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63 关系: 加拿大,十二月 (消歧義),卡梅倫縣 (德克薩斯州),古巴,塔毛利帕斯州,墨西哥,大西洋,尼加拉瓜,巴巴多斯,巴哈马,五月 (消歧義),伯利兹,佛罗里达州,德克薩斯州,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北大西洋自治區,切图马尔,米納斯德馬塔安布雷,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美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热带风暴妮科尔,熱帶氣旋,韋拉克魯斯州,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飓风伊戈尔,飓风理查德,馬塔莫羅斯 (塔毛利帕斯州),邁阿密-戴德縣,金塔納羅奧州,英國海外領土,英国,United States,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東凱科斯島,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洪都拉斯,新斯科舍,愛德華王子島,托萊多區,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2009-2010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09-2010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2009-2010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2010年太平洋颶風季,201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0年第五号热带低气压,2010年热带风暴科林,... 扩展索引 (13 更多) »
- 大西洋颶風季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十二月 (消歧義)
十二月可以指:.
卡梅倫縣 (德克薩斯州)
卡梅倫縣(英語:Cameron County)是美國德克薩斯州最南部的一個縣,格蘭德河在南界(同時是美國和墨西哥的邊界)注入墨西哥灣。面積3,306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335,227人。縣治布朗斯維爾(Brownsville)。 成立於1848年2月12日,縣政府成立於9月11日。縣名紀念美墨戰爭時期的軍人Ewen Cameron上校。.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少數以白人為主、混血為輔的國家,同時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組成與美國類似,許多民眾有亲戚居住在美國。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國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不過,古巴的審查制度、言論自由、人權等方面与其他一黨制國家一樣,存在由國家主導控制和鎮壓言論自由的傾向,而且有部分異見人士因為政治因素流亡國外。.
塔毛利帕斯州
塔毛利帕斯州 (Tamaulipas)是墨西哥東北部的一個州。面积79,384平方公里,人口3,024,238(2005.10.17)。.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共和国(República de Nicaragua),通稱尼加拉瓜,是位於中美洲的一個國家,為中美地峡面積最大的國家,北鄰洪都拉斯,南邊是哥斯達黎加,東臨加勒比海,西面太平洋。尼加拉瓜國土可分為三個主要地理區,分別為太平洋低地區、較為濕涼的中部高地區以及加勒比海低地區。尼加拉瓜近太平洋地區有中美洲最大的2個淡水湖-馬那瓜湖及尼加拉瓜湖。尼加拉瓜首都是马那瓜。溫暖的熱帶氣候、生物多樣性及活火山等為尼加拉瓜主要的旅遊景點。.
巴巴多斯
是位于加勒比海与大西洋边界上的岛国,是西印度群岛最东端的岛屿,首都布里奇敦。岛屿面积430平方公里,主要是低地,在岛的内陆有一些山丘。巴巴多斯岛位于13ºN、59ºW及其附近。距委内瑞拉的东北约434.5公里。 巴巴多斯有稳固的民主政体,独立于1966年11月30日,是英联邦成员。 巴巴多斯的名字来自于葡萄牙语「Os Barbados」或西班牙語「Los Barbados」,本意皆為「the bearded ones」,意指遍地都是的野生的无花果树。.
巴哈马
巴哈馬國(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简称巴哈马,是位於大西洋西侧廬卡雅群島上的一个島國,全國包含700座岛屿(以及小岛屿)和珊瑚礁。地處美国佛罗里达礁島群東南面,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和多米尼加以北,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东北部。其首都拿骚位于新普罗维登斯岛上。.
五月 (消歧義)
五月可以指:.
伯利兹
伯--利兹(Belize),中美洲国家之一,也是該區(不包含加勒比地區)唯一以英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貝里斯西北部与墨西哥接壤,西部和南部与危地馬拉接壤,东临洪都拉斯湾,与洪都拉斯隔湾相望,两国最近距离只有75公里。貝里斯旧称英属洪都拉斯(British Honduras),1981年脫離英國獨立,而貝里斯之名来自该国的河流貝里斯河及最大的城市貝里斯市,该市曾為貝里斯首都。目前首都為貝爾莫潘。.
佛罗里达州
佛羅里达州(State of Florida)是美国最南端的一个州(夏威夷除外),亦属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第四多的州,为著名的避寒圣地。中文俗称为佛州,佛罗里达。州府位于塔拉赫西,最大的城市为杰克森维尔,最大的都会区为迈阿密都会区。佛羅里达吸引了不少名人和运动员来这里度假,以高尔夫球、网球、、赛车著称。.
德克薩斯州
#重定向 德克萨斯州.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是北美洲的一個國家,位于加勒比海的小安的列斯群岛中的向风群岛南部,聖露西亞及格瑞那達之間。居民主要是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
北大西洋自治區
#重定向 北加勒比海岸自治區.
切图马尔
切图马尔(Chactemàal /tɕʰaktʰe̞mɐː˨˩l/,在现代玛雅语中意为 "红木之地"),墨西哥东南部金塔纳罗奥州城市,位于尤卡坦半岛之上,为该州首府。总人口151,243。 切图马尔是一個成長中的小城市,有國際機場、馬雅文化的博物館、以及動物園。切图马尔的經濟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切图马尔距離貝里斯很近,貝里斯Corozal的免稅區吸引許多人到切图马尔,也為切图马尔的商人提供了市場。 Category:金塔纳罗奥州城市.
米納斯德馬塔安布雷
米納斯德馬塔安布雷是古巴的城鎮,位於該國西部,由比那爾德里奧省負責管轄,面積85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15米,2004年人口34,41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1人。.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
#重定向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
#重定向 國家颶風中心.
热带风暴妮科尔
#重定向 2010年热带风暴妮科尔.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韋拉克魯斯州
韋拉克魯斯州(Veracruz)是墨西哥的一個州,位於該國中部偏東,東部面向墨西哥灣。人口僅次於墨西哥州和聯邦區,居全國第三,首府哈拉帕。 正式州名為Veracruz de Ignacio de la Llave是紀念1863年在對抗法國入侵時戰死的Ignacio de la Llave將軍。 Category:1824年建立的一級行政區.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WS),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SSHS)用於分類颶風(位於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大於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SSHS根據颶風的強度,把颶風分為一至五級。級數越高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高。 此SSHS系統只用於西半球如美國,其它地區如澳洲、日本、印度則使用各自的等級系統。另外,美國是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當作持續風速來區分颶風等級,澳洲則是使用「陣風」的風速及自己的系統區分等級,中国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而日本則使用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並用各自的系統區分颱風等級。.
飓风伊戈尔
飓风伊戈尔是有纪录以来加拿大纽芬兰岛最具破坏性的热带气旋,由2010年9月6日离开非洲西海岸的广阔低气压区发展而成。系统缓慢西进,于9月8日发展成热带低气压,并且很快就强化成热带风暴。.
飓风理查德
飓风理查德(Hurricane Richard)是2010年10月对中美洲多地构成破坏的一场飓风。系统由10月20日在加勒比海停滞不前的一片低气压区发展而成,先向东南方向移动,之后转而向西,在此期间缓慢组织并增强成热带风暴。理查德起初受弱转向气流影响导致强化速度缓慢,但到了10月23日风切变消失后,风暴的增强速度在逼近伯利兹期间加快。次日,气旋达到飓风强度,并达到风力时速150公里的最高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属二级飓风标准。理查德以最高强度登陆伯利兹,在陆地上空迅速减弱,于10月25日退化成残留低气压。 飓风理查德对沿途一共造成价值约8000万美元(2010年美元)的破坏,其中相当一部分发生在伯利兹。洪都拉斯所受影响仅限于停電和山体滑坡。伯利兹蒙受的损失大部分来自农作物,该国也有大范围地区停电。伯利兹还有两人丧生,其中一人是风暴直接导致,因船在风暴期间沉没而溺毙;另一人则是间接引起,被逃出笼子的美洲虎抓伤致死。.
馬塔莫羅斯 (塔毛利帕斯州)
塔莫羅斯是墨西哥的城市,由塔毛利帕斯州負責管轄,位於該國東北部格蘭德河畔,始建於1749年,海拔9米,每年平均降雨量680毫米,2011年489,815,其中八成居民信奉天主教。.
邁阿密-戴德縣
#重定向 迈阿密-戴德县.
金塔納羅奧州
金塔納羅奥州(Quintana Roo)是墨西哥東部的一個州,位於尤卡坦半島東部,東臨墨西哥灣。歷史上是尤卡坦州的一部份,1974年建州。 著名的渡假勝地坎昆位於本州。 *.
英國海外領土
英國海外領土(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是主权归于英国,但并不属于联合王国建制的14块海外領土。它们是大英帝国的残余部分,部分领土经投票表决继续成为英国领土,其余领土则尚未取得完全独立,更有一處領土的原居民全部被驅逐出境。 这14块领土包括安圭拉、英属南极领地、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福克兰群岛、直布罗陀、蒙特塞拉特、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皮特凯恩群岛、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和阿克罗蒂里和德凯利亚。其中在南极洲声称的英属领地并不被其他国家所承认。这14块领土的总面积共约1,728,000平方公里(其中不被其他国家承认的南极洲英属领地170万9400平方公里),人口共约260,000人。 “英国海外领土”一詞源於《2002年英国海外领土法案》,取代了《1981年英國國籍法案》使用的稱呼「英國屬土」或「英国属地」(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y)。1981年前,这些领地被称为「殖民地」(colonies)或「直辖殖民地」(Crown colonies)。英国海外领土也会被称为联合王国的海外领土,若上下文意明顯,更可以直稱海外領土。 根西岛和泽西岛(合称海峡群岛)以及马恩岛,都被称为王权属地,虽然也属于英国王室主权之下,但是其与联合王国的宪政关系与海外领土完全不同,英國的14塊海外領土只單純是海外領土,並不是英國的屬地。英国海外领土和皇家属地也与英联邦国家地位不同,后者是由于与大英帝国的关系而加入英联邦的主权国家。.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United States
#重定向 美国.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重定向 世界气象组织.
查看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和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東凱科斯島
東凱科斯島是英國屬地土克凱可群島的島嶼,位於大西洋海域,屬於凱科斯群島的一部分,長13公里、寬7公里,面積90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48米,島上無人居住。.
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
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西班牙語:Cabo Gracias a Dios)是中美洲東岸中部蚊子海岸的海岬,也是尼加拉瓜北大西洋自治區和洪都拉斯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省的界河──科科河(Río Coco)匯入加勒比海的的頂方。 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是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在1906年時,欽定的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邊界的終點,這一決定在1960年為國際法庭的裁決所確認。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的確切位置是北緯14°59'08",西經83°08'09"。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在1502年的最後一次橫渡大西洋時發現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當年9月12日,他正在加勒比海上航行遇到暴風浪,但經過這個海岬後就風平浪靜。這個時候,哥倫布馬上感念上帝的恩典:「Gracias a Dios hemos salido de esas honduras」(感謝上主領我們走出這深淵)。「Honduras」就成為了今天洪都拉斯的國名,「Gracias a Dios」則成為了洪都拉斯一個省和這個海岬的名稱。.
洪都拉斯
-- 洪都拉斯共和國(República de Honduras),通稱洪都拉斯,中國大陸和港澳稱洪都--拉斯,台灣稱宏都--拉斯,中美洲共和制國家,西鄰危地馬拉,西南接薩爾瓦多,東南毗尼加拉瓜,東、北方濱加勒比海,南臨太平洋的洪塞加灣。大陸以外的加勒比海上還有天鵝群島、海灣群島等領土。首都特古西加尔巴。.
新斯科舍
#重定向 新斯科舍省.
愛德華王子島
#重定向 愛德華王子島省.
托萊多區
托萊多區是伯利茲的6個--之一,位於該國南部,首府設於蓬塔戈爾達,北接卡約區和斯坦克里克區,東鄰加勒比海,南面和西面是危地馬拉,面積4,648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約27,600人。.
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該季原定從2008年6月1日開始,至2008年11月30日結束;在大西洋盆地的大部分熱帶氣旋都在該六個月以內產生。由於熱帶風暴亚瑟在5月31日形成,所以此季提早了一天開始。.
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泛指在200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大西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大西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本季的第一個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的熱帶氣旋在5月28日形成,而第一個被命名的風暴熱帶風暴 Ana 則在8月11日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熱帶風暴。.
2009-2010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09-10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济和新西兰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9-2010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09-2010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09-2010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在2009年11月15日開始,並在2010年4月30日完結(某些地區的熱帶氣旋季在2010年5月15日完結)。 此文內容只包含在西南印度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的介紹。 風暴是由留尼汪氣象部發出報告。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31-55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馬達加斯加就會為它命名。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55-90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模里西斯就會為它命名。.
查看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9-2010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09-2010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09-10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09年七月至2010年六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十一月至四月期間形成。首個被命名的風暴Laurence在12月13日被澳洲氣象局升為1級熱帶氣旋。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徑90度和西徑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9-2010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而本年的第一個熱帶風暴則於三月形成,唯颱風活躍季於七月頭則尚未開始。而第一個被命名的風暴熱帶風暴奧麥斯則在3月24日被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風暴。值得一提的是,本年是日本氣象廳有紀錄而來最少命名風暴的一年。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0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10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2010年太平洋颶風季
2010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2010年5月15日開始,至2010年11月30日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10年6月1日開始,至2010年11月30日結束,但實際上是在12月20日結束。。.
201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0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0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2010年第五号热带低气压
五号热带低气压(Tropical Depression Five)是一个持续时间仅有12小时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但其残留之后却持续存在了近一个星期。系统源于佛罗里达州以东海域上空一片不具备热带天气系统特征的低压槽,于2010年8月10日在墨西哥湾东南部形成,是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5个热带低气压。气旋于次日退化成残留低气压,残余环流之后进入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上空,产生倾盆大雨并引发洪灾。低气压在佛罗里达州沿海地区产生大浪,导致两人丧生。气旋残留一度行进至阿拉巴马州中部后转向南下。8月16日,系统在返回墨西哥湾后再度发展至接近热带气旋强度,但由于结构混乱而未达标准,然后转向北上再度进入密西西比州。受此低气压影响,英国石油公司修筑减压井对抗深水地平线号漏油事故的工作被迫两次延迟。.
2010年热带风暴科林
热带风暴科林(Tropical Storm Colin)是2010年8月给百慕大带去大风天气,还在美国东岸大范围地区产生离岸流的1个热带气旋。系统源于8月2日大西洋中部的一片低气压区,于当天发展成热带低气压,是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4个热带气旋和第3场获得命名的风暴。风暴成形后起初逐渐增强,于8月3日清晨达到热带风暴标准。科林加速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因此无法保留闭合环流,于当晚退化成低压槽。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指出,系统有可能会在今后数天内再生,到8月5日时,系统已再度成为热带气旋。虽然受到中等强度风切变的不利影响,但科林还是在8月5日达到风速每小时95公里的最高强度。垂直风切变令气旋无法继续强化并开始减弱,到8月8日清晨已降级成热带低气压,不久后就在百慕大附近洋面消散。 科林自始至终远离陆地,但还是在美国东岸沿线大范围地区产生离岸流,引发至少205起海上救援活动。百慕大总体受到的影响很小,风速没有达到热带风暴强度,降雨量也不到25毫米。.
2010年热带风暴赫敏
热带风暴赫敏(Tropical Storm Hermine)是2010年9月上旬在危地马拉向北直至奥克拉荷马州之间大范围地区引发洪灾的一个接近飓风强度的热带气旋。虽然风暴是在墨西哥湾获得命名,但系统实际上是由东太平洋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的第十一E号热带低气压的残留直接发展形成。.
2010年热带风暴邦尼
热带风暴邦尼(Tropical Storm Bonnie)是2010年7月在加勒比海北部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产生大风天气的一场弱热带风暴。系统源于7月22日巴哈马上空的一股东风波,是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3个热带低气压和第2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在经过巴哈马群岛期间增强成热带风暴,并于次日从佛罗里达州东南海岸登陆。进入陆地上空后,邦尼减弱成热带低气压,然后进入墨西哥湾,其下层环流于7月24日消散。风暴残留于7月25日清晨从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之间登陆,最终于当天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部上空消散。 邦尼的前身在大安的列斯群岛产生可观雨量,引发轻到中度洪灾。多明尼加共和国有数百人流离失所,多座桥梁在急流的冲击下坍塌。波多黎各有1人被暴涨的河水卷走后溺毙。海地、巴哈马和佛罗里达州也有少量降水。风暴残留产生的影响更大,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受到更强风力和更大雨量袭击,其中又以路易斯安那州情况严重。热带风暴邦尼及其残留共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50万美元。.
2010年飓风厄尔
飓风厄尔(Hurricane Earl)是1991年的飓风鲍勃之后首场威胁新英格兰的大型飓风,也是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第3场飓风和第2场大型飓风。系统源于2010年8月25日佛得角群岛以西的东风波,起初基本朝正西方向移动,仅成形数小时后就达到热带风暴标准。在风速每小时85公里强度下保持了近两天后,厄尔在逼近小安的列斯群岛后开始增强,于8月29日达到飓风标准,再于8月30日晚以大型飓风强度掠过背风群岛。受中等强度西南向风切变影响,气旋转向西北并逐渐减弱,但到9月1日时又已恢复强化趋势。经过重新组织,风暴达到风力时速230公里的最高强度。.
2010年飓风卡尔
#重定向 飓风卡尔.
2010年飓风奥托
飓风奥托(Hurricane Otto)是2010年10月令加勒比地区东北部普降暴雨并持续数天的一场飓风。系统源于10月6日在波多黎各以北徘徊的亚热带气旋,于次日转变成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15个热带气旋。风暴加速向东北方向前进,于10月8日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40公里的最高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属一级飓风标准。由于周围环境不利,气旋开始减弱,于10月10日在亚速尔群岛以西转变成温带气旋。奥托是2008年的热带风暴劳拉以来首场由亚热带风暴转变而成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 奥托及其前身天气系统在加勒比地区东北部飘流了数天,给背风群岛、维尔京群岛和波多黎各带去旷日持久的降水,引发大面积洪灾和多起山体滑坡。整场风暴没有导致人员丧生,但一共造成价值2200万美元(2010年美元)的破坏,其中又以道路、房产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奥托之后回转向东北方向移动,逐渐穿越大西洋开放水域,没有再对其它陆地构成影响。.
2010年飓风亚历克斯
飓风亚历克斯(Hurricane Alex)是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一个热带气旋,也是相对较为罕见的一场在6月成形的飓风。系统源于2010年6月25日的一片扰动天气区,在西加勒比海缓慢发展后以强烈热带风暴强度吹袭伯利兹。.
2010年飓风保拉
#重定向 飓风保拉.
2010年飓风达尼埃尔
#重定向 2010年飓风丹妮尔.
2010年飓风朱莉娅
#重定向 飓风朱莉娅.
2010-2011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0-11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济和新西兰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10-2011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0-2011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10-2011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在2010年11月15日開始,並在2011年4月30日完結(某些地區的熱帶氣旋季在2011年5月15日完結)。 此文內容只包含在西南印度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的介紹。 風暴是由留尼汪氣象部發出報告。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31-55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馬達加斯加就會為它命名。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55-90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模里西斯就會為它命名。.
查看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10-2011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10-2011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0-11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首個被命名的風暴Yasi在2月被澳洲氣象局升為1級熱帶氣旋。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和西經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10-2011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1年大西洋颶風季
2011年大西洋颶風季泛指在201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大西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於6月1日開始、於11月30日結束。大部份於大西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本季的第一個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的熱帶氣旋在6月29日形成,襲擊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造成19人死,6人失蹤。而第一個被命名的風暴熱帶風暴阿爾琳則在6月30日被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升為熱帶風暴。值得一提的是,本季是自1851年有紀錄以來,去到第八個命名風暴但沒有颶風級別的熱帶氣旋的大西洋颶風季(本年第一個達到颶風級別的熱帶氣旋是第九個命名風暴—艾琳)。.
另见
大西洋颶風季
- 1850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52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53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54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55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56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57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58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60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61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62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64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65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66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68年大西洋飓风季
- 1869年大西洋飓风季
- 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
- 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
- 1986年大西洋飓风季
-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
-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1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2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4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5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6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7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8年大西洋颶風季
- 大西洋颶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