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指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Grade II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三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451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另有33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484幢。.

330 关系: 劏房加士居道加列山道域多利道域多利道扣押中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隆街 (香港)半春園博文學校 (上水)十八鄉南丫島南昌街 (香港)協恩中學古瑾圍古物古蹟辦事處古物諮詢委員會古洞同德押吉澳坪石邨坪輋坪洲坪源天后古廟坑口坑口天后廟堅尼地城堅尼地道塔門壹環壽臣山壽臣山軍火庫大埔 (香港)大埔墟大埔舊墟天后宮大坑 (香港)大嶼山大圍村大磡村大蠔大角咀大角咀洪聖殿大水坑大涌橋路大潭水塘大潭水塘道大澳天光道太子道太平山 (香港)奇力島...威靈頓街孟公屋孔嶺宋王臺尖沙咀將軍澳屏山 (香港)屏山楊侯古廟屯門屯門兒童及青少年院山光道山頂道山頂警署山東街岫雲崇謙堂川龍上帝古廟上環上璋圍上水上水圍中環中環街市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布袋澳三山國王廟 (坪石邨)下城門水塘下鄉道九華徑九龍城九龍城侯王廟九龍塘九龍佑寧堂九龍草地滾球會九龍醫院乾隆亞皆老街京士柏廁所廣東道廈村佐敦道彌敦道彌敦道729號何家園石屋何文田侯王道德輔道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必列者士街必列者士街街市土瓜灣土瓜灣天后廟地政總署分流 (香港)和宜合凌雲寺八間屋八鄉元創坊元朗元朗墟前半山警署前皇家空軍飛機庫前粉嶺裁判法院前荔枝角醫院前鰂魚涌學校皇后大道皇后山軍營皇后山軍營印度廟石寓石屋家園石鼓洲石門甲石排灣天后廟石澳石澳天后廟石澳道灣仔火藥洲火藥洲火藥庫福榮街禾輋窩打老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筲箕灣筲箕灣城隍廟筲箕灣譚公廟粉嶺粉嶺圍粉嶺聖若瑟堂粉錦公路糧船灣約道翰鵬鄭家祠爐峰峽電力分站瑪麗醫院牛池灣牛池灣鄉盧吉道發展局白加道白芒芳園書室銅鑼灣聯和墟聯和市場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聖安多尼堂 (香港)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聖神修院運動場道 (香港)荷李活道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荃灣荔枝窩荔枝角萬丈布萬佛寺蝦尾新村青山 (香港)青山公路青山禪院青龍頭青蓮臺蠔涌顏成坤大宅衙前圍村西區抽水站及濾水廠西環西營盤西貢西洋波會饒宗頤文化館馬坑監獄馬己仙峽道馬灣馬鞍山村馬頭圍馬游塘馬會道香港培正小學香港大學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仔香港仔大道香港仔工業學校香港仔水塘香港哥爾夫球會香港遊艇會香港飛行總會香港規劃師學會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香港歷史建築香港法定古蹟列表香港新聞博覽館駱克道觀塘觀塘道諸聖座堂高街譚公廟道譚雅士大宅魯班先師廟鯉魚門鯉魚門天后廟鰂魚涌貝澳賽馬會德華公園鴨脷洲鴨脷洲大街鴨脷洲水月宮跑馬地鹿頸軍地黃屋黃竹坑 (香港)黃竹坑道黃麻角道黑角頭軒尼詩道龍躍頭龍鼓灘錦田茶果嶺茶果嶺天后廟茶果嶺道舊域多利醫院舊灣仔街市船灣赤柱赤柱大街赤柱公立醫局赤柱炮台赤柱軍人墳場赤柱村道薄扶林薄扶林道薄扶林村薄扶林水塘藍塘道藍地鑽石山鄧鏡波學校醫局街長洲 (香港)長洲醫院長洲戲院若虛書室英基學校協會英皇道雲地利道虎地F11攝影博物館柯士甸山道柯士甸道柴灣掃管軍營林村東平洲東頭村 (十八鄉)東院道東涌 (香港)東方紗廠松柏塱梅窩榕樹灣槍會山軍營樟樹灘村樟樹灘村協天宮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橫台山橫洲 (元朗)歌賦山道歌賦山變壓站永寧圍汝州街汀九汀角河上鄉油麻地沙宣道沙羅洞沙田沙螺灣沙頭角沙頭角公路沙頭角支線沙江圍泰亨鄉泰康圍洪嶺站洪水橋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深水埗深水埗天后廟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深水灣徑清水灣清涼法苑清朝木廠街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明德國際醫院明朝明愛凌月仙幼稚園昂船洲昂船洲海軍基地海壩村新田 (香港)旭龢道旺角旺角水月宮打鼓嶺 扩展索引 (280 更多) »

劏房

#重定向 分間樓宇單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劏房 · 查看更多 »

加士居道

加士居道(Gascoigne Road),是香港的一條主要道路,位於九龍京士柏及油麻地以南。以港督卜力爵士任內英軍司令加士居爵士(Major-General Sir William Gascoigne)而命名。道路地底為港鐵觀塘綫的管道。.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加士居道 · 查看更多 »

加列山道

加列山道(Mount Kellett Road,曾譯基列山道)是一條位於香港太平山奇力山的道路,環繞奇力山而建,先從賓吉道經加列山道天橋橫跨山頂道,向南延伸約1公里,之後順時針轉回北方,連接堪仕達道南端。 加列山道沿路有不少著名的城中名人居住,被稱為豪宅區。 在2006年12月19日有創世界紀錄的地王拍賣,位於山頂加列山道12號「Twelve Peaks」的地皮,最終以18億元成交,較底價高逾134%,呎價42,149港元,是土地次拍賣經勾地形式由新鴻基地產出價18億投得。.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加列山道 · 查看更多 »

域多利道

域多利道(Victoria Road)是香港主要道路之一,位於香港島區,是除了薄扶林道之外唯一連接香港島堅尼地城及薄扶林的道路。道路大多為雙線雙程行車,東北端連接堅尼地城的卑路乍街,其後經摩星嶺、沙灣、及鋼綫灣,最後於瀑布灣(華富邨)北部連接薄扶林道,全長約5.9公里。.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域多利道 · 查看更多 »

域多利道扣押中心

域多利道扣押中心 ,俗稱域多利拘留所、白屋,位於香港香港島摩星嶺域多利道及摩星嶺徑交匯處,曾經是皇家香港警務處政治部的拘留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域多利道扣押中心 · 查看更多 »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是一個異端,源自19世紀中期美國的米勒派運動,该組織成立於1863年,以遵守聖經於創世紀中上帝所設立的每一週的第七天為安息日(即星期六)(創2:1-3)為安息日和宣揚基督再臨為人所知,也稱「第七日再臨團」。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神學觀點大致取自福音派中的耶穌再臨論,例如三位一體和聖經無誤等。另外有獨特的教义則包括死人無知覺和查案審判等。另外,這個组织也因強調飲食和健康,宣揚宗教自由和強調信心與行為是並行的,及提倡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方式為人所知。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全球組織由全球總會(General Conference)統管,轄下分為分會、聯合會和地方區會,自称其成员人數超過1700萬,在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駐有組織。除信徒聚會外,教會對外傳道的主力是教育、醫療、文字印刷、廣播和救災。.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 查看更多 »

基隆街 (香港)

基隆街(Ki Lung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九龍的街道,其名稱乃取自台灣的基隆市。它北起自欽州街近西九龍中心,南至旺角太子一段的砵蘭街,全長約1公里,與汝州街及大南街平行。 界限街、楓樹街近基隆街一帶,是香港售賣各種衣物配件店舖的集中地。由於當中較多店舖售賣鈕扣,因此有鈕扣街的別稱。這裡商店售賣的衣料、貨物不作零售,多數是工業產品。 位於基隆街與黃竹街交界,樓高4層的130和132號唐樓,建於1940年代末。在2010及2011年分別被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物。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框架配以木製及磚頭的隔牆板建成。露台的圓角加上白色外牆凸顯其包豪斯風格。此外,無柱子支撐的懸空露台也是它的特色之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基隆街 (香港) · 查看更多 »

半春園

半春園,全名為香海蓮社半春園,佔地200餘萬平方呎,是香港新界大埔區內面積最大的佛教寺院,位於大埔西部的石鼓壟,其黃筱煒故居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其大雄寶殿、德煒堂及玻璃屋則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半春園 · 查看更多 »

博文學校 (上水)

博文學校(Bok Man School 或 Pok Man School)創辦於1919年,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松柏塱村,由鄉村私塾改建成一所中文教學全日制政府資助男女鄉村小學,現已停辦。 學校校舍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博文學校 (上水) · 查看更多 »

十八鄉

十八鄉(Shap Pat Heung)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南部,是元朗市中心東面及南面的鄉村群的統稱,本身由十八個鄉村組成。唯經過多年發展,十八鄉現在已增至26個原居民村及4個居民村,合共30個村圍,故十八鄉已成為地名而不是單指原有的十八個鄉村。 十八鄉與屏山、厦村、八鄉、錦田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十八鄉 · 查看更多 »

南丫島

南丫島(Lamma Island)是香港第四大島嶼,區議會分區屬於離島區。南丫島的深湾曾出土新石器至明清時代文物。.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南丫島 · 查看更多 »

南昌街 (香港)

南昌街(英文 Nam Cheong Street)是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的街道,北起自石硤尾的延坪道和龍坪道交界,南至深水埗的通州街和界限街交界。位於南昌街南端的南昌邨和南昌站也是因南昌街而得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南昌街 (香港) · 查看更多 »

協恩中學

協恩中學位於香港九龍農圃道1號,於1936年創立,是香港聖公會轄下直資女子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 學校截至2014-2015學年有17個運動隊伍、5個樂團、4個合唱團(其中兩個分別為跟九龍華仁書院及拔萃男書院合作之混聲合唱團)、普通話,中文和英文辯論隊、2個活躍的劇社及逾60個分別與語文、人文研究、視覺藝術、科學、社會服務和領袖訓練有關的輔助項目。這些項目旨在推動創新和創意,重點講求同儕互相支持、個人責任感和投入感,而容許學生按其不同水平的能力,分層次進行學習。 該校在2012/13學年轉為直資學校,直資學生初中學費定為每年3萬2千港元,高中每年3萬5千港元。 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50強龍虎榜,協恩中學及協恩中學其附屬小學分別排名第19位(中學)及第15位(小學)。.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協恩中學 · 查看更多 »

古瑾圍

古瑾圍(Kwu Kan Wai)是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馬頭圍一條已拆卸的圍村,遺址現時建成聖德肋撒醫院新翼,僅存「上帝古廟石門遺址」於「露明道公園」內作為紀念。.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古瑾圍 · 查看更多 »

古物古蹟辦事處

古物古蹟辦事處(英語: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部門,按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於1976年成立,其目標是確保香港最具價值的古蹟及建築物、文物得到保護。 古物古蹟辦事處與香港公營機構古物諮詢委員會有密切關係。古物諮詢委員會負責進行研究,再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有關決定,包括決定香港法定古蹟及評級香港歷史建築。 古物古蹟辦事處總部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6號,即前九龍英童學校之建築之內。.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古物古蹟辦事處 · 查看更多 »

古物諮詢委員會

古物諮詢委員會(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是一個香港法定機構,委員會由各有關領域的專門人才組成,就古物古蹟事宜向「古物事務監督」(現為發展局局長)提供建議。.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古物諮詢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古洞

古洞(Kwu Tung),英文舊稱Dill's Corner,戰前曾有別稱七鄉(Seven Villages),地處香港新界北區上水西部,落馬洲之東南,爲雙魚河流經的一處地方,具體位置爲雙魚河的西岸,由於該段青山公路以「古洞段」命名,故部分人甚至政府部門會將「古洞」視爲覆蓋金錢、坑頭、蕉徑等地的地區名稱,但傳統上古洞的核心區僅指金錢和河上鄉以西、白石凹以東、馬草壟以南和麒麟山以北的範圍。 自1945年,古洞成為圍頭人(包括同操粵語莞寶片之東莞人)、客家人與少數潮州人之聚居地,從內地南下的難民在古洞建立了多條寮屋村落,青山公路於古洞的一段更曾發展出規模接近墟市的大馬路市場,但自1978年粉嶺/上水新市鎮開始發展後,古洞的墟市活動逐漸式微,加上不斷有地產發展商收購土地,使古洞原來的村落人口不斷流失。古洞南近白石凹最早於1995年建成小型別墅項目歐意花園,後於2009年由發展商利用青山公路以南至麒麟山的整片古洞南區域建成大型豪宅項目天巒。至2010年代,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發展古洞北新市鎮,相關工程將於2018年展開。.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古洞 · 查看更多 »

同德押

同德押(Tung Tak Pawn),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灣仔軒尼詩道367-371號的單棟式轉角弧型騎樓,其結構伸出行人路形成迴廊,加上大押招牌上的文字是由右至左,在香港十分罕見,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2013年,業主高可寧家族獲屋宇署批准重建為23層高商廈,2015年8月起展開拆卸工程。.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同德押 · 查看更多 »

吉澳

吉澳(Crooked Island,或Kat O)是香港的一個島嶼,位於大鵬灣西南水域,沙頭角以東,船灣淡水湖以北的位置附近,地區行政上屬於北區沙打分區。島嶼面積2.35平方公里,目前約有不到50人居住,且多為長者。.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吉澳 · 查看更多 »

坪石邨

坪石邨(Ping Shek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觀塘區平山,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於1970年代落成。坪石邨所屬位置剛剛在黃大仙區區界外,所以屬於觀塘區,本邨鄰近牛池灣村及彩虹邨。有鑑於坪石邨的位置與啟德機場非常接近,所以屋邨的高度在興建時受到限制。 2010年1月22日,香港房屋委員會建築小組通過斥資1.3億港元活化坪石邨,該邨的活化工程由利安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設計,也是房委會首個對舊式屋邨引入活化概念,而該邨居民與商戶對此持不同意見。.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坪石邨 · 查看更多 »

坪輋

坪輋(Ping Che)(客家話讀音:Phiàng-Chhià)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新界北區粉嶺東北一帶,打鼓嶺以南、軍地以北的位置。 坪輋在昔日是輋族的居住地之一,當中的「輋」是指地方較平坦,因此稱為坪輋。現時有18個有機農場,而該處禾徑山村的風水林,有多棵大樟樹,其中兩棵被行山人士譽為禾徑山神木,據稱樹齡達四百年。.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坪輋 · 查看更多 »

坪洲

坪洲(Peng Chau)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地區行政上屬於離島區,面積為0.99平方公里。.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坪洲 · 查看更多 »

坪源天后古廟

坪源天后古廟是香港新界北區規模最大的一所天后廟,位於打鼓嶺坪輋水流坑。.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坪源天后古廟 · 查看更多 »

坑口

坑口是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新市鎮的一部分。現在坑口的土地,大部分均是原來的鴨仔灣(即現水邊村一帶)填海而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坑口 · 查看更多 »

坑口天后廟

坑口天后古廟位於香港新界東將軍澳坑口田下灣村與佛頭洲村之間,面向坑口花園,是區內唯一廟宇。該廟創建自清朝初年,原為一座小廟。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遷現址重建,始獲今之規模。 該廟為一兩進三間金頂式建築,天階建有亭蓋,廟內有重修石碑一幅及鐵鐘一口,廟前有石獅一對,皆前清之物。該廟曾為該區之地方行政及經濟中心。 1989年政府發展將軍澳新市鎮,該區雖重新規劃,惟該廟仍存。坑口天后古廟在1987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但在2010年1月22日改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古廟建於道光20年(1840年),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成為當地水陸居民的保護神,一年四季,香火繚繞不絕。殿裡供奉著滿瞼慈祥的天后娘娘神像,兩旁站著千里眼和順風耳兩位守護神。偏殿則供奉文昌、華光、華陀和太歲四神。殿裡有一座大鐘,由生鐵鑄成,是重要文物。現時除天后誕及農曆新年前夕,其餘時間都頗為冷清。 該廟為一兩進三間金頂式建築,天階建有亭蓋,廟內有重修石碑一幅及鐵鐘一口,廟前有石獅一對,皆前清之物。該廟曾為該區之地方行政及經濟中心。 1989年政府發展將軍澳新市鎮,該區雖重新規劃,惟該廟仍存。存有道光廿年(1840)鑄洪鐘。.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坑口天后廟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

堅尼地城(Kennedy Town),又名堅尼地(Kennedy)或堅彌地城,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北端的地區,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隔著硫磺海峽,東面與石塘咀相連;範圍包括西寧街至歌連臣街或西祥街。堅尼地城為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原維多利亞城的一部分。在香港最初劃定的四環九約中,堅尼地城為其中一環及一約的範圍之內,即西環和第一約(由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根據香港政府1886年8月26日《憲示331號》,該地原作堅利德城,及後寫作堅彌地城,直至近數十年才簡化筆劃改寫成堅尼地城。而堅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環邨附近,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堅尼地城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道

堅尼地道(Kennedy Road),位於香港灣仔及金鐘,是香港島半山區一條主要道路,是為紀念第七任香港總督堅尼地而命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堅尼地道 · 查看更多 »

塔門

塔門(Grass-Island)是香港一座位於大灘海、大赤門及大鵬灣之間的島嶼,地理上幾乎全被郊野公園包圍的,行政區劃上屬於大埔區,鄰近西貢半島西貢北,面積達1.69平方公里。塔門東面是以獅子滾球為著名的弓洲;南端是塔門口和高流灣;北端是赤洲口和赤洲;西端是大灘海和灣仔半島。 島上設有一個天后廟,在大節日(如天后誕)時會有很多漁民到塔門上香祈求平安、順風貴水,香火十分鼎盛。此外環境保護署也在塔門設立一個空氣污染指數監測站,以觀測市區的污染對郊外的影響,也可以作一個對比。.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塔門 · 查看更多 »

壹環

壹環 (One WanChai),位於灣仔道一號,是香港島灣仔區一個住宅項目,由關善明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並由金門建築負責承建,前身為舊灣仔街市。 是由華置及市建局官商合作發展的街市活化地產住宅項目,命名為「壹環」,在2011年6月取得入伙紙,同年11月以樓花盤發售,在2013年第一季入伙。.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壹環 · 查看更多 »

壽臣山

壽臣山是香港港島南部的一個山丘,位於黃竹坑與深水灣之間,海拔150米。這座山週圍是香港其中一個高級住宅區,被稱為壽山村。 壽臣山的北部為黃竹坑谷(曾被英國人命名為士丹頓谷),是明清時期香港村(又稱香港圍)的所在地,有指這是整個香港名稱的由來。 壽臣山原名鐵坑山,因昔日黃竹坑一帶被稱為「鐵坑」。至於壽臣山的名稱,因1936年獲英王為表揚周壽臣對香港貢獻,將鐵坑山命名壽臣山,並把他的府邸—松壽居,門前道路命名為壽山村道。.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壽臣山 · 查看更多 »

壽臣山軍火庫

壽臣山軍火庫(英文:Central Ordinance (Munitions) Depot),又譯中央彈藥庫,是香港一個軍事遺跡,位於香港島南區深水灣徑18號,由(British Royal Engineers)於1937年建成,作儲存軍火及武器之用,以應付日益惡化的亞洲政治形勢。軍火庫的興建在當時是軍方高度機密,當時英軍故意將軍火庫暱稱為「小香港」(由香港仔的名字改成),以瞞騙充斥香港的日本間諜。 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期間,軍火庫由四個國籍、約60名軍人駐守,包括英籍的(British Royal Army Ordnance Corps)、 (Royal Army Service Corps)、(Royal Engineers);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Canadian Winnipeg Grenadiers)、印度旁車普營(Punjabi infantrymen)及華籍的香港義勇軍(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部隊一直抵抗日軍猛攻,直到香港投降後兩天(1941年12月27日)才正式投降,是香港守軍最後一個向日本投降的據點。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軍火庫續由軍方使用。1970年代移交香港警隊作警察駕駛學校,後來則改為土木工程拓展署儲存礦石樣本的地點。2003年,軍火庫被改建為酒窖及私人會所(Crown Wine Cellars),工程耗資3千萬港元,並保留原有的地庫軍火倉及站崗遺跡。保育計劃獲得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現時軍火庫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壽臣山軍火庫 · 查看更多 »

大埔 (香港)

大埔是香港新界東北部,面臨吐露港的一個地方,是香港十八區——大埔區的主要部分,大埔新市鎮座落其中。大埔位於吐露港西北面,距離沙田約11公里,粉嶺約8公里。大埔三面環山,分別為九龍坑山、北大刀屻、大刀屻、大帽山和草山。.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埔 (香港) · 查看更多 »

大埔墟

大埔墟(英文:Tai Po Market)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墟市;大埔舊墟(英文:Tai Po Old Market),則是香港現已消失的墟市,兩者都是位於新界大埔。現時大埔舊墟(位於林村河以北,汀角路以西,大埔舊墟天后宮附近一帶地方)已完全成為住宅區,墟市已經消失。大埔墟(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則仍然有墟市富善街(前太和市,以文武二帝廟為中心),但隨大埔墟火車站遷移,大埔市中心位置已遷到大埔墟四里一帶。由於大埔舊墟墟市消失,卻仍留其名,因此一般人會將大埔舊墟與大埔墟混為一談,實際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埔墟 · 查看更多 »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舊墟天后宮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主祀海神天后,位於新界大埔舊墟汀角路,是包括大埔頭、南坑、新圍仔的「聯益鄉」的祭祀中心,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之一。每逢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前後,大埔舊墟天后宮都有大規模的演劇活動,過往每年都辦演劇賀誕活動,近年因粵劇逐漸式微改為三年舉辦一次,表演及巡游場地設於對面的「風水廣場」。大埔墟天后宮在1981年被列做二級歷史建築,但在2010年1月22日改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埔舊墟天后宮 · 查看更多 »

大坑 (香港)

大坑(Tai Hang)位於香港島銅鑼灣以南、掃桿埔以北,是香港的傳統住宅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坑 (香港) · 查看更多 »

大嶼山

大嶼山(Lantau Island,亦作Lantao Island),位於香港西南面,為香港最大島嶼,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比較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在香港行政區劃上,大嶼山大部分土地屬於離島區,而大嶼山海域亦成為通往澳門、珠海和中山之主要航道,惟大嶼山東北部青洲仔半島一帶,包括陰澳、竹篙灣及汲水門等,則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當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和街渡),不少土地均未開發,人煙稀少。隨着香港國際機場搬遷至此、青馬大橋(包括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及汲水門大橋等相繼落成,將大嶼山與香港市區連接。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啟用及未來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促進大嶼山的都市化發展。 截至2018年,大嶼山仍有不少舊式鄉村存在。同年3月,大嶼山大浪村當中的居民接受專欄訪問,指出大浪村為客家村落,目前只有大概十五戶人居住,而當中亦有私房菜形式的餐廳。.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嶼山 · 查看更多 »

大圍村

大圍村原名積存圍,於明朝萬曆初年建圍,是香港沙田歷史最悠久(1574年建村)以及規模最大的圍村。現時位於大圍站附近城門河邊,在積福街及積富街交界處。大圍村是一條雜姓村,膾炙人口的九約竹枝詞有「大圍風景實如何,村裡人居雜姓多」之語,住著十六姓:包括韋、陳、吳、楊、黃、李、許、鄭、唐、袁、游、林、駱、譚、莫及蔡,以韋姓最多,成為村中大族,亦只有韋氏族人在圍村內設有祠堂。大圍村亦是沙田九約的鄉村之一。在沙田新市鎮開始發展,以及九廣鐵路大圍站落成後,大圍村的「大圍」之名逐漸演變成包含城門河人工河道以南和獅子山隧道公路以西的整個沙田區南部的地區名稱。.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圍村 · 查看更多 »

大磡村

大磡村(Tai Hom Village),曾是香港市區大型寮屋區,香港九龍十三鄉之一,位於九龍鑽石山與新蒲崗之間,與上元嶺村及下元嶺村組成鑽石山寮屋區,佔地7.18公頃,於2001年完成清拆。現時為港鐵沙田至中環綫鑽石山站擴建部分的地盤。.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磡村 · 查看更多 »

大蠔

大蠔(Tai Ho),或作大濠,是香港大嶼山北部的一處地方,位於小蠔之西,東涌之東北。該地原是北大嶼山新市鎮範圍,昔日其計劃因人口增長放緩及環境保護團體反對下暫時擱置。但在2013年已展開東涌東發展區和正在興建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地區行政上屬離島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蠔 · 查看更多 »

大角咀

大角咀(Tai Kok Tsui),亦作大角嘴,位於香港九龍旺角以西,以塘尾道與旺角分隔。在香港區議會分區中大部份隸屬油尖旺區,少部份隸屬深水埗區,兩區大致以界限街和聚魚道為界,與旺角普遍為貫通連接新界東西和港島的樞紐。.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角咀 · 查看更多 »

大角咀洪聖殿

大角咀洪聖殿,又稱大角咀洪聖廟、福全街洪聖廟,是香港一座洪聖廟,位於九龍大角咀福全街,現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廟內主祀海神洪聖,並配祀何仙姑、觀音、女媧、包公、北帝、地藏、準提及黃大仙,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洪聖誕,昔日有盛大賀誕活動。旺角街坊會自2005年開始以洪聖殿為中心,舉辦「大角咀廟會」。.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角咀洪聖殿 · 查看更多 »

大水坑

大水坑(Tai Shui Hang)是香港新界沙田區的一條溪流,亦為溪流流域一帶的地名,位於馬鞍山南部,阿公角以北一帶。大水坑溪流隨梅子林而下,最後經過大水坑村、村前一段暗渠,與女婆東坑匯合流入沙田海。.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水坑 · 查看更多 »

大涌橋路

大涌橋路 (Tai Chung Kiu Road),是香港的一條行車公路,位於新界沙田城門河東,從沙田東面的大老山公路石門交匯處開始,至港鐵車公廟站止,西接車公廟路。 由於大涌橋路依城門河而建,貫通多個主要住宅區,因此漸漸成為區內南北向主幹道路,地位僅次於沙田路及大埔公路沙田段。.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涌橋路 · 查看更多 »

大潭水塘

大潭水塘(Tai Tam Reservoir)是香港南區一組水塘,位於港島東南部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毗連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及柏架山。大潭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在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為港島食水的主要來源,統稱為大潭水塘群。 2009年,大潭水塘聯同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及香港仔水塘等5個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務設施,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水塘內21項列為法定古蹟的水務歷史建築群,連成大潭水務文物徑 ,水務署,2009年9月初版。.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潭水塘 · 查看更多 »

大潭水塘道

大潭水塘道(Tai Tam Reservoir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大部份路段沿山坡上落,部份則建於水壩上。大潭水塘道始至香港島黃泥涌峽,黃泥涌水塘公園之西北、淺水灣道、黃泥涌峽道與布力徑之間的交通交匯處,該處也是港島徑第四段的終點,同時也是港島徑第五段之起點。大潭水塘道之中段與大潭道之中段,交加於大潭篤水塘以南、大潭童軍中心以西。大潭水塘道終於大潭童軍中心以東、大潭港以西、紅山半島以北。 此路陽明山莊以西一段是灣仔區和南區區界的一部分,以東一段則是東區和南區區界的一部分,近港島徑和衞奕信徑的交滙點是灣仔區、東區和南區的分界點。.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潭水塘道 · 查看更多 »

大澳

大澳(Tai O)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是香港現存最著名的一條漁村,村落部分位處大澳島上。 大澳一條水道向西、北岔開,大澳島正位處分岔口之上。大澳地形獨特,大部分位處河岸,靠兩道步行橋將兩岸連接。大澳面向南中國海的西和北面是港珠澳大橋的跨境高速公路及海底隧道,而大澳東北面不遠處是香港國際機場。.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大澳 · 查看更多 »

天光道

天光道(Tin Kwong Road)是位於香港九龍靠背壟的一條道路。街尾北接亞皆老街(近九龍醫院段),中間西會常盛街,東往農圃道,街頭東至馬頭圍道。 天光道四周教會學校林立,例如鄧鏡波學校、閩光書院、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故又稱教會道。其他學校還包括新亞中學、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九龍城區街坊福利會小學(已結束,現改為英才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天光道官立警察小學及天光道官立中學(已關閉並遷往天水圍天耀邨,易名天水圍官立中學;該校址現改為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東莞同鄉會學校(已關閉)。 其中,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及鄧鏡波學校分別為二級歷史建築及三級歷史建築。 天光道駕駛考試中心亦設於天光道,為運輸署指定之六個駕駛中心之一,可進行輕型貨車、電單車兩種路試(乙部及丙部),以考取香港駕駛執照。 國際板球理事會在2015年11月通過認可天光道遊樂場為板球單日國際賽比賽場地。它也是東亞區首個獲得認可的單日國際賽場地。.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天光道 · 查看更多 »

太子道

太子道(Prince Edward Road)是香港九龍半島西部的一條主要道路,貫穿油尖旺區、九龍城區及觀塘區三個行政區域。道路由大角咀東部開始,經旺角、九龍塘、九龍仔、九龍城、馬頭圍及新蒲崗,到達牛池灣經彩虹交匯處接駁觀塘道、清水灣道或龍翔道。.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太子道 · 查看更多 »

太平山 (香港)

太平山(Victoria Peak),又名扯旗山、爐峰和域多利山(亦作域多厘山),坊間通稱山頂(The Peak)或香港山頂,曾名屬領山(Mount Possession)和柯士甸山(Mount Austin),古名硬頭山,位于香港島西部,高552米,為香港島最高峰。廣義上的太平山是指包括太平山主峰、爐峰峽、歌賦山和奇力山在內的山嶺地形。根據香港政府地圖,太平山主峰的官方名稱爲「扯旗山」。 從香港開埠以來,太平山一直都是香港的象徵,為開埠之初獲香港政府冠以女王「維多利亞」(Victoria)之名的三大地標之一,從1867年到1930年間太平山頂爲香港總督別墅所在地,港英政府更曾經禁止華人於太平山居住,太平山遂成爲香港境內權勢的象徵。時至今日,在太平山居住的人依然非富即貴。 自二戰結束後,香港逐漸發展成爲亞洲主要旅遊城市,太平山爐峰峽一帶因景觀開揚,能觀賞維多利亞港兩岸絕佳景色,結合山頂纜車成爲香港最重要的旅遊景點,太平山夜景更享譽全球,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幾乎所有涉及香港的宣傳和創作都會採用太平山景觀的元素。對於香港人來說,九龍獅子山代表奮鬥拼搏的「香港精神」,太平山則象徵「東方之珠」的繁榮成就。.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太平山 (香港) · 查看更多 »

奇力島

奇力島(又譯吉列島及加列島;英文:Kellett Island),華人習慣稱之為燈籠洲,是香港灣仔區一個曾經存在過的無人居住島嶼,曾經為維多利亞港水域內極少數島嶼之一。位於東角以北,東面為銅鑼灣,西面為鵝頸與灣仔北。.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奇力島 · 查看更多 »

威靈頓街

威靈頓街(Wellington Street)是香港中西區的一條知名街道,街道以英國當時鼎鼎大名,使拿破侖兵敗滑鐵盧的威靈頓公爵命名。它鄰近中環寫字樓區的南面,所以此街的業務支援辦公室日常所需,包括文儀器材、裝修物料工具、字畫裝表、燒味西餐、涼茶小吃、街市餸菜、時裝店、花店、美容及理髮店、健身會都有。 威靈頓街有多家著名食肆,例如東段有麥奀雲吞麵世家:西段則有著名的舊式茶樓蓮香樓。中外聞名的蘭桂坊則位於威靈頓街東段附近。 2012-11-08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印度船王家族成員以4.5億元購入中環威靈頓街64至66號地下、1至3樓、8、9及11樓及天台。登記買家為JUBILANT CENTURY LIMITED,公司董事為CHELLARAM SHAM LOKUMAL及CHELLARAM VIKRAM SHAM,為印度船王家族成員。 2013年8月6日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麻雀館大王」石鑑輝家族7月17日以9,300萬元購入威靈頓街53號全幢,上址現址為一幢六層高商住大廈,樓齡逾40年,總樓面2,952方呎,成交呎價約31,504元,目前地舖月租收入約12萬元。 2014年3月5日市區重建局以7,643.2萬元購入中環威靈頓街118號,上述物業位處其中卑利街及嘉咸街地盤C,料發展為酒店及辦公大樓。.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威靈頓街 · 查看更多 »

孟公屋

孟公屋,是香港西貢區的一條村落,主要居民包括俞姓、成姓和劉姓的原居民,三家姓都有祠堂,亦有馮姓原居民。三家祠堂均為為單層瓦頂屋。.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孟公屋 · 查看更多 »

孔嶺

#重定向 朝勝堂五村.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孔嶺 · 查看更多 »

宋王臺

宋王臺石碑 宋王臺是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一塊紀念石碑,相傳是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其弟趙昺被元朝軍隊追逼,南逃流亡到此,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個字。「宋王臺」碑石原本是一塊巨大的石頭,立在馬頭涌海邊一個稱「聖山」的小山上,即後來的啟德機場客運大樓一帶,「宋王臺」石碑後來被遷移到距離約300呎的現址放置。 公園現址於1959年底正式落成,香港政府認為石刻宜稱「皇」,其作「王」實沿元朝修宋史之謬,故旁邊街道稱「宋皇臺道」。後來,港鐵在2017年11月27日公佈位於馬頭涌,鄰近宋王臺的沙田至中環綫車站將命名為宋皇臺站。.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宋王臺 · 查看更多 »

尖沙咀

尖沙咀(Tsim Sha Tsui),古称尖沙头,旧名香埗头,亦作尖沙嘴,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部份,位於九龍半島最南端,隔維多利亞港與香港島對望,是進行商業、娛樂、文藝、旅遊及購物活動的地方,亦是香港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終日人流熙來攘往。這裏設有多座不同主題的展覽館,當中包括太空館、歷史博物館、科學館和文化中心等。此外,這裏有不少高級酒店,其中包括著名的半島酒店,同時亦有著名景點、古蹟和特色建築如星光大道、尖沙咀鐘樓、1881(前水警總部)和柏麗購物大道。.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尖沙咀 · 查看更多 »

將軍澳

將軍澳(Junk Bay或Tseung Kwan O,Junk Bay又譯為「帆船灣」)是香港海灣,位於新界西貢區西南部;沿岸土地亦稱為「將軍澳」,位於九龍半島以東。南部為調景嶺、西南部為鯉魚門、東部則為向東南伸延的清水灣半島。將軍澳本來為陆上人煙稀少,以水上人为主的小渔村,但現已發展為香港新市鎮之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將軍澳 · 查看更多 »

屏山 (香港)

屏山(Ping Shan)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地方,當地鄉村統稱屏山鄉(Ping Shan Heung),位於水邊圍的西面,天水圍的南面,洪水橋的東北,是新界五大氏族鄧氏家族的其中一個聚居處。屏山與厦村、十八鄉、八鄉、錦田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屏山 (香港) · 查看更多 »

屏山楊侯古廟

屏山楊侯古廟,座落於香港元朗屏山坑頭村西北角,為屏山文物徑的古蹟之一,亦是元朗區六間供奉侯王廟之一。楊侯古廟的修建日期已無從稽考,但村中父老相傳此廟已有數百年歷史。據廟內匾額顯示,1963年及1991年時廟宇曾大事重修。 有關侯王來歷的說法頗多,村民認為侯王即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而捐軀,深受後人景仰而加以供奉。 楊侯古廟座東北向西南,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開間,正廳供奉侯王、左廳供奉土地公和右廳金花娘娘。 由於香火鼎盛,楊侯古廟在過去先後多次發生火災。.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屏山楊侯古廟 · 查看更多 »

屯門

屯門(Tuen Mun),舊稱青山,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十八區之一的屯門區的主要區域,屯門新市鎮座落其中。「屯門」或「屯門市」的範圍通常指包括北至兆康苑、富泰邨,西至蝴蝶灣,東至三聖邨的區域;屯門新市鎮所有公共房屋及主要社區設施均位於這個範圍。不過如果根據香港政府「分區計劃大綱圖」,屯門的範圍包括西至踏石角,東至黃金海岸一帶。.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屯門 · 查看更多 »

屯門兒童及青少年院

屯門兒童及青少年院(Tuen Mun Children and Juvenile Home)是香港一所現代化的綜合院舍,院舍前身是青山男童院的舊址,位於屯門散石灣北路3號,配合社會福利署以社會工作手法執行法庭的指令,於2007年3月啟用,是由全香港6間前兒童院(馬頭圍女童院、培志男童院、海棠路兒童院、粉嶺女童院、沙田男童院及坳背山男童院)合併為一,功能包括收容院、羈留院、拘留地方、核准院舍(感化院舍)及感化院,收容有需要被監護及照顧的兒童、青少年違法者和非法入境兒童。為改善服務質素及為有需要接受監護及照顧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更完善的綜合康復訓練服務,提供住院訓練服務。綜合院舍有388個名額,設有先進的視聽監控系統,安全監固;不同類別院童使用的活動設施和區域也嚴謹分隔,方便管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屯門兒童及青少年院 · 查看更多 »

山光道

山光道(Shan Kwong Road),是香港香港島跑馬地第三條最長的街道,次於藍塘道及第二長的成和道。山光道位於跑馬地成和道以西,全長590米。 山光道是南北走向,可以行走小巴、的士及私家車等。山光道位處區內比較清靜的住宅區,靜中帶旺,因為山光道的東邊通過以下街道,可以回到繁華的成和道,其中的街道包括奕蔭街、景光街、毓秀街、山村道及聚文街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山光道 · 查看更多 »

山頂道

山頂道(Peak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為來往香港島爐峰峽至灣仔峽的必經之路。山頂道雙線雙向行車,可以行走巴士、小巴及其他車輛。 山頂道始於山頂凌霄閣及山頂廣場以西、太平山餐廳(山頂餐廳)以東一帶,即夏力道、柯士甸山道、盧吉道、舊山頂道及芬梨道交界,沿途經過賓吉道、加列山道、貝璐道、山頂警署、忌利文道、白加道及馬己仙峽道香港仔郊野公園,止於灣仔峽的警隊博物館一帶,即灣仔峽道、司徒拔道、甘道、金馬麟山道、布力徑和香港仔水塘道交界。 山頂道沿途有住宅九雲居、東蘆、豐盛軒、摘星閣、寶雲山及太古大廈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山頂道 · 查看更多 »

山頂警署

山頂警署(官方名稱:山頂分區警署)是香港警務處香港島總區山頂分區的警署,位於香港島太平山山頂道92號,歌賦山和奇力山之間,鄰近歌賦山道,其主樓、僕人房及廚房、營房及舊囚室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山頂警署 · 查看更多 »

山東街

山東街(英文:Shantung Street),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條東西向行車道路,與奶路臣街和豉油街等街道平行,以山東省命名。山東街與多條主要道路交匯,如上海街、彌敦道、西洋菜南街、通菜街和花園街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山東街 · 查看更多 »

岫雲

岫雲(英文:Chu Wan,「岫」音同「袖」)是香港一座古老大宅,位於香港島太平山柯士甸山道4號,鄰近爐峰峽,現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岫雲於1904年至1906年期間興建,由於當時政府於1904年起限制華人於山頂居住,故相信該大宅是由外國人興建及居住。大部份於戰前興建的山頂建築物已被拆卸重建,岫雲為現時少數僅存的同期興建之住宅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岫雲 · 查看更多 »

崇謙堂

崇謙堂(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粉嶺崇謙堂,Tsung Kyam Church)是位於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的基督教教堂,座落於龍山的山咀,就像龍口含著的珍珠。崇謙堂是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崇謙堂 · 查看更多 »

川龍

川龍(Chuen Lung),是香港荃灣區大帽山的一個地方,名字源於當地客家村落川龍村(Chuen Lung Village或Chuen Lung Tsuen),位於大帽山腰,村內主要居住新界原居民曾氏,祖籍為廣東龍川縣(今五華縣以西),早於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南遷至香港荃灣一帶聚居,其後先祖大璋公擇居川龍立業。 川龍村以自助茶樓、山水豆腐花、西洋菜著名。當地有不少珍貴蝴蝶品種出沒,更是罕見的苧麻珍蝶棲息處。附近有川龍家樂徑和響石墳場,三生酒廠亦位於川龍村內。 川龍村曾經獲多個飲食及本地旅遊節目拍攝和介紹,而村內更多次成為電影的拍攝場地,例如多年前黃秋生主演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飽》電影內的飯店便是川龍的端記茶樓,另外由楊千嬅和古天樂主演的《五個小孩的校長》,亦是川龍村的貫文學校和端記茶樓作為拍攝地點。.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川龍 · 查看更多 »

上帝古廟

上帝古廟遺址位於香港九龍露明道公園裡,原建於歷史悠久的馬頭圍(舊稱:古瑾圍)旁。現僅存石門對聯:「真義著千秋,煌煌氣象;武功超萬古,赫赫聲靈。」及一塊香港政府邀饒宗頤在1962年9月1日(星期六)豎立的紀念碑文。.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上帝古廟 · 查看更多 »

上環

上環(Sheung Wan),舊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 該區區議會議員有兩席,分別有民主黨籍的甘乃威及伍凱欣.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上環 · 查看更多 »

上璋圍

上璋圍(Sheung Cheung Wai)是位於香港元朗屏山,為屏山文物徑沿線唯一的圍村。該圍村在18世紀末由坑頭村的鄧氏族人所建立。原本有以青磚築起的圍牆,圍內佈局整齊,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則位於中軸線上。現今部分圍牆已經拆卸,而門樓、神廳和圍內的一些古屋則得以保留,仍然依稀可見傳統圍村的佈局、結構和風貌。 門額為「南陽世澤」,大門聯曰:「上林挺秀,璋壁生輝。」神廳門聯曰:「乾峰烈黛丁財旺,辛水橫坦富貴春。(藉佑興隆)」 File:HK_SheungCheungWai_GateHouse.JPG|上璋圍門樓 File:HK_SheungCheungWai_CentralAxle.JPG|中軸線上的神廳 File:HK SheungCheungWai Gate.JPG|門額上的「南陽世澤」以及大門兩旁的「上林挺秀,璋壁生輝。.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上璋圍 · 查看更多 »

上水

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 上水因靠近中國大陸邊境,為大陸居民進入香港的首站,因此區內不論假日均有大量深圳一帶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在區內消費和從事水貨活動,使到區內人流和商業活動增加,為區內居民正常生活造成滋擾,上水的區内民生店鋪和小店都變成了藥房,而政府亦無積極解決居民需要,因此曾觸發多次示威而表達不滿。.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上水 · 查看更多 »

上水圍

#重定向 上水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上水圍 · 查看更多 »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中環 · 查看更多 »

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英文:Central Market)是香港一座歷史悠久的街市及三級歷史建築物,位於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中93號及德輔道中80號。 在香港,實用簡單的包浩斯風格建築物已幾乎絕迹,現時僅餘下本街市、舊灣仔街市(已改建)及旺角街市。.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中環街市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

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Shing Kwong Church,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為中華基督教會的會堂,位於香港島銅鑼灣東院道7號,現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2007年是聖光堂「建堂八十周年」。.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中華基督教會聖光堂 · 查看更多 »

布袋澳

布袋澳(Po Toi O)是香港新界的一個海灣,位於清水灣半島的南部(以及清水灣海灣東南偏南),田下山及清水灣郊野公園的東面,大廟灣及佛堂門天后廟(大廟)的北面,清水灣的南面,清水灣鄉村俱樂部高爾夫球場的西面。布袋澳海灣的入口在北部,入口的東面和西面分別為石尾頭和下角頭。布袋灣內有魚排養殖場,鄰近有大坳門路及布袋澳村路可以到達布袋澳村,此村村民多以高、張、劉、鄧氏客家原居民,經營海鮮生意及本地旅遊為業。 布袋澳三面環山,北西出海口較窄,就像布袋一樣,布袋澳因而得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布袋澳 · 查看更多 »

三山國王廟 (坪石邨)

#重定向 三山國王廟 (平山).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三山國王廟 (坪石邨) · 查看更多 »

下城門水塘

下城門水塘(Lower Shing Mun Reservoir)位於香港新界針山以南,處於城門水塘下游的一段俗稱城門峽的峽谷地帶。它始建於1961年,1964年竣工,於1965年開始供水,為香港後期興建的中型水塘,容水量429萬9,000立方米,是船灣淡水湖供水計劃一部份,亦是郊野公園範圍以外的少數水塘之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下城門水塘 · 查看更多 »

下鄉道

下鄉道(英文:Ha Heung Road)是香港九龍土瓜灣的一條街道,單線單程行車,左右兩旁設有兩小時泊車收費咪錶,全長約0.25公里。北至土瓜灣九龍城道,南至土瓜灣浙江街。.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下鄉道 · 查看更多 »

九華徑

九華徑(Kau Wa Keng,亦作Kau Wah Keng或Kau Wa Kang)為香港新界葵青區的一個地方,原名為狗爬徑(Kau Pa Keng,亦作Kau Pa Kang),因舊時山路極爲陡斜,村民及野狗上山時都似爬行模樣而得名,後來因名稱不雅而改作「九華徑」。 九華徑位於下葵涌東南面,範圍包括九華徑村、九華徑新村、九華徑長坑村、南面的荔灣花園和華豐園以及位於荔園舊址的住宅華荔邨和荔欣苑。十八區區域劃分上九華徑隸屬葵青區,但清麗苑及盈暉臺則屬於深水埗區。 據報載,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出生時,曾在九華徑村居住(其母秦厚修女士則在荔園售票);與此同時,不少左派文化人士,包括國畫大師黃永玉、作家端木蕻良及妻子蕭紅、樓適夷、詩人臧克家等等三十多人在香港避難時,也住在九華徑村。藝人曾華倩也出生在九華徑村。.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九華徑 · 查看更多 »

九龍城

九龍城(Kowloon City)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九龍城區的中心部份,名稱起源於19世紀清政府駐軍的九龍寨城(Kowloon Walled City,即「九龍牆城」之意,早年英國人曾稱當地爲Chinese Town(意爲「中國城」),城牆後於二戰期間被日軍拆毀),當時九龍寨城爲九龍半島上唯一的城鎮,後來「九龍城」演變成城寨所在地一帶的地名。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一直設有相常嚴格的高度限制,儼如鄉郊,直至機場在1998年7月6日搬遷後,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九龍城 · 查看更多 »

九龍城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廟是香港九龍的侯王廟,位於黃大仙區近九龍城的聯合道與東頭村道交界,昔日白鶴山南麓。自1928年開始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於2014年獲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爲香港法定古蹟。.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九龍城侯王廟 · 查看更多 »

九龍塘

九龍塘(Kowloon Tong)位於香港九龍半島西部,當中大部份地域都座落在十八區中的九龍城區,位置為筆架山以南,界限街以北,石硤尾及又一村以東,九龍仔及樂富以西。九龍塘是香港市區罕有的低密度發展區,以平房及別墅為主,環境清幽。而此區著名學校林立,為九龍之主要名校區。此外,此區亦以時鐘酒店和安老院而聞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九龍塘 · 查看更多 »

九龍佑寧堂

九龍佑寧堂(英文:Kowloon Union Church)成立於1927年,是香港一座英語傳道跨宗派基督新教教堂,位於九龍官涌佐敦道4號,現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九龍佑寧堂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教會會員。 九龍佑寧堂亦借出場地及設施供其他基督教團體使用,其中包括採用粵語傳道的合一堂及普通話傳道的信義會,也包括眾樂教會及基督路小教會。.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九龍佑寧堂 · 查看更多 »

九龍草地滾球會

九龍草地滾球會(Kowloon Bowling Green Club),簡稱 KBGC ,是香港首個草地滾球組織,成立於1900年,位於九龍佐敦柯士甸道與覺士道交界。由於地理位置相近,所以有部份人會與附近的西洋波會混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九龍草地滾球會 · 查看更多 »

九龍醫院

九龍醫院(英文:Kowloon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KH)是香港的公營醫院,位於香港九龍城區馬頭圍加多利山亞皆老街147號A,為九龍區首間由香港政府設立的醫院,由醫院管理局管理,為九龍中聯網醫院之一,主要提供服務予九龍區病人。 醫院共有17座院舍,分別於1925年至1965年年間建成。九龍醫院的胸肺內科是九龍區最大型胸肺專科中心之一,亦是香港首間提供胸肺康復計劃的醫院。另外,九龍醫院亦為伊利沙伯醫院及基督教聯合醫院的病人提供延續護理服務。 九龍醫院還肩負著培育醫護人員的責任。九龍醫院護士學校,亦為非政府機構培訓登記護士。.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九龍醫院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亞皆老街

亞皆老街(Argyle Street)是一條貫穿香港九龍西油尖旺區和九龍城區的主要道路。除新填地街至西洋菜南街一段外,道路四線雙程行車,大致為東西走向,西面由大角咀渡船街開始,穿過彌敦道、窩打老道及公主道等多條道路,最後於九龍城南部啟德機場一帶的世運公園結束,西起櫻桃街,東接太子道西。這條道路的名稱取自19世紀末的一艘英國商船亞皆老號,而亞皆老 Argyle 是 Argyll 的舊有拼寫。.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亞皆老街 · 查看更多 »

京士柏

京士柏(King's Park)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個地方,以加士居道、公主道/衛理道及窩打老道為界。 京士柏主要由信旗山、京士柏山兩座小丘、火棚及皇囿組成。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皇囿一帶被駐守槍會山軍營的駐港英軍用作練靶場之用。當射擊進行期間,英軍便會在其北面的一座山丘掛起紅色的警示旗幟,信旗山因而得名。京士柏一名沿自其英文「King's Park」的諧音直譯,因英皇愛德華七世而起得名,早年曾經意譯為皇囿,香港日佔時期改名為九龍競技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舊名太艱深,改為以粵語音譯為京士柏。.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京士柏 · 查看更多 »

廁所

廁所是人們排泄和排遗的場所,另外通常兼具整理、簡單梳洗的功能。公共廁所有分為男用和女用、或不分性別的無性別廁所,另有提供身心障礙人士使用的無障礙廁所、親子共用的親子廁所等各種不同的類型。.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廁所 · 查看更多 »

廣東道

廣東道(Canton Road)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一條主要道路,跨越旺角、油麻地及尖沙咀3個區域,南面連接梳士巴利道,北面則與荔枝角道連接,路線大致與彌敦道平行,今日部份路段並不連接,被斷開成五段: 第一段連接梳士巴利道天星碼頭巴士總站,經海防道、九龍公園徑、柯士甸道,至佐敦道渡船街交界; 第二段由第一段之九龍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分岔,連接至寶靈街; 第三段連接佐敦道41至43號(九龍佐治五世紀念公園正門對面),經南京街、寧波街、西貢街、西貢街遊樂場、北海街、甘肅街,至眾坊街; 第四段連接東莞街43至45號,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小學和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中間,至油麻地果欄貨車停泊處; 第五段連接窩打老道休憩花園,經碧街、咸美頓街、登打士街、豉油街、山東街、奶路臣街、亞皆老街、快富街、旺角道、弼街、雅蘭街、太子道西,至荔枝角道。 廣東道擁有九龍區以門牌號碼編號最大的號碼,地址是旺角廣東道1239號。.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廣東道 · 查看更多 »

廈村

#重定向 厦村.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廈村 · 查看更多 »

佐敦道

佐敦道(Jordan Road)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條道路,西起海寶路,東至加士居道,連接西九龍填海區(九龍站)及伊利沙伯醫院一帶。此道路於1887年建成時原名第六街,1909年3月區內街道名稱重整時改為現時的名稱,同年5月再將加士居道南一併列入佐敦道。根據《南華早報》於1909年5月31日刊登的一篇讀者來函指出,與區內其他以英國外交官命名的街道一樣,佐敦道是以時任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爵士(即佐敦爵士)命名。 佐敦道最西端原來為佐敦道碼頭,但是香港政府在1990年代將佐敦道碼頭拆卸以進行西九龍填海工程,將佐敦道伸展至西九龍填海區。 佐敦道所處的地方原名官涌。1970年代,香港地鐵興建「修正早期系統」(有關路段現屬荃灣綫),並在彌敦道與佐敦道交界處設一車站,以佐敦道之名命名為佐敦站。從此以後,該區亦被慣稱為佐敦。 佐敦道食店林立,是吃飯的好地方。而在附近的寶靈街、上海街等街道,是步行往尖沙咀的途徑之一。 佐敦道是公共小巴政策下,於九龍半島可以行駛的範圍內的南端盡頭。佐敦道以南,除西區海底隧道外,禁止公共小巴進入。2011年1月13日起,禁區範圍進一步擴充,介乎加士居道與廣東道之間的佐敦道西行,以及介乎南京街與佐敦道之間的彌敦道南行皆禁止公共小巴進入。此外,公共小巴曾經於文匯街設立總站,因為位置接近佐敦道碼頭而稱為「佐敦道」總站,其後改於佐敦道以北及甘肅街以南的街道作總站,但總站名稱不變。.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佐敦道 · 查看更多 »

彌敦道

彌敦道(Nathan Road)位於香港九龍,連接旺角與尖沙咀兩大主要商業區,為香港最著名的道路之一,以港督彌敦爵士命名。道路南北走向,南起梳士巴利道,北接長沙灣道及大埔道,經過佐敦及油麻地一帶,是九龍油尖旺區的骨幹道路,全長約3.6公里。港鐵觀塘綫及荃灣綫太子站至尖沙咀站段均通過此路地下。 彌敦道連同大埔道的九龍段是九龍半島的中軸線。香港歌手洪卓立有一首歌曲以「彌敦道」為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彌敦道 · 查看更多 »

彌敦道729號

彌敦道729號位於香港旺角,建於1929年,是彌敦道上少有仍存的戰前唐樓。 該幅地皮由業主黃明耀於1928年以$7,931購買,翌年樓宇建成,曾於日佔時期在物業登記辦事處重新辦理註冊。大廈樓高三層,根據1903年訂立的《公共衛生及建築物條例》,在1929年時729號地段只可興建一幢三層高唐樓。樓宇是典型的戰前唐樓,廣闊騎樓覆蓋行人路,以增加樓面面積。樓宇外貌優美,以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建造,建築物正立面中間有兩條爱奥尼柱由一樓伸廷至頂樓,左右兩側則為多立克柱式。二樓兩柱之間則是一個弧型的露台,樓宇頂部則添上一個裝飾藝術風格的三角牆,牆下刻有「1929」顯示其建造年份;建築內部原有的天花裝飾線條、拱門及木製樓梯仍然保留。 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將彌敦道729號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Category:旺角 Category: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Category:香港唐樓 Category:彌敦道.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彌敦道729號 · 查看更多 »

何家園石屋

#重定向 石屋家園.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何家園石屋 · 查看更多 »

何文田

何文田(Ho Man Tin,舊作Ho Mun Tin)為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西部的谷地,位於旺角之東南,京士柏之北,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包括窩打老道山、何文田山道,區內主要幹道包括培正道、佛光街、忠孝街、公主道、窩打老道等,1號幹線穿越何文田。 何文田的居民以中產階級為主,私人和居屋屋苑林立,但也有公共屋邨。香港公開大學總校舍位於何文田。位於何文田附近的加多利山及嘉道理道更是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擁有多座西式別墅。何文田山道是九龍半島一個高尚住宅區域之一,附近的樓價亦一直居高不下,住戶包括多位各界名人以及演藝界名人。.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何文田 · 查看更多 »

侯王道

侯王道(Hau Wong Road)是香港一條的街道,位於九龍九龍城,其名字與區內的侯王古廟有關。侯王道是南北縱向,北向單程路的街道,北接賈炳達道,南接太子道。.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侯王道 · 查看更多 »

德輔道

德輔道中(Des Voeux Road Central)及德輔道西(Des Voeux Road West)是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的主要道路,德輔道中與德輔道西並不連接,兩條道路的分隔處在上環,電車路線沿德輔道中及德輔道西而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文件中,德輔的英文名稱中的兩字母「oe」多寫作「œ」。不過現時官方的寫法是Des Voeux。.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德輔道 · 查看更多 »

保留皇后碼頭事件

2007年保留皇后碼頭事件,源自香港政府開始進行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項目,將愛丁堡廣場建築群之一的皇后碼頭拆卸作道路和商廈用途。雖然政府聲明把皇后碼頭拆卸後會另覓地方重建,但此舉引發香港部份民間團體不滿,認為是摧毀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並認為把皇后碼頭遷他處,本身的重要性大減,公共空間亦遭消滅。本土保育組織本土行動策劃一連串論壇、靜坐和絕食阻止皇后碼頭拆卸,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這次事件可視為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的延伸。.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保留皇后碼頭事件 · 查看更多 »

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

2006年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源於香港政府開始進行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項目,把有48年歷史的舊中環天星碼頭(正式名稱為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及中環天星碼頭鐘樓拆卸作道路和商廈用途,此舉引發香港部分民間團體和市民不滿,認為這摧毀了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集體回憶。部分香港市民透過互聯網策劃靜坐和示威,阻止拆卸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示威人士也幾度佔領舊中環天星碼頭。 這次事件提高了香港市民保育文物的意識,反省以往只顧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文物保育的做法。.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 · 查看更多 »

必列者士街

必列者士街(Bridges Street,簡稱必街)是位於香港上環的一條街道,全長330米,單線雙向行車,東端與士丹頓街及城皇街交匯,西至四方街與居賢坊之交匯點止。必列者士街的西端有一道樓梯,跟太平山街交接,所以行車道至此成為堀頭路,駕車人士必須駛回鴨巴甸街,才可以回到荷李活道。以前為卅間的社區核心。.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必列者士街 · 查看更多 »

必列者士街街市

必列者士街街市(Bridges Street Market),前稱必列者士街市場,是香港一座市場建築,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2號,由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於2011年9月2日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該處為孫中山先生受洗之佈道所的舊址,故納入孫中山史蹟徑,以紀念有關事蹟。.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必列者士街街市 · 查看更多 »

土瓜灣

土瓜灣(To Kwa Wan),古稱土家灣,其中香港粤語經常把陰平的「灣」讀作陽平的「環」,土瓜灣位於九龍西九龍城區的南部,主要以住宅區及輕型工業區為主,另外此區沿漆咸道北至馬頭圍道一帶亦聚集了不少傢具商舖。.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土瓜灣 · 查看更多 »

土瓜灣天后廟

土瓜灣天后廟是香港九龍土瓜灣一座天后廟,1885年建成,位於下鄉道與落山道交界,現時被列作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並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土瓜灣天后廟 · 查看更多 »

地政總署

地政總署(英文:Lands Department,簡稱LandsD)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於1982年4月1日成立,負責管理香港政府的土地及相關行政事宜,包括批出土地作發展用途、土地及物業估價、徵收私人土地作為公共項目用途、重批及修改土地契約、土地管制及執行契約、維持大地測量控制網、土地界線測量、航空測量、繪製地圖、維修位於未撥用的政府土地上的斜坡,以及審批預售樓花同意書和大廈公契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地政總署 · 查看更多 »

分流 (香港)

分流(Fan Lau)位於香港大嶼山的西南部份,為香港境內最西南的地方,屬南大嶼郊野公園的範圍。分流因可眺望泥黃色的珠江水與清澈的東部海水所交匯的「分流」景觀而得名。 分流北面也有一座名為分流頂的山峰。.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分流 (香港) · 查看更多 »

和宜合

和宜合(Wo Yi Hop)是香港的一個峽谷,位於新界荃灣北部,大帽山南面山腰,鄰近城門谷一帶。當地也有和宜合村(Wo Yi Hop Village),村民主要姓劉,為客家人。.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和宜合 · 查看更多 »

凌雲寺

凌雲寺(英文:Ling Wan Monastery)位於香港新界錦田八鄉近石崗觀音山西北山麓,初建於明朝宣德年間,為錦田鄧氏開基祖鄧洪儀長子鄧欽為其繼母黃氏建立,名為「凌雲靜室」,是香港三大古剎之一,與靈渡寺和青山禪院齊名,亦是香港唯一的女眾叢林佛學院。.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凌雲寺 · 查看更多 »

八間屋

八間屋(簡稱八間)是香港七個二級歷史建築及一個三級歷史建築連成一組的歷史建築群,位於香港島赤柱赤柱大街二號,因八間相連的小屋而得名。 小屋群處於赤柱灣東岸,黃麻角道後方,行人須經赤柱大街南端的小路進入。這些建築於1930年代由香港政府興建,以安置因建設赤柱軍營及黃麻角炮台而須搬遷的黃麻角村八個客家原住民家庭。現時該處仍有居民居住。八間小屋樓高一層,紅磚灰瓦,木門及窗框則為綠色。 目前尚未完成評級的赤柱八間8號之瑞典籍白人業主因為計劃清拆改建所以反對赤柱八間8號的歷史評級。按古諮會機制,一級歷史建築已被納入「備用名單」,供古物事務監督按其文物意義、遭拆卸的風險等逐一考慮是否應宣布為法定古蹟。若業主欲清拆建築物,有關建築將即時被列為暫定古蹟,凍結其重建權,但二級和三級歷史建築則不在此限。.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八間屋 · 查看更多 »

八鄉

八鄉(Pat Heung)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鄉村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新界原居民在此居住。八鄉的名稱來源有多個版本,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由於早期共有八條村莊,因而命名為八鄉。 八鄉與屏山、厦村、十八鄉、錦田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八鄉 · 查看更多 »

元創坊

#重定向 元創方.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元創坊 · 查看更多 »

元朗

元朗(Yuen Long;1960年代以前作“Un Long”)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主要區域,是一個沖積平原。遠自宋朝,骨灰即已遷入岑田(今日錦田)居住,現時人口約53萬。區內也有些漁塘和田地,但因人口愈來愈多,城市化更趨嚴重,以致漁塘和田地面積陸續減少。元朗市中心以唐樓居多,近年政府致力發展元朗,現在市中心外圍已有較多新住宅大廈落成。.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元朗 · 查看更多 »

元朗墟

元朗墟(Yuen Long Hui;1960年前寫作Un Long Hui)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墟市,分為元朗舊墟(Yuen Long Kau Hui)及元朗新墟(Yuen Long San Hui)。元朗舊墟位於元朗市中心東北邊緣,現在是十八鄉其中一個村落。元朗新墟即是現時的元朗墟,是現時的元朗市中心的心臟地帶,為現在元朗最繁盛的地方。.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元朗墟 · 查看更多 »

前半山警署

#重定向 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前半山警署 · 查看更多 »

前皇家空軍飛機庫

前皇家空軍飛機庫 (英文:Former Royal Air Force Hangar)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大磡村舊址,建於1943年,獲得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作為飛機庫附屬設施的機槍堡則獲得評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前皇家空軍飛機庫 · 查看更多 »

前粉嶺裁判法院

前粉嶺裁判法院位於新界粉嶺馬會道302號,主樓建於1960年,到了2002年,因法院的設施不足以應付現今法庭運作的需要,政府將法院遷往附近的新法院大樓,舊法院自此丟空。2009年,法院被發展局列入第二期活化計劃,邀請社會企業使用法院大樓建築物。法院大樓的興建見證香港司法制度的發展,擁有一定歷史價值,於2010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前粉嶺裁判法院 · 查看更多 »

前荔枝角醫院

前荔枝角醫院(Former Lai Chi Kok Hospital)是香港一個已停用的醫院建築群,位於九龍荔枝角青山道800號,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該址現已改建成饒宗頤文化館,推廣中國藝術和中國文化。.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前荔枝角醫院 · 查看更多 »

前鰂魚涌學校

前鰂魚涌學校,或稱前鰂魚涌英童學校,是香港昔日一所學校,位於香港島鰂魚涌英皇道986號,現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鰂魚涌學校一所專為英籍香港居民子女開設的英式官立小學,建於1926年。1980年,該校搬遷到寶馬山,原址便由社會福利署接管,改作培志男童院。 前鰂魚涌學校是新古典風格的建築採取對稱平衡原則,主體樓高兩層,而兩翼則樓高三層,其屋頂建有插著旗竿的塔樓,原址目前為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轄下之德育發展中心。 德育發展中心 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於2007年成立,是一所非牟利機構,宗旨是鼓勵年青人立志、培養他們成材、為目標而奮鬥,為社會作出貢獻。 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轄下之德育發展中心,於2009年開始推行青少年德育培訓及領袖培訓計劃,主要為學校及社團提供住宿性、嚴格、艱辛及富挑戰性之體驗式、紀律、品格和團隊合作訓練。 Category: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Category:鰂魚涌 Category:香港西式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前鰂魚涌學校 · 查看更多 »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可簡稱為大道西、大道中及大道東),由中西區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的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皇后大道 · 查看更多 »

皇后山軍營

皇后山軍營(Queen's Hill Camp或Burma Line Camp)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軍地沙頭角公路以南,佔地25.4公頃(約273.4萬平方呎),約相等於一座維多利亞公園,面積廣闊,內有約20座有煙囪的綠色平房,亦有辦公室、宿舍、戲院、加油站、操場、籃球場及草地等,四周亦種滿了花草樹木。.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皇后山軍營 · 查看更多 »

皇后山軍營印度廟

皇后山軍營印度廟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軍地,於1960年代興建,由駐守該營地的尼泊爾踞喀兵(Gurkhas)建造。1996年後軍營的居喀兵撤走,自此印度廟遭荒廢。 印度廟建於皇后山軍營內的一個小山山頂(位於皇后山公營房屋項目三及六期期居屋地盤)上,由多棵榕樹包圍,與營內建築物相隔一定距離,環境清幽,並能營造廟宇的神聖感。廟宇為一棟灰綠色六角形建築物,頂部有六個尖頂,呈皇冠狀,由12塊三角形砌成,象徵印度教視為美麗及神聖的蓮花,為香港僅有的一座蓮花形狀的建築。建築物的六面除了東南方外一面外皆設有門戶,每則門上設有一面小窗。建築內部塗上橙色及藍色,其中一角設有神壇供崇拜用。 該廟於2010年被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而於皇后山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中,位於居屋地盤內的印度廟(房委會招標公告中稱為「警官食堂」)將獲保留,並翻修成居屋部分的管業處。.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皇后山軍營印度廟 · 查看更多 »

石寓

石寓(Stone House,又稱旭龢道15號)是香港現存以鋼筋及混凝土建造的最早期建築之一,位於香港島半山區旭龢道15號,現時已被列作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石寓於1923年興建,當時的用途是作為修車房之用。當時旭龢道一帶設有一些修車房為半山區居民服務。到了現在,石寓已成為現存僅有的一幢修車房。 香港重光後,該處停止作修車房用途。於1949年到1951年間,曾經作為香港外國記者會的會所。後來業權多番易手,直至1980年起,開始作為私人住宅用途。最近一次業權易手是2005年底進行的拍賣。近年該處曾經作為私房菜場地。 石寓樓高2層,是香港早期使用鋼筋及混凝土建造的建築物之一,其特點是外牆仍以磚頭和花崗岩堆砌而成。.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石寓 · 查看更多 »

石屋家園

何家園石屋,又稱九龍城石屋或聯合道石屋,官方名稱為侯王廟新村31至35號舊民居,是香港一座三級歷史建築,位於九龍九龍城聯合道前何家園寮屋區內,九龍城侯王廟對面;鄰近民生書院。.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石屋家園 · 查看更多 »

石鼓洲

石鼓洲(Shek Kwu Chau,舊稱Coffin Island)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地區行政上屬於離島區。位於大嶼山芝麻灣半島以南,茶果洲以東,長洲以西。.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石鼓洲 · 查看更多 »

石門甲

石門甲(Shek Mun Kap),位於香港大嶼山東涌的南部,原則上屬於近郊地區。是法門古道的中途站,也是東涌往來昂坪寶蓮寺及天壇大佛等名勝的主要遠足路線及公路途經點。石門甲村內有一間羅漢寺,原本是一個佛門清淨和休養生息的理想地方,可是最近數年(自2012年起)東涌市區擴展計劃的發展工程和公路車流量大增已開始破壞這裏的寧靜。羅漢寺會特別提供齋菜美食予有緣人和遊客。 除專營巴士、大嶼山的士及持有有效許可證的車輛外,一律不得駛進石門甲以南的東涌道及嶼南地區。 石門甲村內只有一條新大嶼山巴士34線巴士到達,該線班次極疏,但近年班次有所加密,村口亦有多條班次較密的巴士線通往東涌市區和大嶼山南部地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石門甲 · 查看更多 »

石排灣天后廟

石排灣天后廟又稱為香港仔天后廟,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位於香港島南區的香港仔,香港仔大道與香港仔水塘道交界,現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石排灣天后廟 · 查看更多 »

石澳

石澳(英文:Shek O)是香港南區的一個地方,位於香港島赤柱以東,景色優美,環境清靜,除了石澳山仔的豪宅區之外,全區幾近沒有樓宇,甚比大澳和梅窩更近似郊野。不少粵語流行曲的音樂錄影帶也到此取景。有不少愛情小說文學作品也是以「石澳海邊」為背景。而香港導演周星馳的著名電影作品「喜劇之王」亦是在石澳取景拍攝。 2013年7月,《明報》報導了石澳原來有相當於6個標準泳池大的大片官地,被霸佔起屋近30年,不法之徒變相賺取到的樓面市值可能高達30億元。其中由大陸移民葉華明居住的700呎寮屋破壞石澳保護區後變成6000呎大宅,受訪時他向記者假冒是石澳原住民籍此逃避責任。 2016年6月,石澳東丫背村村民霸佔官地,將寮屋擴建成豪宅,官地被霸佔近30年。霸佔官地的村民包括探險家黃效文、富豪曾文進及退休的勞工處前助理處長麥世耀。部分霸佔官地的寮屋加建渡頭、涼亭及石牆。同年7月,有關建築在地政總署要求糾正後開漿清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石澳 · 查看更多 »

石澳天后廟

石澳天后廟是香港一所天后廟,位於香港島南區石澳村333號,是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石澳天后廟 · 查看更多 »

石澳道

石澳道是香港港島南區石澳的最主要道路,連接大潭峽的大潭道至石澳。 石澳道原為山路,通往石澳泳灘、石礦場、經大浪灣道分支到大浪灣海灘等。石澳道建築於山腰,可觀香港自然美景,如紅山半島、大潭灣、石澳灣、藍塘海峽等,並可遠眺南中國海,是駕車人士閒暇拍拖和吹吹風的好地方。 石澳石礦場在政府的重整及美化合約的管制下,需為石澳道近大風坳一段重新定線,以取代舊石澳道的急彎,工程於1997年完成,香港的石礦場 參考便覽第9/2007 號,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礦務部。。工程後,石澳道縮短了近600米。 2008年11月23日,李嘉欣與許晉亨在石澳道10號許家大宅舉行婚禮,惹來大批傳媒在大宅門外採訪。 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住在石澳道12號。他在1994年以一億二千萬港幣,買下這塊地皮,並交由著名室內設計師莊聖民設計。這座木製住宅樓高兩層,室內面積逾二萬多呎,裝修歷時八年。 騰訊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於2009年以4.8億元向華光船運董事長趙世光購入石澳道13號物業,及後隨即向城規會申建一座4層高洋房,相關申請於2012年1月獲批,可建樓面約1.96萬方呎。 2015年1月2日,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及前聯交所主席鄭維健位於石澳道23號的獨立大屋,14個月內兩度遭賊人潛入爆竊。.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石澳道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火藥洲

火藥洲(Magazine Island)是香港的一個島嶼,位於香港島西南的東博寮海峽之上,約在雞籠灣以南、鴨脷洲之西北。火藥洲土名鰲魚洲和豬牯洲,於香港殖民地時期初期英文名為One Tree Island,因為島上有一棵十分明顯和突出的樹,附近又無其他樹木。 19世紀末期,該島有英國商人建立火藥洲火藥庫供予駐港英軍使用,火藥洲因而得名。 行政管理屬南區華貴選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火藥洲 · 查看更多 »

火藥洲火藥庫

火藥洲火藥庫是香港昔日一座火藥儲存庫,位於香港島西南的火藥洲,為一座拱頂的混凝土建築物,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火藥洲火藥庫 · 查看更多 »

福榮街

福榮街是香港九龍深水埗區的一條街道,分為兩段:南面的一段由深水埗大埔道近西洋菜北街交界起,向西北方延伸,至長沙灣永隆街為止;北面的一段由長沙灣興華街交界起,向西北方向延伸,至長沙灣青山道為止,兩段道路被元州邨分隔。福榮街與鄰近的元州街及福華街大致平行。 福榮街俗稱「玩具街」,因為由於南昌街至北河街一段有數十家玩具及精品的專門店,部份兼營批發及零售生意。另一方面,福榮街亦設有不少知名食肆,如添好運點心專門店、維記咖啡粉麵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福榮街 · 查看更多 »

禾輋

輋(Wo Che)是香港新界沙田區的一個地方,位於沙田市中心和火炭之間,原是指上下禾輋村一帶,在區內新市鎮發展完成後,則涵蓋包括禾輋邨的範圍,現今多視作沙田市中心的延伸部分。 在沙田新市鎮未發展前,該區已有上禾輋和下禾輋的地名。沙田第二個公共屋邨禾輋邨,也是興建在上下禾輋對出的填海區上。乳鴿馳名的龍華酒店也是位於下禾輋村。 禾輋在昔日是輋族的居住地之一,當中的「輋」是指他們使用的耕作方法。.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禾輋 · 查看更多 »

窩打老道

窩打老道(Waterloo Road)是香港九龍的一條主要道路,部份路段為香港1號幹線的一部份,1號幹線部分位於九龍九龍塘獅子山隧道公路至九龍何文田的公主道,連接位於油麻地麗翔道及九龍塘獅子山隧道公路。全線為3線雙程分隔道路,部份路段為行車天橋。窩打老道沿途植有樹木,是香港市區主要道路中較為罕見的。此外,窩打老道亦有很多路口與小路交匯。.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窩打老道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筲箕灣

箕灣(Shau Kei Wan)位於香港島,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最早在明萬曆年間,已經有漁民在此海灣居住見明代地方志《粵大記》已標有「稍箕灣」。地區行政上隸屬東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筲箕灣 · 查看更多 »

筲箕灣城隍廟

箕灣城隍廟,原稱筲簊灣福德祠,是香港一座城隍廟,位於香港島筲箕灣金華街 (香港)與筲箕灣東大街交界,1987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於2010年2月4日確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每年農曆五月十一、五月廿八、七月廿四(城隍誕)、二月初二(土地誕)及五月初五(五通誕),較多善信參拜。.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筲箕灣城隍廟 · 查看更多 »

筲箕灣譚公廟

箕灣譚公廟,又稱譚公仙聖廟,是一所位於香港筲箕灣的廟宇,用來供奉譚公。廟宇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前身是一間小型的鄉村古廟。該廟曾於2002年重修,在2009年3月19日發表的1,444幢歷史建築物建議評級被降級為三級歷史建築。 譚公廟的正門石額刻有「譚公仙聖」四字,是光緒乙巳年間倡建廟宇時所刻。廟內牆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說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昔日,譚公廟不但是附近鄉民議事的地方,也是鄉民設立學校之處,兼具宗教、教育、鄉政的功能。現時,譚公廟正殿供奉著譚公神像,傳說他練成了長生不老之術,雖然年紀老邁,外表仍然像個小孩,所以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筲箕灣譚公廟 · 查看更多 »

粉嶺

粉嶺(Fanling)位於香港新界東部,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份;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見香港行政區劃)。粉嶺原為農田,現在市中心一帶已發展為住宅區,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較偏遠的村落找到。新界五大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粉嶺圍及掃管埔等地。 戰後香港政府開始對新界進行深化管治,將新界分成27個鄉事委員會,粉嶺原來屬於大埔理民府管治,於1954年由彭富華(太平紳士、彭族原居民)、李昌(新界鄉議局創辦人李仲莊的兒子)、羅澤棠(客籍原居民)等創立粉嶺區鄉事委員會,管理轄下的29條鄉村及聯和舊墟。 粉嶺是香港其中一個宗教建築最豐富的地區,涵蓋香港六大宗教中的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宗教場所。在新市鎮開發前,粉嶺也曾是香港上流階層和外籍人士活動的集中地,從百福村到安樂村都曾有大量別墅建築,有外籍人士曾成立粉嶺狩獵賽馬會,粉嶺站外面更曾有由退役英軍開設的畢打奧餐廳,爲1980年代前新界最知名的西餐廳和酒吧。粉嶺亦曾是香港北部重要軍事基地,曾建有粉嶺軍營、芬園軍營、皇后山軍營和新圍軍營,目前新圍軍營及其大嶺練靶場仍然爲解放軍駐港部隊使用。粉嶺南部的和合石有全香港規模最大的和合石墳場,每逢清明節和重陽節都會有大量孝子賢孫前往拜祭先人。 由於粉嶺是新界北最早建有火車站的地方,也有通往新界東北打鼓嶺和沙頭角邊境的唯一公路,加上曾有大量英軍駐紮,故此在1960年代前多被當時的港英政府及外籍人士認定爲新界北的地區中心,地位僅次於大埔,甚至常以「粉嶺」之名指代涵蓋上水部分和古洞的大片地區,故此在地理學上該地平原名爲粉嶺低地。在1970年代末新市鎮開發前,粉嶺和上水大致上以大埔公路粉嶺段、掃管埔和靈山爲分界,但沒有具體的自然地理分界,故位於大埔公路以南的年代較久遠的建設,如粉錦公路和粉嶺高爾夫球場都以「粉嶺」命名,甚至遠至金錢的新界喇沙中學也曾被俗稱爲「粉嶺喇沙中學」。新市鎮發展後由於交通道路網絡的變化,上述地方在今天都被視爲上水的一部分。現今粉嶺與上水的東西分界線南段大概位於掃管埔路、雞嶺村和偷牛山。不過基於坊間使用習慣,一些現今視作位於上水但多年前以「粉嶺」命名的場所也不再更名,造成今人在上水能找到以「粉嶺」命名的場所和道路的奇特現象。.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粉嶺 · 查看更多 »

粉嶺圍

粉嶺圍(Fanling Wa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毗鄰北區公園,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彭氏家族興建,粉嶺圍建於明朝萬曆年間,以別緻的風水魚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粉嶺圍包括粉嶺村、北圍、南圍、南便村四條鄉村,不遠處的粉嶺樓和掃管埔村也是粉嶺圍的分支。 粉嶺圍附近建有思德書室和彭氏宗祠,建築古雅,重修後仍保留清代建築的風格,保留的文物甚為豐富。粉嶺圍還有其他的傳統文化,如每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及每年元宵節舉行的太平洪朝。 雖然粉嶺圍規模較其他新界大族爲小,但由於粉嶺圍是五大氏族根據地中唯一位處新市鎮中心的圍村,加上粉嶺圍村民於粉嶺/上水新市鎮發展初期便與香港政府協定將村前土地交予政府發展市鎮公園,而香港政府也遵循地區文化特色將北區公園發展成中式園林公園,並在粉嶺圍周邊保留較低密度的發展規劃,故粉嶺圍的居住環境比香港境內絕大多數村落都要優勝,在保存傳統圍村清幽古樸氛圍的同時,又享有高度便利的交通、社區設施和公共服務。.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粉嶺圍 · 查看更多 »

粉嶺聖若瑟堂

天主教粉嶺聖若瑟堂(英語:St.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粉嶺聖若瑟堂 · 查看更多 »

粉錦公路

粉錦公路,是一條來往香港北區至元朗區錦田的公路,全長約8.8公里。東面終點位於上水交匯處(寶石湖路及粉嶺公路交界)至,西面終點則是連接錦田公路,於1953年7正式開放通車。全段路段車速限制均為50km/h。.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粉錦公路 · 查看更多 »

糧船灣

糧船灣(High Island)原為香港第四大島嶼,現地理上已與西貢半島陸地相連。地區行政上屬於西貢區;位於萬宜水庫西南面,糧船灣海以東,大頭洲、雞洲、老虎吊排、滘西洲、吊鐘洲以東,匙洲、南風洲、伙頭墳洲、小破邊洲、黃泥洲、光頭排、橫洲以北,破邊洲、飯甑洲以西。 糧船灣北面有一條西貢萬宜路連接島的東西部,是遠足者暢遊萬宜水庫南岸的必經之處。萬宜水庫西壩底下亦有創興水上活動中心,供人玩樂。在天后廟附近亦有糧船灣東丫村原居民經營海膽養殖場。.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糧船灣 · 查看更多 »

約道

約道(York Road)是香港九龍九龍塘一條馬路,是富豪住宅區,沿道建有獨立屋。約道以英國約克郡命名,屬於由西向東的單程路,西面連接多福道與律倫街,東面連接窩打老道,與北面的羅福道平行。.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約道 · 查看更多 »

翰鵬鄭家祠

翰鵬鄭家祠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八鄉金錢圍,於1929年建成,原本為家族祠堂,在節日舉行祭祀,一度改作天主教教堂,其後營辦幼稚園,現時用作商議村務。翰鵬鄭家祠於2010年3月22日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翰鵬鄭家祠 · 查看更多 »

爐峰峽電力分站

峰峽電力分站(Victoria Gap Electric Substation)是香港一座古老的供電建築,位於香港島太平山爐峰峽盧吉道35號,近舊山頂道,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該建築由香港電燈於1928年興建,分為3層,底層設有供電機器,為區內供應電力;頂部兩層則用作職工宿舍和辦公室,供工程師與其家人居住。.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爐峰峽電力分站 · 查看更多 »

瑪麗醫院

麗醫院(Queen Mary Hospital)是一所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薄扶林的公立地區綜合醫院,並提供24小時急症服務,也是香港兩所教學醫院之一,為香港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該院於於1937年4月13日啟用,是當時香港以至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醫院之一。 瑪麗醫院由醫院管理局管理,隸屬港島西聯網,為聯網中的龍頭醫院及專科轉介中心。全醫院共有約1,440張床位及逾3,800名職員。該院設有24小時急症室服務、外科、器官移植、兒科、各類專科及復康護理服務。.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瑪麗醫院 · 查看更多 »

牛池灣

牛池灣(Ngau Chi Wan)為昔日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斧山下的一個海灣,主要指斧山道及清水灣道之間的地方及彩虹邨。 彩虹邨位於牛池灣西面,毗鄰的坪石邨則位於觀塘區佐敦谷西北面。在都市規劃當中,原先的牛池灣鄉沒有重建。現時牛池灣內的聖若瑟安老院正在重建。 牛池灣鄉周圍又通常誤稱「彩虹」,原因主要是區內的彩虹邨,以及港鐵的彩虹站。.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牛池灣 · 查看更多 »

牛池灣鄉

牛池灣鄉(Ngau Chi Wan Village),是香港一個鄉村組織,位於東九龍牛池灣,範圍東起牛頭角,上至彩雲,西至斧山道東九龍診所,南至牛池灣海邊,計有坪石、彩虹、龍尾、田心及河瀝背等村,是「九龍十三鄉」之一,是現今市區中少數僅存的村落,有200多年歷史。.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牛池灣鄉 · 查看更多 »

盧吉道

盧吉道(Lugard Road)是香港的一條行人道路,以棧道形式環山而建,位於香港島太平山山頂薄扶林郊野公園一帶,路面基本沿山体400米等高线修建,路口在山頂纜車總站以西。盧吉道上可以居高臨下,可飽覽太平山下西營盤及維多利亞港西面入口的風景。 盧吉道建於1913年至1914年之間,以第14任香港總督盧吉的名字命名,工程費用達5萬港元,建成後被譽為「人工征服自然者之最偉大工程」。 盧吉道西接夏力道、克頓道及漆咸徑交界,東端路口接柯士甸山道、夏力道、山頂道、舊山頂道及芬梨道交界,見凌霄閣。盧吉道和夏力道環繞著太平山山頂。 盧吉道只是一段可容納行人通過的道路,其中大部份為棧道設計,可俯瞰及遠眺香港島區、鯉魚門、維多利亞港和九龍的景色,亦是香港八景中的「仙橋霧鎖」。該段道路亦屬港島徑的第一段。.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盧吉道 · 查看更多 »

發展局

展局(Development Bureau,缩写:DEVB)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其中一個決策局,成立於2007年7月1日,負責有關規劃、土地用途、屋宇、市區重建、公共工程,以及與發展有關的文物保育事宜。現任局長為黃偉綸。.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發展局 · 查看更多 »

白加道

白加道 (Barker Road)是香港的一條行車道路,是來往香港島太平山山頂山頂纜車白加道站至山腰山頂道40號摘星閣鄰近之間。白加道是雙線雙向行車道,無巴士、小巴,是純民居的山頂高級住宅區,不過可容許的士、貨車及私家車等車輛出入。 白加道1號是摘星閣,沿途無分支路往其他街道,直至終點白加道51號,西端該處除了是小型纜車分站,也是白加道與舊山頂道及種植道交界點,向南面山上望去見太平山獅子亭,向北望可以遠眺維多利亞港及中環、尖沙咀兩岸。至於在街頭,白加道1號鄰近,除了見山頂道公路有巴士站及加油站,還有出入於僑福道路口的小巴及的士等。 山頂道沿途有住宅柏加別墅、維多利亞大廈、政務司司長公館、三軍司令官邸及摘星閣等。山頂道沿途的住宅,正門不在路邊,以高架斜道連接,路口有保安,又或者鐵閘上貼有告示「私人地方,內有惡犬」。 白加道是1890年代已經開拓的道路,以署理香港總督白加爵士(George Digby Barker)命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白加道 · 查看更多 »

白芒

白芒是香港大嶼山北岸的一個地方,位於大蠔西部,有一條名為白芒村的村落,附近有白芒石澗流經,海邊則設有白芒碼頭。白芒連同附近的牛牯塱和大蠔關係密切,合稱「三鄉」,於清朝初年是大濠汛的所在地.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白芒 · 查看更多 »

芳園書室

芳園書室(英文:Fong Yuen Study Hall)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馬灣田寮村,於1920年代建成,於2003年停止舉辦學校,被評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於2009年年初被圓玄學院社會服務部申請,活化為芳園書室旅遊及教育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於2013年3月月底開幕。.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芳園書室 · 查看更多 »

銅鑼灣

銅鑼灣(Causeway Bay)位於香港島區,是一個購物、娛樂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來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堅拿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銅鑼灣主要分為東面的住宅區及西面的購物娛樂商場區,銅鑼灣、跑馬地一帶早期本屬東區,在香港區議會分區監察政府事務上,1982年區議會把銅鑼灣北及銅鑼灣南劃入東區,把銅鑼灣中劃入灣仔區,於1990年代亦新增屬東區的銅鑼灣東選區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門的運作下,以及香港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分區下(港島中),仍然是以於1963年法定分區為基礎而進行,整個銅鑼灣仍然屬於同一劃區。立法會於2014年1月22日通過的《二○一三年區議會條例修訂令》,原屬東區的「維園」及「天后」兩個選區,於2016年開始改劃入灣仔區議會的範圍,自此整個銅鑼灣均屬於灣仔區。 香港自開埠至今即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閩籍華商一直以銅鑼灣作為基地經營轉口貿易,至今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的首富及華商仍大量持有銅鑼灣的商場以至辦公室作為總部,使香港作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得益於內地港澳個人遊政策下龐大的內地旅客人流,銅鑼灣的商鋪租金更曾於2012年超越紐約第五大道,取代其之前連續11年的「全球最昂貴商鋪地段」的地位。現時銅鑼灣租金每平方呎為2,630美元,為第五大道的9成,卻是東京銀座的2倍。而在香港各商業地段,租金排名依次為銅鑼灣、中環、尖沙咀,但隨着2014年後訪港內地旅客人數減少及內地旅客消費習慣的改變,銅鑼灣的租金不斷回落,到2016年時更比高峰期下跌超過五成,不過銅鑼灣至今仍然維持其香港主要旅遊購物區的地位。與此同時,銅鑼灣亦被評選在“中國十大商業街”之列,與著名的上海南京東路,北京王府井等等地區相媲美。 因為銅鑼灣天后廟,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大坑自開埠以來即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多數,建區以來有濃厚的天后文化,區內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銅鑼灣 · 查看更多 »

聯和墟

聯和墟(Luen Wo 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北部,是粉嶺發展的里程碑。根據統計處2007年的統計,聯和墟人口約21,335人。聯和墟附近設有港鐵粉嶺站,為該區提供鐵路服務。 聯和墟是戰後香港首個興建和規劃的發展工程,是一個現代化的有蓋墟市。多座商住兩用建築,是令墟內繁盛原因之一。墟內有很多具有歷史的建築,包括聯和墟戲院、聯和市場和畢打奧餐廳。此地還是粉嶺區鄉事委員會辦事處的所在處。.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聯和墟 · 查看更多 »

聯和市場

聯和市場(英語:Luen Wo Market)是香港一座已停用的墟市建築,屬新界粉嶺聯和墟的主體建築。市場於1951年啟用,為戰後新界北區第一個墟市。市場已於2002年9月26日停用,其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對街市的牌坊表示有興趣。 隨時活化工程啟動,舊墟市場將2018年改造成北區首個舊式文化工作坊,並保留原貌,場內將有十數間不同工藝設計藝術品。令歷史保留下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聯和市場 · 查看更多 »

聖士提反書院

聖士提反書院(St.)是香港一所基督教直資男女中學,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東頭灣道22號,佔地面積約,為香港面積最大的一所中學,亦是香港少數寄宿學校之一,多座校舍被列為歷史建築。學校於1903年創校,當時只有6名宿生和1名走讀生就讀,曾享有東方伊頓公學的美譽。2014至2015年度,學校有914名學生就讀。現任校長為楊清女士。聖士提反書院使用英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除中國語文科、中國歷史科、普通話科、家政科、視覺藝術科及體育科外,其餘所有科目均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在2014年文憑試中,一名學生奪取7科5**的佳績,成為當屆全港12位狀元之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聖士提反書院 · 查看更多 »

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

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St.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 · 查看更多 »

聖安多尼堂 (香港)

聖安多尼堂(St.)是一所位於香港石塘咀薄扶林道的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建立於1953年6月13日,由白英奇主教為新堂祝聖。.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聖安多尼堂 (香港) · 查看更多 »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是以聖伯多祿及聖保祿為主保的教堂,可以指:.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 查看更多 »

聖神修院

聖神修院(Holy Spirit Seminary)是香港一座富歷史的修道院,屬於天主教香港教區,是培育有志獻身服務教區的青年成為神父的地方。 聖神修院位於香港黃竹坑惠福道6號,原址屬創辦於1931年的華南總修院(South China Regional Seminary/Regional Seminary of South China)。華南總修院於香港日治時期曾一度停辦,復辦後又因大陸政權更迭,華南地區沒有修士前來而停辦。羅馬教廷傳信部於1964年將華南總修院移交予香港教區管理。同年,原址位於薄扶林太古樓、一塊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所捐獻的土地的聖神修院(於1957年成立)遷入華南總修院原址發展。 聖神修院現時除了是香港訓練天主教神職人員的重要地方外,也為教友提供神哲學培訓、图书館、朝聖及參觀導賞等服務,以及開放教區文物室予已預約人士。 聖神修院平日不對外開放,但有每月一次名為「聆風樂禱」的祈禱活動,供公眾人士參加。.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聖神修院 · 查看更多 »

運動場道 (香港)

運動場道(Playing Field Road)是香港的一條行車街道,在九龍太子旺角分區警署北邊,鄰近港鐵太子站A出口。運動場道鄰近界限街體育館、洗衣街、旺角花墟、旺角大球場,因此命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運動場道 (香港) · 查看更多 »

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有時亦稱作--道,連接中環與水坑口,是香港開埠後興建的第一條街道。「荷李活道」的名字與美國電影業的荷里活無關,而是來自早年荷李活道一帶的冬青樹(Hollywood)。.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荷李活道 · 查看更多 »

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

前--道已婚警察宿舍(Former Hollywood Road Police Married Quarters)是香港歷史建築之一,於2010年11月10日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前身包括多種用途,最後為前已婚警察宿舍,位於香港島上環的--,設有5個門口,正門在其東面的鴨巴甸街35號,中央廣場為停車場及操場。.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 · 查看更多 »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荃灣 · 查看更多 »

荔枝窩

荔枝窩(客家話發音:)(Lai Chi Wo)是香港新界北區沙頭角之一處原居民村落,毗鄰船灣郊野公園及印洲塘海岸公園,對出海灣即為吉澳海,是香港國家地質公園的「荔枝窩自然步道」所在地。自17世紀便已有人定居;附近村落為小灘、蛤塘村(沙頭角范氏客家村落)、梅子林(曾氏村落)。.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荔枝窩 · 查看更多 »

荔枝角

荔枝角(Lai Chi Kok)位處界限街以北,新九龍的一部分,行政上屬於深水埗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荔枝角 · 查看更多 »

萬丈布

萬丈布是香港大嶼山一個地方,位於石壁和羌山之西,屬於南大嶼郊野公園的範圍。 萬丈布原稱水澇漕,因該處的溪澗看來像萬丈長的銀布,因而得名。 漁農自然護理署在該處設有「萬丈布營地」,佔地2公頃,提供5個營位。附近建有慈興寺。 萬丈布於1980年2月5日被劃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面積29.2公頃,其特色是有一些如小葉厚皮香的有趣植物。.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萬丈布 · 查看更多 »

萬佛寺

萬佛寺(Ten Thousand Buddhas Monastery)位於香港沙田區排頭村後萬佛山上,由月溪法師在1949年建設,於1957年落成,寺院佔地65,000平方呎,依山就勢,分成高低兩組建築群,共有5殿、4亭、1廊及1塔。現時的主持為吳星達居士。廟内有香港少有的準提佛母供敬拜。.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萬佛寺 · 查看更多 »

蝦尾新村

蝦尾新村(Ha Mei San Tsuen)是香港元朗區橫洲的一條鄉村,鄰近天水圍新市鎮,屬屏山鄉事委員會,原居民村代表和居民代表分別是陳月倫及陳業惠。該地早期多水災,1997年至1998年之間興建了防洪排水工程。村內有蝦尾新村路連接朗天路和天福路。 Category:元朗區鄉村 category:屏山 (香港).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蝦尾新村 · 查看更多 »

青山 (香港)

青山(Castle Peak)是位於香港新界西部屯門區的一座山峰,海拔583米。青山亦同時是屯門的舊稱,亦可包含屯門區西部一帶的山嶺地區(青山操炮區)。青山將屯門區西面的荒蕪地區還有重工業區和屯門新市鎮分隔開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青山 (香港) · 查看更多 »

青山公路

青山公路(Castle Peak Road),1911年動工、1920年全線建成,是香港新界地區第二條落成的公路,全長近52公里,分為22段,至今仍然是全香港最長的行車道路。青山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西各區(葵涌、荃灣、屯門、元朗),北至新界東的粉嶺為止。作為新界地區舊環迴公路的西線,曾與東線大埔公路組成來往新界全境的交通要道。.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青山公路 · 查看更多 »

青山禪院

青山禪院,又名青山寺(英文:Tsing Shan Monastery),位於香港新界屯門區的青山東麓,與八鄉凌雲寺及元朗靈渡寺合稱香港「三大古剎」。青山禪院的東面有青山寺徑通往屯門市區;而經寺旁的孝思徑和青山徑則可直上山頂旁的韓陵片石亭。 青山禪院於1985年整體為評為一級歷史建築,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青山禪院內的香海名山牌樓、大雄寶殿、地藏殿、山門和護法殿維持一級歷史建築評級,而不二法門牌樓、修道者及長者宿舍、客堂、宿舍和觀音閣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功德堂則獲三級歷史建築評級。.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青山禪院 · 查看更多 »

青龍頭

青龍頭(Tsing Lung Tau)是位於香港新界西荃灣鄉郊的一個地方,位置為深井與小欖之間,是荃灣區大陸最西端的地方。.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青龍頭 · 查看更多 »

青蓮臺

青蓮臺(通青蓮台,Ching Lin Terrace)是香港島西堅尼地城區內的一條民居私家街道,是西環七臺之一。青蓮臺位置在卑路乍街以南,山市街以東,薄扶林道及蒲飛路以北。其命名與鄰近的學士臺、太白臺等皆以中國著名詩人李白命名。 青蓮臺以往又名李星衢道,原因是它的業權曾由李星衢和其公司擁有。 青蓮臺上有歷史古稀的魯班先師廟,及現已經搬遷漢華中學原校舍、還有數棵古老細葉榕及一些唐樓民居。 交通方面,來訪者必須由山市街拾級而上,沒有車路可直達,所以環境清幽。當然,遊人也可以在其上路薄扶林道(近蒲飛路巴士總站)下車,然後有小路拾級而下到達。.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青蓮臺 · 查看更多 »

蠔涌

蠔涌是香港新界西貢區一條河流,也是河岸一帶的地名,位於白沙灣以南,大埔仔以北。該地以蠔涌車公廟而著名。區內鄰近南圍村,也有一個大型遊艇會所住宅匡湖居,以及亞洲電視舊錄影廠。 蠔涌西部的蠔涌谷,於1979年9月20日被劃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面積395公頃,其特色是蘭花、羊齒、吊鐘等稀有和受保護原生植物。.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蠔涌 · 查看更多 »

顏成坤大宅

顏成坤大宅是香港中華巴士創辦人顏成坤的大宅,位於香港島灣仔堅尼地道64號,建於1930年代,被古物及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整個發展的地盤面積達二萬七千九百八十六方呎,以地積比率五倍發展,可建樓面面積約十三萬九千九百三十二方呎。,業主已申請將大宅原址改建成最高120米的商住大廈,並已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但業主暫時未有申請將大宅清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顏成坤大宅 · 查看更多 »

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Nga Tsin Wai Tsuen),又名慶有餘村,代表「滿溢的繁榮及興旺」,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光道,是香港市區於二十世紀後唯一曾存在的原居民圍村,正面臨清拆重建。衙前圍村所在地傳統上被認爲是九龍城地區,但後來的十八區分界將其劃入黃大仙區範圍。衙前圍村曾是九龍半島歷史最悠久的仍然有人居住村落(李鄭屋村可能早在東漢時已建村,比衙前圍村更早建村),但其「圍」卻與新界一般的圍村如錦田吉慶圍不同。新界的圍村是在村外建成一道獨立的防禦外牆,但衙前圍村的「圍」卻是由村屋的外牆相連而成。衙前圍建成的時間,在1570至1574年之間,至今已經歷逾400年的歷史。.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衙前圍村 · 查看更多 »

西區抽水站及濾水廠

西區抽水站及濾水廠(Elliot Pumping Station & Filters),又稱西區濾水廠房,是香港一個已停用的水務設施,位於香港島西區薄扶林道近香港大學以西及寶翠園以南。其建築分別被列為香港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西區抽水站及濾水廠 · 查看更多 »

西環

西環(Sai Wan),又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另有一英文名稱West Point,是香港的地名,指香港島西部,即中西區西部上環以西的地區,包括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等地,但不包括摩星嶺。西環的名稱來源有二說,一說源自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維多利亞城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西環爲其中一環,而九約中第一、二和三約則分別為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另一說源於堅尼地城之舊稱「西灣」的諧音,在當地未進行填海工程前,華人又稱該地爲「擸𢶍灣」。西環人口以祖籍潮州為主。 雖然西環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與西營盤,但是在區內居住的街坊通常都將三個地區仔細劃分,而不會統稱為「西環」,部分居民更認為「西環」只是指堅尼地城一帶,並不包括石塘咀和西營盤。至於居於西環以外其他地區的香港市民則多對「西環」之地名感到混淆不清,僅能大概指出其爲西營盤附近一帶的地區。 由於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在2001年遷入西環區內毗鄰西區警署的西港中心,故自2001年後不少香港媒體和市民會使用「西環」一詞作爲中聯辦的代名詞,而香港非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在批評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聯辦違反基本法對「一國兩制」的規定干預香港事務時則經常使用「西環治港」的說法,作爲對中央人民政府所提出的「港人治港」說法的諷刺,而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則認爲中央人民政府和中聯辦一直在符合香港基本法規定的框架下給予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人民有益的幫助和支持,由始至終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的方針,並認爲「西環治港」的說法只是反對派抹黑中央人民政府和攻擊香港建制派的手段。.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西環 · 查看更多 »

西營盤

西營盤(Sai Ying Pun)是一座山城,位於香港香港島西部,與半山區及中上環接壤,為香港最早期發展的住宅區及學校區。西營盤可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香港開埠的百多年前,英軍在佔領角以西的西角(West Point)一帶築起軍營,故此地有「西營盤」之名。西營盤是融匯香港歷史、展現華洋雜處樣貌的大眾生活區。在地區行政上,西營盤屬於中西區,位置為上環以西,石塘咀以東,般咸道以北,維多利亞港以南,即大約由嘉安街至威利麻街位置。.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西營盤 · 查看更多 »

西貢

西貢可以指:.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西貢 · 查看更多 »

西洋波會

西洋波會(Club de Recreio)是香港一個草地滾球組織,由葡萄牙裔香港人所組成,位於九龍京士柏加士居道20號,近衛理道交界。由於地理位置相近,所以有部份人會與附近的九龍草地滾球會混淆。在二次大戰前,曾派出足球隊參加香港足球總會舉辦的足球聯賽。.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西洋波會 · 查看更多 »

饒宗頤文化館

饒宗頤文化館(英文:Jao Tsung-I Academy)位於香港九龍荔枝角青山道800號,前身為荔枝角醫院,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是香港政府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在《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中的首批活化項目,於2009年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重新規劃及展開活化工作。第一期的下區設施於2012年6月開放,公眾可以參觀藝術館、保育館、天光雲影、禮品閣、舊更亭和古石牆等歷史景點。第二期工程預計於2013年完成。整個復修計劃估計需要2億港元,由香港政府負擔,日後則為自負盈虧,因此,營運的開支需要以旅舍和餐廳等項目的收入支持。.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饒宗頤文化館 · 查看更多 »

馬坑監獄

坑監獄(Ma Hang Prison),是香港懲教署轄下的一所低度設防的監獄,位於香港赤柱村道40號。該所於1974年投入服務,在2015年關閉之前曾經關押男性成年及年老低保安風險類別犯人,收容名額為220名。馬坑監獄為香港環境及空氣較佳的監獄之一。監獄內有懲教署為職員而設的體育會會所及康樂球場。 因應特區政府對犯事長者實施寬待政策,例如以警司警誡取代檢控,政府及上訴庭亦鼓勵以非監禁方式如社會服務令或感化令處罰干犯嚴重罪行的長者。懲教署收押的年長在囚人士逐年下降,絕大部分年長在囚人士本身已受長期監禁,近年更不再接收年滿60歲的新囚犯,故此馬坑監獄於2015年關閉,逐步轉型為懲教署的一個多元訓練場地,主要供新入職懲教員進行培訓,以及為中學提供預防犯罪教育導賞服務。.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馬坑監獄 · 查看更多 »

馬己仙峽道

己仙峽道(Magazine Gap Road)是香港半山區及山頂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馬己仙峽,是由中環前往山頂的必經之路。 馬己仙峽道大部份屬彎彎曲曲的斜路,依山而建,西面亦是海拔最低點,連接花園道及羅便臣道,一路向東及向上而行,並連接寶雲道及梅道等連接至住宅區的道路,至東面最高點,連接司徒拔道及山頂道。車輛可經司徒拔道前往黃泥涌峽、跑馬地、灣仔、香港仔、淺水灣等地,或經山頂道前往山頂。 現時馬己仙峽道禁止3噸以上的車輛使用。在2008年,曾有旅遊巴士司機從山頂下山,因貪快選用馬己仙峽道,未有留意有「三噸及以上車輛不得行駛」的指示,終導致腳掣失靈,在花園道狂衝,連撞八輛車及撞死一名站在安全島的女生,旅遊巴最後在下亞厘畢道猛撞向中區政府合署大樓停下。.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馬己仙峽道 · 查看更多 »

馬灣

灣(Ma Wan)是香港島嶼,位於新界大嶼山及青衣之間。行政上屬於荃灣區。馬灣面積為0.96平方公里。 馬灣的東西兩面分別由兩道海峽隔開。東為馬灣海峽,西為汲水門。馬灣的北面的對岸為新界的深井。 馬灣原名媽灣,得名於媽祖,即天后娘娘。海灘北面有一所兩進式設計的天后古廟,相傳由海盜張保仔所建,用作庇佑當地人。 馬灣原本為漁村,馬灣舊村有超過200年歷史,最繁盛的時期為1960年代及1970年代,當時島上居民主要以耕作、捕魚和曬蝦膏維生。隨著1997年青馬大橋落成,該處大興土木。2002年,位於東灣附近的私人住宅區珀麗灣入伙。2007年7月1日,馬灣公園第一期正式開幕。2009年5月25日挪亞方舟博覽館及挪亞方舟酒店落成啓用。.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馬灣 · 查看更多 »

馬鞍山村

鞍山村(Ma On Shan Tsuen或Ma On Shan Village)是香港新界馬鞍山山腰上的一條鄉村,分為馬鞍山上村及馬鞍山下村,出入依賴馬鞍山村路(又名良友路)。 新鴻基地產在馬鞍山上村與下村之間擁有大片土地,於2005年已獲城規會批准興建180幢連車房的2至3層高獨立屋。.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馬鞍山村 · 查看更多 »

馬頭圍

頭圍(Ma Tau Wai)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中部,九龍城以南,靠背壟北面,以太子道西及馬頭涌道為界,主要為住宅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馬頭圍 · 查看更多 »

馬游塘

游塘(Ma Yau Tong)是香港的一個地方,在九龍東邊,是由觀塘前往將軍澳的山坳之地,屬於西貢區。山上有村名馬游塘,有近百間屋。馬游塘有路接到將軍澳的寶琳路。衛奕信徑第3段(藍田、油塘至井欄樹)都經過馬游塘。 不過有說,據1924年政府軍部地圖所示,當時的馬游塘稱為「Lau Tong」,有村屋數間,在山坳上有不少田地。山坳有涌直流落官塘澤地出海。戰時,此處也位於防綫之上,叫「馬游塘防線」(Ma Lau Tong Line),當時馬游塘英文寫做Ma Lau Tong。戰後文獻不少提及這個英文地名,到今天仍有人使用,與今日官方名稱Ma Yau Tong不同。而據《坑口鄉事委員會五十周年特刊》載,馬游塘村的起名是與開村的祖先有關,當時開村先祖來到馬游塘村,看到風水地形像是馬兒在塘邊遊走,因此得名。 現今所指之馬游塘村屬一雜姓村落,以李、朱、曾三姓為主,均各建有祠堂。行政上被歸入新界西貢區範圍,地理位置介乎東九龍與新界東南邊緣之間,與東九龍之觀塘區藍田、秀茂坪東緣,屬於坑口鄉事委員會範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馬游塘 · 查看更多 »

馬會道

會道是香港新界北區粉嶺及上水新市鎮內的一條區域幹路。此路呈東西走向,西起上水梧桐河,接連文錦渡路;東至粉嶺和合石,接連百和路。除接連文錦渡路的一段,全線皆為四線雙程分隔道路。.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馬會道 · 查看更多 »

香港培正小學

香港培正小學是香港九龍何文田的一所小學,由香港浸信會聯會創辦,位於窩打老道80號,其校色分為紅色、藍色。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小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18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培正小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簡稱HSBC、滙豐)為滙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屬於滙豐集團的創立成員以及在亞太地區的旗艦銀行,也是香港最大的註冊银行,以及港幣的三間發鈔銀行之一(另外兩家是渣打銀行(香港)和中國銀行(香港)),總部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香港滙豐總行大厦,現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各附屬公司主要在亞太地區設立約700間分行及辦事處。 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7年營業收益總額2552.33億港元,稅前利潤增加13%至1,156.19億港元(2016年為1,027.07億港元)股東應佔利潤增加13%至885.3億港元(2016年為786.46億港元)資產總值上升5%至79,430億港元(2016年12月31日為75,490億港元)負債71903.60億港元(2016年12月31日為68698.16億港元)股東權益總額6964.8億港元(2016年12月31日為6280.06億港元).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 查看更多 »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Grade 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一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政府於2008年確立制度,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布為香港法定古蹟。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162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另有8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170幢。 此列表不包括已列為法定古蹟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Grade I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二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329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另有20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348幢。.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建築師學會

香港建築師學會(英文: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縮寫:HKIA)在1956年9月3日成立,是香港專業團體之一。現在,香港建築師學會共有約150位資深會員、近2,200名正規會員和逾500名聯繫會員和畢業生會員。 近年來學會更積極參與國際建築師協會、英聯邦建築師協會(CAA)和亞洲建築師協會(ARCASIA)等組織。學會每年舉辦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表揚會員的傑出建築作品。.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建築師學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仔

香港仔(Aberdeen)是香港南區的中心部份。而香港仔與鴨脷洲之間的香港仔海港被劃為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以住宅區為主,亦有少量工廠大廈。而香港仔以其漁村風味及海鮮,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狹義來說,香港仔的範圍為田灣以東、石排灣以南、黃竹坑以西、鴨脷洲以北的地方,有時會被稱為「香港仔市中心」以區分廣義上的香港仔。廣義來說,「香港仔市中心」以東的壽臣山、黃竹坑;以西的置富花園、華富邨、華貴邨、數碼港、田灣;以南的整個鴨脷洲;以北的石排灣、香港仔水塘、香港仔郊野公園,都是香港仔的範圍。2011年香港仔市中心、石排灣邨及漁光邨的人口合計39,377人。.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仔 · 查看更多 »

香港仔大道

香港仔大道 (英文:Aberdeen Main Road),是香港香港島南區香港仔市區內的大馬路,西起香港仔漁類批發市場,經過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之南邊工廠大廈群,至聖伯多祿中學轉東行,在香港仔水塘道轉南,和香港仔舊大街平行,出香港仔巴士總站上行車天橋止。此後香港仔大道自西向東單向行車,與香港仔海傍道分工,至逸港居為止。.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仔大道 · 查看更多 »

香港仔工業學校

香港仔工業學校(Aberdeen Technical School,中文簡稱叫香工;英文簡稱則叫ATS)早年是香港一所工業中學,前稱香港仔兒童工藝院,現在為一所以提供科學和科技課程為主的中學。另外,70多年歷史的舊翼校舍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學校於2006年起加建新翼。2012年,學校重辦寄宿服務,並提供宿費減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仔工業學校 · 查看更多 »

香港仔水塘

香港仔水塘是位於香港香港島南部香港仔郊野公園之內的香港仔谷的水塘。嚴格來說,香港仔郊野公園內有兩個「香港仔水塘」:香港仔上水塘和香港仔下水塘。 遊人可以從灣仔峽公園下望香港仔水塘。水塘附近除了設有多個燒烤地點,還有松鶴亭及主壩旁的太極台。由於沿途樹木蔭蔽,景色怡人,有很多紅膠木、大頭茶、錫葉藤及其他藤本植物,所以設有香港仔自然教育徑。綠色力量的環島行經常在這裡舉行。.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仔水塘 · 查看更多 »

香港哥爾夫球會

香港哥爾夫球會(The Hong Kong Golf Club)原名皇家香港哥爾夫球會(The Royal Hong Kong Golf Club),於1889年成立,為香港的一家高爾夫球會,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高爾夫球會之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哥爾夫球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遊艇會

香港遊艇會(英文:Royal Hong Kong Yacht Club)是香港其中一間歷史最悠久的會,亦為世界其中一間最大規模的遊艇會,有逾萬名會員,皆為航海或者划艇愛好者。除了位於奇力島的總部外,香港遊艇會在南區熨波洲及西貢Shelter Cove均設分會。.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遊艇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飛行總會

香港飛行總會(英文:Hong Kong Aviation Club)是香港最主要的業餘民間航空組織,其宗旨是推廣業餘飛行運動,為香港唯一一個提供飛行訓練、飛行教官訓練及簽發駕駛執照的組織。香港飛行總會前身是遠東飛行學校、香港飛行會及香港航空會三者。會址設於九龍馬頭涌宋皇臺道31號,鄰近前啟德機場。.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飛行總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規劃師學會

香港規劃師學會,是香港社團,學會組織,正式成立於1979年,而在1991年5月,根據《香港規劃師學會法團條例》成為法定團體。理事會按香港法例《規劃師註冊條例》組織。會所在鰂魚涌英皇道樂基中心。.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規劃師學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

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The Hong Kong Tuberculosis, Chest and Heart Diseases Association)是香港一個推動、聯繫及舉辦各項預防癆病、心臟病的健康活動及研究治療癆病、心臟病等工作的機構,總部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是國際防癆會(The 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分會之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建築

香港歷史建築,可泛指香港具有一定歷史的建築物,多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興建,除了富悠久歷史的寺廟、教堂及祠堂外,還有一些政府建築,如:水塘建築、軍營、官員官邸等。這些建築保留了不少早年香港居民的生活情況及信仰等,而由於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不少建築亦因而保留了殖民地時代的西方建築風格,一些更是中西合璧,成為香港獨有的特色建築。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亦有一套香港歷史建築的評級標準,以方便對最具價值的古蹟、建築物及文物進行保護。歷史建築一般先由香港公營機構古物諮詢委員會負責進行研究,然後再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有關決定,包括決定香港法定古蹟及評級香港歷史建築。 早期的香港歷史建築名單並不向外公開,一直只供政府內部參考,據古物古蹟辦事處稱是由於內容敏感,當中涉及私人物業,評級會對物業造成影響。至2007年1月9日,名單已開始逐步公開。 政府又考慮不斷開放一些香港歷史建築讓市民參觀,如有意將一級歷史建築西環濾水廠宿舍改作環境保護中心及將鰂魚涌林邊屋改作郊野公園中心,日後將對外開放。.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歷史建築 · 查看更多 »

香港法定古蹟列表

香港法定古蹟(Declared Monuments in Hong Kong),是指受到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所保護的歷史建築、以及考古或古生物地點與構築物。古物事務監督經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並經行政長官批准後,可刊憲公告宣布個別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為法定古蹟。 截至2016年5月20日,全港共有114項法定古蹟,其中45項位於香港島、11項位於九龍、50項位於新界(不包括離島)、8項位於離島。.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法定古蹟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新聞博覽館

香港新聞博覽館(Hong Kong News-Expo)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2號,鄰近永利街,前身是1953年興建的必列啫士街街市(Bridges Street Market)。這幢歷史建築是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批落成的其中一座公共街市,樓宇部分坐落美國公理會佈道所的舊址,孫中山先生1884年在此受洗成爲基督徒。中區是華人報業的發源地,香港最早期的報社都在這一帶設立辦事處。2013年,香港新聞教育基金根據「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三期)」的規定,獲准活化必列啫士街街市,將它發展為以新聞為主題的教育中心。 2016年4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8,530萬港元,資助活化必列啫士街街市。面積約一萬平方尺的香港新聞博覽館,預計在2018年底向公眾開放,將設有專題展覽區,介紹香港開埠以來新聞媒體的發展過程,並透過新聞片段,帶出香港百多年來政治、經濟及社會變化,展示資訊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香港新聞博覽館 · 查看更多 »

駱克道

駱克道(Lockhart Road)是香港灣仔至銅鑼灣的一條街道,西面連接軍器廠街,東面至銅鑼灣東角道。長約1700米。 駱克,曾任香港輔政司,全名為 J.。“駱克”這中文名字,是官式的譯名,是以沒有第二種譯法,跟其他香港的高官的譯名譯法有不同。這是因為他和中國訂過一張合同,在簽字時,需在中文本上有一官定的譯名所致。而港府用他的名字命名駱克道,也正是和這一張協定《香港英新租界合同》有關。 駱克道灣仔段有很多售賣裝修物料及從事室內設計的商鋪,為該類商鋪於香港島的集中地。而銅鑼灣段因鄰近崇光百貨等購物區,因此人流很高,假日更被劃為行人專用區。 2005年12月17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在香港舉行期間,來自韓國的示威者大舉攻破警方在駱克道的防線,企圖攻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事件演變成警民衝突。 2009年12月12日晚,銅鑼灣一段的駱克道近崇光百貨後門再次發生香港第五宗高空擲下腐蝕性液體事件,事件導致6人受傷。.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駱克道 · 查看更多 »

觀塘

觀塘(Kwun Tong),舊作官塘,位於九龍半島東面,屬於香港十八區的觀塘區,是觀塘區的主要部份,位於牛頭角東南,藍田西北,東至將軍澳道,西至勵業街與雅麗道。 觀塘是東九龍最大的工業區,也有住宅大廈。著名建築物有apm及創紀之城等;裕民坊是區內舊式市集,近年開展重建計劃,配合政府將觀塘轉型成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觀塘也是香港首座衛星城市。.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觀塘 · 查看更多 »

觀塘道

觀塘道(Kwun Tong Road)位於香港九龍東,連接觀塘與牛池灣兩地,是香港主要幹道之一。道路南連鯉魚門道、翠屏道,北接彩虹交匯處的龍翔道、太子道東和清水灣道,經過佐敦谷、九龍灣、牛頭角一帶,是東九龍主幹道路。.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觀塘道 · 查看更多 »

諸聖座堂

諸聖座堂可以指:.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諸聖座堂 · 查看更多 »

高街

街(High Street),原稱第四街,是香港西營盤的一條街道,單線行車,可容小巴及私家車由東至西走向,有一行收費咪表路邊泊車位,兩邊有行人道,西端連接薄扶林道,東端則連接般咸道。另外,在英国的牛津大學亦有一條同樣是東西走向的同名街道高街 (牛津)。.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高街 · 查看更多 »

譚公廟道

譚公廟道(Tam Kung Temple Road)是香港島東區的一條街道,在筲箕灣港島東區走廊北面,愛秩序灣海濱花園東面,面臨筲箕灣避風塘。 在香港,除了有一條位於筲箕灣的譚公廟道外,九龍土瓜灣亦有一條以譚公命名的街路譚公道,可是該處現時卻沒有譚公廟,據說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炸毀後沒有再重修。 座落譚公廟道的建築物包括建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並重建於2002年的譚公廟、筲箕灣基本污水處理廠、香港藝術學院、筲箕灣魚類批發市場、中銀香港倉庫及12間可能面臨搬遷的船隻維修廠。此外,在西面入口處設有一個露天收費停車場。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譚公廟旁會有神功戲公演,而舞獅舞龍的隊伍則由筲箕灣東大街巡遊至譚公廟道。.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譚公廟道 · 查看更多 »

譚雅士大宅

譚雅士大宅(Jessville,又稱薄扶林道128號)位於香港薄扶林薄扶林道128號,大宅連花園佔地逾3萬2,000多平方呎,由香港前首席大法官楊鐵樑爵士的岳父譚雅士於1929年購入地皮,於1931年建成,大宅名稱「Jessville」取自譚雅士愛妻名字杜佩珍(Jessie Tam)。譚雅士一直居住在大宅直到1970年左右為止。 譚雅士是執業大律師,二戰前曾任立法局和市政局非官守議員、東華醫院首總理、保良局主席等職,戰後曾任中央裁判司署裁判司和香港大學終身校董。.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譚雅士大宅 · 查看更多 »

魯班先師廟

魯班先師廟又稱魯班廟,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環青蓮臺15號,是香港島中唯一拜祭魯班的廟宇,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廟宇建於清朝光緒10年(1884年),屬兩進式非合院建築物,供奉三行祖師魯班。廟宇設置多堵精巧護牆及大量雕刻塑像、浮雕及壁畫。其旁(青蓮臺16至17號)則建有廣悅堂公所,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魯班先師廟 · 查看更多 »

鯉魚門

鯉魚門(Lei Yue Mun),古稱鹽江口,是香港海峽之一,為香港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與西面的汲水門相對,分隔香港島筲箕灣和九龍東部油塘。 鯉魚門的名稱除用於海峽本身,但海峽兩岸亦有以「鯉魚門」為名的地方,分別為九龍的魔鬼山及酒灣一帶,以及香港島的阿公岩一帶。但是,儘管仍有人對阿公岩一帶稱為鯉魚門,但香港島的鯉魚門知名度遠遠不及位於九龍東、以海鮮聞名的鯉魚門。 鯉魚門也是整個維多利亞港當中唯一仍未有進行填海的地方。.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鯉魚門 · 查看更多 »

鯉魚門天后廟

鯉魚門天后廟,又稱鯉魚門天后宮,是香港一所天后廟,位於九龍油塘鯉魚門,現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鯉魚門天后廟 · 查看更多 »

鰂魚涌

鰂魚涌(Quarry Bay)位於香港東區。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涌是北角的一部份,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但現在根據政府規劃署已獨立發展,現在大部分人說北角是舊稱呼。鰂魚涌的西部前稱麗池夜總會麗池。.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鰂魚涌 · 查看更多 »

貝澳

貝澳(Pui O),又稱杯澳,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離島區嶼南道,為大嶼山南岸的一個聚居地,由老圍、新村、羅屋和鹹田等幾條村落所組成。在歷史文獻中,稱為螺杯澳或者螺盃澳。從貝澳往西南為長沙,往東面為芝麻灣,往東南芝麻灣半島,往北面為南大嶼郊野公園。.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貝澳 · 查看更多 »

賽馬會德華公園

賽馬會德華公園(英文:Jockey Club Tak Wah Park)簡稱德華公園,為香港一座中式園林公園,位於新界荃灣市中心海壩村舊址,佔地約1.63公頃,由香港賽馬會贊助興建,第一期於1989年竣工,第二期於1995年竣工。賽馬會德華公園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為香港政府推介的拍外景場地。.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賽馬會德華公園 · 查看更多 »

鴨脷洲

脷洲(英語:Ap Lei Chau)是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香港仔對開的島嶼,與香港仔之間的海面是香港仔避風塘。整個島面積僅1.3平方公里,在2011年時住有約86,35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達66,426人。現時鴨脷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島嶼。若只計面積達0.1平方公里以上的島嶼更是世界第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鴨脷洲 · 查看更多 »

鴨脷洲大街

脷洲大街(Main Street, Ap Lei Chau),當地簡稱大街,是位於香港鴨脷洲東北部的一條大街。 鴨脷洲大街亦是鴨脷洲的中端位置,無論是鴨脷洲邨,山上利東邨、漁安苑,還是海旁的豪宅南灣、深灣軒的居民也會不時前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鴨脷洲大街 · 查看更多 »

鴨脷洲水月宮

脷洲水月宮是香港一座觀音廟,位於香港島南部的鴨脷洲,鴨脷洲大街181號,現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並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鴨脷洲水月宮 · 查看更多 »

跑馬地

跑馬地(Happy Valley),舊稱快活谷、愉園,原地名黃泥涌谷(Wong Nai Chung Valley,亦作Wong Nai Chung Kuk)或黃泥涌(Wong Nai Chung),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中南部,是香港早期開發的地區之一,因為毗鄰跑馬地馬場得名。跑馬地的交通不及銅鑼灣便利,但香港電車設有跑馬地支線,乘搭電車可直接抵達銅鑼灣及灣仔。跑馬地環境比較隱蔽,吸引不少名人入住。.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跑馬地 · 查看更多 »

鹿頸

鹿頸(Luk Keng)是位於新界東北區的東北部的地方,鄰近邊境禁區,面向沙頭角和深圳市鹽田區。由於位置偏遠,大型發展不多,至今仍保留不少自然生態,包括鹿頸附近的濕地和附近南涌的瀑布等自然景色。.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鹿頸 · 查看更多 »

軍地

軍地(Kwan Tei,亦作Kwan T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 (香港),位於龍躍頭之東北、孔嶺之西南、坪輋以南,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途經該地。除軍地村外,東面有新塘莆村和高莆村,北面有軍地北村及高埔北村,南面則有虎地排村和布吉仔村,西面有馬料水新村。.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軍地 · 查看更多 »

黃屋

黃屋是香港一座唐樓,位於香港島灣仔慶雲街2號至8號雙數門牌,現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黃屋建於1928年,樓高3層,擁有歐陸色彩的外貌。黃屋本來沒有名稱,因後來政府在收回黃屋後,以粉黃色的油漆美化外牆,黃屋因而得名。 黃屋鄰近藍屋,與橙屋同被視為「藍屋建築群」的一部份,將會一併發展。 地政總署於2009年4月30日宣佈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石水渠街、慶雲街及景星街的私人土地業權,以便市區重建局聯同香港房屋協會及政府進行市區更新計劃。.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黃屋 · 查看更多 »

黃竹坑 (香港)

黃竹坑位於香港島區,在香港仔中心之東,深水灣之西。在香港地區行政中,黃竹坑屬於南區,目前主要是一個住宅及輕工業區,並且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香港海洋公園的所在地。 黃竹坑東部的壽臣山一帶,曾經是香港圍的所在地,被認為是香港地名來源之一。原村的大部分已被政府拆卸,現僅存黃竹坑新圍和小部分黃竹坑舊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黃竹坑 (香港) · 查看更多 »

黃竹坑道

黃竹坑道(英文:Wong Chuk Hang Road)是香港的一條主要幹道,位於香港島南區的黃竹坑,大部份路段為香港1號幹線的一部份。幹線部份之道路西接香港仔海旁道,東接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及南風道的交匯處,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至於交匯處以東,黃竹坑道在壽山村道交界接駁香島道前往淺水灣及赤柱區。 黃竹坑道設有一條跨過南朗山道交界的行車天橋,稱為黃竹坑道天橋。天橋全長550米,雙程雙線分隔行車,耗資3億580萬港元興建,1998年10月動工,2001年12月通車。.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黃竹坑道 · 查看更多 »

黃麻角道

黃麻角道(Wong Ma Kok Road),是香港港島南區赤柱的一條行車主幹線,由北端的赤柱大街市集通車至赤柱半島南端的赤柱炮台,有對外的巴士經此街道。黃麻角道北接自赤柱村道與東頭灣道的交通交匯處,南至赤柱半島,路長如蛇是山坡路,雙線雙向行車,沿途經鄧肇堅運動場、赤柱軍人墳場、富豪海灣及黃麻角徑。 黃麻角道是赤柱區內最長的公路。 黃麻角道是以黃麻角村命名的,香港保衞戰前夕英國殖民地政府於赤柱南端收地興築黃麻角砲台,故於赤柱灣畔興建八間屋以安置黃麻角村八戶村民,同時開闢了黃麻角道連接赤柱軍營。.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黃麻角道 · 查看更多 »

黑角頭

黑角頭(英語:Cape Collinson,因此又稱歌連臣角,或寫作哥連臣角,得名於香港開埠時負責測繪的哥連臣中尉)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香港島東部,柴灣及小西灣以南,大浪灣以北的地方。因為黑角頭燈塔對開的海水清澈,所以成為釣魚勝地。不過由於並沒有正式的道路前往燈塔,沿途都是懸崖峭壁,所以釣友必須加倍小心。 連接黑角頭和大潭峽的歌連臣角道大致可反映出柴灣及小西灣填海前的海岸線。歌連臣角道以多墳場而著名。所以在日常生活上,「歌連臣角」多指歌連臣角道沿途,由峰華邨延伸至小西灣的墳場帶,而「黑角頭」則指原來的海角。.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黑角頭 · 查看更多 »

軒尼詩道

軒尼詩道(Hennessy Road,又譯軒尼斯道)是香港的主要道路之一,連接香港島西面的灣仔與東面的銅鑼灣。路線大致為東西走向,大部份路段為四線雙程行車,西接金鐘道,由軍器廠街交界起;東至渣甸街交界為止,連接怡和街,並與駱克道、謝斐道和告士打道的方向大致平行。這條道路的名稱,是以前香港總督軒尼詩命名,長約1860米。 軒尼詩道東段位於銅鑼灣中心區,可算是全香港最高人流的道路之一。因此汽車、巴士、電車與行人爭路的情況時常發生。 軒尼詩道東段由英皇集團中心至崇光百貨、西段由電訊盈科駱克機樓至警察總部有來回雙向電車路。為改善香港仔隧道往銅鑼灣、北角和九龍(東)方向擠塞情況,政府從2000年到2003年4月推行軒尼詩道巴士線試驗計劃。 2009年由張學友,湯唯主演的香港電影《月滿軒尼詩》即是以軒尼詩道為主題的愛情電影。.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軒尼詩道 · 查看更多 »

龍躍頭

龍躍頭(Lung Yeuk Tau),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以北,龍山山腳,麻笏河以東。俗名龍骨頭、龍屈頭或龍嶺,該地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而得名。 現今可考龍躍頭的最早居民爲宋代末年從潮州揭陽縣遷居而來的彭氏一族,惟彭氏在龍躍頭活動的歷史記錄甚少,而彭氏在該段時間的人丁相對單薄。元朝末年,原籍江西吉水的鄧氏鄧季琇(外號松嶺)遷移到龍躍頭,原龍躍頭彭氏出走至西南方的粉嶺圍定居,形成今天的「粉嶺彭氏」。自鄧季琇於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龍躍頭鄧氏至今已歷800多年,因--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形成現時的五圍六村,成爲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鄧氏的其中一個聚居處,據說龍躍頭鄧氏在歷史中某些時段的勢力更曾超越比其更早來到新界定居錦田、廈村一帶的鄧氏族人。.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龍躍頭 · 查看更多 »

龍鼓灘

龍鼓灘(Lung Kwu Tan,舊作Lung-ku-tan),原名花香爐,位於香港新界屯門的西面,區內有不少特殊建築,其中香港兩家大型發電廠便位於此,附近亦有不少燒烤場設施。龍鼓灘因為環境惡劣,四周都被附近的垃圾覆蓋。因此水質差劣,並不適宜游泳。一說龍鼓灘亦是南宋名將文天祥筆下《过零丁洋》中「皇恐灘」(或「惶恐灘」)之地。 龍鼓灘初期指當地的一海灘,得名起源自對開的龍鼓洲,因正好位置上對望,及後延伸指鄰近一帶地區。龍鼓灘主要分為龍鼓灘及北面的龍鼓上灘兩部份 ,地理上位處青山大冷水西側,西面臨海為龍鼓水道,南面為踏石角。.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龍鼓灘 · 查看更多 »

錦田

錦田(Kam Tin)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東面,具有悠久的歷史。錦田古稱岑田,明朝萬曆年間才改稱錦田。錦田位處多座包括大帽山等山中間的盆地,鄰接東面的石崗及八鄉,與西面的凹頭。錦田與屏山、厦村、十八鄉、八鄉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錦田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不少香港原居民在此居住,主要為鄧氏族人。鄉民在此興建了多座圍村,以吉慶圍最為著名。在錦田水尾村的鄉公所外,有一棵包圍著房屋而生長的樹木,被稱為錦田樹屋。據說錦田樹屋原是書齋,旁邊大榕樹自書齋主人搬走而無人打理。樹屋及後100年不斷生長,便形成樹根緊纏石屋的奇景。.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錦田 · 查看更多 »

茶果嶺

茶果嶺(Cha Kwo Ling),亦作茶菓嶺,是香港九龍東部的一個山丘,位於觀塘區油塘附近。此外,茶果嶺亦包括大型屋苑麗港城,和東區海底隧道九龍入口及收費廣場的所在地,而麗港城的 36、37、38座、麗港南街和國際幼稚園所在之地,是禮頓建築把茶果嶺山丘移去後才動土興建。.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茶果嶺 · 查看更多 »

茶果嶺天后廟

茶果嶺天后廟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位於九龍觀塘區茶果嶺,為香港少數完全使用麻石興建的廟宇,現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 茶果嶺天后廟是清朝道光年間時官府所建,並由當時觀塘居民合資。據廟門石額所記,現存的建築在光緒辛卯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建。 廟宇原本位於觀塘灣灣畔(今麗港城一帶),直至1941年因該址被選為興建亞細亞油庫,才搬到茶果嶺現址,並曾於1947年重修。於1999年再重修時,重現原本的石砌建築,呈現古樸的氣質。廟內正中的神壇供奉天后,以金黃色為主色,而左面的神壇供奉魯班,右面的神壇供奉觀音。 天后廟面闊三間,深兩進,規模屬中型。而最具特色之處是整座建築都用花崗岩建成,在香港以至鄰近地區,都是少見的例子。村民至今依然虔誠禮奉,每逢農曆三月廿三天后寶誕,村民舉辦別具特式的花炮巡遊以及粵劇賀誕表演慶祝。.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茶果嶺天后廟 · 查看更多 »

茶果嶺道

茶果嶺道(Cha Kwo Ling Road)是香港九龍觀塘區的一條道路,以途經的茶果嶺村命名。道路東起鯉魚門的崇信街和欣榮街,經過-晒-草灣及茶果嶺一帶,西面則連接鯉魚門道及偉業街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茶果嶺道 · 查看更多 »

舊域多利醫院

舊域多利醫院(Old Victoria Hospital),位於香港島山頂白加道15至17號,是香港昔日一所公營醫院,在1897年至1947年間運作。醫院關閉後,主樓被拆卸並改建為政務司司長官邸,建於1921年的產科翼樓(Maternity Block)保留,現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舊域多利醫院 · 查看更多 »

舊灣仔街市

舊灣仔街市,本名灣仔街市(Wanchai Market),是香港一座已拆卸的街市建築,位於香港島區的灣仔皇后大道東262至264號鄰近與灣仔道交界,與石水渠街傾對望。舊街市的建築是一幢戰前典型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or Art Deco, please refer- http://www.scmp.com/article/473770/twist-fight-wan-chai-market),建於1937年,,取代已經於1858年建成的第1代灣仔街市。 該建築由英國建築師組成的工務局設計,現已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不過發展商華人置業為興建壹環,舊灣仔街市後半部分已於2009年5月拆卸,只保留外殼及前半部分等四成半樓面面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舊灣仔街市 · 查看更多 »

船灣

船灣(Plover Cove)是香港一個海灣,位於新界東大埔區東北部。船灣的西部亦有一同名地方,但該地方的英文名則根據粵語音譯為「Shuen Wan」。其英文名字Plover Cove是紀念英國海軍船隻Plover號的。 在1960年代,因為海上水庫的興建,連接大美督和白沙頭的堤壩把船灣一分為二:堤壩以東的海灣在蓄水後成為船灣淡水湖,併入為沙頭角半島一部分;而堤壩以西的則被稱為船灣海(英文名仍為「Plover Cove」,亦有音譯「Shuen Wan Hoi」)。 1980年代,中華煤氣在大埔工業邨的煤氣廠投產,並在沙頭角半島近淡水湖主壩對出水域設立永久渡頭,用作接收海運石腦油(煤氣原材料)。 船灣鷺鳥林於1994年8月13日被劃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面積2.1公頃,位於船灣詹屋一帶,有百多個蒼鷺的鳥巢。.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船灣 · 查看更多 »

赤柱

赤柱(Stanley)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半島,淺水灣以東、石澳以西,是著名旅遊景點。 赤柱以前有很多木棉樹,树上有鮮紅色的花朵,在日出的陽光照耀下,树木看起來像赤紅色的柱,因而称为「赤柱」。.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赤柱 · 查看更多 »

赤柱大街

赤柱大街(Stanley Main Street)是港島區赤柱、近赤柱灣東面沿岸的一條街道,及其附近「赤柱市集」的區域的統稱。赤柱大街在假日遊人如鰂。 赤柱大街西望有美麗的海景,東邊路旁有不過六層高的一列唐樓群,有酒吧、西式餐廳及賣手信紀念品的小商店,附近是遊客觀光區,特別是海旁的一段,假日是步行街。由於酒吧林立,也有酒吧街之稱。 赤柱大街在2006年由建築署再行發展,在赤柱灣岸邊加建一段海濱長廊,於翌年竣工。.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赤柱大街 · 查看更多 »

赤柱公立醫局

赤柱公立醫局是香港的一座診所,位於香港島南部赤柱黃麻角道14號,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由醫院管理局管理。 赤柱公立醫局的建築原本是住宅,建於1930年代。1948年,當時的醫務衛生署(今衛生署前身)將其改為公眾診所及產科病房。1970年至1974年,由於香港出生率急速上升,該診所一度改為只提供產科病房服務。1974年至1975年,該診所也兼營家庭保健及牙科診所服務。 2002年7月,赤柱公立醫局由醫院管理局接管,繼續維持提供門診及產科服務。 Category:香港診所 Category: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Category:赤柱.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赤柱公立醫局 · 查看更多 »

赤柱炮台

赤柱炮台(Stanley Battery),位於香港赤柱半島的南端。於1936年開始興建,於1937年7月建成砲台後,東海岸射擊指揮部亦由魔鬼山遷移至此,赤柱炮台裝置有3門9.2吋大炮,大炮來自摩星嶺砲台及歌賦砲台。 香港主權移交後,赤柱炮台被評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赤柱炮台 · 查看更多 »

赤柱軍人墳場

赤柱軍人墳場(Stanley Military Cemetery),又名赤柱國殤紀念墳場,是香港開埠初期的1840年代,最早期的軍人墳場之一,設於香港南區赤柱半島黃麻角道;由「」建造和管理。最初主要安葬英國駐港英軍及其家屬。墳場曾經關閉,在1942年重開,以安葬當時在香港犧牲的香港保衛戰死難者,戰俘、平民、香港義勇軍及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BAAG)成員。.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赤柱軍人墳場 · 查看更多 »

赤柱村道

赤柱村道(Stanley Village Road),是香港島區赤柱的行車主幹線,所有對區外的巴士及小巴也經此街道。赤柱村道北起自赤柱峽道往淺水灣、黃竹坑、鴨脷洲和香港仔方向與大潭道往筲箕灣、太古及東區海底隧道的交通交匯處,南至八間屋,與黃麻角道及東頭灣道交匯點止。.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赤柱村道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

薄扶林(英文:Pok Fu Lam或Pokfulam)位於香港島南區,是香港島的市郊部份之一,通常指北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摩星嶺以南、南至瀑布灣的南區區域,其中薄扶林近南區部分的大部分私人屋苑(如置富花園)及別墅為香港中產階級至上層階級人士的集中地。.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道

薄扶林道(Pok Fu Lam Road)是香港連接中西區及南區的一條主要道路,同樣也是香港仔、鴨脷洲和薄扶林前往中環、上環及西區海底隧道之主要道路。道路由香港島西營盤開始,經石塘咀及龍虎山,並沿西高山及薄扶林直至瀑布灣,連接石排灣道,全長約4.9公里。根據早期香港幹線編號系統,薄扶林道屬於「71號幹線」。 薄扶林道大致可分為兩段。第一段為薄扶林道的主要部份,起自香港島南區瀑布灣華富道與石排灣道交界,環繞香港島西半山至山道(聖安多尼堂)分界,四線來回行車。第二段則由山道一帶下坡至西邊街與皇后大道西交界(前西區裁判法院)止,兩線來回行車,較為彎多路窄。.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薄扶林道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村

薄扶林村是香港一個歷史悠久的鄉村,位於香港島薄扶林,在置富花園旁,自17世紀開始便已出現,所以有「未有香港,便先有薄扶林村」的說法。 2013年10月9日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公布2014年監察名單,香港薄扶林村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文化遺產,顯示薄扶林村正受社會、政治、經濟變遷的威脅。世界歷史遺跡監察名單1996年起推出,兩年公布一次,這是首次有香港歷史遺跡入選。有形的遺產包括傳統村莊房子、村莊設置、李靈仙姐塔、牛屎湖等。無形的遺產包括李靈仙姐誕、薄扶林村舞火龍等。其中薄扶林村舞火龍在2017年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一些史學家和文化遺產專家把薄扶林村視為 」香港島唯一的傳統鄉村」。這也許是因為現今只有在薄扶林村才能發現原居民的後裔聚居的原因。薄扶林村是薄扶林文化風景的一部分。除那些法定/暫定古跡以外(杜格拉斯堡、伯大尼修院、譚雅士大宅等)在薄扶林, 還有不少有無形和有形的遺產在薄扶林村。然而,當地居民過去曾多次要求政府給予跟新界原居民等同的權益,但被政府拒絕之餘,還面臨被清拆的命運。.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薄扶林村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水塘

薄扶林水塘是香港第一個水塘,位於香港島薄扶林鋼綫灣對上,西高山和奇力山之間的薄扶林谷,薄扶林郊野公園之內。它分為上下兩塘,總共的儲水量約為26萬立方米(約6800萬加侖)。.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薄扶林水塘 · 查看更多 »

藍塘道

藍塘道(英語:Blue Pool Road)是香港島灣仔區跑馬地的一條上山道路,全長1.5公里。.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藍塘道 · 查看更多 »

藍地

藍地(Lam Tei)是香港新界屯門區的一個地方的名稱,位於屯門以北,洪水橋以南,東有元朗公路,青山公路(藍地段)將藍地分隔為東西兩部。 傳統商業中心為藍地大街。區內有屯門旅遊景點之一妙法寺。深港西部通道中的港深西部公路於藍地和元朗公路接駁。.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藍地 · 查看更多 »

鑽石山

鑽石山(Diamond Hill)是香港九龍的山峰之一,其附近開發區、平地和住宅區也稱作鑽石山。鑽石山位於黃大仙以東,慈雲山以南,上元嶺以西,大磡以北,主要是一個中產階層住宅區。同時已經開始的地鐵沙中線,鑽石山是一個重要中轉站。.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鑽石山 · 查看更多 »

鄧鏡波學校

鄧鏡波學校(Tang King Po School)於1953年創校,並以香港著名工業家及慈善家聖思物德騎尉爵士鄧鏡波命名。鄧創校的目的,主要是為青少年提供紮實的基本教育,尤注重天主教德育培養,並為此慷慨捐出款項作建築校舍之用。其佔地17,000平方米。1951年,香港政府以象徵式年租批出土地,指定用作興建一所非牟利學校。2011年,校園被政府列入為三級歷史建築。位於九龍的鄧鏡波學校 簡稱「九鄧」或「波記」,鄧鏡波學校學生 簡稱「波記仔.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鄧鏡波學校 · 查看更多 »

醫局街

醫局街(英文:Yee Kuk Street)是香港九龍深水埗的一條單向街道,與荔枝角道平行。東南面起自界限街,西北端左轉連接九江街,這一段長約600公尺。 醫局街在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西北面的發祥街起另有一小段,只有約60公尺,該處為醫局街555號怡高工業中心,醫局街盡頭為宏昌工廠大廈東南面前的未命名通路,車輛只准左轉入該通路,繞到宏昌工廠大廈北面,可駛出荔枝角道,或繞回醫局街。 這兩段的醫局街被深水埗公園、東京街及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所分隔,該處昔日為深水埗軍營。.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醫局街 · 查看更多 »

長洲 (香港)

長洲(Cheung Chau)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因狀似啞鈴而有啞鈴島(Dumbbell Island)的別稱,位於大嶼山東南方,屬於連島沙洲,北望喜靈洲,其西南方有石鼓洲,距離香港島西南方約10公里。長洲行政上被劃入香港十八區中的離島區,島上人口約4萬,是離島區中人煙最稠密的島嶼。長洲對內沒有陸上公共交通,基本發展尚算完善,除了有警署、消防局及醫院等基本設備外,島上也有學校、公共屋邨和綜合大樓等基礎建設。 長洲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島上有不少觀光名勝,例如張保仔洞、北帝廟和長洲石刻等;而渡輪碼頭沿岸一帶則海鮮食肆林立。此外,長洲每年均會舉辦盛大的太平清醮,這項活動是長洲最大型的傳統節目,每次均吸引大批人士慕名參觀。島上設有不少青年旅舍、渡假屋,也有酒店。.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長洲 (香港) · 查看更多 »

長洲醫院

長洲醫院(英文:St.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長洲醫院 · 查看更多 »

長洲戲院

長洲戲院(Cheung Chau Cinema)位於香港長洲新興後街120號,面積達3萬多平方呎。戲院服務長洲坊眾愈六十載,至1990年代初結業,現已荒廢多年。.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長洲戲院 · 查看更多 »

若虛書室

若虛書室,又名維新堂,座落於香港元朗屏山坑尾村內,鄰近洪聖宮,並未列入文物徑內,是屏山文物徑的沿線文物之一。若虛書室於明末由屏山鄧族十八世祖鄧若虛所建,至今已有超過300年歷史。在1981年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若虛書室以往是供族中弟子讀書的地方,書室內亦有設有宿舍。 若虛書室曾於60年代進行大型修葺,許多內部結構已經修改了。 若虛書室大門聯: 門環碧水觀龍躍,地枕屏山聽鹿鳴。 若虛書室大廳聯: 福祿自天來仍賴先人積德, 壽元憑命注還祈後世延齡。.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若虛書室 · 查看更多 »

英基學校協會

英基學校協會(簡稱英基;英文: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縮寫:ESF)是香港的非牟利教育組織,營辦的22間教育機構以國際小學及中學為主,為全亞洲最大的國際學校協會。 財務報告顯示,英基學校協會每年學費收入9.43億元,每年獲政府資助2.67億元,儲備約8,800萬元。.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英基學校協會 · 查看更多 »

英皇道

英皇道(英語:King's Road),香港島東區的一條主要道路,由天后開始,經北角到達西灣河的西部,西接高士威道,東接筲箕灣道,全長約4.2公里。 英皇道最大的門牌號碼是位於英皇道1128號的康山花園第10座,是香港島以門牌號碼來計最大的號數。.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英皇道 · 查看更多 »

雲地利道

雲地利道,(Ventris Road),是香港島快活谷的一條行車馬路,單程路南北走向,南起自跑馬地藍塘道,近北帝譚公廟及巴士站和跑馬地電車總站,北至樂活道近黃泥涌道教堂。 雲地利道稱為跑馬地豪宅區之一,西望香港賽馬會馬場及兩所同名小學及中學。.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雲地利道 · 查看更多 »

虎地

虎地(Fu Tei,舊稱Bowring)是香港地方,位於新界屯門區桃園圍以南、屯門河以東、青田路以北,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宣佈將屯門/青山發展為新市鎮後,虎地成為其部份,訂為屯門新市鎮第52區,位處屯門新市鎮東北端,鄰近藍地。.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虎地 · 查看更多 »

F11攝影博物館

F11攝影博物館是香港一間私營博物館,以攝影為主題,於2014年9月起開放。F11攝影博物館位於跑馬地毓秀街11號,位置所屬的建築物為戰前建築,因充滿裝置藝術風味而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博物館創辦人蘇彰德原本是一名律師,以名人名義投入9,000萬港元購入整棟物業,額外再投入1,500萬港元改建及活化為博物館,博物館的地下及一樓將作舉辦展覽之用,而二樓則為Leica相機私人博物館。博物館首個展覽是著名攝影師埃利奧·特歐維特的作品。.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F11攝影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柯士甸山道

柯士甸山道(Mount Austin Road)是香港島太平山山頂上位於最高的一條車路,單線雙向行車,上山斜坡路。柯士甸山道街口在爐峰峽凌霄閣以西,沿途經過柯士甸山遊樂場、舊總督山頂別墅守衛室及山頂公園,止於無線電站。柯士甸山道沿途有住宅岫雲、山景花園別墅、柯士甸山道8號、山頂花園、耕耘草廬及豐林閣。.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柯士甸山道 · 查看更多 »

柯士甸道

柯士甸道(Austin Road)是香港九龍尖沙咀的一條主要道路,通常被視為尖沙咀與佐敦的分界線。道路為東西走向,大部份路段為四線雙程行車。道路由接駁暢運道與漆咸道南交界開始,中途與彌敦道等道路相交,至廣東道為止。道路於1870年代興建,並以當時香港輔政司柯士甸命名。柯士甸任內鼓勵在香港任職的英國公務員學習中文和華語,改善官員與市民溝通不便的問題。 1998年,隨著西九龍填海工程完成,柯士甸道以西興建了一條新道路,稱為柯士甸道西,它將原有柯士甸道向西伸延至雅翔道,即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一帶,並設有預留位可繼續西延。隨著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西九龍站工程接近尾聲,柯士甸道西近連翔道一段成為地下行車路之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柯士甸道 · 查看更多 »

柴灣

柴灣(Chai Wan),是香港島東區的一個地區,屬於香港市區範圍之內。柴灣隔鯉魚門海峽與九龍東相望。.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柴灣 · 查看更多 »

掃管軍營

掃管軍營(英文:Perowne Camp)又名寶隆軍營或寶龍軍營,毗連歌頓軍營(Gordon Hard,即「下掃管軍營」),是香港一座停止運作的軍營;現時該處為國際十字路會會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掃管軍營 · 查看更多 »

林村

林村(Lam Tsuen),全稱林村鄉,是香港新界大埔區林村谷的一個地方。該處北面為大刀屻,西南為大帽山,中間被通往錦田的林錦公路貫穿,東至圍頭村輋地,西以嘉道理農場爲界,有林村河流經,而大刀屻山體大部分已被納入林村郊野公園範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林村 · 查看更多 »

東平洲

東平洲(英語: Tung Ping Chau;正式中文名稱為平洲,為免與香港另一島嶼坪洲混淆,故加上東字作識別)是香港最東北的島嶼,屬香港十八區的大埔區,位於大鵬灣,其東面對岸為深圳之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及南澳鎮,兩者距離比和香港陸地還要近。東平洲全島面積1.16平方公里。 東平洲獲由香港郊野公園之友會、國際獅子總會港澳303區及漁農自然護理署在2006年12月舉辦,「香港十大勝景選舉」第二名 。.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東平洲 · 查看更多 »

東頭村 (十八鄉)

東頭村是在香港新界元朗區十八鄉的一个鄉村,临近蔡屋村。需注意的是本村並不接近青山公路元朗段上的東頭村巴士站。 交通工具:.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東頭村 (十八鄉) · 查看更多 »

東院道

東院道(英文名:Eastern Hospital Road),是香港島銅鑼灣南部掃桿埔的一條道路,因東華東院而得名。 與東院道相聯的街道有銅鑼灣道、嘉寧徑、棉花路、大球場徑及加路連山道 東院道沿途還有其他著名建築物,包括聖保祿醫院、聖馬利亞堂、掃桿埔運動場、何東中學、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及孔聖堂中學。 東院道是一條J字型的平路,路上有不少學習駕駛的車輛出沒,也曾是香港考車牌場地之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東院道 · 查看更多 »

東涌 (香港)

東--(Tung Chung)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北部,屬於離島區,為北大嶼山新市鎮發展分期的一部分,東涌於香港國際機場及港珠澳大橋的附近,為香港出入境其中一個樞紐,東涌新市鎮有鐵路和公路連接港島、九龍的市區,新界西的屯門、元朗、荃灣以至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的澳門、珠海及深圳市。.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東涌 (香港) · 查看更多 »

東方紗廠

東方紗廠(英文:Eastern Cotton Mills)位於香港九龍城區馬頭角木廠街7號的工業大廈,在1954年興建,1981年廠房結業後改為倉庫用途。廠房具1950年代實用主義建築風格,2010年11月10日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因業主與香港特區政府就保育方案未能達成共識,東方紗廠最終於2012年被清拆,僅留下一幅不能反映其建築特色的外牆立面。.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東方紗廠 · 查看更多 »

松柏塱

松柏塱(Tsung Pak Long),位於香港新界上水西部泛濫平原的淡水濕地,是一條香港圍頭與客家雜居的圍村,具體位置爲大頭嶺、青山公路、塱原和石上河之間。松柏塱村由黃、劉、陳、李、鄺及簡姓六個宗族約於20世紀初期建立,村前建有五間這五姓族人的祠堂。村內不少古建築仍保留原來風貌,可說是香港現在保存最好的客家圍村。著名前練馬師簡炳墀為松柏塱原居民,並獲選為松柏塱村村長。由於松柏塱一開始便是雜姓村落,其內部也分爲不同姓氏的聚居群落,當中最著名的便是客家圍。自粉嶺公路建成後,松柏塱被分隔成南北兩部分,由行人天橋連接,松柏塱村主體位於粉嶺公路北面,公路南面亦有少量村屋,高爾夫景園和愛園別墅也屬松柏塱範圍內。.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松柏塱 · 查看更多 »

梅窩

梅窩(Mui Wo),古稱梅窠或者梅蔚(粵語窠與窩同音),位於香港新界離島區大嶼山的東南部。梅窩環境優美,為香港郊遊度假的一个好去處。早年青嶼幹線及港鐵東涌綫未落成前,梅窩是除了愉景灣外,大嶼山居民往返香港島的唯一通道,從前由香港市區到訪寶蓮寺,通常會先到達港外線碼頭,乘搭渡輪到達梅窩,最後轉乘巴士到寺。.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梅窩 · 查看更多 »

榕樹灣

榕樹灣是香港南丫島西北的一個海灣,北接牙較灣,東望榕樹嶺,南面與香港電燈的南丫發電廠相隔蠄蟧磡。在中環有港九小輪直達榕樹灣,亦有翠華船務來往香港仔(經北角村)。南丫島有70%居民住在榕樹灣一帶,由於鄰近發電廠有一些外籍工程人員,加上其悠閒氣氛,近年吸引不少外國人在此居住,並開設書店及咖啡室等店舖。 Yung Shue Wan Main Street.jpg|榕樹灣大街 Yung Shue Wan Plaza Road.JPG|榕樹灣廣場路 Yung Shue Wan Plaza (blue sky).jpg|榕樹灣廣場 North Lamma Clinic.JPG|北南丫診療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榕樹灣 · 查看更多 »

槍會山軍營

槍會山軍營又作鎗會山軍營(英文:Gun Club Hill Barracks)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其中的一座軍營,位於香港九龍佐敦東部柯士甸道、加士居道及漆咸道南一帶。.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槍會山軍營 · 查看更多 »

樟樹灘村

樟樹灘村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白石角大埔尾,是一條客家原居民鄉村,與毗連的大埔尾村同屬大埔七約中「樟樹灘約」的「樟樹灘鄉」。樟樹灘村由於四周樹林以樟樹居多而得名,但於日治時期遭大量砍伐,至今僅存數棵,樟樹灘村村公所內的碑刻有提及:「本村原名樟溪」,另有土名稱額珠頭、白石角、檸檬窩、蕉坑、排門、橫巷、店巷、官坑、黃坭塊、新屋家、螺殼峴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樟樹灘村 · 查看更多 »

樟樹灘村協天宮

協天宮古廟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白石角客家原居民鄉村樟樹灘村,由溫姓始祖建立,建造日期不詳,協天宮作為樟樹灘村各個姓氏的共同建築物,在村公所出現之前,是全村包括已分拆獨立的大埔尾村的最高權力組織。現時是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物。.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樟樹灘村協天宮 · 查看更多 »

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

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英文:Airport Core Programme Exhibition Centre)位於香港新界汀九青山公路401號,是一座以《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為主題的展覽館,於1996年啟用,由新機場工程統籌署管理及運作。該署於1998年解散後,展覽中心交由民政事務總署荃灣民政事務處管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 · 查看更多 »

橫台山

橫台山是香港新界元朗區八鄉的一個鄉村地區,位於粉錦公路與錦田公路之間,具有多條以橫台山為首的原居民村落,包括:橫台山下新屋、橫台山永寧里、橫台山河瀝背、橫台山散村及橫台山羅屋村。除此之外,橫台山尚有一條非原居民村落─—橫台山菜園村 。 Category:八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橫台山 · 查看更多 »

橫洲 (元朗)

subst:subst/leftUnreferenced/auto 自动产生。 --> 橫洲(Wang Chau)是位於香港元朗區元朗市中心西北面的一個鄉村地區,傳統範圍包括朗屏邨及元朗工業邨,北面毗連天水圍新市鎮。 横洲原指元朗舊墟西面一處瀕海的小山崗,其西北面與丫髻山遙遙相對。滄海桑田,現時這個山崗已變成內陸小山丘,但在古時卻是三面均為澤地包圍,遠看像座横於海上的山嶺,横洲之名因此而來。 現時横洲的主要村落「横洲六村」雖以横洲為名,但其實更靠近區內另一座名爲豬黃嶺的山崗,而横洲路更是位於十八鄉大橋前元朗邨側。.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橫洲 (元朗) · 查看更多 »

歌賦山道

歌賦山道(Gough Hill Road)是香港香港島中西區歌賦山的一條街道,連接種植道、山頂道、忌利文道及百祿徑。歌賦山道是以英國統帥歌賦或稱臥烏古(Field Marshal Sir Hugh Gough, 1st Viscount Gough)的名字來命名。該區為香港島山頂著名的住宅區,附近豪宅林立。部分香港名人包括羅建生、馬道立、李澤楷、何超瓊等均聚居於或持有歌賦山道物業。在2016年,歌賦山道15號以成交價達約21億元出售,成為該年全球最貴的豪宅。.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歌賦山道 · 查看更多 »

歌賦山變壓站

歌賦山變壓站是香港僅存於戰前興建的電力變壓站,位於香港島太平山頂歌賦山道近山頂道交界,現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歌賦山變壓站於1940年由香港電燈興建,現時仍用作變壓站之用,主要為附近街道供應電力。由於變壓站的機器隨科技進步而令其體積縮小,變壓站部份多出來的空間已改作車房之用。.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歌賦山變壓站 · 查看更多 »

永寧圍

永寧圍位於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位於永寧村以北,是龍躍頭鄧族聚居的圍村,為龍躍頭「五圍六村」之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永寧圍 · 查看更多 »

汝州街

汝州街是一條位於香港九龍的街道,其名稱乃取自中國河南省的汝州市。它北起自欽州街近西九龍中心,南至旺角太子一段的砵蘭街,全長約1公里,與基隆街及大南街平行。 汝州街有不少衣物配件的店舖,更有很多專門售賣小圓珠(粵語稱為「珠仔」)的店舖,因此有珠仔街的別稱。這些小圓珠以木材、塑膠、水晶及玻璃製造,可用作自製首飾、玩偶之用。.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汝州街 · 查看更多 »

汀九

汀九 (Ting Kau),是香港新界西部的一個地方,位於油柑頭與深井之間,地區行政屬於荃灣區,亦是汀九村之所在。青山公路汀九段沿線有不少海灘,因此汀九曾經是游泳勝地,曾於九十年代這些海灘受到污水及機場核心發展計劃的污染封閉,但隨著水質改善計劃,已於2011-2014年陸續重開。值得一提,於都會區下荃灣海岸線以汀九橋以東為界線的維港範圍內不准游泳條款中,〔目前香港法例第313章附屬法例《船舶及港口管理規例》下,未經海事處處長批准,任何人均不得在維港游泳〕。雖然汀九對上的山頭有具規模的屯門公路及汀九橋,但並沒有支路連接汀九。早於四十五十年代曾與深井發展成豪宅區,當中包括紅樓。雖然發展不及都會區,但其位於香港範圍的中心點,及相對其他地區比較鄰近機場及青馬大橋,所以近年與深井及油柑頭一帶成為再度受注視的豪宅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汀九 · 查看更多 »

汀角

汀角(Ting Kok),為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新界大埔區內,處船灣海北岸,在布心排與大尾篤之間一帶。 坐落在八仙嶺的山腳,附近有很多燒烤場,所以假日,尤其星期六有不少慕名而來遊樂的市民在此站下車,前往就近的燒烤場該地為汀角村的所在地。而汀角的海邊也是紅樹林棲身之地,汀角攀樹蟹於該處被發現,亦以該地名命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汀角 · 查看更多 »

河上鄉

河上鄉(Ho Sheung Heung)是香港的一條鄉村,位於新界北區上水之西,鄰近塱原濕地、雙魚河及古洞北,屬於上水鄉事委員會範圍。該村由侯姓族人於明朝初重建,其後其族人更發展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該村至今仍有人居住。 河上鄉內的居石侯公祠是村內的地標建築,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村內還有洪聖古廟及排峰古廟等歷史建築。 河上鄉村位於鴻淘荳品廠對面之河溪學校(小學),現已荒廢;校內設有石屎水泥/混凝土(紅毛泥,客家話用語)籃球場。鴻淘荳品廠旁邊之區域市政局遺產(早期由市政總署負責建造)——鄉郊旱廁(編號:N-9),於2007年完成翻新改建工程,成為設有坐廁之水廁。 河上鄉鄰近的金錢村、燕崗村和丙崗村均爲與河上鄉侯氏同宗之村落。.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河上鄉 · 查看更多 »

油麻地

油麻地(Yau Ma Tei),本名油蔴地,是位於香港九龍西部的地區,行政上屬於油尖旺區,其傳統範圍北至登打士街與旺角分界,南至柯士甸道接尖沙咀和佐敦。而區內的廣華醫院亦是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的出生地。.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油麻地 · 查看更多 »

沙宣道

沙宣道(Sassoon Road)是一條位於香港島南區的道路,連接西高山薄扶林道瑪麗醫院一帶及域多利道近沙灣一帶。取名為紀念猶太籍商人、上海地產大亨維克多·沙宣(Sir Victor Sassoon)。沙宣道一帶是高尚住宅區。香港不少富豪都居住於此,包括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此外,沙宣道是香港大學沙宣道校園的所在地。沙宣道近九成的物業都是屬於香港大學的。.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沙宣道 · 查看更多 »

沙羅洞

沙羅洞,又寫作沙螺洞,是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的一個盆地,佔地超過80公頃。整個盆地被八仙嶺郊野公園環抱,原有三條傳統村落,分別是張屋、李屋和老圍。沙羅洞是香港唯一的淡水濕地,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香港接近六成半的蜻蜓品種(截至2008年末有72種,全港115種),以及三成半蝴蝶物種,故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沙羅洞 · 查看更多 »

沙田

#重定向 沙田_(香港).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沙田 · 查看更多 »

沙螺灣

沙螺灣(Sha Lo Wan)是香港大嶼山西北部的一個海灣,面向香港國際機場。 《新安縣志》提及沙螺灣,比「香港」兩字更多。明朝,大嶼山仍盛産沉香時,香木會運到沙螺灣包裝、加工,再運到香港仔石排灣,然後轉運到現稱廣州的集散地。 沙螺灣早年已有人聚居,主要為文姓。建有多條村落,包括沙螺灣村及沙螺灣新村等,村民開墾了一些果園。在海灣畔有一座始於乾隆39年(1774年)的把港大王廟(亦稱為「把港古廟」和「洪聖廟」),已有超過200年歷史。沙螺灣北端則建有碼頭。 雖然沙螺灣對面的赤鱲角在1990年代興建新機場時曾經大興土木,但仍保留了不少自然生態,包括一棵已有300年歷史的大樟樹,及鄰近地區的一些紅樹林等。沙螺灣西面原有一凸出海角,因新機場填海,為免影響東涌灣水流而遭削掉。 沙螺灣村的沙灘本來極多沙螺沙蜆。1960年代,香港旱災,這沙灘的沙運到石壁建水塘,成為現今的石壁水塘。加上後來赤鱲角機場填海,截斷沙螺灣海域海水。現在沙灘已荒廢,涌口無水,灣村破落。 沙螺灣是興建中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方面其中一個建議落腳點。 曾有建議延長深屈道到沙螺灣,但最終沒有成事。.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沙螺灣 · 查看更多 »

沙頭角

沙頭角(香港部分-Sha Tau Kok,中國大陸部分-Shatoujiao)是位於香港北區和深圳盐田区邊界上的地方,橫跨兩地,以前是人煙興盛的村莊,當1898年新界正式租借與英國時,以沙頭角河分界,劃分為香港邊境禁區,當中河尾一段成為中英街。早在清代,沙頭角的東和墟已為興盛的墟市,但隨著英國租借新界,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內,令村民來往不便。及後位於香港境內的部分沙頭角範圍劃為禁區,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沙頭角,使沙頭角難復當年的興盛。 香港境內的沙頭角已建為一個小市鎮。沙頭角市中央為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周圍還有多條以「順」字開頭的街道。其中沙頭角邨為大部分居民居住的地方。以前,不少沙頭角居民是海邊柵屋為居,就是住在船上的艇民,及後房協的沙頭角邨落成,很多居民因此上岸,搬進公共房屋,而車坪街及新樓街仍然有一定數量的樓宇。沙頭角另一標記為沙頭角碼頭。沙頭角碼頭位於海中心,有一條百多米長的橋將碼頭和陸地連接,碼頭有街渡前往吉澳、三椏等新界東北鄉郊地區。 自英國於1899年接管香港新界後,直到1980年前,港英政府將現今北區範圍劃分四個分區,其中之一就是「沙頭角區」,由於此制度沿用近80年之久,故此現今香港方的「沙頭角」在廣義上也涵蓋原「沙頭角區」所覆蓋的地方,包括蓮麻坑、萬屋邊、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頸等地,而新娘潭路以東的半島也被稱爲「沙頭角半島」(包括船灣淡水湖),故此該半島上的烏蛟騰、谷埔、鎖羅盆、荔枝窩等地,以及印洲塘一帶以吉澳爲首的島嶼都屬於沙頭角的一部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沙頭角 · 查看更多 »

沙頭角公路

沙頭角公路(英語:Sha Tau Kok Road)是香港早期興建的公路之一,連接新界粉嶺及沙頭角,全長10.5公里,由馬會道至坪輋路一段為雙程四線分隔車道(為路政署於1995-1999所擴建),其餘路段為雙程雙線道路。沙頭角公路主要分作4段,起始是龍躍頭段(粉嶺鐵路站至流水響)、馬尾下段(高埔至大塘湖)、禾坑段(萊洞至麻雀嶺)以及石涌凹段(鹽灶下至沙頭角邊境檢查站)。 沙頭角公路是繼青山公路和大埔公路後,香港政府興建的第三條主要公路,於1927年正式通車。公路的通車,使當時九廣鐵路的沙頭角支線於1年後的1928年停辦。 沙頭角公路大部分路段限速為50公里,但禾坑一段限速達70公里,現因道路工程而改為50公里。.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沙頭角公路 · 查看更多 »

沙頭角支線

沙頭角支線(1912年4月1日-1928年4月1日)是九廣鐵路於香港新界北區的一條已經廢止的鐵路線,由今日的粉嶺站通往沙頭角。支線於1912年開通,直至因沿線興建了公路而客量大跌,終於在1928年廢止,營運了僅16年。.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沙頭角支線 · 查看更多 »

沙江圍

沙江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廈村附近,但屬屏山鄉事委員會,由東莞莫氏十二世祖莫南僑遷居到屏山作生意,並在此的一片沙土上始建了沙江圍,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了。圍村前有條流通流浮山和天水圍新市鎮的小河。 沙江圍太平清醮六年一屆,最近一次於2013年舉行。.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沙江圍 · 查看更多 »

泰亨鄉

泰亨鄉(Tai Hang Village,亦作Tai Hang Heung),舊名叉坑,亦稱太坑,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北部,林村谷與上水粉嶺平原之間,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文氏的其中一個聚居地。.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泰亨鄉 · 查看更多 »

泰康圍

泰康圍是香港新界原居民鄧氏興建的一個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錦田街市後方,與吉慶圍、永隆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泰康圍 · 查看更多 »

洪嶺站

洪嶺站,又稱為孔嶺站,是沙頭角支線的中途站,位於粉嶺孔嶺沙頭角公路旁,近坪輋路,是整條支線唯一尚存的建築物。車站於1911年動工興建,1912年4月1日正式啟用。後來因沙頭角公路的興建導致支線虧損連連,最終於1928年停止服務,洪嶺車站亦從此關閉。其後於1930年代移交給政府,期間曾用作工務局倉庫。後來車站荒廢,被人非法堆放雜物及建築材料,近年政府才為車站圍上鐵絲網作保護。現時車站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洪嶺站 · 查看更多 »

洪水橋

洪水橋(Hung Shui Kiu)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小型鄉鎮,位於屏山西南面與屯門區的鍾屋村之間。洪水橋原名紅水橋,建於紅水河支流之上,該支流傳統上是元朗和屯門的分界線;但現時因為十八區區域劃界原因,大部份地方歸屬於元朗區的廈村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洪水橋 · 查看更多 »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活化歷史建築--計劃(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於2004年由當時的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首先提出的概念,香港特區政府在2008年起推出政策,將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及法定古蹟活化再用,當局向zh-hans:非营利组织;zh-tw:非營利組織;zh-hk:非牟利機構;zh-mo:非牟利機構;-提供非經常性撥款、象徵式租金、非經常性補助金等財政援助,以便承辦機構經營社會企業,以營運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 查看更多 »

深水埗

深水埗(Sham Shui Po)是香港十八區的深水埗區之主要部分,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有着悠久的歷史。當中「埗」、「埔」、「埠」三字相通,皆有碼碩的意思,由此可知深水埗過去是繁忙的深水碼頭。 深水埗包括深水埗區原有臨近海傍的一部分,大致上以大埔道、界限街和欽州街為界,七八十年代以通州街為海岸綫,其後因應填海工程而成為現今模樣。欽州街至東京街則為深水埗與長沙灣的過渡地帶,故此深水埗區議會的長沙灣選區大部份屬於深水埗範團。深水埗人口密度非常高,區內有業主經營劏房、棺材房以至籠屋,部分居所生活環境惡劣。深水埗與又一村、石硤尾、長沙灣、荔枝角、昂船洲等地在行政區劃上同屬深水埗區,而這些地區沒有明顯分界而且互相交接,加上興建地鐵荃灣綫時,深水埗區的車站沒有按照其所在地的地名進行命名,區內設施亦有類似情況,因此市民經常出現混淆,將深水埗區內非深水埗的地方誤作深水埗的一部分。 現今深水埗已經成為九龍西北部的核心區,商業活動發達,並已經成為電子產品、潮流玩意、服裝配飾、古玩玉石等多方面商品集中地,每天車水馬龍、熙來攘往。而深水埗西填海區深旺道一帶亦陸續發展高密度的住宅區,區內亦有零星的重建項目,改變外界對深水埗集中着傳統唐樓的印象。.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深水埗 · 查看更多 »

深水埗天后廟

深水埗天后廟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位於九龍深水埗醫局街,座北向南。廟宇建於清朝光緒27年(1901年),並曾於1990年重修。廟宇現時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 深水埗天后廟除了奉祀媽祖外,還有包公、觀音、關帝及太歲等神祇。廟內存有民國2年(1913年)的門聯及民國四年(1915年)的銅鐘。中門門框兩旁刻有「百粵著聲靈大道為公鍚福自天宏啟宇;八方虔禱祀群生在宥臚歡薄海慶安瀾」的對聯。廟內曾設深水埗公立醫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深水埗天后廟 · 查看更多 »

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

三太子廟又稱三太子宮,是香港唯一供奉中國神話封神榜主角的廟宇,內裡供奉哪吒三太子。廟宇位於九龍深水埗汝洲街,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三太子宮側建有北帝廟,又稱北帝宮。兩廟同於1931年撥歸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1985年及2006年曾進行重建工程。.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 · 查看更多 »

深水灣徑

深水灣徑(Deep Water Bay Drive)位於香港島南區壽臣山,是深水灣道的支路,主要為一條行車線上下山道,附設行人路長街梯捷徑,當地只有兩處住宅建築物,命名為青巒和嘉名苑豪宅。.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深水灣徑 · 查看更多 »

清水灣

清水灣(英文:Clear Water Bay)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清水灣半島東南部,設有兩個泳灘,分別為清水灣第一灣和清水灣第二灣。.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清水灣 · 查看更多 »

清涼法苑

清涼法苑是香港一座佛教建築,位於新界屯門區虎地青山公路21咪,鄰近疊茵庭及極樂寺。清涼法苑現有四幢平房建築,其佛殿及淨恩小築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清涼法苑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木廠街

#重定向 馬頭角十三街#木廠街(Mok Cheong Street).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木廠街 · 查看更多 »

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

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英文:South Wing, David Trench Rehabilitation Centre)是香港一座建築,前身為半山警署(英文:Upper Levels Police Station),位於西營盤高街,建於1935年,原址現時已經活化為新戴麟趾康復中心的南面部分(南翼)。.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 · 查看更多 »

明德國際醫院

明德國際醫院(簡稱明德醫院,英文:Matilda International Hospital)是香港一所私立醫院,位於香港島太平山奇力山,初期為山頂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1951年後全面開放服務予所有病人。明德國際醫院被列為第二級歷史建築物,內裡醫療設備則相當先進,手術室設計創新,牆身為玻璃屏,並且裝置了發光二極管,以及沿用天花吊臂裝置手術儀器等。於2012年,明德國際醫院獲得美國專題周報《HealthExecNews》評級為全球第三最美麗醫院,坐擁無敵大海景,俯瞰南中國海,外觀及內部設計均保留了上世紀的新喬治亞設計的風格。.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明德國際醫院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愛凌月仙幼稚園

明愛凌月仙幼稚園(Caritas Ling Yuet Sin Kindergarten)是香港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物,位於香港中西區西營盤薄扶林道54號。 位於薄扶林道54號的建築物歷史始於1893年,前身是為聖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成立的一間寄宿學校,名為 The First House。 在1907年時,因香港島包括堅道一帶都發生致命的傳染病,所以此寄宿學校被迫停辦。此後,成為孤兒院或託兒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原址擴建。現在所見的四層高樓是建築於1949年。現址為香港明愛開辦以凌月仙命名的幼稚園。.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明愛凌月仙幼稚園 · 查看更多 »

昂船洲

昂船洲(Stonecutters Island,亦有寫作Stonecutter's Island,亦作Ngong Shuen Chau),曾稱盎船洲及向島,位於香港境內,原為位於九龍半島西面的島嶼,經填海後已連陸。昂船洲的地形原本像一條翻轉的船,故稱昂(仰)船洲。 1990年代,香港政府在西九龍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1995年峻工的該期西九龍填海工程中,昂船洲最終與葵涌和長沙灣連成一起,從而成為九龍半島一部份。現時,昂船洲北部發展為葵涌八號貨櫃碼頭;東面是住宅區,還建有昂船洲污水處理廠,西九龍公路貫穿該處;南面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軍營。昂船洲本身屬深水埗區,但在軍營以西的填海區(包括昂船洲大橋)及北部貨櫃碼頭部分則屬於葵青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昂船洲 · 查看更多 »

昂船洲海軍基地

昂船洲海陸兩軍基地位於香港九龍昂船洲,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駐守。无论是香港主權移交之前还是之後,昂船洲一直是海陸軍事重地,被劃撥為禁區範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昂船洲海軍基地 · 查看更多 »

海壩村

海壩村(又寫成海垻或海埧)是香港新界荃灣雜姓客家原居民村落,原村建於18世紀至19世紀,為荃灣四約之一,位於德華公園現址。 1982年香港政府發展荃灣市中心,將整條村搬到半山的象鼻山路及二陂圳路交界、海壩村南台、海壩村東北台及國瑞路的海壩新村。 舊址當中的海壩村民宅被列作香港法定古蹟。 Category:荃灣 Category:香港客家鄉村 Category:荃灣區鄉村.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海壩村 · 查看更多 »

新田 (香港)

新田(San Tin)或新田鄉(San Tin Heung或San Tin Village)位於香港元朗區東北部,是一片沖積平原,新田鄉以新田為中心,覆蓋東面的落馬洲和西面的米埔,其東面至洲頭、潘屋,北面至下灣,瀕臨深圳河,西南面至壆圍,而西北則連接后海灣。 新田亦是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文氏其中一個聚居地。新田與屏山、厦村、十八鄉、八鄉和錦田合稱「元朗六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新田 (香港) · 查看更多 »

旭龢道

旭龢道(Kotewall Road)是香港港島西半山區的一條街道,全長400米,是上下山的雙行車路之一。旭龢道位於西營盤東邊街、般咸道、柏道、及列堤頓道以南的山坡上,它的北端與羅便臣道交界,西端與干德道交界。旭龢道的西北方可以望見香港大學本部的校院及宿舍。.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旭龢道 · 查看更多 »

旺角

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而西面則以傳統民生活動為主。區內交通十分發達,有巴士及港鐵(東鐵綫、荃灣綫和觀塘綫)直達,更有專線小巴通宵行駛。假日時彌敦道及西洋菜南街一帶經常水洩不通。 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新型摩天大廈、舊式唐樓、繁華街道與排檔縱橫交錯分佈,是世界一大都市景觀。.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旺角 · 查看更多 »

旺角水月宮

旺角水月宮,又稱山東街水月宮,是香港一座觀音廟,位於九龍旺角山東街90號,現由東華三院委託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旺角水月宮 · 查看更多 »

打鼓嶺

打鼓嶺(Ta Kwu Ling)位於香港新界北區北部坪輋以北,鄰近香港與深圳的邊界,部分地方曾屬邊境禁區。當中區內小山丘白虎山更位於香港最北端。打鼓嶺與其東邊的沙頭角在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共同擁有沙打選區的議席,但其鄉事委員會則各自於區議會內另有代表。現任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是陳崇輝先生。 自英國1898年接管新界後,直到1980年前,港英政府將現今北區範圍劃分四個分區,其中之一就是「打鼓嶺區」,由於此制度沿用近80年之久,故此「打鼓嶺」在廣義上也涵蓋原「打鼓嶺區」所覆蓋的地方,包括坪輋、恐龍坑、老鼠嶺、香園圍等地。文錦渡和羅湖原來也是打鼓嶺區一部分,不過由於這兩個地方與打鼓嶺核心區之間有山嶺阻隔,距離較遠,缺乏主要道路連接,而且皆爲香港與內地之間主要邊境口岸所在地,知名度比打鼓嶺更高,故此一般不會將這兩個地方視爲打鼓嶺的一部分。.

新!!: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和打鼓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西區三級歷史建築列表三級歷史建築香港三級歷史建築香港三级历史建筑列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