颠群岛这一名称在爱尔兰共和国不受欢迎,因为它过于强调英国和大不列颠岛在这一范围内的主导,民间和政府都不使用这个名称。不过在地理学上这个群岛历来并没有其它合适的名称可供使用。英国各界在与爱尔兰的交涉中,为避免触及敏感情绪,常使用“这些岛屿”等含混的名称。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1999年发表的著作就只稱作《群岛》(The Isles)。.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不列顛群島

中大西洋各州

#重定向 中大西洋州份.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中大西洋各州

东风波

东风波是在副熱帶高壓帶南侧对流层中、下层的东风带中,常存在一个槽或气旋性曲率最大区,呈波状形式自东向西移动。.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东风波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縮寫:WMO;L'Organisation météorologique mondiale,縮寫:OMM;Monda Organizaĵo pri Meteologio,縮寫:MOM)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前身为(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縮寫:IMO)。.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世界气象组织

乔治敦 (南卡罗来纳州)

乔治敦(英文:Georgetown),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下属的一座城市。城市类型是“City”。其面积大约为7.52平方英里(19.47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9,163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 英里1,219.13人(约合每平方公里470.73人)。.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乔治敦 (南卡罗来纳州)

亚拉巴马州

阿拉巴马州(Alabama,,又译作--)是美國東南部地區一個聯邦州。北接田納西州,東鄰喬治亞州,南至佛羅里達州和墨西哥灣,西臨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是各州當中面積第30大以及人口第24大的州。阿拉巴馬州的全長1500英哩,是所有州份當中最長的。 阿拉巴馬州譽為「金色啄木鳥之州」,其名來自州鳥。同時阿拉巴馬州亦以「迪克西的心臟」和「棉花之州」為人所知。州樹是長葉松,而州花是山茶花。阿拉巴馬州的州府位於蒙哥馬利,按人口計算最大城市是伯明翰,該城長期都是州內最工業化的城市;按面積計算最大城市是亨茨維爾。最老的城市是莫比爾,1702年由法國殖民者建立,作為法屬路易斯安那的首府。 自南北戰爭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阿拉巴馬州與其他美國南部州份一樣遭遇經濟困難,其中一個原因是長期依賴農產品。與其他南部州份一樣,阿拉巴馬州議員在進入二十世紀時以及許多貧窮的白人。雖然工業和都市中心快速發展,白人自1901年起到1960年代一直壟斷郊區利益,市區利益和非裔美國人的代表性嚴重不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拉巴馬州將經濟由主產農業變得多元化。21世紀的州經濟是基於管理、汽車、金融、製造業、航天、提煉礦產、醫療、教育、零售以及科技。.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亚拉巴马州

康恩河

康恩河(Conne River)是加拿大纽芬兰岛上的一条河流。有一个第一民族部落曾以此为名称。.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康恩河

弗吉尼亚州

維吉尼亞州(),正式名称为維珍尼亞聯邦,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州,美国开国时十三州之一。 維吉尼亚州域范围位于北纬36°31'至39°37',西经75°13'至83°37'之间,其北部地区与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相邻。该州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源地之一,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全州总人口818.6万,实现GDP总量3970亿美元。.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弗吉尼亚州

低气压

低壓區(Low pressure area,符號為L)是大氣中氣壓較鄰近地區為低的地帶。一般都是成螺旋狀,是為氣旋。在北半球低氣壓區域內的空氣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順時針方向。偶爾也有一連串低壓區連在一起,稱為「低壓槽」,因該區的大氣壓力比其兩旁為低,所以稱為槽,是為槽線取其陷下的意思。低壓區一般都伴着雲,或會有風、雨(通常雨勢較大並夾雜著狂風雷暴)。cvuc55ff7guxftssdu.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低气压

佛得角

維德角共和国(República de Cabo Verde),简称維德角,是一個位於非洲西岸的大西洋島國。它横跨大西洋中部的10个火山岛,距离西非海岸线570公里。獨立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国名“維德角”在葡萄牙语意为“绿角”。人口约50万,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首都普拉亚。.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佛得角

佛罗里达半岛

佛罗里达半岛位于美国东南部的半岛,面积151600平方公里。这里盛产柑橘及蔬菜,并为佛罗里达州的主要组成部分。佛罗里达半岛风光迷人,有棕榈滩、大沼泽等知名景点。 F F.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佛罗里达半岛

佛罗里达州

佛羅里达州(State of Florida)是美国最南端的一个州(夏威夷除外),亦属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第四多的州,为著名的避寒圣地。中文俗称为佛州,佛罗里达。州府位于塔拉赫西,最大的城市为杰克森维尔,最大的都会区为迈阿密都会区。佛羅里达吸引了不少名人和运动员来这里度假,以高尔夫球、网球、、赛车著称。.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佛罗里达州

德克萨斯州

得克萨斯州(State of Texas),簡稱德州,是全美國土地面積和人口的第二大州(面積僅次於阿拉斯加;人口次於加州)。州名源自美洲原居民的語言,意思是“朋友”或是“盟友”。十七世紀時,西班牙的探險家在與Caddoan語族的Hasinai族人打交道時,將印第安人稱呼自己為朋友(thecas)的词語誤解為德州的地名,雖然後來明白到原本的意思而嘗試更改,但德薩斯此一地名一直沿用下來。雖然地名的意思曾被誤解,但卻與今日得州的座右銘「友誼」不謀而合。.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德克萨斯州

信風

信風,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低空從亞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壓帶的風,北半球吹的是東北信風,而南半球吹的是東南信風。信風經常會增加熱帶風暴的威力,影響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地區。 信風年年反覆穩定出現,猶如潮汐有信,因此稱為「信風」。古代商人們也利用信風的規律性做航海貿易,因此信風才稱做「貿易風」。 西方古代商人们常借助信风吹送,往来于海上进行贸易,这一点导致 Trade wind 有时候被译成“贸易风”,但这是望文生义,是不对的。Trade这个词并非现代英语中贸易的意思,而是来自中古英语,相当于path、track的意思。所以,trade wind原意是“在常轨上的风”的意思。400多年前,当航海探险家麦哲仑带领船队第一次越过南半球的西风带向太平洋驶去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达几个月的航程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开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变得非常平静。最后,船队顺利地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原来,这是信风帮了他们的大忙。 信风对于船只的航行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信風

北卡罗来纳州

北卡罗来纳州(State of North Carolina),簡稱北卡州,是位於美國南部區域大西洋海岸的一州。別稱「柏油脚跟州」或「舊北州」。下轄100郡。州府為罗利,最大的城市為夏洛特。 北卡羅來納是最初北美十三殖民地的成員之一,最初通認作卡羅來納州,並且是第一個英國殖民地在美洲的家。1861年5月20日,它成為最後一個美利堅聯盟國脫離合眾國的成員,並於1868年7月4日重新被接納。該州也是第一個人為動力飛行成功的地點,由萊特兄弟於1903年接近小鷹鎮的Kill Devil Hills創造紀錄。今天,該州是一個各色各樣經濟和人口迅速發展的州。截至2009年7月1日止,人口估計是9,380,884(自2000年4月1日以來增加16.7%)。 北卡罗来纳有著寬闊的海拔地形,從沿岸海平面到約6,684英尺(2,037公尺)的山脈。沿岸、東部皮埃蒙特區域、與北卡罗来纳中部氣候與其它南方的州如喬治亞和南卡罗来纳類似;另一方面,西部山脈的氣候比較接近新英格蘭或中西部上區。當沿海平原,特別是潮流流經地帶,受大西洋強烈影響的同時,該州西部多山部份從沿海算起超過300英哩(500公里)的距離,造成可觀的與海隔絕。因此,該州的氣候範圍從沿海附近溫暖、濕潤亞熱帶氣候,到位於山脈附近濕潤大陸性氣候。該州大多數降雨於濕潤亞熱帶區域。 美國海軍使用北卡羅來納州來命名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BB-55)。.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北卡罗来纳州

國家颶風中心

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缩写作 NHC)是一個美國国家气象局負責天氣預報的部門,在IERS參考子午線到西经140度线以及北大西洋北緯30度線和北緯31度線之間負責跟蹤和預測天氣系統。該機構與國家氣象局的邁阿密分支機構共同位於佛羅里達州佛羅里達大學公園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校園。 雖然國家颶風中心(NHC)是美國的一個機構,但世界氣象組織已經將其指定為北大西洋和東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成為這些地區發生的熱帶氣旋預報和觀測資料交換所。如果中心斷電或喪失工作能力,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則會支持東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諮詢和熱帶天氣預報,而則支持北大西洋的熱帶氣旋諮詢和熱帶天氣預報。.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國家颶風中心

喬治亞州

佐治亚州(State of Georgia),又譯--,簡稱喬州,是美國東南方的一個州,郵政簡寫是GA。該州也是美國獨立時期13州的成員之一。首府為亞特蘭大。在13州中排名第4,1788年1月2日加入獨立戰爭。2000年的人口統計該州有818萬6453人。2004年的人口是882萬9383人,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為968萬7653人,是美國人口成長速度最快的一州。佐治亚州同時也以桃子州或南方帝國之州的暱稱聞名。 該州的州歌,《佐治亚在我心》(Georgia on My Mind)是由豪吉·卡邁克寫的,起初是寫給一位名叫「佐治亚」的女性。後來被佐治亚州本地歌手雷·查爾斯傳唱,而透過投票變成了該州州歌。佐治亚州的州鳥是棕色長尾鳥。州花是查拉幾玫瑰。 美國海軍曾亦以佐治亚州替一艘戰艦(USS Georgia BB-15)與一艘核子彈道飛彈潛艇(USS Georgia SSGN-729)命名。.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喬治亞州

哈利法克斯

哈利法克斯(Halifax、Halafacs),是加拿大-zh-hans:新斯科舍;zh-hk:諾華士高沙;zh-tw:諾瓦斯科西亞;-省的省会,北部最大的深水天然港口,气候适宜,是加拿大第二温暖的城市。2006年人口为372,679。哈利法克斯是加拿大东部地区主要的政府服务和商业部门的集中地。农业,渔业,采矿,林业以及天然气提炼为哈利法克斯地区的主要资源类工业部门。.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哈利法克斯

冷锋

冷鋒(cold front),是鋒的一種,主要是指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推進,並取代暖氣團原有位置所形成的鋒。由於冷氣團的密度較大,暖氣團的密度較小,所以冷暖氣團相遇時,冷氣團就會插到暖氣團的下面,暖氣團被迫擡升。在上升過程中,空氣逐漸冷卻,如果暖氣團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就會形成降水天氣;如果水汽含量較少,便形成多雲天氣。 在北半球,大多數的冷鋒都會在9月至4月,即通常夏季外,全年都會出現冷鋒,在大陸高壓區中形成,通常最早的冷鋒八月底開始,最晚的冷鋒六月初結束,但亦有罕見的七月冷鋒(例:2015年7月,中國大陆受到冷鋒影響,冷鋒一路南下至福建一帶。)。 台灣處於冷鋒和暖鋒交界處,春季與夏季之間常出現滯留鋒,有陰雨連綿的天氣,稱為梅雨。 冷锋過境時,氣壓上升,氣溫驟降。在高緯度冷锋一年四季都會出現,而在中緯度通常是在冬季出現,一般的冷鋒會在北緯20°/南緯20°就會消散緩和,故一般冷鋒都難以在低緯度出現,除非該冷鋒其後的冬季季候風帶有強烈的冷空氣,並有極高的氣壓和風力,足以抵禦來自赤道的海洋氣流和暖空氣,才會有機會進入北緯10°/南緯10°或以上的熱帶氣候區(例:2009年1月,泰國首府曼谷受到冷鋒影響而氣溫急降至攝氏15度。),但東北季風的影響,可及於赤道地區的新加坡一帶。 在天氣圖中,冷鋒通常以一條有三角形的藍線表示(見圖),而三角型所指的方向就是冷鋒行走的方向。.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冷锋

石油平台

石油平台,或稱鑽油平台(oil platform、offshore platform、oil rig),是一個位於海上的大型的結構設施,用於鑽井提取石油和天然氣,並暫時儲存,直到石油被運送到陸地上的煉油廠去裂解原油成為產品。 在許多情況下,該平台包含開採設施以及容納勞動力的居住區。 根據不同的情況,該平台可以被固定到海底,可能是人工島,或是漂浮於海上。多個海底油井也可以連接到一個石油平台,經由管線連接。.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石油平台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纽约

纽约州

纽约州(State of New York),暱稱帝國州(Empire State),是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州,首府是奧爾巴尼,由上州、紐約市及郊縣(下州)所組成。 纽约州西部及北部与加拿大接壤,东邻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佛蒙特州(即“新英格兰三州”)和大西洋,南接宾夕法尼亚州和新泽西州,西北部連接五大湖之一的安大略湖。通常人们说起纽约州时不能像称呼美国绝大多数州那样省略最后的“州”(State)字,因为简单地说纽约多指纽约市。.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纽约州

纽芬兰岛

纽芬兰岛(Newfoundland,Terre-Neuve,意指「新尋獲之地」),是一位於北大西洋的大型島嶼,属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管辖。该岛面积111,390平方公里,人口466,172人(2001年统计)。纽芬兰岛西北隔贝尔岛海峡与拉布拉多半岛相隔。主要城市圣约翰斯除了是島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外,也是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的首府。.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纽芬兰岛

罗盘方位

罗盘方位,或叫三十二方位,是现代罗盘上使用的方位系统。这三十二个方位的名称虽然来自英语,但已经在国际上广为使用。在一般性地或口头地导航时,使用罗盘方位可以省去计算或背诵方位角的麻烦,因而显得便利。英语中的俗语box the compass,本意即是指把这三十二个方位的名称按顺时针顺序依次说出,后来引申指“彻底变革”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地质学界常用的十六方位缩写和相应的罗盘方位名编写并不完全一致。 著名电影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59年的电影《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的英文片名很像罗盘方位名,但在三十二个罗盘方位中,并没有一个叫这个名字。.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罗盘方位

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

墨西哥灣沿岸地區(Gulf Coast)是由瀕臨墨西哥灣的美國的五個州所組成的,其中包括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以及佛羅里達州。因為其經濟活動的繁榮以及人口的聚集,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有時候也被稱為美國的第三岸。(其餘兩岸是東岸和西岸).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

美國東岸

美國東岸,或稱為大西洋海岸,是指美國的最東部的海岸地區,東向面臨大西洋,北邊為加拿大,南邊為墨西哥灣。此區域通常包括以前北美十三殖民地的範圍,現在則由北到南包括緬因州、新罕布夏州、佛蒙特州、紐約州、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德拉瓦州、馬里蘭州、維吉尼亞州、北卡羅萊納州、南卡羅萊納州、喬治亞州、以及佛羅里達州。此區域是全美國人口主要聚集的地區,也是工商業聚集之地,許多國際知名的大城市都位於此區域內,例如波士頓、紐約市、費城、华盛顿特区、亞特蘭大、巴爾的摩,以及邁阿密等城市。.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美國東岸

美國本土

根據使用方式,美國本土(contiguous United States)一詞可以代表:.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美國本土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美国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NOAA)是隶属于美国商务部的科技部门,主要关注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变化,提供对灾害天气的预警,提供海图和空图,管理对海洋和沿海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研究如何改善对环境的了解和防护。NOAA除了文职人员外,还有一个300人的軍裝队伍,执行为NOAA麾下飞机、船只、车辆的驾驶、科學與管理職位等任务。.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热带风暴汉娜

#重定向 2002年热带风暴汉娜.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热带风暴汉娜

田纳西州

纳西州(State of Tennessee),位于美国南方,首府為納許維爾,是美国乡村音乐的中心。其他著名城市还有孟菲斯。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田纳西州共有人口645.6万人。.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田纳西州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熱帶氣旋

牙买加

牙买加(Jamaica)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岛国。 原本是印第安人阿拉瓦克語系泰諾族的居住地。1494年哥伦布来到牙买加,1509年成为西班牙殖民地。在1655年被英国占领,在1866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62年8月6日牙买加宣告独立,目前是英联邦范围内的英聯邦王國主權國家。.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牙买加

百慕大

慕達(Bermuda),法律文件中也作百慕大群岛或薩默斯群岛,位於北大西洋属北美,是英國的自治海外領地。位于北纬32度14分至32度25分,西经64度38分至64度53分,距北美洲约900多公里、美國東岸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東北約1,100海里及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東南約840海里。 最接近的地標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Cape Hatteras),西北約640海里(1,030公里)。百慕達是歷史最悠久的英國海外領地,早於英格蘭殖民《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頒佈及英國建立前的一、兩個世紀。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自1945年起將其列為全球16個非自治領地之一。 「百慕達」一般指單一的群島,由約138個島嶼和许多岩礁组成。百慕達的一些島嶼擁有多個名稱(整個群島,連同兩個正式名稱,歷史上曾稱為「La Garza」、「Virgineola」及「魔鬼島」)。雖然地標不多,但地方重名的情況十分普遍;例如,有兩個島嶼名為「長島」,兩個海灣名為「長灣」,而聖喬治鎮位於聖喬治島的聖喬治政區。另外,百慕達的首府──哈密尔顿,位於主島中部,漢密爾頓港北岸。百慕達經濟繁榮,依靠金融業和旅遊業,以「避稅天堂」和「公司天堂」聞名,是世界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當地有暖和的熱帶氣候、風景優美的海灘,更常以粉紅色細沙和藍綠色海洋自詡。.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百慕大

韦斯顿 (佛罗里达州)

韦斯顿(Weston),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下属的一座城市。建立于1996年。面积约 为68.1平方公里(约合26.3平方英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65,333人。论人口在本州排行第 34。.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韦斯顿 (佛罗里达州)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WS),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SSHS)用於分類颶風(位於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大於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SSHS根據颶風的強度,把颶風分為一至五級。級數越高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高。 此SSHS系統只用於西半球如美國,其它地區如澳洲、日本、印度則使用各自的等級系統。另外,美國是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當作持續風速來區分颶風等級,澳洲則是使用「陣風」的風速及自己的系統區分等級,中国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而日本則使用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並用各自的系統區分颱風等級。.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非洲

颶風古斯塔夫 (2002年)

飓风古斯塔夫(Hurricane Gustav)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七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一个飓风,于2002年9月沿美国东岸平行移动,强度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的第二级。古斯塔夫起初是位于巴哈马以北的一个亚热带低气压,之后以热带风暴强度在北卡罗莱纳州外滩群岛略微偏东海域经过,然后转向北上并两次以一级飓风强度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登陆。风暴直接造成一人死亡和1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主要发生在北卡罗莱纳州,另外飓风与一股西南气流相互作用产生的狂风又在新英格兰造成了2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不过在计算风暴损失的报告中,这些没有归入古斯塔夫的损失范围。 系统早期属于亚热带风暴,是这类风暴中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命名的。在此以前从未有过亚热带风暴获得命名。此外,本气旋还是继1941年以来在一个自然年中形成时间最晚的飓风。.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颶風古斯塔夫 (2002年)

风切变

风切变(wind shear),又稱风切或風剪,是指大氣中不同兩點之間的風速或風向的劇烈變化。.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风切变

风暴潮

风暴潮或稱暴潮(storm surge)是由熱帶氣旋、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正常。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漲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湧进内陆,造成巨大破坏。如1953年2月发生在荷兰沿岸的强大风暴潮,使水位高出正常潮位3米多。洪水冲毁了防护堤,淹没土地80万英亩,导致2000余人死亡。又如1970年11月12-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一次风暴潮,曾导致30餘万人死亡和100多万人无家可归。1962年,颱風溫黛在香港吐露港引發嚴重风暴潮。2013年,颱風海燕侵襲菲律賓禮智省獨魯萬市,導致1萬人以上死亡。.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风暴潮

飓风丽丽

飓风丽丽(Hurricane Lili)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造成人员丧生和财产损失均仅次于飓风伊西多尔的热带气旋,两场飓风间隔仅有一星期,影响的区域基本相同,并且是本季最强烈的两场风暴。丽丽源自9月21日大西洋开放海域上空的热带扰动,是本季第12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第4场飓风和第2场大型飓风。系统向西移动,以热带风暴强度吹袭小安的列斯群岛,然后进入加勒比地区。受古巴南部的风切变影响,气旋在西进期间一度消散,之后又在垂直风切变减弱后再生。风暴转向西北,于10月1日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二级飓风标准,再于当天两次从古巴西部登陆,然后进入墨西哥湾。10月2日,丽丽急剧强化,于当天下午达到四级飓风强度。此后气旋迅速减弱,于10月3日以一级飓风强度吹袭路易斯安那州,在朝内陆行进期间逐渐减弱,最终于10月6日消散。 飓风在途经加勒比地区期间引发大范围破坏,其中农作物和建筑质量欠佳的民宅灾情最重。泥石流在多山岛屿相当常见,并以海地和牙买加最为典型。丽丽导致美国在墨西哥湾的石油开采中断,路易斯安那州部分地区受到严重破坏,该州南部近海的多个屏障岛或湿地也受到重创。气旋自始至终一共夺走15条人命,损失总额高达9.25亿美元(2002年美元)。.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丽丽

飓风伊西多尔

飓风伊西多尔(Hurricane Isidore)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第9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2场飓风,也是这年9月共计8场命名风暴中的第5场。气旋的最高强度达到大型飓风标准,对牙买加、古巴、墨西哥和美国构成破坏,共计夺走22条人命。 伊西多尔一度构成以四级飓风强度袭击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威胁,但由于中途改道,在尤卡坦半岛上空停留超过一天而减弱,最终袭击美国时强度已大幅回落至中等热带风暴水平。风暴造成的主要影响是令墨西哥东南部普降暴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中部到俄亥俄谷之间地区也有类似灾情。.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伊西多尔

飓风艾克

飓风艾克(Hurricane Ike,)是2008年大西洋飓风季第8个获得命名的风暴,也是风季中第5个达到飓风强度的热带气旋。2008年8月下旬,艾克前身的热带扰动移离非洲大陆,并在佛得角以南缓慢发展。9月1日,该系统在群岛以西增强为热带风暴。4日早上,艾克发展为四级飓风,最高1分钟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30千米,中心最低海平面气压为935百帕斯卡,成为当前该风季最强的风暴。它的烈风和飓风半径一度分别达到720和305千米。 艾克自生成开始共造成至少108人死亡,大部分死者来自先前连续受到费伊、古斯塔夫和汉娜三个风暴袭击的海地。艾克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270亿美元(2008年),如果数据属实,艾克将成为历史上导致经济损失第4严重的大西洋飓风。.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艾克

西恩富戈斯

西恩富戈斯(Cienfuegos)是古巴海岸南部的城市,是西恩富戈斯省的首府,距離哈瓦那250公里(155英哩),面積333平方公里(128.6平方英哩) 。2004年人口為163,824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92.0人。 西恩富戈斯是古巴主要港口之一,是砂糖、咖啡和煙草的貿易中心。.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西恩富戈斯

馬塔哥達縣

塔哥達縣(Matagorda County, Texas)是美國德克薩斯州東部的一個縣,東南臨墨西哥灣。面積4,176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37,957。縣治貝城(Bay City)。 成立於1836年,是德克薩斯共和國最早的二十三個縣之一。縣名來自西班牙語,指的是昔日海岸的叢林。。.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馬塔哥達縣

诺伍德 (路易斯安那州)

诺伍德(Norwood),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下属的一座村镇。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322人。建置上,属于“village”。.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诺伍德 (路易斯安那州)

路易斯安那州

路易斯安娜州(État de la Louisiane; State of Louisiana),簡稱路州,是美國的一個州,位於墨西哥灣沿岸。此州以對比強烈的文化、地理景觀著名。如嘉年華會的狂歡和荒野沼澤地中的寂靜;並混合了美國幾乎所有的重要文化元素,如印地安、西班牙、法國、英國和非洲等文化。盛產石油。.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路易斯安那州

麦克勒安威尔 (南卡罗来纳州)

麦克勒安威尔(英文:McClellanville),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下属的一座城市。城市类型是“Town”。其面积大约为4.42平方英里(11.45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499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 英里112.87人(约合每平方公里43.58人)。.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麦克勒安威尔 (南卡罗来纳州)

龍捲風

龍捲風,又稱龍捲、捲風,是一種相當猛烈的天氣現象,由快速旋轉並造成直立中空管狀的气流形成。龙卷风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般都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漏斗”上接积雨云(极少数情况下为积云),下部一般与地面接触并且常被尘土或碎片残骸等包围。 多数龙卷风直径约75米,风速在每小时64千米至177千米之间,可横扫数千米。还有一些龙卷风风速可超过每小时480千米,直径达1.6千米以上,移动路径超过100公里。 虽然除南极洲外的每块大陆都有龙卷风,但美国遭受的龙卷风比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多。除此之外,龙卷风在加拿大南部、亚洲中南部和东部、南美洲中东部、非洲南部、欧洲西北部和东南部、澳大利亚西部和东南部以及新西兰等地区皆常出现。 台湾虽然龙卷风不多见,但根据气象学者研究,嘉南因为平原地形,平均两年会出现一次龙卷风。在2011年5月12日新北市新店区也发生过小龙卷风。2014年7月19日屏東縣里港發生過高達50公尺的陸龍捲。.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龍捲風

阿肯色州

阿肯色州(State of Arkansas),是美国南部的一个州份,位處密西西比河中下游,北接密苏里州,西界俄克拉荷马州,南邻路易斯安那州,西南与得克萨斯州接壤,东隔密西西比河与田纳西州和密西西比州相望。其面积137,539平方公里,在五十個州內列第29位。2017年人口超過3百萬,人口排名33。其首府是小石城。 该州的邮政缩写是AR。本州下轄共75個縣,詳見阿肯色州行政區劃。.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阿肯色州

開曼群島

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有時也譯為凯门群島或--)是英国在美洲西加勒比群岛的一块海外属地,由大開曼、小开曼和開曼布拉克3个岛屿组成。開曼群島是世界第四大离岸金融中心,並是著名的潜水勝地。.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開曼群島

长岛 (纽约)

#重定向 長島 (紐約州).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长岛 (纽约)

雨带

帶指有明顯降雨的範圍,由雲和降水所結構。雨帶是由於溫度的差異而所產生的,而本身可以是層狀或對流。從天氣雷達圖像來看,這種降雨的範圍被看作為帶狀結構。熱帶氣旋內的雨帶會呈彎曲狀,並包含了陣雨和雷暴;再加上眼壁和風眼就構成了颶風或熱帶風暴,而雨帶的伸延範圍可以預計熱帶氣旋的強度。.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雨带

雷暴

雷暴是一種產生閃電及雷聲的自然天氣現象。它通常伴隨著滂沱大雨或冰雹,而在冬季時甚至會隨暴風雪而來。 雷暴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甚至發生在兩極和沙漠地帶,但通常在低緯度的地方(特別是熱帶雨林地區)會較頻繁地發生,可以每日都會發生。在亞熱帶和溫帶等中緯度地區,雷暴則通常會在夏季的下午或傍晚發生,有時在冬季也會受冷鋒影響而有短時性雷暴。烏干達及印尼為全世界雷暴發生最頻繁的地方,除此之外,在美國中西部及南部州份會發生威力最強烈的雷暴,因為這些雷暴會與冰雹或龍捲風一起發生。至今為止,全世界從未出現過雷暴的地區只有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他加馬沙漠,該地因氣候過於乾燥和難以形成雨雲才會未出現過雷暴。 雷暴會在大氣不穩定時發生,並且會製造大量的雨水或冰晶。通常其發生有三種特定情況:地球大氣層低空帶的濕度很高,這可以由露點溫度觀察得到;高空與低空的溫度差異極大,亦即是氣溫遞減率極大;冷鋒受到外力的逼迫而匯聚。 在古老的文明裡,雷暴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不論是中國古代、古羅馬或美洲古文明皆有與雷暴相關的神話。.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雷暴

杰佛逊堂区 (路易斯安那州)

傑佛遜縣(Jefferson Parish, Louisiana)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東南部的一個縣。面積1,664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455,466人。縣治格雷特納(Gretna)。 成立於1825年。縣名紀念進行路易斯安那購地的第三任總統托马斯·杰斐逊。 J.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杰佛逊堂区 (路易斯安那州)

格兰德艾尔 (路易斯安那州)

格兰德艾尔(Grand Isle),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下属的一座城市。 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1,296人。建置上,属于“town”。.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格兰德艾尔 (路易斯安那州)

气旋能量指数

氣旋能量指數(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簡稱ACE)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使用的測量工具,用以表示個別熱帶氣旋及整個熱帶氣旋季節的活動,尤其使用於北大西洋的颶風季。此工具採用一個熱帶氣旋系統,在其整個生命週期當中的能量近似值,並於每六小時計算一次。一季的氣旋能量指數,指的是每個熱帶氣旋的氣旋能量指數總和,並考慮到整個熱帶氣旋季節中的熱帶氣旋總數、所有熱帶氣旋的強度以及持續時間。.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气旋能量指数

最大持续风速

热带气旋对应的最大持续风速(Maximum sustained wind)是一个用于衡量风暴强度的常见指标。一个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其最大持续风速可以在风眼墙中探测出来。与阵风不同的是,持续风速是根据采样一段时间内的风速计算平均值来得出。对速的测量已经制订了全球统一的标准,在距地球表面10米处进行,而最大持续风速则代表了热带气旋内部任何位置在一分钟或十分钟时间段内的最高平均风速。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的磨擦,风速有很大的变化范围,如果热带气旋位于陆地上空的山峰或山脉附近也同样会导致这样的情况。 对于海上的热带气旋,可以利用卫星图像来确定其最高持续风速。如果有陆地、船只、飓风猎人侦察机的观察报告以及雷达图像,那么气象部门同样可以对最大持续风速做出估算。这个数值可以通过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加以应用,有助于对热带气旋可能造成的破坏作出预计。.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最大持续风速

海地

海地共和国(République d'Haïti;Repiblik Ayiti)通称海地(Haïti,;海地語:Ayiti,),是位于加勒比海的島國。全境位於加勒比海第二大岛伊斯帕尼奥拉岛(又稱海地島)西半部,東与多明尼加共和国接壤。 海地人的原生種族為阿拉瓦克人,自西班牙入侵後原住民急速減少到已經滅絕,殖民主為了補充勞力並自非洲引進大量黑奴,海地從此變成黑人國家,開展農業經濟。在2012年,海地更宣布其有意尋求在非洲聯盟的準會員地位。海地为世上第一個非裔黑人主導,奴隸起義建國的國家,和加勒比地區第一個獨立的地區。海地也是美洲唯一以黑人為主體民族(95%以上)的共和國。然而,該國與隔壁拉丁裔為主的多明尼加發展上卻有著天壤之別;海地是美洲唯一的極度貧窮國家,2015年人均年收入804美元、處於低人類發展指數,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均預期壽命只有42歲。.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海地

海面温度

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又称海表温度、表面洋溫,是指接近海洋表面的水面温度。对于表面的定义会有不同种的诠释,取决于检测方式,但通常是海面以下1毫米到20米之处。地球表面的气团直接受到海面温度的影响和改变。温暖的海面温度是已知的一类热带气旋生成原因。.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海面温度

新英格蘭

新英格兰(New England),--,是位于美国大陆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区域。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的六个州,由北至南分別为: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麻薩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麻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顿是该地区的最大城市以及经济与文化中心。 近400年前的17世纪初,英格兰的清教徒们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而来到新英格兰地区时,这片土地上已经有北美的原住民居住。在18世纪,新英格兰是最早表现出从英国统治下独立意志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之一——尽管新英格兰地区在后来的英美之间的1812年战争时持反战态度。19世纪,新英格兰在美国的废奴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美国文学和哲学的发源地、最早组织起免费公共教育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北美最早体现出工业革命成果的地区。 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的人常被称为New Englander。新英格兰地区和中大西洋地区合称东北地区。新英格兰地区也是大美国—加拿大东北大西洋区域的一部分。.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新英格蘭

新泽西州

新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或譯為--州,是美國第四小以及人口密度最高的州,邮政縮寫NJ。其命名源自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澤西島;其暱稱為“花園州”。 新泽西州通常被劃分在美国的中大西洋地區;亦為东部的一个州;也可以劃分為東北部區域下。北接紐約州,東面大西洋,南向德拉瓦州,並西臨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部份地區是被劃分在幾個主要都會區之下,其中屬紐約都會區最大,其他還有費城以及德拉瓦河谷地區。本州海拔最高處是(High Point)。其海拔為550公尺(1803英尺)。 在美洲原住民於美洲活動了11,000-50,000年之後,瑞典和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先後來到新澤西。之後,英國殖民者爵士與勛爵從瑞典和荷蘭殖民者處取得了新澤西地區的控制權。在美國獨立戰爭之中,有許多重要的戰役即是在新澤西各地發生的。於19世紀時,許多類似派特森市的城市對幫助推動美國的工業革命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進入20世紀後,新泽西州的經濟於1920年代快速繁榮。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經濟隨之沉淪而下。新泽西州的地理位置恰好位於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這一超級都會區群的正中央,並被紐約市、費城、巴爾的摩、以及哥倫比亞特區等大都會區所圍繞。這種便利的地理位置更促使1950年代後的郊區的快速產生與發展。.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新泽西州

新斯科舍

#重定向 新斯科舍省.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新斯科舍

普拉克明堂区 (路易斯安那州)

普拉克明縣(Plaquemines Parish, Louisiana,IPA:)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東南部的一個縣,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位於本縣,南臨墨西哥灣。總面積6,290平方公里(陸地面積2,187平方公里,水面面積4,102平方公里),是全州最大。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6,757人。治所波因塔哈拉什 (Pointe a la Hache)。 成立於1807年3月31日,是該州原始的十九個縣之一。縣名來自印第安人詞彙piakimin,意思是柿子。 P.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普拉克明堂区 (路易斯安那州)

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

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是大西洋飓风数据库中对大西洋盆地生成风暴命名的第一个大西洋飓风季,所使用的名称来自海陆军联合拼音字母,第一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名为“艾伯”(Able,指代“A”),第二个为“贝克”(Baker,指代“B”),以此类推。这一季相对来说非常活跃,共形成了16个热带风暴,其中11个发展到了飓风强度,并且按照现代用于为飓风强度分级的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其中又有6场飓风的最大持续风速达到了三级或更高标准,即属大型飓风。本季第12场风暴起初没有获得命名,也没有纳入年度汇总,另外还有3场风暴是经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飓风研究部的大西洋飓风再分析计划才发现。在这次再分析计划以前,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的气旋能量指数曾创下新纪录,一直保持到21世纪才由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打破。但现代研究人员经重新审核后认为,这年的多场风暴强度要弱于预期,这样飓风季的气旋能量指数指也就要低于起初的计算。 本季的热带气旋共计造成88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到3850万美元(1950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8月12日形成的飓风艾伯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命名的大西洋飓风,这场风暴擦过北卡罗莱纳州海岸,之后又穿越了加拿大大西洋省份。飓风多格是本季最强烈的飓风,其强烈达到了五级飓风的标准,给背风群岛造成严重破坏。本季有两个大型飓风对佛罗里达州产生了影响,飓风依兹创下了美国历史上24小时降雨量的新纪录;飓风金袭击了迈阿密闹市区,造成2775万美元(1950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一年中有两场大型飓风登陆,使1945至1950年成为历史上首次在5年间有5场大型飓风登陆美国,这一纪录一直保持了半个世纪才被2000至2005年追平。全年最后一个气旋是场没有命名的热带风暴,于11月13日消散。.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

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

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于1982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通常情况下每年大西洋盆地的绝大多数热带或亚热带气旋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本季的活跃程度偏低,一共只形成六场风暴,其中五场获命名,是1950年气象组织开始为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以来获名气旋最少的飓风季,但这个纪录仅保持一年就被打破,本季另有一场没有命名的亚热带风暴(气象机构没有为1974至2001年间的亚热带风暴命名)。全季只形成两场飓风,创下1944年以来新低,其中有一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飓风季的总体活跃度虽低,但开局很快,飓风阿尔贝托在本季正式开始当天成形,以热带风暴强度对佛罗里达州西南沿海地区构成威胁,还在古巴夺走23条人命。下一场风暴是同样在6月形成的未名亚热带风暴,影响区域和阿尔贝托相同并造成价值1000万美元的破坏。 经过7月的沉寂,热带风暴贝里尔于8月28日成形,之后掠过佛得角并造成三人丧生。其后马上跟进的是第三号热带低气压,于9月初在加勒比海东部和北部行进。贝里尔消散后,热带风暴克里斯于9月9日在墨西哥湾形成。气旋强度不高,从德克萨斯州阿瑟港的萨宾帕斯附近登陆,于9月13日在陆地上空消散。接下来出场的飓风黛比是本季最强烈的风暴。气旋成型阶段就在波多黎各产生降水,然后很快就增强至四级飓风水平。9月18日,黛比经过纽芬兰岛,再于9月20日同不具备热带天气系统特征的低气压区合并。9月中旬,第六号热带低气压在非洲以西移动后向西北偏西前进,但尚未抵达背风群岛便于9月20日逐渐消散。气旋的残留雷暴活动继续向西北偏西移动,于9月25日逼近百慕大期间发展成第七号热带低气压,之后在新斯科舍近海消散。热带风暴埃内斯托是本季最后一场风暴,其持续时间也最短,自始至终位于海上,于10月2日逐渐消散。.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

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

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从1983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传统上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这次飓风季的活跃度创下53年来大西洋飓风季的新低,一共只形成七个热带低气压,其中四个达到热带风暴或以上强度。这也令飓风季的累积气旋能量指数创下1950年以来(至今)的最低值,只有17。 飓风季开始的时间就比往年正常情况要晚,直到7月29日才形成第一个热带低气压,第二个则在7月31日形成,这两个都很快消散,没有得到显著增强。8月15日形成的第三号热带低气压很快就在次日增强为飓风艾丽西亚,并于8月18日登陆德克萨斯州,给该州造成了超过20亿美元(1983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巨额损失。飓风巴里由8月25日形成的热带低气压发展而成,该低气压在穿越佛罗里达州后达到飓风强度,之后在德克萨斯州的布朗斯维尔附近登陆,最终于8月30日在陆地上空消散。 本季的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飓风尚塔尔(Chantal)于9月10日形成并增强为飓风,但一直没有接近陆地,于9月15日被一股锋吸收。第六号热带低气压于9月19日形成,给加勒比地区带去了暴雨,再在9月21日退化成东风波。热带风暴迪安是本季的最后一场风暴,9月26日形成期间起初向北行进,达到每小时85公里的最大风速后于9月29日在德玛瓦半岛登陆,次日便在弗吉尼亚州沿海地区上空消散。.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

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相对而言较为活跃,有多个热带气旋对菲律宾、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成影响。全季每个月都有热带天气活动,其中又以7至10月间形成的风暴数量最多。全年经正式和非正式确认存在的热带低气压有37个,其中26个获得命名,15个发展成台风。 1月10日,热带风暴塔巴在菲律宾以东海域发展形成,提前拉开台风季序幕。两个月后,台风米娜成为有纪录以来首场在3月成形的强台风。6月,台风查特安给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带去暴雨,夺走48人的生命,成为楚克州有纪录以来最致命的自然灾害。风暴接下来重创关岛,然后又袭击日本。8月,台风鹿莎成为43年来在大韩民国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台风,导致238人遇难,经济损失高达42亿美元(2002年美元)。10月,台风海高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吹袭东京都的第三强台风。台风凤仙是本季最后一场风暴,也是有纪录以来造成关岛损失最严重的气旋之一,经济损失达7亿美元,最终在12月11日消散。 西太平洋是指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太平洋;如果是在国际日期以东、赤道以北形成的风暴,则会称为飓风,见2002年太平洋飓风季。西太平洋形成的热带风暴由日本气象厅命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为这片海域的热带低气压编号时,会在数字后面加上字母“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会对进入或是在其预警责任海域形成的热带低气压命名,这样,同一场风暴就可能会有两个名称,这类情况会在下文中同时列出两个名称,其中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的命名以括弧括出。.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2年热带风暴亚瑟

热带风暴亚瑟(Tropical Storm Arthur)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场热带气旋,系统源于墨西哥湾一股逐渐衰减、并令美国东南部普降小到中雨的冷锋。7月14日,亚瑟在北卡罗莱纳州近海逐渐发展,在热带气旋阶段总体保持向东北方向快速移动。7月16日,气旋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95公里的最高强度,但很快就因水温降低,并与中层气旋发生相互作用而转变成温带气旋。风暴残留从纽芬兰岛上空经过,在当地产生阵风和降水,导致1人溺毙。.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2年热带风暴亚瑟

2002年热带风暴伯莎

热带风暴伯莎(Tropical Storm Bertha)是一场于2002年8月两次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登陆的弱热带风暴,也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二个热带低气压和第二场热带风暴。这一天气系统源于8月4日从墨西哥湾北部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一条低压槽,然后快速组织,并在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后不久从路易斯安那州东部登陆。风暴在该州上空转向西南,于8月7日回到墨西哥湾。接下来气旋的组织结构因接近陆地而变得杂乱无章,然后又从德克萨斯州南部登陆,最终于8月9日消散。 伯莎是有纪录以来仅有的三场曾登陆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萨斯州的热带气旋之一,另外两场分别是2001年的热带风暴阿利森和1971年的飓风弗恩。佛罗里达州有一人因遭遇大浪丧生。风暴给沿途地区带去中等程度雨量,其中路易斯安那州东部和密西西比州南部降雨量最高,超过250毫米。风暴造成的破坏程度很轻,总计价值仅有20万美元(2002年美元)。.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2年热带风暴伯莎

2002年热带风暴克里斯托瓦尔

热带风暴克里斯托瓦尔(Tropical Storm Cristobal)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3个热带低气压,也是第3场热带风暴,其强度相对较弱,在西大西洋蜿蜒行进数天后就被锋区天气系统吸收。系统源于之前催生出热带风暴伯莎的同一条低压槽,于8月5日在南卡罗莱纳州近海形成。气旋起初缓慢向东南方向移动,组织结构较为混乱。8月7日,克里斯托瓦尔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85公里的最高强度,但次日就失去热带天气系统特征。风暴残留给百慕大带去中等程度降水,并与高气压系统共同影响,导致纽约州长岛有3人因遭遇离岸流遇难。.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2年热带风暴克里斯托瓦尔

2002年热带风暴爱德华

热带风暴爱德华(Tropical Storm Edouard)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五个热带风暴,也是9月第一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这个月共有多达八个热带气旋获得命名,创下了单月的新纪录。爱德华于9月1日从佛罗里达州以东的一片对流区和冷锋发展成热带气旋,在弱转向气流的影响下,系统向北漂移并沿顺时针路径循环向西移动。虽然有中等到较强风切变的不利影响,风暴还是在9月3日达到风速每小时约100公里的最高强度,但又在接下来向西行进的过程中快速减弱。9月5日,爱德华在佛罗里达州东北部实现登陆,并在穿越该州后于9月6日消散,其残留被热带风暴费伊的环流吸收。 热带风暴爱德华给佛罗里达州带去了中等程度降水,其中该州西部降雨量超过175毫米。虽然登陆时系统仍有热带风暴强度,但其在陆地上行进时的风速很小。此外虽有多条道路被雨水淹没,但此次风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总体破坏也很小。.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2年热带风暴爱德华

2002年热带风暴费伊

热带风暴费伊(Tropical Storm Fay)是一场在墨西哥和德克萨斯州部分地区引发洪灾的中等强度热带风暴,也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6场获得命名的风暴。2002年9月初,有低压槽南下进入墨西哥湾并停止移动,其边缘发展出低气压中心,飓风猎人侦察机于9月5日发现系统已充分组织,在加尔维斯敦东南方向约153公里海域成为热带低气压。气旋朝西南偏南飘移并逐渐增强,于9月6日早上达到风力时速95公里的最高强度。风暴接下来突然大幅向西北偏西转向,强度和朝向基本保持稳步,直至次日从德克萨斯州马塔哥达县的马塔哥达附近登陆。费伊登陆后快速减弱,但其环流之后又持续三天才完全消散。 气旋在陆地上产生大量降水,虽然没有引起人员丧生,但还是造成价值450万美元(2002年美元)的破坏。.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2年热带风暴费伊

2002年飓风凯尔

飓风凯尔(Hurricane Kyle)是有纪录以来持续时间第五长的大西洋热带或亚热带气旋,也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1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3场飓风,于9月20日由百慕大东南偏东方向的一股亚热带气旋发展而成。系统蜿蜒向西行进,先是转变成热带气旋,后又在9月25日增强为飓风。之后的两个星期时间里,凯尔总体向西移动,其强度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多次波动。10月11日,风暴转向东北并以热带风暴强度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和北卡罗莱纳州的长滩附近登陆。10月12日,凯尔被一股逐渐逼近的冷锋吸收而消散,这时其作为热带天气系统已经存在了22天。 这场飓风给百慕大带去了小幅降水,当地没有出现严重破坏。风暴两次登陆美国,带去的中等程度降雨引起局部山洪爆发,还有多条道路封闭。南卡罗莱纳州有一家养老院和多套移动房屋中的居民因洪水而被迫撤离。凯尔还催生了至少4场龙卷风,其中一场袭击了南卡罗莱纳州的乔治敦,导致8人受伤,7幢建筑物被毁,还有106套受损。这场气旋一共造成了约500万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破坏,但没有直接引起人员丧生。不过,风暴的温带残留之后导致不列颠群岛近海间接有一人遇难。.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2年飓风凯尔

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

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较为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其正式期限前后都有热带天气活动,这在超过半个世纪里还是头一遭。全季共形成21个热带低气压,其中16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并获命名,7场达到飓风标准,3场成为大型飓风。截至2014年,这仍然是有纪录以来第8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飓风伊莎贝尔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北方向海域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强度标准,是本季的最强飓风。伊莎贝尔之后以二级飓风强度吹袭北卡罗莱纳州,对美国多个州构成严重影响,一共造成价值36亿美元(2003年美元,相当于如今的美元)的巨额损失,还夺走了51人的生命。 4月20日,亚热带风暴安娜提前拉开本季序幕,飓风季还要到1个多月后的6月1日才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9月上旬,飓风费边以三级强度袭击百慕大,是1926年以来对该岛造成破坏最严重的飓风,导致4人死亡,损失达3亿美元(2003年美元,相当于如今的美元)。飓风胡安以二级飓风强度对新斯科舍、特别是哈利法克斯构成重创,是1893年以来第一个吹袭该省的飓风。飓风季结束后,伊莎贝尔、费边和胡安3个名称都因风暴造成的严重破坏而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此外,飓风克劳德特和飓风埃里卡均以飓风强度的最低标准先后袭击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該季從2004年6月1日開始,至2004年11月30日結束;在大西洋盆地的大部分熱帶氣旋都在該六個月以內產生。.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是有纪录以来最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至今仍保持着多项纪录。全季对大范围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共导致3,913人死亡,损失数额更创下新纪录,高达1592亿美元。本季单大型飓风就有7场之多,其中5场在登陆时仍有大型飓风强度,分别是颶風丹尼斯、艾米莉、卡特里娜、丽塔和威尔玛,大部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这5场飓风引起。墨西哥的金塔纳罗奥州和尤卡坦州,以及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都曾两度受大型飓风袭击;古巴、巴哈马、海地,美国的密西西比州和德克萨斯州,还有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州都曾直接受1场大型飓风冲击,还有至少1场在附近掠过。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本季受灾最严重的所在,飓风卡特里娜产生高达10米的风暴潮,引发毁灭性洪灾,密西西比州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建筑物被毁,风暴之后又令新奥尔良防洪堤决口,整个城市因此受到重创。此外,飓风斯坦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在中美洲多地引发致命的泥石流,其中又以危地马拉灾情最为严重。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是有纪录以来第一个超越同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数量的大西洋飓风季。根据历史统计数据,西太平洋每年会形成26个热带气旋,而大西洋则只有12个。之后的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虽然也超过同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热带气旋数量,但这年台风季的活跃度创下历史新低,而2005年台风季的活跃程度则与平均水平相当。 本季于2005年6月1日正式开始,本应于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但由于热带天气活动经久不息,飓风季一直持续到2006年1月。全季共形成28场热带或亚热带风暴,创下新的纪录;其中15场达到飓风强度,又一次刷新纪录;共有7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5场成为四级飓风,两项都追平之前的纪录。本季的五级飓风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达4场之多,其中飓风卡特里娜是史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大西洋飓风,飓风威尔玛则是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大西洋飓风。全年风暴数量众多,用来给风暴命名的英语名称都已用完,之后不得不动用6个希腊字母来命名。.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较为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一共形成了17个热带气旋、15场热带风暴、6场飓风和两场大型飓风。飓风季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是本季首场风暴,于5月9日形成;最后一个气旋热带风暴奥尔加则在12月13日消散。飓风迪安是全季最强烈的风暴,截至2013年仍是有纪录以来第七强烈的大西洋飓风和登陆时第三强烈的大西洋飓风。本季是有纪录以来仅有的4个拥有多于一场五级飓风的大西洋飓风季之一,也是第二次有大西洋飓风和太平洋飓风在同一天登陆,分别是飓风费利克斯和飓风亨丽埃特。这年9月一共形成了8场风暴,追平了历史最高纪录,不过其中大部分的强度都比较弱,持续时间也较短。除了迪安和费利克斯外,其它所有气旋都未能超越一级飓风的强度标准。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在季前预报中估计会形成14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其中7场会增强成飓风,3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之后也发布了初步预测,估计会有13到17场命名风暴,7到10场飓风和3到5场大型飓风。对形成风暴的数量进行多次修订后,两个机构都在季中预报里降低了估计数字。 全季多场风暴有过登陆或是直接对陆地构成影响。飓风迪安和飓风费利克斯均以五级飓风强度登陆,分别对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地区构成沉重打击。飓风诺埃尔以热带风暴强度先后四次登陆,对加勒比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其名称也与迪安和费利克斯一起予以退役,此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美国一共受到五场气旋的影响,但大部分登陆时强度都比较弱,除热带风暴加布里埃尔和飓风温贝托以外,另外三个都只有热带低气压强度。加拿大有直接受到三场风暴影响,但破坏程度都很轻微。全季所有风暴一共造成至少423人死亡,经济损失约30亿美元(200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該季原定從2008年6月1日開始,至2008年11月30日結束;在大西洋盆地的大部分熱帶氣旋都在該六個月以內產生。由於熱帶風暴亚瑟在5月31日形成,所以此季提早了一天開始。.

查看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

另见

大西洋颶風季

田纳西州熱帶氣旋牙买加百慕大韦斯顿 (佛罗里达州)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非洲颶風古斯塔夫 (2002年)风切变风暴潮飓风丽丽飓风伊西多尔飓风艾克西恩富戈斯馬塔哥達縣诺伍德 (路易斯安那州)路易斯安那州麦克勒安威尔 (南卡罗来纳州)龍捲風阿肯色州開曼群島长岛 (纽约)雨带雷暴杰佛逊堂区 (路易斯安那州)格兰德艾尔 (路易斯安那州)气旋能量指数最大持续风速海地海面温度新英格蘭新泽西州新斯科舍普拉克明堂区 (路易斯安那州)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2002年热带风暴亚瑟2002年热带风暴伯莎2002年热带风暴克里斯托瓦尔2002年热带风暴爱德华2002年热带风暴费伊2002年飓风凯尔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