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35396) 1997 XF11

指数 (35396) 1997 XF11

小行星35396(,或(35396) 1997 XF11)是一顆近地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亞利桑那大學太空監視巡天計畫的天文學家於1997年12月6日發現它之後的三個月,曾經預測該小行星將於2028年10月28日極為靠近地球。不久之後,1997 XF11回溯自1990年的回溯發現資料迅速被發現,並用以計算更精密的軌道,最後判定它將在2028年10月26日以的距離飛掠地球,相當於地球與月球的距離的2.4倍。它接近地球時的視星等可達8.2 ,能用小型雙筒望遠鏡觀測。 的直徑大約是1.3到2.8公里。 1997 XF11也會定期接近比它大得多的小行星智神星。.

22 关系: 双筒望远镜天文台編號列表天文單位太空監視不確定參數 U布萊恩·馬斯登度 (角)國際天文聯會儒略年儒略日回溯發現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视星等觀測弧近地天体近地小行星阿波羅型小行星重力鎖眼雷达潛在威脅天體月球距離智神星

双筒望远镜

双筒望远镜(或直接簡稱雙筒鏡,也稱之為野外鏡)是将两个相同的或者镜像对称的望远镜并排連在一个架子上使得它们始终对准同一方向而制成的望远镜。使用者可透过它同时以双眼观察远处景象。双筒望远镜比单筒望远镜提供更高的深度和距离感。雙筒鏡也可以成由兩個短的折射望遠鏡組合,用於觀看遙遠目標的設備。 最常见的双筒望远镜的大小正好适合双手托拿,它包括内部的反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缩短望远镜的长度,使它短于透镜的焦距。此外它还可以增大物镜之间的距离来改善深度感。所有常见的双筒望远镜是伽利略式的,或者使用稜镜来呈现一个正像。 大的双筒望远镜比较重,不易稳定地拿住,因此一般被固定在三腳架上或其它支柱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过非常大的(10吨),其物镜的距离相当远的(15米)大型双筒望远镜来确定25公里以外的海上目标的距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筒望远镜是位于美国亞利桑那州的大雙筒望遠鏡(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LBT)。.

新!!: (35396) 1997 XF11和双筒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天文台編號列表

天文台是觀測天文事件的場所,天文台編號是小行星中心 (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服務項目) 賦予觀測太陽系天體的天文台的序號。以下是這些天文台代碼的清單 (斜體字不是IAU本身清單中的部分,分類是另加的):.

新!!: (35396) 1997 XF11和天文台編號列表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35396) 1997 XF11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太空監視

太空監視(英语:Spacewatch)是亚利桑那大学專門研究小行星,包括各種類型的小行星和彗星的計畫。 這個計劃的主持人是亚利桑那大学月球與行星實驗室(Lunar and Planetary Laboratory)的羅伯特·麥克米倫博士。 太空監視發現的木星衛星,現在被稱為木衛十七(),起初曾被誤認為是小行星。 其他值得注意的發現還有Echeclus、Pholus、伐樓拿()、、和。 這個計畫也從新發現遺失了一段時間的小行星阿爾伯特和周期彗星125P/太空監視。.

新!!: (35396) 1997 XF11和太空監視 · 查看更多 »

不確定參數 U

不確定參數 U是為了量化軌道攝動的值,以簡明的方式解出小行星軌道的不確定性,由小行星中心 (MPC) 引入的新參數。這是範圍從0-9的一個整數;其中,0表示很小的不確定性,9是極大的不確定性。在實務上,U的值很少會大於6。 噴射推進實驗室小天體資料庫的瀏覽器會列出MPC的"不確定參數 U",作為 "條件碼"。 這種不確定性與幾種始用在軌道上的參數有關,包括觀測 (測量) 的數量、這些觀測間的時間間隔 (資料弧)、觀測的品質 (像是雷達還是光學) 和觀測站間的幾何關係。一般來說,這些参數中,以觀測所跨越的時間對軌道的不確定參數影響最大。 像是的條件碼 (不確定參數 U) 是E,被認為是失蹤。只有很短的3天的觀測,因此不確定參數 U是9,九有很大的不確定範圍,累積的彈著範圍達到21億分之一。的不確定參數 U是8,要到2044年11月他從距離地球0.03-0.19天文單位的某處通過時,才有好的觀察機會。.

新!!: (35396) 1997 XF11和不確定參數 U · 查看更多 »

布萊恩·馬斯登

布萊恩·傑佛瑞·馬斯登(Brian Geoffrey Marsden,) 是一位英國天文學家、出生在英國劍橋、曾在牛津大学新学院和耶魯大學就讀。馬斯登博士長期擔任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轄下的小行星中心的主任(2006年到去世則擔任榮譽退休主任)。.

新!!: (35396) 1997 XF11和布萊恩·馬斯登 · 查看更多 »

度 (角)

度是平面角的單位,符號為「°」。一周角分為360等份,每份定義為1度(1°)。 之所以採用360這數值,是因為它容易被整除。360的真因數除了1和自己之外,共有22個(2、3、4、5、6、8、9、10、12、15、18、20、24、30、36、40、45、60、72、90、120、180),所以很多特殊角的角度都是整數。 在實際應用中,整數的角度已經夠精準。當需要更準確的角度值時,如天文學中量度星體或地球的經度和緯度,除了可用小數表示,還可以把角度細分為角分和角秒:1度為60分(60′),1分為60秒(60″)。例如40.1875°.

新!!: (35396) 1997 XF11和度 (角) · 查看更多 »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新!!: (35396) 1997 XF11和國際天文聯會 · 查看更多 »

儒略年

儒略年(符號:a)是天文學中測量時間的測量單位,定義的數值為365.25天,每天為國際單位的86400秒,總數為31,557,600秒。這個數值是西方社會早期使用儒略曆中年的平均長度,並且是這個單位的名稱。然而,因為儒略年只是測量時間的單位,並沒有針對特定的日期,因此儒略年與儒略曆或任何其他的曆都沒有關聯,也與許多其他型式年的定義沒有關聯。.

新!!: (35396) 1997 XF11和儒略年 · 查看更多 »

儒略日

儒略日(Julian Day)是在儒略週期內以連續的日數計算時間的計時法,主要是天文學家在使用。 儒略日數(Julian Day Number,JDN)的計算是從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中午開始,包含一個整天的時間,起點的時間(0日)回溯至儒略曆的西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12點(在格里曆是西元前4714年11月24日),這個日期是三種多年週期的共同起點,且是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的一個起點。例如,2000年1月1日的UT12:00是儒略日2,451,545。 儒略日期(Julian date,JD)是以格林威治標準時中午12:00的儒略日加上那一天的瞬時時間的分數。儒略日期是儒略日添加小數部分所表示的儒略日數"Resolution B1" 1997.

新!!: (35396) 1997 XF11和儒略日 · 查看更多 »

回溯發現

回溯發現(precovery,是pre-discovery recovery的簡短語詞)是天文學上在舊的圖檔或乾版中尋找某天體的影像,其目的為更精確的計算該天體的軌道。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小行星上,但有時也發生在彗星、矮行星、衛星或是恆星;甚至是系外行星也都曾經在已經歸檔的舊圖檔中被回溯發現。而在英文中的"precovery"原本是先前發現的天體從影像中消失不見(如隱身在太陽後方),但現在又再度從影像中被發現(可以是迷蹤小行星和迷蹤彗星)。 一個天體的軌道計算涉及觀測其位置次數的多寡。測量的次數越多,位置與時間分離的越廣泛,計算的結果就可以更準確。然而,對於一個新發現的天體,只有幾天或數周的測量位置可用,這僅僅可以做出初步的軌道計算(不精確的)。 當對一個天體特別有興趣(例如,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研究者就會開始搜尋舊有的圖檔,期能回溯發現該天體的影像。利用初步計算的軌道預測在舊的影像檔案中可能出現的位置。對這些影像(有時是幾十年)搜尋,以瞭解它是否已經被拍攝過。如果有,那麼就可以進行更精確的軌道計算。 因為這涉及大量的體力勞動,在快速的電腦普及之前,對可能的小行星發現進行圖像分析和測量是不切實際的。通常,這些影像是為了其他的目的(研究星系等)而做了幾年或幾十年,因此不值得為尋找普通的小行星去花費時間回溯發現圖像。現在,電腦可以很容易的分析數位化的天文影像,並將它們與十億顆天體的星表進行位置比對。看看它們是不是一顆恆星,還是實際上是一顆新發現天體的回溯發現。自1990年代中葉以來,這項技術已經被用來確定大量小行星的軌道。.

新!!: (35396) 1997 XF11和回溯發現 · 查看更多 »

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就是這顆小行星的軌道和火星的軌道相交。以下列出已經編號的地球軌道穿越小行星並且也包括2顆已編號的火星特洛伊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5261(Eureka)和)。.

新!!: (35396) 1997 XF11和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35396) 1997 XF11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觀測弧

观测弧是一个天文学术语,指的是跟踪天体路径时,从第一次到最近(或最后)一次观测之间的时间段,主要用在对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的发现与跟踪上。 观测对象的轨道精度会受到观测弧的影响。观测弧小于30天可能会使得对距最后一次观测超过一年的天体的再次搜寻观测变得很困难。.

新!!: (35396) 1997 XF11和觀測弧 · 查看更多 »

近地天体

近地天體 (near-Earth object, NEO)為太陽系內其軌道接近地球的天體。所有近地天體的軌道近日點都小於1.3天文單位,它們包括數以千計的近地小行星、接近的彗星、和大到在撞擊到地球之前還在太空時就能夠被監測的流星體。現在廣泛認為過去的天體撞擊,對於地球的地質史和生物史有著重大的影響。自1980年代以後,由於逐漸認知到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潛在危機,對近地天體的興趣已逐漸增在,減緩威脅也在積極研究中。 近地天體中有部分的小行星軌道的近日點在距離太陽0.98和1.3天文單位之間。當一顆這樣的近地小行星(NEA)被檢測到,就會提交給位於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小行星中心編目登錄。一些近地小行星的軌道會和地球軌道交會,所以它們有和地球碰撞的潛在危險。美國、歐洲聯盟、和其它國家目前共同努力建構太空警衛,持續的監視這些近地小行星。 在美國,NASA接受國會的命令,對所有可能造成災難,直徑在1公里以上的近地天體都要造冊監看。,他們已經發現848顆直徑大於1公里的小行星,其中154顆是潛在威脅小行星(PHAs)。在2006年估計大約還有20%尚待發現, NEOWISE 在2011年估計,已經發現93%直徑大於1公里的近地天體,大約只剩下70顆尚待發現。 潛在威脅天體(PHOs)當前的定義是基於該物體接近威脅地球的潛在能力參數。主要是軌道與的最小近地距離(MOID)小於0.05天文單位,或是絕對星等(H)低於22.0(粗略的代表了更大的尺寸),就被視為是潛在威脅天體(PHOs)。而不會接近地球至0.05AU(7,500,000 公里,4,600,000 英里)以內,或是直徑大約小於150米(500英呎)(假設反照率是13%,則H.

新!!: (35396) 1997 XF11和近地天体 · 查看更多 »

近地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NEAs)指的是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小行星。这类小行星可能会带来撞击地球的危险。同时,它们也是相对容易使用探测器进行探测的天体。事实上,访问一些近地小行星所需的推进剂比访问月球还少。NASA的會合-舒梅克號已经访问过爱神星,日本的隼鳥號也成功的登陸糸川,現已返航并帶回物質樣本。 目前已知的大小4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已有数百个。可能还存在成千上万个直径大于1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数量估计超过2000个。 天文学家相信它们只能在轨道上存在一千万至一亿年。它们要么最终与内行星碰撞要么就是在接近行星时被弹出太阳系。该过程可能会消耗大量小行星,但似乎小行星来源仍然在不断补给。.

新!!: (35396) 1997 XF11和近地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阿波羅型小行星

阿波羅型小行星是以小行星阿波羅為首命名的一群近地小行星,(1862) 阿波羅則是這一群中最早被發現的小行星。她們的軌道半徑大於地球軌道半徑,而橫越地球軌道的小行星,其中有些非常接近地球,而對我們的地球造成威脅(軌道長半徑越接近地球軌道半徑,且軌道扁率越小的就會越靠近地球)。 阿波羅型小行星中已知最大的是(1866) 薛西佛斯(Sisyphus),直徑大約是10公里,與撞擊在今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并有可能造成了白堊紀第三紀時代恐龍與生物大滅絕的隕石大小相近。另外,據科學分析,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撞擊事件可能也是阿波羅型小行星造成。 截至2011年6月,已知的阿波羅型小行星已經超過4,000顆,當中約有570顆擁有永久編號,有60顆擁有正式名稱。.

新!!: (35396) 1997 XF11和阿波羅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重力鎖眼

重力鎖眼(gravitational keyhole,或稱為resonance keyhole)是太空中的一個小區域,該區域因為行星重力影響,可能使軌道通過該區域的小行星改變軌道,甚至讓小行星在下一次軌道週期中撞上行星。"Keyhole"這個自是相對於廣大太空的天體可能經過的相對較小空間,並且與形狀無關。.

新!!: (35396) 1997 XF11和重力鎖眼 · 查看更多 »

雷达

雷达(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無線電偵測和定距)的縮寫及音譯。將電磁能量以定向方式發射至空間之中,藉由接收空間內存在物體所反射之電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之方向,高度及速度,并且可以探测物体的形状。.

新!!: (35396) 1997 XF11和雷达 · 查看更多 »

潛在威脅天體

潛在威脅天體 (PHO) 是對軌道有可能接近地球的某一顆小行星或彗星的稱呼,它們的大小足以在與地球發生撞擊事件時對撞擊的區域造成重大的影響與損害。 潛在威脅天體的判定標準:如果它的最小軌道交會距離 (MOID) 小於0.5天文單位,而且它的直徑不小於150米 (大約500英呎)。這樣大小的天體撞擊在海洋中會引起史無前例的海嘯,足以導致人類居住的區域受到巨大影響。平均每一萬年會發生一次造成如此影響的事件。 大多數小行星的直徑都未能被人類精確地了解。因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和噴射推進實驗室使用更實用的絕對星等來測量。任何一顆絕對星等高於22.0的小行星都會被假設有足夠的大小造成一定規模的損害,但這仍然只是一種尺度的粗略估計,因為這種測量需要反照率,而通常它也是不精確或未知的。若是需求性的測量,NASA的近地天體計畫會假設反照率為0.13。 在2008年10月初,NASA已經有發現了982顆潛在威脅小行星 (PHAs) 和65顆潛在威脅彗星 (PHCs)。在2011年8月已經有1245顆潛在威脅小行星。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和卡特林那巡天系統仍在發現更多的潛在威脅天體。每一個發現都是通過不同方法的研究,包括光學、紅外線和雷達的觀測,以及測量它們的特性,比如大小、成份、自轉狀態、(更)精確的軌道。專業和業餘的天文學家都能進行這種測量。 當一顆小行星接近行星或衛星時,它將受到引力攝動的支配,從而變更它自己的軌道,從先前絲毫不具威脅改變成為潛在威脅,反之亦然。這反映出了太陽系的動力學特性。 巴勒莫撞擊危險指數和杜林危險指數用於測定潛在威脅天體的威脅程度。.

新!!: (35396) 1997 XF11和潛在威脅天體 · 查看更多 »

月球距離

月球距離 (LD) 是天文學上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從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4,401公里 (238,856英里)。因為月球在橢圓軌道上運動,實際的距離隨時都在變化著。 高精準的月球距離是測量雷射雷達的光線往返於地球和放置在月球上的錐稜鏡所花費的時間。 月球雷射測距實驗測出月球以平均每年3.8公分的螺旋路徑逐漸遠離地球。巧合的是,在月球上的反光角錐直徑也是3.8公分。 第一位嘗試測量月球距離的人是西元前2世紀的喜帕恰斯,他只是簡單的使用三角學。測量出的距離與實際距離的誤差大約是26,000公里,或6.8%。 NASA的近地天體目錄中,小行星和彗星的距離包括以測量的數值。.

新!!: (35396) 1997 XF11和月球距離 · 查看更多 »

智神星

智神星(英語、拉丁語:Pallas),小行星序號是2 智神星(2 Pallas),是人類繼谷神星(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後所發現的第二顆小行星。估計它的質量是小行星帶的7%。智神星直徑為,比灶神星稍大一些,但是其質量卻比灶神星輕10–30% ,所以智神星是小行星帶中第三重的小行星。智神星可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不規則天體(也就是本身的重力不能使外貌呈現圓滑),也可能是殘餘的原行星。 天文學家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2年3月28日發現智神星,那時被歸類為行星。事實上,19世紀初期發現的小行星都曾經被歸類為行星,直到1845年有更多的小行星被發現之後,才重新分類。 智神星的表面似乎由矽酸鹽組成;表面光譜和密度類似於碳質球粒隕石。智神星有異常高的軌道傾角(高達34.8°)、高離心率,類似冥王星,所以太空船很難前往智神星拜訪。.

新!!: (35396) 1997 XF11和智神星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